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弟子规》总纲的哲学分析

《弟子规》总纲的哲学分析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09-19 01:45:26
《弟子规》总纲的哲学分析
时间:2022-09-19 01:45:26     小编:卢平和

《弟子规》是依据儒家思想中孔了的教育理念编写的一部用于规范受教育者日常行为的书,这本书开篇的首孝梯,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它的总纲。这个总纲表面上看是关于人的行为准则,实际上,这套价值观是建立在哲学基础之上的。它是在对人的本质有深刻理解基础上制定的行为规范。哲学上认为人的本质是由自然人、社会人和理性人三位一体形成的。《弟子规》总纲在制定人的行为规范的时候就是从人的本质的这三个方面出发的。

一、哲学中关于人是什么的探讨

哲学在探讨世界本原问题的同时,作为人创立的学问,它也一直在探讨人是什么这个问题。众所周知,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形成了人的本质,人在社会实践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但人类社会产生之后又反过来影响、制约人的发展。从动态来看,人既是自然的产物,也是社会的产物。所以,人既是自然之人,更是社会之人,同时人还是一个意识主体。

关于人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在众多哲学家中,路德维希费尔巴哈、马克斯舍勒和卡尔马克思的观点最具代表性。费尔巴哈在人是什么这个问题上的着力点是实在的和完整的人的实体。fq他认为人与动物是有质的区别的,人有自己质的规定性。具体来说,他认为人的规定性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从人与自然的角度考察到人与自然是统一体,人是自然之人。二是从人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探讨人,他认为每一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人,人与人之问是相互联系,彼此需要的。所以,人更是一个社会人。三是认为人是有意识的人。表现在人对这个物质世界和自我意识的认识上,所以说人又是会思考的理性之人。

舍勒终其一生都在研究人的完整性。他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解释人是什么。首先,它认为人是有物质生命的自然客观存在。人自我形成,自我区别,是自在和自为的存在。fzl其次他认为人是一种意识的存在物。人的精神使物质实现了非物质化,从这个角度讲,意识是人有别于动物的决定性本质。最后,舍勒在将以上两点综合的基础上,得出了人的完整本质。

马克思也从整体角度研究人是什么。但马克思将劳动和社会性的劳动即实践引入这一问题。他认为劳动形成了人的本质,人实际上是以实践的方式存在的。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 叫这里提到的人的生命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类似于动物生命活动的人的本能活动。另一方面是在人的本能活动基础之上,人的生命活动更重要的是人改造自然,创造客观物质存在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以上观点基础之上,马克思认为人作为主体在改造物质世界的同时又在认识世界。也就是说在人的生命活动过程中,人的意识也产生了。所以,马克思以实践的观点为思考点,动态地说明了人是物质和精神合二为一的存在。马克思坚持了人的本质问题上的辩证法。

二、首孝梯是建立在人的自然属性上的行为规范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人的基础属性是自然属性。也就是说人首先是个自然物质存在。《弟了规》总纲中的第一句首孝梯,它的意思是作为一个人首先应该做到孝敬父母;尊敬与自己有直接血缘关系的比自己年长的兄长和姐姐,同时爱护比自己年幼的弟弟和妹妹。为什么《弟子规》做为一部规范人们日常行为的书在总纲中首先强调做人的这个准则呢?因为这是作为人应该遵守的一个最基本的行为规范。首孝梯关注的重点是人作为一个自然之人,首先应该处理好最自然的关系。孝和梯是从人的自然关系即直接血缘关系中形成的一个做人标准。这应该是作为一个自然人的自然做人标准。爱护幼小者是动物遵循的自然法则,作为自然人的人比动物应更遵从天性,并将这种自然法则升华。所以,我们从父母那里获得了原始的、自然的、带有人性的善意的爱。作为了女的我们应该以自然之爱回报这种自然血缘之爱。这应该是天经地义之事。

遗憾的是,当今社会中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严重地违背了作为人应遵循的这一出自人性的自然准则。近年来一些事实令人痛心,孩了被车碾压之后躺在马路上无人敢救;因为成年人之问的一点小纠纷将婴儿举过头顶摔死的;残忍地挖掉孩了眼睛的;在婴儿身体里扎入16根针等等,此类事件的发生,足以引起人的关注和思考。所以,作为人的我们还应该强调人的自然性。将自己置于人的位置上来遵循人的自然法则。首孝梯就是从这个角度做出的行为规范。

哲学认为人是由人所处的自然条件规定的自然人,人也是一个客观物质存在,人是来自自然深层的自然界的产物。所以,首先应从人的自然关系中规定人,使人成为人。人是一个自然人,必然会产生自然的需要和运动,这种运动是一种原始的活动。所以孝和梯更是一种人从自然角度出发的自发、自觉的活动。

综上所述,《弟子规》中的首孝梯,从人的整体角度来看和从哲学上来讲,它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人的整套做人标准中最首要、最基本的要求,它集中反映了人本质中的基础点,人是具有自然属性的自然之人。

三、次谨信是建立在人的社会属性上的行为规范

人之所以能成为人,光是一个自然意义上的自然人还远远不够格。所以,人更是一个自然存在物基础之上的社会人。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综合体。人的本质体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即认为社会属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应从个人与社会统一的发展过程中理解单个人和人类的本质。自然属性只是人原始的本质,一个真正的、完善的人,应该是一个能使各种社会关系良性运动的人。

《弟子规》作为一部教育人的著作,它所推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它在规范人行为的时候,必须从处理人的自然关系上升到处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上。所以,《弟了规》总纲在首孝梯基础之上,接着提出次谨信这一行为规范。次谨信的意思是:其次在与别人交往的时候,要谨和信。当然,对于谨和信的行为标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要因人、因时、因事而异,也就是说每个人在遵守此标准时应根据自己所处的具体境况而具体执行。但次谨信这个行为标准有它最基本的规定性。在本质上谨和信是人们作为一个社会人的价值取向。谨可以解释为谨慎、认真,信就是信任,诚信,讲信用。f51(})从哲学角度看以上对谨和信的解释,是哲学上真、善、美标准在现实社会中的具体要求。真、善、美是处在社会中的社会人所应遵循的基本价值取向。真是我们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善和美是人对客观世界正确认识基础上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状态所形成的正能量。

次谨信要求一个人与别人相处、交往时,也就是在处理人与人之问的关系时要真诚、善良。[6](P65)作为一个社会人的人,不能孤立地存在,人与人之问相互需要、依靠,产生了人与人之问的往来,一个人只有在人与人的统一中才能凸显出来。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我们应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认真、信任。当今社会上出现了很多导致人与人信任危机的现象。人与人交往时不遵循基本的真诚原则,表现在当今社会中各种欺骗、讹诈等现象的出现。骗了骗人的手法不断地翻出新花样;出于善意之心救人被讹诈的;近年来故意装模作样出现的碰瓷团,卷走爱心人士捐助的善款等种种不良现象的发生。人与人交往中真诚原则的被丢弃导致人与人之问信任的缺失。导致因缺乏安全感而人人自卫心理的形成。由于人与人之问的不真诚引起的人与人之问的不信任,使每个人逐渐地把自己孤立起来。这样,由人与人之问的交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就不能协调一致良性发展。因此,生产关系在把生产力推向正方向的力量就会减弱,整个人类社会有可能不在真正进步意义上。

综上所述,《弟子规》中的次谨信是从人的社会属性出发,规定的作为一个社会人在处理人与人之问的社会关系时应遵循谨而信的标准。与人交往要坚持认真、善良、信任的方式。如果一个人能做到这一点,他就是一个正在由自然之人向社会之人发生实质性转变的人,这个人就更加靠近了人的真正本质,作为人成为了一个人。

四、泛爱众,而亲仁实现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

《弟子规》总纲在注重人的自然性的首孝梯和侧重于人的社会性的次谨信的行为规范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出了泛爱众,而亲仁的行为标准。这个做人标准的提出实现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达到此标准后,人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了。

哲学认为人的自然属性离不开人的社会属性,必须从社会关系中定义人的本质,人的自然本质是基础性的,因而它处于人本质的底层。而人的社会本质是高层次的本质。人的自然本质与人的社会本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低层次的自然本质是高层次的社会本质的前提和基础,而高层次的社会本质升华了低层次的自然本质,并在升华的同时将人的自然本质融入社会本质当中,实现了自然人和社会人统一于一人。人的自然存在不同于动物消极适应自然以维持自身的存在,人在维持自身存在的时候,是在积极地改造自然。人的这个维持自然存在过程其实是人社会属性参与下人的社会性的集中体现。因为人在劳动中形成了人的本质,而劳动是在人的自然属性中自然力和人的社会属性中的知识、情感、意志、人际关系等这些社会力的合力下完成的。所以,人的生存表现出了不同于动物存在的属人的性质,劳动凝结着人的自然属性和人的社会属性。人通过劳动创造了一个带有社会性的人造自然,将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完美统一。

泛爱众的意思是在孝顺父母、尊敬兄姐、爱护弟妹的基础之上,将这种自然之爱推及到对待社会上的其他人。要用尊老爱幼、真诚信任的方式对待社会上那些无直接血缘关系的人,将做人的自然准则和社会准则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建立在自然之爱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问友爱、真诚、相互信任的社会关系体系。而亲仁的意思是在遵循孝顺、尊重、友爱、真诚、善良、信任这些基本做人准则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向贤德、仁义之人学习,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有道德,对自己对他人都有益的人,使一个人成为促进人类进步,推进社会发展的真正意义上的人,体现出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相统一的人的本质。

综上所述,一个真正的人不仅要有原始的自然本质,更应该是一个集道德、美学、哲学、科学这些社会本质于一身的人。人不是一个死板的生物定义,人是社会关系和历史发展的主角。泛爱众,而亲仁这条行为标准将自然人和社会人有机地统一于一人。

五、有余力,则学文引导人由物质向精神吃跃

由前面的论述可知,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共同塑造了人,人在处理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实践中成为了人。人在实践中形成了认识,认识形成后又在指导实践中不断趋向真理性认识。这就是说人的本质是自然本质、社会本质和精神本质的统一,人的精神本质也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人不仅能认识客观物质存在,还能认识人,更为神奇的是人能认识意识。人只要活着就会用理性思考生命,指导生命活动。人的精神本质是人的本质的重要内容,人在精神的指导下,能够实现现实的非现实化,使客观物质意识化,为人创造出一个打上人类印记的物质世界;同时,人在精神的指导下,也使自己的生理状态和心理活动意识化。这两方面的意识化使人超越了自然人和社会人的物质存在。人的本质属性是自然性和精神性的统一。人在实践中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我意识的关系,从而形成了人本质的三个规定性:自然本质、社会本质、精神本质。而且这三者结合到一起共同形成人的本质。

有余力,则学文的意思是在孝、涕、谨、信、爱众、亲仁这些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角度提出的做人要求都完成的情况下,还有多余的精力,就要学习知识,传播知识。将人由物质本质推向精神本质,从而造就一个体现人的三大本质的完整的人。由此可见,这里的文就是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实践中形成的对客观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