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儒道学说于民族人格的浅析

儒道学说于民族人格的浅析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18 00:53:53
儒道学说于民族人格的浅析
时间:2023-06-18 00:53:53     小编:田卫

数千年以来,儒道思想几乎贯穿了古今中国哲学(佛家思想与道家思想有相似和重叠的部分,故在此不论),它们的衍生和发展至今仍不止息。许多学者从某一角度出发,进而认为儒学代表了一种出世的精神,而道家则宣扬避世的观点,二者有着对立矛盾的关系。笔者认为不然,中国人的个人修养,往往是儒道精神的相互碰撞与融合,进而再发展的产物,二者具有互补关系。从文化的角度去理解中国人的人格,势必不能离开此二者。

林语堂在他《中国人之德性》一文中曾经把中国人的人格特征列为十五种,一为稳健、二为淳朴、三为爱好自然、四为忍耐、五为无可无不可;六为老滑俏皮、七为生殖力高、八为勤勉、九为俭约、十为爱好家庭生活、十一为和平、十二为知足、十三为幽默、十四为保守、十五为好色。这十五种性格,实际上都是受儒道影响,长时间形成的一种民族特色人格,其中有美德亦有恶性,与信奉神论的西方文化所衍生的人格是大有不同的。其中的无可不无可,则是典型的儒道相糅的产物,如人民之伟大,又足以斥责恶行,但亦足以见怪不怪。人民又伟大,足以发动不断之革命,但亦足以妥协而恢复旧有之政制。人民又足以细订弹劾官吏的完备制度,交通规则,公民服役条例,图书馆阅览章程,但又足以破坏一切章程制度条例,可以视若无睹,可以欺瞒玩忽,并可以摆出超越的架子一言,则将国人性格中这种相互制约、相互融合的矛盾展露无遗。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主流文化体系的奠基,包含了庞大的价值观、伦理道德规范,其内核思想的确在提倡一种人的社会化,其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典观念,实际是一种君子、圣人必经的历程,而自儒家始,圣人、君子即成为了一种代表中国人人格追求的典范。儒家同样讲内圣外王,这种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将这个民族的社会责任感、自我完善欲,树立到一定的高度。其中更有代表性的仁与礼,除了在自我内在上提出仁的道德规范,还在外部制度上作出礼的要求。儒家对人格形成的影响,至今是无法磨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到21世纪的今天仍代代相传,国人人格中的的刚健弘毅、孝悌忠诚、对权威性的信服、对入仕的追求等等,都有儒家潜移默化的影响。儒家《大学》为四书五经之必读,其中提出道,在于明明德,这种对德性的追求、对智慧的领悟,让许多幼童自此始,走上了对品德自我要求的道路。中华民族的美德至今仍值得弘扬,多是儒家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儒家所提出的个人理想、社社会理想,都必须依附与封建王权和君主制度的建立,极易陷入反对王权黑暗,又支持专制治国的一种矛盾中,而衍生出了许多自我矛盾的双重人格。

此外,中国的民族人格中的一种世故和安然,与西方美德中所提倡的公众精神、独立品格、冒险家精神、敢于革新的欲望是大体不一样的。小农经济为主宰的漫长历史,给了中华民族整体一种自给自足的满足感,老子所提倡的和平和悲悯,形成了一种宽容和忍让的珍贵品质,但同时中国人性格中隐有一种安于现状,不愿改变的愚钝,更有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的冷淡品性。

由此我们联想到中国文化之中另一大文化,则是亚文化主流体系中的代表道家文化。道家文化与儒家文化的最大不同,就是它的观念从社会转变到了对自然、对本我的关注。对因儒学而参与纷繁乱世的心灵有一种宽解的作用,当人在社会遭受痛苦的时候,道家无疑是一种释然的退路,让人心甘情愿地守拙归园田。道家在国家制度、人民生活等某些方面是与儒家持相反意见的。庄子提出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放在儒学积极的社会观念面前,便显得有些消极倦怠了。更有老子所说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道家所倡导的人格的独立、精神的一种寂寥,也有十分深远的影响,这种观念引导人们去对内观察自己的内心、与自己的灵魂对话,关注自己内心需要,并不全然是消极的。道家代表著作《道德经》言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如果说儒学提出了人伦道,那么道家便提出了天道,它强调了人若要追寻自己的人生价值,并不非要在历史政治中体现,更可以回归自然本真的状态中得到。对于人格上对理想追求的满足,儒家倡导在外部理想的实现,而道家则在自我真性的探寻中实现。其中对和谐的追求、理性的判断、顺其自然的不争,都成为了国人人格中重要的部分。

总体而言,在如何追求人生价值、如何安身立命、如何实践社会理想这一方面,儒家提出了极受推崇的观点,五千年来一直在发挥它深刻的影响力,在世世代代国人人格形成中注入了积极的活力,以仁为核心,扩大至家庭、社会,其以血缘论亲疏的家庭社会观,一直是中国人性格中非常特色的部分。而道家非常注重人本身,由内及外,如果说儒家给我们远观社会的眼睛,那么道家教谕我们细看灵魂。它反对破坏自然、违背规律的外部行为,因此在守自我的过程中难免有略微消极的部分,它给了国人简朴、谦让、守拙的内敛人格。若将儒道与太极图相比,那一阳一阴的比喻尤为恰当,二者并非对抗的,甚至是通过一种阴柔阳刚的互补形成了一个整体。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