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二年级篇一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解决问题、学习带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
2、会进行带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会解决稍复杂的应用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表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二、解决问题
三、混合运算
四、尝试应用
五、课堂练习1、师生通过在公园里划船的经历引出问题情境。
2、让学生读题并观察情境图,了解数学信息。
1、提出要解决的数学问题,鼓励学生尝试解决。
3、交流解题思路和算法,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方法。
4、鼓励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
5、交流、讨论写出的综合算式,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6、讨论:为什么要加括号?使学生了解三步混合运算和两步混运算一样,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7、让学生说一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由学生划船的经历引出本课内容,学生很感兴趣,而且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让学生了解情境图中的活动作好铺垫。
给学生创造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空间,使学生经历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做法的机会,获得自主解决问题以及展示自我的快乐。体验算法多样化,考查学生能否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过程。
在分步计算的基础上尝试列出综合算式,让学生经历自主建构混合运算式题的过程。
交流列出的混合算式,是学生形成三步混合运算技能的过程。
在两步混合运算知识背景下,经历学习带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理解掌握小括号的作用和重要性。
通过说运算顺序和自主计算,掌握带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二年级篇二
二年级备课组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经历几个相同数的连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学习过程,初步认识乘法的含义,初步体会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读、写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出简单乘法算式的积。
2、使学生经历从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几个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并通过观察、操作、分析的交流等活动,培养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3、使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伴合作的意识。
1、知道乘法的含义,了解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2课时
认识乘法
教材第1-2页。第3页想想做做。
1、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认识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乘法算式。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题图,学生准备小棒等。
:三段式
一、铺引
出示算式:
第一组 第二组
7+8 3+3
6+4+3 5+5+5
7+2+6+1 4+4+4+4
1+3+4+5+2 2+2+2+2+2
学生按要求口答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提问:
1.这两组题都是加法,但是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第一组每道题的加数不相同,第二组的每道题的加数都相同)
2.像第二组这样,加数都相同的加法,我们叫它“求相同加数的和”.
第1题3+3,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3相加,这就是2个3.
第2题5+5+5,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5相加,这就是3个5.
第3题4+4+4+4,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4相加,由学生说出4个4.
第4题2+2+2+2+2,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2相加,由学生说出5个2.
二、探究
1.教学例题。
教师提问如何列算式?
用加法算:2+2+2=6
你写出的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相同加数是几,几个2连加.
教师叙述:像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有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叫做乘法.(板书课题:乘法初步认识)
介绍乘号及算式写法和读法:
乘法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减法一样,也有一个运算符号叫乘号,乘号的写法是左斜右斜“ ×”.教师同时板书,然后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乘号像什么(像汉语拼音中的 ×).
怎样写乘法算式呢?先看一看相同加数是几,相同加数是2,就写在乘号的前面,再数一数是几个2连加,把相同加数的个数3写在乘号的后面,2×3表示3个2连加,3个2得6,因此算式是2×3=6,读作2乘以3等于6.
学生独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
归纳小结:
(1)上面这几道题用加法算的时候,这些加法算式都有什么特点?
(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算以外,还可以用什么法算?
(3)两种方法比较,哪种简便?因此,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三、训练
1.基本练习
出示复习准备中的两组题,哪组题能改写成乘法算式,怎样改写?说出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几连加.
3+3 3×2; 5+5+5 5×3; 4+4+4+4 4×4;
2+2+2+2+2 2×5
2.想想做做1、2题。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在教科书上列出算式。
四、课堂总结。
作业:2、5
板书设计:
认识乘法
4×2 = 8 或 2×4 = 8
. .
. .
. .
乘号 乘数乘数 积
4 × 2读作:“4乘2”, 2 × 4读作:“2乘4”
教后记:
:教材第4-6页。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乘法的含义,能较熟练地写出乘法算式。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图,学生准备小棒等。
三段式
一、基本训练
1、学生动手操作,用小棒摆
教师指导,检查。
2、学生仔细观察图,写出有几个几,并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让学生观察跳绳图,说出有几个几,并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加法算式:5+5+5+5=20
乘法算式:5×4=20 或4×5=20
3、学生观察,比较是几个几相加,并写出乘法算式。
3×5=15 5×3=15
二、重点练习
1、第5页4题
学生独立做,教师讲解,强调是几个几。
2、第5页5题
学生在书上写出算式,指名读一读。
4×2=8 2×4=8
6×3=183×6=18
5×6 6×5
3、第5页第6题
教师读题,学生填写,集体订正。
4、第6页7题
学生看图,列出算式
4×2=8
5、第6页8题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指名列式。
5×3=15
小学数学教案二年级篇三
经入学以来一个月的观察,我发现,班上的学生,大部分都能够根据事物的非本质的、表面的特征(如颜色、形状等),独自进行分类,一些基础较好、领悟力较高的孩子已能够根据事物的功用(个别的功能和用途,如可以吃)进行分类。
1.能按照某一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2.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
3.在分类活动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在单一标准的分类活动中,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意义,找出分类的标准,掌握分类的基本方法;在不同标准的分类活动中,由于学生已经学会了分类的基本方法,所以重点是让学生学会选择不同分类标准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和灵活性。
教学难点:
使学生明确,在单一标准下的分类结果是既定的,不可改变的。而不同标准的分类,由于标准的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1. 学生能否独自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
2. 学生能够根据具体情况,自己提出分类依据。
本单元计划课时数: 4 节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计划
课时 授课
日期
单一标准的分类 让学生初步体会分类的意义 1节
不同标准的分类 学会选择不同的分类标准,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1节
练习课 通过充分练习,熟练掌握分类的基本方法 1节
单元测试及分析 检测本单元的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查漏补缺 1节
合 计 4节
第一节 《单一标准的分类》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能按照某一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2.在分类活动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意义,找出分类的标准,掌握分类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到单一标准下的分类结果是既定的,不可改变的。
三、预计教学时间: 1 节
四、教学活动
(一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分类。
老师用课件展示出一家商场里面,货架上的商品摆放情况。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通过看课件,使学生明确商场物品有很多种。引导学生说出,商场是把一样的物品放在了一起。
(二) 新知学习
【明确分类】
课件展示:(文具柜台第一层是文具盒;第二层是练习本;第三层是笔。一位售货员正在往柜台里分类摆放文具。)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售货员是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了一起。
揭示概念:像售货员这样,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板书课题)
一、巩固发展,体验分类
1.完成“做一做”的题目。
(1)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类活动。
(2)小组活动,组内互相交流是怎样分的,体验分类的方法。通过分一分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分类的作用。
(3)汇报交流。
教师在巡视中指导,同时注意学生中分类的不同方法。
2.完成练习六第1至3题。
(1)第1题,启发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并说一说是怎样圈的,为什么这样圈。
(2)第2题,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启发说出:4辆车是同一类的。
(3)第3题,教师说明题意,学生互相交流,使学生明确其中一个与其他三个不是同类。
第二节 《不同标准的分类》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
2.在分类活动中,体验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选择不同分类标准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和灵活性。
2. 教学难点:让学生明确,由于标准的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三、预计教学时间: 1 节
四、教学活动
(一 )课前教具的准备:预先把数学书第39页的“做一做”进行了改编,并用彩色卡纸做成水果卡片。把原来同一形状都是同一底色的(如三角形都是绿色的),改为同一形状,底色却不同的(如三角形有绿色、红色和黄色,另两种形状也各有三种颜色)。并把制作的卡片放在1个大信封里,让小组长保管。
(二 )新知学习
主动探索,实践操作(学习不同标准分类)
1.活动中,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把水果卡片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多次分类,从而使分类过程不断地细化,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同一类物品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然后再通过分铅笔等其它物品,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不同标准分类的方法。
2.动手分水果卡片,初步体会到不同标准分类。
(分类前,老师应先提出具体的要求):
(1)分类前,每位同学先自己独立思考一下想好你将怎样分,是按什么分的?想好后再小组动手交流。
(2)当一个同学在发表他的想法时,其他同学要静静地听,等他讲完后再讲讲自己的想法或对他的话进行补充。
(3)分好后,上来给大家汇报的小组,请选好自己组的介绍员,还要有一个同学配合拿卡片。
3.再次实践,巩固不同标准分类的方法。
师:现在我们再来动手分一分桌面上的铅笔,这一次我们按照不同的标准分一分,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法多。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学生操作完后,教师统计分的方法,并请方法最多的小组上来汇报。
4.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分类,我们又一次体会到了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是各有用途的。
5、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分类
师: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处处接触到分类,你想一想,你在什么地方看过或接触过分类?(学生自己汇报,教师适当追问:是按什么分,有什么好处。)
(三) 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1、在水果的下面画“○”
2.在会游泳的动物下面画“√”
3.把同类的圈起来。
【提高练习】
1、 把不一样的划去。
2.把不同类的涂上红色。
3.想一想,有几种分法?
【拓展练习】
1.圈一圈,把下面的饼干分成三类。
2.想一想,有几种分法?
小学数学教案二年级篇四
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5页例3及做一做,练习一第3题。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会辩认地图上的方向(四个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运用所学的方位知识解决简单的路线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同一路线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进一步感受方位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方位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方位知识的意识。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能运用所学的方位知识(四个方向),描述行走的路线。
把第5页例3的图,制成“人物”可以灵活摆放的教具。
1.出示第5页例3的图(删去图中的人物及话语)
(1)谁能在图上指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说一说,体育场、电影院在少年宫的什么方向?
(3)说一说,医院在商店的什么方向?商店在医院的什么方向?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别人向我们问路或我们向别人问路的问题,怎样描述行走的路线,才不会让人走错路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路线问题。
1.感悟描述行走路线的方法
(1)小明的妈妈生病住院了,他想到商店为妈妈买些东西。从医院出来后,向北走到第1个十字路口时(教师边用人物图片演示边讲述,最后把小明的人物图片放在医院旁的十字路口),不知道该怎么走了,你们能告诉他怎么走吗?
(2)请一名学生描述行走路线,教师在图上根据他的描述移动小明的人物图片,当学生的描述不明确时,教师就故意走错,迫使学生调整描述的方法和语言,逐步让学生感悟到描述行走路线的方法,最后把小明放在商店的位置。
(3)谁能再说一说小明从医院旁的十字路口到商店的行走路线?
2.体会同一路线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走法
(1)小明买完东西,准备回医院,他可以怎样走呢?……还有别的路线吗?
(2)谁能把同学们说的路线在图上演示一下?仍然可以采用“根据描述演示的方式”,让学生领悟描述行走路线的方法。
(3)如果你是小明,你会选择哪一条路线?为什么?
3.学生自己提出路线问题自己解决路线问题
(1)小明选择了沿原路返回的路线,途中遇到一位叔叔向他问路(教师边用人物图片演示边讲述,最后把小明和叔叔的人物图片放在例3的图中的位置),你们猜猜这位叔叔会怎么问?学生可能会猜:
请问去电影院怎么走?
请问去少年宫怎么走?
请问去体育场怎么走?
……
(2)同桌两个人合作,一人扮演叔叔问路,一人扮演小明回答,扮演叔叔的同学根据扮演小明的同学的回答,在图上演示行走路线。
1.第5页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第(1)题,然后在图中画出小红从家到游泳馆的路线。
(2)说一说,小红、小兰、小明上学的路线。
(3)说一说,小红、小兰、小明放学的路线。
(4)先男生提出问题女生解决问题,再女生提出问题男生解决问题。
2.练习一第3题。
(1)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
(2)第(2)题,同桌互相提出问题互相解决问题。
今天学会了什么?描述路线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二年级篇五
1.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小数,复习巩固小数的读、写及其大小比较,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
2.能够结合具体情境,提出可以用小数加减计算的问题,并列出正确的加减算式。
3.能够利用小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具体的应用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学完第一单元“元、角、分与小数”,初步认识了小数并会进行简单的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练习课教学。在练习中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复习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及其计算,重点放在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上,看学生是否能把学过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同时,应注意学生进行小数的大小比较及其计算的策略。
我校是一所民办学校,学生基本上来源于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但这些家庭的大部分孩子又因为父母的“忙”而缺乏家庭所给予的学习上的必要辅导。作为一所民办学校,从20xx年开始课改实验,学生都比较喜欢上数学课。学生能灵活地思考问题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动手能力有所提高。
(一)活动一:看一看,比一比
1.师:新的学期我们又拥有了许多新的课本,又可以学到许多新的知识,这学期学校又发了哪些新书呢?拿出来看一看。
2.一本数学书的价钱是多少元?也就是几元几角几分呢?其余书的单价你知道吗?同桌互相介绍一下。
3.老师手中有一本科技书,它的价钱是多少?你能在你的新书中找一本比科技书贵的书吗?再找一本比科技书便宜的书。(让学生说明比较的理由。)
4.小组合作:一名同学拿出一本书,其余同学分别找比它便宜或比它贵的书。
(二)活动二:想一想,算一算
1.师:在这些新书中,哪本书最贵,哪本书最便宜?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择以下两个问题:
(1)这两本书相差多少元?
(2)这两本书一共多少元?
2.让学生对以上两个问题独立列式计算。
3.全班交流:你认为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小数加减时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
4.根据这些新书的价格,你还能提出有关小数加减计算的问题吗?(小组合作,每组提出两个问题,独立列式解答。)
(三)活动三:综合练习
1.写一写、读一读
10元 2元 5角 5角2角 2分5元 2分
元 元 元
2.在○里填上“>”“<”或“=”
7.8元○9.0元0.6元○1.2元10.00元○10元
6.08元○6.05元 0.??60元○0.59元 3.68元○4.2元
3.解决问题
(1)小明的爸爸身高是1.80米,妈妈身高是1.60米,小明的爸爸比妈妈高多少米?
(2)一本《数学伴你成长》3.20元,老师带10元钱准备买两本《数学伴你成长》,钱够吗?
4.实践活动
跟爸爸妈妈一起经历一次购物活动,保留收银小票,看一看收银小票,与爸爸、妈妈交流一下收银小票的每一项表示什么。
本节练习课的教学是在新学期的第二周进行的,在教学时我利用学生对新书还有强烈的兴趣这一资源,创设了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复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复习小数的意义、读、写、大小比较及计算,而且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参与知识应用的过程,在应用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因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都比较高,能够采用不同的方式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也能清晰地表达出小数点要对齐的道理,较好地达到预期的目标。只是在综合练习中,我感到有些平淡,学生也比较安静,我想如果能够在这里设计一道综合性的或开放性的题目,学生也许会更感兴趣一些,效果会更好一些。
本节课为第一单元的练习课,杨老师设计了一个具体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通过比较书的价格复习小数大小的比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通过解决学生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复习小数的加减法,并且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小学数学教案二年级篇六
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里,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如温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物价的变化、季节的变化、身高体重的变化等。从数学的角度探索现实世界中的变化及变化规律,研究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从常量的世界进入了奥妙无穷的变量的世界,开始接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预测未来。
函数是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函数的核心是把握并刻画变化中不变其中变化的是过程,不变的是规律(关系)。函数的定义通常有两种:即变量说和对应说,变量说便于从宏观上动态地把握,对应说便于从微观上静态地认识;函数常用的表示方法有:语言描述法、解析式表示、表格表示和图像表示。函数思想在小学阶段强调的是渗透,教师应创设变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的本性,让学生于变中把握不变。
1、 学习内容分析
变化的量是在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之前的一节准备课。函数是研究现实世界变量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模型,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人们更好的认识世界、预测未来,而本单元的正比例、反比例就是两个重要函数。对函数的学习是中学阶段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国际数学发展的趋势表明:对于变量之间关系的探索、描述应从小学非正式的开始,丰富早期对函数的经历是十分重要的。同时,研究现实世界中的变化规律也使学生从常量的世界进入了变量的世界,开始接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之前初步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变量,有些变量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的(一个变量随着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教材在变化的量这一课中,设计了三个具体情境,使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变量与变量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尝试对这些关系进行大致的描述,体会函数思想。
在正式学习正比例、反比例之前,结合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了解生活中存在着很多变化的量,初步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尝试对这些关系进行大致的描述,为后面学习正比例、反比例提供丰富的知识背景,使学生学习正比例、反比例时不再觉得抽象难懂,也有利于学生函数思想的形成。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对函数内容的学习从实际背景和生活经验开始,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并逐步向广度和深度两个方向拓展,小学主要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初步模型,到中学逐步上升到严谨、抽象的数学概念。
2、 学生情况分析
其实以前学生学习的一些基本的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和单价、数量、总价等)、探索数和形的变化规律、字母表示数以及五年级和六年级上学期的看图找关系,已经为学生积累了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经验。本节课的目标之一要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对这些变化的量有一个整体的结构化的认识,知道可以多种形式表示变量间的关系,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虽然学生有了一些变量的生活经验,但是从数学的角度学生对具体情境中相互依存的两个变量能感悟多少呢?为此,我对六(5)班37名学生做了前期调查问卷测试,结果分析如下:
问卷试题:在一次实验活动中,小青记录了一壶水加热过程中水温变化的情况,数据如下:
时间(分)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水温(℃)
20
22
25
30
40
50
63
75
85
96
100
(1)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2)说一说水烧开之前水温是如何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3)你还能举出我们生活中变化的量的例子吗?试着写出几个
测试结果分析:
(1)回答只有水温一个量变化的
(2)不能描述水温随着时间变化而升高的
(3)举例直说事物名称没有描述关系变化
8人
8人
15人
占全班22%
占全班22%
占全班41%
从分析数据可以看出,正如开始我们所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里,学生能感受到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如温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物价的变化、季节的变化、身高体重的变化等。但是有接近一半的学生还不能从数学的角度探索现实世界中的变化及变化规律,不能感悟到很多变量和变量之间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学生还没有从常量的世界进入奥妙无穷的变量的世界,开始接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因此更加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3、 教学手段说明
分类思想是根据数学本质属性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将数学研究对象分为不同种类的一种数学思想。分类以比较为基础,比较是分类的前提,分类是比较的结果。数学中的分类思想,是根据数学对象本质属性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将其分成几个不同种类,进行研究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数学思想。它既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更是一种重要的数学逻辑方法。本节课将在分类辨析中比较,使学生对变量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的理解水到渠成。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对这些变化的量有一个整体的结构化的认识,知道可以多种形式表示变量间的关系,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具体情境中,借助数据和图像的深入分析,整体感知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初步探究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主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和语言进行交流和分析,体会函数思想。
教学过程:
1、导语:儿子过7岁生日时,我们为他点上了生日蜡烛,过了一会儿,我儿子突然喊起来:妈妈,我发现蜡烛越来越短了!我随口说道:当然了,蜡烛燃烧的越多,剩余的自然就越短。
这个情境中有没有哪两个量变化关系特别密切呢?
2、你能举出一个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跟着变化的例子吗?(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变化的量)
同学们都很善于观察,发现在生活中有很多变化的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变化的量。(板书:变化的量)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我们身边变化的量的例子,请你看一看每一个情境中有哪两种变化的量?它们又是如何变化的呢?先独立观察、思考,再小组内交流。
学生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
全班交流:请针对你感兴趣的一个情景说一说。
我们发现刚才的每个情境中都存在两种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会随着发生变化。这些情境中有的量的变化关系具有共同的特点,请你尝试按照这样的标准进行分类。先思考,再小组交流。将同类的序号填在表格内,并简单写写每一类的特征。
小组汇报,[板书分类序号、特点]
小结:小明的体重和年龄的变化实际是有规律的,只不过规律不明显,受是知识和方法的限制,我们现在还研究不了,将来到了高中,我们可以继续研究。骆驼的变化呈现周期性规律,1个周期就是24小时。
今天我们就按照这种分类方法继续深入研究变化的量,你们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刚才,我们将1和2分成了同一类,虽然都是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就减少,但它们还是有区别的。
让我们来一起深入研究一下这两组(一增一减)变化的量,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些学习材料(作业纸)小组合作,用你们喜欢的方法进行研究。再整体观察分析,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1.汇报交流。
学生预设:从表格和图象两方面阐述,
小结:从表格中的数据能看出,同样是一增一减,燃烧长度和剩余长度是和不变(课件)。分的杯数和每杯的量是乘积不变(课件)。
从图象中也能看出这两种关系(课件)。并且同学们还发现蜡烛燃烧是有尽头的,图象是一条线段。而水是分不完的,图象无限趋近横轴,但不与横轴相交。
看来在变化的量中,还有不变的量,这个不变的量,决定了两个变化的量的关系,决定了他们的变化趋势。
2.总结方法
我们刚才观察两种变化的量时,你们都采用了什么方式进行的研究呢?他们有什么优势呢?(图象直观,便于观察整体的'变化趋势,表格准确,可以借助数据进一步计算深入分析)
刚才在分类时候,大家都同意将34分成一类,认为两个量的变化是同时增加的,你打算采用哪种方法进行研究呢?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研究材料,小组合作,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1、这节课就要结束了,能谈谈这节课你的感受或问题吗?
2、其实我们今天研究的这些变化的量,都是我们以前已经知道并应用过的,例如正方形的周长和长方形的面积都是是我们三年级学过的内容,包括其他的情境中的变量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今天我们从量的变化的角度出发,将数据和图形结合在一起观察分析,通过一次次的分类,发现在我们熟悉的这些规律中蕴含着更多的奥秘。同学们,其实变化的量中还有更多规律等着你们去发现,去探索。
课后学生是否能从具体情境中发现相互依存的两个变量,并能用不同方式(语言、表格、图像或关系式)来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小学数学教案二年级篇七
使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培养学生
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抽象,概括,归纳的能力.
分数的数感培养,以及与除法的联系.
抽象思维的培养.
一,铺垫复习,导入新知 [课件1]
1,提问:a,7/8是什么数 它表示什么
b,7÷8是什么运算 它又表示什么
c,你发现7/8和7÷8之间有联系吗
2,揭示课题.
述:它们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二,探索新知,发展智能
1,教学p90 .例2:把1米长的钢管平均截成3段,每段长多少
提问:a,试一试,你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板书:用除法计算:1÷3=0.333……(米)
用分数表示:根据分数的意义,把1米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1米的1/3,就
是1/3米.
b,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吗
(从上面的解法中可以看出,它们表示的是同一段钢管的长度,所以1÷3和 1/3是相等的关系.)
板书: 1÷3= 1/3
c,从这个等式中,我们发现:当1÷3所得的商除不尽时,可以用什么数来
表示 也就是说整数除法的商也可以用谁来表示
2,教学p90 .例3: 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 [课件3]
(1)分析:a,想想:若是把1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 怎么列式
b,同理,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 怎么列式 3÷4的商能不能用分数来表示呢
板书: 3÷4= 3/4
(2)操作检验(分组进行)
① 把3个同样大小的圆看作3块饼,分一分,看每个孩子究竟能分得多少块饼
② 反馈分法.
提问:a,请介绍一下你们是怎么分的
(第一种分法:把3块饼一块一块地分,每个孩子分得每个饼的1/4,共得3个1/4 块,也就是3/4块.)
(第二种分法:把三块饼叠在一起分,每个孩子分得3块饼1/4的 ,拼起来相当于一块饼的3/4 ,也就是3/4 块.)
b,比较这两种分法,哪种简便些
※ 把5块饼平均分给8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 说一说自己的分法和想法.
3,小结提问:a,观察上面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板书: 被除数 ÷ 除数 = 除数 / 被除数
b,你能举几个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的例子吗
c,能不能用一个含有字母算式来表示所有的例子
板书: a÷b=b/a (b≠0)
d,b为什么不能等于0
4, 看书p91 深化.
反馈:说一说分数和除法之间和什么联系 又有什么区别
板书:分数是一个数,除法是一种运算.
三,巩固练习 [课件5]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式的商.
5÷8 24÷25 16÷49 7÷13 9÷9 c÷d
2,口算.
7÷13=( )÷9= 1/2=( )÷( ) 8/13=( )÷( )
3, 7/10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的( )份的数.1÷21表示两个数( ),还可以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
四,全课小结
当两个自然数相除不能整除时,它门的商可以用分数表示,由于除法是一种运算,而分数是一种数,因此,我们只能说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故此,分数与除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在整数除法中零不能作除数,那么,分数的分母也不能是零.
五,家作
p93 .1,2,3
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例2:1÷3=0.333……(米)=1/3(米) 例3:3÷4= 3/4
被除数 ÷ 除数 = 除数 / 被除数
a÷b=b/a (b≠0)
分数是一个数,除法是一种运算
小学数学教案二年级篇八
教科书第109页的第7~1.1题,练习二十六的第10—13题
1.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认识,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千米=1000米,1吨=1000千克。
2.使学生掌握正方形、长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能够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1.第做109页的第7题。
教师提问,学生口答:
(1)1厘米是多少毫米?1分米是多少厘米?
(2)1千米是多少米?1吨
是多少千克?
随着回答,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1千米=1000米
1分米=10厘米 1吨=1000千克
2.做第109页的第8题。
让学生想一想什么东西的高大约1毫米(1分硬币),什么东西的长大约1分米.然后再用手势比划出1毫米、1分米有多长.
3.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0题。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4千米=( )米,让学生想一想该怎样推想.指名回答后,教师再说一遍推想过程:因为1千米是1000米,4千米是4个1000米,就是4000米,所 以4千米=4000米。
接着,教师再板书出:5000千克=( )吨,仿照上面的方法,使学生明确它的推想过程,然后让学生完成第10题,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推想过程.
4.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1题。
先让学生把相等的数量用线连起来,然后再指名说一说道理。
1.做第109页的第9题。
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然后让学生分别说出是什么图形,根据学生的回答,在每个图形下面板书图形的名称.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大家想一想,这几个图形各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主要的写在黑板上.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按顺序说,如先说边的特点,再说角的特点,或每个图形分别说.最后使学生看到它们 的区别和联系。
2.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2题。
教师只说明题意,让学生在点子图上任意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正方形.教师巡视,看学生画的方法是否正确,学生画完以后,要说出是怎样画的.对画得 又对又快的学生应给予表扬。
3.做第109页的第10、11题。
教师:什么叫一个图形的周长?
让学生做第10题.要求量的时候,精确到整厘米.每量一边,在边的旁边注上该边的长度.算完以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教师注意纠正学生中的错误.
4.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3题。
教师可以根据班里的情况,让学生准备两张边长15厘米的正方形纸。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注意学生中出现的问题.集体订正时,可以让学生指出两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后,求长方形的周长是求哪几条边的和,有没有 不同的解法?对想出不同解法的学生应给予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