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浅谈小学合唱教学中的聆听

浅谈小学合唱教学中的聆听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5-07-31 17:07:37
浅谈小学合唱教学中的聆听
时间:2015-07-31 17:07:37     小编:

[摘 要]2014年成功申报的区教师个人小课题“小学合唱教学中学生自调节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中的“自调节能力”指学生自觉自愿进行学习,是学习者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我评价、反思、调整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而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它有别于其他的姊妹艺术,包括音乐家利用节奏、旋律、和声、调式、调性、复调、曲式等,创造无限丰富而又有感染力的情景氛围,传达某种情感。聆听则是合唱欣赏的主要手段,聆听声部的旋律性及声部间的层次感。

[关键词]合唱;聆听;自我调节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李雪丽(1975―),女,广东东莞人,本科,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昌岗东路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小学课堂合唱是演唱教学的组成部分,是指在班级中开展两声部的唱歌教学,对于学生唱歌能力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在合唱中积累演唱经验。

音乐新课程实施以来,随着实验教材的实践与推广,多声部歌曲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重。学生在听觉上对多声部缺乏一个逐渐熟悉、认识的过程,没有从音乐上建立多声部概念;缺乏一个多声部歌曲教学常规的系统性引导与训练,没有让学生建立良好的音乐素养。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音准、音色的听辨、演唱能力比较差,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在团体中通过演唱对音准、音色、音量作自我调节,达到合唱的和谐美。

由此可见,在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质量过程中教师不能忽视多声部歌曲教学,认真开展好多声部歌曲教学对于提高音乐教学质量既很重要,也很必要。聆听在合唱教学中尤为重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何通过聆听,对自己的节奏、音准、音色、情绪进行自我调节,获取知识,收获快乐呢?2014年笔者成功申报了区教师个人小课题“小学合唱教学中学生自调节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自调节能力”指学生自觉自愿进行学习,是学习者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它包括对照标准、评价反思、调节改善三个要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我评价、反思、调整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而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它有别于其他的姊妹艺术,包括音乐家利用节奏、旋律、和声、调式、调性、复调、曲式等,创造无限丰富而又有感染力的情景氛围,传达某种情感。

课题研究课《海鸥》中,笔者重视学生的聆听,通过聆听,学生对自己的节奏、音准、音色进行自我调节,能用圆润明亮的声音,与他人合作演唱歌曲。节奏是音乐的骨架,节拍是音乐的脉搏,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培养学生准确、独立的节奏感和节拍感,是合唱训练的一个重要方面。歌曲中的|X X O | X X O | X X X X | X X O | X X O | X X X |X O X O | X O |是全歌的典型节奏,其中的四分休止符和八分休止符在歌曲的表现中起重要的作用。笔者一开始示范朗读,让学生感受节拍与停顿,接着师生一起边打节拍边按节奏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节拍感与节奏感,笔者第二次示范对比朗读有无休止符的区别,学生在聆听中找到了正确的节奏感,感受到休止符在表现音乐形象与情绪,评价他人、反思自己在朗读中的优点与不足,从而调整自己的朗读与节奏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加进旋律模唱,在不断的聆听中调整自己的声音,培养在演唱中自我调节的能力。

音准和节奏训练是开展合唱教学的基础,对合唱水平的高低起着决定性作用,缺乏这两种训练将会无法进行较为复杂的合唱作品的教学。音准训练在具体教学时应循序渐进,主要让学生学会彼此倾听,自己调整音高,以达到和谐的状态。

欣赏是合唱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聆听则是合唱欣赏的主要手段,聆听声部的旋律性及声部间的层次感,要让学生在初听范唱时,同时倾听两个声部;复听时,注意倾听低声部的旋律。训练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觉,提高对合唱的感知能力,从而在演唱中不断调整自己,与同伴合作。聆听全歌感受情绪,学唱A段由教师带领学一个乐句,第二个乐句让学生聆听后找出两个乐句的异同,然后自学,并在其中再次聆听同伴与钢琴的音准对自己的音准音色进行调整。

《海鸥》这首歌曲的第二部分加入了副旋律,其情绪、节奏、旋律都与主旋律有明显的差别。笔者引导学生聆听范唱,初步感受两个不同的声部,学生有时唱得不准,但乐器演奏出的旋律是准的。在奏、听的基础上再唱也可以避免合唱时的“跑调”,因此笔者让学生分别跟钢琴唱主旋律和副旋律,引导学生学会听钢琴辨音高,在一次次聆听钢琴、同伴、自己的声音后唱准音。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在合唱练习中,学会各声部旋律后,再过多地进行分声部练习,容易造成单声部唱的时候准确性比较高,但一旦合成就会各唱各的,没有平衡和谐的美,因此笔者尽可能让学生在两个声部的丰富音响中进行听、唱的练习。为了锻炼学生的抗干扰能力,在学生重点练习主旋律时,教师演唱副旋律声部,提示学生聆听合唱的效果,反之再练习;学生初步感受到合唱的效果时,再利用钢琴,弹奏主旋律,让副旋律声部用轻声演唱自己的声部,反过来笔者弹奏副旋律,学生轻声唱主旋律声部。又或者笔者的伴奏同时演奏两个声部,或者范唱一个声部,用琴伴奏另一个声部,让学生既能各有所“依”又能相互倾听,在听、唱中不断提高演唱技巧。学生在聆听的基础上发现自己的不足、同伴的优点,调整自己的演唱,包括音色、音高、音准,听、唱等能力得到了提高。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感受合唱的效果,并获得较为全面的合唱技巧。学唱歌词的时候,也主要通过聆听模仿,学会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演唱,唱准节奏、唱对音高,特别是主旋律用有弹性、明亮、圆润的声音唱准休止符的停顿;副旋律连贯抒情,犹如海鸥轻盈地拍打翅膀。 两个声部的合成是合唱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能和谐地合成是合唱教学最终的目的,也是学生通过聆听后对音色、音准、节奏的准确判断,在不断地调整中唱出和谐优美的合唱歌曲。笔者在这个环节采用听唱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准确的音高概念,让学生按照不同的程度分成两个声部进行合成,由于两个声部的人数相当,第一次合成时副旋律的音量比主旋律大,喧宾夺主了,笔者马上调整了教学方案,由全班同学演唱主旋律,笔者演唱副旋律部分,引导学生在演唱自己声部的同时注意聆听笔者的声部,边唱边调整自己的音量,接着让学生自荐,选出六个学生负责唱副旋律声部。这次的合成在音量上效果明显比第一次好,学生通过演唱聆听体会到音量对声部均衡和谐的重要性,在音量到达均衡的基础上讨论主旋律与副旋律分别应该用怎样的声音演唱,学生可以自己尝试,并分小组展示,笔者与其他学生一起进行评价,找出大家都认可的能够表现音乐形象的声音进行演唱,对自己的音色进行调整,这样的合成不但有了音量的均衡,也有音色的和谐之美。

为了更好地表现歌曲,全体学生基本掌握两个声部的合成后,师生一起讨论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歌曲,经过交流大家认为在A段可以用轮唱演唱,同一个旋律一个声部先唱,轮唱对学生的聆听要求更高,另一个声部在一小节后加入演唱,两个声部在演唱自己旋律的同时,又要聆听另一个声部,才能得到统一和谐。经过前面的训练,学生在这个环节掌握得比较好。

综上所述,笔者从这节课中发现在小学合唱教学培养学生自调节能力的策略很多,而聆听则是最基础、最重要的途径与方法,只有具有良好的聆听习惯,较强的听觉能力,才能更好地把握音准、音高、音色,在与他人合作时,才能表现出合唱和谐、均衡之美,塑造音乐形象。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