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浅谈弗洛伊德“过失说”的心理背景探析

浅谈弗洛伊德“过失说”的心理背景探析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17 01:26:51
浅谈弗洛伊德“过失说”的心理背景探析
时间:2023-03-17 01:26:51     小编:

"

[论文关 键 词]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引论;过失说;意识;时代

[论文内容摘要] 本文主要从过失说来探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心理背景,从理论意识、原罪意识、个人意识、伦理意识乃至审美意识几个方面来认知他的理论体系背后的人文关怀。

在《精神分析学引论》中,弗洛伊德通过对日常生活过失行为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潜意识对人类行为的制约性能,更加完善了精神分析体系,从而为他的无意识理论、人格论、本能论、梦论等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对于过失说的提出背景或者说过失说产生的原因却鲜有人论及。实际上,过失说体现了弗洛伊德本人的理论意识、原罪意识、个人意识、伦理意识乃至审美意识。

首先谈谈理论意识。弗洛伊德在发表一系列颇有争议的著作后,他并没有退却,他依然涉足无意识这片亟待开垦的神秘土地,并为他的精神分析理论继续找寻具体论据。他开始对人们司空见惯的过失行为做了深邃的分析。他认为过失行为受了两种意向的支配,而其中的一种意向又十分隐蔽,往往是当事人不愿承认、不敢正视,甚至不曾明确意识到的。这两种意向的基本关系是互相牵制,互相牵制的结果是调解、妥协,于是造成过失。对过失行为的分析,强调了作者更善于从具体事实着手分析的科学态度。这算是对先前那些近似痴人说梦的理论的补充,对于完善他的理论体系无疑有现实意义。

弗洛伊德所处的时代正好是世界大变革的时代,“上帝死了”再次将人们从伊甸园逐出来,然而重建精神家园成为当时有识之士的共识。弗洛伊德便是致力于这项工作的一位代表。他努力经营的无意识理论虽然没能彻底解除这道病苦,却给人一定的启示,尤其是过失心理学的推出。我们深知,每一个人都会出现过失行为,诸如语言的失误(有口误、笔误、读误、听误等等),暂时的非永久性的遗忘(忘记专名、忘记外文字、忘记决心和忘记印象等等),错放(有误放、误取和失落物件等等),但这种过失在大众看来或许是很平常的事情,在他看来,这些却是人的潜意识所为,并且是具有原罪意味的。按弗洛伊德的观点来看,这种潜意识是人类精神活动最深层最原始的部分,在这个层面充满着不容于社会的各种本能和欲望,他们时刻想冲出潜意识层面表现出来,然而意识的抑制作用强迫它们留在无意识深处。后来经过荣格将个人无意识修改成的集体无意识,也在某种程度上遵循了弗洛伊德的原罪思想,只是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更带有浓厚的历史主义的气息。另外,我们还可以从弗洛伊德的生平经历得知,他在幼年的时候受到《圣经》的浸染。幼年时期的经历往往给人一种根的印象,因此弗洛伊德的理论观点中很难说没有原罪意识。

但是这种原罪意识又不同于古希腊哲学家中普遍存在的宿命论思想。亚里士多德在《诗学》当中谈到了悲剧主角的“过失说”:“……还有一种介于这两种人之间的人,这样的人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而他之所以陷入厄运,不是由于他为非作恶,而是由于他犯了错误,这种人生命显赫,生活幸福,例如俄底浦斯、堤厄斯忒斯以及出身于他们这样的家族的著名人物。”我们往往将《俄底浦斯王》在悲剧的发展历程中定位为“命运悲剧”,虽然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从未提及命运二字,但他是深信命运的。他提出的“过失说”在此完全可以认为是对命运的顺从。命运是无法抗拒的,人丝毫没有反抗的权利。而在弗洛伊德的过失中,两种意向至少说明了人还有一个选择的余地,即便这种选择最终造成了过失。当然,弗洛伊德还谈到了两种意向在牵制中一方压倒了另一方,使行为只受一个明确的意向支配,过失也就不能发生了。这就揭示了过失的可避免性。正如原罪说,人生来是受罪的,但在承受罪恶的过程中可以得到灵魂的升华,从而避免一些罪过。然而,古希腊的命运意识却是无从抵抗的,即便人们所熟知的古希腊神话和史诗中有极强的个人意识,但这种个人意识却是势单力薄的。在窘境中人极有可能将这种个人意识忘却,转向依靠那冥冥中不可把握的力量。 这种移置和升华正好体现了弗洛伊德的伦理道德意识。他毕生的精力都在精神分析学中,他所苦苦追求的便是人的心理的神秘所在。“过失说”的提出是他精神分析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基石。他独独发现了人的潜意识,除了为张扬人的个性外,还有一个根本的目的便是在张扬人的个性的同时又不丧失社会伦理道德情感。在纲纪崩乱的年代里面对着血腥残酷,常使人们在消沉与狂乱中苟延残喘,所有的伦理道德情感此时已经无法拴住那颗迷惘的心了。弗洛伊德“性”理论的提出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对于人追求自由个性提供了说法。但是他并不是对性的大大解放,毕竟他提供了一个“超我”作为规范的标尺。超我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是人心灵的自由解放,但又在人类共同道德伦理的框架内,所以作者的愿望是在超我方面的。即在社会与个人两者中取得最有效的调节,只要人诗意的发展便不会出现过失,这样本我和超我都可以得到良性的发展。弗洛伊德在《文明及其缺憾》中谈到:“现代文明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性关系只有在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之间最后的持久结合的基础上才被容许的;性欲作为一种为自己寻求快乐的根源,是文明所不能接受的;文明的意图只是把性欲作为使人类成倍增加的迄今无法替代的手段来忍受的。”可见,文明正是性欲在移置和升华后的结晶,也正是两种意向的有效和解所带来的,它们必定会得到合理的发展,文明正是在道德理性与个人追求之间达到妥协的产物。所以“过失说”中胜利的意向体现了作者浓郁的“伦理道德意识”。

如果说这种伦理道德意识充满了说教的意味的话,那么他还将他的理想寄情于审美意识。或者说他通过对文学艺术的分析来实现他的哲学观点。“很难说是由于巧合,文学史上的三部杰作——索福克勒斯的《俄底浦斯王》、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玛佐夫兄弟》都表现了同一主题——弑父。而且这三部作品中,弑父的动机都是为了争夺女人,这一点也十分清楚”(《陀斯妥耶夫斯基与弑父者》)。这种“俄底浦斯情结”式的分析虽招来了极大的非议,但这种解说却不能不说明作者的唯美追求。他年轻时九百多首写给玛莎的情书如果还不能说明作者的审美理想的话,他曾经援引歌德的话或许更能表明他的心态,他嘲弄盲目迷信宗教的庸人:“懂得科学,懂得艺术的人/也一定会懂得宗教/不懂科学,不懂艺术的人/就只能当个教徒!”或许弗洛伊德用他的理论来评析作品显得并不高明(正如前所说是为了推广他的理论),但是他要求将人的欲望升华成文学艺术却是有极大的意义的。欲望膨胀的时代会更加导致人的颓废,弗洛伊德是用艺术的方式来使欲望得以宣泄,从而感化人的心灵,达到审美追求。

参考文献: 2.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自传》,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3.苏隆:《弗洛伊德十讲》,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年版。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