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问题与策略: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艺术刍论

问题与策略: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艺术刍论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24 00:17:04
问题与策略: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艺术刍论
时间:2023-06-24 00:17:04     小编:

摘 要 高校青年教师课堂容易出现教学投入不足,驾驭教学内容的能力不够,必要的讲课技巧和个性化的思考状态缺乏等共同的问题。其解决策略在于,要有自我反思、自我超越的追求,要积极主动贴近和关爱学生,要有通观意识、学科意识、问题意识与当代意识。

关键词 教学艺术 通观意识 学科意识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Discussion on Young

College Teachers' Teaching Art

――Take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 and Aesthetics Teaching for Example

ZHANG Fubao

(School of Humanities, Ningxia University, Yinchuan, Ningxia 750021)

Abstract Young college teachers' classroom teaching prone to lack of investment, lack the ability to control the content of teaching, lecturing necessary thinking skills and personal status, such as a lack of common problems. Their solution strategies that have self-reflection, the pursuit of self-transcendence, to actively close and care for students, there must be general awareness, discipline awareness, awareness of the problem and contemporary consciousness.

Key words teaching art; general awareness; discipline awareness

1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容易出现的几个问题

初上讲台的青年教师,无论是从学术视野、知识结构、教师素养以及人生经验等方面,都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和完善。正因为如此,讲课大多会讲得平稳、平实甚至是平淡,缺少一些亮点,缺少一点个人的风格,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共同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1)教学投入不够。包括时间、精力、情感的投入都还不够,尤其是情感的投入不够,对上课动力不足,缺乏热情。这里面的原因可能比较复杂,比如主观上还不够重视,客观上生活压力大,工作忙,孩子小等。但无论如何,上课投入的不足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课程的效果,没有情感投入的课堂必将是平庸的课堂。我们不妨问问自己,在讲课的时候能不能感动自己?能不能让自己听得津津有味、兴致盎然?《百家讲坛》上曾经播放过红学大家周汝昌先生讲《红楼梦》的片段,在讲到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那一段时,老人竟然忘情地流下了热泪。他的泪水让我记忆尤新。这就是一种情感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是泪水,也可以是微笑;可以是沉思默想,也可以是慷慨激昂,总而言之,它对教学有一种催化的作用。

(2)对教学内容的驾驭能力还有待提升。比如拘泥于教材上的内容,缺少个人的理解和延伸,变成了教材知识的“传声筒”。这里面牵扯到如何理解教材、利用教材的问题。教材为我们提供的是最基础的东西,包括知识线索、结构框架和文化背景等等,应该是我们的起点而不是终点,是一种参考资源而不是终极结论。所以,在讲课的过程中应该对教材有所调整,有所取舍,当然最好是有所超越。事实上,没有多年的教学功力,这一点很难完成;比如不能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教学目标模糊,教学针对性不强,这样导致的结果是,一堂课没有明确的目标定位,没有中心内容与中心问题,重点难点不够突出,详略处理不够妥当,“面面俱到”,结果却“面面未到”;比如对内容的讲授还不能做到深入浅出,尤其是结合实例、结合作品不够,容易使课堂失去感染力和趣味性。

(3)在具体的讲授过程中还缺少一些必要的技巧。比如语气、语调有点平缓、呆板,缺少节奏的变化,就像庙里敲木鱼、哄孩子睡觉,同一个节奏容易让人昏沉;比如语言表述不够清晰,语速过快,学生无法记住重要的信息以致于失去听课的兴趣;比如不能很好地利用眼神抓住学生,并与之进行互动交流,讲课变成了单向度的“自说自话”,老师的眼神应该要定,不能游离,也不能茫然或漠然;比如有些教学环节的设计过于随意,在一些次要的环节上甚至是不必要的环节上花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造成“细节肿大症”;比如提问时对学生的引导不够,一个问题常常把学生问得不知所措,如坠五里云雾;比如板书书写不够规范,主板与副板的设计缺少艺术性,有的字迹潦草,有的没有把重要的人名、术语、书名等等写出来给学生看。虽然现在很多青年教师都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但是多媒体的使用应该有限度,不能喧宾夺主,传统的板书依然不可偏废。在板书当中,主板应该是一堂课的“魂”,显示最核心的内容和线索,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上完课就应该“钉”在黑板上,一目了然;而副板应该是“血肉”,显示知识点,起到补充、丰富和完善的作用,上课的时候可以随意修改。

(4)讲课缺少一些亮点,缺少一点思考的状态,没有体现出独特的个人风格。当然这个标准太高,需要我们不断去努力,一点点去靠近。缺少亮点就是说,一堂课大都是平铺直叙,缺少高潮,不能触动人心;缺少思考状态,就是说我们的课堂是僵硬的,启发性还不够,大都停留在知识点与概念的传授上,还没有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进行思考;没有体现出个人风格,就是说我们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没有属于自己的“故事”。陈平原先生在研究大学精神的时候曾经提到一个观点,说所谓“大学精神”往往是通过一些教授的“故事”而代代传承的,我个人非常认可这一点。比如老北大时,蔡元培的光风霁月,胡适的风流倜傥,陈独秀的锋芒毕露,辜鸿铭的偏执怪异等等成就了他们的很多的“故事”。这些“故事”往往源于渊博的学识、深厚的素养,源于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些“故事”往往就是个性风格的最好体现。据回忆材料,在西南联大,历史学教授雷海宗,一支粉笔上讲台,一旦开讲,便神采飞扬,将人物、事件和来龙去脉阐述得十分清晰,连具体年代和各种数字,有人核对,毫无差错。中文系教授闻一多、游国恩等人曾同时开设《楚辞》一课,他们各有侧重和特色,便于学生比较与思考。闻一多不讲《离骚》,而独讲《天问》一篇,逐段逐句展开分析,不仅教会了学生真正读懂一篇古诗,而且还教会了他读懂一个作者和一个时代。国学大师陈寅恪曾在第一节课上宣布:“别人讲过的东西我不讲”,“我只讲以前没有人讲过的东西。”这些“故事”真的让人无限神往,可惜现在这样的故事越来越少了。我们当然不可能创造出这种境界的“大故事”,我的意思是说,我们可以放低标准,能不能想办法让学生以“小故事”的方式记住我们?或许一个老师的最大幸福就是给学生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