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但愿人长久篇一
语言文字是具有内容的,是具有思想的,是具有情感的,是具有规律的,是具有想象力的……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同学们可以在朗读中理解内容,在朗读中感悟思想,在朗读中产生情感,在朗读中寻找规律,在朗读中发挥想象……不同的朗读,达到的目的也各不相同。
看两则案例,同样是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七册《但愿人长久》中一小节:
[案例一]
师:同学们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自由读,师巡回。
师:现在请同学们交流一下。
生1:我感受到苏轼很想念他的家人,在埋怨月亮。
生3:我体会到大诗人在中秋佳节想念家人,又见不到家人的无奈。
……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我们把这种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学生感情朗读。
[案例二]
师:同学们,读读想想,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可以先自由读,再互相讨论讨论后读。
生自由朗读,再小组讨论,师巡回被咨询。
师:现在让我们来听听同学们是怎样读的?并说说你们这样读的理由。
生1:(自己读,把“圆圆的”“这么圆”“这么亮”读得较重。)因为我想突出八月十五的月亮特别圆,特别亮,才引起诗人思念亲人的。
(又有好多人举手)
生2:我补充,我觉得“眼睁睁”“无情”也要读得重一些,因为这样,我觉得更可以体现苏轼想念亲人,可又见不到的无可奈何。
师:噢! 那你读读看,让我们大家都来体会体会。
(生2读,学生练习。还有人举手)
生3:老师,我觉得朗读时还要把这些词儿“圆圆的”“埋怨”“偏偏”也读得稍重些,因为这也能体现诗人的思念和无奈。
师:(赞许的)恩,你读读看。我们再一起来体味体味。
生3读这段话,大家寻味。
(学生一起读,听起来真的读得很有感情了。可还有人举手。)
生4:我是这样读的,她开始读。大家听出,她突出了“眼睁睁地望着”“心里不禁埋怨”“你为什么”等词语,好多学生偷偷笑她,眼光似乎也有些看不起。
师:哦,你有不同的读法,敢于表现,很好!那,你能说说理由吗?
生4:我……我想让大家明白,苏轼是怎样看月亮,怎样写出心里想法的,还有……还有,我觉得他把月亮当成了人,我……我也想突出一下。
大家显然没有想到她会这样的理由!不再发笑。
师:(高兴地鼓掌)啊!你说的真好!思考得也很深刻!你把这段语言文字的写法也读出来了!让我们记住了怎样写!谢谢你!我们不妨也学习她,读读看。
学生也试着练读。有的不住感悟点头。
学生再读,品味。
生6:“月亮啊,请捎去我的思念……”
……
[评析]
1、尊重个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的,学生都是个性鲜明的个体,他们的理解能力、朗读水平、感悟能力、感悟角度等也各不相同,当然朗读也千变万化,我们老师心中当然也有自己的所谓“最佳标准”,在对待学生各不相同的朗读时,千万不能强硬地把学生一下就带到你所认为的“最佳”上来。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化朗读,就是要耐心地听取他们各不相同的朗读,而不是马上纠正;耐心地听取他们这样朗读的原因,让大家评议,而不是独断;让他们在宽松、自然、和谐的氛围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畅所欲言,淋漓尽致……这样,我们才会发现孩子智慧的火花,才能静静地听到各种花儿开放的声音,才能悄悄地欣赏到各种花儿盛开的美姿。第二则案例就是这样做的,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让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朗读训练得到充分落实,从而把语言文字学得更扎实,有效。
2、体现层次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升的过程。思维过程是有逻辑规律、是十分缜密的。在朗读教学过程中,不是机械地一遍又一遍的朗读,而是应该体现学生内在的思维过程、提升积累过程,这样的朗读才是真正扎实有效的。第二则案例就体现了这样一个过程,学生自由读,明白语言的思想内容;再读,体会语言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再读,感悟到语言文字的内涵、规律等。这是一个渐进的,不断感悟提升的过程,教师充分遵循这一规律,逐层推进,让学生在充分自由的状态下,自由发挥,思维得到了自由驰骋……因此,朗读越来越有味儿,越来越出色!把语言文字的感悟发挥得恰到好处,使语言文字的演练得到升华。
3、渗透得法
“引而弗牵,导而弗抑。”是的,教法千万,贵在得法。第二则案例中,教师就做到了这点。他把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自己只是一个被咨询对象,会的不讲,不会的引导、点拨。呵护孩子的自信,轻点孩子的思维,巧燃孩子的情愫,妙接孩子的想象……使孩子的朗读逐渐入情入境,逐层深入……这样的朗读训练,对语言文字更深入透彻,更有滋有味;学生自然而然对语言文字也更加喜爱,积累运用也更得心应手!
但愿人长久篇二
同学们,今年的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是怎样度过的?当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到来,我们会亲人团聚,品尝瓜果月饼,共享一轮明月。但总有人因为生活和工作的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看到这一轮明月,心里会有那些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望着天上的月亮,总让人想起家乡的亲人。才上心头,却下眉头,许多写月的诗词作品都表达了这种情愫。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所学过的有关描写月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新的诗词《水调歌头》,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文
出示诗歌《水调歌头》,学生自由朗读。
指名朗读,纠正学生读音。(阙,琼,绮)
这首脍炙人口的诗词,想象丰富,语言凝练,情感深刻,意境深邃,同学们在学习理解上遇到了较大的困难。请同学们打开课文《但愿人长久》,仔细阅读这篇文包诗结构的作品,就能帮助我们学习和理解。
三、精读诗文
读了课文,你感受和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因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绪?(埋怨、宽慰)
在这首诗里,同样也蕴涵着这样的感情,让我们齐声朗读,来感受这种深深的思念之情。齐读《水调歌头》。
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描写诗人的离愁别绪,自由读读这一段。你感受了怎样的意境?(《静夜思》)指名有感情地背诵李白《静夜思》,指导朗读描写月夜环境和诗人辗转反侧的句段。
在皓月当空之时,诗人静思什么呢?齐声朗读诗人月下所思的句段。你从这段文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齐读句段。从“为什么”你是否感受到诗人的责怨,齐读句段体会感受;从“偏偏”你是否感受到了诗人的愤懑,再读句段,进一步体会感受。
在诗人的诗中同样也蕴藏着这样的情绪,让我们再读读这首诗,来体会诗人当时的情绪。齐读《水调歌头》。
课文后面部分抒写了诗人的心情得到了宽慰,是什么让他得以释怀的?指名读课文的五至七节,指名学生说说诗人得到宽慰的理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引述第五自然段,分析诗人的情绪变化。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让我们再读读这首诗,感受诗人从离愁别恨中解脱出来,如皎皎明月般的胸怀。齐读〈〈水调歌头〉〉。
三、总结全文
自古多情伤离别,无数诗人墨客都表达这种情绪。苏轼也写了自己的离愁别绪,但最终得以解脱,不愧为大诗人、大文学家。让我们将这脍炙人口的诗句珍藏在我们的记忆中,齐读课文及诗词。
但愿人长久篇三
;杨方组诗《大地情书》并不是写给“大地”的情诗,而是写给“自己”的情诗,具有完全的私人性质,与我们所处的“政治”、“时代”与“群体”没有任何关系。从表面上看来,在第一首诗中出现了“中国地图”,以及对中国南北东西山川形胜的种种描写,似乎是一首歌颂祖国的诗篇;其实,诗人并没有抒写对祖国的爱情,而只是选取了以面对“中国地图”而产生联想作为诗作的艺术构思,以此来表达自我对长久思念之情人的热爱。因此,此诗主题虽然是“爱”,但不是大爱,而是小爱。“我要给你写一封情书/信纸就用黄花绿底的中国地图”,说得再清楚不过了。“你”是谁?显然不是“中国”,也不是“中华民族”,而是与诗人分离了多少年的“情人”。所谓“中国地图”,只不过是抒情的一种触媒而已。这样的解释,可以从结尾处得到佐证:“你所在的小圆圈我作句号/落款上的我是一件无须注解的老式旗袍/产地江南,质地丝绸/你一看就知道这是谁的署名”。同时,也可以在组诗最后一首《苹果树》里的那个“你”得到说明。“你”是谁?就是那个从小与自己“青梅竹马”的小伙伴。最大的特点就是艺术构思止的独到性,诗人面对“中国地图”,反其意而用之,以大写小,大小统一,出奇制胜,新意叠出。其次是想象丰富,将祖国的大好河山如“黄河”与“长江”这样的大江大河,当作一种书写工具,或表达情感的符号,往往都出人意表,颇有创意。诗中充满种种阔大的意象,而集中全力所表达的却是一种深深的小爱,其艺术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在第二首诗中,以自我的眼光、写意的方式表现对祖国大西北的一种印象,基本上是一种客观的描述,表面上并没有主观的情感。诗中充满种种荒凉的景象,正如诗人写说:“西望荒凉。北望也荒凉。”一个女人手里牵着供人照相的“五匹骆驼”意象,也许是一种写实,也许是一种想象。因为诗中所写,绝大部分是大西北风光的一种真实景象:“风揪着失水过多的蓑草/蓑草揪着缺衣少穿的大地,大地揪着人心”。读着这样的诗句,似乎让我们亲眼看到到大西北黄沙连天的景象,感觉到在这种情景里人们生存的困难:“最后她解下头巾,顺着风/抖出一个跟她一样满面沙尘的落日。在我眼里/她们一样的面目模糊,一样的/悬浮在我始终无法触及的天边”。但是,也许是诗人的一种想象,一种幻境。如果说是一种想象,那多半是针对抒情主人公自我而产生的,或许是对自我心境的外在化的展示。如果我们将组诗中的三首诗联系起来思考,可以作这样的解读:第一首抒写的是一种“远方的思念”,第二首描绘的是“人在旅途”,抒情主人公正是在寻求情人的路上。那个上了年纪的女性,自然不是会是抒情主人公自己了。诗的特点在于观察细致,以一种绝对写实的笔法,展现了大西北独特的自然风光,以及人的生存形态。此诗如摄像一般的真实,给人的撞击是自不待言的。
第三首写抒情主人公来到从前所生活过的“伊犁河边”,在那里她触景生情,颇感美妙与凄婉,最终并没有见到多少年来所想念之人,并且也没有打听到“那一半”的下落。这里的“你”,显然是自己的“情人”;而那棵“苹果树”,既是小时候的,也是现在的。此诗以细小的意象表现独特的地域风情,常将自我的情感融汇进去,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具有很高的精神境界。对于情感节奏的把握也是到位的,曲曲折折的情感形态露在笔端:“那些夜来香,那些葡萄架,那些墙头上小小的太阳花/那些俄罗斯风格的门窗玻璃明亮/镶花边的布帘子遮住了童年/多少往事。”读来很有感情与美感,有如读美质的散文诗行。“你从青苹果中探出脸喊我的小名/然后虫子一样钻进苹果里不见了。恍惚是昨天/你钻进我心里,一小口一小口的咬”。这样的诗句,似乎只有多愁善感的女性才写得出来,是如此精细、如此传情。组诗里的三首诗都很讲究结尾,不仅意象鲜活,也让诗作达到全新境界。第三首的结尾。正表达了组诗的核心主题:“我好羡慕院子里那些一生都能在一起的韭菜和芜荽/它们绿得那么一致,老了就一起开出细碎的小白花/多么像两个青梅竹马的人/一起长大,又一起幸福地白头偕老”。那么,诗人所要寻求的,其实就是这样一种“千里共婵娟”的情感。
“但愿人长久”,可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正是因为残缺而产生了许多美丽的诗作。自古以来,吟咏爱情的诗作数不胜数,当代中国诗人还是能够常写常新。这就是此组诗了不起的地方。
相关热词搜索:;但愿人长久篇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4、初步领略古典诗词的意蕴,激发起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难点: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1、查找苏轼的有关资料
2、有关教学投影片
教学时间:三教时
教学内容:
1、读通课文,学习生字
2、学习第1——3自然段
2、简介苏轼生平
四川人,北宋杰出文学家,诗词、散文、书画无一不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揭示课题
苏轼与其弟苏辙自幼手足情深,形影不离,而后来长期分别,天各一方。/article/时值中秋之夜,目睹别的家人团聚,共赏明月,思念之情由然而生,然而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谛,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绝唱。
1、出示自读要求:
(1)读准生字读音
(2)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3)力求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学生练习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4、听课文录音,(范读课文)
说说课文写了谁的事?是件什么事?
但愿人长久篇五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6自然段。
2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 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5 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
2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 了解苏轼,欣赏配乐诗水调歌头。
4 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 朗读导入,简介生平。
1 播放水调歌头的录音带,小黑板出示水调歌头全篇。
2 简介苏轼生平,并揭示课题。(板书:6 但愿人长久)
二 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自由练读课文后的生字
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 师检查自读情况
(1) 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小黑板出示)
观赏 但愿 宽慰 眼睁睁 隐藏 阴晴圆缺 躺在床上
(2) 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
婵娟 埋怨 皓月 吟诵等
三 诗歌诵读比赛
2 师生选好参赛人员和评委,准备比赛
3 比赛正式开始,师和评委打分
4 选出一名最佳读手,关配乐朗诵诗
四 作业
背诵水调歌头,并描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一 复习
1 指名背诵水调歌头
2 学生齐背水调歌头
二 细读课文
1 观察图画,学习第1到第4小节
师:我们观察一幅图画,一般都要观察哪些要素?(生: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
师:那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分别是什么?(师板书)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师生共同解决这些问题,并完成1-4小节的朗读与理解。
(a 重点理解“心绪不宁”和“手足情深”,b 突出第3小节朗读的欢迎与第4小节朗读的忧愁 c 理解第四小节的后的省略号表示心里还有许多对月亮埋怨的话)
师板书:心绪不宁
师板书:埋怨
2 细读5、6小节,理解苏轼心情的转变
(1) 自由轻声读课文
(2)出示句子: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师:“想到这儿”指想到哪儿?(联系上下文理解)
师:“宽慰”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他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师板书:宽慰
(3) 师生一起背诵水调歌头
(4)再读第5自然段
用“~~~~~~~”画出表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的句子。用“-----”画出表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的句子。并进行朗读。(女生读原句,男生读解释句)
三 总结课文
1 说说本课表现了苏轼的哪些情感?
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 )时候变得这么( )、这么( );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 ),就像天上的月儿( )一样,他祝愿( )常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 ),也能共同拥有( )!
2 引导学生逐段理清叙述的顺序,练习背诵。
四 作业
1 背诵第4~6自然段 2 抄写书后词语三遍
板书: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课后反思:
一直都很欣赏苏轼。喜欢他那犹如东北大汉敲铁板的豪迈词风,更喜欢他豁达超然的初事态度。爱读他《赤壁怀古》中那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似乎见到一个性情中人正大步向我走来。
昨晚,布置学生回去查找苏轼的有关资料和抄录《水调歌头》。而我自己,就在浴室中大声反复的将《水调歌头》吟诵。这首词中,我似乎窥到了侠骨柔情的文豪内心中最柔软的一块,似乎感受到苏轼超然中却洋溢着的婉约柔情。
今晨,首先以《九月九忆山东兄弟》开课,引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引导到中秋佳节,回忆佳节中的度过的情景,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由此引入“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苏轼,介绍苏轼以及其家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接着出示课题齐读,猜猜课题的意思。我诵读《水调歌头》全篇。学生读课文,在文中印证自己的猜测。而后,默读中找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然后分块教学,指导朗读。
为使学生能与古人产生情感共鸣,我请有与亲人分别经验的孩子谈谈他的亲身感受,然后将7年换成3000个日日夜夜,通过时间这一概念,增强了对孩子们的情感冲击。而后再回首自己中秋的快乐,体会苏轼的孤独。再补充苏轼被贬后在牢中写下的诗,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兄弟情深。这样多角度的体验,使学生能感同身受。
在体会埋怨的原由时,我引入了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最后我和学生在古筝的伴奏下,齐读《水调歌头》将古诗情韵推向高超。
但愿人长久篇六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2、 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词语。
3、 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重难点:
1、 学习课文,能体会课文内容,理解苏轼前后感情的变化,理解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三、教学准备:补充全诗《水调歌头》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 能争取、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大意。
2、 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 了解苏轼,欣赏配乐诗水调歌头。
二、教学过程
1、 指名生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谈话,这首诗表达的是怎样的思想感情,在什么时候?
3、 中秋佳节,月儿圆圆,我们都会做些什么呢?
4、 可是,晴朗的夜空万里无云,一轮又大又圆的明月高高地悬挂着窗外不时传来家庭中亲人团聚、共赏明月的欢笑声。可这一切都不属于苏轼,反而更增添他的愁思。
5、 请学生自主朗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简单交流
1、 学生自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用自己的话说说)
2、 通过学生的交流,简单的整理文章的脉络。
3、 所以苏轼在这样一个团圆之夜,不禁吟诵起来……
4、 出示《水调歌头》的全文,指导学生朗读
5、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观赏 但愿 宽慰 眼睁睁 隐藏 阴晴圆缺 躺在床上
指名读
齐读
四、作业
背诵《水调歌头》
抄写生字新词
流利的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二、导入新课
1、 指名背诵《水调歌头》,出示全文,
2、 集体朗读
二 细读课文
1 观察图画,学习第1到第4小节
我们观察一幅图画,一般都要观察哪些要素?(生: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
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来观察画面(师板书)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师生共同解决这些问题,并完成1-4小节的朗读与理解。
(a 重点理解“心绪不宁”和“手足情深”,b 突出第3小节朗读的欢迎与第4小节朗读的忧愁 c 理解第四小节的后的省略号表示心里还有许多对月亮埋怨的话)
4、 苏轼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
自由读,体会苏轼此时的心情,指名读,评价
认识省略号在这里的意思
6、苏轼思绪万千,转念又想:……
出示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你能感受到此时苏轼的心情是怎样的?
7、此时,苏轼仰望明月,不禁低声吟诵起来,学生共读《水调歌头》
重点朗读诗句,说说课文那里体现了诗句。(结合课文第五自然段朗读诗句)
二、总结课文
1 说说本课表现了苏轼的哪些情感?
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 )时候变得这么( )、这么( );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 ),就像天上的月儿( )一样,他祝愿( )常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 ),也能共同拥有( )!
2 引导学生逐段理清叙述的顺序,练习背诵。
三、 作业
1 背诵第4~6自然段 2 抄写书后词语三遍
但愿人长久篇七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豪苏轼创作名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属于“文包诗”类文章。故事是词意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深远意境,字里间流露出苏轼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以理谴情,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反映了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积极人生态度和广阔胸襟。
全文共有6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第一段(第一至三自然段),介绍了苏轼创作的原因,即思念分别七年之久的弟弟苏辙。第二段(第四至五自然段),具体描绘词的意境。第三段(第六自然段):写诗人低声吟诵新作〈水调歌头〉,交代词作已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b、 学习“文包诗”写法。c、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能力目标: a、 引导学生理解品味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b、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c、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原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并领略皓月当空的美景,感受祖国古典诗词所创 设的意境,进行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词、文、图的对照,讨论交流和反复诵读,感悟苏轼“宽慰”的心情和他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过程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说教法与学法
1.《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时,要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把朗读训练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教者要借用现代教学媒体和自身语言的感染力,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调动起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有感情的品读中体会亲情,领略意境。《但愿人长久》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为此,我们引导学生采用联系写作背景理解重点句段,首先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筛选学生的疑问,突出情感变化,接着让学生读课文找出有关情感变化的词语。例如:“思念”、“埋怨”、“宽慰”等。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想苏轼所想,悟苏轼之情,并辅之以有感情的朗读,可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2. 学法指导:本文是抒情散文,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写。看:看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问:指出问题。想:思考并回答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读:读顺、读流畅,读出感情。写:通过本文的学习,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写片断。
说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复习旧知。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出示词语,指名读词语
浩月当空心绪不宁形影不离
手足情深十全十美悲欢离合
思念埋怨宽慰
二、细细品读,体味领悟。
1、让学生迅速读课文,分别找出表现苏轼情感变化的有关词语。
3、细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苏拭为什么思念弟弟?
(2 ) 学生讨论。
(2)进一步自读感悟,指名读,读出思念之情。(配乐朗读,背景音乐良宵)
4。细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苏拭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2) 学生自由发言:苏拭移情于月也戏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
(3) 自由练读,感悟苏轼埋怨之情源于思念之苦。引导学生读好反问句。
(4) 这段后面是省略号,他省略了什么?
5。细读课文第五六自然两段
(2) 想到这儿,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人有悲欢离合,就像月亮有阴晴圆缺,恰是世之常理,实难十全十美,他的宽慰,正是他与常人不同的可贵之处。
(3)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4)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感悟苏轼”宽慰”的心情和他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总结课文内容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拭的名词《水调歌头》的创作经过。
四、指导背诵第4-6段
五、课外延伸。
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 有岂在朝朝暮暮”
王勃的”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六、作业设计
1、 背诵体会和自学《水调歌头》全文。
2、 搜集一些关于”思念亲人,思念家乡”为主题的诗词,准备举行一次朗诵会。
板书设计
思念(心绪不宁) 埋怨 宽慰
重亲情通情达理
说板书及作业
1、板书就按课文作者的思路来安排的,这样安排一是便于总结写作特点;二是便于学生按思路记忆背诵。
2、作业为背诵体会和自学《水调歌头》全文,了解作者写这首词时的心情和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