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逍遥游》公开课课件篇一
1.简单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
2.理解掌握“奚以……为”句式的特点,归纳“志、图、名、置、穷”五个词语的义项。
3.理清思路,背诵第1段,并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
归纳五个多义词“志、图、名、置、穷”义项,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
庄子思想的理解
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简介庄子思想,熟读课文,理清思路,并背诵课文。
一、导语
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阂,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也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今天,我们学习《逍遥游》一课,来体会庄子散文的特点。
二、庄子及庄子思想简介
结合注释①教师补充
投影:
庄子是一位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属于道家学派。他继承老子顺其自然的观点,更进一步认为无可奈何的叫“命”,不可违离的叫“天”,一切都只好任凭它的摆布。他的思想相当复杂,攻击儒、墨,主张回归自然;愤事嫉俗,痛恨黑暗现实,楚威王重金聘他为相而遭拒绝;富于批判精神,但同时又想取消斗争。他的人生观很消极,带有浓厚的悲观和虚无主义的色彩。
三、熟读课文
1.听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2.投影生字难词,通过做练习的形式,来强化掌握。
投影:
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并给加点字注音。
(1)其 ()若垂天之云
(2)海运则将 ()于南冥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5)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阙()()者
(6) ()与学鸠笑之曰
(7)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
(8)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
(9)适百里者,宿 ()粮
(10)小知不及大知()
(11)斥鴳()笑之曰
(12)而()征一国者
(13)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14)彼且恶()乎待哉?
学生看课本,查阅工具书,思考,回答。
明确:⑴翼 ⑵徙 ⑶ ⑷ ⑸ ⑹蜩 ⑺
⑻ ⑼舂 ⑽ ⑾ ⑿ ⒀ ⒁
3.叫3名同学朗读课文,检查掌握字词的情况,如有问题,师生及时纠正。
4.教师做朗读提示。
第一段:“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要把选择问句的语气读出来。“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句中“且夫”是发语词,读“夫”时可稍拉长一些,“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也”后停顿一下,千万注意,“也”作为语气词应放在上半句尾,即“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下文如有类似情况,朗读方法相同。
第二段,应重读“此小年也”“此大年也”“此小大之辩也”中“小”“大”“辩”。
第三段,“故夫”“若夫”中“夫”作为发语词,朗读方法同第一段“且夫”的“夫”;最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应读得干脆而响亮。
5.各自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标出不懂的地方,向小组其他成员提问,帮助自己解决。教师巡视中可参与小组的活动。
6.学生齐读课文。
四、引导学生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提问:题目《逍遥游》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的意思。
(那我们看看作者用众多的比喻所描写的物和人是不是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呢?)
提问:第1段中哪些句子描写鲲鹏之大?(要求学生能合书回答。)
明确:“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提问:形体硕大无比的鲲鹏如何飞上九万里高空的?《齐谐》书里如何说?(学生看书思考,合书回答。)
明确:“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提问:这说明鲲鹏上九万里,非逍遥,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么?
明确: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
提问:课文用了哪些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也是非逍遥的?
明确:“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提问:蜩与学鸠怎样嘲笑大鹏南飞,作者是怎样解释的?
明确:“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作者反驳:“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提问: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什么?(学生讨论)
明确:照样说明它们也非逍遥,都是不自由的。
教师对第1段稍加点拨,带领学生背第1段。
学生齐背第1段。
提问: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在五彩缤纷,变换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者小,绝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
作者以上写的都是物,它们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遥的。
第3段。
提问:这一段作者提到的两个人说明什么?
明确:同样说明两人也还未逍遥。
提问:那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适什么?这是怎样的境界?哪种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最后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回顾,归纳写作方法,先破后立,从而明确庄子散文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的特点。
由学生概括、归纳、最后再由教师明确。
齐背第2段,齐读第2、3段。
五、布置作业
熟背课文,做练习三。
总结文言知识,通过比较,进一步理解庄子散文风格,并对本课小结。
一、检查学生熟背课文情况
1.单独背、齐背
2.小组比赛
二、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投影:
1.通假字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三飡而反 (2)小知不及大知 (3)此小大之辩 (4)而征一国者 (5)旬有五日 (6)御六气之辩
2.特殊句式
找出下面特殊句式译成现代汉语,并掌握其用法。
奚以……为
答案:1.(1)“飡”同“餐” “反”通“返” (2)“知”通“智” (3)辩”通“辨” (4)“而”通“耐” (5)“有”通“又” (7)“辩”通“变”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哪用得着高飞九万里再往南去呢?
3.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三。
三、比较
教师将《秋水》与课文比较,进一步体会庄子散文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等特点。
四、小结
同学们,庄子散文有时像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有时像万斛源泉,随地涌出,汪洋恣肆,机趣横生,确实有它独特的地方,但是,庄子本人所表现出来的放荡不羁、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是不可取的,《逍遥游》中的思想,是没落阶级不满现实的一种自我超脱的空想,实际上这种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他企图以此达到逃避现实、保存自己的目的。我们当代中国的青年,应该抛弃一切私心杂念,勇于面对现实,勇于挑战生活,要去拼、去搏,去创造更好的明天。
五、布置作业
写一篇短文,说说你对庄子《逍遥游》中“无所待”思想的认识。
[板书设计]
[延伸阅读]阅读《庖丁解牛》,完成下面题目。
1.读后了解庄子所讲的人生处世哲学。
2.体会庄子散文的特点。
《逍遥游》公开课课件篇二
一、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独立发现重点实词、虚词以及文言特殊句式,并且能够结合课文注释以及工具书独立通读全文,基本疏通文意。
二、使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增强文言文的语感,体会本文想象奇特,设譬取喻,说理透彻的特点,通过初步鉴赏,领略《庄子》浪漫主义的奇丽色彩和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三、了解庄子的思想和智慧,学习庄子对精神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追求,辨证地看待庄子绝对精神自由的哲学思想。
1、重点:目标一、二
2、难点:目标三对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训练学生的聚焦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获得并丰富对逍遥游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欲望,使他们相互切磋,在交流和碰撞中加深领悟。
3 课时
问题情境诵读感知经典心得交流拓展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逍遥游》,作者庄周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媒体显示庄子画像)。我们知道庄子生活在战国时代,这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处士横议,他们试图在乱世建立不朽的功业,百家争鸣,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治国的方略。但是,在先秦诸子中庄子最为特别,他拒绝权势媒聘将时世冷眼看穿。讲曳尾涂中(楚威王拜相)的故事。那么他为什么会有如此惊人的拒绝诱惑的内力?他到底追求怎样的精神境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庄子》中的名篇《逍遥游》,一同感悟庄子的大智慧。
(一)对照注释默读全文(要求:注意字音和停顿;时间:5分钟)
ppt提示读音:
鲲(kūn)鹏 抟(tun) 齐谐(xi) 坳(o)堂 迁徙(xǐ)北冥(mnɡ) 夭阏() 沮(jǔ)丧 榆枋(fānɡ) 斥鴳(yn)舂(chōnɡ)米 晦朔(shu) 泠(lnɡ)然
蓬蒿(hāo) 翱(o)翔 恶(wū)乎待哉 穷发(f)之北 知(zh)效一官
决(xu)起而飞 数数(shu)然 蟪(hu) 蜩(tio)
(二)学生朗读《逍遥游》(要求:读准字音、合理断句;时间:3分钟)
(三)评点(时间:3-5分钟)
(四)老师或学生范读(要求:勾画不解不解的词语和句子;体会其中的道理;时间:3分钟),体会谁读得更有情味?
(五)讨论交流(要求:疏通文意、提出疑问;解决疑问;记录无法解决的问题;时间:5分钟)
(六)课堂练习:媒体显示重点文言词语及特殊句式
1、通假现象: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 (2)三餐而反(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 (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 (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2、虚词、实词
(1)怒而飞(怒:奋发)(2)志怪者也(志:记载)(3)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4)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 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5)之九万里(之:到去)(6)之二虫(之:这)(7)众人匹之(匹:相比)(8)彼且奚适(奚:哪里)
(9)是鸟也(是:这) (10)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11)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12)而后乃今陪风(陪:凭) (13)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
(14)适百里(适:往) (15)以久特闻(特:独)(16)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
(17)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
3、词类活用
(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
(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
4、古今异义词
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5、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为既望。
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8、自由朗读(要求:适心任性;各具姿态;各发其声)
1、熟读课文,背诵第1段。
2、翻译下列句子: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译为:振翅奋飞,它的翅膀就好像天边垂下的云彩。)
(2)去以六月息者也。
(判断句;译为:是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去的。)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其?表示选择,译为是呢,还是呢?译文: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高地远而看不到它的尽头呢?)
(4)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译作:哪里用得着飞上九万里高空然后再朝南飞呢?)
(5)之二虫又何知?
(宾语前置句,译为: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6)彼且奚适也?
(宾语前置句,译为: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
(7)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宾语前置句,译为:没有什么能阻碍它,然后才开始南飞)
(8)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译为:怎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
(9)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译为:它将要到哪里去呢?)
(10)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句,译为:它将要凭借什么呢?)
(一)逍遥游是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庄子所认为的逍遥游是一种怎样的一种境界呢?什么人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要求:说出关键词;时间:2分钟)
明确:庄子所认为真正的逍遥游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忘记自我的至人、舍弃功利的神人、不求名声的圣人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
教师解读:天地之正就是天地之真、天地的本质或者说是自然万物的活动规律,就是庄子哲学的核心概念道,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的意思是顺应自然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就能够在无边无际的境界中不受任何限制地自由自在地活动,这就是无所凭借的逍遥游(举例:庖丁解牛;不龟之药)。
有所待无所待
(不自由) (逍遥游:真正的自由)
(二)那么,庄子认为世间万物、社会众人的一般情形是怎样的呢?是无所待的逍遥游呢,还是有所待的不自由呢?请带着这样的问题默读第1段。
子级问题:
1、在这一段中,庄子提出了怎样的观点?他是怎样论证这一观点的?
明确:作者认为鲲鱼击水、大鹏飞天,需要凭借千里水六月息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生物之以息相吹。于是,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自然万物大到鲲、鹏小到野马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不自由。接着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论述,先以积水负舟杯水负芥,设譬取喻,这是以水比风、水,以舟比鲲、鹏,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论证了鲲鹏万里必有所待的道理。之后,顺势宕开一笔作者写蜩与学鸠嘲笑必须凭借风、水才能南飞的鲲鹏,旨在表明身轻翼小、不能高飞远行的蜩与学鸠,不知道自己也有所待、不自由,却自以为逍遥自由。最后作者以行路备粮来设譬取喻,指出旅行有远近,所以备粮有多寡,从而进一步表明飞行有高低是因为所凭借的风力有大小。因此,作者以之二虫又何如的感慨作结,明确指出:世间万物虽各适其性,但均有所待,只是小大有别,所待不同罢了。
2、在提出观点和阐释观点之间插入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一句有和用意?
3、你觉得《逍遥游》同以往学过的议论文相比在写法上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明确:作者对鲲鹏形象的描写表现出庄子想象奇特,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壮阔的意境,表现出庄子胸襟博大轻藐一切的气势和对宇宙人生的深沉思索;善于通过创作寓言描绘形象(鲲鹏蜩与学鸠)来说理,使道理寓于形象之中,呈现出形象鲜明、构思奇幻、语言恣肆的特点,本无意于说教,却处处以启迪,给人以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强烈印象;善用对比(鲲鹏 与野马尘埃)来说理,善于从生活常识中设譬取喻,使说理生动透彻。
(二)读第2段思考:庄子认为自然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世间万物虽各适其性,只是小大有别,所待不同罢了。那么,小大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呢?
子级问题:
1、作者为了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举了哪些例子?不及有什么含义?
明确:不及,包含不可达到和不能了解两重意思。
2、第2段引汤之问棘之典,举斥安鸟笑鹏之例是否与第1段的内容重复?笑透露出了斥安鸟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在论证上,与第1段的内容相照应,是对上文的归纳、补充和印证,进一步阐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而且通过对比庄子实际上强调的是人的认识上的大小区别。斥安鸟笑鹏的笑所透露出来的思想感情(第1段表明没有认识到自己有所待,斥安鸟笑鹏表明由于斥安鸟不能够认识小大之辩,因此也就不知道自己有也有所待,并不是真正的自由。
3、众人匹之,不亦悲乎!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以小及大的认识和行为持什么态度?
明确:在庄子看来,自然万物,无论鲲鹏、 斥鴳,野马尘埃、蜩与学鸠,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而且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也就是说:小不及大如果要人为地以小及大,这是非常可悲的。可见他主张顺其自然,反对不可为而强为。
小
板书学生的见解:
不
有所待 及 (可悲)
(自然万物) 及
大
(三)任务:自然界的万物的活动时都有所待,那么,人类在社会中的活动如何呢?带这这一问题默读第3段。
问题:
1、第3段庄子把话题由自然界引申到人世间,那么,社会中众人的活动与自然界里万物的活动是否一样都有所待、不自由呢?他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知、行、德、而四种人、宋荣子与列子都有所待(注意故夫一词的承接;其自视也的自视和宋荣子犹然笑之的笑 所透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同时,要注意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这句话表明列子虽然能够做到无功、无名,但是他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的行为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也就是说在庄子看来,列子也只是获得了形体上的`自由,形体上的自由是有所凭借的,因此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逍遥游,从而进一步阐明:自然万物,社会众人,情理同一,虽然各适其性而均有所待,不能自由,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逍遥游。
2、你认为这里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
(自然万物) 不
有所待 及 (认识人为可悲)
(人类社会) 及
大
(四)在庄子看来,有所待,就不自由,因此,无所待才能逍遥游。无所待指的是什么?这样的境界对我们的人生有怎样的启发?
明确:逍遥游是一种无所凭借的精神上绝对自由的境界。无所待,指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具体地说就是忘记物我的分别、抛弃功利的束缚、远离名声的困扰,这样才能够优游自得,适心任性地活动,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1、从你读到的大家名篇看,庄子逍遥游的精神境界对他们有过怎样的影响?对你的现实人生有何启示?
2、从文学的视角看,《逍遥游》同以往学过的先秦诸子的议论文相比在写法上有什么突出的特点?谈谈你的感受和认识。
3、你认为庄子所说的至人神人圣人与无己无功无名分别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从中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思考,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将你的观点或感悟整理成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和同学交流
《逍遥游》公开课课件篇三
1、理解本课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分析课文中常见文言句式特点。
3、了解庄子的哲学观点,理解文中丰富的想象。
庄子的哲学观点。
2课时。
解读与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前面几课我们学习了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孔子的仁爱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荀子的治学态度给我们以深刻的教育,在先秦时期,儒家和道家代表了那个时期主要的思想潮流,春秋时期的老子、战国的庄子时道家学派的两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今天,让我们来看看《庄子》的思想主张吧。
二、前移作业:
1、文学常识:
《逍遥游》出自《庄子》,《庄子》时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的主要主张是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就是要达到五己、无功、无名的境界。与老子并称"老庄"。
2、生字识记:
鲲鹏()北冥()抟扶摇()山坳()草芥()夭()蜩()榆枋()舂米()蟪蛄()椿树()斥鹌()
蓬蒿()沮丧()泠泠()数数然()恶于待()
3、听朗读录音,并纠正自己不正确的断句。
三、分析第一段:
1、"鲲"之大中"大"时什么用法?
明确:形容词作名词,庞大的体形。
2、"怒而飞"中"怒"时什么用法?这个词通常的用法是什么?
明确:"怒"是奋发的意思,通常的用法是气愤之意。
3、"南冥者,天池也"是什么句式?由何标志?
明确:这是一个判断句,采用"……者,……也"表示。与之相同的是"《齐谐》者,志怪者也。"
4、"志怪"中的"怪"是什么用法?
明确:"怪"是形容词作名词,怪异之事。
5、"去以六月息者也"中"以"是什么用法?"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中的"以"又是什么用法?
明确:前一个"以"是凭、乘的意思,表方式;后一个"以"是用的意思。
6、"天之苍苍,其正色邪"的"邪"是什么用法?"其"又是什么用法?它的其他用法还有哪些?
明确:"邪"通"耶",语气助词,相当于"呢";"其"是副词,表示揣测,相当于"是……还是……",它的其他用法还有:
①代词,代第一人称(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②代词,代第三人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③难道(其真无马邪)
④其中(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⑤还是(吾其还也)
7、"且夫水之积也不厚"中"且"是什么用法?它还有哪些用法?
明确:"且"是再说的意思,它的其他用法有:
①尚且(吾死且不惧,彘酒安足辞)
②况且(且尔言过矣)
③而且(以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④暂且(县官且顺群臣言)
⑤一边……一边……(且战且退)
8、"而后乃今培风"中的"而后"用法是否与现代汉语相同?"乃"是什么用法?
明确:"而后"与现代汉语相同,表承接;"乃"的意思是才,它的其它用法有:
①是,表判断(臣非知君,知君者乃苏君)
②于是(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者,受上赏)
③竟然(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④你,你的(家祭勿忘告乃翁)
⑤与"无"连用,"无乃"表示推测(无乃尔是过与)
⑥只,仅仅(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9、"时则不至"中"时"的意思是什么?它还有哪些用法?
明确:"时"的意思是有时,它的其它用法是:
①季节(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②隔一段时间,有时候(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③时候,时间(别君去兮何时还)
④时运,时机(时不利兮骓不逝)
⑤按时(学而时习之)
⑥当时,那时(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
⑦时常,经常(时与出游猎)
10、"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一句如何翻译?
明确:"奚",哪里;"以",用;"之",到;"南",南行;"为",语气助词,呢。整句的意思是哪里用高飞九万里往南飞呢。
11、本段庄子是如何描写鲲鹏展翅的情形的?
明确:庄子采用了大胆的夸张、想象和比喻的手法进行描写,内中还有引用、反衬与侧面描写,极言鲲鹏展翅的宏大气势,表明鲲鹏借自然之道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
12、与"蜩与学鸠"相比,鲲鹏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蜩与学鸠如井底之蛙,见识短浅,而鲲鹏却有远大的理想,并善于借助伟大的自然之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四、作业布置:熟读课文,准确翻译第一段。
五、个案设计:
一、朗读课文第一段,学生自我翻译第一段,同桌相互指正。
二、分析解读第二段:
1、"小知不及大知"中的"知"的用法是什么?它的其他用法还有哪些?
明确:"知"同智,智慧;它的其他用法还有:
①知道(朝菌不知晦朔)
②知识,见解(孰为汝多知乎)
③了解(知我者,鲍子也)
④知己(悲歌辞旧爱,衔泪觅新知)
⑤主持(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2、"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中"乃"的用法是什么?
明确:"乃"是竟然的意思,这种用法与"乃不知有魏晋"相同。
3、"未有知其修者"中"修"是何用法?它的其他用法还有哪些?
明确:"修"的意思是长;它的其他用法还有:
①整治,治理(修守战之具)
②修建(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③研究、学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④高(邹忌修八尺有余)
4、"彼且奚适也"中"且"与"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中的"且"的用法是否相同?
明确:不同。前者是将要之意,后者是而且。
5、"不过数仞而下"中"不过"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吗?
明确:不同,这里是不超过的意思,而现代汉语是转折连词。
6、本段论述的中心是什么?
明确:中心是"小知不及大知",意在强调小与大的区别是自然存在的。
三、分析第三段:
1、"行比一乡"中"比"的用法是什么?它还有别的用法吗?
明确:"比"的意思是联合,它的用法还有:
①等到(比至陈,车六七白乘)
②挨着(天涯若比邻)
③处处(比比皆是也)
④勾结(朋比为奸)
⑤认为和……一样(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⑥等同(与天地兮比寿)。
2、"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中"数"的用法是什么?它的其它用法还有哪些?
明确:"数"是拼命追求的意思;它的别的用法是:
①细密(数罟不入夸池)
②多次,屡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③几(有鱼焉,其广数千里)
④数目(愿得补黑衣之数)
⑤计算(数不胜数)。
3、"虽然,犹有未树也"中"树"的用法是什么?我们学过的其它用法还有哪些?
明确:"树"的用法是树立,动词;其它用法是:
①种植(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②培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③树木(中有杂树,芳草鲜美)。
4、"泠然善也"中"善"的意思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善"的意思是高远,它的用法还有:
①好,表答应(王曰:"善。")
②擅长(京中善口技者)
③善良的(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4、这一段解释了庄子的什么主张?
明确:"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四、本文作者的思路是怎样的?(讨论)
五、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一、二、三。
六、个案设计:
《逍遥游》公开课课件篇四
:
1.疏通文字,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2.感知本文所体现的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说理风格。
1.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
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课时
1.疏通文字,理解文意,把握课文内容。
2.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一、导入
战国时期,我国有一位大家写了一篇奇文,说鲲鹏之大,鲲鹏展翅之时,两翼蔽日,扶摇而上可达九万里;写事物之小,说连一根小草也能做成船。这些夸张令人惊奇,感觉新鲜,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位大家就是庄子,这篇奇文就是《逍遥游》。
二、整体把握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不读破句。
2.教师范读,生听读解决自读时的问题。
3.师朗读指导
4.生再读、或齐读
5.反馈:用自己的话概述本文的内容或提出疑问。
三、疏通文意,把握内容
1.借助注释、借助小组的力量理解课文疑难词语,粗通文意。
(要点提示:通假字,重点实词“怒”“志”“抟”“息”“负”“覆”“培”“角”“枪”“控”“适”“念”“修”“绝”“已”“正”“海运”“野马”“扶摇”“坳堂”“夭阙”“莽苍”“果然”“泠然”“数数然”等等)
2.以练习一(第3问的后一问暂不考虑)为线,继续研读课文
(1)全班讨论明确
要求:逐题朗读,逐题作答,要求尽量用原文作答,并直译。
四、小结:(参见板书)
第一段文意上有三个要点。第一个从文章开始至“南冥者,天池也”,写鹏鸟遨游于九万里,有待“海运”。第二个从“《齐谐》者”至“而后乃今将图南”引齐谐的话,证明大鹏徙于南冥是凭借风力,再进而说明鹏和“野马”“尘埃”同样是“有所待”。第三个从“蜩与学鸠笑之曰”至第一段完说明蝉和斑鸠这两个小动物也是“有所待”。
第二段文章为了说明小与大的区别,小与大思想境界和见识的悬殊,在鲲鹏与蜩、学鸠的故事中,插入了一系列的比喻,如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的比喻,长寿者的彭祖与众人之比等等,有的浅显,有的神奇,有的夸张,极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情趣。
第三段“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以及不求名的宋荣子算不得逍遥游,“列自御风而行”“犹有所待”;文末点明主旨“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板书设计
五、作业
熟读课文,思考练习一第3问和练习二。
思考课文怎样从“有所待”和“小大之辩”推出三“无”的结论的。
1.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本文所体现的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说理风格。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
3.帮助学生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一、导入
诵读课文,投影上节课板书内容,复习旧课导入。
二、新课
讨论明确
1.课文怎样从“有所待”和“小大之辩”推出三“无”的结论的。
第一段,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鲲鹏,小至尘埃、小草)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第二段,说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这一段是对上文的归纳、补充、印证。
(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作者运用对比列举了大量例证。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有时“小年”。鲲鹏是“大知”,蜩、学鸠、斥鴳等见识短浅,只能算是“小知”。)
(教师可深问:作者为什么还要讨论“小大之辩”的问题?一方面强调了人在认识上的区别,说明“以小及大”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庄子认识世间事物时并不能完全的“无己”。)
第三段,由对万物的泛论转入对社会中人的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点名全文主题。
作者写了三种不同层次的人: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第一种自视甚高,但只不过是斥鴳之类;宋荣子能“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远胜于第一种人,但“犹有未树”;列子虽已能“御风而行”,胜过宋荣子,但仍然“犹有所待”。因此这三种人都不能说已入“逍遥游”之境。最后庄子说,只有“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才能“无所待”而“逍遥游”。什么人才可入此境呢?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只有无自我、无功利、无声名,才能得到绝对的精神自由。这样,全文结论水到渠成。
2.课后练习三,《史记》中说庄子“汪洋自咨以适己”,鲁迅说他“汪洋辟阖,仪态万方”。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这一特点?
要点:构思宏伟,思路开阔。(鲲鹏鸟的雄伟,大椿树的长寿,都令人叹为观止,又将这些庞然大物与芥、蜩、朝菌之类细微、短命者对比,献出事物、境界用意的奇特。)借用寓言说理;想象奇特丰富;句法多变,节奏明快。(详见《教师用书》)
三、小结
本文采用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法,运用对比与想象由物及人,最后推出结论,其是阔大而思路严谨,夸张虚幻的描述中隐藏着炽烈的感情。
四、齐读课文,再体会。讨论明确:你对庄子提出的境界有什么看法?(追求小要是庄子思想的一个基本方面,他认为:在到了这样的境界,就能与天地浑然一体,遨游在绝对自由之中。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摆脱外在世界的束缚。这当然是一种不能实现的幻想,,但也间接地反映了战国时期动乱的社会带给人们心灵上的创伤,使得一些人渴望逃离社会。)
五、布置作业
背诵第一段。
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庄子“无为”思想的看法。
有兴趣者可查找关于庄子的资料,利用早读时间与大家交流。
《逍遥游》公开课课件篇五
1.了解《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3.整体感知文言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2.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2
庄子的思想是东方神秘国度中国最有价值的思想。——海德格尔(德国)
“读庄子像是读一本伟大的神秘主义的书。”——林语堂《信仰之旅》
一说到庄子,我们就会想起“庄生化蝶”的故事,“庄生晓梦迷蝴蝶”,非常富有想象力,非常富有情趣。在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过《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并且在高一学习过他的《秋水》,对他的情况和思想有了初步了解,谁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庄子?
2.庄子简介:约前369-前286著名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
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家贫,曾借粟于监河候(官名),但拒绝了楚周王的厚币礼聘。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文章汪洋恣肆,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象丰富。《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鲁迅先生曾说他的作品“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
3.解题:逍遥自在、逍遥马、逍遥宫、逍遥冠,这些词语应该都与《逍遥游》有关,庄子所谓逍遥游,用课文原话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庄子·天下》讲到庄子的思想时,说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这两句话非常典型地总结了庄子的思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就是《逍遥游》说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也是庄子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即摆脱了一切束缚的绝对自由。
1.指名读课文,检查字音、句读、节奏和重音的掌握情况。
2.明确字音:
鲲(kūn)鹏抟(tuán)齐谐(xié)坳(ào)堂
迁徙(xǐ)北冥(mínɡ)夭阏(è)沮(jǔ)丧
知(zhì)效一官榆枋(fānɡ)斥鴳(yàn)晦朔(shuò)
决(xuè)起而飞蓬蒿(hāo)翱(áo)翔恶(wū)乎待哉
穷发(fà)之北泠(línɡ)然舂(chōnɡ)米蜩(tiáo)
数数(shuò)然飡(cān)蟪(huì)
3.教师范读。
4.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借助于课文注释和字词典,理解课文内容。
2.不理解的内容,同桌或前后位可小声讨论。
3.集中处理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学生提出,学生解答,教师注意引导。
1.庄子逍遥游的主旨是什么?用课文原话回答。
明确: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2.作者认为真正的逍遥游是一种什么境界?
明确:现在一般认为,所谓的“逍遥”,就是从一切社会现实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达到一种精神上的、也是主观的“绝对自由”。庄子提出他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是一种“无待”的境界,即“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是一种摆脱了一切主、客观束缚的绝对的自由。显然,庄子所追求的这种逍遥或自由在社会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庄子认为,人只能通过精神的修养,即无知无欲,保持恬淡宁静的心境,体认人与“道”、人与宇宙万物的一体,这样才可以获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3.你对这样的境界有什么看法?
提倡百家争鸣。
4.试分析本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明确结构:第一段写不论是鲲鹏还是蜩与学鸠,虽有大小的区别,但都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不是真正的逍遥。
第二段承接上文,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即小与大的区别。中心意思还是说明,小与大等一切关系都是相对的。
第三段,指出不论是德才兼备的一般贤人还是更高境界的宋荣子和列子,都还是有所待的,都不是真正的逍遥,并最终指出什么才是真正的逍遥。
明确论证方法:
1.一一列举鲲鹏、蜩与学鸠、朝菌、蟪蛄、冥灵和大椿、斥鷃、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虽然有小大之辩,但都有所待,都不是真正的逍遥,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真正的逍遥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因为“彼且恶乎待哉”。这近似于驳论。
2.鲁迅《拿来主义》的论证方法,先批驳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拿来主义,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3.赏析最后一段。
①作者分别列举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目的是要说明什么道理?
②是将作者列举的形象做一个分类比较。
在庄子眼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与蜩与学鸠、朝菌、蟪蛄、斥鷃一类。他们“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它们的视野受客观条件限制,“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才导致了它们嘲笑鲲鹏,宋荣子、列子和鲲鹏、冥灵和大椿是一类,通过比较,得出的观点具有说服力,令人闻所未闻,又不容置疑。
③作者怎样连接这几部分内容?
明确:“而宋荣子犹然笑之”;“虽然,犹有未树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通过这些否定性的句子,最后水到渠成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1.通假现象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
(2)三飡而反(飡通“餐”,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
(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
(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2.虚词、实词
怒而飞(怒:奋发)志怪者也(志:记载)
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
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
之九万里(之:到……去)之二虫(之:这)
众人匹之(匹:相比)彼且奚适(奚:哪里)
是鸟也(是:这)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
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而后乃今陪风(陪:凭)
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适百里(适:往)
以久特闻(特:独)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
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
3.词类活用
(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
(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
4.文言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
(2)《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3)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
(4)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
(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
(6)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
(7)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
5.古今异义词
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6.固定句式
(1)奚以……为?(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2)其……?其……?(表示选择,译为“是……呢?还是……呢?”)
7.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为既望。
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1.课文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来描写鲲、鹏,找出有关语句。
明确: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粃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2.鲲鹏是否达到了作者所推崇的“逍遥游”的境界?
3.鲲鹏的形象在后世诗文中经常出现,试找出一些诗句。
明确: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
宿云鹏翼落,残月蚌中开。宋之问《早发始兴江至虚氏村作》
安得瑶池饮残酒,半醉骑下垂天鹏。皮日休《奉和鲁望秋赋有期次韵》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
苏轼: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及三千里,组练长趋十万夫。
毛主席: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念奴娇·鸟儿问答》)
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
明确:
1.孟子、韩非子作品中也多用寓言,如五十步笑百步、守株待兔等。这类寓言多为扩大化的比喻,运用的目的,在于将寓言作为抽象理论的形象例证。庄子寓言则注重以寓言本身来说明观点寄寓思想。
2.诸子寓言多取材于人们熟悉的日常生活和熟知的历史传闻。庄子寓言则善于发挥惊人的想像力,虚构出神奇莫测令人叹为观止的故事,创造出多姿多彩令人瞠目结舌的形象。
庄子的影响:庄子在诸子百家中是独树一帜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孔子仁爱,孟子仁政,墨子兼爱,法家强国,兵家攻战,都是不离现实生活的,可以称为现实主义。但庄子讲逍遥,讲齐物,却是远离人间烟火,并且行文洒脱,意象新奇,如天马行空,属于百家中的浪漫主义。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他教会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用非功利的眼光观照这个世界,直接影响着后人的思维和创作。特别是那些浪漫主义大师,如李白,李贺,毛主席……郭沫若说:“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庄子与鲁迅》)从上面这些诗句,可以看出基本上都是脱胎于庄子《逍遥游》的描写。
课外阅读庄子的作品,写一篇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