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黑田宽松”能奏效吗

“黑田宽松”能奏效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24 01:04:29
“黑田宽松”能奏效吗
时间:2023-08-24 01:04:29     小编:

一、“黑田宽松”a的产生背景

从经济学含义上讲,“黑田宽松”的产生背景可以做出如下解读:

其一,突出金融政策的重要性。

其二,低利率约束条件下货币政策失效,“再通胀主义”抬头。

萧条。

考虑到宽松货币政策可能导致的“高通胀”以及“极度通胀”的危害性,白川方明时代的日本央行并没有采纳通胀目标制,一贯主张在市场流动性很充足的条件下货币政策对刺激景气的效果并不大。但迫于政治压力,白川方明最终不得不“屈服”于更为大胆的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央行进入“广义宽松”①的时代,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不断扩大购买资产的种类及金额。但从效果上看,“广义宽松”政策虽然实施了,由于与人们的心理预期效果仍然存在差距,并没有刺激到民间投资与消费支出。

二、“黑田宽松”与“信号传递”

“日本经济看不到未来”―这是日本国民普遍持有的悲观态度。安倍的自民党与公明党联合政权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登台”的。新政权下的经济政策高举“安倍经济学”这面大旗,安倍政权又以“黑田宽松”―三只利箭中的重中之重为突破口切入国民对日本经济前途一片暗淡的心理要害,明确地将“经济复苏”作为首要课题,获得了广泛的理解与支持,安倍政权的支持率也因此节节攀升。这其中既包含了国民对新政权的期待,又有对前民主党政权无能与失败的无奈。

表面上看,“安倍经济学”像是给前途渺茫的日本经济注射了一针强心剂,它所倡导的“三只利箭”以着手解决经济问题为目标,拟通过大胆的“黑田宽松”作为金融政策的核心来刺激景气、通过灵活的财政政策刺激有效需求、并通过激活民间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学上信号传递理论的含义在于,通过一定的信号改变信号接收者对信号发送者的条件概率估计,形成对信号发送者的正确认识,有助于在观察和预测经济活动过程中降低不确定性,帮助拥有公共信息的一方做出决策,是对信息不完备、非对称状况的补充。早在20世纪70年代由著名经济学家斯宾塞提出的“信号传递”概念解释了“信号”在市场中的作用,很显然,安倍经济学“射出”的“三只利箭”与以往的经济政策不同,从更积极意义上讲,它可以向民间企业、投资家以及国民传递一种“信号”―政府全力以赴促进经济复苏,借助此“信号传递”,使日本国民摆脱“日本经济看不到未来”的悲观情绪。

但“信号传递”是否有效,关键要看信号机制是否健全。从根本上讲,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无论在“失去的十年”还是在“失去的二十年”中挣扎,始终不能摆脱的问题是“景气复苏”与“回归经济增长路线”,也正因为此,前者成为经济政策的短期目标,后者成为长期目标。“三只利箭”的前两只则属于短期景气复苏的“利箭”,第三只才是日本提高长期的潜在增长率的有力武器。

三、“黑田宽松”与费雪效应、金融市场一般均衡

以上政策旨在通过导入“通胀目标制”使通胀率上升、从而实际利率下降、达到刺激投资与消费、进而刺激有效需求的目的。但现实中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必须关注央行基础货币与商业银行的风险厌恶指数。央行基础货币增加,但如果银行“惜贷”,则货币供应量很难增加。也就是说,商业银行不积极地向优良企业发放贷款,而是出于保守的经营策略更多地选择购买国债等资产,由于货币乘数的缩小,增加货币供应量十分困难。总之,商业银行中介职能是否能够充分发挥决定了货币供应量的实质性增加,同时也是实体经济中扶持创新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其二,经济政策的最终目标并非物价稳定。衡量一个经济体是否健全最重要的是看其是否保持较低的失业率、是否能够增加产出、是否能够实现真实的经济增长以及是否能够改善经济福利。倘若通胀率上升到2%、同时实现了失业率下降与产出增加则尚可。仅仅是通胀率上升,失业率与产出没有变化,这说明经济政策并没有影响到实体经济,显然是一个失效的例子。

其三,“费雪效应”与金融市场一般均衡

著名的费雪效应揭示了通胀率预期与利率之间的关系,即当通胀率预期上升时,名义利率上升。也就是说,实际利率并不因通胀率上升而受到影响,同样,实际投资也可能不发生变化。日本央行在推出新一轮宽松政策后,2013年5月中旬,日本长期债券的价格下跌、长期利率开始上涨,这仅仅是投资资金、住宅资金的利率上涨,至于它能否起到景气抑制作用,远非目前所能判断。因为股票价格上涨,股票投资的预期资产收入上升,投资家会将资产由债券转移至股票,利率的决定机制异常复杂,对长短利率及风险的评价不应只局限于货币与债券,正如詹姆斯托宾等经济学家所提倡的那样[6],它取决于金融市场的一般均衡分析,对政策效果的判断同样基于金融市场的均衡,而金融市场的一般均衡是将货币、债券、股票,以及银行贷款等诸多对投资家来说能够替代的金融资产进行综合考虑的基础上决定的。

四、“黑田宽松”与实体经济效果

“黑田宽松”究竟能否奏效?虽然对此进行全面判断为时尚早,但可以通过对相关经济指标的追踪做出基本判断。文中采用的经济指标包括GDP、制造业、物价指数、贸易收支与失业率等。

总之,经济总量的变化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国民生活水平是否真实提高,不能通过少数的指标来判断日本经济是否走出低迷,目前,尚未出现诸如整体经济持续正增长、居民收入提高及生活质量提高等,因此,判断“黑田宽松”是否奏效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五、“黑田宽松”的隐含风险与防范

“黑田宽松”推出后,国内外舆论批评日本央行“诱导”日元贬值。事实上,一项政策的出台会同时影响到众多的市场及经济部门,很难区分出哪个影响属于政策目标效果,哪个属于附属效果。金融政策也不例外,通过金融缓和刺激景气,由于利率下降,表现在国际资本移动上是资金流向海外、日元贬值。日元贬值引起海外的日本商品价格下跌,对日本出口产业有利。同时日本需要从海外进口大量原材料,提高了资源依存型产业的成本。从以往的经验看,日元贬值不利于日本改善贸易收支。“安倍经济学”实施后的2013年1月至3月间,GDP增长率虽然上升到3%,贸易收支以及经常项目收支出现恶化证明了这一点。

众所周知,日本政府累计债务已经达到GDP的近240%,政府在每年编制预算时都提出消除财政赤字的目标,却很难实现。深刻的少子老龄化使政府不得不支出高额的社会保障费。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景气恢复无疑加重了政府债务积累。采用财政紧缩政策来抑制有效需求会导致经济增长放缓、税收减少,促使财政赤字进一步陷入恶性循环。实际上,日本政府一贯秉承凯恩斯的财政平衡政策思想,提倡用赤字财政政策代替稳健财政政策,通过容忍财政赤字―促进经济增长―增加税收―消减赤字的均衡模式使经济走出低迷。

“安倍经济学”提出的大规模公共投资能否消减财政赤字,关键要看其增长战略是否能够成功、国民收入是否有所提高以及税收是否增加等等。最近,日本政府已经通过了2013年度的财政预算案,其财政规模大于民主党执政期,但内容并没有实质性改变,因此,“黑田宽松”究竟能否起到刺激景气的效果,目前仍留下不小的疑问。

2008年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导火索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之后,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纷纷采用了以零利率、前瞻性指导、数量宽松及性质宽松为主要内容的非传统货币政策,这对全球经济的流动性影响很大。“黑田宽松”导致日元贬值,使其再次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套利工具。这对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来说无疑形成了货币被迫升值与资产价格上涨的双重风险,中国在此复杂的国际金融背景下更应该保持对资本账户的适当管制,同时更要注重自身实力的提升,以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