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国省道改造工程中关键技术研究

国省道改造工程中关键技术研究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5-07-30 09:52:40
国省道改造工程中关键技术研究
时间:2015-07-30 09:52:40     小编:

摘 要:由于行车路面较窄、行车速度较低等原因,很多原有低等级公路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的交通运输要求。因此,低等级公路的改扩建工程迫在眉睫。通过对地区低等级路面状况调查,结合公路改扩建工程使用环境和设计条件,提出公路改扩建工程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相关技术研究。本文以国道某段改造工程设计为例,探析国省道改造工程设计过程中一些关键环节的设计方法,如:测量拟合方法、路面改造的方法。

关键词:国省道;线形拟合;路面改造;

1引言

进入21世纪,我国在公路建设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全国的公路总里程和公路等级都有了很大幅度提高。但公路的技术状况、使用质量和服务水平,在公路建成之后主要是依靠科学养护和规范化管理手段得到巩固、改善和提高的,光有建而不重视养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公路养护不但影响公路的技术状况、使用质量和服务水平,而且会影响整个公路交通工作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即有路面的现状与历史

3测量方法

施工图定测时为保证测量资料的精度,便于桥梁、涵洞、通道等构造物的改造利用,中线测量的布点对老路中心线和路肩外侧边缘采用水准测量。现有公路横断面采用GPS测量,现有公路的桥梁、涵洞也逐跨采用GPS和水准侧量,以确定其高程、位置和角度。确定纵断面设计时根据实测点的高程,考虑路面改善、构造物布置位置等因素,对老路左右两幅分别拟合出老路改善后的设计标高。

4路面改造设计

老路路面改造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老路面病害调查及处理,然后根据省厅统一要求进行路面两侧加宽设计,即12米宽路面加宽至13.5米,15米路基宽度维持不变,最后进行路面补强方案设计。

4.1路面病害处置方案

现有道路路面部分路段损坏严重,坑槽、龟裂、沉陷等病害十分严重。

路面病害的处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关键环节,其主要目的是为新铺筑层提供一个稳定而平整的下承层,只有将原有路面上所有病害按规定方法进行处治后,才可进行以上层次的铺筑。

针对裂缝、轻度沉陷、龟裂、车辙、小坑槽、局部松散等轻度病害,不进行处置,直接在原路面基础上进行补强;对重度沉陷、龟裂、车辙、坑槽、松散、翻浆等采取相应措施后在原路面基础上进行补强。对重度沉陷、龟裂、车辙、坑槽、松散、翻浆的处治方案病害特征:路表面变形明显,下沉深度>25mm或路表面裂块破碎,裂块块度小于20cm或辙槽、坑槽较深,部分病害处伴随有泥浆挤出,路面污染严重。

病理分析:路面基层、土基强度不足或基层、土基结构遭到破坏;雨水经裂缝渗入到基层或土基,引起路面翻浆。若不能进行挖除补强,则路面破损会逐渐加重。

处理方案:挖除病害范围内的沥青路面面层及基层或按一个车道挖除路面结构层,挖除断面为台阶式,在原基层范围内直接铺筑水泥稳定碎石,原面层结合路面加铺方案,铺筑水泥稳定碎石或沥青混凝土至原路面标高。挖补坑槽内原路面面层侧壁涂刷粘层沥青。

4.2路面加宽设计

(1)老路面的开挖

本项目原路基保持不变,仅加宽路面部分,施工时挖除面层范围内的土路肩,挖除深度20cm,底部用小型机具夯实,达到路床压实度要求,然后回填水泥稳定碎石,碾压后高程与原路面保持一致。

(2)新老路面的衔接

原土路肩处理完毕后,通铺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及沥青混凝土面层,构成全幅路面。

4.3路面结构设计

全线均为沥青混凝土路面,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使用年限15年,设计采用双轮组单轴轴载I00KN为标准轴载;

根据路面检测资料,采用HPDS2006软件计算原路面结构当量模量为443.3MPa。对主线路面结构组合进行验算,各结构层计算参数取值如下:

结构

层位 结构层名称 厚度(cm) 20℃抗压模量(MPa) 15℃抗压模量(MPa)

3 水泥稳定碎石 18 1300 1500

5 原路面 回弹模量:443.3MPa

5小结

在国省道改造工程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在原道路详细调查、道路各项指标检测结果的基础上,围绕六个坚持,六个树立的公路勘察设计新理念,以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采用惯例、死板硬套,避免标准统

一、呆板生硬的设计弊端,应通过细节设计、灵活设计和创作设计,实现安全、环境优美、节约资源、质量优良、系统最优的设计目标。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