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2014年度四川省桑蚕干茧质量分析报告

2014年度四川省桑蚕干茧质量分析报告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7-11 00:12:27
2014年度四川省桑蚕干茧质量分析报告
时间:2023-07-11 00:12:27     小编:

蚕桑产业是四川省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是保障民生发展的重要产业,发展蚕桑产业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地方经济、保护生态环境、传承中华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4年,四川省蚕桑产业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紧紧抓住“东桑西移”政策机遇,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先进技术经验、调整产业链条结构、打造自主品牌建设、开发资源综合利用、挖掘丝绸文化底蕴等措施,克服了国际及国内市场的不稳定因素,稳定了产业发展基础,实现了蚕桑产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一、四川省蚕桑产业发展情况

(三)企业发展模式基本形成。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资源、能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加,综合成本不断攀升,粗放型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国际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为摆脱困境,四川蚕桑行业积极探索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生产模式。目前,四川省已逐步形成了三种农业经营模式:一是以凉山州宁南县为代表的“政府+龙头企业”的行政主导模式,充分利用政府调控优势,形成了“县蚕业领导小组为核心指挥系统,县蚕业部门为技术指导部门,乡镇蚕桑辅导员为专职技术骨干,村组中心技术员和共育室为常规技术力量”的行政指挥体系和技术服务网络。二是以绵阳市涪城区为代表的“公司+共育户+农户”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公司是龙头,为基地建设和服务买单,共育户发挥了连接农户的关键作用,农户依靠公司,生产有了保障,这种模式使企业和农民建立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和生产保障机制,形成了利益共同体。三是以南充市南部县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形成县有总社、乡有联社、村有分社的专业合作组织群,实现了小蚕共育全面覆盖、省力蚕台全面推广、优良蔟具全面普及、统防统销全面到位的“蚕业四化”,增强蚕农售茧话语权,增加蚕农收入。

(四)特色文化建设逐步深入。近年来,四川省蚕桑企业围绕蚕桑丝绸文化资源开发做了大量探索和实践,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重点开发具有四川元素的蜀锦、蜀绣、羌绣、南方丝绸之路等蚕桑丝绸文化资源,新建的成都蜀锦工场、四川丝绸博物馆、锦门丝绸文化主题公园、郫县安靖蜀绣文化产业园、南充“千年绸都第一坊”、南充丝绸文化公园、南充丝绸文化展示馆等充分展示了我省蚕桑丝绸文化资源开发深入推进的新成就。

二、四川省桑蚕干茧质量分析

三、四川省蚕桑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蚕桑产业综合效益降低。随着栽桑养蚕人工成本的增加,农药、化肥和农业机具等生产资料的价格高企,直接导致栽桑养蚕的可比性收益降低,再加上传统养蚕占用大量时间和物力,导致蚕农对蚕桑业发展前景持观望态度。如何保证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提高单位面积产出效益,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且最大程度地降低人工成本,节约人力、物力资源,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企业短期行为比较突出。由于茧丝产业需要大笔资金投入,但利润率相对偏低,目前人工成本、生产资料成本也不断上涨,市场波动变化大,导致利润不断被吞噬。个别地区茧丝企业具体生产行为受政府束缚,导致企业经营自主权利受限,无法进行长远规划。部分企业为追求超额利润,而采取压级压价等杀鸡取卵的短期行为,缺乏全局观念和长远目标,出现了桑园管理差,重蚕轻桑,重栽轻管的粗放式管理现象,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受多种因素制约,而没有充分体现和发挥,小蚕共育技术普及率不高,方格蔟等优良簇具普及不足,破坏了良好的企业信誉,挫伤了茧农的生产积极性,损害了蚕桑行业的长远利益。

四、四川省蚕桑业发展建议

(一)加快优良品种繁育和示范推广。优良品种的繁育及推广是提高茧丝质量的根本途径,应切实加强蚕桑品种选育工作,切实提高桑树、蚕种繁育质量,有效防止品种退化,加大基因改良方面的研究,加速优良性状的筛选,根据养蚕技术、生产条件、养蚕环境和市场需求等,加强对蚕品种资源的分析和研究,在最基础性的蚕品种选育工作上实现突破性进展。按照因地制宜、效益优先、试验示范的要求,积极推广芳・绣×白・春、蜀绣×渝春 、川桑48-3、川桑98-1、嘉陵30号等一批改良蚕桑品种,示范推广华康1号等抗病蚕品种。

(二)加大实用技术应用和推广力度。目前,四川省桑蚕茧生产规模稳中有升,为此,稳定桑蚕生产规模,提高茧丝质量,提升生产效益是当前的主要任务。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加快推进蚕桑生产的省力化、机械化研究和应用,加强技术培训和辅导,大力推广方格蔟、小蚕共育等技术,推动桑园多种经营和蚕桑茧丝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蚕桑生产综合效益和蚕农收入,将蚕桑生产的重点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和效益增加,努力在单产、品质、效益上下功夫,力争在桑园面积和发种量稳定的前提下,提高单位产量,提高蚕农生产收益,提高产业总产值和附加值。

(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建设。优良的桑叶是桑蚕生长发育、提高叶丝转化率的物质保障。要提高蚕茧质量,就需要狠抓桑田管理,提高优质桑叶的产量,而气候因素对桑树生长影响很大,不仅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会对其产生严重影响,就是不合时宜的干旱、降雨和湿热等都可能对蚕桑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为提高蚕桑业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蚕桑产区应加大在桑田水利基础设施上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做到旱能灌、涝能排,提高对重大灾害天气的应对能力,加强桑园改造和病虫害防治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保障蚕桑质量和产量。探索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复种和套种方式,打破了单一思维定式,解决了粮桑争地、菜桑争地的问题,提高了土地的复种指数,充分挖掘出土地的经济效益,增加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土地资源的潜力,提高了单位面积土地的综合经济效益。

(四)创新产业经营机制和发展模式。用好政府“有形之手”,放活市场“无形之手”,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弱化政府对企业运营具体事务的干预,利用市场机制推动蚕桑行业改革。因地制宜地推广“公司+共育户+农户”、 “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和“政府+龙头企业”的行政主导模式,着力提升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引导企业重心前移,鼓励企业与蚕农、合作社以多种方式建设蚕桑基地,共享建设成果。以小蚕共育为切入点和关键点,鼓励企业承担小蚕共育、技术指导、物资供应等社会化服务职责,丰富扶持方式,具体扶持措施,落实扶持政策,完善共育设施,造就一批条件达标、规模适度、技术过硬的养蚕大户、家庭农场等,实现合理分工、互利共赢,促进生产与加工经营高度融合,提升蚕桑产业化经营水平。

(五)加强茧丝质量监督和规范管理。鲜茧收购和干茧加工是保障蚕茧质量的基础性工作,《茧丝质量监督管理办法》规定茧丝经营者从事收购桑蚕鲜茧或者加工桑蚕干茧活动的,必须在设施和环境、设备和仪器、从业人员、质量检验标准、内部质量保证制度等方面具备规定的条件,并经过专业纤维检验机构的审核。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应积极开展非棉纤维质量监督检查工作,突出蚕茧收购质量监督检查和计量仪器的检定校准工作,严厉打击无证收购,制止未经许可随意收购等不法行为,加强对鲜茧收购的监督检查的力度,形成常态化监管,打击收购毛脚茧、过潮茧和统茧的严重质量违法行为,实施优质优价政策,保证收购秩序稳定,规范蚕茧市场环境,稳步提高四川省蚕茧产品质量。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