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武大靖事迹简介 武大靖的事例篇一
武大靖事迹及事迹启示是什么呢?一年破两次世界纪录的武大靖有多厉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武大靖事迹和启示一览,如果喜欢请收藏分享!
在凛冽寒风中接触速滑
尽管自小成长于冰雪之上,其实武大靖的祖籍是安徽。在爷爷这一代,才来到黑龙江省佳木斯。父亲出生在佳木斯,父亲的两个哥哥却是出生在老家。
在那个大家庭中,没有出过专业运动员,也没有人从事冰雪运动项目。父亲武志卫是一家工厂的工人,母亲吕玉香开一家干洗店。对专业运动领域,家人是陌生的。
武大靖成为一名短道速滑运动员,是他自己的选择。吕玉香说,小时候的武大靖,曾练过两年武术,本来想让他抓抓文化课,但他看到电视上的滑冰之后就想学,家里让他去试试,打算之后还学武术,但他自己已经喜欢上了滑冰。
小孩作出选择容易,难在持之以恒。那时佳木斯还没有室内冰场,上冰只能到寒风凛冽的户外。孩子们滑冰,家长们也得出力,赶上下雪,家长们得把雪扫干净,然后再浇冰。
每天早上4点,吕玉香便用自行车载着他到室外冰场,练两个小时,6点多还得回去上学。冰场附近有个小棚子,家长就在那里生火取暖。
冬天的佳木斯,气温低至零下30摄氏度。武大靖上冰十分钟脚就被冻麻,必须得下来把脚暖一暖。母亲给他织的脖套,哈气多了便会被冻住,冻住了就转一转,下冰之后脖套都能立起来。
为了更好地训练,武大靖跟着启蒙教练李军去了哈尔滨,那里有专业冰场,寄读在当地的学校,7月份去,次年3月回。
他们在哈尔滨的日子同样艰苦,租了房子,睡觉时十几个人打通铺。教练李军不仅要指导训练,还要负责学生们的饮食。由于是业余队,训练时间只能在专业队训练之余,要么是深夜十二点,要么就是凌晨四五点。
在一次全国青少年比赛中,武大靖拿到第四名,他对自己有了信心,江苏队后来到黑龙江招人,那边各方面条件更好,更重要的是有室内滑冰室,24小时都能上冰。
家里人征询武大靖的意见,母亲告诉他,要是去了一年都不能回家,所有事务都自己处理。武大靖满口答应下来,“我要去,我要去”。
坐火车前往南京时,年幼的武大靖对这种离别还没有更深的体会。但母亲却难以忍受,火车开动,她一直追着火车跑。
为了锻炼他的独立性,当时身边人都告诉他,要自己一个人去,武大靖也答应了下来。其实,当时一直有教练跟着,就在离武大靖不远的地方,但他自己并不知道。这个小秘密,直到近两年才被说出来。
一年破两次世界纪录
江苏省队在2009年解散,武大靖跟着教练,成了吉林的运动员。次年,武大靖凭借在全国联赛中突出的表现,被收录进国家队。
进入国家队,在外人看来是一种荣光。但对当时的武大靖来说,并不值得称贺,因为他只是一个陪练人员,排在最后一位。他的主要任务,就是陪着女队员训练,原因很简单,就是水平还不够。
武大靖的内心,备受打击。训练场上,长距离他被周洋超,短距离被范可新超,武大靖后来说起,当初周洋超过他时,每次都要看他一眼,让他心里更加难以接受。
短道速滑队实行轮流制,水平不行就会被退回。那时候的武大靖,每天都吃不好饭睡不好觉,担心自己随时会被退回去。每天都是一种煎熬,但他坚持了下来,如今回想,他自己也不知道怎么挺过来的。
而这种坚持也给了他回报,短道速滑队队员后来连续在外国比赛,武大靖不用再当陪练,在这段时间里,他精研自己的技术,成绩不断提高。2013年2月,在短道速滑世界杯索契站男子1000米决赛中,武大靖获得冠军。这是他首次获得短道速滑冠军。
接下来的武大靖,能力不断显现。2014年,他首次出征冬奥会,在 500米决赛场,他一路领滑并持续到最后一圈,但在倒数第二个弯道时,他被韩国老将安贤洙反超,最后摘银。事后反思,武大靖责怪自己夺金的欲望还不够强烈。
这时的武大靖,已然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2015年,在世界短道速滑锦标赛男子500米决赛中,武大靖成功卫冕。接下来的2018年,是他职业生涯的一个高光时刻,一年两次破世界纪录。
武大靖的母亲吕玉香介绍武大靖的奖牌。记者倪兆中/摄
2018年平昌冬奥会上,临近尾声,中国运动员尚未能拿下一块金牌。在最后一个比赛日,人们都期望能在最后的500 米和接力 5000 米能有所突破,一扫之前的阴霾。武大靖将出战 500 米,他背负着太多人的期望。
枪声响起,武大靖一马当先,抢到第一的位置,两名韩国选手在其身后紧追不放,武大靖越滑越快,逐渐拉开与身后运动员的距离,最终以绝对优势夺冠。成绩是39 秒 584,一项新的世界纪录诞生。
这枚金牌,是武大靖征战冬奥会的第一枚金牌,也是中国短道速滑男运动员在冬奥赛场30年来的第一枚金牌。几个月后,武大靖在短道速滑世界杯盐湖城站男子500米决赛中再次夺冠,并以39.505秒的成绩打破了自己在平昌冬奥会上创造的世界纪录。
在本次北京冬奥会上,武大靖虽然没有获得个人金牌,但和任子威、曲春雨、范可新、张雨婷等人在短道速滑男女2000米混合接力赛中获得冠军,为中国体育代表团收获了该届冬奥会的首枚金牌。
伤病在身未言放弃
从最初接触滑冰,到后来取得卓越成绩,武大靖并没有体现出过人的天赋。家里人最初也没想过让他走职业道路,更不敢想象获得奥运冠军,只想让他做个体育生,长大了当个老师,能养家糊口。
他的启蒙教练李军,对他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特别能坚持,特别能吃苦”,有时候把脚磨坏了,袜子和鞋都黏在一起,李军让他休息休息,但他仍然咬着牙继续训练。
幼年武大靖吃过的苦,除了要在天寒地冻的环境下坚持上冰,家中并不宽裕的经济条件,也会额外增加成长道路上的阻碍。家里条件不好,加上身体成长得快,装备都买别人淘汰下来的二手鞋,这些鞋并不合脚,穿上要么容易摔跤,要么容易磨脚。
武大靖第一双矫形鞋。记者倪兆中/摄
对于一个长期滑冰的运动员来讲,有一双跟身体契合的矫形鞋十分必要。但一双矫形鞋动辄上千元,对那时候的家庭来说不是个小数。武大靖直到练习滑冰已两三年之后,才由二伯出资买了第一双矫形鞋。
运动员的训练强度大,加之当时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对营养要求高。有次训练结束,晚上武大靖觉得肚子饿,便悄悄跑起来偷鸡蛋吃,结果因为违反纪律,被罚扫地。
相对这些,受伤更让人揪心。竞技体育的赛场,免不了受伤。当初在江苏队时,武大靖经历了第一次受伤,几个人摔倒在一起,冰刀就在眼前晃。当他还想站起来继续滑时,但使不上劲,才发现脚脖子留下了两道口子。
受了伤,武大靖没有跟家里说。但教练告诉了家人,父母从黑龙江赶了过来,看着孩子受的伤,做父母的心痛,让他实在不行就回去吧。但武大靖却说,要留下来。
如今聊起武大靖的伤病,都说他“20岁的人50岁的脚”。由于长期穿着冰鞋进行高强度训练,他的脚部已经变形,之前受的伤也没做手术。
尽管武大靖已经在他的专业领域成绩不菲,但家人更在乎他身体是否还吃得消,时常挂念他觉睡不好,要不要调节;脚踝受过伤,要不要手术;腰间盘疼痛,要不要治疗;经常咳嗽,需不需要吃药……
每当家人思念武大靖,就翻看那些照片。对于武大靖的每一场比赛,妈妈吕玉香都能说得清清楚楚。此前一些重要但没有直播的比赛,武大靖获得了好成绩就第一时间跟家里人报喜,后来参加一些重要活动,也会及时跟家人分享好消息。
在家里人看来,武大靖就是散养长大的孩子,什么都是自己负责,十几岁的时候就是个小大人,不用家长操心。还记得当初在江苏队训练时,二伯来看他,想着这么小的孩子一直在外面,二伯想多给他些钱,武大靖连连摆手,“不用不用,钱花不了,没地方花去”。
由于武大靖从小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长大,家人担心他内心单纯,防范意识差。一有机会,家人便会给他一些告诫,提醒他不忘初衷,坚守自己的梦想和原则,合理看待名利得失。
与家人聚少离多
做运动员的日子,跟家人离别是种常态。自武大靖踏上这条道路后,在家的时间就极少。这十多年来,从没在家过过春节。每年3月中旬到4月初放假,对武家人来说,“大靖回来的时间就像是过年,几大家的人聚在一起,热热闹闹的”。
当初爷爷还在世时,武大靖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看望爷爷奶奶。都说隔代亲,爷爷对这个常年奔波在外的孙子,也是异常挂念。过年吃团圆饭时,看着少了一个人,总会觉得不自在。尽管武大靖不在场,也要家人摆上武大靖的碗筷。要是摆慢了,爷爷还会发脾气。
不管训练有多忙,要是知道爷爷身体不舒服,武大靖也会赶回来。有一回,爷爷突然说身体不舒服,家人赶忙通知了武大靖,他连忙凌晨从北京动身,坐飞机中午赶回佳木斯。
看到孙子回来了,老爷子不用去医院,病也就好了。以至于家人都怀疑,老爷子是不是太想孙子了而故意称病。武大靖看到爷爷没事后,又赶当晚的飞机回到北京,接着训练。
武大靖一路走来,除了父母给予了大量支持和帮助,二伯武志印对他的成长也功不可没。武志印年纪轻轻就自己做生意,是几个兄弟中经济条件最好的。再加上个人比较仗义豪爽的性格,对哥哥弟弟的孩子都视若己出。
家里摆放着武大靖精彩比赛瞬间的照片。记者倪兆中/摄
“武大靖”这个名字,就是二伯找人给起的。最初爷爷起名叫做“武金龙”,但感觉不是很好,二伯费了一番周折,改为“武大靖”。
小时候在学校里,同学戏称他为“武大郎”。武大靖很懊恼,回家跟二伯诉苦。二伯宽慰他,“真正的武大郎叫武植,能文能武,聪慧过人,当过县令,是个很有本事的人,管你叫武大郎没什么,他们越叫你越强,越叫你越牛”。
在武志印的手机里,至今收藏着许多武大靖小时候的照片。从照片上看,当时武大靖约莫只有四五岁,有的是武大靖玩耍的瞬间,有的是二伯抱着他的合影,有的是他光屁股准备在河里游泳……尽管已时隔多年,武志印仍然能够说出每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武大靖成名之后,遇上一些不顺心的事,也会跟二伯商量。二伯时常告诫他,“一把瓜子里总有几个瘪的,不管什么人都有不如意的时候,有时就要放平心态,淡然应对。”
在堂妹武苡菲的记忆中,小时候对哥哥的印象很少。只记得哥哥小时候训练时,有时自己会跟着哥哥一起去,哥哥在冰上训练,自己就坐在一边,结束了就一起玩耙犁。后来见到哥哥的机会越来越少,只知道他在外面训练。
对哥哥所从事的职业,武苡菲之前不是很了解,直到看到哥哥在平昌奥运会拿到金牌,才知道他有多厉害。回想起来,武苡菲还感觉那些时刻好像有点不真实,“一个小时候一起长大的人,突然消失了,再看到就是在电视上拿奖”。
相对于长辈,兄妹间的交流也更加直接。武大靖在外受了伤,不会告诉家里的长辈,但会跟妹妹谈起。妹妹遇到困难,也会找哥哥求助。有一次,武苡菲遇到一点小麻烦,告诉了哥哥,没想到哥哥马上就打电话帮她解决,“那时候就感觉有个哥真好”。
成立俱乐部助力家乡冰雪运动
武大靖已接近30岁,跟其他同龄青年一样,也免不了会被催婚。有时家里催得急了,武大靖就说“还需要为国家做贡献”。这时二伯常常会以苏炳添的例子反驳他,“你看人家苏炳添也结婚了,人家照样为国家做贡献。”
在家乡佳木斯,武大靖也有很多兼职身份和荣誉称号,诸如担任家乡的征兵、税收、森林消防和禁毒形象大使等,既是一种光荣,也是一份责任。每次回家,除了看望家人,第二件事就是看望启蒙教练李军,李军还在一线指导学生。不过现在的条件比以前好了很多,已有了室内滑冰场,不再像当初一样忍受寒风。
武大靖看望李军时,也会帮着教练给那些孩子上课,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他们坚持和奋斗的意义,以及一些具体的战术技巧。在那些小朋友中,有的孩子已把武大靖视作自己的偶像,梦想将来也能像他一样征战奥运场。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句名言如今在运动员武大靖身上,再次得到验证。一档电视节目曾经展示武大靖的脚:因为常年穿着冰刀鞋训练,足部严重变形,28岁的他,长了一双“50岁的脚”。在武大靖和队友的共同努力下,他们获得2022年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女2000米混合接力金牌,这也是中国代表团在本届冬奥会的首枚金牌。
武大靖是短距离比赛上爆发力极强的运动员,他能有此本领,或许有天赋的支持,但更多的能力必然来自辛勤的努力。值得注意的是,因为冰刀前端到线就算撞线,短道速滑冲线的标志性动作是拼命伸脚,这对运动员的技巧和经验都提出很高的要求。
在争分夺秒的大赛中,任何细微之处的差别,都会影响最终成绩。为了能更快一些,为了争取更大的突破,武大靖在赛前付出了太多太多。与很多斩获金牌的运动员一样,他在训练中难免遇到挫折甚至受伤,但他从未放弃夺金目标,从未停止日常训练。这一切的努力,最终换来可喜可贺的胜利。
武大靖在超越对手的同时,也在努力超越自己。他曾在平昌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500米决赛上打破世界纪录并夺冠,为中国队斩获金牌。这次中国短道队斩获金牌后,武大靖不禁激动落泪:“这比赛,也是非常解气吧。这四年经历得太多了……今天第一天,圆梦了。”队友范可新回忆起一路走来的不易,也十分感慨:“我们每天下冰训练的时候,都是拼的状态,嗓子里都是带血的……”赛场上的成功与荣耀,背后有多少不为人知的付出?为了能看到五星红旗升起,背后又有多少外界难以想象的拼搏和辛苦?
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考验武大靖和队友们的不只是冬奥会的临场发挥,更在于日常的磨砺与挑战。武大靖从小就开始训练短道速滑,先进入省队,后来进入国家队,一步步地走向更高的目标。他曾说:“最困难的是我刚进国家队的时候,除了李琰教练,没有人看好我,都觉得我不是滑冰这块料,或者不是当运动员这块料。无论什么时候我都没把自己当作奥运冠军看待,要付出120%的努力去争取,对我来说,我不是去守,可能我也是去争冠军,因为能拿冠军的人太多了。”
武大靖这样说,虽然有自谦的态度,却也真实反映了他一路走来的辛酸与不易。当面对挫败时,当不被外界看好时,他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始终踏实训练,不断提升专业水平。经过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他终于超越了自我,突破了极限。
武大靖之所以令人震撼,给人启发,就在于我们虽然没有运动员的强壮体格,却可以学习他们踏实努力、顽强拼搏和从不言弃的精神。我们为冬奥健儿加油的时候,也不妨反观自己的生活,面对困难与挑战,我们也应该不畏艰苦,一往无前,努力创造美好未来。
平昌冬奥会
在短道速滑男子500米决赛中武大靖以39秒584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强势夺冠斩获中国代表团在该届冬奥会中的唯一金牌
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上武大靖此前的表现也出色在短道速滑混合接力决赛和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决赛中分别获得金牌和第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