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火烧云篇一
《成吉思汗和鹰》是“面对错误”主题单元的第二篇主体文章,文章主要写伟人成吉思汗在一次狩猎时因口渴难忍,四处找水解渴,当他艰难地找到水后,鹰四次撞翻他的杯子,成吉思汗气急败坏射死了鹰,当他发现鹰是他的救命恩人时懊悔莫及,顿悟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的道理。
1、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这的句话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成吉思汗四次接水都被鹰撞翻了的心情变化。
引导学生在充分自渎,抓住文章的主要故事情节,读中感悟课文的内涵。
采用自主、合作、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的引导,自我感悟,让学生体会到“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的道理。
1、(被称为“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位伟人,他波澜壮阔、金戈铁马的一生令人叹为观止,人们大多认为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统帅之一。有人曾经统计过,成吉思汗一生共进行了60多次战争,除十三翼之战因实力悬殊主动撤退外,没有一次失败过。可是,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中,成吉思汗却犯了一个错误。)请同学们看课件
2、谁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这篇课文是按着什么顺序来写的?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二部分,叙述了成吉思汗狩猎时,口渴得厉害,后来终于找到了一个滴水的泉眼。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我们继续学习第三部分,请同学们从这部分内容中找出第一次接水和打翻水的段落。自由读课文,思考:这部分内容中有哪些词句让你感受最深?从中你读懂了什么?在旁边做上批注。 (板书:无可奈何)
2、在成吉思汗渴得厉害的情况下,鹰却一次次地打翻了他辛辛苦苦接到的水,请从第三部分中再找出第二、三、四次接水和打翻水的段落。
3、自由读课文,思考:成吉思汗四次接水都被鹰撞翻了,他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找出有关词句,做上记号,再读一读。
4、小组合作互相交流一下你们划出来的词句,体会成吉思汗心情的变化过程。
5、生答,(师板书:有点生气、真的生气、气急败坏、)
a:为什么成吉思汗“有点生气了”?b: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成吉思汗“真的生气了”?c:气急败坏的成吉思汗做了什么事?(板书:杀死)分页标题#e#
过渡:渴极了的成吉思汗虽然气急败坏,但他仍然要继续寻找水源,却意外地发现了事情的真相,让我们一起来读第四部分。 [小学教学设 --更多语文反思]
1、找出描写成吉思汗神态的语句。
(抓住“愣住了”“呆呆地”体会成吉思汗的心情,这时候他在想什么?如果成吉思汗当时冷静思考问题,结果会怎么样?他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板书:懊悔不已)
2、懊悔不已的成吉思汗这时候情不自禁地大声喊了起来,同学们,你们就是成吉思汗,一起喊出来,师读描写动作的部分,生再读启示。导入最后一段的学习。
3、齐读启示。谈谈你对这句话的体会。
1、同学们,这个教训还让我们明白了另一个道理:人人都会犯错误,伟人也一样。可是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是因为他们犯错误之后懂得不断总结经验,特别是吸取教训。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做过一时愤怒而做了令自己懊悔不已的事呢?
2、交流伟人面对错误的资料。
3、同学们,让我们回头再想想那只可怜的死去的鹰,它死得多么冤枉啊,假如你像课文中的鹰那样面对别人的误解,你会怎么做?
(师小结:当我们面对别人的误解和伤害时,要懂得如何为自己辩解,懂得如何保护自己,才能让我们更健康、更快乐地成长。)
学习《成吉思汗》一课,有什么认识、感想和体会,认真组织语言写一篇读书心得。
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火烧云篇二
《落花生》是人教版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叙事散文记录了作者许地山小时候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好处的谈论,以小见大,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虽然文章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和深奥的说法,却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因此,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从新课标出发,结合本单元的教学任务,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精神,我把《落花生》的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技能目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懂得什么是借物喻人。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花生的默默奉献的可贵品质,理解心灵美比外表美更重要。
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
文章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教学时应突出这一特点。
良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教法和学法的和谐统一。语文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应是开放而有活力的。根据教学目标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选择了多种教法和学法配合实施,体现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特点,努力追求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1.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和实物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更形象的理解课文,真正的把握文章内涵。
2. 谈话法。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课本和学生应是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谈话法架起师生沟通的桥梁,是我不可或缺的教学方式。
3. 朗读法。语文课程应以读为本,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指导,感受课文的深刻含义。
4. 练习法。好的练习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5. 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生生交流,师生互动,解决重点问题。 教法和学法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本课采用以上五种主要的教法与学法,既突出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又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用活泼简单的谜语导入新课:同学们,老师请你们猜个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个白胖子”,谁能猜出谜底是什么?学生猜出谜底后,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花生,让同学们观察,随后我利用多媒体出示花生成长的图片,边出示边讲解课题:花生因落花入土而生果,所以植物学上称之为“落花生”。我这样设计导入,主要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本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展开记叙,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分析课文结构,然后师生交流,把课文分成以下三大段理解: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种花生、收花生;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准备; 第三段(第3自然段至最后):写父亲和我们品花生议花生,父亲对花生的赞扬使我们对普普通通的花生产生了敬佩之情。
注重阅读体验,加深理解,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是新课标的新要求,也是重要的阅读教学策略。为了突破“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这一教学重点,我指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第三段品花生议花生:首先,学生齐读,初步体会。并讨论:姐弟们说到了花生的哪些好处?父亲又说到了哪些?(兄妹们说“味美可以榨油便宜大家都喜欢吃”,这些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而父亲说的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却是最重要的特点: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第二,多媒体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父亲怎样议花生?父亲对花生的第一次议论,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的果实是否露在外面来比较,以突出花生即使是成熟了也无声无息,不急于表露的品格。其中“鲜红嫩绿”“高高的挂在枝头上”和“埋在地里”“矮矮地长在地上”形成鲜明对比,我再一次利用多媒体播放它们的对比图片,并在图片上用文字概括出果实的色彩、样子以及果实生长的位置比较,帮助学生理解花生虽没有桃子、石榴、苹果的外在美,却具有内在的可贵品质。为了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我把课文设计成填空,在课堂上和学生们一起做,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附:填空练习: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第三,分角色朗读,深入体会:父亲特别指出花生的最可贵之处,目的是希望孩子们能像花生那样,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最后,我再次拿出花生让学生们观察,直观的体会花生的朴实无华,感受它的可贵品质。
自主学习是未来社会对人的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请同学们互相交流讨论:父亲说的“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和作者说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两句话的含义。学生讨论完之后,我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观点,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外表美和心灵美面前,应该更看重心灵美,更看重能实实在在为人民做好事。一个外表不怎么美的'人,要做出成绩,得到大家的认可,也许比外表赏心悦目的人更难,但如能默默无闻、毫无怨言地去努力,给别人带来好处,应该说更了不起,也更让人敬佩。这时,我抓住时机,趁热打铁地告诉学生课文由议花生讲到做人,以小事物阐述大道理,这种写法就是借物喻人。这时,我在多媒体上打出儿歌: 姐弟种花生,居然收获丰。 父亲巧教诲,影响“我”一生。 我这样做,目的是想利用浅显易懂的儿歌,概括全文,突出文章借物喻人的特点,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布置作业: 思考题:
1. 文中写“种花生—收花生—品花生—议花生”四个过程,想一想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2. 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想一想我们周围的哪些人也像落花生一样,朴实无华却默默奉献? 动手题:找出文中的好词佳句,并会用好词造句。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回归生活世界。我的作业有助于学生对生活进行反思、体验,进而提升、完善。并为本课的第二课时埋下伏笔,做好铺垫准备,帮助学生深度把握课文。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火烧云篇三
《中彩那天》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级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二组中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外国小故事,故事发生在二战,一名汽车修理厂的技工——父亲无意抽中了大奖,当“我”兴奋地想上车与父亲共享这幸福的时刻时,怯被父亲赶了下来。父亲“神情严肃”“我”闷闷不乐;回到家里,慈祥的母亲向“我”揭开了其中的奥秘——“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最后,在没有人知情的情况下,父亲毅然的拨通电话,通知真正的获奖者库伯。这一动人的故事反映了一个普通工人的崇高的精神境界,它让我们懂得;城信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为珍贵。这篇课文图文并茂,真实感人,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通过课文的阅读,让学生从中懂得诚实守信比财富更为重要。同时,学习作者运用精彩的语言,抒发思想感情的方法。本文教学重点是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感情变化,理解诚实守信的珍贵。难点是对“道德难题”着一意思的理解。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语文阅读基本功训练的重点本组课文训练项目及教材的特点,我确定了这些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维持、财富、精湛``````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理解课文故事内容的同时,懂得诚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体会。
4、体会叙事条理清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式,能复述课文。
教材重点难点:
1、通过与文中的任务减刑对话,揣摩、品味任务的语言、行动及神态描写等词句,感受任务的思想品质,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
2、理解“道德难题”的意思。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着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设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件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减刑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结合的特点。
我的课堂结构是:检查预习(字词)——质疑导向——探索体验——学习升华——扩展延伸。
检查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新词的掌握程度,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所以,上课开始,我就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时,学生会提出:“中了什么彩?”,“谁中了彩?”“中彩者的心情会怎样?”等。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出:
中彩(奔驰牌汽车)——父亲
确定好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后,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这样,就为理解和探究做好了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接着,进入教学的第二阶段——探究体验。
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反复读课文,学生的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难免有些片面,这时,我再让学生由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读课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后了解到父亲中彩后“精情严肃——面临一个道德难题;最后在没有人知情的情况下,父亲毅然地拨通电话,通知真正的获奖者库伯,充分体现了父亲——一个普通工人的崇高的精神世界:“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心,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仅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本组课文教学时要“让学生替心读书,走进文本,充分感知故事内容,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并通过揣摩,品味作者对人物语言,行动及外貌描写等词句,感受人物的思想品质,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所以,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比如:“只是,他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我几次兴奋的想上车与父亲共享这幸福的时刻,都被他赶下来。”让学生揣摩:为什么中彩后父亲会不高兴呢?“不要烦恼,你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让学生从中感悟到母亲对孩子的呵护、教导、疼爱,对父亲言传身教的形象肃然起敬。
学生体验探究,我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的朗读紧扣文章所要表现的“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比财富”,最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体会,进入教学的第三个环节--拓展延伸。
新课标要求中年级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或感受,并引导学生观察社会、观察人生,为体现这一指导思想,突出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宗旨,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作业:
联系实际,写一则有关诚实、讲信用的日记。
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火烧云篇四
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7课《蟋蟀的住宅》。
拿到这篇文章,我读了十遍。
前两遍我站在普通读者的立场,读这篇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观察随笔,感受到文章结构的紧凑鲜明、语言的生动形象、描写的细致入微;感受到蟋蟀的住宅的确是“伟大的工程”;感受到蟋蟀这一小昆虫对生活的无限热爱;还感受到作者通过拟人手法传达出的对蟋蟀的无限喜爱之情。可以说,这篇文章就是一首人类对小昆虫、小生命的赞美诗。
第三四遍,我站在学生的立场读,读后产生了一些疑问:学生对蟋蟀熟悉吗?他们理解什么叫“随遇而安”吗?学生能从拟人写法中感受到什么呢?这么一个“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的洞穴怎么谈得上伟大呢?因为孩子们尤其是男孩子们总是喜欢拿着木棍在地上挖坑挖洞,挖这么小的一个洞穴对他们来说简直不费吹灰之力、
第五六遍,我站在教师的立场读,我找了我和学生在阅读之后共通的一些感受和疑惑:作者为什么说蟋蟀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作者是怎样用拟人的手法来表现这一伟大工程的?这之后的四遍,我在阅读中积极地思考:怎样构建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怎样组织一个和谐的绿色的对话的课堂。思索再三,我将目光锁定在建构主义理论,锁定在其下的“抛锚式教学法”并作了教学设计。
1、学会本课生字词,会认“宅、蔽、弃、慎”等7个生字,会写“弃、毫、遇、择”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住宅、选择”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重点语句的品读,理解“蟋蟀住宅是伟大的工程”的深刻内涵,感受蟋蟀“热爱生活”、“不辞辛劳”的品质。
3、体会文章中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学习科学家探索大自然、热爱小生命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培养爱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目标设计涵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重点是第二点,教学难点是第三点。
本课教学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通过对话交流达成1、2两个教学目标,第二课时则在第一课时学习基础上继续对话交流以达成教学目标三。下面,我就第一课时的流程安排作一说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理解“随遇而安”,对比引出课文,用时5分钟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自己建构的过程。所以产生学习活动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学生的背景知识和新知识之间有一定的相关度。而教师帮助创设一定的情境是提高相关度的重要方法。所以在这第一个环节中,我让学生从“说自己的家或小房间”入手,创设一种“用心创造生活”的情境,进而引入昆虫世界,理解一般昆虫的“随遇而安”和蟋蟀的不“随遇而安”,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理解了对他们来说存在一定难度的“随遇而安”一词,为后面感受蟋蟀的热爱生活、不辞辛劳的精神和其住宅的“伟大”打下了基础。
第二环节:确定问题,学生二度读文,交流阅读感受,用时10分钟
在此环节主要完成两件事情,一是学习生字词,字词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本环节注重将字词学习与课文语句、课文内涵结合起来进行,帮助学生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初步感受其住宅的“伟大”,这就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下对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共同关注,真正实现两者的统一,使学生取得扎实的学习成效。第二件事是确定一个大家共同学习的问题,我认为,语文教学一定要尊重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学生的阅读体验,所以用“作者最想告诉大家的是什么”和“你获得的最深感受是什么”两个问题来启发,并最终确定本节课的研究问题:“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虽然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但是正如建构主义所认为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对每个认识世界的个体来说是共通的,这就为确定相同的研究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可能。
第三环节:自主学习,学生默读课文,深入体会“伟大”,用时5分钟
默读的好处是能够促进人的自主思考,使阅读实现个性化,同时实现新信息与学生背景知识的联系和建立。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带着确定的问题与文本进行独立对话,采用在相应语句旁作标记和批注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从第二大环节的“概括”性阅读到本环节的“具体化”研读,符合阅读规律,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我提醒学生在默读中,关注课文中的“鱼泡泡”、插图、生字、思考题、资料袋等材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的概念。
第四环节:协作学习,反馈交流感受,提升“伟大”原因,用时15分钟
这一环节是课堂之所以为课堂,区别于完全独立阅读的特点。建构主义认为,自主的阅读促使了学生情感的变化,而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与其他学生和教师的不断交流与沟通,就能更好地实现意义建构和情感变化。所以此环节,我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或图片)等各种材料佐证说明自己的观点。在此过程中,教师是学习伙伴、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因此构建了绿色和谐的课堂。教师的作用更多地体现为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学生未能提升的时候给予提升、学生朗读不到位的时候给予指导。因此,本环节中,学生和教师通过对“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等具体语句的品析,感受蟋蟀住宅的科学、精致、舒服和浩大壮观,感受蟋蟀在建筑住宅时表现出的智慧和不辞辛苦。对于学生疑惑的“这么一个lsquo;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rsquo;的洞穴怎么谈得上伟大”这一问题,则采用对照方式,以相当于一个人在没有任何工具的帮助下挖掘300米的隧道帮助学生感受,并抓住“工具的柔弱与简单”和“工程的浩大与壮观”的极大反差,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真切的感受。同时,在品析之后及时进行朗读指导,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第五环节:效果评价,自由表述思想,再激阅读热情,用时10分钟
语文学习成效的最好评价内涵是学生在三维目标上是否得到了提升,该环节通过“你看,它的住宅是多么科学、多么精致、多么舒服;你看,蟋蟀用它柔弱的、简单的工具建造了如此浩大壮观的工程。此时,你想对蟋蟀说点什么?请你把它写下来”的“我手写我心”形式,表达自己对蟋蟀热爱生活的敬佩之情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就,对三维目标的达成情况是一个很好的检验。最后用“文章的作者法布尔是怎样写出这篇文章的?他为什么要用拟人的方法来写?”的“激发新疑点”的方式,使学生产生了从另一个角度去探询的热情,为第二课时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因此,该课文的学习,我积极遵循《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的理念,遵循建构主义理论,运用“抛锚式教学法”,实现学生在三维目标上的共同提高,并激发了学生更强烈的学习愿望,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