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将建筑的权力还给人民

将建筑的权力还给人民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7 20:32:38
将建筑的权力还给人民
时间:2023-08-07 20:32:38     小编:

AT:不同于大多数追求“伟大建筑”的建筑师,您一直在灾区、乡村和偏远山区为普通人做大量的“平常建筑”,履行着作为一名建筑师最本质的职责,被称为“人道主义建筑师”。那请您先讲讲自己是如何走上这条与众不同的为平民而设计的道路呢?

AT:您说日月潭邵族部落灾区援建开启了您的建筑常民之路,也就是说您的基本思想和解决策略是在此次援建中开始摸索和诞生的,那请您再具体回忆此次援建过程及所思所为。

AT:这15年的设计实践中,您针对灾区和乡村的特殊情况逐渐形成一套独特而成熟的设计体系和建造方法,请您具体解释下这是如何形成的。

谢英俊:我觉得基本概况为:“开放系统、适用科技、简化构法、居民参与”,这些设计思想和方法都是在面对和解决各种现实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和完善出来的,至今在国际上都是独特而先进的。采用独特的轻钢屋架结构,既抗震、抗风又经济、环保。同时采用开放式构造系统,部件可抽换、空间可调整,亦可与各种当地材料(如竹、木、稻杆、麦秸、土、石等)或可回收旧料(如废砖等)相结合,还可以使居民参与建造,并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自主发挥。然而,要做到居民参与、协力造屋,必须要有专业的设计作为才有可能建成。通过简化构法、工具与材料等方法,让非专业者利用简单的螺栓即可轻易地组装屋架、准确定位,而编竹、抹泥、填土等妇女、老人都能掌握的技术,也为弱势者创造劳动机会。如此不仅节省建造时间与成本,也产生丰富多样的建造成果。

AT:对于中国当代乡村实践,若从建造体系的角度来讲,或许可以分为传统建造体系的改进(如砖、木结构),以及新型建造体系的运用(如轻钢结构)。那么,您认为这种轻钢结构属于高技还是低技?这两种建造体系哪种更适合乡村?

谢英俊:我认为这两种建造体系和技术并无高低之分,二者各有各的优点,其区别主要在于是否与当地环境相适应。而且我们必须要应对时代的需求和社会的变迁,现在农村也在发展,各方面都在变化,如果还用传统的方式去做,或许可以解决一些基本问题,但面对一些新的特殊的问题就得寻求新的做法。所以我们的设计理念之一是“适用科技”,轻钢建造体系也是针对这些新问题而产生的。与传统建造体系相比较,轻钢结构体系的优点十分明晰:重量轻、易组装、施工简便、建造快速、抗震性佳、环保节能、可持续,因此可以满足在乡村建房子要经济实用、可复制、可持续等各方面的要求。

AT:对于在乡村实践中擅长采用轻钢结构的建筑师,您与朱竞翔可以说是最具典型的代表,但您二位又有所不同,您认为这种不同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谢英俊:虽然我们采用的都是轻钢结构,但设计理念和具体做法都不同。朱竞翔的轻型复合建筑系统是一种基于轻钢框架和木基板材的复合建筑系统,他会去严格、精细地全程控制所有的空间、立面以及每一个节点细节;而我设计的是一种开放式轻钢建筑构造系统,即独特的轻钢结构框架可结合各种在地材料或旧料,还可让施工者、使用者能够参与建造,且大部分部件亦可抽换,犹如一个开放平台。我只做建筑师该做的有限的事情(即非专业者无法实现的部分,如结构等),其他的可以在一定专业指导下让村民自己来发挥,如此建筑是可变的、丰富的。而且这样的开放平台,也便于其他材料商和部品供应商的介入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互助互利。

AT:近年来,国内开始大力推动建筑产业化及住宅工业化,您也在做这方面的探索,那么您所做的轻钢结构体系是如何实现工业化的?

谢英俊:为了降低成本及能耗、提高效率及质量,我们现在以工业化方式生产轻钢屋架系统,以满足世界各地更广大的乡村建房需要。目前,我们在成都和大陆都有自己的预制钢材加工工厂,可以根据设计要求通过数字化控制来对原材料卷钢进行成型加工,而且所有数据从设计到生产都可以同步共享,可以精确计算用钢量、预留孔洞位置、螺丝配件数量等,非常标准化、精确化、高效化。工厂生产出的钢构件会直接运到现场再组装,从而降低了运输成本。而且我们这套工业化做法还可以保证现场组装误差不累积以及整个镀锌钢架组装无焊点。轻钢结构的最大问题在于防锈,在镀锌的基础上保证无焊点、无破口是非常重要的防锈手段。可能不少人会质疑工业化生产与多样性之间的矛盾,然而大家可以去看看那些我们所建的房子,即使通过工业化生产,依然能保有丰富的多样性,因为它是开放的体系。现在我们想通过这个开放式轻钢体系的平台来整合产业资源,如材料商、部品供应商、当地工匠、传统技艺等,构建曾经被商业壁垒所切割掉的产业化标准,同时我也在构想通过网络平台来解决这个问题。 AT:郝堂村自2011年定为农村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试点村,至今已成为美丽乡村的典范,也有不少人前去考察参观或游玩。您也参与了郝堂村的建设,主要做了风雨桥、岸芷轩和小学生态厕所。请您谈谈自己对郝堂村乡村建设的一些认识和见解。

谢英俊:郝堂村的建设其实也是“摸石头过河”般摸索出来的,因为没有先例可循。目前,郝堂村乡村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一部分村民也渐渐回到了郝堂村。基本上来讲,绿十字中心孙君的思想理念是整个郝堂村规划的主轴。但由于他本人是一位画家,并不是专业建筑师,因此在实际建筑的建造过程中就出现了一些问题。他所改造的几个院子虽在形式上别具特色,但在结构、构造等方面有所欠缺,而且不可复制。对于中国农村建设,廉价、可复制是非常重要的,据说当地政府投入很大,所用资金已超出预算很多。此外,对于所有农村来说,厕所问题都是最基本、最急需解决的。郝堂村小学生态厕所也是用轻钢结构建成,通过简单的设计将尿粪分开收集处理,不需用水冲洗,仅需稍稍改变生活方式就可降低污染和治理成本。

AT:近年来,虽然陆陆续续已有不少中国建筑师在乡村留下了自己的作品,但真正致力于乡村建设的建筑师并不多,您是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的?

谢英俊:建筑设计这个领域从古至今都主要是为资本和权力服务的,而且建筑师的专业训练和美学追求导致其迷恋于创造可以惊世骇俗、流芳百世的建筑,这与老百姓所需要的建筑需求之间存在落差,就像是幻想与真实的差异。面对70%人类居住的广大农村,建筑专业几乎缺席,这不仅是建筑师自身的问题,也是整想与真实的差异。面对70%人类居住的广大农村,建筑专业几乎缺席,这不仅是建筑师自身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体制、产业体系的问题。即使有一些建筑师愿意投入农村或社区建筑,由于其对乡村或灾区重建工作和现实状况不了解,如果仍以一般的建筑思维与做法来进行将会寸步难行。同时,我们也需要重新反思建筑师的角色和社会价值:我们盖房子是为了什么?建筑师为什么做、为谁而做、怎么做?

AT:您从2005年就开始进入中国大陆农村进行建造和推动生态农房,至今已经有10年了,请根据您的个人经验来谈谈对中国乡村建设的一些认识或建议。

谢英俊:据统计,中国有9亿农民,中国乡村的建房量将是城市的4倍,涉及地区之广、建设质量之大都是超出我们想象的。因此必须具有百年视野,而非单纯的房屋重建,还必须考量社会、文化、经济、环保等因素。如何让乡村或社区建筑跳脱纯技术以及商品化的思维,将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与互助换工的优良传统结合,将地域及社群文化的多样性等因素加入,建立社区自主的营建体系以及合作社等区域微型经济的支援体系,才是至关重要的。不论城市或乡村,不论富人或穷人,都有权利住上合理、安全、舒适的房子。因此我们致力于搭建一个开放的乡建平台,让更多的专业者与非专业者可以加入协作,并一起投入广大的乡村及社区建设工作。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