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天平秤篇一
题记:道德能弥补智慧的缺陷,智慧却弥补不了智慧的缺陷。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两个男孩同在一个家庭中,哥哥聪明伶俐,弟弟诚实善良,他们从小就生活在邻居和同学的赞誉中。众人本以为哥哥终将成龙,飞向一片理想的天空,而弟弟并不是很聪明,只能在哥哥的翅膀下生活。
同样的教育,同样的环境,却造就了不同命运的两人,他们之间的差距也是道德与智慧间的不同之处。
智慧是让人类文明发展至今的一把钥匙,道德也就是其中掌握钥匙的手掌。人如果缺少了智慧,或许永远只能生活在石器时代,或许我们无法得知这个世界的一切,或许,我们的世界永远没法如此缤纷多彩;但同样,如果我们失去了道德,那智慧也不过是个破坏的兵器,没有对错之分,只能被欲望所支配,最终破坏了一切,只能留下那一丝悲凉。
如今的人类正是这样的状态。不断的砍伐树木,破坏水资源,因为人们又了智慧,为了利益,已经什么都不怕了,心中的'一丁点良知也被欲望所抹去。
难道人类自以为是万物之主,自以为掌控了一切吗?其实不然,人类在这伟大的自然面前只是一个极其微小的存在罢了。我们难道只能通过破坏来满足自己吗?把一切都破坏后,也将破坏道德与智慧的分界线,最终也会把我们自己的心打碎了。
那道德与智慧的关系究竟是什么呢?
其实道德与智慧就如在天平两盘的物体与砝码,等量的智慧就需要等量的道德支撑,否则天平就将不在平衡,而现在我们的道德正在被吞噬,它在一点儿一点儿的消失,天平正一点儿一点儿的倾斜,我们应当唤醒我们的道德,否则一切都将晚了!
天平秤篇二
;
创新法院管理 让“公正与效率”的旗帜扬起来
天平秤篇三
天平,是理智的天平,公正的天平,正义的天平。人的内心深处需要有一座天平,天平的左端摆放着道德、良知、责任与理智,右边是人情感的尤物。有时它是人心中的阴翳,似一层胶膜透明而不清晰,是一种心中油然而生的冲动,是一种尚未顿开的蒙昧。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金钱观就是天平上不同质量的游码和螺母,它们的趋向大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天平的平衡,置防在不同台面上都必须再次调节,哪怕只是轻微地挪动,不因外物变化而造成影响,正所谓“外化而内不化”就是要在与外界通达顺应的同时,也要坚持内心的那一份秉性。正如同《智子疑邻》中那个有钱的宋国富人,仅从个人感情出发去判断是非,用主观臆测去鉴别事物,认定了邻家的老人一样。
要知道,每一个人都必须把自己当作一个雅丝托利雅――正义的化身,因为你的每一个言行举止都将为事物的变化产生影响,因此你得为自己,也得为别人负责。
我们需要理智,需要勇气和一种大的境界。我们往往以世俗的眼光,墨守陈规地判断事物的价值,然而,只有那些高瞻远睹的人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和事物真正的价值。“有五石之大瓠,何不虑以为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也。”同样的,如老子所言“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我们要从一种思辨的角度,辨正的看待问题,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发散性的思考,以求不误断事件。
但是,即使是天平,也总是有感性化的一面,它需要用我们的道德和良知去支持与权衡,但也切勿被思想的极端所感化。
我们需铭记这样一种恒久的法则“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付出,才有结果,“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架天平,只是个人的意愿不同,标准不同,所以结果不同罢了。但我们都必须遵循同一个法则“既有利于自己,也不损害他人的利益,更要时刻注意‘公正’”!
天平秤篇四
总以为天平是平衡的,不在那一边稍稍垂落或翘高。天平永远没有平衡的那一天,总有一边会比另一边重一克。
一声啼哭打破了夜晚的安宁,一个小生命随着家人的期待诞生了,他就是我的弟弟。
自弟弟出生后,父母的爱便全部倾注给力他。有好东西,父母首先想到他,其次是我。我和他争吵,父母首先安慰他,其次是指责我。他想要的父母尽量满足他,而我,却以一句“你已经长大了”回绝。
也许是因为我比他大了六岁,我和他的性格处处不合。又一次争吵,父母再一次指责我应该让着他。我没有办法,我也很想不跟他吵,生活中许多小事我尽量让着他。宰相肚里能撑船,但我不是宰相,我的耐量有限,无法忍受他多次肆意的胡作非为。
父母的爱有限,他们始终不是圣人,永远无法让爱的`天平称平衡,总有一边会很重,而另一边会很轻。在弟弟之前,我比他早六年诞生在这个世界,比他多享受了六年的爱。六年前,爱的天平称倾向我这边;六年后,爱的天平称多倾向弟弟这边。但我始终比他多了六年享受爱的机会。
把心中的怨恨、不满和不平衡都吹进气球里,然后把它戳破,气消了,爱依然停驻。身为家中老大的你和我,无法改变这一事实,那就把自己的爱奉献给天平称的另一边。爱的天平称,即使父母的爱平衡了,还有天平的一边给予另一边一克的爱。。。。。。
爱的天平称永远没有平衡的一天……
天平秤篇五
法律,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它似一架天平,挑剔的标准衡量着每一件事物,不偏不倚,肩负着公正和平的重任。我们如同大洋中的一艘轮船,只有我们每个人做到遵法、守法、知法、懂法,才能不触碰到那条令人追悔莫及的、犯法的“海岸线”。
随着盐价的上涨,餐馆店主为节省成本,便用亚硝酸盐更替了食盐,导致多人中毒。劣质奶粉使得多少婴儿变成了“大头娃娃”,多少婴儿变成了瘫痪。不法分子法制观念淡薄,为了一个“利”字,背离了商业道德,背离了良心,把人民利益和生命抛在脑后,也亲手把自己送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法律是一扇屏障,我们的利益在这里得到保障;法律是一条铁链,紧紧地绑住犯罪分子,让他们无法在这个社会胡作非为。
遵纪守法,从我做起。就连我们的周恩来总理,都要遵守法规。一次,周总理乘车去开会,司机却违反了交通法规,交警狠狠批评了司机良久。因怕耽误了开会,同车的其它干部想制止交警的话,却被总理制止了。我们想想,总理遵守规章制度,不就是为了给我们做个榜样嘛。
正所谓“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在法律这座天平秤前,人人都是平等的。只有对与错,而无身份的高低贵贱。古往今来,大凡有成就的人无不奉公守法,不逾越法律的警戒线。军令如山的孔明挥泪斩马谡,铁面无私的包拯忍痛铡亲侄……都无不体现着法律的公平公正。记得马克思说过:“在民主的国家里,法律就是国王。”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要和法律打交道。法网恢恢,无论君臣还是平民,都不能逃脱法律的掌控。只有遵守一系列的法律,我们社会才能有条不紊,完善和谐。
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如何与法同行?“勿以恶小而为之”,作为未成年人,现在的一次小小的放松很有可能酝酿成一次大的失足,何苦等受到法律的制裁时才深深懊悔呢?在我们身边,同龄人犯法的例子不胜枚举。不守法,就如同给自己五彩斑斓的生活,增添了一抹乌黑的颜色,无法再绚丽多彩,无法再抹去!
法律是是和谐之基,是公正之火,是文明之花。让我们携起双手,真正成为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用法律营造一个秩序井然、繁荣安定的伊甸园。让法律的幼苗,种植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天平秤篇六
理智和情感是人类生活中的两只脚印,人类在认知事物的道路上的每一次成长都和他们的理智私感情有关。
认知事物当然必得有严格的理智,不能纵容自己的感情和好恶。如果仅仅以感情的亲疏远近来下结论,大多数情况下会得出错误的判断,正如《韩非子》里那个宋国的富人,他的儿子与老人说的是相同的话,而他听凭感情的亲疏远近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这当然是没有道理的。又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妻子私他,姬妄畏他,而客有求于他,都说他美于城北徐公。邹忌最后排除了感情因素的干扰,悟出了一番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常困于所溺。"因为有所溺,有好恶,感情上有亲疏远近,人们在认识事物时便易于被迷失双眼。这时惟有理性的火光才能照亮黑暗混浊的末知世界,人类要到更高更远的地方去,健全的理性才是可靠的阶梯,布鲁诺被烧死在鲜花广场时,欢呼的人群又何尝不以为自己才是真理的掌握者呢?但是布鲁诺相信理性这个"内心的教师",他要让"所向披靡的论据万箭齐发",射穿习惯和感情上依赖的迷雾,把人类在认知事物的道路上引人正轨。
康德仰望星空的.时候,他的内心泛起的是崇高的感情,正是靠了这亲近永恒、亲近真理的感情,他才能在认知彼岸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没有感情的存在,人类生活会陷人刻板和抽象,我们认识事物不仅要分辨对和错,也要知道美和丑啊,没有了情感,艺术如何存在呢?只剩下了冷冰冰的法律条文,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一切熟悉的温情都离我们远去,我们能说我们认识了世界的本来面目吗?生活又有什么乐趣呢?即使是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是看重情感在认知中的作用的,有人向他提出一个设想时,他并不判断正误,只说:"啊,真丑!"他不愿意在丑的事情上花费时间,在他眼中,即使是物理学中丑也不能立足。
天平秤篇七
;让法律的天平永不倾斜法律是神圣的,它体现了社会的公正,彰显着社会的公平。
然而,为了维护法律的神圣;
为了让法律的天平不再倾斜,多少人民的法官“一身正气擎起法律之剑,两袖清风维护法律公平”。
这里我要向大家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位心中有“天平”,胸中有人民,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自觉维护法律公平的好法官。他就是洛阳高新区法院民庭副庭长刘小平。
曾几何时,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大盖帽两头翘,吃了原告吃被告。”这是对那些法制工作队伍中的个别玷污法律尊严、思想道德缺失者的真实写照。19年前,当刘小平穿上法官制服,面对庄严的国徽、神圣的天平时,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用自己的一身正气,擎起法律之剑;
用高尚的人格和司法的公正,重塑法官形象,净化一方洁净的天空。
民事审判工作是社会的矛盾的聚集地,每个案件的审理都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影响着百姓的安居乐业。刘小平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以来,牢记“民事案件无小事”的原则,他把“爱心、诚心、细心和热心”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心中装着人民的利益,为百姓排忧解难,用人民法官的实际行动架起法院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
徐州某公司与洛阳某公司因洛一高新区建筑合同问题发生了纠纷,洛阳某公司一纸诉状把徐州某公司告上了法庭。眼看着洛一高数千名师生挤在临时的食堂里就餐,家长意见频频的境况。受理此案的刘小平忧群众所忧,想群众所想,当天夜里已经凌晨两点钟了,然而,看着原告方那企盼的目光,凭着一名法律工作者严谨的工作作风,刘小平二话没说,连夜赶往徐州。第二天,就找到了当事人进行调解,硬是凭着自己的一片诚心和诚挚的话语打动了被告,消除了被告因恐惧地方保护主义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担心,双反很快就达成了协议。结果,被告在双方达成协议后就连夜派施工人员赶往洛阳,使洛一高两千名师生的就餐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有人说,“时下打官司,要想官司赢,就的送礼行”。在一些人看来,金钱无所不能,只要用金钱开路,就能搞定一切。神圣的法律天平被铜臭玷污,正义与公平被金钱亵渎。面对诱惑,刘小平靠“一身正气擎起法律之剑,凭两袖清风维护法律公平”。
洛阳某厂与洛阳某公司及北京某城建公司因货款问题发生了纠纷,被告拖欠货款一百余万元长期不还,致使职工工资发不出,医疗费不能解决。一石激起千冲浪。强烈不满的职工找单位领导讨说法的有之;
有的甚至上街闹事.....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和社会安定。
在接受此案时,当事方为了让刘小平睁只眼闭只眼而免遭起诉,曾许以重金。然而,作为民事审判庭的一名法官,刘小平想到的首先是职工的利益和社会的安定。他认真分析案情,仔细查找线索,寻求双赢的可能。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和大量的内查外调,巧妙地化解了这起纠纷,被告不仅及时支付了全部货款,还使洛阳某厂恢复了生机。而专程来洛处理这起纠纷的北京某城建公司副总经理在临走的时候,带着对人民法官的敬仰之情,深深地向刘小平鞠躬表示了自己的谢意。
记的鲁迅先生曾这样说过:“我们自古以来,有埋头苦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护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刘小平就是这些人物的代表。
朋友,在金钱的驱动下、在物欲横流的蛊惑面前,那些维护法律公正和神圣的法律工作者们;
那些为了法律的天平永不倾斜而守住道德和良知底线的人;
那些为了“诚信”而奔走呼号并以身作则的人,他们就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拥有公平,我们的天空将更加洁净;
拥有公正,法律的天平将永远不会倾斜。让我们用良知守住法律的公平;
用诚信守住法律的公正,唱响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为民的的旋律,如此,我们的社会将更加祥和;
我们的天空将更加灿烂……
相关热词搜索:;
天平秤篇八
;摘 要: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女性作为重要的参与者,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女童教育作为一个社会发展的基石,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支持。但是女童教育,尤其是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的女童教育仍然受外部的、内部的和历史的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不能得到良好发展。从社会公正的角度出发,本文试图探讨女童教育所涉及的社会公正问题,希望通过研究女童教育的现状和原因,发现女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寻找解决策略。
关键词:女童教育;教育平等;社会公正
国际社会对于女童教育的定义是指18岁以下女性所进行的最基本的学校教育。作为初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女童教育不但是每个女性成员都应该享受的基本权利,而且是女性在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95世妇会后,女童教育受到了广泛关注,国家在立法、资源投入等方面均给予了一定的重视。2013年,小学学龄男女儿童净入学率均达到了99.7%(和建花、杨绚,2015)。虽然女童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教育资源的分配和获取、教育过程和结果中仍然体现出不公平的现象。
女童与男童一样都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都肩负着建设祖国的伟大使命,理应得到同男童一样的教育资源,但是事情往往不尽如人意。“目前在签署‘联合国千年宣言’的128个国家中,有76个国家未达到2005年应该达到的‘消除小学、中学阶段的性别不平等’的目标”。(史静寰,2007)。离开学校,为维持家计奔波——女童过早的走上了一条本不该属于这个年龄的道路,这在中国尤其是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中是司空见惯的,这就是她们的命运。“今年我上不起学了,我回来种田,公(供)养弟弟上学。我一想起校园的欢笑声,就像在校园里读书一样。我多么想读书啊!可是我家没钱。”这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一名叫马燕的小女孩曾在日记中所写到的,她的日记后来被法国解放日报的记者发现并出版了《马燕日记》,轰动了全欧洲,也引起了人们关于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问题的思考。
一、社会公正和女童教育的不平等
(一)社会公正与女童教育
“‘公正’是一个历史概念,不同的社会及其价值观念产生了不同的公正和公平观”。(葛晨虹,2005),诺齐克和哈耶克作为古典自由主义的代表,他们从维护自由的角度出发,认为自由优于分配公正,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和分配公正。作为一名政治哲学家,罗尔斯在其著作《正义论》中对公正做了有益的阐释,他关注到市场经济无法完全解决的问题,社会弱势群体成为其关注的焦点。罗尔斯写作《正义论》正值美国民权和反战运动如火如荼的年代,青年学生冲破传统,社会剧烈转型。社会问题日渐暴露,人们开始关注最少受惠者的利益。罗尔斯提出了两个公正原则:第一原则是平等自由原则,即起点平等,人人生而平等;第二原则是机会的公正平等原则和差别原则,即机会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并且保证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第一原则优于第二原则,且在第二原则中机会的公正平等的原则优于差别原则。罗尔斯的差别原则又被称为最大最小原则,是其最具特色的一部分内容,也就是努力实现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它将处境最差、最少受惠者的利益摆在首位。生活在最底层的人民,其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往往导致反抗情绪激增,从而引发社会动荡和社会秩序被破坏。那么为了从根本上保证社会安定和进步,全社会必须帮助提高最少受惠者的社会经济地位,帮助他们增强自尊心和自立能力,关注他们的利益。因此我们应该在政治、教育、医疗、机会、收入等各个方面注重社会公平原则的落实,将这种公平的思想从分配领域扩展到生活和社会的各个层面,以确保实现公民权益,其中包括非常重要的女童受教育的权利。
教育本身不是目的,其真正目的是使人们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机会,是帮助人们实现平等、发展的目标的一个工具。女性接受教育能够帮助女性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参与社会生活,提高收入,获得职业发展、经济独立以及应有的政治权益和社会地位,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女性树立自信,自我价值得到肯定,自我决策,主宰自己的命运。女性接受教育,不仅仅是其一个人接受了教育,受益的往往是一个家庭。女性获得更多知识和技能,不仅能使个人开阔眼界,实现经济独立,对于其家庭,尤其是其子女的教育成长也是大有裨益的。
(二)女童教育不公平的原因
第一,是外因,包括社会和自然资源、教育制度、经济发展等。首先,不利的自然环境,例如地理位置偏僻、气候恶劣、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等,致使人们的生活得不到最基本的保障。生存问题都没有解决,人们哪有金钱和时间去投资孩子的教育。其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不公平。由于这些贫困地区环境太差,很少能留住外来的女教师,而本地的女教师也是少得可怜,然而在贫困地区每多一名女教师就要多好几名女学生。“没有女学生,哪来女老师?”这一句道出了贫困地区的无奈,也向人们揭示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学校教育质量不高不能持续地给女童家庭带来任何益处。再次,现行教育体制僵化,一味地追求升学率的做法,从某种程度上打击了女童和女童家长的积极性,迫使女童弃学。人才生产的标准化和单一化也妨碍了贫困地区女童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所学未必有用,不能适应当地发展需求。在现实生活中,“女大学毕业生、女研究生进入高收入、高社会地位的行业的门槛比男性要高,升迁要慢,以至于造成女性教育比男性教育成本高、回报率低的现象出现”(魏国英,2007)。父母送女童接受教育的信心和女童自己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被社会现实所深深打击。
第二,中国数千年的文化传统是女童失学的内部原因。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然而中国历史上鲜有功成名就的女性,在传统文化中,女性属阴,在体质、智力、能力等诸多方面都被认为是不及男性的,因此理应受到男性的统治。这种统治文化长期束缚着女性的发展,一方面,女性从小被灌输了服从、忠贞等思想意识,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传统文化对于女性的影响,形成了依赖心理。另一方面,受传统思想的禁锢,女性的社会关系网更倾向于不支持女性接受学校教育。社会上存在歧视女性超越男性的现象,如舆论把人分成男人、女人、女博士的带有歧视性的划分,当今社会中高收入高学历的“女强人”找不到配偶等等,这些都是变相的对女性受教育的歧视和偏见。这对女童接受教育造成巨大的社会压力和暗示作用,对女性接受教育产生不良影响。
第三,贫困是女童教育的最大障碍。由于资源分配不均造成了贫困,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贫困家庭的家长在决定送女童入学的问题上,往往会将教育资源和机会分配给男童,偏向男童教育,更愿意将男童送进学校。在同等学力条件下,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找到工作,也更容易获得比女性高的收入,这又反过来支持了家长在教育投入上的不平衡。由于打工、经商等对于女童及其家庭来说能够以较快的速度收益,对贫困地区的女童具有相当的诱惑力,这是女童主动辍学的动因之一。因此加快经济建设,不断提高全民的生活水平,教育脱贫,教育扶贫,使教育更加契合实际需求,提供更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使穷人摆脱贫困是实现社会公正的根本途径。
在贫困地区,女童作为弱势群体,是国家关注的重点之一,我国教育必须关注女童教育的公正和公平,保证男女平等的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资源,这符合罗尔斯最大最小原则,也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二、天平的平衡
(一)教育公平与教育平等
在讨论女童教育公平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搞清楚两个概念,即教育公平和教育平等。
首先,教育公平不等于教育平等。公平和平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公平包含着人们的价值观,是人们对于社会关系的定性判断,它是人们对于利益分配的一种价值认识和价值评判。而平等是对人们生活现状的一种描述,可以通过量化的方式测量和比较,是人们的社会地位、权力和利益等方面的相同状态。具有相对性和情境性的重要特点,在前一种条件下人们认定的公平,一旦时间、地点、条件、情境、评价主体等发生变化,就可能产生不公平。
也就是说,判断一种教育状态是否公平,主要是看这种教育状态是否满足了受教育者的利益。举例而言,公平的高考制度的确是国家选拔人才的有效机制,但是高考制度“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式的选拔,致使人才培养单一化,学生成了考试的工具,竞争也更加激烈,那些没能挤过独木桥的人也就失去了进一步深造的平等机会。这不能很好地保证受教育者的权益。
其次,教育公平应遵守什么样的原则呢?田正平和李江源先生在他们的合著《教育公平新论》中对提出了四个原则:“(1)受教育机会的保证,亦即保证原则;(2)机会平等,亦即事前原则;(3)按照能力或才能进行分配,亦即事后原则;(4)对不利群体进行调整和补偿,亦即补偿原则”(田正平、李江源,2002)。也有人根据实际的需要将保证原则和事前原则合并为事前原则(田科瑞,2005),来讨论女童的受教育权利的起点和事前的公平问题。
根据罗尔斯提出的社会公正原则,社会公正应遵循机会平等原则和最大最小原则,并且机会平等应先于最大最小原则。女童教育如何改善?社会公正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可依循的根据和原则。
(二)女童教育的公平化
根据机会平等原则,女童教育应遵循人人生而平等的原则,所有女童都应该接受良好的教育,在法律、资源和社会认同上应享有同男童平等的机会和权利。首先,在法律上寻求对教育的保护和支持,加强和细化有关女童教育权利的立法。其次,保证女童教育享受资源分配方面的平等与公平,增加贫困地区教师数量,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给予基本的教育保障,社会福利事业应增加对女童教育的救助和支持,使贫困女童获得经济上的资助,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最后,继续推进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实施,保障女童生存权,努力消除性别歧视与偏见,对女童家长及其亲属进行宣传教育,改变他们重男轻女的落后思想,使其明确地看到女童教育的重要性,支持女童上学,完成学业。
女童教育的公平应该遵循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三个方面。所谓起点公平,就是要保证女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的平等。“废除一切束缚女子的法律,女子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教育上一律享有平等权利”,早在1922年7月党的二大开始关注女性教育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1章第9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田科瑞,2005)除了法律上的规定,社会福利事业也通过各种形式的救助或资助活动对女童受教育的权利给予了一定的保障。在教育过程公平的层面上,首先要看到教育作为一个改变个人思想、发展的工具,其本身是没有意志的,教育是否能够对女性个体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还受到环境的、文化的、历史的、心理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虽然给予了同等的资源投放,但是由于社会对于女性的角色定位、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女性对于受教育的认知与男性不同,而且大量事实也证明了,女性在实际就业中更多从事服务性的工作内容,而且在同等学力下,女性的薪酬水平也低于男性,这使得教育在很多女性的心目中没有那么重要的位置,只有女性自己通过教育获得技能并充分认识和反思自己的境遇,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来改变命运。结果公平最直接的体现在教育所取得的效果上,即就业、社会地位、政治地位等方面的改变。
平等不等于平均主义,所以在坚持机会平等的前提下,以最大最小原则即差别原则做补充。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面对女童教育不公平的问题,我们应该着眼于不同地区的具体状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教育内容上要采取因地制宜的方法,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女童教育现状的不同和对人才要求的差别,对女童教育的内容和目标进行不违反总的教育原则的修订,使女童教育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学有所乐,在学习中寻找到快乐和实现自我价值。
吉登斯曾在论及福利社会的时候说到,“福利的目的不是救助穷人,而是增强他们自身的能力,使得他们最后能摆脱福利的支持”。在现有阶段,教育,尤其是初等教育对增强自身能力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提高人口素质关系重大。
三、总结与建议
罗尔斯社会公正理论作为一个价值判断的标准,要求社会正义应遵循机会平等和最大最小原则,寻求满足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的目标。在审视女童教育的时候,我们清楚地看到女童教育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象,主要表现在性别歧视和偏见、贫困引发的综合征和教育体制僵化等几个方面,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文化的束缚、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教育体制僵化。女童教育的公平化就是寻求解决女童教育存在的有违社会公正原则的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和政策的导向作用,制定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当然女童教育的公平化是一个不断实践和发展的过程,还需要国家和社会共同和长期的努力。
首先,在国家立法、学校教育和大众传媒等方面仍需要加强对女童教育问题的关注。在立法中扫除社会性别盲点,政府部门在决策中要树立社会性别意识,充分考虑到政府立法和决策对于男童和女童的不同影响。在儿童项目上提升性别敏感度。在与儿童有关的数据收集和分析中注意区分性别、年龄。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监管和社会性别意识的提升,避免刻板印象的引导和暗示作用等等。
其次,关注不同地区女童发展的特殊性。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关注儿童营养、医疗条件、受教育环境的改变。贫困地区女童教育不仅要关注教育资源获取的公平性,也要关注教育需求的差异性。当然女童教育要与教育制度整体相结合,避免教育制度僵化,儿童本来是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的,对于多姿多彩的生活充满了乐趣和好奇心,但以升学为目的的教育体制无疑扼杀了孩子们的天性,因此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要重视儿童个体差异化和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保持其学习的热情,避免一味追求分数而导致学无所用的情况发生。关注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等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my/.
相关热词搜索:;天平秤篇九
;看过一个故事。在美国有一个不知名的小镇,这里曾孤独地生活着一位老人。他先前就是这个镇的小小邮递员,天天骑着自行车给人送信。刚开始工作时,他不过弱冠之年,青春萌动。每每给人送信,总会看到一位美丽的姑娘在楼下焦急地等待信函。出于好奇,鬼使神差的他破天荒第一次拆看了他人的信件,并从中发现姑娘正与在中缅边界服役的小伙子热恋。也许是因为爱慕,也许是缘于忌妒,从此他一发而不可收,一次又一次扣压拆看信件,最终毁了一段美好的姻缘,并致姑娘抑郁成疾而死。不过,也正因此,他难逃良知的惩罚,孤老忏悔一生。
然而,当下社会几多浮躁,一些人被所谓的成功之说所迷惑,忠义、孝悌、诚信等美德已经被追名逐利的心遮蔽得几近模糊,良知被一点点侵蚀,最终将生命引向歧途。
卢梭说:“良知是灵魂的声音。”良知缺失,灵魂焉附?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日本当今一些要员就是昧着良心说话,歪曲历史事实,还在为自己的犯罪行为找借口。而一位叫尾山宏的七十多岁的日本老人,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用半生时间追问日本侵华罪行。这也许正是源于良知的力量。
说到底,人性中最根本的东西是良知,它连同人的血液一起始终流淌在骨子里,丢失了它,也就丢失了人性的根本。
【原载2014年6月27日《中
國社会报·文荟》】
插图/“危机四伏”/李二
保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