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交流读书心得篇一
张爱玲小说是女性文学的代表,而《红玫瑰与白玫瑰》更是她所有女性文学中的典型。《红玫瑰与白玫瑰》是张爱玲诸多作品中一部广为流传的中篇小说,收录《年轻的时候》《花雕》等几十部中篇小说。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普通人隐秘的心理与情结,展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中西方文化交汇时人们的情感、婚姻生活,揭示了传统与现代融合下男权社会中女性难以摆脱的悲剧人生。可以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不但描写了20世纪初中国女性的生活地位,更是20世纪初上海人民生活的纪实录。
《红玫瑰与白玫瑰》清楚地描写了20世纪初中西方女性的生活地位之低下,没有自由可言。书中《年轻的时候》这部作品的女主角沁西亚是一位美丽的俄国女人,自小便随着父母来到了中国,她有自己的工作,按理说,这样的女人,应该有安排自己的生活的能力,但是却未能如身为读者的我所愿,她依然是被“父母之命”逼迫,嫁给一个在上海警察所当差的青梅竹马。她结婚当日,嫁衣是租来的,在一个阴暗有气味的教堂里举行,新郎似乎一点儿也不重视这场婚礼,“他草草地只穿了一套家常半旧白色西装”,整场婚礼中,只有穿着租来的礼服的新娘是美的。结婚后的她情况更糟,因钱不够用,让汝良帮忙找外教。不久得了伤寒症,整个人瘦得可怜。小说到这里也没有再写下去,不知后续故事如何。而《花凋》中的郑川嫦相比之下,可怜之感更甚。姐姐们出嫁前,穿的衣服是改了又改的,已经没有了样式,外面那些流行时装,她根本想都不敢想,好不容易等到姐姐们出嫁了,她才算是变漂亮了;她的愿望是上女子学校,但是她知道,父亲是不会把钱投在学校里的,父亲觉得只有花在_里,钱才有价值;她也不能为婚姻做主,因为她们这样人家的女孩子是要进“婚姻学校”的,好不容易喜欢上妈妈给她挑的未婚夫,却因得了肺病,在得知自己心爱之人跟他人在一起之后,不久便香消玉殒。我自认为她是书中最可怜的女性,她性格柔弱,一直被姐姐们欺负,长大后原以为可以嫁给自己心爱的人,可不曾想得了重病,而自己的父母居然不可能花钱给她治病,还把治病的责任交给了她已经有了女朋友的心爱的人。得知事情真相的她想自己悄悄了结生命,可又发现自己身上多有的钱还不够买一瓶安眠药,这样的人物令读者落泪。这是20世纪初女性的悲哀。
《红玫瑰与白玫瑰》是20世纪初上海人民的生活纪实录。书中多处描写的景物,皆是当时上海社会的生活场景,比如街道的描写,人物住处的环境描写,如《花凋》中写到的郑公馆:“呼奴使婢的一大家子人住了一栋洋房,床只有两只,小姐们每晚抱了铺盖到客室里打地铺,客室里稀稀拉拉几件家具也是借来的,只有一家无线电视自己置的,留声机屉子里有的流行唱片。”不但写出了人物居住环境的不堪,更是反映了人物的性格,隐隐约约地为下文请未来女婿到家做客时,郑夫人和郑先生吵架的场面做了铺垫,也为人物的命运增添了悲剧的色彩。这样的作品读来令人心酸,更是为人物的命运感到悲哀,可谓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红玫瑰与白玫瑰》这部作品似乎是有种魔力,读起来不但能产生电视剧般场景历历在目的效果,更是能够为女性读者开创一条未来之路。身边有太多因婚姻而葬送青春的女性,但也有不少女性因事业让婚姻生活增光添彩。不管世人眼光如何,好好生活,人生总不会被辜负。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只愿世间女性能被爱呵护,以爱还爱,就像娇艳的玫瑰。
小学交流读书心得篇二
当老师发下《我与地坛》这本书时,我并不知道这是史铁生的散文集。喜欢上他,仅仅因为书签上史铁生淡定的样子,两眼微眯,在洁白的书签上,静静地望着什么东西。那种目光,仿佛穿越一切,就那样直直地望着你,躲不开,逃不掉。
史铁生是北京人,是我国小说家、散文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20__年12月31日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我与地坛》讲述的是史铁生在双腿残废后,在地坛中见到那些充满活力的人后,发出的内心感慨。作者把地坛当做了自己不愉快时发泄的地点,地坛也是史铁生思考自己前途命运的地方。
拜读《我与地坛》,起初是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因为老师说要我写读后感。可是,读着读着,不禁被作者母亲伟大的母爱感动了。
在《秋天的怀念》这一篇文章中。作者双腿残疾后脾气变得十分暴躁,喜怒无常,悲观厌世。作者的母亲虽然身患重病,但她依然绞尽脑汁,想方设法让孩子开心,让一个双腿瘫痪的儿子重新振作起来,不再颓废下去。当儿子答应她第二天去北海看菊花时,她欣喜若狂。但是几分钟过后,她却无法支撑自己患有重病的身体,旧病复发,倒在了血泊之中。她临终前那句没有说完的话,仍是担心他那双腿瘫痪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读到这儿,我不忍再读下去,我深深地感受到母爱的伟大。
读到这里,我想到了我在三年级时骨折的情景:记得那一天,晚饭后,妈妈带我逛超市,我高兴极了,飞快地冲向超市门口,却被一根铁丝绊倒,把左手摔骨折了。从此,我的噩梦开始了。夹上了夹板,休息了一会儿,我们便回了家。因为左手手夹了夹板,再加上疼痛,回家后我几乎什么事都做不了了,全都得依靠妈妈来照顾。一到晚上,妈妈简直不能睡觉。因为妈妈怕我睡觉时翻来覆去把手压着了,一夜之中每隔1小时就醒来一次,看看我有没有翻来覆去而碰到夹子。而且每当我半夜要上卫生间时,妈妈总是拖着疲惫的身子扶着我到卫生间。就这样妈妈陪我度过了两个月的夜晚,一直到我手臂完全康复了为止。每天早上起来看见妈妈眼睛布满了血丝,不断地打哈欠的样子,心里总不是个滋味
伟大的母爱让史铁生身残志坚,成就了作家,也演绎了精彩人生!也让我再一次懂得了母爱所激发的创造活力。
小学交流读书心得篇三
《绿山墙的安妮》它的作者是蒙格玛丽,本名是露西?莫德?蒙格玛丽。这本书记载了马修与玛丽拉兄妹俩在绿山墙农舍过着平淡从容的生活,为了给患有心脏病的马修找个帮手,他们打算从孤儿院收养一个男孩,不料阴差阳错孤儿院送来的竟是一个满头红发、喋喋不休的十一岁女孩安妮。
小安妮天真热情,满脑子都是浪漫的想象,然而,酷爱想象以及“爱美之心”,安妮给自己惹来了一连串的麻烦。她不断闯祸,也不断改正错误,她的到来,给马修和玛丽的生活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最后,在朋友、家人和老师的关爱下,小孤女安妮渐渐变成了绿山墙里快乐的小主人。
其书中给我留下了很多深刻的印象;记得玛丽拉决定留下安妮,安妮开心了很久。在这期间安妮还认识雷切尔?林德太太和芭里太太的小女儿戴安娜,还认识了好多邻居。
并和戴安娜成了好朋友,有一次安妮邀请戴安娜来家里做客,玛丽拉和安妮准备了水果蛋糕和果酱,玛丽拉说:还有木苺甜酒(但她却忘了,她把木莓酒放到地窖去了,这是葡萄酒),准备好后玛丽拉有事出去了,还交代了安妮晚上给马修准备晚饭。
玛丽拉走后,戴安娜就到了,安妮慰问了戴安娜的家人,安妮还领着戴安娜去果园里摘水果,她们过了一个短暂快乐的时光,接着安妮就想起了她们没有喝木莓甜酒,安妮就去拿了出来,戴安娜喝醉了,回去后,芭里太太看见了很生气,安妮也不知道哪里出了错,她请求芭里太太的原谅,但没有得到原谅,还阻止不让她们一起玩了,安妮伤心极了!
直到有一次戴安娜家的米尼?梅病了,得了喉头炎。她的爸爸妈妈都去镇上了,没有人去请医生,就找到安妮和马修,马修就去请了医生,戴安娜和安妮就在家照顾米尼?梅,而当时的安妮在这一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就对小米尼?梅采取了急救措施,后来医生来看了一下,心情是没法用语言表达的,但医生还是如实地告诉了芭里先生和芭里太太,说:卡思伯特家那红头发的小姑娘被他们调教得聪明极了,要是等我来抢救,怕已经来不及了,她治起病挺有手段,还会动脑子,想不到小小年纪就有这么一手。
从这以后芭里太太对安妮就有了改观,说对之前葡萄酒的问题感到万分的惭愧,她现在完全相信你不是有心让戴安娜醉倒的,并且希望得到你的原谅,也希望你和戴安娜能重新成为好朋友。
第二个就是吉尔伯特?布莱思,他呢在安妮童年的时候两人发生过争执,安妮因此讨厌他,处处都和吉尔伯特?布莱思作对,到后来马修不在了,安妮为了照顾玛丽拉放弃了学业,就在本地找份工作,而这份工作吉尔伯特?布莱思也在找,后来吉尔伯特?布莱思知道后,他把本地的执教的机会让给了安妮,两个人最后和解,安妮成为了一名教师。
第三个是马修,马修刚接到安妮的时候,也是很震惊,但是再回来的路上,马修听着安妮讲自己的故事,竟然听得有滋有味,不过马修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乐意跟一个小姑娘呆在一起,马修还给她介绍了绿山墙风景,安妮还给风景取了自己觉得跟风景很搭的名字。
马修还给了安妮做了一件带着灯笼袖的裙子,虽然过程有点曲折,但马修的坚持,得到了回报,而安妮也很高兴,而马修是绿山墙的主人,他的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不敢与玛丽拉和林德太太以外的女人讲话,但却是一个善良、质朴的人,他是安妮最知心、最感激的人。
第四个是玛丽拉,玛丽拉是个古板、严肃的人,对安妮的教育十分的严格,但心里有喜欢这个喋喋不休的小家伙,她害怕自己会过于放纵安妮。
而书中的安妮乐观、积极、上进都值得我去学习。
读了这本书安妮让我懂得了爱幻想并非全是坏事,在生活中,不是一长时间地幻想就会让正在做的事情失败,或者是自己的注意力会难以集中,从而导致做出来的事都会有错误,甚至做成了另外的事情。如果我们好好利用好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在对自己不利的处境中想象自己只离别人一步了,只要再努力一下就能成功,然后自己会有很强的自信心,最后就会迎头赶上,取得胜利。
小学交流读书心得篇四
这本《儒林外史》是清朝作家吴敬梓在南京居住之时写的,他把体验的世情、经历的人事、经受的冷暖等统统倾注到《儒林外史》的创作之中,成就了我国古代讽刺小说的一大杰作!
《儒林外史》写的是发生在明朝的事,实则是描绘清朝广泛的社会生活,这故事反映清朝同作者一样的文人在科举制度中遭受的厄运。
开篇描绘了两个历尽辛酸的老童生,一个是一头撞贡院号板还号啕痛哭的周进,一个是中举发疯的范进。他们两个都经历了大半辈子二十多次科考才中举,但内心严重崩溃,真是悲剧。
作者还进一步揭露了科举制度的虚伪及不公平。在第三回中,那童生跪下道:“求大老爷面试。”学道和颜道:“你的文字已在这里了,又面试些甚么?”学道变了脸:“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像你做童生的人,只该专心做文章,那些杂览,学他做甚么!况且本道奉旨到此衡文,难道是来此同你谈杂学的么?那你这样务名而不务实,正务自然荒废,都是粗心浮气的说话,看不得了。左右的,赶了出来!”一声吩咐,两傍走过几个如狼似虎的公人,把那童生叉着膊子,一路跟头,叉到大门外。从这可以看出清朝重八股,假托明朝,实写清朝的_。书中还提到了两个“优贡”。一个是医超人,专干送什么包揽词讼、假造文书、冒名_之事,不仅如此,他还在_中抽头得利。这样一个忘恩负义的儒林恶少,却被温州学政“把他题了优行,贡入太学肄业”。另一个是我们熟知的吝啬鬼严监生,横行乡里,无恶不作。这样一个劣绅,竟被推举为“优行”。这俩个臭名昭著的儒林败类,是对科举制度虚伪性鞭辟入里的有力揭露和讽刺。
书中也歌颂了一些理想人物,如王冕和杜少卿。王冕为人磊落,为了养家当了放牛娃,放弃了读书的机会,但他很励志,自学画画,引得县官请他画画,朝廷请他做官。但他不为名利所动,深山隐居去了。杜少卿,是作者以自己为生活原型来塑造的人物,他不甘受礼法拘束,也不和庸俗生活妥协,言行上带有离经叛道的色彩。还有待人厚道的虞育德,以及一门著书,不愿做官的庄绍光,他们追求“以礼乐化俗”,“以德化人”,活出人生的真境界。
在《儒林外史》中,作者无情地鞭挞丑恶事物——“泥”,热情地歌颂那些正面人物“莲”,两者是交错的混杂。书中展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既有翰林、进士、举人、贡生和秀才,也有官吏、乡绅、衙役、书办和豪奴,还有地主、盐商、艺人、医生、侠客、和尚道士等等,林林总总,堪称中国十八世纪一幅全景风俗图。
小学交流读书心得篇五
通过读朱自清所写的《背影》让我知道了,父爱也同样伟大。
作者通过写外祖母去世,父亲为祖母奔丧,生意在这个时候亏了,父亲不得已去借钱,家中光景一日不如一日。后写父亲为安排“我”上车,与别人谈价。安排好后,父亲看到火车道的另一面有卖橘子,由于身体肥胖,下的时候要探下身去。作者禁不住的流泪了……
我先看了题目,是《背影》,我想了想,背影有什么奇特。在这篇文章中几乎没有华丽的语句,但是,我想流泪。虽然题目不是很特别,语句不是很华丽,但是,它却很煽情,煽出一种伟大的父爱。
从父亲的形态、动作可以体会到父爱,正如朱自清所写:“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作者的父亲为他买橘子的辛苦,足以证明,父爱是伟大的!
当父亲已经年迈,离大去之期不远时,用颤抖的手为作者写平安信。
父爱是伟大的,在最后时刻也不让儿子担心,也许父爱有时也会为你指点迷津。
小学交流读书心得篇六
读了《骆驼祥子》这本书后,我从中了解到了在当时混乱的社会里,人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这部小说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小说主要讲了一个洋车夫的苦难史,描绘了旧社会如何把一个正直,好强,好体面,自食其力的洋车夫从肉体到灵魂加以毁灭的过程。骆驼祥子善良淳朴,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的积极和坚韧精神,他的愿望就是买一辆自己的车来拉,做一个独立的劳动着。后来,经过3年的努力,他用自己的血汗钱换来了一辆崭新的洋车,但是没过多久,却被大兵抢走,接着反动的侦探又骗去了他所有的积蓄,虎妞对他那种推脱不开的“爱情”又给他身心都带来磨难。用虎妞的钱买了一辆车,很快,又不得不卖掉以料理虎妞的丧事。他的这一愿望在经过多次挫折后,终于完全破灭。他所喜爱的小福子的自杀,熄灭了他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他丧失了对于生活的任何乞求和信心,从上进好强而沦为自甘堕落。这个悲剧有力地揭露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罪行。深刻地揭示了生产这个悲剧的原因。这个故事,反映了北平当时劳动人民的生活,命运与遭遇。祥子本是一个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他热爱生活,热爱北平,但系列的挫折使他恨透了整个世界!
我仿佛看到了天桥、鼓楼、白塔,是牌楼、街道、小巷,是车厂、大杂院和熙熙攘攘的人群,这就是几十年前的老北京,但是这儿没有丝毫田园诗一般的快乐,而是祥子的那双大脚马不停蹄地跑过大街,穿过小巷,烈日下,雨雪中处处有他艰难的身影。兵匪的鞭子,杨先生的盘剥,刘四爷的臭骂,孙侦探的明抢,洋大夫的冷漠,这是一座千真万确的地狱!最后虎妞惨死了,小福子上吊了,老马头倒毙在街头,祥子也终于穷途潦倒,逐渐消失在一座城门洞里……这就是二十年代北京底层广大劳动大众的生活,这逼真的描写让我体会到了人力车夫们不可逾越的悲惨命运,让我深刻地认识了“地狱究竟是什么样子”。
祥子的悲剧,是他所置身的社会生活环境的产物。小说通过祥子周围人物及人际关系的描写,真实地展现了那个黑暗社会的生活面目,展现了军阀、特务、车厂主们的丑恶面目,以及由他们织成的统治之网对祥子们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的一种变形反映。
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旧社会是多么的黑暗,多么令人畏惧,竟然有把人变成鬼的罪行。祥子仅仅是北京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力车夫,在社会上是不显眼的,但命运还是不能放过他,折磨好强的他,毁了他的梦想,后来沦为自甘堕落的人。悲剧总是令人毛骨悚然,胆战心惊。
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祥子胸怀大志,勤劳节俭,为什么最终还是走投无路?为什么非把他逼上梁山不可?难道那是个不让好人有活路的社会吗?
其实祥子只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典型,他的下场就是当时社会所有无权无势的人们的下场。从中可以了解到,在当时混乱的社会里,人们是过着怎样的生活。
对于骆驼祥子,我感到遗憾,感到惋惜,也感到无奈,但也感到敬佩,我佩服他从前的坚强,他的上进。然而他最终没能战胜自己,没能战胜社会,终究还是被打败了。也许是因为社会的极度黑暗,也许是因为个人的因素。人是有思想的动物,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但是要因人而异,因社会而异。如果总是无法实现理想,那么就有可能变成“祥子”,堕落、衰败,厌恶生活。毕竟能够一生都坚忍不拔的人是少数。追求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改变的过程,然而这一过程会很复杂,人很容易失去自我,失去自我就会迷失方向,甚至堕落。
整部小说语言生动,文笔刚劲有力,刻画出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堪称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小说里充斥着的悲凉发人深省,故事离奇感人。所以家喻户晓,已译成各种语言流传多国,在世界文坛都有极重要的影响。这部小说里所说的事情,的确离我们现在有几十年了,并且也肯定有艺术加工,但文学总是来源于生活的,是千千万万百姓生活中的一曲。通过它,我们至少可以知道:社会曾是那么的黑暗,希望曾是那么的渺茫,因为它毕竟就发生在不久前的中国,发生在这雄鸡病危的年代。
现在的社会稳定,经济也在不断发展。作为青少年,有书读,而且到处都有人维护着,鼓励着。所以我们不能辜负新中国对我们的期望。至少,我们要学习骆驼祥子奋发向上的精神。
我们现在的社会就是美好的,幸福的。没有自私,不幸和残酷了吗?回答是肯定的。现在社会,有许多人进步了,也有许多人退步了,这个退步是指人们的心灵变得败坏了,丑恶了,他们去赌、嫖、抢劫……无恶不作。然而社会总是要进步的,我们只能用强制手段去制裁这些人。
小学交流读书心得篇七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意大利文学家高尔基所说的一句话,教育着千千万万的人,如今,这句话使许多人走上了成功之路。
在那个时期,还有一位文豪,他就是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他也是一位历史性的人物。
他的著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当时风靡了全世界。这不仅是因为这本书好看,更因为它表达了一种坚韧不屈的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身上。在他身上,不仅有“布尔什维克”的革命精神还有对人类做出奉献的渴望。在书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应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卑贱庸俗而惭愧;在临终的时候,它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必须抓紧时间充分生活,因为一场莫名奇妙的疾病活一次意外的悲惨事故都可能是生命突然中止。”
这不仅表达要珍惜时间,还表达了保尔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秒也不忘布尔什维克,也不忘人民。
在这本书里,从保尔小时候一直讲到了保尔的生命的最后一刻。生命何其宝贵,只有一心为他人生命才会变得光彩,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话也就是这样。为人民,为社会,为大家的人的生命才会光彩,人活着,就是要为别人奉献,一心为自己,一生为自己的人什么也得不到!
百善而不足,一不善而足。在做好事时还要注意少做坏事。在佛教里千善才能抵一过,可见保尔做了多少好事。
如果说刘伯承是军神,那么保尔无疑是军圣,在战斗中,他屡建奇功,多次受伤,但死神总夺不去他的生命。
我们向保尔顽强的精神学习吧!
小学交流读书心得篇八
曾国藩,晚清名臣。但他天生又苯又慢。且不说他考了七次秀才才入围,也不说他考进秀才名次之低——倒数第二,就说他背文章吧。
那是个酷暑最热的一天,一个小偷钻进了他的卧室,躲在床底,伺机行事。当时天色已晚,很多人已就寝。曾国藩却挑灯诵书。要命的是,一篇很短的文章,他读了两个时辰都没背诵下来。当时小偷在床底热得浑身发汗,又过度紧张,几乎昏厥。又一个时辰后,曾国藩还在那里磕磕巴巴,背得短斤缺两。小偷忍无可忍,从床底滚出来,拍拍身上的尘土,朗声而诵,势如流水。末,以恨铁不成钢的语气说:“就你这头脑,别读书了,种地吧。”
曾国藩的笨和慢可想而知,可是就是这么一个又笨又慢的人,灭了天平军,平了天下,挽救了清朝,成就大业。为什么呢?的秘诀是,就是他一生坚持笨拙,不走捷径。
他曾说:“天下任何事都不是侥幸而成。要脚踏实地,不可投机取巧。”他还颤着手,指点道:“今后要立下规矩,无论战役规模多大,指挥官必须谋定而后战,切不可蛮攻蛮打,徒伤士卒。”从此后,湘军打仗,从不主动。纵然是胜券在握时,也不主动进攻。每次和太平军对垒之后,按兵不动,诱惑太平军来攻,使其三番五次进攻,消耗气力后,抓住机会,发动全线反攻,往往一战而定。
指挥军队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其他的了。以致左宗棠这样评价他:“正派而肯任事,但才具似欠火候。”他们曾经有过一段对话,但基本都是左宗棠侃侃而谈,而曾国藩如同听天外梵音。在左宗棠面前,曾国藩可不就是个蠢人。
只是,曾国藩从考进秀才那天开始就笃信这样的信念——既然我是笨人,那将来做一切事都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用笨方法去做,不投机不取巧不走捷径。不断积蓄力量,那么有天总会薄发。
正如诸葛亮,倘若没有饱读书经,又怎能在刘备三顾茅庐时大谈天下事分析得头头是道呢?正如刘备,在曹操眼前浇菜做花,韬光养晦,暗地积蓄力量,最终反败为胜。
荀子曾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可谓万物都是日积月累而成。正如大海是无数小溪汇流而成,高山是无数砾石堆积而成。
荀子还曾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可谓坚持才能成功。水是柔弱的,长时间的坚持却穿透坚硬的石头;绳本非尖利,长时间的坚持后却能割断木头。
曾国藩正是以坚韧的意志踏踏实实做事,一步一个脚印,最终超越了同时代的所有聪明人,甚至还影响了历最后一个重要人物——李鸿章。李鸿章用同样的方法消灭了捻军——这一清朝的心腹大患。
读《曾国藩》就像在读哲学;读曾国藩,就像在读人生。
我想起初学跳绳时,磕磕绊绊,别的同学都能一口气跳上许多个,我却连一个都跳不过。于是,晚上,我趁着别人不注意,独自在操场练习。一个,两个,一天,两天——终于,我能连续跳几十个了,然后就是一发而不可收拾,现在飞快得很。
我想起了学自行车。初学,我需要老爸扶着。没有他,我根本不能上车:不是倒了就是扭了。后来敢上车骑了,在老爸的扶助下,也是歪歪扭扭的,还好几次撞到墙上去。一次,两次……一天,两天……我终于可以潇洒地在风中骑着车了!“哇!”那感觉太好了,就像飞上了天。
其实,我本一拙童!可又笨又慢又何妨?勤能补拙是良训,踏实前进是正道。
小学交流读书心得篇九
纵观人生,就像是一条漫漫长路,人生的历程,也像是在这条路上努力探索。可是,在这条注定不平坦的道路上,有的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正道,也有的迷失在分岔口,甚至有的误入歧途,不再回头
思索之余,我们不妨想想,为什么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方法探索人生之路?这其中不免有些引路人的影响。
什么是“人生的引路人”在我看来,在前进的脚步,于你启示的,让你成长的,给你影响的就是一个“引路人”,他们不分男女老幼,高低贵贱,你的生活缺不了他们因为他们总是给你意想不到的光明世界。
近几天,在语文课本的介绍下,我接触到了一本书——《傅雷家书》,其中记述了傅雷夫妇在1954年到1966年5月期间写给傅聪和儿媳弥拉的家信,也详细地写下了傅聪出国学习、演奏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也映照着傅雷的翻译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运起伏。
很快我就买下了这本书而且很快沉迷其中,因为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感悟。
傅雷是位很严厉的父亲,他与世界千千万个父亲一样,都盼望着望子成龙,早日成就。因儿子傅聪在国外学习音乐常年不得回家,只得在那个通讯并不发达的年代靠着一封封家书传达讯息。在心中,一向教育子女极其严厉的傅雷直抒胸臆,通过书信,把自己的真情流露在字里行间。
傅雷夫妇在十一年间,用一封封家书建造了一座灯塔,照亮了傅聪昏暗的前路,给予他精神上的帮助和指引。这样的恒心和毅力让我动容。
其中几段内容让我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在这段话里,我能感受到父亲写下的字字句句都表现了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深情。他希望孩子能够茁壮成长,向外发展,早日独立自主,成就自身,但同时又不忍心让孩子离开身边。天下父母皆如此,从怀胎开始到分娩后,便含辛茹苦的将儿女哺育成人。但是,他们总会有长大的一天。“儿女成才之际,亦是离开屋檐独飞之时。”为此喜忧参半,那就是一种父爱。
再如“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这些念头整整一天没离开过我的头脑,只是不敢向你妈妈说,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宁!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同是离别之初,傅雷的爱子之情更加强烈!从开始对其离去思念、牵挂,到后来忆起自己对幼时傅聪管教严厉的愧疚甚至罪恶感则更显情深。傅雷在傅聪幼时“虐待了”傅雷,对其一丝不挂,严加管教,但是哪有父亲虐待子女呢?血浓于水,骨肉情深,他比任何人都希望儿子变得更优秀,这种情感使他不得不让儿子承受更多,而为的却是让孩子在未来收货更多。
《傅雷家书》是一本很特殊的书,它是傅雷思想的折射,是亲情教育的硕果,体现了一位父亲对儿子的苦心孤诣,强烈期望。在表达爱的同时,也全方面地教育了孩子,甚至把这样的爱与经验传于后人,流芳百世。
这本书给了我道德思想,文化修养的很大启迪,受益深远,铭记于心。让我在探索人生路的旅途上,得到了一丝光亮,我清楚的知道,那就是前方,我追求的未来……
人生路漫漫,幸有你做伴。愿我的人生旅途,光明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