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篇一
1、教育理念的转化
新课程要求教师确立新的教学观,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式显现多样化的格局。在很多教师的概念中,教学就是讲课,就是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进行灌输,“填鸭式”教学是某些教师惯用的教学方法。在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化身,以权威自居。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起辅导、帮助、引导作用的人,而不是支配学生的控制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要通过讨论、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
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2、要正确认识新的学习方式新的学习方式
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责任,有助于弘扬主体性和自主精神。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它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自主、合作、探究性等学习方式,能够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提倡这样的新的学习方式,是
现实的要求和未来的需要。
总之无论我们多么习惯和喜欢从前的教学模式,无论有多大的艰难险阻,新课标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新的
方向,只有跟着新课标的方向,我们也才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说真的,新课程实施已经多年,但我并没有认真地去研读过新《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教学上也是浑浑霍霍,凭着十几年的老经验不知误了多少子弟。去年第二个学期以来,我摆正了心态,挥手告别过去,认认真真,真真正正地研究教学,以求自我专业的发展。我开始学习其他教师的论文,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现象:这些教师的论文中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新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因此,带着疑问,我认真地学习了这个新课标,再结合自己具体的教学实践,我有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 、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
1、要学新的《课程标准》,理解新课程的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把握新课程的精髓。例如:新的课程标准与以往使用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比较,其体例、结构、表述与呈现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新的思想品德课程设计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为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为纵坐标,作为内容整合的逻辑。
2、教师要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在新课程目标下,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和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因此,为了适应教学,教师应通过自学或培训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知识。总而言之,教师一定要通过学习后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
3、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师生之间和教师之间要积极主动合作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1、师生合作
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
2、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
例如,在新的课程中要开设思品综合实践活动课,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的知识的内容很广,有信息技术、各种专业知识、科研方法等。因此,对绝大多数教师而言,是不能包打天下的,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该课程的教学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它相关学科,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同志合作完成对学生的活动课指导。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学会合作。
三、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促进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有五大内涵:知识体系的构建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习过程的激励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人生的引路人。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回归到“立人”上。教师的角色转变到“促进人的发展”上,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与新课程的理念相适应的。
1、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当学生在观察、讨论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智力发育低下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生理缺陷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激励每一位学生,面对学生的活动成果,教师应喜出望外、赞叹不已:“科学的发现总是属于孜孜不倦、顽强探索的人”;面对学生的创新想法,教师应不耻下问:“这么新奇的想法你是怎么想出来的?”面对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应热情引导:“换个角度想想,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呢。”同时还特别应处理好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学习内容中的知识的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这样,学生始终处于被激励的气氛中,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新的课程标准完全改变了以往课标“知识——能力——情感”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教师在使用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也应关注,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项技能是否形成,并且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
4、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趋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思品教师的言传身教,决定了其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按公民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塑造自我,实现“超我”。
四、 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能力提高
新的思想品德课标强调,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我们知道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学生的内驱力非常重要,以学生为主体是获得好的教学效果的根本保证,任何脱离学生的实际认知特征的教学行为都是事与愿违的。本着“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这一理念,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化了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五、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课程中,增设了培养学生的素质的内容。这些内容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因此,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要能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具有前瞻性和独创性。总之,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善于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园地,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
总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新课程实施,而教材和教师是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角色,新教材仅提供一些简单的素材,因此,还要我们教师细心揣摩发现与思品教学背景相关的素材,挖掘思品课程资源,使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日渐完善,同时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充实自己,不断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新课程的实施中出现一些问题在所难免,只要我们勇于实践,不断探究,我们就能克服前进道路上不断发生的问题,真正做到“用科学深思的目光、追求真理的激情去感染学生,用聪明智慧的火花点燃每一位学生”。
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篇二
开学后,学校组织对新课程标准进行又一次学习,感觉受益匪浅,现略谈几点体会:
一、新的课程教材不拘泥于一种教学方法,而是采取综合的教而是采取综合的教,帮助学生发展多元智能帮助学生发展多元智能
仅仅依据某一种教学方法编写的教材是不适合现阶段学生的学习的。现在几乎从每一套通过审查的教材中都可发现视听法、交际法、认知法、全身反应法、提示法等提倡的方法的应用,可谓兼收并蓄,并集各家所长。例如,从课堂教学的技术层面来说,新的课程标准所建议的课堂活动类型有:①调查和采访活动,包括专题采访,民意调查,做出决定或选择并解释原因等;②探究活动,即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用数字说明具体的事情,比如模拟购物、模拟储蓄等活动,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等;③合作学习活动,即学生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或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开展小组活动。小组中每个学生都应承担具体的任务,并要对自己的任务负责,通过合作最终完成共同的目标。小组活动中,应,应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条件,有效发挥每个的学生的特长。
二、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方式
新的教材将努力贯彻新课程的指导思想,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方面会做出许多有益的探索,而不再像过去那样把学生看作“空的容器”,对学生灌输知识填塞容器,而是认可和和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见解,引导他们自主学习。指导他们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特点的学习策略,并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来不断地调整学习策略。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帮助他们形成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
和探究等方式,发展思维能力和生活技能。要为学生留有空间和时间,使学生有机会通过联想、推理和归纳等思维活动,获得经验,增强自信,提高能力。教学中我们还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其它学习资源来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帮助学生独立指定具有个性的学习计划,并根据自我评价不断修正和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逐步把学生塑造成为自主学习者。
三、系列配套增强了教材的选择性、拓展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有学生用书、教师用书、练习册、配套读物、录像带、多媒体光盘等。这些材料加强了教材的弹性,为教师灵活地使用教材提供了条件。此外,教师也要具备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比如,合理熟练利用多媒体材料进行授课,提高教育效果,培养学习兴趣等等。但对于课外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该是建立在认真研究课程要求,透彻分析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水平的基础上,使之与教材相辅相成,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四、在教学中要建立多元化和多样性的评价体系和多样性的评价体系
在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建立多元化和多样性的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同伴、教师以及家长共同关注和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提倡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他评与自评相结合,以自评为主;综合性评价和单项评价相结合,以综合评价为主。
总之,新课程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在新学期教学活动中,我们一定按照新课标要求,结合教学实践,运用新课标理念,使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使我们的业务水平更上一层楼。
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篇三
教研组活动时,全体数学教师重新学习了《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新旧课标对比之后,比较显目的的是关于“基本理念”和“总体目标”的修订。“基本理念”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达到“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目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到底会用到多少的数学知识?数学怎是人人所必须呢? 又怎能体现其“有价值”?那么学习数学的意义又何在?
从这些的修订处中,我找到了一些答案。是呀,许多的数学知识通常是出校门后不到一两年便很快忘掉了,学到的数学知识显得一无是处。然而细想,不管从事什么业务工作,深刻于每个人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等都随时随地地发生作用,令我们受益终身。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通过学习,要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活动经验。是呀,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各行业,对人的素质要求有着共同之处,要求走向社会的人,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具有善于分析情况,归纳总结,综合比较,分类评析,概括判断的工作方法,这一切都是在数学思想的渗透中得以培养的。
当然,修订的真正意图在于让我们一线教师在实践中实施、落实。那就要求我们必须真正领悟精神、领悟理念,认真钻研教材,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层次性;同时要讲究方法,把握好教学过程中进行数学思想渗透的契机;更应该看到,对学生数学思想的渗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到学生数学能力提高的,而是一个过程。数学思想必须经过循序渐进和反复训练,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有所领悟。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一些基本数学思想和积累一些基本活动经验,不仅能使学生领悟数学的真谛,懂得数学的价值,学会数学地思想和解决问题,还可以把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正是课程标准所强调的,也是我读《课标修订稿》所领悟的。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篇四
今年暑假我有幸学习了《小学语文新课标》,使我受益匪浅,收获颇丰,更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进行了一次系统而大胆地变革。它吸收了现代课程论的最新成果,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新的理念需要有富有胆识、敢于创新的人来实践它。它在呼唤着能够对课程标准的理念进行准确诠释,以新型的教学方式完美实施课程标准的新一代名师。
通过学习我对《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认识和理解如下:
一、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吗? 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受教育部门的统考和评价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小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的学习在我看来就是在学习一种美丽,在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从这里可以看出语文是一门十分美丽的课程,她要求学生能从字、词、句、篇中去体会语文。在课标的指引下,我渐渐地将这种美丽渗透到他们的学习中去。以朗读为例,从课文的朗读到课前的作文朗读,综合实践中诗经的朗读,这些都是对美的培养。培养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认识,了解祖国语言的魅力。从朗读中,孩子们知道了什么是唐诗,什么是宋词;知道了什么韵律,什么是节奏。我相信这些孩子也一定被这些祖国的悠久文化深深的吸引着。他们是这些古老文化的传承者与发展者。
二、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一味的读,一味的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泼地流个不停。”教师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体验空间和实践课堂,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激发自我写作兴趣,从而写出心中想说的话,心中想写的事。
三、学生自悟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我会有效结合“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的自觉性;让学生切实认清学习语文的重要意义;努力使教学有新意,让语文学习对学生的吸引力不断增强;注意感情的培养,创设情境,进行情感教学;培养学生广泛的好奇心;通过挖掘审美的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主动学习,避免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课内语文学习要与课外学习,语文实践活动相结合等等。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方法使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持久而强烈,语文教学自然就会轻松起来。
总之,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既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课堂。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语文,把语文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读了新课标后,我更加感觉到这种美丽的必要,她是语文学习的领航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带领我的学生们去感受这种美丽!
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篇五
《课程标准(20xx年版)》提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学习《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对人的主体性地位的回归与尊重,不仅需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而且应注重学生自主发展。
我们知道,学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索式的学习方式,他们的知识经验是在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有意义的学习应是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新知。而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情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机会,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课标》的精神和要求合理,灵活。下面谈谈我对学习《课标》后的几点体会。
一是教学内容,多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和应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才能有益于学生发现,理解,探索和应用数学。注意从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数学的教学内容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这样的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沟通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确就在身边,现实生活的确离不开数学,从而消除了对数学的陌生感;
二是强调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使学生有权选择他们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提高数学能力;
三是内容强调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都是具有不同兴趣,爱好,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我们要承认这种差异。然后因材施教。
学习《课标》,我学到了很多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注意的许多理论知识。数学课堂教学中最需要做的四件事是: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更多地在激发学习兴趣上下功夫,要通过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充分展示数学的亲和力,拨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原动力,是学生对数学有厌学到乐学,最终达到会学。
二、引发数学思考。有思考才会有问题,才会有反思,才会有思想,才会真正感悟本到数学的本质和价值,也才能在创新意识上得到发展。
三、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和日常课堂教学行为紧密相关的,认真听讲、善思好问、预习复习、认真作业、质疑反思、合作交流等等,这些学习习惯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刻意诱导,潜移默化,点滴积累通过较长时间的磨练,最后方能习以为常,形成习惯。
四、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在教学中,件事应把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方法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的具体过程中蕴涵。这里的恰当是指学习方法要反映数学学习的特征,对学生而言,不仅是适宜的而且是有效的。
学习数学的的重要方式是: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观察、实验、推测、计算),教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教师讲授给学生自主以启发、动力、灵感、方向,学生自主给教师讲授以反馈、分享、调控、反思。对学生创新认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通过本次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关于小学数学新课标的理论知识,以后我会用这些理论知识去指导我的数学教学。
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篇六
参加了暑期的培训学习,通过几天的听讲座和学习,让我对新课程标准和课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基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认为小学英语教学首先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这次学习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英语有浓厚的兴趣才会愿意学,要让学生有兴趣,我们首先得让学生感到英语易学,其次让学生乐学,最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二、教学方式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新教材的教学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创建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采用听、说、唱、玩、演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使学生从动脑、动口、积极思维参与教学活动。如低年级学生可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将其编成儿歌、童谣。课堂中多采用游戏教学法,加上教师灵活亲切的身体语言,使得课堂丰富多彩、轻松活跃。培养学生能在图片、手势的帮助下,听懂语速较慢的话语或录音材料。
英语课堂是活泼生动的,但是在我们以往创设真实情景,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形式完成任务方面做的不够。有以下原因:1.学生在新课程学完的一节课中,很难讲知识得以运用。2.在第二节课复习时,大部分时间以学生复习巩固学生的音形义、句子的问与答为主,少有让学生去脱口而出。新课标告诉我们,任务型教学是让学生学会做事情,将语言运用于实际,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知道语言的用途,在课堂开始时就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任务是什么,让学生有目的行的学习。
三、创设情景
用自己充满激情的表情和动作去感染学生,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创设情景,相互交流,启发学习动机,树立学习信心。直观情景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之中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技巧。教师要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课文来创设情景,如打电话、购物、生日聚会、旅游、问路等。为学生提供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机会。
通过新教材的学习,我们迎接了新理念新考验新挑战。我们只要大胆运用新理念、新方法到课堂实践中。努力落实新课标,探出一条用好新教材的新路子。
四、我们教师面临的挑战。
1. 教师要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和理解新课程的价值、性质、理念,思考如何体现在自己的英语课堂中。
2. 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要进一步加强。时刻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做学生的好榜样。
3. 学会反思,逐步提高。我们们坚持每节课过后的自我反思,反思教学、学生上课情况、自身情况等,师生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4. 和同学科教师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对于在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与困惑,与同水平教师多交流,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
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篇七
初中物理教学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而所谓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特点,应该不是面向升学面向成才,我认为更主要的就是让学生掌握以后生活工作中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因此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而新的课程标准恰恰看到了这一点,基本能做到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所以,较之之前的课标要求,具有更明确的主旨、更具体的可操作性、更贴近实际生活、更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优点。
一、说句实在的话,学生中将来能成长为专门的物理人才的并不多,而牛顿、爱迪生之类的人物更是少之又少,可是学习物理对于让学生掌握一些生活中基本的规律应该是有着比较重要的意义,最起码可以让他们掌握一个基本的生活技能和生活常识,这一点,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有了很明确的体现,如要求学生对一些事物的了解---超导材料、半导体材料、纳米技术等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一些物质的属性对科技进步的影响,尝试对环境问题发表见解,初步了解生活中的一些能量转化问题,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的常识等,这些内容的充实让学生既不和社会发展脱节,又能面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处理办法,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讲,新的课程标准变得更实在了些。
二、初中生的年龄是很难理解懂什么是物理的,这种理解必须是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产生的,学习物理的关键还是要到实践中去。因此,初中物理教学应该去除抽象的遥远的知识说教,转向更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新的课程标准在这一点上,有了改观。首先规范了行为动词,增加了可评价性,使认知水平相对更明确,如在对欧姆定律一节教学要求由理解并计算改为理解,对探究螺线管外部磁场方向改为探究并了解,不仅要求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而且要求了解探究结果。其次细化条目,明确要求,便于操作,如将原条目中“会测量温度”修订为会用常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对应要求更明确,并降低了难度。再则,新的课程标准适当的删减了知识内容,使学生能在保证享有知识的同时得到全面发展。
三、新的课程标准更具原人情味儿,更贴合这一年龄段孩子的理解能力,更关爱正处在发育期的孩子们,这是我最深刻的体会。新课标首先删除了与物理学关联不强要求比较宽泛的内容,如能从生活和社会应用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二是删除了学生感到困难而高中将会以进一步学习的内容,如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三是小学已学过而初中又没有进一步提升的知识,如光的直传特点。四是通过降低教学要求层次达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目的,如关于机械效率由理解改为知道。
四、新的课标更便于教师很好的理解科学内容条目,有利于实施和评价,使教学目标更完善更具体。同时加强了物理课程中的实验教学,让老师明晰了哪些实验是属于基本操作类的,哪些是测定性的,哪些是探究性的,能让老师正确的把握和操控考查实验教学,这样处理除了有利于使学生具备基本的操作技能外更多的发挥学生实验的自主性,还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究能力,使之更适应社会科学的发展。
五、新的课标不但注重知识的传授,更主要的是落实了情感目标。过去,我们对三维目标的把握并不实诚,很多的时候流于形式,这次课标的修订,更加注重的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更要用心些,要想方设法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以便形成愉快的学习氛围,要布置有趣的的练习任务,让学生品尝练习的乐趣,要控制教学的难度,使学生所解决的物理问题既不是高不可攀的也不是唾手可得的,以便让学生获得战胜困难解决困难的成功体验。
总之,新的课标体系更加注重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更加实用,更加具体,更加贴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切合时代发展,我们会努力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实施教学,也迫切希望中考的指挥棒能点出正确美妙的音符,让教、学、评完美结合,让我们的学生的各种能力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篇八
自从教师进修学校下发学习新课标通知以后,我切实地学习了几遍初中数学新课标,感悟颇深,熟悉颇深,也有了自己逼真的体会。
一:通过学习,使我进一步理解了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应当具有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把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惟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换作用,因此,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取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也更加知道了作为一位初中数学教师在培养国家未来人才方面所担当的责任之重大,更加要遵守新课标,上好每节课。
二:通过学习,使我了解了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的特点,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单边的教学活动,而是师生双向交换,交往互动,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进程;是学生围绕着教师设计的课堂这条主线,思惟高速运转,不断发展,不断成熟的进程。在这一进程中,学生应有能力的进步,数学思想方法的构成,成绩感的喜悦,创新思惟活花的迸射。
三:通过学习,使我更加熟悉到课堂教学要建立公道的科学的评价体系,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进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通过学习,使我更加熟悉到数学教学要关注个体差异,促使人人发展。《新课程标准》提倡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取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学一样也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既要保证学困生能学得进往,又要保证基础生的整体发展,更不能压抑尖子生的个性及特长,教师要因材施教,顺手推船,要通过量种途径及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做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引导者,支持者,做他们学习数学的坚强后盾。
总而言之,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要坚定新课程的理念,坚持实施新课标,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认真上好每节课,使得我的每个学生在每节数学课都能有所收获,既学到数学知识,又有能力的进步,思惟的发展,数学思想的构成。使得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着不同的发展,为他们能成为我们国家未来的有用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
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篇九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篇十
最近学校组织学习新课标,全组老师都认为,《语文课程标准》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引导教师转变教学思路,改进教学行为,积极尝试课程改革。在实践中,也深深体会到新课程的实施给语文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但有时也会出现手捧语文书,不知怎么教的困惑。
一、关于语文素养
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无须置疑,就这一能力的张现,必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进而提高能力,增强人文素养。
首先要营造轻松和谐的阅读氛围。要让学生自主阅读,在读中体验与思考,获得人生感悟。关于这一点,老师不必硬性规定每周读几篇,可布置学生每天安排10-15分钟与同学交流读书心得,获得读书的动力、积累经验等。
其次要提供广博生动的阅读平台,借此开始拓展学生阅读视野,激发学生一定的阅读目标。老师可采取各种方式集中古今优秀书目,让学生自由阅读。如:同学捐借,图书室借阅,教师捐借等。
第三,要开展精彩有效的阅读活动。例如:开展每周一次的“寻访名人足迹”活动,“读书经验谈”活动,“名人风采谈”活动,“智慧大比拼”活动,进而期望学生多角度阅读。
第四,语文课堂要给学生以良好的人文熏陶。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语言要精炼、连贯、生动突出语文的人文性,给学生以极佳的示范,使学生在语言表达中极力追求更高境界。
因此,只有我们语文教师关注学生语文活动中的每一个细节,并且注重自身语文素养的提高,方能使学生语文素养得以提高,进而增强语文综合能力。
二、关于阅读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在阅读文本教材,提出第一个目标就是“读完本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围绕着这个目标,设计的问题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其次,在语文教学中还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学生接触到每一篇新的课文时,要求在这课中要积累多少词语,以及要求学生掌握多少重点、难点的讲习班,然后在课堂上读一读,写一写,即时掌握这些词语。 最后,在课堂作业设计中有意识穿插口语交际训练。
朗读是一门艺术,在初中语文的新课标中指出:初中生要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而且,把它放在“阅读”的首要位置,可见它的重要性,也能看出现在初中生的朗读确实应该加强,同样一篇文章,不同的人读所传达的感情倾向也会不同。
正确与流利,这两点,对于学生来说很容易做到。关键是要做到有感情,就不容易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会先介绍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了文章的感情基调以后,我会穿插一段与文章内容有关的导语,而且,要用文章的感情来导入,使学生提前感受作者的感情。
语文,离不开“读”,如何更好地让学生“读”,需要长时间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感情,寻找学习语文的乐趣,我想,只要学生读了,必定会有收获。让我们在共同的探讨中,心灵相通,让我们在不同的朗读中,各领风骚。
三、关于作文
作文一直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很多学生害怕写作文。每次写作感觉无话可写,尤其是农村中学生,学生的阅读量较低,词汇不丰富,因此写作时无从下笔,一下笔又会出现很多错误,那么中学生如何写好作文呢?在此,谈几点浅见:
1、增大阅读量,增加词汇储备。
新课标规定,初中生要具有260万字的课外阅读量,每学年阅读丙三部名著,通过阅读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词语数量,他人的写作技巧,与此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去阅读,如在阅读过程中要积累好词佳句,总之学生有了丰富的阅读量,写作时就不会感到无从下笔。正所谓见多识广,亦如古人所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写作。
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写作是历史学家重要的,我认为这种训练有两种形式。一是说,教师指名说,必要时作引导。如“人生是一杯酒,让人如痴如醉;人生是……”等进行造句。二是练,学生之间进行对话,这样既锻炼学生的口语,也能提高写作能力。
3、背诵范文。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背诵是中国人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通过背诵,学生可牢记词语,积累语文材料,还可模仿范文中的句子,写出更好的句子,同时可套用别人的语句。总之,背诵范文对写作是很有作用的。
4、勤于动笔。
所谓“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要想写好作文,还需要多写,可采用写周记提高写作能力,还可以就课文文章进行扩写、缩写和改写等来练习。在学习到关于写作目标时,老师们发现了其中一条目标难以实现:“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万字,其它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其实对于这个目标,只要我们平时注意安排布置,一定可以实现。要想考试作文拿高分,就必须平时勤练笔。那么如何保持笔耕不辍呢?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①.保证课内作文的计划性。
②.课外练笔应以鼓励为主。
③.加强快速作文训练。
四、关于口语交际
《新课标》中对“口语交际”的教学提出了八个方面的要求。我认为这八个方面的要求确实是针对我们的初中生所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根据这些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口语交际”的教学。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在农村中学,学生的文明习惯确实有待加强训练。在上学期我班举行的一次“探索月球奥秘”知识竞赛中,活动主持人连在开场白中向大家问好这一日常文明用语就没有说,这并不是说这两个主持人不懂得文明,而是我们的平时训练提醒不少,否则就不会出现如此现象。
《新课标》要求学生“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对方的观点和意图”,这是一个人与人交谈的最起码的要求。可是我们的学生往往在别人回答问题或师生、生生对话时,不能“耐心专注地倾听”别人的讲话而是窃窃私语,东张西望,这是对别人不尊重的表现。此时,我往往要点名复述一下别人所论及观点,他们却不能完整表达。这种现象在学生中普遍存在。此上要求是学生走进社会必备的要求,我们不得马虎对待。
《新课标》要求学生“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重点”。在平时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讲述见闻时总是干瘪瘪的,甚至不完整,更谈不上语言的生动性,我们必须训练学生在讲述见闻时怎么说,从哪些方面说,怎样把握主题说,怎么具体生动地说。
总之,我们农村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确实存在很大问题,我们必须针对《新课标》中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语文不仅是重要的文化载体,也是很重要的交际工具。对语文课本的学习和研究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缺少了这个环节,学生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教师应该怎样解读课本呢?本人认为,应从字词句章的逐一分解中解脱出来,不能一味地对一篇文章进行肢解,应从整体上去理解、欣赏、品味,强调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用心灵与“作者”对话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指导学生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应对能力。在课堂上,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让学生讨论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自信、负责地表明自己的观点,让学生享受了学习的快乐,从而增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篇十一
最近几天,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我们全体数学教师再次认真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标》的解读,并且聆听了多位专家的讲座,真是受益匪浅。通过学习让我再次感受到了新课程标准制定的完美与完善,课标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核心概念、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方面都进行了修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
第一: 学习新课标,正确定位教师角色
从新的课标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所以,有效的数学活动不是老师在台上自说自演,而是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因此教师要定位好自己的角色。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使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得到更好有效的发展。
第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学生是由活生生、有个性的个体组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正在成长的过程中,可塑性极大,教师应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教学中要减少对学生的时空占领,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多一些自由的体验。
2.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给孩子一双数学的眼睛,让他们以数学的意识,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世界,体验生活。那么,数学就不在仅仅是书本上板着面孔的枯燥的数学题,数学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命活力。提高数学素养,使之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知识去解决问题。
第三、 创设求异情境,感悟计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
新教材体现的是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用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让学生充分暴露和展示思考问题的过程,发表独特地见解。对于学生的不同想法,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创造性活动的信心。如新教材在编排“9加几”的计算时,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设计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既培养学生从多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求异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总而言之,新教材新理念的实施,对我们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我们能更好的践行课标新理念,我们的教学舞台将是精彩的,我们教育成果将是丰硕的。
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篇十二
新课程标准下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理解是教育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切身感受,理解他们的处境。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热爱学生,只要对学生充满爱心,相信学生也会向着健康、上进的方向发展的。
数学对于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它是学习高中物理、化学等课程的基础。同时,它也是学生的终身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价值观的基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要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新课程标准下要转变观念,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回答欲望;贴近学生生活,让他们有可讨论的问题,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改变以往“一言堂”的状况。
总体目标中提出的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本人认为可以这样简单表述:数学知识是“数与形以及演绎”的知识。所谓数学事实指的是能运用数学及其方法去解决的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数学活动经验则是通过数学活动逐步积累起来的。
本人在高中数学新课程培训中认真听取专家讲课,对于新课标有一定的心得体会,总结有如下几点。
一、基本的数学思想
基本数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符号与变换思想,集全与对应的思想和公理化与结构的思想”,这三者构成了数学思想的最高层次。对中小学而言,大致可分为十个方面,即符号思想、映射思想、化归思想、分解思想、转换思想、参数思想、归纳思想、类比思想、演绎思想和模型思想。至于这些基本思想,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注意渗透,从低年级开始渗透,但不必要进行理论概括。而所谓数学方法则与数学思想互为表里,密切相关,两者都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反过来又促进知识的深化及形成能力。方法,是实施思想的技术手段;而思想,则是对应方法的精神实质和理论根据。就中小学数学而言,大致有以下十种:变换与转化、分解与组合、映射与反映、模型与构造、概括与抽象、观察与实验、比较与分类、类比与猜想、演绎与归纳、假说与证明等。我们一定要针对具体问题,循序渐进地把这些思想方法渗透到数学学习过程中。
二、重视数学思维方法
高中数学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数学思维的特性:概括性、问题性、相似性。数学思维的结构和形式:结构是一个多因素的动态关联系统,可分成“数学思维的内容(材料与结果)、基本形式、操作手段(即思维方法)以及个性品质(包括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监控等)四个方面;其基本形式可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类型。数学思维的一般方法:观察与实验、比较、分类与系统化、归纳演绎与教学归纳法、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一般化与特殊化、模型化与具体化、类比与映射、联想与猜想等。思维品质是评价和衡量学生思维优劣的重要标志,主要表现为: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独创性。
三、应用数学的意识
这个提法是以前大纲所没有的,这几年颇为流行,未见专门的说明。结合当前课改的实际情况,可以理解为“理论联系实际”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或者理解为新大纲理念的“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的深化。比如,在新课标中,高中教材加入了计算机算法的部分知识,这就是结合实际,与时俱进。不过重新编写教材,只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的一部分,而绝非全部;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主要是指在教与学观念转变的前提下,突出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教师有责任拓宽学生主动学习的时空,指导学生撷取现实生活中有助于数学学习的花朵,启迪学生的应用意识,而学生则能自己主动探索,自己提问题,自己想,自己做,从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四、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在保证笔算准确迅速,具有基本的运算能力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高中数学课程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体制等方面。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中,评价应多元化,更加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对学校管理,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课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要树立新形象,把握新方法,适应新课程,把握新课程,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给予、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选择、学会激励、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只有这样,才能与新课程同行,才能让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更加流畅,从而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篇十三
一、数学教学不能只凭经验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赖已有经验或套用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将教学作为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练习使之自动化。它使教师的教学决策是反应的而非反思的、直觉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觉的。这样从事教学活动,我们可称之为经验型的,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含义相同,而事实上这样往往是不准确的,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错误的。例如:多年来我们在上复习课的时候总有一个将知识做为小结的环节,而且都是由教师给出答案,例如用语言或图表罗列出所学知识。潜意识里认为学生是无法给出令人满意的知识网的,事实并非如此,在教学实验中学生能给出的总结形式包括:
表格式——条理性很强。思路清晰,概括能力强,有较强的周详思维能力,内容包括章节的内容说明,主要运算法则,各种问题的解题方法、注意事项及例题。趣味式——具体、形象而且生动、有趣表现出制作者有着成人思索不及的丰富的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
汇报式——内容丰富、过程详荆表现出制作者情感丰富、能够客观的剖析自我。包括章节的主要内容,自我收获学习过程中的感想、困惑和对教师的感激之情。
体会式——感受真切、信息丰富。表现出制作者能够坦诚道出对学习对象的真实感受。如数学很有趣它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既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又能使人变得聪明。可见,单纯凭多年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也不能够准确的把握我们正面临的家学对象。学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知识背景、学习数学的意义、不同的文化氛围都带来了影响。
二、理智型的教学需要反思
理智型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是职业化。它是一种理性的以职业道德、职业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努力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理智型教学的关键步骤就是教学反思。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1. 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2.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
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
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三、教师对教学反思要注意的四个视角
1.自我经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自己学习数学的经历作为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参照,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学过数学,在学习过程中所品尝过的喜怒哀乐,紧张、痛苦和欢乐的经历对我们今天的学生仍有一定的启迪。
当然,我们已有的数学学习经历还不够给自己提供更多、更有价值、可用作反思的素材,那么我们可以重新做一次学生以学习者的身份从事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并有意识的对活动过程的有关行为做出反思。
2.学生角度:教学行为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受益,教得好是为了促进学得好。
在新课程实验中,学习分段函数时,让学生去了解出租汽车的出租费用、或家长工资中的扣税标准,并写出调查报告。
在讲习题时,当我们向学生介绍一些精巧奇妙的解法时,特别是一些奇思妙解时,学生表面上听懂了,但当他自己解题时却茫然失措。
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把要讲的问题设计的十分精巧,连板书都设计好了,表面上看天衣无缝,其实,任何人都会遭遇失败,教师把自己思维过程中失败的部分隐瞒了,最有意义,最有启发的东西抽掉了,学生除了赞叹我们教师的高超的解题能力以外,又有什么收获呢?所以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上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大数学家希尔伯特的老师富士在讲课时就常把自己置于困境中,并再现自己从中走出来的过程,让学生看到老师的真实思维过程是怎样的。人的能力只有在逆境中才能得到最好的锻炼。经常去问问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感受,借助学生的眼睛看一看自己的教学行为,是促进教学的必要手段。
3.与同事交流
同事之间长期相处,彼此之间形成了可以讨论教学问题的共同语言、沟通方式和宽松氛围,便于展开有意义的讨论。
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篇十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已正式颁布,今年9月就要实施。新课标篇幅不大,涉及面宽,凡课程性质、理念、总目标与学段目标、教学内容、方法、评价、考试、教材编写等等,都说到了,但多是一些很精练的原则性的表述,需要认真学习、体会和探讨。课标的学习,为老师们更新观念、全面提升教学水准提供了契机,也为继续推进课改提供了动力。
一,课标的功能是什么?
课标就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依据。教材编写、教学评估、考试命题都应当以课标为依据,以后相关部门对学校进行教学的检查评估,就要以课标为标准,不能另立标准。中考、高考情况如何?升学率多少?都不应当作为检查评估的标准。课标是有一定的政策约束力的。而对老师来说,有了课标,教什么,怎样教,达到什么要求,也就有依据,做到心中有数。在应试教育仍然发挥其影响力的情况下,课标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对不良倾向起着正面阻拦抑制的作用,引导教学往健康的方向走。
课标实施是整个基础教育课改系统的枢纽。20xx年前有过语文课标的实验稿,这个实验稿的推行,其实也就是课改。课标提出了一些新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在20xx年课改中,我们已经接触和实践过,现在需要总结。课标实施与课改推进是紧密联系的,学习新课标,也是为了深入课改。
有的老师阅读新课标,不太关注其中所谓“务虚”的部分,也就是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的提示。他们关注的,是哪些直接可以落实到教学中?比如有哪些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时间如何安排,等等。抱着这种期待,课标可能不太“解渴”。课标是指导性文件,面向全国,在教学的安排上不可能做很具体、统一、硬性的规定,只要正确领会新的教学理念,了解国家对这门课有哪些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这些要求在各个学段如何体现,也就可以了,教无定法,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方法,每个老师都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做创造性的发挥。新课标不是一根绳子,不是用来束缚大家的,它是动力,激励我们在教学中大胆创造。
二,课标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课标是怎样出台的?取代教学大纲带来什么变革?这得从20xx年前说起。1996年教育部组织对我国义务教育实施状况进行9省区的大型调查,发现原来教学大纲要求过高,教学内容存在繁、难、偏、深、旧、窄的情况,绝大多数学生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又与世界上一些国家的中小学做比较,我国同一学段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知识面较窄,同一知识深度较深。同时,各科教学的内容、教学要求做了统一的硬性的规定,缺乏弹性和选择性,这种现状导致大多数学生负担过重,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当时就决定要实施课程改革,那么义务教育就应当有一个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
课标的制定,是想改变过去那种比较偏狭的教学状况,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也就是这十多年常说的一个词:素质教育。不管大家如何看待,这都是很了不起的变革。比较一下可以明白,过去的教学大纲以及实际的教学环节中,关注的中心就是知识和技能,而课改希望眼界大开,适应新的形势,着眼于对国民素质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知识技能。新课标和这次课程改革都强调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实际上是向素质教育靠拢。新课标的出台,让老师们教学的课程目标意识得到明显的加强。还有一点也是进步,就是从以往按照教学大纲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特别是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所以我们学习新课标,不要停留在希望使用“教学大纲”的原有水平,眼界要高一点,以观念的变革来带动教学变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实验稿早在20xx年研制成稿,随后在全国多个省、市、区试验,多种按照“课标”编写的实验教材投入使用,也就是课程改革。“课改”推行至今20xx年了。从20xx年4月开始,教育部组成课标修订组,着手修订。先对29个省、市、区的课改情况进行大面积调查,征询对“课标”的内容及试验结果的各种意见。然后修订组用了近4年的时间,反复调研、学习、修改,数易其稿,最终形成定稿。课标经过十年课改的试验,集思广益,是全国广大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晶,并非少数专家的产品,是国家的政策性文件,我们应当给予尊重,认真学习和实施。
三,如何看待前一段课改以及课标实施的效果?
新课标颁布,有些老师不是那么期盼,也不是那么有兴趣。因为义务教育课改已经实施10多年,大家对语文课标也有所接触,但现实状况是,课改效果好像不那么明显,课标的实施,其实很多学校也是“水过地皮湿”,见不到突出的效果。绝大多数人都不否认改革的必要,但要真正推进新课程,又非常艰难,从小学到高中,越往上走,难度就更大。课改都20xx年了,可是一些地区和学校仍然是老一套,我行我素。最让人揪心的是学生的学业负担普遍减不下来,甚至比十年前加重了。课改在竭力反对竞技式教育,可是“竞技”在不断加重与提前,提前到小学、学前班,甚至“胎教”,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在担心自己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成为集体无意识了。一方面是对现下应试教育强烈不满,另方面又都不敢轻易放弃应试教育;道理上赞同新课程,实际上却又紧张,担心,结果就形成巨大的社会障碍力,大家都很无奈。当然也还有另一种趋向,就是把新课标片面理解为颠覆性的,不顾实际条件,一味追求课改的形式与声势。强调语文课的人文性,就不敢再提工具性,两者被生硬地割裂开来,语文课上成了思想教育课,掏空了语文;强调学生为主体,就死板规定老师不能多讲,课堂教学追求无边的讨论,一堂课下来没有多少“干货”。“花架子”并不可能提升教学质量,反而把新课程“名声”给败坏了。新课标的实施的确存在很多问题, 十年课改真的很艰难,可以用四个字说明:举步为艰。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课改与课标本身有问题吗?不是。主要是因为这十多年来,虽然经济发展,但社会财富分配差距拉大,竞争加剧,社会心理紧张;最近十多年大学扩招,本来可以让更多青年上大学,可是竞争反而加剧,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所以,课标和课改提出的那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在这种非常紧张的社会心理面前,被虚化了,很多人认为课标与课改的理念不错,可是在当下难于实施。我们的确应当正视这种现实,看到课标实施和课改推行所面临的巨大困难。但也要看到,老百姓对现行的教育状况是很不满的,他们是希望改革的,所以课标与课改还是有巨大的潜在动力,而且势在必行。可以说,课改与课标实施举步维艰,但没有可能再走回头路,只能从长计议,坚持下去,稳步推进。
从另一方面看,课改与课标的实施,也还是取得显著的成绩。这次改革在课程与教学观念上已经产生大的冲击和突破,象“以人为本”,重视学生整体素质发展,注重学生身心健全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式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基本能力培养,等等,这些观念过去也有提过,但这次新课标实施,从理论到实践那么集中强化提倡,得到了普遍的社会认同。可以说这次课改激活了对于教育某些根本问题的认识,社会对教育必须改革有了更多的关注与共识,这就是很了不起的一大收获。所以这次修订,经过大面积的调查,征求各方面意见,特别注意把课改中实施并逐步得到认可的那些新的理念和做法,体现出来。现在这个修改后的语文课标,基本理念是先进的,又是基本的,相对稳定的,有可行性的。
四,课标修订怎样面对这些年的争议?
语文是一门主课,在小学与初中阶段到底应当学什么?怎样来教,又怎样来学?可能有各种各样的意见,围绕语文的争议也特别多。这次课标修订,当然也会注意到各种争议,吸纳那些比较切合实际的意见,但更主要的工作,是针对长期以来语文教育方面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总结这十多年来课改的经验,同时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的总体要求,面向未来,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标准。
这次修订,在如何让核心价值观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下了很大功夫。比如课程的定位,这次修订比较明确说明:“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当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样,就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了。
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问题,曾经引起一些讨论。课标坚持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理念,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更加丰富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促进学生在语文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思想观念多方面和谐地发展。
关于语文知识的问题,也是有些争论的。现在老师们受制于应试教育,很注重做题,注重讲授和操练所谓系统性的语法修辞知识,这并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个性,而且容易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厌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摆脱对语法修辞等概念定义的死板记忆,必要的语文知识的学习可以保留,办法是随文学习,不必刻意追求系统性。这次修订将原来的附录《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内容扩充了,增加了关于汉字、拼音、阅读、写作、文学等方面的知识,不过并没有完全采纳将语文知识“细化、系列化”的建议,因为过分细化和系列化,有可能使课程标准显得繁琐,并对教师造成束缚。
还有,就是“三个维度”问题。过去,语文课程基本目标曾经是“语文知识”,后来则突出“语文能力”,关注点集中于语言文字运用的技术层面。新课标则要求关注学生的全面素质,为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系统建立了“三个维度”的模型,即包括: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能力,是语文课程目标系统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语文课程需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和内容,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新课标强调教学的“三维目标”,但不是每一堂课都落实三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是长期、隐性的目标,语文教育要靠熏陶,不可能在每一节课内全部“落实”三维。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必须相对集中,不可能完成太多目标。要特别注重引导阅读。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理解、感觉、体验、察悟,包括语感,主要靠大量阅读中去“涵泳”,逐步习得。如果缺少个人的阅读体验与感觉,没有个性化的阅读,而老师讲得太多、太细、太零碎,不见得好,还可能破坏那种“涵泳”的感觉。
五,如何理解“语文素养”这个核心概念?
“语文素养”是课标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核心概念。所谓 “语文素养”, 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
过去语文课一般只讲语文能力,比如“听说读写能力”,现在提出“语文素养”,涵盖面大一些,既包括听说读写能力,又不止是技能性的要求,还有整体素质的要求。就是说,语文课程在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然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同时让语文教育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优势。
这一切都特别考虑不是附加的,不是一加一,更不是穿鞋戴帽,而真正是有机结合,自然而然展开的。比如小学生识字写字,既是一种能力训练,又是文化熏陶,还是一种习惯、修养的生成,特别是培养了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所以“语文素养”这个概念,代表一种新的更阔大的教育视野。
有人对语文素养的提法可能不太认同,认为还是“双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比较清晰,认为提语文素养忽视了“双基”,其实,语文素养包括了“双基”,不过是仅仅提“双基”还不够,而且“双基”也必须根据时代的要求重构。因此,语文素养是在“双基”的基础上丰富与发展,而且包括了对“双基”的重构。
要特别说说 “训练”,也是一线教师比较关注的。课标倡导的是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所以不再把“训练”作为唯一的教学实施方式,也不再作为语文课程的核心概念。但这不等于排斥训练,语文学习肯定还是要有必要的训练的。在课标的表述中,“训练”往往被包含在新的“语文素养—养成”的课程模型中,这个词没有频繁出现。
老师们阅读语文课标,要特别关注一些关键词和新的提法,里边包含新的教育理念,应当作为学习的要点。这里略举几种:一是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三是重视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注重积累、感悟、实践和综合学习,注重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四是遵循语文教育规律,体现学科目标和内容的循序渐进;五是合理地设计课程目标和内容,减轻学生过重负担。
六,新课标还有哪些亮点?
一是适当减负。这个减负不完全是学习负担的减少,更是追求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及激发兴趣,教学生学会学习。比如小学生的识字写字教学,过去一二年级就要求会认1600-1800字,会写800-1000,。现在减少识字量,改为认识1600,其中会写800。提倡“多认少写”, 希望扭转多年来形成的每学一字必须达到“四会”要求的做法,不再要求“四会”。还请专家对儿童认字写字做了专门的字频研究,从儿童语文生活角度提出先学先写的300个“构形简单,重现率高,其中的大多数能成为其他字的结构成分”的字。这些字应当作为一二年级教科书中识字写字教学的重要内容。
过去对中小学的各个学段应该识、写多少字哪些字,没有明确的规定,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在选字的问题上也有很大差异。这次课标修订稿新增了《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两个字表,尝试在这方面给出了明确的建议。
二是更加重视写字与书法的学习。针对目前电脑化之后,写字能力普遍下降,这次修订特别加强了写字教学的分量,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都有相关规定, 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强调书写的规范和质量。明确写上“在小学每天语文课都要求安排随堂练习,天天练字”。
三是阅读教学也有新的理念,那就是强调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阅读的感受,老师应加强指导,但不应当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要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与思考。这些话对当前某些教学倾向是有针对性的。
课标还特别提出“学习语文必须注重读书,注重积累和语感培养,注重品味、感受和体验,注重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为什么?历来语文教学都习惯于围绕本学科的知识点展开,如,默写词语解释,讲解“语、修、逻、文”知识点,分析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反复操练读题答题的技法。按照这样的路子,学生记住了许多“知识点”,做了大量的题,可是书没有读多少,积累不足,语感不强,语文水平终究得不到提高。这些年学生不读书少读书的现象日趋严重,为此,课标特别写上这样一句:“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对于课外阅读,课标也格外重视,阅读量有具体要求,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
课标这次修订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格外关注的。9年要求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包括古代和现代的中外作品。课标列出部分中国古代的优秀诗文背诵篇目,小学到初中,136篇。其中小学背诵75篇,初中61篇。有人认为这个量大了一些。其实9年背诵这个量,是适当的,绝大多数学生可以达到。
课标提示应当关注学生的“语文生活”,包括他们的课外“闲书”的阅读交流、上网、博客、qq,等等,其实这些都是他们语文能力成长的重要方面,又关系到语文兴趣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形成。尽可能在语文课和学生的“语文生活”之间疏通一条通道,那肯定会加倍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起读书的习惯。应当看到现在的应试教育是扼杀兴趣的,学生除了课本和教辅,再没有兴趣读书。这是可悲的。语文课改一定要高度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重视并能多少进入学生的语文生活。阅读教学,甚至整个语文教学,都要高度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课标”所要求与建议的阅读教学,包括课外阅读,重在养成阅读的兴趣与习惯,发掘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这是可以让学生终生受益的。如果能从培养一种完善的生活方式这一角度去理解,阅读教学包括课外阅读教学的改革就可能获得新的高度和力度。
四是写作教学。目前有不少学校搞“提前量”,小学一二年级就布置写作文,是不合适的。课标修订一二年级定位为“写话”,三年级开始是“习作”,初中才是“作文”。另外强调作文教学一定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现在作文教学那种完全面向考试,只教套题作文、馅饼作文、宿构作文的做法,不但助长假大空的文风,助长文艺腔,对学生的人格成长也是有很强的负面作用的。所以这次课标修订特别注意引导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写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有人认为,因为中考、高考还是指挥棒,课标这些要求虽好,难于实施。诸如让学生扩大阅读面,作文“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就很难做到。我们可以反过来考虑,如果连课标都不敢旗帜鲜明提倡健康的教学理念,那还有什么希望。课标作为国家的标准树立起来,就是标杆,要尽力往这里靠拢。相信中考、高考也会逐步配套改革,指挥棒也可以往健康的方向指挥。比如中考和高考作文命题和阅卷都想办法抑制“假话、空话、套话”,文风就会慢慢好起来。要有信心。
七,和实验稿比较,哪些变动值得注意?
这次修订,还有一些变动值得注意:有的部分原先设定的目标难度过高,这次适当降低了;有的地方需要补充说明,要强调改变繁琐的教学过程和过于理性、抽象的要求;有的地方要修改对“目标”、“建议”的表述,力求使各学段目标的梯度和层次及有关表述更加清晰;在“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中,还有必要进一步强调关于语文学习的关键性要求,补充相应的措施和说明。例如,强调“读书”在语文学习和思想文化修养中的关键作用,要求高度重视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对于推荐阅读书目和诵读篇目也需要做一定的调整和补充。
针对目前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某些新的偏差,课标也有意提示纠偏。如阅读教学中“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就明确要求改正和防止。
这次语文课标修订,希望在语文教育思想、课程目标、内容方面能为小学初中语文教学提供基本的要求,也提出一些具体的实施建议。总的是要尽量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往素质教育靠拢,同时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特别注意激发兴趣,保护天性,学会学习,这样也许可以更好地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为学生打好三个基础:那就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大好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形成健康的个性与人格打好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大好基础。
八,新课标对教材有什么要求?
这次课标修订对于教材编写也提出一些建议,其中提到教材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选文要文质兼美,有典范性,还要给地方、学校、老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等等。这些提法都是有现实所指的。现在的教材普遍不够重视教学梯度,有些教材很“说教”,都应当改一改。这些年实施一纲多本,出版多种语文教材,有的很不错,但多数都是为了通过赶着编的,研究不够,一味求新,比较仓卒,也比较粗一些。新课标修订公布之后,都会做修订调整。我觉得不一定按照课标“依葫芦画瓢”,课标改动多少,就补充多少,还是要从实际出发,认真调查总结一下使用情况。有两点应当注意,一是选文还是要重视经典性和适合教学。有些当代的文章好读,学生也有兴趣,但经典性显然不够,或者不太适合教学,不一定选。经典性非常重要,那些沉淀下来、得到广泛认可的作品,才有资格进入课文,因为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对文化的尊严感。有些传统的选文,虽然经典,可是不太适合中学生学习,也不一定要选。
还有,教材的结构也充分考虑到教学,各个单元重点突出,单元与单元之间衔接也注意由浅入深,不断积累提升,反复落实基本训练。可以说现在所有新出的教材都往人文素质教育靠拢了,有的靠拢但并没有脱离语文教学规律,有的就可能走得过远,把语文的含量稀释了,甚至把教学秩序打乱了。所以还是要注重教学规律。篇幅要控制一下,内容过多,课时有限,很多老师还习惯固守着教材,不敢有一点儿遗漏,这就使得课时紧张的问题更显突出。好的教材应当留出老师与学生的空间,多一点弹性。在新课标指导下,教材编写还是要守正创新,既要听取各方面意见,吸收中外教材编写成功的经验,又要沉得住气,不搞颠覆性改动,毕竟还要考虑教学的连续性,以及一线老师如何使用。现行的教材大多是实验教材,是为目前正在开展的课程改革而编写的,允许有个试验过程,其长短得失,应当在广泛调查和科学分析基础上去总结。而那种动不动把现下的教材视为“垃圾”,甚至鼓吹要“对抗语文”的颠覆一切的思路,以及“翻烧饼”的做法,是不可行的,既不能解决问题,还可能制造混乱。这几年关于语文教材的争论一轮又一轮,最后沉淀下来的东西好像不多。
九,课标是“可爱而不可行”的吗?
一些老师接触新课标之后,认为很多理念都是好的,但在高考、中考仍然是指挥棒的情况下, “好东西”都很难实施,“可爱而不可行”。老师的担心有一定根据。十年课改,的确阻力很大,有的进展不明显,甚至倒退了。很多老师明明知道应试教育那一套不合理,摧残学生,但面对现实,特别是高考、中考这个巨大的现实,又无可奈何,不敢也不能放手去实施课标的理念与方法。合理的不能做,不合理的逼你做,老师们陷于人格分裂的痛苦之中。但我们不应当丧失信念与信心。要看到,虽然教育界乱象丛生,应试教育仍然大有市场,但起码有一点很明确,整个社会都已经对这种状况强烈不满,渴求改革的呼声是空前的。课标的颁布与课改的实行,不是“拍脑袋”,是有巨大的现实基础的,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对课标与课改也许会有这样那样的意见,但极少人会反对其宗旨与大方向。课标是“向善”的,我们应当支持,要有信心。十年课改尽管成效不大,但已经让全社会形成改革的共识,而且把教育界的困扰和矛盾激活。教育状况的根本改革需要整个社会配合,从体制上改。这种改革成本很大,需要较长时间解决,应试教育一时是很难消除的。对此我们要有思想准备。但也不必把教学中存在的一切问题全都归咎于“体制”,自己可以着手改革的空间是大的。每个老师都最好问问自己,如果一时间“体制”未改,大局未动,我们是否就随波逐流,或束手待毙?面对当下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我们能做些什么?我曾在一些场合说过,不要抱怨,不能等待,还是承认现实,着眼长远,从我做起,点滴做起,对不合理的教学行为,能改一点是一点。如果是有水平的老师,应当可以做到既让自己的学生考试考得好,又不不至于把他们的脑子搞死。这需要一些平衡,平衡也是改革,是前进。没有必要认为课标与课改都是“可爱而不可行”的。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理想的事业,我们还是认真学习课标精神,积极支持课改,把那些“可爱”的东西逐步转化为教学行为吧。
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篇十五
通过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我对新课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获得了教材实际操作上的一些宝贵经验,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新教材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新教材的编写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童真世界出发,图文并茂、版式多样、风格活泼、色彩瑰丽,能吸引学生阅读,激发学习兴趣。因此,面对耳目一新的教材,我们就应该理解教材目标,把握教材编排的特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的目的。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加之自己工作中的实践经验总结,我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和想法:
一、创设体验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要用各种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悦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新教材中例题、习题的安排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许多情境图完全可以通过学习实际活动、亲身体验来表现。同时,学生也会感受到学习不是枯燥的,而是有趣的。所以,教学时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游戏、表演等实际活动将情景图所提供的内容进一步动作化、情景化,使学生全身心地置身于真实的数学活动情境中,增加实际体验,亲身感受数学,还可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使静态的画面动作,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渲染气氛,创设学习情境。
二、启发学生多元化思考,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允许各抒己见
新教材体现的是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说出自己的思路和想法,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他们不同的想法,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如新教材在编排“9+几”的计算时,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设计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既培养学生从多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求异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三、在准确把握新教材思想的基础上,灵活多样的运用教材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灵活选择和运用教材中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基本技能和综合实践结合起来,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提高。
总之,教学是一个不断进取和创新的过程,只有充分领悟教材思想并加以灵活运用,采取不同的手段,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的为社会培养出新型人才。
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篇十六
新课标用高度概括的语言,表述了科学课程的性质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基本理念是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总的思想和原则。它是现代科学、现代教育的新思想和新观念的反应,是课程标准其他部分的总纲。全面认识和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就能从整体上把握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这对于学习、掌握、实施课程标准其它部分的内容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标准》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理念。通过学习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
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习惯,是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手段,是以从培养学生科学习惯出发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从这个意思上讲,科学课的科学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进行有效性的科学探究,也间接地影响着科学习惯、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态度及科学精神等科学基本素养的养成。
1、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只有培养具有一定科学素养,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才能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他们进行科学知识学习的启蒙教育是适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所以培养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在小学生素质发展中所应起作用的科学定位。科学素养的内涵在科学课标中,包含为:“科学探究,情感与态度,科学知识”三个方面。
2、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以往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来学习的,死记硬背得到的结论,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所以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与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探究的关键。科学教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体验未曾经历的独特经历。科学课程应该为儿童提供充分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因此,科学探究是学生科学学习的核心方式。
3、亲身经历探究活动是科学学习的主要途径。在教学中运用“探究”给我的启发很大,使我觉得这样真的会让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关注环境,关注自然,关注人类的发展,关注自己的发展。科学探究活动也由教室扩展到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真正在体现了“做中学”。让科学成为做的科学,而不是纸上谈兵。发展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的科学课才是真正地在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
二、从“封闭的课堂模式”转向“开放的课堂模式”。
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关系,老师是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探讨,这样才会使孩子们的身心得到彻底解放。因为多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所以他们的许多想法和做法是不合常理的。教师要打破常规,千万不能怕课堂纪律“乱”而过多地限制他们,要让学生放开胆子活起来,课堂上允许学生提出质疑,还可以随时发表个人的见解,同学之间的辩论。在这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中,学生当然会感到新鲜、很刺激。才能以良好的心态去主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有了,学习的自觉性就会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真理的能量就会被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篇十七
教育改革是科学的,应该按照科学规律办事,否则要受到规律的惩罚。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教学中充分考虑英语的学科特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水平、不同爱好学生的学习需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把握英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它们所体现的思想方法,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对英语教学有较为全面的熟悉,提高英语素养,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为未来发展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初中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时代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初中课程的改革总体来说应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而教材则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和使用合适的教材是完成教学内容和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高水平、高质量的教材对教师、学生、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结果都起着积极的作用。通过学习,我体会到认识到要上好英语课,我们教师非下苦工夫不可。为了适应英语新课程改革需要,尽快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我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反复学习新课程标准理念,深刻领会英语课程的要求
我要不折不扣地按照上级的要求,学习有关文件精神,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研究英语教学的规律,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需要以及当地客观条件,积极地和有创造性地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加强中外文化修养,拓宽知识面,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在自己的继续学习和实际教学之中加以运用。
二、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此英语教师要做到:
1、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2、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3、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
4、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
三、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尽量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促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发展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积极鼓励学生把活动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四、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是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我们应做到:
1、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制订阶段性学习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2、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用推测、查阅或询问等方法进行学习;
3、设计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4、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学习语言知识,感悟语言功能;
5、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
五、要树立新的学生观和教学观,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种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例如可以利用第二课堂的时间开展英语对话朗诵、唱歌、讲故事、演讲、表演等英语课外活动,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
六,教师必须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新课程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教师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学生相关的能力的提高和新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同时,教师还必须学习新的知识,发展新的教学策略,研究如何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文化知识,通过英语课程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
通过这次初中英语新课程的学习,使我受益非浅,并要求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做到与学生共成长,不断追求新的自我。 我会不断充实自己并且及时总结和借鉴经验,使英语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