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江南贡院游记 江南贡院讲解词mp3篇一
清代是江南贡院的极盛时期,人才辈出,先后走出了一大批中国历史上的一流人物,郑板桥、方苞、秦大士、翁同龢、张謇等人曾在江南贡院中举,吴承恩、吴敬梓、陈独秀等人也有过在其中参加乡试的经历。清代在江南贡院中举之后赴京考中状元者共有58名,占全国状元总数的一半以上,而袁枚、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等人曾在此主持过考务或对贡院的建设发展做出过贡献。因此,清代是南闱最为辉煌的时代。
由于入场举子逐渐增加,清代江南贡院也一再扩建,到同治十二年(1873),“贡院通计房屋四百九十九间,披厂七十四间,号筒二百九十五字,共号舍二万零六百四十四间”。号巷又称号筒,以千字文编排顺序,故云“号筒二百九十五字”。江南贡院是号舍数最多的贡院,成为清代四大贡院之首,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由于“贡院为抡才重地,理宜闳敞整肃,用光重典”,因此各省贡院占地都相当大,各省会城市中贡院一般都是最大的建筑群。从贡院规模大小、号舍数量多寡基本上就可以判断该省文风繁盛程度和文化发展水平。
不过,江南贡院是江苏和安徽两省合闱的贡院,所以规模特别大。清代有过两次分闱。雍正元年,清廷下诏两湖分闱,允许湖南设立贡院、单独举行乡试。光绪元年,陕甘也实行分闱。作为江苏和安徽联合举办乡试的场所,江南贡院在两湖分闱的触动下,也曾有过分闱的动议,但最终坚持合闱,使江南贡院成为清代唯一的两省合闱的贡院。
相对于其他省的贡院,江南贡院形制在各省贡院中相当特殊。在1994年以前,许多人都以为整个贡院呈正方形,连江南贡院历史陈列馆的江南贡院模型也是长方形。其实,到晚清时期江南贡院的平面为扇形,这从同治十二年(1873)绘制的《江南贡院全图》可以看出来。该图是现存历代各种贡院平面图中最准确者,原因是采用了传入中国的近代绘图法绘制。《江南贡院全图》右下方的中文“贡院图说”声明:“江南贡院向无善图,坊间刊版,条理不分,观者未能了如指掌,是未得其法故也。夫绘图必先布算,布算必先知积,求积必先定形,求形必先知各处丈尺。贡院全址略似梯田,东西广,南北窄,兼以四面围墙及各路中钝锐诸角,层累叠出,非用象限、勾股、三角诸法,参量比例,其角不明,又非截积布算,其积不得。故另布截积图,以明全形,积数、角积皆得,而后准丈尺长短广狭,布置房屋、号舍、道路、天井,条分缕析,不相紊淆,庶令观者一览了然焉。”该图说称“贡院全址略似梯田”,从各省贡院平面图来看,号舍(文场)部分确实形如梯田。
在成立以后相当多年,江南贡院历史陈列馆人员不知道存在一目了然的《江南贡院全图》。1999年,我去参访时,赠送《江南贡院全图》复印件给该馆,使其完璧归赵、物尽其用。陈列馆明远楼一层左壁曾挂有《江南贡院全图》及其说明。其实,关于江南贡院形制的文字记载不少,包括有诗歌指出:“东接桃叶南抵淮,西邻状元北对牌。风水宝地贡院起, 送过千般翰林派。”但由于没有直观的贡院图,所以之前很少人会想到江南贡院平面图是一个巨大的扇形。
明远楼是江南贡院硕果仅存的楼宇建筑,三层楼阁式,属于明代形制,与北京贡院明远楼类似。这类明远楼二三层只有柱子支撑,四周通透,可以毫无遮拦地观察周围动静。而楼房式的明远楼则是清代的形制,如另一座留存至今的建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广东贡院明远楼。福建贡院也是清代重修,所以也是楼房式。这种明远楼除了供监考登楼眺望考场的功能以外,还有休息等房屋的其他使用功能。
江南贡院是江苏和安徽两省士子的乡试场所,但因为其规模宏大、体制严正,许多方面成为其他省贡院效法的榜样,如江南贡院《三路点名定式》曾经成为一些省贡院的模范。光绪十七年(1891)辛卯正科福建乡试点名章程开头便说:“监临兵部尚书闽浙总督部堂兼管福建巡抚事为晓谕事:照得乡试点名章程,案经奏明,分中东西三路序点,兹仿照江南乡试章程,酌定时刻。”接下来说明某时初点某属,某时正点某属,每半时为一起,计分十二起,各士子查照名牌,按起按时,依序听点。最后是以图表显示的福建乡试分路点名单。其入场点名办法基本上是模仿江南贡院的产物。清康熙年间名士李渔所撰并题明远楼联:“矩令若霜严,看多士俯伏低徊,群器尽息;襟期同月朗,喜此地江山人物,一览无遗。”不仅是江南贡院明远楼的标志性楹联,而且在不少省的贡院中也采用。
江南贡院游记 江南贡院讲解词mp3篇二
江南贡院曾经占地约三十万平方米,东起姚家巷,西至贡院西街,南临秦淮河,北抵建康路,为夫子庙地区主要建筑群之一,秦淮河畔也因贡院、夫子庙的存在而一度繁荣起来。后只剩一个四合院式结构的楼宇,只作展示当时繁荣景象的博物馆,内有一可感知贡院盛世时宏大的建筑模型图。江南贡院四周建有两重围墙,上面布满荆棘,以防夹带作弊,故世人又称其为“棘围”。20__年,江南贡院荣膺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大的科举考场,江南贡院创造了古代科举考场中国之最。
明远楼是江南贡院内楼宇之一,楼宇层出不穷,作四方形,飞檐出甍,四面皆窗。位于贡院中尽,原是用来监视应试士子队贡院考试匠行动和院落内执役员工有无传递关节的设施。“明远”是“慎终追远,明德归原”的意思。楼下南面曾悬楹联,系清康熙年间名士李渔所撰并题:“矩令若霜严,看多士俯伏低徊,群器尽息;襟期同月朗,喜此地江山人物,一览无余。”从联中也可看出明远楼设置的目的和作用。大门上悬有横额“明远楼”三个金字,外墙嵌《金陵贡院遗迹碑》,记述了贡院的兴衰历史,碑文最后叹道:“今则娄百年文战之场,一时尽归商战,君子与此,可以观世变矣!”
在清一代,科考共举行112科;其中在江南贡院乡试中举后经殿试考中状元者,江苏籍49名、安徽籍9名,共计58名,占全国状元总数的51.78%。
公元1168年(南宋孝宗乾道四年),知府史正志创建江南贡院,起初为县府学考试场所。占地不大,应考人数亦不多。若遇考生增多时,则借用僧寺举行考试。(《南窗纪谈》载)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集乡试、会试于南京的江南贡院举行。
公元1421年(明成祖永乐十九年),朱棣迁都于北京,但南京仍为留都。因江南地区人文荟萃,参考士子日益增多,原有考场便越来越显得狭小。永乐皇帝便没收臣犯臣纪纲的府邸,又取怀来卫指挥陈彬家人陈通,忠勇伯家人侯清等人的房舍以及府尹黄公永元祠、秦桧之子贝喜祠等改建“江南贡院”。
明、清两代,江南贡院不断扩建,江南贡院已形成一座拥有考试号舍二万零六百四十四间,另有主考、监临、监试、巡察以及同考、提调执事等官员的官房千余间,再加上膳食、仓库、杂役、禁卫等用房,更有水池、花园、桥梁、通道、岗楼的用地,规模之大,占地之广,房舍之多为全国考场之冠。
清代初期,南京为江南省首府,故贡院一直沿用“江南贡院”之名。
清光绪年间,科举制度废止,江南贡院停止开科取士。
公元1919年,贡院被拆除,除留下贡院内的明远楼、衡鉴堂和一部分号舍作为历史文物外,余下部分全部拆除,辟为市场。
如今的江南贡院,已远没有当初宏大的规模,只保留了明远楼,贡院碑刻等重要文物古迹,复建有考试时考生所用号舍40间,古时考生所用文房四宝、油灯、食品,以及专门制作的电动模拟考生塑像。如今的贡院陈列馆大门,就是当初贡院的中心明远楼,它是贡院里的一座四层小塔楼,这个坐落在秦淮河畔的小楼,是为了监视考生而建设,并是为考生提供考卷外帮助的服务中心。楼内有明清时期的碑刻20余处。楼后的至公堂,如今是贡院文化的主要展厅。
江南贡院游记 江南贡院讲解词mp3篇三
历史上南京秦淮河的两岸,一边是勾栏瓦舍,一边是江南贡院,河上有桥相通。如此安排甚是有趣,才子佳人,各得其所。如今,勾栏瓦舍早无踪影,贡院还留下些许痕迹。历史上南京秦淮河的两岸,一边是勾栏瓦舍,一边是江南贡院,河上有桥相通。如此安排甚是有趣,才子佳人,各得其所。如今,勾栏瓦舍早无踪影,贡院还留下些许痕迹。
历史上南京秦淮河的两岸,一边是勾栏瓦舍,一边是江南贡院,河上有桥相通。如此安排甚是有趣,才子佳人,各得其所。如今,勾栏瓦舍早无踪影,贡院还留下些许痕迹。
乡试的考棚才有资格叫贡院,乡试是省级考试,明清时南京是省会,而江南贡院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贡院,有两万多间房,比北京贡院大上一倍。如今南京有一所科举博物馆,建在原址的地下,秦淮河的边上。
展览中规中矩,该说的都说了。在结尾部分是中外名人对科举制度的评价,观点非常对立。有的说是史之创举,中国第五大发明,是治国安邦的基石;有的说是毒药毒瘤,不仅拖了社会进步的后腿,而且腐蚀了知识分子的心灵。
科举制度也就是官员选拔制度。从秦朝开始,中国就进入了中央集权官僚时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有的官员都是给皇帝一个人打工的,官员选拔制度就是给皇帝选拔打工仔,科举是选拔程序,设立门槛和模板。科举制度历经1300年,仅是在元朝中断过几十年,按理说一个制度能持续了上千年,应该是一个好制度。换句话说,人们在上千年里,还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制度来替代它。由此说来,科举制度没有什么大问题。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他以极为严厉的手段整肃官员队伍,对贪官斩立决,绝不姑息。据说被他杀掉的官员有十几万,以至于到了政府机关严重缺员,无人办公的地步,后来有的“带病官员”甚至在狱中戴罪办公。即使如此,贪官还是层出不穷,前仆后继。官员大面积贪腐,一定在哪里出了问题,如果科举制度没有问题,那就是教育方针出了问题。
教育方针决定了教育的方向和目标,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掌握什么样的技能。千百年来,中国的教育方针只有一个目标,读书做官。读书为了做官,做官必须读书,这是读书人唯一的路线图。历史上许多读书人屡试不第,后来放弃做官,退隐山林,有的成了诗人或画家,不过他们的第一选择仍是科举入仕。李白的父亲是商人,商人的后代不能参加科举,李白连科考的资格都没有,更别提入仕了,断了当官的念想,只能踏踏实实做他的诗仙。读书不是为了做官,只是单纯为了增长学识,完善自我,当时这种人应该很少,或者干脆没有。
十年寒窗苦读,做官的成本很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一旦通过了科举的门槛,如愿做了官,接下来就该捞黄金,捞美女了,不枉十年寒窗苦读。读书-做官-捞钱,顺理成章,规定动作而已,应该是社会的普遍现象。记得小时候听说书,常有这么一句,“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读书与做官,本来就是一笔交易,有投入就该有回报。
为什么明朝的贪官格外多?元朝停了几十年科举,积压下了一大批人才,而且汉人一直受到蒙古人的打压,抬不起头,读书做官的路变得非常窄。到了明朝,恢复科举制度,又开通了读书做官的路,官员要抓紧时间弥补损失,自然大捞特捞。还有一种说法,明朝官员的俸禄微薄,逼得官员贪腐。其实各朝各代的贪官都不少,大多数皇帝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像是乾隆对和珅那样。只不过朱元璋是苦孩子出身,对贪官格外痛恨。
教育与权力捆绑在一起,使得教育成了权力的通道,台阶,断绝了教育多样发展的可能,也使得教育偏离了正确的方向。人们读书,并非是热爱知识,传承文化,而仅仅是打造一块入仕做官的敲门砖。由于教育方针锁定了读书做官,人们把入仕做官当作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视做官以外的途径为旁门左道。
唐宋科考主要考诗赋,明清以《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格式为八股文,依据须出自朱熹的《四书集注》。科考注重选拔政治军事人才,忽视了经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人才。
千百年以来,中国搞出过一些伟大的发明,也出过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人才,像张衡、郭守敬、陶弘景、沈括等人,但这纯属民间行为,在政府的教育方针之外,是在野生状态自然成长的。在近500年,近代科学产生于西方,而与中国这个文明古国无缘。曾有一个著名的“李约翰难题”,说的就是“中国有技术没科学”。这与中国古代的教育方针不无关系。历代科举基本上没有自然科学的内容,私学和官学也没有自然科学的课程,不教也不考,中国的自然科学人才完全没有成长的土壤。中国的技术来自“工匠文明”和“民间发明”,通过个人兴趣和经验积累,或是行业的知识传播和培养,如道家对于医学和药学的挖掘和传播,如陶瓷行业对烧瓷技术的提升。此外,还有一种“御用科技”,如皇帝对某一领域感兴趣,会积聚人才,从事这一方面的研究。像中国的天文学卓有建树,与历代皇帝关注星象,设立钦天监不无关系。
19世纪末,科举做出调整,增设了自然学科和经济学科。科举实施了1300年,在临终前意识到了问题,可惜大势已去,于事无补了。
在历史上绍兴盛产师爷。绍兴的一些读书人科考不中,转而去给官员做师爷,放在现在就是专业顾问,有法律方面的、经济方面的、工程方面的、事务方面的,总之地方上方方面面的工作靠他们在支撑,由他们在运转,朝廷命官只是一个摆在前台的牌位。从另一个角度看,通过科考当上官的大老爷们,既没有专业知识,也没有处理事务的能力,不是他们低能,而是教育方针的标准产品。
夫子庙也在秦淮河畔,临考的学子当然要先拜祖师爷。孔夫子说过:学而优则仕。孔夫子也曾奔波于列国,希望被哪一位国君看中,给他个一官半职。祖师爷况且如此,一脉相承,徒子徒孙还有什么可说的。
江南贡院游记 江南贡院讲解词mp3篇四
江南贡院历史陈列馆,是中国唯一的一座以反映中国科举考试制度为内容的专业性博物馆,它坐落在闻名遐迩的南京夫子庙地区原“江南贡院”遗址上。
贡院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产物,为当时科举考试的重要场所。江南贡院始建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起初只供县、府学考试,占地面积也不大,后经明、清两代不断扩建,鼎盛时期仅考试的号舍就拥有20644间,加上官房、膳房、库房、杂役兵房等数百间,占地近30万平方米,其规模之大、占地之广居全国各省贡院之冠。明清两代在江南贡院应试的部分著名人物就有唐寅、郑板桥、吴敬梓、施耐庵、翁同龢、张謇、陈独秀等。
复建后的“江南贡院历史陈列馆”仍保留有“明远楼”、“贡院碑刻”等重要文物古迹。陈列馆大门“明远楼”,原为江南贡院的中心,也是贡院最高的一座建筑。登临四望,秦淮风月,历历在目。“明远”二字取自《大学》中“慎终追远,明德归厚”之意。楼内有清康熙年间著名词人李笠翁所题对联一副:“矩令若霜严,看多士俯伏低徊,群嚣尽息;襟期同月朗,喜此地江山人物,一览无余”。科考期间,监临、骆试、巡查等官员昼夜登楼查望,“白天摇旗示警,夜间举灯求援”,以防考生骚乱、作弊。
明远楼两侧是碑廊,陈列着省级文物明清贡院碑刻20余块。其中有康熙御题碑、两江总督铁宝碑、重修扩建贡院碑等,是研究明清贡院建制沿革和科举情况的实物资料。为再现昔日考试景观,馆内复建有考试时考生所用号舍40间。西面20问号舍,内部除陈列有古时考生所用文房四宝、油灯、食品外,还专门制作有电动模拟考生塑像。他们有的得心应手,有的抓耳挠腮,还有的正在伺机作弊。观者不由被这些生动的人物形态景观带入到那逝去的岁月中。东边20间号舍是举行、模拟“江南乡试”的场所,中外游客可以着古装,入号舍,答考题,亲身感受科考之艰辛和中举之喜悦。
东西号舍之间有花圃,这里鸟语花香,修竹婆娑。由花鸟市场遁入贡院的小松鼠在游人脚下戏耍、觅食。奇特的考场建筑,将院外夫子庙那吵杂之声完全消溶。难怪当年应试士子,身在号舍而能不为十里秦淮的喧嚣所侵扰。
穿过花圃,便是“至公堂”。此堂原为监临与外帘官聚会办公之地,现为陈列馆的主要展厅。这里,以文字为主配以图片和实物资料,向观众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科举制度的形成发展与历史沿革。
自隋朝以来,直至清末,中国的科举制度存在了1300余年,其社会影响十分深远,因此,了解和研究古代科举制度是有必要的。江南贡院历史陈列馆的宗旨即是广泛征集和展出有关科举制度的实物和资料,研究这一制度在历史上的得失和现实意义。同时该馆又充分注意知识性、观赏性、娱乐性的结合,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使科举遗存在当代文化教育和旅游事业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