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故事里有你的梦想》读后感字 故事里有你的梦想内容简介篇一
在教育方面的书架上,我看到了一本《故事里有你的梦想——18位名师的精神档案》。书名挺吸引我的,随手翻阅一下,书中所介绍的这十八位名师都是我国建国以来最有名的教师,记录了他们崇高的精神世界。那时我正需要这样的精神支柱来支撑自己对教育工作的那份热情,于是,我把它带回了家。
我把这本书放在床头柜上,每晚入睡前,我总会花上半个小时,让这十八位名师,逐个儿“约见”我。半个月的时间,我从每一位名师的访谈介绍中了解了他们的教育理念,获得了他们丰富的教育经验,这些经验让我犹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待教育问题。他们的教育思想,让我对自己工作的意义,有了更深一层次的理解。对于减负、对于教育质量工作也有了新的思考。
教育家吕型伟先生对学校教育质量有这样的观点:看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关键看“成才率”。这个“成才”不是狭义上的看这个孩子目前考了多少分,这个学校的升学率,而是看这所学校培养的学生参加工作以后对社会的贡献如何。何等好的立意,但是现在,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目光只在分数这个点上,校与校之间的竞争与比较,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比较都化为了硬邦邦的分数与指标。这种升学分数的压力,从学校传递给了教师,又从教师传递给了学生和家长。为了考高几分,学生的辅导材料一届比一届用得多,睡眠时间一届比一届少,对于仅存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是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而已。如果从人的本质意义上讲,这样的教育很摧残。所以学校的管理者对于学校的教育质量应该有自己坚持的原则,那就是,一切为了学生发展。
我是一名语文教师,曾经上过不少公开课,课前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总会一遍一遍地修改,但是有的公开课很成功,有的公开课却上得很沉闷。。有时有了很好的教学设计,一心想给学生灌输更多的知识,但却不受学生的欢迎。于永正老师如是说:没有艺术的教学是残缺的教学。而这个教学艺术,来自准确地把握教材、处理教材的艺术。而要使教学成为艺术,还得研究学生。一席话,让我豁然开朗,戏剧表演艺术,是自我表现的艺术,而教学艺术则是由师生共同创造、共同完成的,而且,课堂教学的精彩常常不是因为老师的精彩而精彩,而是因为学生的精彩而精彩。是啊,好多情况下,听课者的掌声不是送给老师的,而是送给学生的。是啊,我们面对的学生不是装知识的机器,所以他们需要理解尊重和肯定鼓励。我们也只有把他们研究透了,才能更好地设计教学,让教学成为艺术。
这是一本值得经常翻看的书,这些名师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能经常地鼓励我,给予我启发。
《故事里有你的梦想》读后感字 故事里有你的梦想内容简介篇二
寒假里我读了《故事里有你的梦想》这本书,感慨万千,甚有“胜读十年书”的感觉。书中真实地记录了一位位名师独特的成长历程,他们的起点不同,境遇不同,悲喜不同,付出不同,人生不同······但是,他们的人生信仰是相同的,百折不挠的精神是相同的,铁杵成针的勤奋是相同的。
浸润着《故事里有你的梦想》的书香,我仿佛在实施新课程的“骄阳”下,找到了一片绿荫,我情不自禁地融入到一位位名师奋进的足迹中,与他们展开坦诚的心灵对话……当我和一位位"名师"对话时,不难感受到他们谈论最多的话题是一个"爱"字。爱不是教育的全部,但是,教育的全部过程都充盈着爱。爱,是教育永恒的话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耳熟能详的教育理念。但是,如何把爱化为教育者的教育行为,让爱走进校园、充盈课堂、触摸到一个个灵动的生命,让爱产生智慧,让爱在孩子心中留下岁月抹不去的美好回忆,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感受到教育的幸福……我要从《故事里有你的梦想》中学会用学生的眼睛、学生的情感、学生的心理,,构筑自己的内心世界时,想必我才能真正走近学生、了解学生、认识学生,我才能走进学生五彩缤纷的内心世界,捕捉到藏在学生心底,影响一个学生整个人生的梦想与追求。这是一个学生成长的动力,是师爱的根。当我触摸着自己的爱心,把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我才能感受到教育的幸福、教育的旨趣。
教育是一门艺术,是一幅精美的.图画。临摹是可以的,但复制和仿造是没有多少价值的。学习更重要的是神似,而不是形似。学习名师的教育思想和经验,也不能简单地临摹,重要的是要领悟这些名师的精神,认识教育的真谛,经过自己的钻研和努力,一定也能创造出新思想和新经验。
在书中记载了建国以来的18位名师,其中有教育界的老前辈吕型伟;有精神世界的跋涉者钱梦龙;有毕生耕耘的马芯兰;有追寻教师幸福的刘可钦;还有追求情智教育的孙双全等等,其中给我留下极其深刻印象的是:带“高帽子”进课堂的孙双金和“宽容”学生的刘可钦。
在课堂上经常会遇到学生精神不集中的情况,于是我在耐心提醒过他几次之后,如果依然没有改变的话,我便要批评甚至怒其不争,愤其不要,然而效果却并不如意,正当我彷徨的时候,我读了孙双全老师的故事,在孙老师的课堂上却少有这样的现象发生,究其原因,是孙老师总揣满了“高帽子”进课堂,因为他知道赏识能使学生愉悦,能使学生快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在课堂上,学生在戴了老师的“高帽子”之后的情形就可想而知了。于是,我便如获至宝地也试着将“高帽子”——小红花、小星星等带给学生,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提高了,师生关系融洽了,课堂氛围有了极大的改善,效果自然也就好了很多。非常感谢孙老师的“激励”教育法。
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上课铃声响过好久,教室外面传来一声“报告”声?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形,我总会有一股无名之火从心底升起,声调也会随之高出几度。即使这样,学生迟到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然而刘可钦老师遇到同样情况却是这样说的:你瞧,我们都在等你呢!简简单单一句宽容的话语却说的那个本来因迟到而不好意思的孩子觉得更加不好意思了,我想,这个孩子肯定会记住这样的一个早晨,也肯定不会再迟到了。想想自已升高八度的厉声斥责对于孩子来说根本没有什么作用,自己还生了一肚子气,学生也会因此而疏远你,真是得不偿失。教育是一门艺术,读了刘可钦老师的那一部分,我突然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当孩子昨天没来上学时,你是不是可以夸张地说:“嗨!你昨天怎么了?我们都很想你呢!”准备上课了,有学生还在说话或玩自己的东西,你不要去责备,只有善意的期待:“没关系,我们都会等你。”当学生近来学业不佳的时候,你是否可以主动询问:“你有什么困难,让我帮助呢?”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