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对和谐社会下的老子治世思想探析

对和谐社会下的老子治世思想探析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19 00:55:01
对和谐社会下的老子治世思想探析
时间:2023-08-19 00:55:01     小编:

对和谐社会下的老子治世思想探析 对和谐社会下的老子治世思想探析 对和谐社会下的老子治世思想探析 文章来源教育网

摘要:老子的的哲学思想贯穿着法自然,要求奉行无为不争的原则。这一原则涉及到治世思想中,对内体现为“小国寡民”、“治大国若烹小鲜”,对外则体现为“大国者下流”、“大者宜为下”等方略。如果能将国内、国外各项事情都做的恰到好处,那么整个社会必将处于一个和谐的状态,即达到“国治天下平”后的“太上”状态,这就是老子的治世思想。

关键词:小国;大国;无为;太上 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从汉代的“文景之治”,到唐代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无不显示着老子“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智慧。

一、“国治”是实现“天下平”的基本途径

如何才能实现天下平呢?老子认为:首先应该国治。“国”既包括“小国寡民”之小国,也包含“治大国若烹小鲜”之大国;而“天下”则是指当时周王朝已经无力统一的整个现实社会。只有实现一个个大小诸侯国的治理,才能够实现整个天下的治理。可以这样理解:天下就是数学中的集合,而每个诸侯国就是属于这个集合的一个元素,如果每个元素都得到治理了,这样形成的集合也就具有“治理”的特性,即“天下平”了。

(一)关于“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章集中表达了老子的执政理念和治世理想,描绘了老百姓的生活美景,同时也集中表达了老子所渴望追求的一种社会政治理想蓝图。在这个小小的国度里,老百姓不愿意使用的社会进步产品——器具、车辆、武器、船只等,但是都过着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这里“国”是指一个个的诸侯国,是属于当时周天子领导下的。在诸侯国林立的当时,天下政治动荡不安,诸侯国之间经常战争,“春秋无义战”[1](P4

70),老子看到这种社会现状后,认为扩大或缩小诸侯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让老百姓生活安定,国家太平。这是老子取法“天道”自然的道论思想集中体现,他提出“为而不争”的圣人治世之道是实现人民安居乐业,天下太平方案的出发点。老子真正主张的是各诸侯国的老百姓脱离野蛮,天下民风质朴淳厚,老百姓清心寡欲,生活自食其力,社会稳定,天下太平。

“老子所提倡的小国寡民社会,不是蒙昧落后的原始时代,而是经过否定之否定后,对所谓文明的抛弃和对自然的回归。……是一种看似原始社会、而实际属于文明形式更高的社会……这一主张的目的是为了保持社会的安定,是为了人们生活的幸福。”[2](P1

80)所以老子提倡的小国寡民实际是其实现天下太平治世思想的一个基本前提。

(二)关于“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第六十章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本章重点讲解如何治理大国,强调以“道”来治国,反映了老子“道”用的思想。这首先表达了老子的治国不可扰民之意,他告诫统治者为政要清静,要与民休息,要循道而行,要顺自然而为。老子用治大国好比烹小鱼的比喻,说明治国的道理和自己的治世主张。老子认为,一个大国的统治者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像烹煎小鱼那样,不要动不动地翻来搅去,这样只会把小鱼搞烂。这一思想反映了老子对当时统治者扰民的强烈不满,但同时他又把国家的治理寄希望于统治者实行的“无为之治”之上。实际上,老子治国不可扰民的主张,是其“无为”思想的集中反映,是对当时统治者肆意妄为的强烈抨击,他希望统治者能“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二章),通过“无为”的方式来实现“无不为”的目的,以“道”治国即可实现所谓“无为而无不为”(第四十八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还体现了相互协作、和谐统一的思想。老子认为治大国就要使国内的各种复杂矛盾得到平衡,不同的事物之间协调起来,并按照自然合适的规律共同发展、相互促进,国内各要素之间既不要越位,也不要不到位,要做到恰到好处,用老子的话来讲就是“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第五章),只有做到守中,才能达到最优。

老子认为,在治理大国的策略上,统治者要做到海纳百川,虚怀若谷,应以百姓之智为智,谦卑处下,宽厚包容,所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第八章)。老子认为最理想的世界应该是非常和谐的“混沌”状态,而要达到这样的状态,关键是统治者要象圣人一样,能够主动降低自己的身份,与下层的老百姓做到心连心,以百姓心为心,这样才能消除上下之间的隔阂与矛盾。这就是老子所提倡的“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思想,只有先处下,才能真正做到处上,也就是“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第七章)。

老子提出的“治大国若烹小鲜”思想,既反映了国大之难治,又表达了以“道”治国之重要,同时又为自己提出的“小国寡民”治国思想埋下了伏笔,为国治然后天下平的治世思想奠定了基础。

(三)关于国与国的正确相处

《老子》第六十一章说:“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意思是说:作为大国,就应该像居于江河下游一样,是天下百川共同交汇的地方,所以也应该具有天下雌柔一般的气度来接纳百川。雌柔的常常以安静胜过雄强的,因为其安静表示谦下。

老子提出了自己理想的国与国和谐相处的方式,那就是首先大国要谦下。如果争胜好强,那么小国必然会被灭亡,大国也就会由于战事的消耗而难以维持其长久。然而,小国谦下相对比较容易,大国谦下就相对比较困难。因此,老子特别强调指出:“大者宜为下”。这段话,老子既指出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时要“善下之”,又要以“大者宜为下”,并着重指出:强者不但要“善下之”,而且也要“处下”,这也是“反者道之动”的一个绝妙运用。

关于国与国如何相处的问题,《老子》多有表述,如“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第六十六章)他用比喻的形式表达了国与国交往的原则,老子强调的江海和百谷王,实际就是老子心中的天下,而百谷中的每个谷,则是周王朝统治下的各诸侯国。

老子详细说明了如何处理大国与小国之间关系的问题,表达了自己无为、谦下、守柔的政治主张,为其国治天下平的治世思想铺平了道路。他认为,大国和小国之间能不能和平相处,能不能建立睦邻友好关系,关键在于大国。只要大国不要居高临下,不要以强凌弱,不侵略小国,那天下就会平安无事,百姓就可安居乐业。所以,老子给我们留下的国与国相处之智慧,不仅可以处理一个国家内部各地区之间的和谐稳定,而且对世界的和平、发展与稳定也有着很强的指导价值。

(四)关于“国治”然后“天下平”

老子指出,“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第二十二章)这一论述充分体现了老子为全而就曲的思想。还有“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夺之,必故与之。”(第三十六章)等,都是老子治世思想的理论基础。根据老子正言若反的思维模式来想,这里就隐含了一个“将欲大之,必故小之”的哲理,“大”即指天下,“小”就是指国家。也就是说,要取得普天之下的太平,必先实现各国的太平。 依上文对老子“小国寡民”、“治大国若烹小鲜”、“大国者下流”、“曲则全”等思想的分析,结合老子的“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第八十一章)的思想,我们可以得出了一个结论:即老子“国治天下平”治世思想。“国治”是基本前提和基础,而“天下平”是最终目的和归宿。

二、“无为”是“国治天下平”的具体方法

以“无为”的方法治世,早在东汉就被推崇。班固非常认同老子清静无为的方法,反对以严刑酷法来治理老百姓。老子认为,人的天然本性是完美无缺的,是因为受到了后天的污染,所以才变得污浊不堪。统治老百姓的过程,就是擦洗覆盖在人们本性上面的污垢。只有把本性上面的污染物全部擦洗干净,人完美无缺的天然本性就会重新显现。所以,最好的统治者即“圣人”就是这样一位擦洗工,他的工作方法就是行“道”,就是“无为”。

老子认为,国家要治理,天下要太平,都必须遵循“道”的规律行事。在他看来,“其实,由道的衍化而为德,德再衍化而为仁、义、礼、乐,再由仁义、礼、乐、活佛而为权术,正表示人类的心中历程,每下愈况,陷溺愈深。”[3](P

6

7)他说:“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第五十三章)老子坚信他的“道”是治国的一条光明大道。大道是平坦的,而人们却好走邪道。这说明了“无为”治国和治世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其推行之难,下面将无为治国治世的具体方法加以分析。

首先,无为是要统治者做到无欲。这是老子给统治者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因为,老子生活在战乱年代,而战争的根源是统治者的贪欲,他们争权夺利,横征暴敛,搞得民不聊生,礼崩乐坏,天下大乱。老子认为这都因统治者私欲而起,只有放弃这些欲望,以百姓心为心,不与民争,不与他国争,这样才可实现国治、天下平。

其次,无为就是要统治者做到“无知”。老子说:“爱民治国,能无知乎?”(第十章)就是要求统治者要做到“无知”。要统治者不能将自己的政治主张强加到老百姓身上,而要顺应百姓之心,以百姓利益为本,充分挖掘和发挥百姓的才华智慧,为国家社会多做贡献,以实现国治天下平。

《老子》一书中多处指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如,“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大智者不敢为也。”(第三章)“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第四十八章)等等。我们要提倡老子的这种“无为而治”的治国治世方略,以无为而为,实现无不为,达到国治天下平的目的。

可以看出,老子认为用“无为”的态度待人处事治国治世的就是圣人,所以,要做到“圣人”,就一定要做到顺其自然。这里提到的“无为”、“顺其自然”不是无所作为,或任其所为,而是强调要按照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去办事情,去处理问题,这样才能处理好各种事情,实现无不治的目的。老子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第五十四章)以此推论,老子认为任何事情都要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