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创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创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7-06-08 17:20:55
创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时间:2017-06-08 17:20:55     小编:

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看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与文明程度,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得如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今天,我们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就必须激扬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活力,使之成为不断引领社会变革的时代先声。

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特点

当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当代中国实际问题过程中形成的理论话语、学术话语和大众话语构成的有机整体。激扬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活力,关键要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继承性、民族性;二是原创性、时代性;三是系统性、专业性。这彰显的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宽广胸襟与理论品质,为当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建构指明了基本方向。

(一)继承性、民族性

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形态,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因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二)原创性、时代性

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三)系统性、专业性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各领域,囊括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诸多学科,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要抓好教材体系建设,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

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 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这一重要论断充分说明了哲学社会科学, 是人类的思想之源、精神之泉。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已成为中国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保障。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社会主导的意识形态,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是中国人民的理想信念,在中国政治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事关能否捍卫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事关中国能否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实现其统治世界的霸权,大力推销其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谋求话语霸权,不断对中国的各个领域和各类群体进行渗透,妄图消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对中国进行西化和和平演变, 并不断地用西方的价值观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使中国人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碎片化和非理性化的特点。中国理论界却无法有效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抵御西方意识形态,这无形中遮蔽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功能,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削弱,影响中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创新需要探索一条在价值多元化、社会分层化背景下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道路。

(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

当今国家综合国力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军事、政治、经济等传统指标可以衡量的硬实力,软实力已经成为国际政治领域不可小觑的概念。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文化软实力建设是中国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的内在要求,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由之路。任何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都离不开本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总是在本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背景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包含了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同时也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是我们当下推进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所在。五千年来,中华民族在话语体系的创建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社会科学要体现当前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即体现中国精神。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要体现出中国历史和现实中的中国精神,展示出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方能在软实力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可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有利于积极主动地了解世界,宣传中国,提高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影响力,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三)提高国际话语权的需要

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一个孤立的民族性现象,而是一个与世界历史发展相关联的世界性现象。因此,当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也不能局限于民族话语的狭隘范围,而是应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共有话语实现有效对接,广泛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所有优秀成果。只有这样,才能在坚持为我所用的原则下进行本土性转化和超越性发展,提升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的普适性;才能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自觉地与人类创造的所有优秀文明成果相结合,从人类创造出的优秀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中汲取丰富的理论营养,使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更加包容开放的人类文明关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加强话语权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可见,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在充分体现中国文化的特色,更要处理好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只有这样,哲学社会科学才能真正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才能不断推进我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总之,坚持话语体系由中国到全球的转变,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理论要求,也是全球化时代,构建当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现实要求。

三、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途径

哲学社会科学界必须要把话语体系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要大力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体系建设,更好地彰显和发挥其资政、导向、育人、辐射的功能,要坚持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善于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必须坚持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主流意识形态,也是繁荣和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旗帜和灵魂。因此, 在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过程中,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范式。

第一, 要从巩固和加强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高度,充分认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我们党始终注重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改造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成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基础和主导。当前,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最重要的是要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方法论指导学术话语体系建设。

第二,要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高度,充分认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哲学社会科学要通过自身独特的话语体系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引导青年学生正确看待历史、正确把握现实,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同各种错误思潮进行积极斗争,树立正确的思想理论认识。第三,要从建设什么样的文化的高度,充分认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哲学社会科学应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加强话语体系建设, 时代在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也应与时俱进,只有那些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趋势的学术话语,才会有生命力,才有无穷的创造力。

(二)必须植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一个只会使用别人话语的民族在世界上是没有分量的,中国崛起的过程也必然是中国话语崛起的过程,用中国的理论学术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职责和使命所在,也是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繁荣发展的重要条件。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打造中国话语体系的动力。在当前的改革与发展中,要更加强调人民至上,更加注重公平正义,更加重视依法治国,更加着力改善民生,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的成果,从而使改革得到更广泛的社会支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保持蓬勃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展现中国话语体系的来源。在建构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中, 我们一方面要尊重群众实践创造,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并善于理论概括、总结和提升;另一方面要致力于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提出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突出中国话语体系的视角。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和中国文化相结合的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时代特征,还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我们要走自己的路,讲自己的故事,有自己的创造。我们要以高度的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在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三)必须善于汲取传统文化精华

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一定要符合民族的文化品格,深深打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烙印,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其中积淀的厚重的精神基因和永恒精神追求,成为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历史根基。第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要不断提升中华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要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相契合,从中汲取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元素和话语表达,根据当代中国发展的需要进行创造性地转化,形成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和现实解释力的现代话语体系。

第二,要在深入研究阐释和传承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要立足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倍加珍惜和维护民族思想文化特色,继承中国文化遗产和学术传统的优秀成果。激活其生命力,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第三,我们要在习近平总书记四个讲清楚方面用心思、下功夫,在接续中华文化上不仅能够照着讲还能接着讲,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来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学术话语的现代转换。

(四)必须坚持民族话语和世界话语的统一

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一个孤立的民族性现象,而是一个与世界历史发展相关联的世界性现象。因此,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也不能局限于民族话语的狭隘范围,而是应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共有话语实现有效对接,广泛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所有优秀成果,提升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的普适性。

第一,要从根本上消除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态度,把其构建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自觉有机地结合起来,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发掘优秀的话语体系资源,并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加以提炼和改造,使其转化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重要内容,使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具有更加扎实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第二,要从心态上消除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民族文化优越主义倾向,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自觉地与人类创造的所有优秀文明成果相合,从人类创造出的优秀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中汲取丰富的理论营养,使之转变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有机内容。

第三, 建构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既要从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实际出发,又要积极关注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的发展现状,认真借鉴世界各国哲学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努力吸收人类文明的所有优秀资源,实现话语视野由中国到全球的转变,这既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理论要求,也是全球化时代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现实要求。

总之,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而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和一项重大工程。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