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语感的培养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语感的培养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1 01:01:08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语感的培养
时间:2023-03-21 01:01:08     小编:

【摘要】本文从厘清语感的概念和重要性出发,剖析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语感缺失的原因,从阅读、听说、写作的层面谈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语感的培养。重点论述了如何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阅读中丰富语感:在朗读中感受语感,在品读中习得语感,在诵读中提升语感,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语感,以及如何在听说中发展语感,在写作中锤炼语感。

【关键词】语感语感的培养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叶圣陶先生认为:“对于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通常叫做语感。”“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锐敏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中提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可见,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感。对学生加强语感培养,不仅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它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和学生语言感受能力的形成。

一、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语感缺失的原因

首先,教师的语文素养缺乏示范性。“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高境界的追求,要求老师有较高的语感素养。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小学阶段大多就读于办学条件比较差的私立小学,任教老师的语文素养普遍不高。他们对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往往缺少关注和培养,对于学生语文学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够重视,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感能力弱也就在所难免了。

其次,语文课堂教学不重视语感的培养。语文课堂教学普遍比较沉闷,存在“四重四轻”现象,即重知识轻能力,重任务轻目标,重问答轻朗读,重书面作业轻语言表达,在作业过程中又重布置轻订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由于语文基础相对比较薄弱,语言表达能力相对也比较欠缺,自信心也欠强,再加上接近青春期的孩子本身也不像小学生那样喜欢表现自己,因此,课堂上大多不大愿意发言。教师一旦对这种现象不加改善,听之任之的话,到最后就会演变成老师的“一言堂”。“语感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样,长期的沉闷的课堂会弱化学生语言的表达,影响学生语感的养成。

再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课外阅读量少。由于受经济条件、意识形态及思维习惯的影响,这些家长往往把孩子送到学校就万事大吉了,因此往往除了课本和练习册,这些孩子不再有其他的课外书,更别说名著了。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些孩子“腹中诗书少”,长期缺乏课外阅读的滋养,“语感”这棵树就长得弱小枯萎。

初中阶段,正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佳时期,因为这些孩子思想上比小学生更成熟,有了培养语感的基础。如果不好好培养他们的语感,他们将会失去语文素养培养的最佳时期。

二、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语感的培养

(一) 教师要加强“语文教学思想的改造”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毛光伟在《语感──语文教学的支点》一文中提到:“语感的培养不是教学方法的更新创造,也不是教学模式,而是对影响人们多年的通过语言知识传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说话写作的旧‘语文教学思想的改造’。”

所以,教师首先要重视语感教学,课堂语言力求做到准确、简洁、形象、生动,给学生以示范性;同时要敏锐地捕捉学生语言中的问题和不足,给予及时有效的反馈和指导。其次阅读教学中要增加学生的语言实践机会,启发学生独立阅读,动手、动口、动脑,增强学生语言的感知力。最后要加强学生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语言是思维的直接体现,进行语言和思维训练首先要进行正确地朗读课文和理解语音语义的训练,这是培养语感的最基本的训练。

(二)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丰富语感

1. 在朗读中感受语感。朗读是感受语言、培养语感的最直接手段,它犹如一条潺潺流动的河流,使语感源源不息地生成。通过朗读可以把文字转化为声音,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首先要注重教师的示范朗读。其次要重视朗读技巧的教学,注意语音轻重、停顿、语气、语速和语调,做到准确地表达情节的内涵和人物的情感。再次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练习。根据文章的基调和情感特点,选择不同的朗读方法,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尽可能融为一体,使作者的情感、优美的意境浸润到自己的内心深处,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使进语感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 在品读中习得语感。(1) 熟读精思,在理解中领悟。学生理解文本的过程是语言推敲、体悟、内省的言语实践过程,教材中那些经典的作品,其语言都是经过作者精雕细琢的。教师只有切实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品读上下功夫,特别是抓住作品中那些重点的、关键的精美词句,进行揣摩、比较、欣赏,学生的语感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

(2) 物我交融,在想象中感悟。没有想象就没有深切的感悟。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于有字处想无字文”,走进作品所描述的具体形象的世界中,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在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的参与下对语言材料的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达到深刻的把握。

3. 在诵读中提升语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诵读的效果。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诵读中语调、节奏、语流反复刺激,便在学习者特定的精神上留下“声音映像”,这种内在的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语言流便自然而然地从记忆中溢出。所以诵读能激发语感,积累语感。

中国古典诗词的韵脚、韵律,流淌着音乐的旋律美,最适宜诵读。为了增强学生的诗书气,我和学生约定,每日“同背一首诗”。这些诗从熟悉的选起,逐步增加新诗。练习背诵的时候,教给学生诵读的技巧,先让学生在诗句中找出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句子的停顿等等,做上不同的记号,再进行诵读,从中感悟诗歌优美的语言、节奏。就这样读着、背着,学生慢慢就喜欢上了背诵,再也不把背诵当成一种负担,而是当成了一种乐趣。 4. 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语感。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课外阅读量不足的问题,在教学中,我开展和学生“共读一本书”活动。我先提供一些名著的书目,让学生选派代表找到这些书先浏览,由他们向大家汇报浏览之后的感受,确定意向。然后确定本学期的读书内容,大家自由阅读,撰写读书笔记,班级里定期组织交流。对于家里条件比较困难的学生,我尽量通过各种途径为他们借书,或者同桌轮流阅读。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的积累明显丰厚起来,开始有书卷气了。

(三) 帮助学生在听说中发展语感

“听话是凭借语言、理解说话者所讲的意思。听的言语活动不是机械、被动地接受和简单重复反映信息,而是积极主动思考,重组语言材料,创造性地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可见,“听”是接收信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说”是发送信息最常用的手段,“听”和“说”也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

要在听说中发展学生的语感,首先要在课堂中创设学生会听、敢说的民主、和谐、愉悦、信任的教学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释放,生活积累被充分激活,思维处于积极紧张的状态,愿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自信心得到建立,主动地参与学习,有助于语感的培养。

教学中,我经常利用碎片时间,开展听说练习。如“每日一句”“每周一读”。要求学生每天到校后跟同桌说一句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想到的话,可以是新闻、趣事,也可以是随感、联想。要求声音响亮,句子说完整,表达一个清楚的意思。在每周的班队活动课前五分钟,由轮到的小组负责向大家读一段名人名言或经典段落,进行美文欣赏。其他同学听了以后谈听后感,讲讲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接收完整、优美的语言,经过大脑的加工后,对听到的美文进行评价,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学生对这样的听说练习兴趣比较浓厚,经常地进行这样的练习,学生慢慢地就变得敢说、想说、能说了,语感能力果然也得到了较快的提高。

(四) 指导学生在写作中锤炼语感

积累如吸气,运用如吐气,吸的气越充盈,吐出的气才会越绵长。积累很重要,但光有积累还不够,还要对积累的语文素材进行吸收、加工、运用,引导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合理的想象,对语言材料进行重组、品评、鉴赏,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所以,教学中还应该做到以说促写锤炼语感。这是语感培养的高级层次。教学中我经常采用的写作方式是摘写、仿写、改写、扩写、续写。

这些写作训练,是建立在学生积累知识,与文本对话,与生活体验沟通,与作者情感共鸣的基础之上,因此,不仅有利于学生领会语言文字的内涵,还有利于学生抒发读完文本后的独特的情感体验。经过这样的经常训练与内化,学生的语感能力就发生了质的飞跃。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