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从《咬文嚼字》中斟酌作文语句

从《咬文嚼字》中斟酌作文语句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5-07-31 14:31:40
从《咬文嚼字》中斟酌作文语句
时间:2015-07-31 14:31:40     小编:

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中阐明了咬文嚼字的道理,指出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通观全文,咬文嚼字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咬文嚼字使文字言简意赅而富有表现力。

要表达对无耻文人宋玉的蔑视与憎恶,恐怕需要不少文字,但一经咬文嚼字,改“是”为“这”,要表达的意思全出来了,却仅仅用了一个字!这就是所谓的一字传神,一字千斤,一字而境界全出。它和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和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以及《水浒传》中“那雪下得正紧”中的“紧”字一样,是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而富有表现力的文字。

2. 咬文嚼字使语法正确,不闹笑话。

郭沫若先生少了些咬文嚼字的精神,不假思索地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成“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不仅褒贬失当,更“不成其为一句话”!

金代文学家王若虚,缺少了咬文嚼字的精神,把好好的一段美文,楞给改成了索然无味、苍白乏力的淡水文!这些在文学上大有成就的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这些大多数尚未登文学殿堂之门的高中生呢?我们更该咬文嚼字,小心措辞了。

3. 咬文嚼字使立意见解独到,自出机杼。

贾岛苦吟“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在“敲”“推”上斟酌。不能决断,遇上大文豪韩愈,一起切磋,最后韩愈建议用“敲”,以和“鸟宿”的静形成对比,动静结合,并且音韵响亮,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用得好。

但朱先生却以咬文嚼字的精神指出,文字的调整不仅只是顺畅和漂亮与否,其实质是情感的改动,符合作者情感的文字才是好文字,才是准确的,这一观点令人耳目一新,启迪良多。可见,要想在文学上有独到的见解,必须要坚持咬文嚼字的精神。

4. 咬文嚼字能避免“套板”与滥调,不落窠臼。

朱先生认为写文章需要借助联想,而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进,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久而久之,在心理上就形成了“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学无缘。

这时候,就需要咬文嚼字的精神了,严谨地对待文学,像韩愈说的“唯陈言之务去”那样,语言是跟着思想走的,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感情,你遇事就会朝深意层次上去想,这样,构思才不落窠臼,文章才清新脱俗,语言才有表现力,好文章就是这样“做”出来的。

具体而言,在写作的过程中,应该如下“咬文嚼字”,才能写出好文章。

词语生动

要想做到词语生动,首先要学会积累,从社会生活中,从书本中,积累新鲜、活泼、不老套、不死板,充满活力,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词语,要力求形象,使之具有建筑美和立体感,要能够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或者寓含作者的爱憎情感。还要注意词语的音韵和谐,注意平仄的变化,形成一种抑扬顿挫的音律美,可以多用叠字,协调韵脚,讲究节奏。

课本中有可供参考学习的例子,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在词语的形象和音韵方面都很出色,值得我们去揣摩借鉴。以第5段描写月色的文字为例,“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句中的“泻”很形象,作者以流水喻月光,用动感极强的“泻”字加以点化,就将月光写活了,写出了月辉照耀、如倾如泻的景象,描摹出月光自上而下地洒落,轻柔而灵动。再如“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中的“浮”字,描绘出月光自下而上缓缓升起,又慢慢地泛开,弥漫荷塘的情状,十分传神,加上叠字错落,音韵十分和谐,的确是文字运用的典范。

因此,写作时要善于选用能绘声绘色绘态的词语,做到写景状物,求其穷形尽相;写人叙事,求其惟妙惟肖;抒情言志,求其情理畅达。

句式灵活

在不改变意思的前提下,恰当地选用句式,灵活地变换句式,使句式呈多样性,交错运用长句、短句、整句、散句,肯定句与否定句,主动句与被动句,常式句与变式句……有时候,普通的一句话,只是变换一下句式,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如孙犁《荷花淀》里女人对水生说的一句话:“怎么了,你?”这个主谓倒装句把女人对丈夫的关切之情表达得急切而动人,而换成“你怎么了?”则显得平庸至极。

句式上的长短交错,整散结合,相得益彰的灵活搭配,可以表现出一种参差错落、灵动自然之美。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常见的陈述句、反问句、疑问句、祈使句等来表达出丰富的语气和复杂的情感。

善用修辞

作文的基本要求是把话说通,文从字顺,更高要求是把话说美,具有一定的文学性。用修辞手法美化语言,无疑是最正确的选择。因而,掌握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及效果,就显得极为必要。一般来说,比喻显得形象,借代显得巧妙,比拟显得诙谐,夸张显得风趣,排比营造气势,设问制造波澜,反问彰显阳刚,引用带来哲理,反语诠释讽刺……总之,选择恰当的修辞手法并灵活运用是写好作文的一个重要手段。

下面以一篇习作简析之。

真正的贫穷与富有

“一箪食,一豆羹,回亦不改其乐”,颜回在箪食壶浆中清贫度日,却在书籍中收获了精神的富有;“怎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陶渊明在草庐前手挥五弦,为心灵开辟一片沃土,富足怡然;“名利于我如粪土,或功禄于我似朽木”,钱学森毅然抛却国外的优越条件,在贫瘠中探索科学的奥秘。

沧海桑田,岁月荏苒,富足皆随风而逝;世殊事异,斗转星移,精神依旧永存。

在梅香氤氲群鹤傲立中,林和靖一袭白衣悠然独立。管他功名利禄,管他荣华富贵,他只在山间明月江上清风的朴实中觅一份闲适,诗意地栖息。心灵在清贫中澄澈,在恬淡中升华。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物质条件只不过是为心服务罢了。那草庐,刻画着他清贫的印迹;那梅香,散发着他人生的高贵。他携鹤挽梅,给爱慕荣华的人以有力而无声的嘲讽。

物质是一种形式,清贫与富有则是一种心境。

谢绝三项桂冠,季羡林老先生潜心于学术,在燕园中诗意地栖居,享受生命的美好。十年文革,动荡不已,牛棚密辛酸多,物质的清贫并未消蚀他的锐气,磨灭他的精神,艰难耕作中写出《牛棚杂忆》,病房虚弱时诞生出《罗摩衍那》。曾经的红衣少年,而今的白发先生。在良知与精神的感召下,甘于贫苦写下道德文章,温暖世人的心房。

生活穷困潦倒,没有卖出一幅画,在清贫中度过一年又一年,然而他的灵魂依然在激情中燃烧,似《向日葵》在灼烈地燃放。梵高用精神的支撑撞击生命的乐章,涂制页页斑斓,黯淡了贫穷。

物质的匮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贫穷时的麻木与死灰。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需透彻地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贫穷,什么才是真正的富有,在贫瘠的土壤上开出一朵娇艳的花,才能灼灼燃烧,芳菲一生。

本文通过对“物质的清贫”和“精神的富有”二者的辩证论述,说明了“真正的贫穷”不是“物质的匮乏”,“真正的富有”却是“精神的富足”。语言功底老到,善于化用、活用,如“世殊事异,斗转星移”即化用了“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和“斗转星移几度秋”,“携鹤挽梅”即活用了“梅妻鹤子”典故等,“芳菲”一词的活用更令人叫绝。另外,各种修辞也无处不在。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