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大学生国际化课程实施状况的调查和思考

大学生国际化课程实施状况的调查和思考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5-09-11 13:54:05
大学生国际化课程实施状况的调查和思考
时间:2015-09-11 13:54:05     小编:

【摘 要】在当前教育国际化政策背景下,为了促进世界政治、贸易和文化交流,高校成为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载体。本文探讨在大学生通识课程教育中引入国际化课程对于大学生对于海外学习、职业选择以及对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影响。

【关键词】课程;国际化人才;素质

高校是培养和造就国际化人才的摇篮,提升大学生的国际化水平及整体素质已经成为其的重要责任和工作。现在许多学生对于海外学习和提高国际交际能力等有强烈的需求,参与国际教育的机会来提升他们的全球竞争力。浙江大学的一项校内调查表明,尽管每年浙江大学能够提供近千个海外学习机会,相比于有意向海外学习的人数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根据2013年江苏大学校内一项统计,有55%的新生希望能够在大学期间参加海外学习项目,有39%的新生在毕业后有意向去跨国企业或外资企业工作。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对于教育国际化有积极的态度,渴望通过大学期间学习增长知识和提高技能,成为国际化人才。

目前对于高校通过课程和交流来提高大学生国际竞争力等手段显然不能够满足需求,经验性的研究多集中在海外学习项目拓展和管理方面,但是忽视了我国国情决定的绝大多数大学生只能在国内接受国际化教育。所以怎样低成本,广覆盖的进行国际化教育就成了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的课题。

本项研究在江苏大学开展,该校具有典型教育国际化的特点。自2012年起,学校开设了《学业生涯指导》的必修课程,该课程在大一年级开设,包括了出国留学模块介绍了学校出国学习的概况以及知名留学国家的情况。大二和大三年级由学生自由选择由《学业生涯指导》延伸出的选修课《大学生职业指导――海外学习方向》以及《涉外礼仪》,《跨文化交际》等课程。

1.问卷设计

2.统计结果

学生在学期末对于海外学习和国际化有了具体化的印象,在问卷的最后写下的意见和建议对我们的工作也有很大的启发。学生最普遍的回应是课程让大家了解了国际化,也通过课程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学生也反映减少了与学校内留学生交流的障碍,更愿意接受国外文化。

3.提升国际化课程效果的几点建议

相信经过不断地改正与完善,江苏大学对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有益探索必将有所收获,同时也给其他学校提供借鉴作用。根据现阶段存在的不足,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3.1科学安排国际化通识课程的开设时间

根据反馈意见,许多学生认为《大学生职业指导》海外学习方向在大三和大四年级开设对于他们的职业和学业生涯规划影响不大,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一是大学生的规划形成一般形成于低年级,现在大学对于学生的生涯规划集中于传统的就业辅导和考研辅导等,在这个阶段学生缺乏对于国际化相关知识的接触导致很少有学生把这个纳入到自己的生涯规划中;二是如果决定留学或者参加交换生和实习项目,高年级大学生往往来不及准备相关的考试、培训,课程虽然引起了他们的兴趣并且想要尝试,但是基于自身情况只能选择放弃,而且大学课程设置决定了在大学高年级开设的大多是专业课,学分数在各高校中差异很大,学分互换的难度相比于低年级要高,那么高年级学生参加海外交换生项目不能达到学校毕业要求的风险大大增加。将国际化通识课程开设时间提前,并且纳入学业指导体系中去,可以有效解决目前课程效果遇到的瓶颈。

3.2全面提升国际化通识课程的覆盖程度

有学生反馈选课的初衷是为了拿到学分而不是想要了解国际化相关知识,但是通过课程学习觉得课程内容非常实用和有趣。提高覆盖率应该从两方面入手,基于国家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迫切性我们应该修订培养目录等,将国际化通识课程纳入到必修课中,提高课程的普及程度。其次,借鉴美国高校的做法,应该广泛开设国际化相关课程,课程开设不仅局限在海外升学,职业规划等,还可以伸展到其他制度文化了解,国际事务的处理等更深的层次去,培养不同文化间学生项目尊重、理解、沟通、欣赏的能力。

3.3广泛提供多元文化体验

为使老师和学生学习更多的多元文化,在扩大全球视野方面扮演关键角色,因为地域局限性走出国门体验多元文化困难很大,利用通过课外活动如社会活动、交互参观、文化节日和仪式等来进行多元文化的。这些多元文化实践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以及具有各种文化背景的学生之间的和谐相处和共同进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科]

【参考文献】

[2]杨虹.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国际视野及其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以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OHIO State University)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9).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