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春》读后感20字篇一
在《家》中,小说的很多主人公还是在封建制度的重压之下,喘息困难,甚至被封建势力夺去了花儿般的生命。到了《春》中,高家的少爷小姐们,多数有了反抗的意识,不再被封建的势力所左右了,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他们更有自己的行为方式。
回顾《春》这部小说,表面看上去模模糊糊一大片,其实细读,主要的有以下三条主线在不断地发展中。第一条,蕙表姐被其父周伯涛强行许配给性格古怪的郑家少爷,在没有成亲之前,蕙是终日担心的。可是既定的事实未能改变,蕙嫁入郑家,最后被迫害致死。第二条,高淑英被其父高克明责令许给陈克家的儿子,一个吃喝嫖赌的公子哥儿。淑英也是始终惶惶不可终日的,由于在琴表姐、觉新和觉民等的帮助下,淑英成功逃脱了。她为了逃婚,跑向了上海,投奔了三哥觉慧。第三条,自从代表封建最高势力的高老太爷病逝后,高家大院,也就是这个封建社会的缩影或者是代表,一直是走向衰亡的。佣人之间的争吵,四老爷和奶妈之间的荒唐事,五老爷将丫鬟收房,佣人对三老爷的不敬与反叛,所有的这些,不都是表明了封建势力的逐渐削弱吗?不都表明了春天正在到来吗?
回眸《春》这部小说,发现太多的人成了封建社会、封建势力的牺牲品。婉儿,顶替了投湖的鸣凤去给冯乐山做妾,被老头子打得体无完肤,被老太太折磨得不行。但是,可喜的是,婉儿从心里是反抗的,她乐观地认为,曙光就在前方。高觉新的儿子海臣得脑炎悲惨地死去,高觉新对生活彻底失去了信心。高觉新在失去了梅、瑞珏之后,从心里默默地爱上了蕙。但是在蕙嫁入郑家之前的那段时间里,觉新还是听从周伯涛的调遣,为蕙做出嫁前的种种准备工作,可以说,他又亲手将自己心爱的另一个女人送入了虎口。
巴金塑造的觉新这个人物形象,是非常成功的。觉新的思想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左右摇摆不定。他明知道封建制度是吃人的,可是在通常情况下,他还在维护这一腐朽的制度。觉新对于封建势力,基本上没有反抗的意识和能力,他在听之任之的同时,他的思想基本上还是处于混沌之中的。
《春》,向我们展示的,正是先进的思想、进步的人物同愚昧凶狠的封建制度之间的斗争,从小说的发展进程来看,前者是充满希望的。
《春》读后感20字篇二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到永远
有一些人 有一些事
有一些经历 有一些情境
只是无法再觅的绝版······”
在宁散的柔光中,我读完了这本薄薄的诗集,正如痴如醉,外加一味梦幻般奇特的不真实,好比一个捧着热奶茶的自由魂,孤独徘徊中总忍不住带点猜疑。
难道诗中飘着的梦幻是以供人寄情的吗?
其实不然,其中本无什么幻影的性格。然刚早已成为记忆的席慕容的诗,何尝不是多愁岁月的安慰或者重寻旧梦的触媒。
本来文艺,原不是事实的叙述而是意境的营造。无论是真是善是美,是婉约是雄伟是恬悦,总归是一个无限。但无限的意境怎可言传,诗人眼前有限的事相,就予以暗示烘托诗人心中那永恒的意境。所以诗人笔下的只是一个形象,一种象征,执着地看死了也无异于亵渎。
于是席慕容诗中所谓青春所谓爱,是不可以真当作青春与爱来解释的,她所说的十六岁并不是现实的十六岁,所说的别离并不是别离,错过的并不是错过,太迟并不是太迟,则当然哀伤也并不是真的哀伤。有谁读她的诗,若以为是在追泪,却没有悲伤;虽说悲伤,实无痛楚。她不是在追怀十六岁已逝的青春,在嗟叹那已错过的爱,或者颠倒谜乱心目中可望不可及的旧梦,而是籍形象上的一点茫然,幻化成境界上的千年好梦。而对此一点永恒,亦实只是每一刻对人生的几点省思罢了!重逢便真实出现在对过去朦胧经验的省思中,然则重逢的惊喜,完全握于自己的掌心,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春》读后感20字篇三
不管你们相爱的时间有多长或多短,若你们能始终温柔地相待,那么,所有的时刻都将是一种无瑕的美丽。
若不得不分离,也要好好地说声再见,也要在心里存着感谢,感谢他给了你一份记忆。
长大了以后,你才会知道,在蓦然回首的刹那,没有怨恨的青春才会了无遗憾,如山冈上那轮静静的满月……
席慕容之所以能写出如此点透感情的语句,实在让人佩服!
年少轻狂,往往会留下太多的遗憾。少年冲动,更会留下太多的悔恨……
一直不觉得自己会是一个如此唠叨,如此令人生厌……
难道真的是“在错的时间,爱上错误的人”?
距离产生美,这句不是没有根据的。短暂相聚的时刻,彼此都是表现最好的一面,留下的是最美的记忆。恋爱便是如此。
向往是一种期待,一种美,一种让人心醉的感觉…
想要在最短的时间留住最美的时刻,想要在最短的时间给彼此最好的照顾,最好的抚慰……因为急切,所以才显得如此琐碎,如此唠叨……
对不起,亲爱的!如果让你烦恼了,我只是想让你觉得更幸福一点!
《春》读后感20字篇四
在席慕容《无怨的青春》的卷首便有这样一句:
“长大了以后 ,你才会知道,在蓦然回首的刹那,没有怨恨的青春才会了无遗憾, 如山岗上那轮静静的满月。”
青春的色彩是怎样的?是一抹橙黄的朝霞?是蔚蓝如洗的天空,还是缠绵不散的微雨?在悄悄滑去的时光中,未曾褪色的是那最初朦胧的悸动。
当你意识到宝石比玻璃珠子更珍贵时,你便于童年无缘了。在下一个驿站里,正有两个诱人的字眼在等待着你的来临,那两个字眼就是——青春。
孩童们所钟爱的铃铛,在这个驿站可以找到;大人们口中所说的比尔·盖茨,你也可以这里发现他的踪影。然而,莱克宁与贝克汉姆却是这个驿站所特有的。于是你就可以在连场球赛中做出一些大人小孩无法理解的行为——跳、叫、悲、喜、喝彩、欢呼、哭泣甚至臭骂;你也可以少年维持般叹息,然后用充满可怜味道的口气轻诉一声:“这又何苦呢?”是的,何苦呢?
尽管你在父母眼睛里还是小孩一个,这又何妨呢,你已经意识到你自己长大了。你开始用一种新新的、不信任的眼光审视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然后你会发现一切都无从接受。大到天体运行,小到蚂蚁搬家。
有时你会用你那细腻的心去幻想,你可能会在踩死蚂蚁的一瞬间发现:生命原来是如此脆弱;有时你会认为自己只是某书中的一个小人物,而每天所做的事只不过是冥冥中作者所编造的故事。当你想到世间的某些人死后,另一些人却照样生存,地球也照样会转,突然一阵空虚便会笼罩你心头,让你觉得人活着很无奈,有时你又觉得自己只是一副牌中的一张。无论是国王还是女皇,都掌握在纸牌人的手中,当游戏没结束时,你又无权揭开纸牌;你又会想着自己是一个小丑,一个看透全局的小丑,但你又怕因看得太深而受到命运的折磨……然而一切都无关紧要,我自有无安全属于自己的美好青春。我不再羡慕贝克汉姆的成功,只要我真真正正地去尝试,去探索,成功与失败又有何不同?我不再吹嘘宇宙之无限,不再感情生命之脆样。人生之苦短,只要完完全全拥有自我,青春又有何怨悔?
岁月的流逝,青春不再。但爱的力量早就了种种不朽……无怨的青春,无悔的青春,我们又何复求?
《春》读后感20字篇五
《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这本书最初吸引我的是这个略显忧伤的名字,对于二十几岁的我来说,对“青春”这个词的理解或多或少有点迷茫特别是在这个个性张扬的年代里,每个人对于“青春”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所以也就特别的好奇,作者将如何诠释青春。
在这个做什么都追求效率的年代,好久都没有看小说了。不是说没有时间,而是怕耗费精力。越有可以自己掌控的时间,就越是愿意看着它从身边慢慢流逝,边体味其中的忧伤。越是充满精力的时候,就越是找不到精力释放的痕迹。总之,读完这部小说,很不容易。
我是个急性子的人,看小说都习惯先看开头和结尾,吸引我了就看中间那部分。这本书没有序也没有记,十分的干净。开始的简单,结束的淡然。最后一页上类似于后记却不是后记的,寥寥几行字。读完这本书我渐渐体会到最后收尾的那段话“写着写着,吸引我的不再是那一段构筑多年,相望而不能相守的爱情。是人性。是本来不应该有谎言的生活本身。”
这个讲述青春的故事,没有绚烂的色彩,没有渲染的爱情,甚至看完之后我找不到一点感动。反而是隐隐的胆怯,从开始吸引我的就是看似理所当然却意料之外的情节,不能说没有铺垫,篇幅也不算拖沓,故事只是安静的进行,然后恍惚间已经峰回路转了,就这样牵引着我走向结束。这是我的感觉。
女主人公刚好是经历从上大学期间到毕业之后几年的时期,一个看起来再平常不过的女孩,最后尘埃落定也不能说不幸,只是谁又能向生活要求什么,故事里所有的人都造就了回忆,在有关青春的这几年中,他们的性格,背景,遭遇,选择和情感这些因素相互牵扯着造就了迷茫而伤感的回忆。每个人都好像曾经抓住过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只是作为读者和那些主人公一样,不走到故事的结尾,如果不是回头去看,不去体会快乐和悲伤,谁又能说没有后悔过什么呢。生命中的悲伤不是源于经历了什么,而是因为无法重头再来。书中作者表达的就是这样一种对人生无能为力的弱势。弱势源于人性的弱点,所以每个角色都曾经困惑与忧伤。
回到我胆怯的感觉,应该说是这本书引发我对生活的内省。虽然这只是故事,虽然这本书并没有回答我开始抱着的疑问,但这样叙述的故事又似乎指向的是不甚明朗的阴暗。主人公周蒙这样的女孩子好像生活中的一个角落,纵然你可以说她又有这样那样的特别,但就是每一个这样的特别,融成了社会构成了形色缤纷的众人。我如众人,在周蒙曲折的故事里,我随她一起沉浮,在生活的河流里,我们沉浮出了一片挫折感,太多无法左右的因素撞击着年轻而幼稚的她还有我。不敢确定我是否能在这个世界里选择比她更好的人生,昂起头看看我的生活,体会我读出的胆怯。
《春》读后感20字篇六
我手捧着朱自清爷爷的文选,读着读着,我脑子里浮现出一副美丽的景象,我更加爱上了“春天”。
一副春天特有的景象:桃树,梨树,杏树上都开满了一朵朵娇艳的花,有的红的像熊熊烈火,有的粉红粉红的,像天上的朝霞,有的洁白的像雪花,花儿散发着迷人的香味,闭上眼睛,树上仿佛结满了桃子,杏子,梨子!蝴蝶,蜜蜂围着花儿翩翩起舞,野花数不胜数:杂样儿,有名字的,无名字,都像赶集似的聚在草丛里,像一只只彩色的眼睛,像一棵棵闪烁的星星,一闪一闪的调皮地眨着眼睛。在朱爷爷的笔下,春草是如此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儿,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如果作者没有发自内心的由衷的喜爱之情,怎能写出这等精彩之笔!在朱爷爷笔下,春风、春雨都显得那么美。风中的柳枝是多么温柔,风中的乐声是多么动听,风中的气息是多么令人心旷神怡!还有,那绵绵的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像薄烟,表现了飘渺朦胧之美。我读着读着,仿佛正在春风中尽情地欣赏一部春天的乐章,一幅春天的写意画。朱爷爷对春天真挚的赞美之情,已不留痕迹地融入了景物描写之中,让我读来回味无穷。
而令我感触最深的还是《春》的文中最重要的一句话是:“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是呀,春天代表着绿色,寓意着复苏,象征着希望。当春风轻轻地吹过,春姑娘的脚步走遍大地,她告诉人们该翻田播种,农民们听到春姑娘的叫声,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欢声笑语犁田翻地,播种插秧,田间变成了欢乐的戏院。水塘中的青蛙也奏着唱着春歌,正如杜甫诗中所说“听取蛙声一片,稻花香里说丰年。”这忙碌的田间却成一幅生机勃勃的闹春图。
小朋友们告别了严寒的冬天,春姑娘高高兴兴像春燕一样飞进了学校,学校立即从冬眠中醒了过来,花开得更红,草变得更绿,小朋友们也更加美丽,容光焕发。是春姑娘给了我们勃勃生机,一年之季在于春,我们是祖国春天的花朵,要努力学习回报祖国对我们的培育。
我们只有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到秋天才会有累累硕果。而我们小学五年级不正是我们人生的春天吗?到了我们秋天的收获,我们现在难道不应该付出汗水和努力吗?
我热爱春天,歌颂春天,但我更珍惜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