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哦,你所访问的页面不存在了,可能是炸了

可能的原因:

1.手抖打错了。

2.链接过了保质期。

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哲学范式与人学范式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哲学范式与人学范式的关系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13 00:03:39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哲学范式与人学范式的关系
时间:2023-06-13 00:03:39     小编: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硬核即社会哲学范式是不能改变的,人学范式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硬核的新保护带,因为它契合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需要与满足需要正是范式转换的逻辑起点。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人学范式;社会哲学范式

思想政治教育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思想政治教育学中讲服从服务于党的中心任务的地位、保证各项任务完成的重要作用并不错,只是有些不够全面。习近平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我们要继续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1]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应关怀人的精神世界并进行深入人心的鲜活教育,以此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鉴于此,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究竟应如何看待与对待社会哲学范式与人学范式这两种范式的关系问题呢?

一、研究范式的科学内涵

研究范式或范式是20世纪科学学领域的一大发现,20世纪末被引进我国后曾一度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一词首次被托马斯库恩提出,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范式概念,却没有给出确定的含义,以至于这个简洁的概念变得越来越模糊。之后,库恩在《对范式的再思考》一文中,坦承自己对于范式一词的使用范围过于宽泛。故而,他界定了范式的两类用法:局部的用法和综合的用法。局部的用法指的是各种类型的范例而综合的用法聚焦于科学共同体这一概念[2]17.夏基松先生曾经从以下四个方面理解库恩范式的含义:范式是整体主义的科学观,其中理论结构、模型、框架是范式的核心内容;范式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它为学科提供了基本观点及方法;范式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我们只能通过事例与题解才能把握范式;范式是规定或影响整个学科各个方面的基本部分[3]177-180.目前学界比较认同的观点就是范式内含科学共同体成员及其共同拥有的学科背景、理论框架、研究方式、范畴体系等结构要素。[4]

一种范式或一组范式决定了科学共同体内部专业交流不成问题、专业见解一致的特点[2]18.对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来说,范式是防止其科学共同体自身陷入混乱的重要保障。并且,反思、超越、革新自身的研究范式与学科不断向前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就哲学和教育学而言,传统哲学是一种存在论和认识论的哲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如今正实现生存论哲学的转向。随着生存论哲学的转向,教育学研究范式也开始从科学范式向人文范式变革,开始关注教育中的人和事件[5].

从宏观上看,范式是科学或学科发展成熟的标志,范式转换或范式拓展与学科的革命性进展相辅相成。探索学科的研究范式能促进学科的规范化发展以及对原有研究价值取向的反思和革新。价值取向作为研究范式中的重要因素,规制着研究范式中的其他问题。而社会科学的研究取向问题要比自然科学复杂一些。因为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事物,自然规律对所有的人是一视同仁的,自然规律起作用的结果排除了特定文化在其中的影响,因而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研究完全可以是客观的、价值中立的。而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归根结底是人,包括人本身、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组织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等等,万变不离其人,这一属性决定了社会科学离不开文化与价值观的影响。因而,社会科学的研究具有更多更复杂的价值取向,随之也形成了更为复杂的学派。

从微观上看,范式具有两个特征。第一,范式与特定学科相结合才有意义。因为研究范式会因为学科的特殊性而具有某些独特性质,我们不能要求所有学科的研究范式都是一样的,也不能以某一学科的研究范式作为唯一评判标准来审视其他学科的发展情况。第二,某一学科的研究范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一定时期一个科学共同体往往具有某种研究范式,但范式转换或范式拓展是学科不断发展的内在要求,因而范式转换和拓展是一种必然现象。除了范式,《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即不可通约性.这一概念意即在革命和范式转换过程中,新的思想和主张无法与旧的做严格的比较。即便是同样的用词,它们的真实含义也已改变。因而一个新理论之所以被选择来取代旧理论,与其说是因为其真理性的体现,还不如说是因为一种世界观的转变[2]5.

二、理论硬核--社会哲学范式

哲学家拉卡托斯在《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一书中提出:每一个纲领性的理论都有一个硬核,而在其周围则有一个保护带,硬核是不能改变的,改变了就是放弃纲领,但保护带却可以在不同的引导下做各种调整和修改[6]20.论及思想政治教育,其理论硬核即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是不能改变的,因为目前世界姓资姓社的斗争局面依然紧张,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我们不去占领,其他人就会去占领,因而意识形态工作和阶级分析的方法我们坚决不能丢弃。但是鉴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社会支撑力的薄弱,我们应反思思想政治教育的保护带是否适应当前的时代需求和社会需要,是否能够真正成为其理论硬核的保护带.

因为社会需要既是群体的需要,也是每个个体的需要。虽然个体需要的总和不等于社会需要,但是我们在谈社会需要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甚至无视个体的需要。能够更大程度满足个体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对社会需要的保障是保护个体权利的必要手段。我们不能提倡无社会的个人,也不能提倡无个人的社会.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每个人都是手段与目的的统一。[7]196因而为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为了真正发挥其生命线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应关怀人的精神世界,要让人们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讲的不是与自己无关的大事和大道理,而是关乎每个人的重要的事。可是,长期以来,我们较多地看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和工具价值,较少看到它的个人价值和目的价值。[8]5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过去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范式是社会哲学范式,社会哲学范式侧重强调社会需要和工具价值。[9]就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哲学范式而言,其理论硬核与保护带都围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且其他研究内容都具有一定程度的灌输或施加的意味。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习者的实然状态、精神世界和主观能动性。这种理论教育的社会本位远大于人本位,集体利益远大于个人利益。当二者不能实现平衡,甚至出现严重失衡的时候,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发挥就会出现重重困难和挑战,因为不被学习者认同和接受的教育是无力的。为了增强社会历史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范式研究应运而生。

三、保护带--人学范式

人学范式研究并不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简单地贴上人的标签。而是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指导下,遵循由心理、思想、伦理、法理以至政理的渐次形成规律,人道地进行富有人情人性意味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而增强教育的针对性、系统性和有效性。[10]此外,人学范式不是对社会哲学范式的否定,而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基本路径。人学范式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硬核的新保护带,因为它契合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需要与满足需要正是范式转换的逻辑起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对人的精神、思想、认识等产生深刻的影响。新的社会环境为人们带来了美好生活和新机遇,也为一些人带来了精神的迷茫和焦虑。有些人无法适应新的现实环境,有些人由于价值多元化产生认识上的偏差。人们需要有人为其解决精神世界的问题并提供方法论指导。而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做到的,也是应该做到的。思想政治教育直接面向个体人,教育效果受学习者认同程度的影响,为了使学习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持有积极态度从而增强教育有效性,我们应关注两方面内容。第一,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意识形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硬核。第二,超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保护带的界限,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重要理论依据,改变以往只重社会需要忽视个体需要、只重社会意识形态忽视个体内在精神的理念和局面。

任何学科的发展都会经历范式转换,教育学如此,哲学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当然也不例外。《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曾将科学革命概括如下:起先,是具有一个范式和致力于解谜的常规科学;随后,是严重的反常,引发危机;最终,由于新范式的诞生,危机得以平息。[2]5一门科学研究范式的转换意味着危机后的重生与新的发展。其中最为关键和重要的就是世界观的变革,正如马克思哲学观的变革被称为革命性和根本性的变革。库恩也提到范式的转换涉及世界观的问题,即科学中的进步并非通往单一真理的简单直线。我们所说的进步,体现在去追求更为恰当的世界观念和更为融洽地与世界的互动。[2]5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范式没有否定学科过去的发展与成就,它着眼于新时期的矛盾与问题,努力开拓学科发展的新视角与新路径,其最终目的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发展的功能有机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李章军.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锲而不舍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N].人民日报,2015-03-01.

[2]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夏基松,沈斐凤.历史主义科学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4]张耀灿,钱广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论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問题[J].思想教育研究,2014(7).

[5]艾小平,李峻.生存论转向与当代教育研究范式变革[J].煤炭高等教育,2007(4).

[6]凡奇,等.大道理的逻辑力量--关于科学意识形态精神支撑力的逻辑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万光侠.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张耀灿.略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人学转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1).

[10]张增孝,郭政.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取向研究初探[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3(1).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