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分析面向生活世界的存在主义

分析面向生活世界的存在主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7 22:39:55
分析面向生活世界的存在主义
时间:2023-08-07 22:39:55     小编:宋维亮

无论人们此时正在做些什么、畅想着什么、期许着什么,我们都习惯于将这一过程叫做生活。在经验常识的层面上生存与生活并不存在着明显的界限,两者是可以替换使用的。但在哲学的视域下,二者有着根本的区别。在海德格尔看来,人作为存在者其存在的状态就是生存。简单地说就是人活着就是生存,生存是与死亡相对立的概念。而生活是生存的更高层面的展开。如果说生存满足了人的自然属性的基本需要的话,那么生活就是对人类社会属性彰显的绚丽舞台。故而,我们惊讶地发现:虽然我们大日地呼吸着新鲜空气、忙碌于日常繁重的工作,但这些并不一定代表我们正在生活。

生活世界图景的展现并不是自在发生的,它的背后隐含着一条思想变革的暗线。随着现代哲学的发展,哲学已经不再是思想帝国的皇后,而成为了思想共和国的公民哲学不再被认为是人把握世界的唯一方式,而同科学、艺术一道成为众多方式的一种。而这无疑是生活世界凸显的思想背景之一。

当我们赞同上述观点的时候,我们不禁会产生一系列的疑问:首先,为什么只有在现代哲学的视域下才会发现生活世界的图景,换句话说,为何传统的哲学及科学的眼光对生活世界产生了自视甚至遮蔽呢?其次,在众多哲学思潮中,为何我们强调从存在主义体悟生活世界的真啼?最后,处于生存世界的我们,如何把握、理解生活世界的图景呢?

一、传统哲学与科学对生活世界的遮蔽

传统哲学的诞生与人类的原始体验是密不可分的。在古希腊时期,由于缺乏对外部自然环境的了解、缺乏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环境因素成为了制约人类发展的主要原因。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人们普遍产生了一种敬畏心理和深深的无力感。另一方面,人们又察觉到自然的变化并非完全无迹可循的,如太阳的东升西落,四季的变化交替。似乎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在暗中主导着这一切,冥冥中似乎真的有天意。当时人们认为,如果能够了解这个天意,就能够随心所欲;如果能够把握这个天意,就能万事亨通。在古希腊的哲学中,这个天意即是存在。于是人们对存在的探寻表现为这样一个问题:存在是什么?

古希腊的哲人们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找到这个存在。从泰勒斯的水到阿那克西美尼的气,再到赫拉克利特的火,自至德漠克利特的原子,人们试图从物质元素来探究存在,但人们看到其所追寻到的存在仅仅是存在者的存在,而非最高存在本身。巴门尼德走的是另一条路线,他抛开了具体的物质元素而将存在理解为一种抽象的概念,这一思路深深影响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逻各斯理念等抽象概念粉墨登场,扮演起最高存在的角色。

对存在的不懈追求终于在人们发现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而告终。人们也因此终于拥有了神性,但很快就发现除了神性一无所有。这个全能的神作为绝对存在、第一动因并没有给人类带来梦想中的黄金时期,而只带来了愚昧与自从。虽然上帝给了人们信仰的根基,但是却也为人们制造了禁锢的牢笼。人们陷入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中不能自拔,神圣世界的图景得以展开,在这幅u卷中,上帝与其世俗代言人高高在上,而余下的人们只能俯首称臣。

西方的启蒙运动就是要启神圣世界之蒙。西方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尔更是以我思的口号拉开了近代哲学的大幕。在这些哲学家眼中以们的哲学所追求的实体是非人的、凌驾于人的,忽视了人的认识及实践能力。另外,过去的哲学还表现出了信仰的乏力,而应以人的理性力量取而代之。理性力量的代表无疑就是科学知识。这也难怪之后黑格尔会惊呼只有知识是唯一的救星,包括现在人们一再认为科学是进步的力量等。

近代哲学似乎摆脱了古代哲学对人的忽视,彰显了主体的能动力量,似乎可以看到生活世界的图景,实则不然。近代哲学虽然打出了主体性的旗帜,但是在本质上并没有摆脱传统哲学的追求,其差别仅在于不再从世界之外寻求某一超然的实体,而是将人实体化。这时的人,也就不是一个具体的、历史性的人,而变成了一个抽象的概念上的人。人被预先设定了一种本质、一种标准、一套理想的生活。同古希腊时期,人们所幻想的黄金时期、基督教所理解的人的复归一样,近代的哲学家们畅想出了理性的土国人类的原始状态等虚幻的标杆。

如果说传统哲学只能看到一个神圣世界的话,那么近代哲学只能看到一个科学的世界。这是一个在不变的世界中寻求不变的规律的对象化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要尽量排除自己的主观情感,而以物的角度来看待物,以利益的量化得失为行为指南。人的丰富内涵受到剥离,单向度的人成为了这套观念的产物。人本身并未因这一世界的到来而在场:并未因神圣形象的消解而获得解放;虽然摘去了装饰在锁链上的虚幻的花朵,但并未打破这条锁链本身。

因而,我们不难发现从追问存在是什么的问题出发,只能引出神圣的或科学的世界图景,而无法展现出生活世界的多彩团卷。对于这种发问方式所产生的结果,我们从逻辑实证主义的命运可见一斑。著名分析哲学家、逻辑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卡尔纳普穷其一生欲构造一种科学的理想语言,但临到终老也未完成这个毕生夙愿。科学理想语言的破灭宣告了传统哲学所带来的僵局,而正是针对这一困境,人们开始将目光转向了生活世界。

二、以人为突破点,发现了生活世界的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的创始人海德格尔曾说每一种追问,都是一种寻求。问题的不同必然带来了对同一研究对象的不同研究角度,甚至产生了不同的理论思路。海德格尔正是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找到了传统哲学的弊病,开启了探寻生活世界的道路。

与传统哲学家一样,海德格尔所关心的是存在的问题。他敏锐地发现,尽管存在是西方哲学经久不衰的话题,但大多数哲学家研究初始就遗忘了存在,将存在者混为一谈。回顾前面所讲的西方哲人对存在的寻求,确实如海德格尔所说在轰轰烈烈地在寻找存在的道路上,反而离存在渐行渐远。因而海德格尔称过去的本体论为无根的本体论。之所以造成无根的窘境正是在于最初的问题上存在是什么?

因而对存在问题的研究,就不能去追问存在是什么,而应该追问存在的意义及存在者存在的方式问题。这个哲学研究的方向也就不再是追寻是什么,即追寻确定性、绝对客观性,而是转向了意义话题的视域。

康德曾说:一切形而上学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关于人的问题。而人作为众多存在者之一,因何脱颖而出成为了一切理论的焦点和核心呢?换句话说为何只有从人这个存在者出发,才能够发现生活世界的真啼呢?

这一切,要从存在主义对人的理解开始。在海德格尔看来,人是完全不同于其他存在者的存在者。人的独特之处,正在于其并没有一个先天的本质,而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塑造出来,人是可能性的存在者;另一方面,人能够通过自身的活动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形成了明确的个体或自我的观念,人是负有自由个性的存在者。他将人的存在称为生存。

与近代哲学家所理解的人是主体,世界是对象,他人是他者不同,海德格尔认为人与自然、人与他人在原初并没有主客之分,三者同时出现,共同在场。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偏离了其本真状态,在面对自然的时候以主人自居,将它物仅仅视为达到目标的工具,结果人虽然达到了在日常生活中追求的目的,却使自己降到了与物相同的水平上去。在面对他人的时候,一方面每个人都以自己为标准,是其所是,产生了人际关系的冲突;另一方面,由于在竞争中争强好胜,又为他人的好恶所制,失去了自我,成为了无个性的常人。对此海德格尔不禁慨叹:科学已经离我们如此的近,以至于我们早已不堪重负。

法国的存在主义巨匠萨特继承和发展了海德格尔的学说。在他看来,人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本质,人的本质只能在存在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和填充。在此意义上他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的著名论断。另外,与海德格尔稍显不同的是,他特别强调了人在做出选择上的自由。人的一生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而选择的自由是绝对的。你可以选择不选择,但是无法放弃选择。因而人在这一自由权利面前,就不得不承受选择所带来的结果和责任。

我们列举了存在主义对人的观点,似乎并没有自接揭示其与发现生活世界的联系,实际上我们走了一条描述生活世界的小路。人的形象是与生活世界的图景息息相关的,因为生活世界归根结底正是一个人所展现出来的应然与实然相统一的世界。与神圣世界和科学世界不同,生活世界是一个变动中的世界,是一个不断形成的世界。同时,生活世界不同于神圣世界对确定性的极端追求,也不同于科学世界对知识性的自目渴望,它从展现伊始就表现出了对意义的探索,对人的全面、自由的关注。简单地说生活世界就是一个真正的智慧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人摆脱了对物的依赖,重新回到了人本身;人摆脱了以主体自居的傲慢心态,开始尝试着与自然进行和谐的沟通;而在这一世界中的每个个体,在享受自由的权利的同时,也承担起了自身的责任,从机械、冰冷的工具理性中走出来,重新投入真情洋溢的生活中。这个生活世界图景在我们看来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人的本真状态,马克思所畅想的共产主义的蓝图。因而我们不难发现,生活世界是人们基于生存世界的一种内在的超越性向们,生存并不等同于生活。

三、生存世界与生活世界碰撞下的我们

通过前面的表述,我们发现生活世界的图景始终是一项未完成的计划。那么它对我们当下的现实生活又具有怎样的意义,我们从存在主义哲学中又能够获得什么样的启发呢?实际上,生活世界同存在主义所理解的人一样,它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而生活世界的魅力之一恰恰就在于它的未完成。它对当下社会展开无情的批判的同时,又为我们提供了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

但是,我们真的只能对生活世界产生一种乌托邦式的遐想,而在真实的生活中又重新回到生存世界的轨道中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时代以其特有的现实问题的方式,为我们揭示出生活世界不仅仅是一种应然,而且也是一种实然。

生存是人类存在的第一前提,这点毋庸质疑。在物质极端困乏的年代,吃饱、穿暖成为了人们的主要追求,因而我们可以说当时的问题是生存的问题。当生存面临挑战的时候,不单单是人,千州可一个自然物种都不会甘心忍耐而默不作声,因而如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成为了当务之急。

随着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吃饱穿暖已经不再是燃眉之急(在绝大多数地方),人们将视野转向了其他方面,个人的权利与自由成为了越来越热的话题。人民群众的主要问题已经不再是活着,而是更深层次的如何活,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生活,以什么样的角色进入生活。而这正是生存世界向生活世界转型中所碰撞出的新的问题。

按照我们的理解,只要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就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然而唯GDP发展观所带来的环境恶化、经济发展下的社会分配问题、高节奏下人的空虚感与焦虑感这一系列的问题的涌现,都显得科学技术并非是万金油,对于这些问题它只能显得束手无策。

存在主义明确地揭示出了科学世界的弊病,科学作为人把握世界的方式之一并不是万能的。因为其本身对意义问题是漠不关心的。通过前面,我们知道生活世界即是一个探寻意义的世界,要解决生活世界的问题,也只能从生活世界本身出发。我们在提倡自由的同时,更应该重视自身的责任。在混世和共生的状态下,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并不是我们的本真状态,在沉沦中不放弃对真我的不懈寻回。

最后,我们还应清醒地发现,存在主义的哲学并非尽善尽美。它同其他现代哲学思潮一样,暴露出批判性有余,而建设性不足的毛病。海德格尔对死、对语言的过分强调,萨特赋予个人自由的绝对权威,都体现了这一不足。但是他们的思想,对帮助我们发现理解生活世界的重要意义所做的贡献是不可低估的。而生活世界所导向的超越性,所展现出来的丰富意义性,为我们此在的生存世界提供了生生不息的动力与源泉。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