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中东“斯大林格勒”与日本人质危机

中东“斯大林格勒”与日本人质危机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8 03:04:42
中东“斯大林格勒”与日本人质危机
时间:2023-01-08 03:04:42     小编:

一个接一个的爆炸新闻,一幕接一幕的生命悲剧震撼了本已对战争麻木的世界。而在这个无缝链接的信息化时代,今天的新闻焦点也将很快沦为无人问津的“过去时”――叙利亚北部小城科巴尼,在2015年,还有多少人记得这个去年还率上头条的“明星城市”。

鏖战科巴尼

1月31日,也就是后藤建二被视频“证明”遇害的当天,美军专门负责在伊拉克和叙利亚打击“伊斯兰国”行动的詹姆斯・特里中将宣布,在美国主导的反“伊斯兰国”联盟空中支援下,库尔德武装成功夺回土叙边境重镇科巴尼。

从军事和政治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次意义重大的胜利。在2014年9月14日科巴尼被围攻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这座边境小城都被媒体赋予了一种“斯大林格勒”式的神圣光环。残垣瓦砾的街巷中,“伊斯兰国”武装的残忍、库尔德人誓死抵抗的意志、守军糟糕的装备与补给、城内男女老少齐上前线的悲壮;当然,还有围城之外,土耳其对国内库尔德问题的担忧,全世界对埃尔多安政府的批评……所有这一切都被媒体无限放大渲染,让科巴尼之战成为了一场双方都输不起的意志较量――其实,作为叙利亚阿勒颇省最北端的一座边境小城,该地的实际军事价值却往往被夸大了――即便“伊斯兰国”攻占了科巴尼,也无法彻底封锁土叙边境并控制阿勒颇。

可能也正因如此,当科巴尼持续的战火逐渐让全世界“审美疲劳”时,“伊斯兰国”终于有理由选择放弃。据叙利亚媒体披露,整个战役期间,共有1 196名“伊斯兰国”武装人员被打死。“伊斯兰国”虽一度控制了过半城区,并攻占周边多个村庄。然而,由于守军逐渐得到来自土耳其和伊拉克库尔德人输血,且联军加强了对科巴尼地区的空袭力度。“伊斯兰国”最终功亏一篑。

“伊斯兰国”1月30日发布的一段视频也首次承认兵败科巴尼。一名武装人员说:“由于轰炸以及一些兄弟被杀,我们从科巴尼略微后撤,但我们日后还将卷土重来,战机没有留下任何建筑,它们摧毁一切”;另一名武装人员说:“飞机日夜不停地轰炸我们,它们什么都炸,甚至是摩托车。”

转折点?

长达近5个月的科巴尼鏖战吸引了“伊斯兰国”大量军事资源,也间接影响着伊拉克与叙利亚其他地区战局。几乎在科巴尼战事结束同时,伊拉克政府军也宣称基本摧毁了“伊斯兰国”在东北部迪亚拉省的势力。如果巴格达方面所说的“摧毁”属实,则堪称是与科巴尼之战相媲美的伟大胜利。迪亚拉省自伊拉克战争以来就是恐怖主义与反政府武装最活跃的省份之一,美军之前多次清剿都没能彻底平息该省的叛乱。

联军方面,为切断叙利亚和伊拉克两大战场上“伊斯兰国”武装的联系,封锁敌方从伊拉克援助叙利亚北部的通道,并间接支援科巴尼。联军把在伊拉克的空袭重点放在了西部和北部的摩苏尔与辛贾尔地区。1月18日,美军参联会主席邓普西透露,美军成功“斩首”三名“伊斯兰国”高级领导人。他们分别是伊拉克境内的最高军事指挥官巴西特、巴格达迪的幕僚穆塔兹以及摩苏尔战区指挥官塔里布。巴西特和塔里布是战地指挥官,而穆塔兹则是巴格达迪与手下军事将领沟通的重要桥梁。“伊斯兰国”近期连续失利应与此三人“被斩首”有关。

然而,尽管联军迄今已对“伊斯兰国”目标实施近2 000次空袭,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空中力量却永远无法彻底取代地面部队。五角大楼发言人约翰・柯比承认,在空袭开始后的近半年中,伊拉克政府军和库尔德民兵只夺回了北部约700平方千米土地,“伊斯兰国”所控制的伊拉克国土仍有5.5万平方千米。换言之,巴格达当局仅收复了约1%的失地。相对而言,伊拉克政府掌控着7.7万平方千米领土,北部的库尔德自治区势力范围也达到5.6万平方千米。

因此,如果非要将科巴尼包装成所谓“转折点”的话,也只能说近期战况的确显示出“伊斯兰国”扩张势头被暂时遏止。从伊斯兰国的角度看,2014年8月前的战局可称为全面进攻阶段,从9月科巴尼战事开始则进入到重点进攻阶段,如今则被迫转入战略防御。不过,伊拉克和叙利亚政府军尽管试图反攻,且得到空中力量支持,但因其实际战斗能力与战斗意愿匮乏,也很难在战场上取得重大突破。 围城之后的“查理”式危机

无论是不是真的“转折点”,按照常理,以美国为首的反“伊斯兰国”同盟本应对科巴尼战役的胜利大肆宣传,就像阿拉曼之于北非,珊瑚海之于太平洋,砥平里之于朝鲜一样。然而,令人颇感意外的事,在科巴尼所发生的一切似乎都被有意低调处理了,相关各方的复杂心态由此可窥一斑。

“伊斯兰国”自不必说,失败者除了誓言复仇外,拿日本和约旦人质事件轻易转移了所有人的注意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倒霉的汤川遥菜和后藤建二就这样沦为了科巴尼战役的牺牲品。大马士革也缺乏宣传这场“伟大胜利”的激情――它跟叙利亚政府军没什么关系,日渐座大的库尔德武装反倒可能成为未来战场上的对手,对此有类似感受的还包括本来就很不耐烦的安卡拉政府。

是美国及其拼凑的同盟最终促成了逆转。然而,华盛顿空袭“伊斯兰国”本来就是个勉强的决定,在刚撤军不久就再次重返伊拉克既难以让民众接受,也容易招致共和党人对白宫当初草率决定撤军的批评。不参战就等于坐视“伊斯兰国”席卷伊拉克,8年努力、近5 000阵亡官兵的鲜血、8 000亿美元战费付之东流;而参战不仅间接帮了巴沙尔・阿萨德,还会削弱奥巴马本打算集中于东欧和西太平洋的资源。远期目标与现实危机相错位让美国人的参战心态从一开始就有些三心二意。

此外,美国虽乐于见到“伊斯兰国”受挫,却未必希望库尔德武装坐大。在美国设想的叙利亚反政府阵营中,无论是“伊斯兰国”还是库尔德人都不符合其对后阿萨德时代叙利亚政权的规划。如今在伊拉克,库尔德已经控制近三分之一国土,其终极目标自然是建立一个横跨伊拉克、叙利亚,甚至包括土耳其和伊朗库尔德人聚居区的“大库尔德斯坦”国,科巴尼的胜利进一步助长了库尔德人的信心与欲望,美国却根本无法承受一个“大库尔德斯坦”所带来的地缘政治板块剧变。

另一方面,战场失利还有可能导致“伊斯兰国”的“基地化”,或是与“基地”组织重新合作。巴格达迪与现在的“基地”领导人扎瓦西里分道扬镳有内部权力斗争的原因,不过两人政治理念的分歧也显而易见。巴格达迪希望脱离“基地”控制的“伊斯兰国”更为国家化,通过一个有完整领土和政权体系的组织来逐渐实现自己的泛伊斯兰世界理想。这在具体的政策上表现为更加务实,并注重本地区的军事和政治斗争。“基地”则不同,从创立之初本・拉登就将“基地”定位于跨政权、跨国家的所谓“反对外来异教徒压迫”的暴力机构。因此,其意识形态目标远高于政治目标。在具体斗争策略上,即表现为在全球实施反西方的暴力恐怖袭击。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