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回顾

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回顾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6-01-09 10:06:22
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回顾
时间:2016-01-09 10:06:22     小编:

摘要:文章对汇率制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做了较为详尽的历史回顾。结果发现,人们对汇率制度理论的研究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就要不要恢复金本位制度的争论开始的,而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的发展轨迹潜藏于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优劣的争论之中,并伴随着国际货币制度的历史变迁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而不断完善;每个阶段所产生的有关汇率制度选择理论,都对当时汇率制度选择的实践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其结论对于汇率制度的选择并不具有一般性指导作用;汇率制度决定理论还需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补充和完善。

关键词:汇率制度选择理论 布雷顿森林体系 牙买加货币体系 高储蓄两难

一、从金本位制度的崩溃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汇率制度选择问题的提出以及基本理论观点的构建

人们对汇率制度理论的研究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就要不要恢复金本位制度的争论开始的。对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和设计的思考,以及对该体系运行、崩溃原因的反思,为汇率制度基本理论观点的构建提供了实践基础和思想准备。

(一)问题的提出

汇率问题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而出现的。在金本位制度运行时期,各国货币以黄金输送点为界限,围绕着货币的黄金平价上下波动,在这种条件下,货币汇率一般来说比较稳定。因此,在整个19世纪,经济学界主要是对金本位制度下如何调节国际收支的原理做了一些论述,而并未对这种体制本身提出异议。人们对汇率制度理论的研究开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伴随着金本位制度的崩溃,纸币泛滥成灾,并严重地影响了正常的国际贸易往来,经济学家们由此开始清楚地意识到进行汇率制度改革的迫切性,从而开始了对汇率制度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经济学家们的研究方向从汇率的决定和变动转向了对固定和浮动两种制度的利弊分析,改变了以前汇率理论研究以给定的汇率制度为前提的局面,开拓了汇率研究的新领域。从此,汇率制度的选择问题就开始成为国际金融理论和实践中的核心问题之一。理论界由此开始分为两个派别:一派属于古典派或旧派,如霍特里等人,主张恢复战前的金本位制度;与这一派相对立的是新派,如卡塞尔等人,积极主张对汇率制度进行改革。尽管不同的学者提出的具体改革方案和建议有所不同,但是,在这两个派别的理论中有一个共同的论点,即货币的金平价是可以改变的,一成不变的固定货币平价无法长期维持下去,因此,应当实行浮动汇率制度。正是这一开创性的见解产生了最早的浮动汇率理论。

(二)汇率制度选择基本理论观点的构建

在早期的“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的争论中,经济学家尽管已经提出了两种汇率制度的模式,但由于争论以是否应当恢复金本位制度的问题为中心,所以,即使是革新派,也不曾对浮动汇率制度进行充分的理论分析。20世纪30年代以后,固定汇率理论和浮动汇率理论之间的论战有了新的发展。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的基本理论观点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形成的。

面对这些现实,支持固定汇率制度的凯恩斯(Keynes)提出了均衡汇率理论。他认为,如果一种汇率能使就业处于正常水平,而且使国际收支、资本余额都不发生变动,那么,这样的汇率就是均衡汇率。因此,他主张根据均衡汇率来确立一个固定的货币平价。他认为,这样就可以使各国的国际收支,从而使国际经济体系趋于均衡状态。但凯恩斯(Keynes)的均衡理论遭到了一些主张实行浮动汇率的经济学家的批评。批评者认为,固定的货币平价制度很难实现,利息率、工资率、有效需求水平、国际储备等因素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动,都会导致汇率的波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把各国之间的货币战推向高潮,各国的通货膨胀政策、货币倾销政策、贸易限制和关税使正常的货币汇率的积极作用几乎不能得到发挥。因此,建立稳定的世界货币体制的任务迫在眉睫。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和美国已经在积极筹划如何重建国际货币体制的问题。1944年7月,美国凭借在战争期间膨胀起来的政治、军事、经济实力,迫使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一致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会组织协议》。根据协议规定,各国货币同美元建立固定平价,并可以在1%的范围内浮动,而美国则承担以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义务,由此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制。这种新的货币体制在原则上同凯恩斯的均衡理论相一致,因此,可以说是凯恩斯固定汇率的实际运用。

2.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行、瓦解的反思:米德冲突、特里芬难题、最优货币区理论、政策搭配论。布雷顿森林体系从1944年运行,到1973年崩溃瓦解,运行了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在这三十年中,围绕布雷顿森林体系在运行当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该体系最终的瓦解,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派都提出了一些至今仍然极具影响力的理论观点。

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行来看,该体系并不像凯恩斯(Keynes)所预言的那样完美无缺。它既没有始终保持固定平价不变,也没有使资本主义失业和经济衰退状况有所改善,相反,由于汇率不能及时调整,有些国家常常出现外汇危机。面对这样的现实,以米德和弗里德曼为首的经济学家倡导了建立浮动汇率制度的运动。米德从固定汇率制度的“二元冲突”(注:“二元冲突”是指国际资本流动与固定汇率制度之间的冲突,即资本的充分流动会冲垮固定汇率制度,或者说固定汇率制度的前提条件之一是资本管制。)入手,分析了固定汇率制度与资本自由流动的内在矛盾性;弗里德曼则从浮动汇率制度下投机的稳定特性出发,论证汇率制度的生命力问题;特里芬指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的著名的“特里芬难题(Triffin dilemma)”(注:在金汇兑本位制度下,为了保证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储备货币国家必须保持国际收支逆差,但如果该国国际收支持续逆差,其对外债务不可避免地超过其偿付黄金的能力,一旦各国将其储备货币要求兑换黄金,就会爆发“黄金与储备货币危机”。),从本质上论证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必然倒台的命运。与此同时,以蒙代尔(Mundell)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从多个角度论证固定汇率制度的优点,批判浮动汇率制度。于是,围绕着支持还是反对布雷顿森林货币体制这个问题,形成了战后两个独立的派别:主张实行可变汇率制的浮动汇率论和支持布雷顿森林货币体制的固定汇率论。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