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及老师的点评
在湖南一个偏远的小镇上,齐鲁度过了并不如意的少年时代。14岁那年父亲因病早逝,靠母亲捡煤渣捡废纸把他和妹妹一点点地拉扯大。
任燕萍一直是齐鲁的同学,当所有人都疏远齐鲁的时候,这个文静漂亮的女孩却向齐鲁伸出了温暖的手。齐鲁那双孤独而忧郁的眼睛总能令她滋生出无限的邻爱,齐鲁也从没拒绝过燕萍的关爱。任燕萍的父母是一家小厂的工人,虽说厂里不景气,但总比齐鲁家要好得多。每当家里做了什么好吃的,燕萍总会多带一份趁课间没人的时候放进齐鲁的抽屉。齐鲁也会到燕萍家帮忙做一些家务。纯洁无暇的友谊让齐鲁的生活多了些温暖。那时候他还不懂得什么叫爱情。他心中唯一的愿望就是考上大学。
终于高中毕业那年,齐鲁考上了北京大学。燕萍也被北京的一所师范大学录取了。正当他们刚要享受考上大学的幸福时,齐鲁的母亲病倒了。齐鲁要背母亲去医院,可母亲怎么也不肯,那要花掉儿子上大学的钱。晚上燕萍陪齐鲁送他母亲去了医院。她将500元塞在了齐鲁手中。那是她家人给她的生活费。齐鲁怎么也不肯要,但在燕萍的劝说下还是收下了。
在火车上齐鲁第一次握了燕萍的手,告诉她到了北京后会照顾她,这一定就是爱情了,燕萍幸福的想着。
可北京的生活并不象他们想象的那样。两个人因学校离的远,一星期才能见一次面。开学没多久齐鲁就发现钱不够用。燕萍每次来都给他往口袋里偷偷塞50元钱,她告诉齐鲁自己找到了一份兼职工作,钱够用,她还为齐鲁学会了钉被子,日子苦中带乐的过去了。
转眼燕萍的工作刚有了着落,可齐鲁的妹妹来信说母亲太辛苦,自己想去广东打工,不再上学了。晚上齐鲁找到燕萍告诉她自己不想上学了要去打工补贴家用。燕萍告诉他自己已经有了工作,会寄钱给他妈,要齐鲁好好上学。燕萍分配到一家市郊的中学。每月从工资中拿出大部分寄给齐鲁的母亲。再拿出一些贴补齐鲁,自己却很节俭。齐鲁每次找她总看到别的女老师打扮得很漂亮,燕萍却总穿那几件旧衣服,显得很寒酸,心里很不好受,他告诉燕萍以后有了工作会好好补偿给燕萍。
大四的时候齐鲁被推荐参加学校的辩论比赛,面临毕业分配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辩论中齐鲁认识了李散心,李散心对齐鲁的表现很欣赏。熟了之后李散心常约齐鲁聊天。有一天她告诉齐鲁“如果你想留在北京,我可以帮你”。李散心的爸爸是一个不小的官,很有权。那一天齐鲁没有睡好。齐鲁多次为分配的事心烦,常常无缘无故的像燕萍发脾气。
年末到了,那天下着雪,燕萍来找齐鲁。和往常不一样,她脸色很苍白,齐鲁正要问原因,李散心出现在门口说要带他去见自己父母,可以帮助他留在一外贸公司工作,还可以安排出国。齐鲁半晌才对燕萍说“你等我一下,我去去就回”。
谈话很顺利,李散心的爸爸对齐鲁很满意,后来李散心又邀他去跳舞。齐鲁回去时宿舍已熄灯了。同学们告诉他燕萍一直在门口等了他很久。直到熄灯才离去,齐鲁的心被刺痛了。那一夜他终于想明白,燕萍不是爱他吗,那就应该理解他的选择。
然而一星期后,燕萍一封短短的信却让他如释重负,燕萍告诉他说她认识了另一个人,对他很好,他要和齐鲁分手。
齐鲁顺利的留在了北京和李散心谈起了恋爱,一年后结婚了,日子过得很快,一晃就是4年,李散心依然很时尚,辩论的才能在婚姻中发挥的淋漓尽致,齐鲁给母亲寄了很多钱,但未接她们来北京,这一年秋天李散心被公派去美国,齐鲁的手续还在办理中,等待签证的日子,齐鲁忽然想起了燕萍,就打了一个电话给她的单位,意外的知道燕萍调走了,去了一个很偏僻的农村,靠近蒙古草原,教小学。
签证下来了,齐鲁回了趟老家。临别前的晚上,齐鲁去了趟燕萍的家。在那里两位老人告诉了齐鲁一个悲恸的消息:燕萍已在两年前因白血病去世了。并交给了他一封燕萍留下的信。
深秋的下午齐鲁独自走在燕萍曾工作过的那所农村小学的山坡上,想起往事,向着远方的山峦大喊,声音久久回荡着。
点评:
这是我们这个网站开通以来我进行点评的第一份作业。从故事的文字来看,作者有相当不错的文字表达能力。故事写得很流畅。相信这个作者如果能在学习上再下点功夫,一定会取得成功的。
这是一个标准长度(可以拍摄成90分钟电影)的电影剧本的故事梗概。但作为一个电影剧本的故事梗概,写得还是太简单了一点儿。要知道,电影剧本的故事梗概不是写好了给自己读的,而是为有权决定拍摄的人写的。人家看过这个梗概之后,就会被它打动,就会想象出这个梗概一旦写成电影剧本并拍摄成影片会是什么样子。所以,电影故事梗概不能写得文字太草率,也不能让人读了以后看不出好在哪里。这就需要写得更有感染力一点儿,更充分一点儿。应该让人读后不仅看到它讲的是个什么故事,也必须让人看到,它未来的风格味道、主要场面和人物性格来。而看了现在这个故事梗概,我们顶多知道了讲的是个什么事,别的就看不太出来了。我写电影剧本的故事梗概通常会在五千字以上。最多的写过一万七千字,因为我总觉得在写下故事梗概的时候应该是全部剧本已经了然于胸的时候,而不是对将要写作的一切还朦朦胧胧的时候。总之,我认为写得还不太够充分,这是一。
其二,如果我是电影的制片人,对这个故事我就不会投资,因为故事太老了。这无非就是个包含着简单的道德批判的俗套情节。这样的故事我们耳朵都听得起了老茧了。路遥创作的《人生》讲的就是这样的故事,那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而且《人生》要比现在这个故事生动得多。
其三,情节缺少应有的个性。很多地方不仅似曾相识而且也人工痕迹太重。例如最后女孩得了白血病那一情节就很做作。观众早就料到作者最终总会这样写的。难道一定是这样的爱才值得歌颂的吗?难道女人一定要把自己宝贵的生命全部牺牲给一个连一点点人情世故都不懂的人才是值得标榜的吗?
其实,最根本的是作者的情节观念太旧的问题。故事采取了极为传统的情节剧式的观念。情节剧通常都会写是一个多情的弱女子爱情生活的不幸,而不幸的原因通常是由于门第观念从中作梗。而情节剧最大的审美追求就是当“催泪弹”——调集一切因素煽情,用以让观众出于对女主角的同情而掉眼泪。这样的东西从表面上看情节似乎很热闹很曲折,但实际上却内含肤浅。
我的批评似乎重了一些,但我宁愿重一些。因为一个编剧必须有“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勇气,必须在构思的时候发挥自己的创作个性,让作品有一种其它作品无法替代的东西。如果没有这样的志气,你不会成为一个好的剧作家,充其量顶多当个匠人。但愿我的点评没有打击作者学习的积极性。要知道,当年我的老师骂我可要比这狠得多哩!
.刘一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