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我不过低配的人生》读后感800字篇一
当将所学知识,转化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时,才是真正对知识进行熟练应用,才是一种智慧。如果不能将所学用来解决问题,那些知识只是存在于书上,与个人是没有关系的。想达到智慧的认知,需要不断地去学习,增强认知能力。
现实世界中,自己所学的许多东西,不会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头脑中只存在一些理论,不是知识无用,而是自己不会用。将所学转化成财富,是一种能力,但当前个人不能有效地实现这种能力的提高,最主要的原因是自己不会思考。
真正的思考是非情绪化的。这是自己在许多情况下所范的错,将情绪化当作思考,不仅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而且无法有效地去思考,有效分辨情绪与思考之间的差别,需要调动个人的元认知系统,只有认识到个人的思考,知道自己在思考,或者通过大脑来控制自己的思考。大脑有一个非常神奇的功能,就是大脑可以控制大脑的行为,当自己能够认识到这个功能的时候,就是在不断地调用元认识能力,调用的目的是控制个人有效地思考,而不是天马行空式的思考。思考能力的提升,不是简单地通过想象就可以达到的,而是要基于一定的事实进行联想,只有这样才可以更有效地提高思维能力。
突破个人认知的局限。要改变自己的思维,但是真正地改变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只有通过个人不断地去思考与实践,才可以改变,要相信人是会改变的,但是自己如何变的更好,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达到有效的改变,不仅需要进行相关学习,更重要的是反思复盘。
越低级的事物竞争越激烈,所要付出的代价越大,所以只有学会一些较高级的技能,才可以将人生过的更有价值与意义。当个人可以不为最基本的需求而奋斗时,或是实现了财富自由后,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学习,或者从事更有价值的活动。由于局限于当下的生活,所以个人大脑在一定程度上是受限的,而要突破这种限制,就要用自己的能力来改变当前的状态。只有这样才可以不断地实现个人的成长。
《我不过低配的人生》读后感800字篇二
这本书,不是特感兴趣。好像是听腻了讲道理谈人生的话,不过作者引用的历史故事,或贴近生活的典型事例,有的挺有意思。
讲到人不要狂妄的时候,以杜审言为例,原来杜审言是杜甫的爷爷。不过也太夸张了吧?真的有人会在考完试因自己的作品太优秀考官会羞愧死而哭吗?
讲到不要死读书,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时候,说到了满腹诗书的梁元帝,大敌压境他还在给群臣讲做人要善良,最后惨死敌手,死之前埋怨书骗了他。
现代的故事,也多了去。大多关于职场,创业,各种为人处世。
书名中低配的人生,就是作者说的低品质的人生。不是简单以物质衡量的,而是看追求的境界。最高境界是“要体面,要尊荣,要在一定领域内要影响力”,其次是追求受人尊敬,最后是无所事事,没有目标的人生。这个划分,怎么看怎么功利,例如“尊荣”这个字眼。相反,王国维的划分:“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教育的目的,说漂亮了,是培养孩子饱满的人格,自由的精神。说专业了,是帮助孩子,实现从以自我为中心到社会化的转变。说实在了,就是让孩子适时成熟,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有爱心,不能再是那种稍遇到一点压力,就狗急跳墙恨意丛生,拔刀子满街乱窜的那种人。
《我不过低配的人生》读后感800字篇三
前两天,我致电某儿童产品进行投诉,原因是订购二十天后仍未发货。但临近过年,无论如何也不能保证我在年前收到产品。我一气之下又投诉了当时跟我确认订单的客服。
这不是我第一次在投诉中,从投诉某件事情转移到投诉某个人了。这类投诉有着相同的缘由,就是哪怕责任是商家承担,对方也无法解决我的需求。于是情绪被激发而忘记本来拨打电话的目的(尽快收到产品),转而将矛头指向某个倒霉的员工(投诉员工)。也就是,用找替罪羊的方式,缓解我内心被拒绝的失控和失落。
在亲密关系中,也常遇到这种情况。人们对于某个观点进行争执,并不是源自观点本身,而是两个人在争夺谁才是这个家里更有权力、说话更有分量的人。他们在意的不是观点,是好恶,是输赢。
尤瓦尔·赫拉利在文章《钱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强的信任》中,写了人类历史上,绝大多数战争,都不是为了抢地盘和食物,而是为了一些虚构的故事。比如巴以冲突,大家都以为双方是在争地盘,其实双方都有完全不同的虚构故事,而且彼此不认同。
这是真实的人性,这也是引起我们认知障碍的因素之一。
决定我们能走得多远的,不在于我们是否拥有更高的学位、更多的知识、更多的财富,而在于我们是否拥有正确的思维认知。只有正确认知自我,克制天性中的疲懒、懦弱与恐惧,绕过人性的陷阱,才有可能获得更充足的上升空间。
雾满拦江在《我不过低配的人生》中,从认知、人性、情商和教养四个方面,讲了如何跨过思维障碍和思维禁锢,找到自己内心中的力量。
有人担忧自己不被重视,有人担忧没有足够的存在感,有人担忧胜任不了现在的工作,有人担忧自己形象太差,有人担忧被女神鄙视,有人担忧智力不够用有人担忧家人,有人担忧事业,有人担忧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有人因为担忧,不敢说出自己的看法……
除了担忧之外,恐惧还会化身为抱怨,甚至是愤怒。比如恐惧自己糟糕的困境或无望的未来,就放弃个人努力,并用借口和责怨先发制人,把问题归于世道黑暗,或责怨他人,消解了自我努力的价值。还有的时候,晦涩的人性为了保护自我不适感,还会让人常生嫉妒之心。越是对自己能力缺乏信心的人,越是不愿意承认别人的能力。
能够辨识内心恐惧并战胜它的人,才会让心灵日益强大。
吴晓波说过,再穷也要站在富人堆里。这里的“富人堆”指的就是富人思维。
穷人思维主要体现在,穷人家的孩子更易于急功近利,难有大胸怀与长远眼光。另外,穷人家的孩子,抗风险能力差,不敢轻言冒险,因为恐惧一旦失败就难以存活。更重要的是,穷人家的孩子,还有可能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由于物质资源匮乏而形成自我设限的思维。这种思维让人产生恐惧,不敢相信他人会变得更好,也不敢相信自己会变得更好,以及不敢相信自己也会有超过预期的表现及能力。
习得性无助的心理,就是受自我设限,思维禁锢的体现。在遇见一些内心强大的人之后,我意识到自己的内心缺乏力量,很容易在现实遭受挫折时变得无助,从而失去改变的勇气,开始随波逐流。
罗斯福说过,人们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困住我们的只是一种观念,而没有实际价值。
书中说,要摆脱无能为力的疲倦感,首先要检查自我的归因方式。也就是你要意识到,在努力和人生成就之间,有一个概率很大的因果关系。拼搏一番却一无所获的情形不是没有,但那或许是还没到成就实现的爆发点。无论如何,你都要相信奋斗的价值,要相信生活会改变。没有什么固化的东西值得信守,拥抱一个变化的世界,才会豁然开朗。
遇到困境时,有的人越挫越勇,有的人一蹶不振,两者的差别在于对不确定性及确定性规律认知上。朝正确的方向努力能使自己变得优秀,这是确定性。努力但未必能成就事业,这是不确定性。那些遭遇逆境就瘫软如泥的人,是把这个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给弄反了。他们不相信努力的价值,认为这个世界坏人得志,自己一事无成。通过这样的认知,把自己人生颓废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外界。
张晓楠说过,某种事物或观点,它的存在本身一定是有意义的,我们要用接纳的心来看待不同于我们观点的人和事。但心智不成熟的人,往往把他人与自己相异的观点,看成是他人对自己的否定,还容易把对方的观点、人和事物看成是同体的,讨论问题时,极易转为人身攻击。
过度的情绪化、自我化与对抗化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现之一。
情绪化,指的是不成熟的成年人士,对外界的反应以情绪面居多。当他们遭遇否定时,立刻感到心理受挫,而不是将之感受为他人不同的观点。
自我化,指的是不成熟的成年人,不具备把事物、人物与观点区分开来的能力。这些人认为,人与事物、观点同体的,于是讨论问题时,极易转为人身攻击。
对抗化,是说自我不够强大,需要通过他人的关注来表现自我、刷存在感。
不知道你有没有受到“知识的诅咒”的影响,“知识的诅咒”是指学习了大量专业知识的成年人,仍无法理解他人的现象。他们每掌握一点知识,对不掌握这些知识的人,就失去理解。他们掌握的知识越多,不被他们理解的人也越多。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饱满的人格,自由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从以自我为中心到社会化的转变。
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存在对抗社会化的本能,只有差异化的接触,才有可能改变。真正的成长都是逆人性的,一旦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挫折,甚至感受到了伤害,这就意味着你向成熟迈进了一步。
《我不过低配的人生》读后感800字篇四
有些书过目就忘,但雾满拦江著写的《我不过低配的人生》,他里面讲述的故事和道理对我却是“余音绕梁”,因为他的话语让我产生共鸣。在如今这个纸醉金迷,科技迅猛,信仰迷失的年代,我们或许得过且过,我们或许肆意挥霍,我们或许举步维艰苦,我们或许努力前行……
忙碌着,奔跑着,痛苦着,快乐着,焦虑着,疲惫着,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最后仍生活在我们越来越不懂的迷茫世界里。在这个纷乱浮躁的大染缸里,要想出污泥而不染,要想独起一支新秀,我们需要的不仅是身体力行,更需要思想的转变,而他的这本《我不过低配的人生》就是在和我们探讨人生,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让我们在迷失的世界里重新找到真实的自我,重新认识暂新的自己,拥抱富人的思维,过上更好的人生。
要想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必须要突破思维障碍与边界。普通的人物,只要找到自己非凡的一面,并将其体现出来,就会成为显赫的明星。再强大的人,不能够体现出自己的优势,始终以最软弱的一面示人,那么他的表现,边普通人都不如。人可以强大无比,气势如虹,也可以卑微懦弱,愁苦悲凉。
人是可以改变的,关键在于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希望激发自己的哪一面,刘邦不就是一个很好的典犯嘛。我们不是郎朗,我们不是姚明,但是我们有我们的生活,我们一定要对自己有清楚的认识,熟知自己的长处,承认自己的短处,学会正确地思考,而不是伪思考,遇到冷静,能正反方面来看待问题,静心、温和,从旁观者的角度,审视我们周围的世界,就能够让心中的智慧浮现,遇到真正的自己。
我们看重别人的是人品,而别人看重我们的是能力,如果你拥有其中一个,那就加快步伐提升另一个;如果两个都有,那你只要继续保持就好;如果你两个都没有,那你不得不反思你目前的状态了。因为天上不会无缘无故掉馅饼,你也不是人见人爱的毛爷爷,你只能靠自己的实力慢慢往上爬。不要高估了自己的付出与劳作,不要高估了自己的智商,因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世界离了哪一个照样转得欢。不要时常抱怨,如果你有这个闲情,那就沉静守拙,在专业上面多付出点时间与精力,让你的努力体现更高的价值。
没有谁不向往美好的生活,没有谁不想过更完美的人生,但是你得找准你人生的杠杆,借助一切有力的机会,就像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的那句话,给我一个立足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杠杆,我就可以撬动地球。但是前提是你得足够优秀。学会思考,学会付出,学会努力,懂得爱别人,更懂得爱自已,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术业也有专攻,没事多读几本通透的书,只有你了解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才会读懂你。
因为学习,所以优秀;因为付出,所以收获;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因为理解,所以相爱……你向往什么样的人生,定一个切合实际的目标,朝着那个方向努力就好。纵然有风雨,但是终能见彩虹。因为我们都不愿过低配的人生,我们愿意过有深度的人生。
《我不过低配的人生》读后感800字篇五
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是以高考落榜青年高加林的工作、生活、爱情起起落落描写的,读后引人思考。
小说是描写一位叫高加林的青年,高考落榜,回村教了三年书后,由于村书记的儿子三星高考落榜无事可做,而把高加林挤下来,不再教书回村务农。这对于高加林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因为他的理想是远大的,根本就不在农村!现实的生活让他郁闷,使他有些喘不过气来。在这样的情况下,爱慕他多年的姑娘刘巧珍向他发出了爱的信号。虽然刘巧珍不识字,但是她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她对加林的爱恋和对爱情的执著感动着加林,他们之间有过一段对于巧珍来说终生难忘的、刻骨铭心的爱情!
然而正当巧珍憧憬着美好的爱情的时候,加林的生活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有了巨大的转折!原因是由于加林的二叔从部队转业回来工作,二叔手下人马占胜为讨好高加林二叔,弄虚作假为加林悄悄地办了工作去城里。
高加林到城里工作了,他积极主动,能吃得了苦,这时候他的才华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然而这时候,他遇到了曾经爱慕他的,而他也爱慕着的高中时的女同学黄亚萍,在黄亚萍的追求或者说还有要带加林去大城市的诱惑下,高加林便作出了与刘巧珍分手的决定!迅速与黄亚萍开始了热情浪漫的爱情。
可能是应了“乐极生悲”吧,正当高加林工作有起色,爱情正热烈之时,高加林工作弄虚作假的事情暴露了。原因是高加林与黄亚萍热恋,黄亚萍的前男友张克南的母亲揭发了高加林的事情。她认为是高加林抢走了黄亚萍,他要报复高加林,她要让高加林身败名裂。这样导致高加林工作和爱情一无所有,再一次回到农村。
当高加林回到农村,知道巧珍已经匆匆地出嫁!直到这时候高加林才想起将黄亚萍与刘巧珍进行对比,这时候已经很明确自己心里真正爱着的是刘巧珍!是啊,往往是通过对比才能知道谁更适合于自己,可是高加林为什么没在提出与刘巧珍分手时慎重考虑呢?当时他为了虚荣而抛弃了生活的原则,受到了生活的严厉惩罚。小说在结尾德顺老汉几句富有哲理的话语,让高加林又对生活有了信心,他要坚强的活下去!
高加林的性格:他在挫折面前,萎靡不振,甚至和自己怄气;当处于顺境时候就忘乎所以,这是他的性格缺点;但是高加林在教书时候脚踏实地教书,到城里工作受到重视时候,他的才华和那种吃苦耐劳全部展示出来。这就是一个年轻人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些现象。德顺老汉对高加林的真诚开导和教诲,让我们每个年轻人都受益匪浅,可以说,作者笔下德顺老汉很可敬,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老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