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马克思人的需要本性概念的科学意义探究

马克思人的需要本性概念的科学意义探究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4 21:46:02
马克思人的需要本性概念的科学意义探究
时间:2023-08-04 21:46:02     小编:高玉邦

唯物史观作为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格外关注从科学的视角来阐发人的生成和发展。所谓科学视角,就是指研究所持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要把对象当作有起始原因、有发展规律可遵循的研究课题。在这个意义上,凡是严谨的科学体系都拒绝不证自明的先天规定或预设前提,一切都必须处在生成和发展过程中,都是可以辩护和证明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就是把人当作有生命的存在物、以生命需求为起点、以人的实践为发展契机的严密的科学体系。但是我们也发现,过去阐发唯物史观有一个缺环,就是把实践生成后的人类当作静态的不变的生命实体,仿佛人一旦从动物中分化出来,就停滞不前了,没有从人的发展常态去理解人。马克思的人的需要本性概念填补了这一空白,指出人的需要本性正是人不断发展、前进的基础和动力,没有需要本性,人不仅被抽象化,历史发展也变得不可理解。因此,必须把人的需要本性当作建构唯物史观的科学起点,在人的需要本性中来揭示人的本质,阐发历史演进的趋向和规律。

一、人的需要本性概念的确立

一切事物和对象都有自己的属性、特性、本质和本性,离开这些,事物也就会失去自己存在的根据,一物成为自身而不成为他物就是凭借这些本质和特性。在人的问题上,我们首先遇到三个概念:人性、人的本质和人的本性,必须逐一分析它们的内涵及其在历史演进中的地位和作用,才可能从中滤出人的需要本性的特殊意义。

二、人的需要本性的内涵

需要作为人的本性是人的生存基础,人因需要而得以发展,人又因发展才在动物界的生存竞争中立住脚跟,因此需要和满足需要成为人须臾不可离开的底蕴。那么人的生存究竟需要什么呢?从大的方面来说,人的需要包括以下五个领域:

1.需要满足生命需求的物质生活资料。人是有生命的存在物,需要进行生命代谢活动,为此就必须要有物质生活资料。动物也是有生命的存在物,也要进行生命代谢活动,也需要用物质生活资料来满足,这是人与动物共同的生命基础。但是如何获取生活资料呢?人与动物就此分道扬镶,动物只是依赖本能,完全地融于自然界,期待自然的恩赐。而人则与自然相分化,在否定自然现成形态的基础上,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生产出自然界本来没有的东西,来满足自己的生命需要。因此,人的需要首先是获取物质资料,为此就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

2.需要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思想和文化产品。精神需要是人类独有的需要,人作为有智慧和灵性的动物,以自己的生命活动而将世界二重化,既面对物质自然界,又面对自己思想中的世界,既过物质生活,又过精神生活。文学、艺术、科学、哲学、宗教、法律、道德等精神产品成为人的生活必需,离开了这些精神产品,也就不会有精神生活,人与动物也就没有差别了。为了获得精神产品人类必须进行精神生产,从事科学、学术和艺术的创作。人类童年时代对精神产品需求不多,与物质资料的需求相比,只占次要地位。人类越发展对精神产品的需求越旺盛,当代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已经发生倒转,人类把自己的绝大部分需求集中在精神文化方面,与此相适应,精神生产也越来越占较大的比重。这是人类需要的变化,也是人的本性的改变。

3.需要人自身的延续和人口的繁衍。人类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离不开人口的延续,只有在人自身的繁衍中这些需要才不致转瞬即逝,才能真正实现。人口及其延续是一切需要的载体,人口本身也因此而变成一种绝对的需要。早期的人类对人口的需要还处在朦胧不自觉中,很大程度上是和性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自然行为。后来,文明家庭出现,血缘亲属关系逐渐带有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传承的色彩,这时人口的繁衍已不再是单纯的自然行为,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利益追求和世俗伦理观念。人口的需要只能用人口生产来满足,当代的人口生产基本上处于可控状态,这既反映了时代的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同时也说明,人口需要作为人的本性之一,也处在合理的变动之中。

4.需要良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马克思说,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社会性是人的内在本质和普遍需要,离开社会人就不能生产和生活。但是人的社会性主要植根于人的生产关系和更广泛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决定了人,包围了人,成为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历史和现实启示人们,良好的社会关系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而社会关系的固化体现为统治和管理人的社会制度,任何时代的人都希望生存在开明、和谐的制度之下。对良性社会制度的渴望与追求一直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历史中,当这种愿望落空,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时,善良的愿望转化为愤怒和斗争,在私有制社会,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也是建立良性社会制度的契机。阶级斗争不是终极的目的,通过阶级斗争推翻反动统治,建立起自由、平等、和谐的社会关系和美好的社会制度才是人类的真实需要,也是对新的社会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反映了人类对未来理想社会无限向往的一贯本性。

5.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近代以前,人类对生存环境感悟不多,没有体验到生存环境的压力。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人类对自然界开始了大规模的掠夺性的开发,人以自我为中心,全然不顾自然界固有的安宁与和谐,把空气、水源污染、森林植被消失、大量生物灭绝、海平面日益增高等强加给自然界,结果人类自作自受,不得不吞下生存环境恶化的苦果。这时人们才感受到对良好生存环境的迫切需要,于是,在人的需要本性中又新增加了一项本性,反映了人的本性的变动趋势。良好的生态环境不能靠大自然的馈赠,需要人类在进行物质生产的同时,进行一项前所未有的环境生产,既恢复被破坏了的生态平衡,又要再造适合人类新生活的新环境,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对人类的新需要和新本性的经典概括。

三、人的需要本性的延伸和证明

人是物质、精神和社会属性相统一的有机整体,人的需要本性是人的生命机体和机能的一部分,它和人的其他属性密切相关,并且在它们的整体存在中得到进一步地延伸和证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人的需要本性的同时,也把它同人的本质相对接,成为论述人的本质规定的重要根据。

马克思把人的需要本性延伸到人的类本质,是物质资料生产的扩大形式的新证明。马克思一向认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东西来区别任何动物,一旦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四、人的需要本性概念的启示

马克思揭示人的需要本性是为了更深刻地理解历史演进的原因和机制,指出需要本性及其不断的改变和提升决定了历史发展的前进趋势。但是需要作为人所共有的本性不会自动地促进社会发展,它需要激发、引导和调整,要防止需要的异化,不要把需要变成随时可能出笼的饿狼,这就要求从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做好需要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从社会方面来说,人的需要本性是社会发展的强大的动力,没有需要或者需要锐减,人就会缺乏生机,社会就没有前进的机缘和刺激。需要才使人努力向前,不断地满足需要,突破需要,涌现新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历史的跃迁。所以,要承认人的需要本性,任何时候都不压抑需要本性,要把需要作为人的本性来敬重和满足,一个开明和进步社会的全部优越性就表现在这里。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