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副科”不敷衍,全力营造“主科”氛围

“副科”不敷衍,全力营造“主科”氛围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5 02:18:01
“副科”不敷衍,全力营造“主科”氛围
时间:2022-12-25 02:18:01     小编: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讨论问题,通过学生认真思考练习,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化对生物学概念和规律的认识,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教师尤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本人在近二十年的教学中,总结出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与学互动等多种方法,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各个教学环节中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和风细雨,以情激励学生

教育学研究表明:师生情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非智力因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性的,而是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教师要与学生建立积极的情感,与学生在情感上交融,变“要他学”为“他想学”。

生物学这门课程的开设虽然已有近百年历史,但是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的原因,造成了学生普遍对生物学的轻视和漠视,很多学生把生物当作一门可有可无的“副科”来看待,也压抑了中学生物教师的积极性,使得生物课也在逐年走下坡路。

本人不以生物为“副科”,也从不因身为一个生物教师而泄气,而是以此为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摸索探究着生物的教学方法,并极力着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物的氛围:首先以情动人,关心学生,我在教学中注重平等,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从不打骂学生,使学生产生一定的亲和力;其次尊重学生的想法与好奇心,绝不泼冷水,维护好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增强信心;再次,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小制作,无论是谁都给予恰当的评价;第四,讲述科学家的一些小故事,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远大的理想有一定的帮助。把学生的“地位”升上来,教师的"地位"沉下去,使学生与教师在心灵上产生了交流,从而获得了一些新的体验,把学生厌学的心理给扭转过来。

二、清新活泼,以“标本”导入新课

备课的内容有很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等。其中,把握教学难点是最重要的内容,但是如何将难点化解,是每一个教师上课前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在破解难点中,最关键也是最难把握的就是教学方法,好的教师会以“巧”来解剖任何难点,使一切难点都在不经意间解析至简,让学生轻轻松松地跨过知识障碍。

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受传统的教学观念影响,教师上课也是“照本宣科”,念完一遍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往往是根据书本知识死记硬背,既谈不上动手,更谈不上动脑,这样做的结果是没有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没有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只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死胡同,久而久之,学生必生厌倦。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科,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同化和顺化的过程,因此尽可能地安排较多的体验式学习,使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和感性的知识去完成新的认识,这样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本人在上每一堂课之前,都要做好各项准备,力求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在讲述“叶片的结构”时,我采摘好不同种的树叶给同学们观察,然后提出问题:“大家注意到没有,叶子的哪面是正面,哪面是背面?”、“叶片正面的颜色与背面的颜色相比较哪个较深?为什么?”还有“将叶片撕一撕,会以现什么现象?此外叶片还有哪些结构?”,每个班的学生都纷纷举手,逐一回答,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循序渐进,用问题诱导深入

在学生对叶片的结构有了宏观的认识后,进一步指出要想认识叶片更细微的结构,需要我们去探究叶片的显微结构。要处理这一教学难点和重点时,我先引导学生对照课本上的模式图,看看自己在显微镜下能看到图中所示的哪些结构。“你是如何区分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是不是所有的细胞都含有叶绿体呢?”“叶脉的细胞特殊在何处?”,通过一系列问题,将学生的观察、思考引向深处,不是要告诉学生“这是什么?”,而是要让学生明白“这是为什么?”,借助于这种从具体到一般的认知策略,通过构建一个互动和探讨的环境,让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促进了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提高。

而对于那些受感官能力限制而不易获得的较为复杂的结构或生理过程等知识,则充分利用模型、多媒体等直观的教学手段将其再现。例如:在“茎的结构”中,木本茎和草本茎维管束的结构、功能及其区别是本节的难点之一,维管束的结构既复杂又很微观,肉眼根本无法看到,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本人将维管束的放大模型展现在学生面前,又让每人提笔大致画出其结构,这样维管束的功能以及其两茎的区别就了然于胸了。

四、深层探索,让学生尽情“表演”

在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叶片的结构后,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有关的有趣现象,例如:“为什么雨后许多植物的宽大叶片上,常有水珠滚动,水分并没有渗到叶片中去?”、再如“叶片的下表皮细胞疏松,而上表皮紧密的用处?”

根据初中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我在各个小组间设立了“小裁判”,学生根据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与学生展开辩论赛,让学生自主发挥能动性,加深对新知识的印象,最后让一个学生做总结,在他们评价他人的同时也提高了反思、表达的能力,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良好氛围的形成。

五、巧妙结语,为下一堂课奠基

在课程结束之前,对全班做一个总体评价,并完善“提出问题――导入情境――分析讨论――解决问题――再次提出问题”教学构想,依然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留下一个有意思的“悬念”,引导他们自己去观察、思索,不断发现新问题。例如:在“叶的结构”结束时,提出“植物的向光性”、“光照强度对植物生长速度的影响”、“植物的叶绿素含量是否会受光的影响”、“植物对整个生态系统的贡献”等等问题,让学生的思维自然而然地进入下一内容而不至于脱节。

总之,做一个有心人,经常收集一些与生活有关的教学资料,使学生学得有情趣,是一个教师不难做到的。此外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结合他们熟悉的日常经验,生活体会,去启发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兴趣,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再加上课前发问,即前一堂课的答案就是下一堂课的引子,使学生很容易地联想起上节课的内容,也为下一堂课做了很好的辅垫,使学生的听觉、思维、想象形成多方位运作。这样处理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主动的探讨性学习中,突出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所学知识,会使学生有一种越学越轻松的感觉。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