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印刷老夫妻 从业半世情

印刷老夫妻 从业半世情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25 00:24:55
印刷老夫妻 从业半世情
时间:2023-08-25 00:24:55     小编:

有这样一对夫妻,从业印刷双双超过半个世纪,至今仍在发挥余热。该伉俪就是现年87岁的安庆正和彩印厂创始人张正和与72岁的老伴佛华生。

张正和9岁做印刷学徒,除去参加解放军的几年,经历印刷近75载。佛华生13岁开圆盘机,后干装订工,累计也有59年。夫妻俩的印刷工龄加起来为130余岁,创皖地之最。

省印协颁发“安徽老印刷企业家荣誉证书”,他俩是唯一的领证夫妻。

天涯同路人

张正和是安庆怀宁县高河镇人,9岁时被父亲安排到家门口的印刷作坊学石印,后来转到县城做机印,虽然生意不大,倒也稳定。不料日本鬼子占了怀宁,厂子不堪袭扰,四处躲藏,最后只得关门。

解放战争中,他参加了解放军,在徽州警三营机炮连当了一名机枪手,得过安徽省军区政治部颁发的《功劳证》。原来目不识丁的张正和在部队扫了盲,能读书看报,一手小楷写得相当工整清秀。若非亲眼所见,真难想象老人有这个本事。

当五星红旗飘扬在古城安庆的时候,张正和谢绝了组织上对他的提干安排,退伍来到安庆东风印刷厂干起了老本行。在这里,他认识了小自己15岁的佛华生。

佛华生出生于山东青岛,祖籍也在安庆,父亲是位老革命。她13岁那年,经父亲安排,进安庆纸盒厂做工,开始了印刷生涯。她干活很卖力,技术也有长进,几年后作为骨干被充实到安庆东风印刷厂,担当了装订车间的主力。

佛华生天生丽质,19岁时出落得像一朵荷花,追她的小伙子排成队,但姑娘心里已有了目标,那就是张正和。今天,当笔者问起这段往事时,佛华生把自己一生托付给张正和的原因,仅简单归纳为一句话:“他这个人干活好,为人正直”。佛华生自己何尝不是这样,由于干活好,获选安庆市首批“三八红旗手”。

1961年,两人结下秦晋之好。婚礼举办得更为简单,给大伙散了一把水果糖就算了事。

率先办印企

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放开,非公经济迎来了希望的春天。1985年元月,张正和与佛华生辞掉东风印刷厂的工作,向有关部门申请办厂,最终获得批准。

给厂起个啥名好呢?佛华生对孩子说:“写上你爸爸的名字”。“正和”厂问世了,这在当时的安庆民营印刷业中是第一家,立即引起众人关注。当时,有些人不看好这一新生事物,持嘲笑态度,甚至断定厂子非垮不可。

那么,“正和”现在怎样了呢?

厂房扩大。由原工农街453号所租的总面积为500平方米的1幢两层旧楼,搬迁至现在集贤北路331-9号新建的两幢楼房,总面积达6700平方米。

产权明晰。老厂、新厂产权均已买下归己,老厂改造成了饭馆对外出租。

设备更新。拥有四色机、票据机、折页机和覆膜机等全套印刷装订设备。

人员增加。员工总数达19人。

名声鹊起。工厂被香港美狮传媒集团评为2011年度“最具发展潜力中国(北方区)彩盒企业”,获安庆市大观区“劳动模范创业示范基地”荣誉称号。

“正和”成功的原因有四点:

夫妻同心。张正和与佛华生互相尊重,爱厂如家,遇事商量,各尽其力。前者在古稀之年还上机切纸,后者骑自行车送货不辞辛苦。

儿孙支持。张、佛所生三儿一女,不仅赞同父母办厂,而且先后投身其中。长子张宣苗爱钻研技术,最早进厂担任了印刷领机。女儿张小毛当上装订工,活件做得又快又好。次子张宣明头脑灵活,初中毕业就接手全厂的业务和管理,现在已是法人代表。三子张宣贵心细如丝,负责财务。张宣苗的小儿子张北顺从广州培训回来后,专门承担印前和设计工作。两房媳妇也加入了装订队伍。老少三代9口都在为厂子拾柴,这把火岂能不旺?

讲究诚信。“正和”对外经营言行一致,说到做到,童叟无欺;答应今天交货绝不会拖到明天;该付的设备和材料款按期必付。建厂之初本可享受三年免税优惠政策,但这家厂依然年年纳税,无一漏缺。佛华生说:“办厂就应交税,天经地义。”现在交货收钱难,“正和”宁肯自己过紧日子,仍坚持完成客户订单。工厂被安徽省印刷包装物资商会评为“安徽省诚信印刷企业”,客户群长期稳定。

救孤济困。办厂至今,共收留6名孤儿、3名孤老、2名残疾人和1名劳改释放人员,安排适当工作,按时发放工资,或移交社保,使其生活有望。这种爱心,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一位文化界老人赋诗赞之:“风正日和话张君,甲子年华不般同。苦水铸成钢筋骨,世事磨就道义心”。

解甲不归田

2008年,适逢张正和80大寿,老两口决定把工厂的生产经营正式交给孩子,由张宣明继任厂长。对这一决策,张家上下毫无争议,再现和谐家庭之风。

7年来,张宣明思路清晰,调度有方,处事细腻,不仅使工厂实现了平稳过渡,还在原有印刷业务基础上拓展了小额贷款及担保经营项目,经济总量大幅上升。

7年里,张、佛二老解甲并未归田,自动放弃了原本可以逛逛街、听听戏、访访友、叙叙旧的舒适生活,一如既往蹲在厂里,帮助儿孙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张正和日夜与值班室为伍,不仅负责上传下达、递信送报、供应开水,夜里还要给租房单位的下晚班工人开关大门。他看别人都换了智能手机,觉得这玩意对工作有用,自己掏钱也整了一部,时常拿出来亮亮。不过到现在,老人家除了接打电话,对手机的其他功能均暂不会使用。

佛华生比张老到底年轻许多,承担的义务也多。她每天上午先骑着电瓶车上街买菜,为的是安排好全厂人的午餐。餐食要荤素搭配,天天不重样,真够老太太费一番脑筋的。好在此事对她来说已是驾轻就熟,大伙挤在一起热热闹闹把饭菜吃得精光,就是对佛“采买”的最大鼓励。买菜回来,穿上工作服,她又开起了折页机,有时一站就是两三个钟头,还真能顶下来。

采访结束时,佛老不无感慨道:“明年,我做印刷就整整60年了,将来怕是真的干不动了。”闻此言,笔者心中也未免惆怅。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