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飞鱼”导弹全传

“飞鱼”导弹全传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5 03:48:43
“飞鱼”导弹全传
时间:2023-08-05 03:48:43     小编:

导语:1984年10月1日,北京,秋高气爽,万里无云。天安门盛大的群众游行和阅兵场面吸引着世人的眼球。天安门看台上,最为活跃的国外军事家和国外媒体不时指指点点,企图撩开武器神秘的外纱,破解背后的秘密。突然,当一个车载导弹方队整齐通过时,他们都惊呼起来,看,中国的“飞鱼”!当时,大部分国人并不知道导弹发射车上装的是什么,更不知道什么是“飞鱼”。

马岛战争以后,世界各国的军事评论家纷纷发表了对这场战争的分析报告,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还出版了《外国对英阿马岛战争经验教训的评论》一书。这些文章从不同的军事领域阐述自己的观点,差异较大。但是,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长篇累牍地描述了“飞鱼”反舰导弹在战争中的使用细节,并指明海洋作战将成为未来战争最重要的领域,预言导弹海战时代的到来。之后的多次局部战争也清楚证明了这一点。

发展背景

法国人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表现实在不敢恭维,但战后不依附强势,独立发展本国军事工业的军事战略却值得赞许。

二战结束不久,两大军事强国就开始了如火如荼的军备竞赛,北约和华约相继成立,战后废墟的欧洲成为冷战最前沿。由于民族和历史的原因,英国不但在政治上是美国的应声虫,在军事战略和军事技术发展上也是完全依附于美国。在战术飞航导弹领域,英国除与法国合作,借用法国技术,装备了“风暴前兆”空对地导弹外,并未有太多的建树,就连巡航导弹也是采购美国60枚“战斧”Block3以装备“敏捷”级核潜艇。当时,德国还处在严格的政治、经济制裁时期。自然,无论从政治、经济和技术来说,法国当之无愧地充当了欧洲领头羊的角色。20世纪50年代后,欧洲多个北约国家组成了“欧洲导弹集团”(俗称“欧导”,即现在的MBDA),共同开发所需的导弹和其他武器。为了对付华约集团地面作战的优势,欧导最早开发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并陆续成功研制了著名的“米兰”、“霍特”、“独眼巨人”和“催格特”导弹系列,它们至今仍是西方反装甲武器的中坚。同时,他们还下大力气开发机载滑翔制导武器(空对面导弹的雏形),以对付华约的地面装甲部队。

鉴于此,法国在联合开发的同时,走上一条独立发展的道路。在1967年埃及用苏制“冥河”导弹击沉以色列“埃拉特”号驱逐舰时,法国就开始了其发展计划,也就是神秘的“飞鱼”反舰导弹发展计划。

“飞鱼”反舰导弹为法国航空航天公司战术导弹分部研制,在飞航导弹发展史上属于第二代反舰导弹。该导弹计划一开始确定了导弹型号系列化、舱段模块化和零部件标准化的多用途发展战略。充分利用本国已有的技术基础和条件,打造世界先进的中、近程反舰导弹武器系统。基本型为舰对舰型,代号为MM・38。为了适应攻击不同类型目标的需求,法国在“飞鱼”MM・38基本型的基础上发展了AM・39空对舰导弹、SM・39潜对舰导弹、MM・38岸对舰导弹、MM・40中程舰对舰导弹等,形成了庞大的“飞鱼”导弹系列。

家族成员

MM・38是当时最轻的反舰导弹,发射质量仅有735千克(“冥河”导弹的发射质量高达2300千克),装4枚导弹时的系统质量为14700千克,因此可在快艇上灵活安装。

在“飞鱼”导弹之前,飞航导弹多采用“―”字形飞机气动布局,几何尺寸大,虽然可以获得较大的升力,但机动能力差,在导弹转弯时需要侧身配合。MM・38导弹率先采用正常式气动布局,弹体呈圆柱形,头部为尖卵形,长细比为15。在弹体中后部有4片“×”形配置的大后掠“燕尾”式弹翼,弹体尾部有4片“×”形配置的梯形操纵尾翼,弹体两侧各有一流线形侧鳍。弹体和弹翼均用铝合金加工制造。弹体从前至后由导引头舱、前设备舱、战斗部舱、发动机舱和后设备舱组成。导引头舱装主被雷达导引头及其电子设备。前设备舱装制导计算机、无线电高度表、简易惯导装置、导引头专用电源以及高度表的发射天线。

战斗部舱装战斗部、引信和保险机构,导弹的命中概率为80%。“飞鱼”导弹的一大独特之处是首个采用半穿甲战斗部和延迟触发引信。半穿甲战斗部是指不像聚能战斗部那样在导弹接触舰体后就爆炸,而是等战斗部穿到舰艇内部后再爆炸,大大增强了战斗部的威力,因此又叫“内爆式爆破杀伤战斗部”。同时,要对引信系统进行重新设计,改为延迟引信。另外,为避免攻击小型舰艇时常从舰艇上方穿过的问题,除配备触发引信外,还配备了近炸引信。

“飞鱼”导弹装了自毁系统。自毁系统由断裂锁、控制器和监控陀螺组成。当导弹偏离预置航向达到极限值时,监控陀螺就会发出自毁指令,将导弹炸成两段。

发动机舱装主发动机和环形助推器及其点火系统,在主发动机头部还装有自毁断裂索。后设备舱装主电池、舵机、交流机,自毁监控陀螺、自毁控制电路等。前设备舱和后设备舱之间的连接电缆置于两侧鳍内。

“飞鱼”MM・38导弹的工作过程包括射前的准备过程和射后导弹飞行过程两部分。准备过程包括:舰艇进入作战区、雷达探测和显示目标、导弹瞄准目标、导弹发射。飞行过程包括三个飞行阶段:初始段、自控段和自导段。

从导弹离开发射箱到开始在15米高度上巡航飞行为初始段。导弹在助推器作用下,先爬升至离海面约30米的高度。此时助推药柱燃完,主发动机启动,弹上控制系统开始工作。导弹在高度表和航向陀螺信号的控制下,一面下降,一面使飞行航向转到航向陀螺转轴指定的航向。当导弹降至离海面为15米时转为水平巡航飞行。

AM・39导弹以攻击各种水面舰艇为目标,以“超级军旗”、“幻影”战斗机和“超黄蜂”直升机为载机,最大射程为50~70千米。巡航速度为0.93马赫,巡航高度为15米。载机发射高度为50米至10千米,可进行±30°扇面角发射,具有全天候作战能力。AM・39导弹弹长为4.69米,弹径350毫米,翼展1.0米。动力装置、制导设备与战斗部与MM・38舰载型相同,其布局和结构也与MM・38舰载型相似。与“飞鱼”MM・38导弹相比,AM・39弹长有所减小,4片弹翼由“燕尾”式改为不规则四边形,控制尾翼也有些改动,以适于在机翼下吊挂。

弹体可分为5个舱段:导引头舱,内装ADAC主动雷达导引头;制导舱;内装计算机、雷达高度表、惯性平台和热电池;战斗部舱,内装半穿甲战斗部和触发延迟引信;发动机舱,内装主发动机和助推器;控制舱,内装飞行控制设备。

当携带“飞鱼”AM・39导弹的载机到达目标区后,导弹的发射程序如下:打开载机雷达,搜索、识别和跟踪目标,并将目标数据(目标的方位和距离等)和载机导航系统的有关数据(飞机的飞行速度,垂直、方位等)输入适配器,计算导弹发射诸参数;选定发射的导弹,并装定预置参数;瞄准,使航向陀螺对准目标方向;发射导弹。

与“飞鱼”AM・39导弹相比,“飞鱼”SM・39导弹有以下差别。在外形方面,由于要适应现有的鱼雷发射管发射,弹长缩短了400毫米,翼展减少了20毫米,弹翼与尾翼均采用折叠翼。推进装置采用比“飞鱼”MM・40导弹能量更高的推进剂。在制导控制方面,弹上计算机增加了一块存储导弹水下运行段的程序数据的线路板,系统实行了全数字化。由于导弹要经历水下运行段,从输入目标数据到最后击中目标的时间增加了,而在运行中所受到的外界影响增大,因此导引头开机时间和搜索方式都作了相应的改进。该导弹搜索范围可以由3个不同距离、3个不同长度和3个不同深度进行组合编程,即可获得27种不同的搜索方式。另外,该导引头还采用了“飞鱼”MM・40导弹上应用的优先顺序识别技术。

“飞鱼”SM・39导弹装备战略弹道导弹核潜艇后,使其可以攻击50千米内的任何水面舰艇。它装备攻击潜艇后,使潜艇大大地提高了对抗水面反潜舰艇的能力。在反舰作战中,不仅具有水面舰艇所不具备的隐蔽性,而且还具有鱼雷不可能达到的高速、远距离反舰能力。

“飞鱼”MM・40导弹的布局与结构与“飞鱼”MM・38基本相同,但弹长、弹径和翼展都有所增大。最主要的差别是采用了折叠式弹翼和尾翼,射程达到了70千米。弹体内各部件的配置情况也与“飞鱼”MM・38的基本相同,但各部件都作了相应的改进。

尽管“飞鱼”MM・40导弹的最大射程达到70千米,增加了对超视距目标进行测定能力,而导弹仍保持完全自主制导。当目标在舰载雷达视距内时,直接用舰载雷达探测和跟踪;目标在舰载雷达视距外时,用中继站进行目标探测和跟踪。中继站通常采用直升机,也可用其他飞机、水面舰艇或陆上雷达。中继站一般装有1部跟踪雷达、1台用于数据传输的超高频/甚高频无线电收发机、1个陀螺罗盘和1台应答机。在发射舰上相应的装备包括1部监视雷达、1部跟踪雷达、1部敌我识别器和1套超高频/甚高频收发机。

“飞鱼”MM・40导弹有3种超视距目标测定方式。第一种,直升机(中继站)探测和跟踪目标,发射舰决定相对坐标方式。这种方法是用直升机上的跟踪雷达测定目标的距离和方位,并通过超高频/甚高频无线电收发机将目标数据发送给发射舰。而发射舰则利用监视雷达和敌我识别器测定直升机的方位和距离,然后由发射舰上的计算机得出导弹所需的参数。第二种,直升机搜索、跟踪以及计算出目标相对于发射舰的方位和距离,然后将计算结果发送给发射舰。第三种,坐标网方式。直升机借助陀螺罗盘与发射舰始终保持在同一基准坐标网上,直升机将测得的目标数据发送给发射舰,发射舰再将此数据转换为导弹发射所需的数据。

直升机探测目标时,应爬升到可探测到目标的最低高度,以极少次数的雷达扫描探测到目标的坐标,并发送给发射舰。然后直升机迅速下降,以减少被敌方发现和攻击的机会。

20世纪80年代初,法国航空航天公司就在一项秘密计划下改进“飞鱼”MM・40导弹,现称为“飞鱼”MM・40 Block2。改进内容包括采用单脉冲频率捷变主动雷达导引头(用行波管取代了磁控管)、提高导弹的抗干扰能力;发射操作系统实现了计算机化,减轻了操作人员的负担;能根据海情(达7级)自动选择最低的飞行高度;飞行末段能随机机动;齐射后要求齐射的导弹能同时从不同的角度攻击同一目标。该导弹从1994年开始大批量生产与装备,是法国反舰导弹的主体。

岸防“飞鱼”MM・40导弹 这是舰射“飞鱼”MM・40导弹的机动岸防导弹系统。该武器系统主要由“飞鱼”MM・40导弹、TRS3410型岸基对海探测雷达、指挥控制中心、发射装置和电源等组成。

岸防“飞鱼”MM・40导弹及贮运发射箱与“飞鱼”MM・40舰对舰导弹的完全相同。导弹装在贮运发射箱内,四个贮运发射箱组成一个四联装发射架。发射架和发射操纵间装在同一辆车上。发射操纵间在驾驶室后面,装有操纵发射导弹所需的设备。操纵间后面是四联装发射架。行军状态下发射架处于水平状态,发射时才仰起。发射车后面往往还拖带一部装发电机的拖斗。

该导弹的标准部署是以连为独立作战单位。一个导弹连的建制为:一个指挥所,备有一部TRS3410型雷达,一辆指挥车和电源拖斗;三个发射排,每排一辆发射车;一个运输排,有一辆载6枚导弹的运输车。两个导弹连设一个维修排。

岸防“飞鱼”MM・40导弹具有很高的效费比和极强的威慑力,在法国数百公里的海岸线上,只需几个导弹连,就可对敌人舰队构成严重的威胁。

最简单的岸防“飞鱼”MM・40武器系统装在3辆卡车上。一辆车上装雷达指挥装置,用的是4×4轮式卡车;一辆车上装3套发射装置,共12枚导弹,用的是6×6轮式卡车;一辆车上装补给装置,包括备用导弹。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