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浅谈真实的道德冲突对个体道德成长的意义

浅谈真实的道德冲突对个体道德成长的意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24 00:22:39
浅谈真实的道德冲突对个体道德成长的意义
时间:2023-05-24 00:22:39     小编:
"

[论文关键词]真实的道德冲突 道德选择 个体道德

[论文摘要]个体的道德成长是在不断解决道德冲突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个体道德成长应该面向真实,接触真实,向真实发问,而并不仅仅是通过虚拟情景下简单的道德选择模拟实现。真实的道德冲突及其选择对个体道德成长的意义,集中表现在主体在道德选择的过程中和道德实践的基础上,主体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都得到了具体实在的检验和升华,实现了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的统一。在真实的道德情境中恰当的设置道德冲突,才能真正促进个体道德的成长。

道德冲突是主体在道德行为选择中经常遇到的一种情景,道德冲突是社会不同主体利益冲突在道德领域中的特殊反映。个体道德的成长就是在不断解决道德冲突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道德冲突尤其是真实的道德冲突能够使道德主体直面道德生活,对于个体道德成长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两种不同的道德冲突

道德冲突是人们在进行道德选择时经常面对的一种处境。从广义上说,任何一种道德选择都是在道德冲突中进行的,没有道德冲突,也就没有道德选择。道德选择就是要求道德主体在相互冲突的道德原则或规范之间、相互矛盾的不同主体利益之间做出有利于其中某一价值的选择,并通过这一矛盾的解决实现自己的道德目的。道德冲突在伦理学中又叫两难处境或两难选择,它可以通过虚拟的道德情景、道德故事来呈现,更是人们在现实的活生生的道德生活中不可回避的真实。真实的道德冲突是指真实客观的情境下客观事物、关系、活动对道德主体提出明确的道德选择要求,并进一步要求道德主体实施相应的道德行为。真实的道德冲突要求主体做出或多或少的直接现实性的牺牲,对主体的切身利益提出明确的挑战,蕴含直接的道德教育价值。虚拟的道德冲突是相对于真实的道德冲突而言。虚拟的道德冲突是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的方式,道德主体置身故事或游戏所渲染的“道德冲突”之外,而仅仅在虚拟情景中所面对虚拟的道德冲突。虚拟的道德冲突向人们提出的道德选择同样是虚拟的,常常用“假如你是……”、“假如是你……”的选择方式。这类虚拟的道德冲突“只能停留在解决问题的前端,不可能构成一个从道德认识到道德行为的完整链条。”…不仅如此,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道德教育对象在虚拟的道德冲突中所做出的正确的道德选择,那么,久而久之,就可能形成道德教育对象虚伪的品性,“说的一套,做的一套”,言行不一。因为对于虚拟的道德冲突的正确解决,并不必然导致现实客观的道德行为。

个体道德成长应该面向真实,接触真实,向真实发问,而并不仅仅是通过虚拟情景下简单的道德选择模拟实现。虚拟情景下利用逻辑的方法假设、推理,得出形式上的道德选择意向,并不能深化道德认识,丰富道德情感,顽强道德意志,形成现实的道德人格与道德品质。相反,可能导致道德主体与对象的间离,道德意向不过是个人所表现出来的对道德生活的态度或行为倾向的主观部分,道德意向活动是道德认识活动最初始的方面。道德是人类“实践——精神”地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一“种能够指导和支配人道德行为的实践精神”。如果仅仅满足于虚拟状态下通过虚构的道德冲突所进行的道德教育,停留在意向中的道德选择,那么道德主体一旦遭遇真实的道德冲突,需要进行真实客观的道德行为抉择的时,其道德抉择常常要陷入由真实客观的道德冲突所带来的困惑。

二、真实的道德冲突及其选择对于个体道德成长的意义

个体是道德的真正主体,也是其实践主体,它是指作为社会道德实践主体的个人为自我发展、自我实现所应具备的,并适应一定社会历史要求的道德素质和道德法则的总和。个体道德是由个体道德心理和个体道德行为(包括行为的积累即品质)两大部分构成。真实的道德冲突和道德选择不仅使主体提高了道德认识,丰富了道德情感,磨练了道德意志,坚定了道德信念,而且养成了道德行为习惯,达到选择和行动的统一。

第一,在真实的道德冲突中选择,深化了个体的道德认识。

真实的道德冲突深化了个体对道德必要性的认识。人的行为活动能力的发展,使人成为行为活动的主体,使人产生了与他人形成一定关系的道德需要。真实的道德冲突丰富和发展了个体活动能力,是个体道德认识深化不可或缺的因素。

道德认识过程就是个人在道德实践中通过感性直观、直觉体悟、理性思维和理性想象等形式,了解和掌握社会道德生活的常规惯例、原则规范的要求,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道德理性和道德智慧的过程。一个人的道德认识与其他认识一样,来源于他的后天的实践活动,亦即来源于他的道德实践活动,说到底就是来源于他的道德行为,真实的道德冲突使个体面临的道德问题,如果是个体原有的道德认识结构所不完全包容的,足以引发个体内心的道德冲突;如果个体所遇到的道德问题是其现阶段的道德思维所不容易回答的,要求其做出比现阶段更高一级的反应时,那么将推动主体道德思维从现阶段过渡到更高一级的阶段。个体的内在道德原则在最初阶段相对简单,在真实的道德冲突面前,即使没有完全的解决道德问题,但已开始面临真实道德冲突的挑战。这是道德成长的良好开端。

当个体面临虚拟的道德冲突时,其内心深处不会产生真实而强烈的由“利益冲突”所带来的道德痛苦,“事不关己,说说而已”。因此,虚拟的道德冲突对道德认识的深化是有限的和不确定的,不能形成个体独特的认知定势。只有真实的道德冲突才能强化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克服把选择当成一次性完成的简单化和机械化的错误,才不会使得个体的道德认识停留在解决道德问题的前端,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从道德认识到道德行为的链条。"

真实的道德冲突的发生,为个体提供了一个道德认识的全流程,个体道德认识历经道德感知、思维、直观和智慧,由浅人深,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个别的认识上升为普遍必然的认识,从而为个体实现从道德上的不成熟到成熟,从较低的道德水平相较高的道德境界转化。

第二,在真实的道德冲突中选择,丰富了个体的道德情感。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_3_(”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德主体的行为选择取决于意志的力量,以及深刻的道德情感体验。如果说道德情感的激化功能在于促进道德认识和行为的发生,道德情感的选择功能在于使行为者在外界变化多端的道德现象或两难境遇中,选择与他的情感欲求和情感形式完整统一的对应关系,自觉承担道德责任,这无疑就是道德隋感功能的深层意义。

道德情感的内容是在道德行为选择的实际冲突中的得以丰富的,真实的道德冲突,完善了个体的道德体验形式,培养了个体道德情感,尤其,道德情感的升华是在道德实践中面对真实的道德冲突条件下进行的,不是“闭门思过”所为,亦不是“坐而论道”所得。个体道德情感是个体实践精神地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是在一定利益关系的基础上,通过作为主体的人对世界(他人、关系、活动)的体验和对自身情绪的认识、控制而形成的一种高级情感。个体道德情感是个体道德心理的核心成分。它一经形成,就会成为一种稳定的强大力量,积极影响人的道德行为的完成和持续发展。道德主体的任何道德活动都伴随一定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的冲动往往成为人们道德实践的直接动因。它是一个高级的多层次的综合体,包括道德情绪、道德心境、道德感情、道德情操等,道德情感是一个动态的生成系统,随着道德实践的仲展而提高其层次,展现其丰富的内容。道德情操是道德情感的最高层次,是人们经过长期的艰苦的道德实践磨练而成的一种道德上的坚定性,它是情感与操守(坚定的行为方式)的有机结合。一个人的道德情操是不可能自发形成的,而必须在社会实践中努力培养。因此,道德情操不是抽象的存在物,其形成也不是道德情感的自然升华,而只能通过在实践中分析和对待各种真实的道德冲突,处理各种义务关系中获得不断的磨炼、强化和提高,同时也是一个艰苦的道德修养过程。

个体道德行为的发生不是一个直接的“刺激一反映”过程,而是一个包括了认知、态度、情感、人格、情景关系等诸因素的动态系列,其中情感体验是重要的一环。俄国思想家别林斯基曾经说:“感情是先于知识的,谁没有道德的情感,淮就不懂得道德。”道德情感升华的动力来自主体自身心理矛盾的体验与解决。深刻的道德体验是个体道德行为选择的取决因素之一。这里所涉及到的“体验”并不是心理学中所熟知的,即主体的意识内容的直接的、经常的是情绪的形式。而是指“人在度过这样或那样(通常是艰难的)的生活条件、情况时,恢复失去的精神平衡,一句话,应付有威胁情景时的一种特殊的内部活动、内部工作。“”作为个体的人,其道德情感是从他在与周围的人和社会组织的道德交往实践中产生的。皮亚杰观察了不同年龄组的许多儿童,发现儿童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判断源于他们在群体游戏中所承担的角色要求,每个儿童都把这些保证游戏得以顺利进行下去的规则接受下来,并通过情感体验内化为自己认为是“理当如此”的观念加以自觉遵守。由上可见,儿童的道德情感心理基本上是以情绪体验为主。

个体道德情感具有个人自成性和潜在性,即个体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个体自己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实现的,并且是个人独自体验的结果,靠的是个体的自我心理感受,感受着的人,处于情感意识中的情感主体,在情感中感受自己,在感受中实现情感体验。这种感受是同任何为了迎合他人而进行道德伪装的虚假感受相区别的,因而,虚拟的道德冲突并不能为个体道德情感的培养提供丰厚的土壤。虚拟的道德冲突消解了个体道德情感的深层道德涵义,断裂了道德情感层次之间的纽带,当面对真实的道德冲突,需要进行实际道德选择的时候,消解以及断裂的结果不外是造成“自我同一性的危机”—个体的主我与客我、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常常不一致,自我调节缺乏稳定性和确定性。必然使得道德选择陷入困境。

第三,在真实的道德冲突中选择,磨练了个体的道德意志。

真实的道德冲突不单单造成人们思想冲突,而是会将潜在的思想冲突转变为现实的行为选择的冲突。个体道德意志,是道德主体在具体的道德情景中做出道德决断,并使之付诸实践的能力,是道德主体所独有的道德心理现象。如果道德情感是道德心理结构的中心,道德认知是由道德客体到道德主体的输入口,那么道德意志则是由道德主体到道德客体的输出口。如果没有坚强的道德意志,就不能在道德冲突中克服困难,战胜邪恶和私欲,把善和正义发扬光大,也就无从形成理想的道德人格和品质。黑格尔说:“理智的工作仅在于认识这世界是如此,反之,意志的努力即在于使得这个世界成为应如此。”_5](’没有道德意志就不会有成功的道德活动。道德意志是各种道德心理活动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明显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性比较复杂的道德心理活动的高级形式。道德冲突实存的条件下,要求道德主体实现从道德意识向道德活动的过渡,道德意志的实践本性决定了它在个体道德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

在实际生活中,特别面临真实的道德冲突情况下,任何个人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都必须自觉地作些什么,总要担负起一些社会职责,自觉履行一些社会义务。这就要求有道德意志的参与,要有道德意志来做出决定,决定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并且需要道德意志来发动、调控和支配个体做出的行动。做出决定、发起行动、支配行动,这些都是道德意志的功能,道德意志是个体道德最直接的心理基础,是个体的道德活动从主观意向向客观效果过渡的中介桥梁,只有真实的道德冲突能够为道德意志的形成提供客观的可能性,推动个体道德的全面发展。"

道德意志是在解决真实的道德冲突中表现,并在解决道德冲突中成长的。真实情景下的道德冲突必然会使道德主体面临道德行为的选择,在真实的道德冲突的处境下,在行为选择的两难困境中,主体进行道德行为选择,也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支配下,根据一定的道德价值标准,自觉自愿、自主自决地进行善恶取舍的行为活动,同时也是道德主体借助意志力量进行自我控制的过程。道德选择的实质是对有道德价值的行为和品质的选择,体现了主体的价值取向,使主体为完善自身、为实现某一道德理想而对现实的肯定与否定的统一,是主体对自身的超越,为了实现更高的道德价值目标,促进个体道德的成长。顽强的道德意志须在恒久的道德实践中即真实道德实践中磨练而成,自制是其主要实践内容,虚拟的道德冲突人为创设,并不现实地涉及主体客观的经济利益,因而,这种条件下进行的道德选择只是逻辑思考的结果,不是个体道德发展的果实。

道德心理学研究表明,道德意志心理过程是由意志决定、采取决定和意志努力等意志动作环节构成,道德冲突越有分量,推动主体进行选择的对象在意义上越是彼此势均力敌,对于主体道德意志坚定性的要求就越高,其促进个体道德成长的作用也就更加明显。真实的道德冲突抛却了虚拟的成份,导致道德活动不再单单停留在意向的阶段,使得道德主体能够顽强道德意志,并且借助道德意志的力量,实现个体道德素质的提高和道德人格的升华。

但是,一定的道德认识和情感,只是为道德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感性的和知识的基础,道德意志则使品质的形成注入了力量,而这一切只有成为一种信念时,主体的内在品质才趋于成熟。一个人道德信念的形成或改变,虽然需要以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为条件,但是,却不是可以在认识领域完成的。道德教育研究和实践表明,个体道德信念也是在无数次真实的道德冲突的选择过程中形成的。

第四,在真实的道德冲突中选择,养成了个体的道德行为习惯。

亚里士多德在《尼克马克伦理学》中写道:“道德的德性则是习惯的结果”,“我们由于从事建筑而变成建筑师,由于奏竖琴而变成为竖琴演奏者。同样,由于实行公正,而变为公正的人,由于实行节制和勇敢而变为节制的、勇敢的人。”“德性是一种在行为中造成正确选择的习惯”。

道德品质结构中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构成了道德品质的意识范畴,道德行为则是道德品质的外部表现,是道德品质的实践范畴。道德行为之前的道德品质中的其它要素,都还属于道德意识的范围,它们虽然能够指导和影响道德行为的抉择和实施,但却不能等同于道德品质。一个人的道德觉悟水平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阶段上,而不是实际地去履行道德义务、承担道德责任,那么,就只能说他具有某种道德品质的愿望和动机,而不能认为他已经实际具有某种道德品质,“善良的动机只是动机的善良,卑鄙的动机也只是动机的卑鄙”。

道德习惯是构成道德品质的最终环节。道德习惯的形成,标志着道德品质的形成。从形式上看,道德品质就表现为道德习惯。道德习惯是在道德行为的反复实践中形成的,是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直接高度的统一。道德习惯表现为面对具体的道德选择,主体可以率性而择,“自然”选择,而不需要考虑再三,权衡左右。此时,道德原则和规范早已深入内心,千百次的道德选择已经形成了某种特有的固定模式。选择此,或选择彼,已经不再是为了外部舆论的原因,而是完全出于内心的自觉。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已经“真正深入到我们的血肉里去,真正地、完全地成为生活的组成部分。”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指的就是这样的一种境界。道德习惯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不断反复进行的道德选择实践过程。在一次次的面对真实的道德冲突的道德选择实践中,主体的道德认识不断提高,道德情感不断丰富,道德意志更加坚强,道德信念更加坚定,道德行为更加自觉,道德习惯才能最终形成。

三、丰富主体的道德关系,激发真实的道德冲突

道德教育实践表明,对个体进行道德原则规范的硬性注入是无法促进个体道德发展的。实验心理学强调,环境因素激起人们的行为。真实的道德冲突能够促使道德主体在道德实践中用心体会,用情感通,用理判断,用意践行,而不是在需要做出实际道德选择的时候无动于衷,作壁上观。

道德冲突在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冲突,这种冲突是在不同主体的利益关系中产生的。因此,道德关系的丰富和复杂亦即利益关系的丰富和复杂,是个体能够直面真实的道德冲突的先决条件。道德在本质上不仅是一个价值范畴,而且首先是一个关系范畴。它不仅反映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且要对这种关系中所包含的利益冲突进行以主体或多或少的自我牺牲为前提的道德调节。个体道德的成长与其所面对的道德关系复杂程度相联系,其所面对的道德关系越复杂,冲突越尖锐,矛盾越多,越有利于个体道德理性的成长。

个体道德的成长过程中所面对的道德关系的复杂程度,与个体参与社会道德实践的广度和深度,相联系。个体只有较早的参与活动,深入社会道德实践,参与到真实的道德活动中来,构成道德冲突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才能在面对道德冲突的时候以道德的手段去解决,得到道德上的肯定。“面对遭遇和意外,我们常常不是要在两种而是要在多种可能性之间做出取舍决断,这时我们的自主选择,或者说是反思性选择必须发挥作用……这是对我们整个人格和德性的全面检验。”

当前,“造成我国道德教育实效差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普遍利用虚拟道德教育情境进行道德教育,而不能印发学生真实的道德冲突是最重要的原因。”从一定意义上说,在学校课堂上进行的道德案例教学及其所用案例,对于现实的教育对象来说都是虚拟的,而只有现实的道德生活才是真实的。“我们真正指南针只是实际生活。实际生活向我们供给无穷的问题,要求不断解决。我们朝着实际生活走,大致不至于迷路。”在当前多元化的社会生活中,各类道德冲突是不可回避的。积极地深入社会生活,直面多元价值体系的冲突并进行道德选择实践,是个体道德成长的根本途径。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