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小学数学教案篇一
教学内容:确定位置(北师大版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确定位置的必要性;
2、确定位置的方法。
(二)能力训练目标:
2、引导学生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操作与活动;
2、训练学生能把思考的结果用语言很好地表达出来,同时要让学生很好地交流和合作。
教学重点:
1、在现实情境中感受确定物体位置的多种方式、方法;
2、比较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合作学习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
学具准备:直尺、圆规、三角板、量角器等。
教学过程:
(多媒体展示图片)同学们还记得吗?去年也就是20xx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成功发射,10月16日6时28分返回舱在内蒙古大草原安全着陆,圆了几代中国人的梦想,让全中国人为之骄傲和自豪!但是你们知道在茫茫无边的大草原上,我们的科学家是怎样迅速地找到返回舱着陆的位置的吗?这全依赖于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大家一定觉得很神奇吧!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你就会明白其中的奥妙。
1、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需要物体的位置,同学们有这样的体验吗?
2、如果现在有同学想去看电影,
(3)从刚才的讨论中,你知道了在电影院内确定一个位置一般需要几个数据吗?这两个数据都代表有一定的实际意义,而且在排列上有一定的顺序性,这是在平面内确定位置的最常见的方法之一,也就是用有序排列的、具有实际意义的两个数据可以确定一个位置。
3、指名任一同学:你能用刚才这种方法描述一下你所坐的位置吗?
4、刚才有同学提到了在地图上确定某城市的位置,大家想一想在地图上是利用什么来确定位置呢?请看题(p126随堂练习)
(1)分组讨论:如何找到震中的位置?
小结:地球上的任何一个位置都有经度和纬度,象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就是通过监测出神舟5号返回舱降落位置的经度和纬度,从而帮助科学家快速地找到英雄杨利伟的。
6、示例1:(多媒体展示舰艇图)
(1)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并交流;
(3)小结:用这种方法确定位置一般也需要几个数据?哪几个?(距离和方位角)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如:在电影院找位置,在战争中确定对方的位置,在地图上确定某城市或地区的位置,让我们知道了生活中常常需要确定位置,在平面内确定一个位置一般需要两个数据,在实际生活中遇到不同情况要选择不同的方法)
小学数学教案篇二
备时间:第十五周 上时间:第十六周
第3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能结合具体情境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区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 的正确评判。
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区分刻画“平均水平”的三个数据代表,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评判能力,进一步发展其数学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通过数据分析与处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教学难点:利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5分钟,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某次数学考试,小英得了78分。全班共32人,其他同学的成绩为1个100分,4个90分,22个80分,2个62分,1个30分,1个25分。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作出评判:
平均数是我们常用的一个数据代表,但是在这里,利用平均数把倒数第五的成绩 说成处于班级的“中上水平”显然是不属实的。原因是全班的平均分受到了两个极端数据30分和25分的影响,利用平均数反应问题就出现了偏差。
怎样说明这个问题呢?我们需要学习新的数据代表―中位数与众数。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20分钟,教师点拨,学生合作解决,全 班交流)
内容:问题:某公司员工的月工资如下:
员 工经理副经理职员a 职员b职员c职员d职员e职员f杂工g
经理说:我公司员工收入很高,月平均工资为20xx元。
职 员c说:我的工资是1200元,在公司算中等收入。
职员d说:我们好几个人工资都是1100元。
一位应聘者心里在琢磨:这个公司员工收入到底怎样呢?
你怎样看待该公司员工的收入?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教师对表现积极的学生予以鼓励。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
(1)月平均工资20xx元,指所有员工工资的平均数是20xx元,但只有正副经理的工资比平均工资高,是他两人的工资把平均工资“拉”高了。
(2)职员c的工资是1200元,恰好居于所有员工工资的“正中间”(恰有4人的工资比他高,有4人的工资比他低),我们称1200元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3)9个员工中有3个人的工资为1100元,出现的次数最多,我们称1100元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议一议:你认为用哪个数据表示该公司员工收入的平均水平更合适?
让学生讨论,充分发表不同的观点,然后 归纳起:用中位数1200元或众数1100元表示该公司 员工收入的平均水平更合适些,因为平均数20xx元受到了极端值的影响。
结合上述问题的探究,引入中位数、众数的概念:
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教师指出: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数据的代表,它们刻画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让学生用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回头望,解释引例中小英的数学成绩的问题。
第三环节:运用提高(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内容:1. 对于一组数据:3,3,2,3,6,3,10,3,6,3,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这组数据的众数是3;
b. 这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的数值不等;
c.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的数值相等;
d. 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与众数的数值相等。
答案:a
2. 20xx―20xx赛季上海东方大鲨鱼篮球队队员身高的中位数、众数分别是多少?(本213页)
(2)你认为学校商店应多进哪种尺码的男式运动鞋?
第四环节:堂小结(5分钟, 学生思考问题,回顾)
内容:议一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哪些特征?
学生讨论交流,师生共同特征:
1. 用平均数作为 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可靠和稳定,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都有关系,对这组数据所包含的信息的反映最为充分,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较为常用,但它容易受极端值的影响。
2. 用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它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但它不受极端值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有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3. 用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也比较差,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但它不受极端值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众数往往是人们尤为关心的一种统计量。
要根据不同的实际需要,确定是用平均数、中位数还是众数映数据的平均水平。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本习题8.3。
小学数学教案篇三
1.在感知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上运用了比较策略。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小学数学中有许多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防止知识的混淆,提高辨别能力,从而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通过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可以让学生很清楚地看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不仅反映了两者在数量变化趋势上的不同,更彰显了折线统计图的直观性与便捷性。
2.注重在分析与预测中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统计教学应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并能根据统计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本节课的例题呈现了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使学生不但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而且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中数据的变化趋势进行合理的推测。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培养了学生描述、分析数据和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统计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回顾导入
1.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喜欢机器人吗?
(课件出示教材104页例1情境图)
2.回顾旧知。
(1)课件出示下面的统计表。
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表
年份
xxxx
xxxx
xxxx
xxxx
xxxx
xxxx
20xx
参赛队伍/支
426
394
468
454
489
499
519
师:从统计表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学生观察,汇报时说出各个年份参赛队伍的支数)
(2)动手操作。
先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怎样绘制条形统计图,再在练习本上尝试画出条形统计图。
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展示。
各小组展示绘制的条形统计图。
(4)师生共同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①画出纵轴和横轴,标明起点。
②根据纵轴长度并结合所给数据确定一个单位长度代表的数据是多少;在横轴上确定各项目的位置,即等距离确定各直条的位置。
③取各数量对应的点,画出直条,并在直条上标明数据。
④标明统计图的名称、制图时间等。
3.导入新知。
除了用条形统计图表示以外,我们还可以这样画,大家一起看(出示一幅折线统计图),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通过教材中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既回顾了条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究新知
1.观察思考。(课件出示教材105页折线统计图)
统计图
小学数学教案篇四
1、知识与技能:结合本班同学的生日在什么季节进行统计,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愿望,培养他们的统计意识。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能根据统计图,分析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
对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和分析有所体验。
教学难点:
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统计格子纸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引入新课
师:大家看,小男孩在做什么?(过生日)
1.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日,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4,5,
6,7,8,
9,10,11,
12,1,2,
2.猜:老师为什么这样写呢?(生猜测)
教师贴春,夏,秋,冬
3.学生欣赏四季景-片。
同桌记一记四季是如何划分的?
4.每位同学选代表自己生日的纸卡。小组内相互检查每人是否拿对了。
5.老师想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该怎么办?
二、亲自调查,收集数据
1、调查准备
师:你们想用什么方法调查呢?(生汇报)
师:接下来我们就用站排的方法来统计。调查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生答)
2、合作调查。
3、汇报交流
三、分析统计结果,解决问题
打开书90页。涂一涂。注意每个小格代表一人。
师:仔细观察图,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自由说
四、可能性教学渗透
师:老师听说我们班要转来一名新同学,你们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呢?说出自己的理由。
五、拓展应用
小明看到同学们都表现这么棒,想邀请大家一起参加今天晚上的生日聚会,可不知该买什么口味的蛋糕。各组用喜欢的方法调查,分组统计,完成统计图。
六、游戏
同学们经常玩剪刀石头布,今天我们每人玩10次,看自己赢了几次,输了几次,平局几次,用自己的方法来统计。(学生每人1张白纸,用来记录)
七、拓展延伸,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生自由说)
师: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统计呢? (自由说)
板书设计:
生 日
3,4,5, 春
6,7,8, 夏
9,10,11,秋
12,1,2, 冬
小学数学教案篇五
第三单元乘数、除数是三位数的乘法和除法
整体感知
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教材49页例1、例2及“做一做”,练习十二1-5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用整百数乘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总结出用整百数乘的口算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投影片出示口算题)请同学们口算:
100×6300×54×208×60
200×7400×813×3023×20
2.通过上述后四个题的练习,你能说出乘数是整十数的口算乘法应该怎么想吗?(通过以上两个内容的复习,使学生明确乘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和算理,突出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学习新知识创设了条件)
板书课题,乘数整百的口算的乘法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引导学生先明确,用乘法计算:100×4板书:100×4=400
(2)再引导学生竖着数有多少个小格?
启发学生明确:用乘法计算4×100板书:4×100
(3)教师启发学生观察上面两个算式,你知道了什么?
2.出示100×1212×100启发学生先思考,然后分组交流
反馈练习:6×10018×10027×10049×100
(先口算,再指名说说你的口算方法)
(通过说算理,既加深了学生对例1算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为例2的学习做了铺垫)
3.教学例2:
(1)出示例2,7×200引导学生想200是几个百?
(2)那么7和200相乘得多少可以怎样表述
引导学生口述:7和2个百相乘得14个百,也就是1400
(3)出示算式:12×300学生独立试算,订正时汇报算法.
4.总结用整百数乘的口算规律.
(3)完成49页做一做(订正时,找三个题说应怎样想)
(通过基本题的练习,检查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促进学生新知内化)
三、巩固发展
1.50页练习十二第1题,先独立完成,然后指名三人说说前三组题中上下两题的关系(含义和计算的想法)
2.练习十二的3、4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二第5题.
六、板书设计
乘数是整百的口算乘法
例1:100×4=400例2:7×200=1400
4×100=40012×300=3600
100×12=1200想:7和2个百相乘得14个
12×100×1200百是1400
笔算乘法
教学内容:教材52-53页例3及做一做,练习十三的1-4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能抽象概括出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法则.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前后知识的联系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抽象概括乘数是三位数的计算法则.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314×2314×5314×30314×14×400
2.算出下面的乘法题,并在右面的方框填上数
(一人板演,其它同学填在52页书上)
3.说说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法则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学生试做例3
(2)小组讨论
(3)订正引导学生明确:
③最后把三次求得的数加起来.
(5)练习:52页的做一做
2.概括法则
(2)概括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法则.使学生明确:
①从低位到高位用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
②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
③然后把三次求得的数加起来.
(3)练习:235×314
3.教学因数概念及乘法验算方法
(1)学生自学53页下半部分内容,同时完成书上填空.
(2)通过自学使学生明确:
①被乘数和乘数都叫做积的因数.
②检查乘法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可以用交换因数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
(3)练习:在这三个乘法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
221×123=271837×9=63a×b=c
(4)完成53页做一做
(5)看书质疑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在乘法里,被乘数和乘数都叫做积的
(2)用乘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对齐.
2.判断改错.
3.55页3题
4.55页4题
四、全课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五、布置作业:55页1题.
六、板书设计
乘数是三位数的笔算乘法
例3:
法则:1.从低位到高位分别用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
2.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
3.然后把三次求得的数加起来.
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教材57页,练习十四1-4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掌握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进行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
2.提高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教学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掌握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计算法则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投影出示)
24×2031×30025×40300×2260×2
304×24100÷413700÷37
2.计算下面各题(分小组完成)
306×213621×167
提问:结合具体题目说一说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法则.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板书课题)
2.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287×304
(2)启发学生自己计算:
287×304=87248
(3)揭示简便算法
3.把计算补充完整
5.小结新知: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什么?师生共同总结: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用0乘这一步可以省略.但要注意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投影出示)
6.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质疑问难.
三、巩固发展
1.填空.(投影出示)
2.判断并说明理由(投影出示)60页4题.
3.计算:(小组赛)
60页1题的后2个
60页2题的前2个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又学会了哪些知识?
师生共同总结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计算法则.
五、布置作业:60页3题.
六、板书设计
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教材58-59页例6例7及做一做练习十四的5-9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知道“扩大”“缩小”的含义
(二)能力训练点
2.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三)德育渗透点
教学难点:理解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并运用规律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24××3016×8×300
2.下面两题,用竖式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28×402800×30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扩大”或“缩小”几倍的含义.
(1)讲授把一个数“扩大”几倍就是把这个数乘以几.
(2)练习:
①6扩大4倍是多少?②3扩大10倍是多少?
③200缩小20倍是多少?④8缩小8倍是多少?
2.教学例6.
(1)出示表格
(2)学生口算填表
(3)想:发现了什么?分组讨论
引导学生明确:
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4)练习:58页做一做,说说是怎么想的
(6)启发学生把发现的两条规律进行概括.
(7)填空练习:
①在4×5=20中,如果4不变,5扩大2倍,那么积也()倍
②在6×8=48中,如果8不变,6缩小3倍,那么积也()倍
3.教学例7.
(1)出示例7
(2)启发学生从用两位数乘的方法类推出用三位数乘的方法
①先自己试算.
②订正:使学生明确怎样列竖式最简便
(3)练习:59页做一做1(直接填在书上)
59页做一做2
三、巩固发展
1.填表
观察:每次计算同前一次比较,因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
2.填空:
(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积也().
3.练习十四6题(填在书上)
4.改错
5.练习十四7题第一横行(三人板演,全班齐练)
6.练习十四8题
四、全课小结:今天你又学得了哪些新知识?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四61页7题第二横行、9题.
六、板书设计
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
例6:
例7:280×340=95200
口算除法
教学内容:教材67页例1、例2及“做一做”练习十六1-5题.
素质教育目标
(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提高口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用整百数除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总结用整百数除的口算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口算卡片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360÷6360÷9410÷10540÷60500÷10
2.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是什么?
3.口答:500是多少个百?1300是多少个百?3200呢?
4.我们已经学过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今天我们来学习除数是整百数的口算除法,板书课题“口算除法”.(通过复习,一方面老师可弄清学生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口算方法的.复习,为把口算规律迁移到除数是整百的口算除法做了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1
(2)根据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你能推导出500÷100得多少吗?(学生思考)
(4)再出示2400÷100,你能很快算出它的商,并说出你是怎样想的吗?引导学生口述2400里面有几个百,因为2400里面有24个1百,所以2400÷100=24(通过迁移,扩展和学生思考,发现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学生自觉地学会用己有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
2.教学例2:
(1)出示例21200÷400
(2)出示3600÷300
教师启发学生,应该怎样想?
引导学生明确:36个百里有12个3百,所以3600÷300=12
3.总结规律:
(2)完成67页做一做(订正时,找两题说应怎样想)
三、巩固发展
1.68页第1题
2.第3题找朋友练习(把第3题的算式和得数分别做成卡片分两组,每组10人,其中5人手拿算式,5人手拿卡片)
四、全课小结:引导学生总结口算除法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六4、5题.
六、板书设计
口算除法
例1:500÷100=5例2:1200÷400=3
2400÷100=243600÷300=12
笔算除法:商多位数
教学内容:教材78-79页例7例8及做一做练习十九1-4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除数是三位数除法的计算算理.
2.掌握笔算除法的计算法则.
(二)能力训练点
1.能运用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法则正确地进行笔算.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知识间的迁移类推,渗透辩证唯物主义.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掌握用三位数除商多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商多位数的算理.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计算:
(1)2432÷421(2)4832÷592
[复习商的定位和试商方法]
2.计算并讲算理:
(1)845÷32(2)2736÷48
3.口答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7
(1)出示例78450÷325
(2)请同学们根据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试算(全班齐练,一人板演)
(3)订正,引导学生明确:
①除数是三位数,先用除数去试除被除数的前三位,就是除845个十.
②商2写在十位上表示2个十.
③325除1950商6,商写在个位上面,这道题的商是26.
(4)启发学生用乘法验算,检查商是否正确.
(5)练习,先确定商的最高位在哪一位,再计算
2.教学例827480÷482
(1)学生交流比较例8与例7有什么不同?
(2)引导学生明确算理,自己试算,互相订正,并检验.
(3)练习:下面各题,先说出商是几位数,再计算出来.
3.概括法则:
(1)引导学生明确:
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与除法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①都是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
②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面写商.
③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3)概括法则
(4)练习:79页做一做(两人板演,全班齐练)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2) ()内填哪些数字商是两位数?()内填哪些数字商是三位数?
2.确定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3.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4.小组赛:80页练习十九2题
5.练习十九3题(一人板演、全班齐练)
6.练习十九6题
四、全课小结:今天你又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九3题(1)(2).
六、板书设计
笔算除法商多位数
例7:8450÷325=26
325除854个十,商2个十余195个十,325除1950商6
法则:
1.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三位数,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前四位数.
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面写商.
3.每次除后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例8:27480÷480=57……6
商不变的规律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总结规律的能力.
2.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商不变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商不变规律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投影出示)
288÷4003600÷3005400÷9008000÷800
1200÷200÷7001500÷5006000÷600
2.提问:扩大几倍是什么意思?缩小几倍是什么意思?
3.填空(投影片出示)
(1)把24扩大10倍是()
(2)把4800缩小200倍是()
(3)70扩大()倍是490
(4)4800缩小()倍是120.
4.填表(小黑板出示)
提问:从表中发现了什么?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表中被除数,除数变了,商为什么不变呢?你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2.教学例10,引导学生总结商不变的规律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①2组同1组比较,被除数有什么变化?除数有什么变化?商有什么变化?
②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准确表述: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了5倍,商不变.
(2)教师提问
②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并说给同桌.
③师生一起订正讨论结果:
第4组与第5组比较,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2倍,商不变.
第3组同第5组比较,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20倍,商不变.
第2组同第5组比较,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了200倍,商不变.
第1组同第5组比较,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了200倍,商不变.
教师板书:缩小了2倍、20倍、40倍、200倍.
(3)概括规律:你能用一句话来总结今天学到的规律吗?
(4)看书理清重点词语.
①如果被除数扩大100倍,要使商不变,除数应该怎样?
②如果被除数缩小100倍,要使商不变,除数应该怎样?
③如果除数扩大了10倍,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怎样?
④如果除数缩小了10倍,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怎样?
3.教学商不变规律的应用.
(1)出示例11,说明式题特点.3600÷600,启发怎样利用所学规律算出商?(板书)
3600÷600=6
想:把3600和600同时缩小100倍变成36÷6,得6
4800÷400得多少?怎样想?
把4800和400同时缩小100倍,变成48÷4=12
尝试练习(投影出示)
(2)出示例128760÷120
提问:被除数、除数有什么特点?根据刚才的口算方法,怎样算更简便?在竖式上怎样表示呢?请观察老师怎样做? (老师演示)提问:老师怎样做的,表示什么?如果同时划出2个0,3个0呢?876表示的是什么?(876个十),12表示什么?(12个十)
学生完成笔算部分,一生板演.
练习(投影出示)
①判断:(投影)划的0对不对,为什么?
②计算:
8060÷6500÷270(2人做投影片,其余做练习本)
三、巩固发展
1.根据商不变的规律判断(投影片)
48÷12=4
(4×5)÷(12×5)=4
(48×6)÷(12÷6)=4
(48÷3)÷(12÷4)=4
(4÷2)÷(12÷2)=4
48÷(12÷3)=4
2.填空:
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扩大(或缩小)()倍数,()不变.
3.下面计算对吗?(投影出示)
4.87页1、2题在书上完成.
四、全课小结
五、布置作业:87页3题.
六、板书设计
商不变的规律
例10:
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例11:3600÷600=64800÷400=12
想:把3600和600同时缩小100倍,变成36÷6=6
例12:8760÷120=73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材95-96页例1、例2、例3及做一做练习二十二.
素质教育目标
教学重点: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做出判断推理,概括出关系式.
教学难点: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熟练进行乘法验算和求未知数x.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下面各题:
65÷517×345÷517×0×4
15×512×8480×160÷25×9
25×()=100()×14=280
2.说出下面各题中x的值,并指出计算根据.
x+15=45x-6=2490-x=3036+x=40
3.引入新课:
板书:“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图:
教师口述题意:每盘30个鸡蛋,3盘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引导学生口述算式:30×3=90(个)(板书)
学生口述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及各部分间的关系.
板书:因数×因数=积
(2)出示例1的(2)(3)两题
学生先口述题意,然后引导学生在书上直接计算,启发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90÷3=30(个)90÷30=3(盘)
2.观察比较,总结关系.
(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2)式和(3)式与(1)式比较,发现了什么?
(2)学生思考后,小组讨论,互相讲自己的想法.
(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讨论结果.
同时板书: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3.教师提示:应用此关系,可以对乘法进行验算.
(1)引导学生说出怎样验算
(2)完成“做一做”验算24×36=1008112×43=4736
4.应用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求未知数x.
(2)教师板书:x×6=96
x=96÷6
x=16
(3)引导学生进行检验:16×6=96
5.看书质疑.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2)因数×因数=()
2.练习二十二第1题(分两个小组练习)
3.填表,说说你是怎样想的,97页2题
4.练习二十二第3题(分组练习,每组选一个题说方法)
5.共同完成第5题,并说说你的根据.
四、全课小结.引导学生共同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五、布置作业:练习二十二第4题.
六、板书设计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掌握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除法验算和求除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重点: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式.
难点:除法各部分间关系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纸盒3个,月饼模型18块.(也可以用其它代替)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28÷7= 8÷4= 4×7= 25÷5=
17×2= 45÷9= 35×4= 18÷3=
18÷6= 6×3=
2.口答:
求未知数x,并说明根据:
35x=70 x+18=20 x-6=15 42-x=40
3.导入:
二、探求新知
1.教学例4:
(1)引导操作:指导学生操作并完成(1)小题.
你是怎样求商的?它们有什么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
(2)学生完成(2)小题.引导学生说出已知什么?求什么?列式回答.
和(1)小题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18÷6=3(盒)
此题中的18.6和3在原来(1)小题中各是什么数?
已知的是被除数、商,求得是除数.
已知的是商、除数,求得是被除数.
2.归纳总结关系式:
因此由学生归纳出: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3.关系的应用:
(1)验算:
完成做一做.
让学生汇报你是怎样验算的.
(2)求未知数x.
我们学习了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求除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
出示例5,
求280÷x=56中的未知数x
引导学生口述,x在除法算式中是什么位置,根据什么来计算?
280÷x=56
x=280÷56
x=5
(3)解文字叙述题:
出示例6.
一个数除以48得15.这个数是多少?
启发学生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引导学生口述,x是除法算式中的什么数?怎样来计算?
设要求的数是x
x÷48=15
x=15×( )
x=( )
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并说出根据.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除数=( ) 被除数=( )
2.判断:
(1)验算“1944÷36=59”时,因为59×36=1944,所以此题的计算是正确的.( )
(2)求“4815÷x=45”中的未知数x的过程是:
4815÷x=45
x=4815÷45
x=107( )
(3)解“什么数除以64得28”文字题时,过程是:
x÷64=28
x=64×28
x=1792( )
3.选择:
(1)根据“120÷8=15”,验算正确的算式是( )
①120×15=8 ②15×8=120 ③120÷15=8
(2)被除数=( )
①商÷除数 ②商×除数 ③被除数÷商
(3)在“x÷50=14”中,求x的式子是( )
①50÷14 ②14÷50 ③14×50
(4)在“256÷x=64”中,x的值是( )
①4 ②9 ③16384
4.求未知数x(分组练习,并说出根据)
x÷104=9 x÷120=31 141÷x=47
5.文字题:
15375是哪个数的75倍?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六、板书设计
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例4.例5.
商=被除数÷除数
(2)18÷6=3(盒)
例6:x÷48=15
除数=被除数÷商x=15×48
(3)6×3=18(块)x=720
被除数=商×除数
乘除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一个数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改成乘以这两个一位数的积的算理.
2.理解一个数乘以一个两位数转化为一个数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的算理.
(二)能力训练点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灵活、合理的简便算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难点:选择合理的简便算法.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12×30 18×20 24×40
35×4 25×4 45×2
2.把两位数写成两个一位数相乘
15=( )×( ) 30=( )×( ) 24=( )×( )
第一种解法: 第二种解法:
6×12×5 6×(12×5)
=72×5 =6×60
=360(元) =360(元)
你发现什么?
使学生明确:
(2)当两个乘数相乘得整十数时,第二种算法简便.
板书课题:简便算法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135×5×2
学生试做
(2)订正:使学生明确简算方法
35×5×2
=35×(5×2)
=35×10
=350
(3)拓展补充45×2×9
(4)学生完成做一做
2.教学例2
(1)出示例225×16
①讨论怎样计算简便?
引导学生说出把16分成4×4,这样25×4×4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25×16
=25×(4×4)
=25×4×4
=100×4
=400
②启发学生想不同的算法.
(2)拓展补充
15×12怎样算比较简便?
(3)练习:108页的做一做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27×4×5 (2)15×12
=27×[()○()] =15×[()○()]
=27×[()○()] =15×[()○()]
=27×[] =15×[]
= =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在○里填写适当的运算符号,使计算简便
46×25×4=46×[()○()]
3.练习二十五1题
4.练习二十五3题(填写在书上)
5.练习二十五5题
四、全课小结:今天你又学得了哪些新知识?
五、布置作业:练习二十五4题.
六、板书设计
简便算法
有时一个数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改成乘以这两个一位数和积,比较简便.
例1:35×5×2
=35×(5×2)
=35×10
=350
有时一个数乘以两位数,改成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计算比较简便.
例2:25×16 25×16
=25×(4×4) =25×(2×8)
=25×4×4 =25×2×8
=100×4 =50×8
=400 =400
简便算法(二)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2.使学生掌握除法中两种简便算法:
(二)能力训练点
1.进一步掌握总结规律的方法.
2.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概括能力和积极探索规律的精神.
教学难点:在除法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简便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投影出示)
240÷20 360÷40 450÷30
350÷70 450÷50 630÷70
800÷100 240÷80
2.填空,把下面各数,分解成两个一位数相乘.
35=( )×( ) 54=( )×( )
32=( )×( ) 40=( )×( )
25=( )×( ) 28=( )×( )
3.应用题(小黑板出示)
三年级同学参加春季植树,把9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3组,每组多少人?(两种方法解答)
读题,学生独立完成,一生板演,教师巡视点拨学生,订正.
二、探究新知
教师说明:也就是说两个算式相等.
教师板书:90÷2÷3=90÷(2×3)
填空练习:
180÷4÷5=180÷( ) 140÷5÷4=140÷( )
240÷5÷6=240÷( ) 190÷5÷2=190÷( )
教师提问:由以上练习,你能得到什么规律?请同桌讨论,学生试述.
教师引导明确:一个数连续用两个数除,每次都能除尽的时候,可以先把两个除数相乘,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投影出示)
2.教学例3
提问为什么?因为两个一位数的乘积是整十数利用上面的规律计算简便.
反馈练习1360÷8÷5引导学生口述思路.
810÷9÷2 810÷9÷2
=90÷2 =810÷(9×2)
=45 =810÷18
=45
教师提问:(启发学生)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提示:计算时方框的步骤不必写出来.
(3)反馈练习:111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并补充:190÷19÷2(加强对比灵活运用)
教师巡视,指点差生,集体订正.
3.教学例4
(1)出示例4:420÷35
420÷35 420÷35
=420÷7÷5 =420÷5÷7
=60÷5 =84÷7
=12 =12
请同学们比较两种作法哪种要简便?为什么?
(3)反馈练习:111页做一做(幻灯出示)
350÷25480÷32
4.新知小结:今天你又学得了哪些新知识?
教师提示:今后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使计算简便.
三、巩固发展
1.用简便算法填空:(投影出示)
750÷2÷5=720÷( )
420÷3÷7=420÷( )
190÷5÷2=190÷( )
180÷36=180÷( )÷( )
360÷24=360÷( )÷( )
420÷28=420÷( )÷( )
2.判断哪种方法更简便?
(1)360÷8÷5 360÷8÷5
=360÷(8÷5) =45÷5
=360÷40 =9
=9
(2)810÷45 810÷45
=810÷5÷9 =810÷5÷9
=162÷9 =90÷5
=18 =18
3.简便计算:
800÷5÷8 240÷48
4.112页3题(小组赛)
五、布置作业:112页4、5题.
六、板书设计
简便算法
90÷2÷3=90÷(2×3)
例3:390÷5÷6
=390÷(5×6)
=390÷30(整十数)
=13
810÷9÷2
=810÷(9×2)
=810÷18(非整十数)
=45
例4:420÷35
=420÷7÷5
=60÷5(口诀求商)
=12
420÷35
=420÷5÷7
=84÷7(不能口诀求商)
=12
第四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整体感知
认识一位小数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理解一位小数的含义.
2.知道一位小数的读、写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熟练的读写一位小数.
2.通过直观演示、观察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小数的学习,鼓励学生在知识的领域里探究.
教学重点:理解一位小数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米尺示意图,投影仪、学生准备米尺.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投影出示:用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
2.把一米平均分成10份,1份是1米的――,是――米;
3份是1米的――,是――米.
3.口答.1米=()分米1元=()角
二、探究新知
1.设疑导入.出示(标有实物及价格的商标纸).
导入:这就是今天学习的新知识.
板书课题四、小数的初步认识
1.认识一位小数
2.新授.教学例1(出示米尺示意图).
学生拿出米尺.
(1)观察后说出图意.
(2)引导学生明确:①每段长几分米?
②1分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
2分米、3分米……
(学生依次把分数写在图下面)
(3)提示:
②学生类推:2分米、3分米……写成小数.
③讨论交流:1米4分米=()米
④学生举例(任意说小数)
(4)反馈练习:118页“做一做”第1题.
(独立做,巡视时纠正学生写法上的错误)
3.教学例2.出示:1元=10角.
(2)使学生明确:钱数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表示方法.
(3)交流后板书:1角=元=0.1元
2角=元0.2元
1元3角=1.3元
(4)反馈练习:118页“做一做”2题(独立做,同桌交流)
4.一位小数的读写.
(1)自学课本117页―118页前三行.你知道了什么?
(2)使学生明确:①整数、小数的概念及区别
②小数的读法
(3)反馈练习:118页“做一做”3题
(同桌互读,纠正错误,对读、写有困难的学生适当提示)
三、巩固发展
1.119页练习二十八1题(填在书上,同桌互议)
2.读出下面各小数.
0.30.81.73.54.410.6100.8
3.填上适当的小数.
1角=()元3角=()元
8分米=()米6分米=()米
1元2角=()元9米4分米=()米
4.在每个图里,涂上颜色表示下面的小数.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五、布置作业:练习二十八2.
六、板书设计
小数的初步认识
1.认识一位小数
例1
例2
1角=元=0.1元1米4分米=1.4米
2角=元=0.2元1元3角=1.3元
(注:.用红色标出)
认识两位小数.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理解两位小数的含义;
2.知道小数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小数的数位;
3.学会两位小数的读、写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能熟练地读、写两位小数;
(三)德育渗透点
1.根据小数点易丢、易错,对学生进行做事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2.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又为实践服务”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两位小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小数数位的理解.
教具、学具准备:米尺、投影仪、米尺示意图.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口答:1米=()分米=()厘米
1元=()角=()分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板书课题:认识两位小数
2.教学例4.
出示米尺示意图.
(1)引导学生观察思考:①1厘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为什么?
②2厘米、5厘米、15厘米……
使学生明确:1厘米可以用 米来表示,几厘米可以用 米来表示.(引导学生在米尺示意图上标出各分数)
(2)鼓励学生任意举例.
提示:百分之几的分数也可以用两位小数来表示.
①回忆 写成0.1的方法;
③类推:2厘米、5厘米、15厘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
(要求学生说出思考方法,注意:将15厘米写成0.15米后,读数可能有难度,教师给予点拨)
④学生任意说出几个两位小数.
⑤反馈练习:122页做一做第3题.(独立填空,同桌交流)
3.教学例5.
明确:
①元、角、分为单位的钱数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表示方法;
②区分2分、2角5分中的两个“2”表示的意义.
交流后板书:1分=元=0.01元
2分=元=0.02元
2角5分=元=0.25元
1元3角8分=1.38元
出示复合片(抽拉)
(1)引导学生观察:一小格用分数、小数表示分别是多少?
3个格、36个格、10个格……
(学生任意举例)
明确:
①每个正方形图都表示整数1”.
②表示百分之几的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
(2)渗透“十进”关系.
讨论:0.10为什么等于0.1?
明确:①10个0.01是0.1;
②10个0.1是1.
板书: =0.01 =0.36
=0.03 =0.10=0.1
(3)反馈练习:122页“做一做”第1题.(独立完成,同组互议)
(1)引导学生自学122页上半部分.
思考:通过读书你明白了什么?
使学生明确:
①小数的数位顺序;
②小数的读法.
(2)点拨:
①整数、小数相邻数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
②小数部分顺次读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③百分位后面还有数位,以后再学.
(3)检查效果:出示120.85
要求:
①指出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数位名称.
②读出小数.
板书:(见板书设计)
(4)质疑.
(5)反馈练习:读出下面各小数,说出各小数的数位名称.
三、巩固发展
1.124页二十九第1题(填书,同桌互议)
2.124页练习二十九第2题
(互问,重点明确同一个数字“1”所在位置不同表示的意义也不同)
3.填空.
(1)10个0.01是().
(2)0.01是()分之一.
(3)98厘米=()米.
(4)4元零7分=()元.
(5) =().
(6) =().
(7) =()=()
4.判断.
(1)0.37中,没有整数部分,只有小数部分.()
(2)7.25读作:七点二十五.()
(3)3.02元表示3元2角.()
(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小数点位置的重要性,渗透做事要认真仔细的思想)
四、全课小结
五、布置作业:练习二十九.3题.
六、板书设计
认识两位小数
例4
例5例6
1分=元=0.01元 =0.01
2分=元=0.02元 =0.03
2角5分=元=0.25元 =0.36
1元3角8分=1.38元 =0.10
=0.1
读作:一百二十点八五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并掌握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2.正确区分整数加法和小数加法的异同.
(二)能力训练点
1.能正确计算小数加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计算小数加法,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
教学重点: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对齐数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的算理.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答.说出下列小数中每一位数表示的意义.
0.40.081.0323.715.26
2.说出下面的钱数各是几元几角几分.
1.82元0.03元7.90元0.65元0.27元15.04元
3.整数加法法则是什么?
(强调: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竖式计算1283+2642479+560
转化成12.83+26424.79+5.60导入课题.
板书简单的小数加法
2.新授.
(1)教学例1.
启发学生思考:通过看题,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
①列式.
②用几角几分知识计算.(学生试算,教师巡视时提示:列竖式时把数位对齐)
(2)小数计算的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时提示:
①0.65中的“6”“5”、0.27中“2”“7”的意义.
②竖式排列的道理:明确相同数位对齐,即小数点对齐.
③从低位加起,满十向前一位进一.
④和的小数点和加数的小数点对齐.
板书(见板书设计)
(3)启发思考: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明确:①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低位加起,满十向前一位进一.
③结果对齐加数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4)比较以上两种方法哪种简便?
(5)反馈练习:127―128页“做一做”1、2.(要求独立完成,同桌交流)
(6)教学例2.
出示:王宏的妈妈买花布1.5米,买白布2.6米.一共买了多少布?
①用例1的方法类推,学生独立计算.
(教师巡视时点拨十分位上满10个0.1向前一位进1的道理.)
②检查效果.
板书1.5+2.6=4.1(米)
③质疑.
④反馈练习:182页下面的“做一做”1、2题.(分组做,互相交流)
明确相同点:(1)相同数位对齐(2)从低位加起,满十向前一位进一.
不同点:小数加法在和里点上小数点.
(8)计算导入时的两个小数加法.
12.83+2.6424.79+5.60
三、巩固发展
1.填空(用小数计算)
(1) =()+()=()
(2) =()+()
(3) =()+()=()
2.判断对错,并改正.
3.计算.
4.129页2题.
四、全棵小结:这节课,你又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重点从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及整数加法的异同方面总结)
五、布置作业:练习三十1题后4个题.
六、板书设计
答:一共用了9角2分.
简单的小数减法.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并掌握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懂得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二)能力训练点
1.能正确地计算小数减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通过减法教学,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计算小数减法,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
教学重点: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本位不够减向前一位借1的算理.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引导学生说出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2.竖式计算:489-2641000-905
说出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强调: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减起,不够减向前一位借1)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1)出示:
求:梳子和牙刷一共多少元钱?(学生计算)
(2)思考:梳子比牙刷贵多少元钱?怎样列式?
板书:0.65-0.48
(3)揭示: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小数减法.
板书:简单的小数减法
2.教学例3.
(1)启发学生思考:根据0.65-0.48这个算式,你想到什么?
(2)使学生明确:①用几角几分计算,②用小数计算.
(3)学生试算.
揭示:①用元、角、分计算时,分与分不够减,怎样退位;
②小数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
③百分位不够减要从十分位退1作10,在百分位上加10再
减.
(4)交流后板书:0.65元=6角5分
0.48元=4角8分
元角分
(5)讨论: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6)反馈练习:131页“做一做”第一题.(同桌订正)
3.教学例4.
(1)启发思考:通过看题,你知道了什么?
明确:①列式,②计算.
点拨:十分位不够减时的借位方法,个位相减应得“0”.
(2)交流后板书:3.1-2.9=0.2(米)
明确:(1)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都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减起;
(2)哪一位不够减都要向前一位借1;
(3)和里小数点的位置.
4.反馈练习:131页“做一做”第3题.
三、巩固发展
1.判断.
2.选择.
(1)1.35-1.30=()①1.05②1.22③0.05
(2)12.12-8.88=()①4.34②3.24③3.34
3.计算并验算(板演).
5.8-4.30.93-0.478.1-6.9
4.132页练习三十一第3题.
5.计算比赛.
0.46-0.132.2-1.50.49+0.65
4.3-1.93.4+2.75.1-3.8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又学到了哪些新知识?引导学生总结.
五、布置作业:132页练习三十一第1题后4个题.
六、板书设计
第五单元面积单位
整体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