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记录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学前心理学心得体会篇一
学前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对象是儿童从出生到进入小学的阶段。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对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学前心理学的课堂上,我通过实训的方式对儿童心理进行研究和探索,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学前心理学的魅力和价值。以下是我在学前心理学实训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在学前心理学实训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密切相关。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且连续的过程,并且受到家庭、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作为一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我应该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需要,并能够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特点,设计合理的教育活动和教学方法。通过实训,我学会了观察、分析和评估儿童的心理发展,并能够在教学中运用这些知识和技巧。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学前心理学研究对于提高儿童教育质量的重要性。
其次,在学前心理学实训中,我体会到儿童心理发展是多样的。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发展轨迹。他们在认知、情感、社交等方面的发展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我们能够了解和尊重每个儿童的差异,并寻找适合他们发展的方式和方法。通过实训,我学会了关注和关心每一个儿童,倾听他们的声音,理解他们的需求,通过与他们的互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让我认识到,在实践中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和培养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发展儿童的潜力和特长,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在学前心理学实训中,我体会到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儿童的心理健康是他们全面发展的基础。一个心理健康的儿童会积极向上、自信乐观,并能够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通过实训,我学会了如何帮助儿童发展健康的心理和情绪,如何建立良好的家庭和教育环境,以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养成。这让我认识到学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只有给予儿童充分的关爱和支持,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温暖和关怀,他们的心理问题才能得到及时的关注和解决。
第四,在学前心理学实训中,我体会到家庭和学校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家庭是儿童最早接触并且最长时间生活的环境,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学校是儿童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也是他们社交和情感发展的重要来源。通过实训,我了解到家庭和学校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支持系统,他们之间的互动和配合对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这让我深刻认识到,要提高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加强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积极健康的教育生态。
最后,在学前心理学实训中,我体会到自己作为一名学前教育者的责任和使命。作为一名学前教育者,我应该有充分的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独立研究和实践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为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和指导。通过实训,我不仅学到了学前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还掌握了实践技巧和研究方法,培养了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只有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才能更好地为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学前心理学实训是一次宝贵的学习和实践机会,通过实训,我深刻体会到学前心理学的魅力和价值。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对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为儿童的教育和心理健康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学前心理学心得体会篇二
目前,幼儿园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我觉得就面临了缺少同伴间的交往,当然,幼儿在幼儿园时,都会有很多的同伴,在家里就缺少了玩伴,对此,我看了《学前心理学》中的同伴交往,让我明白了:同伴交往的意义和方式。
现在的幼儿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在家都是与大人接触的多,这其实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儿童所有事情,都被大人安排的井井有条的,有的家长甚至做到了包办的地步,所有的事情都不让幼儿自己动手参与,所以孩子思考的事也就很少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存能力被弱化,生活能力没有形成。还有可能身心早熟的隐患,可能会形成小大人的性格。
看到这里我就想起了我班的一位幼儿,他从小和奶奶在一起生活,奶奶对他过于溺爱,所有的事情都是包办的形式,而且这位幼儿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从来不愿意去分享,也很少和其他的幼儿进行交流!中班的他,连一件衣服都不愿意自己去穿,总是等待老师来帮忙!在与幼儿一起游戏时,总想让所有的孩子听从于他,不愿意听取他人的意见!一意孤行!由此看来,同伴交往对孩子是非常重要。
在和同伴交往过程中,同龄伙伴具有同步性,能够促进身心全方位发展。这主要是由于同龄伙伴生理、心理和认知经验的相似性决定的。有人说,只有儿童最了解儿童。确实是这样的。有一次,我看到两个妈妈分别抱着自己不满岁的宝宝在一起聊天,此时发现两个孩子也在用无声的语言进行交流:一个宝宝笑了,另一个宝宝也笑了;一个宝宝发出声音,另一个宝宝也发出声音这就说明同伴交往认知的同步性,使他们的沟通非常容易,包括我们幼儿园的孩子也是这样的,一次发现两名幼儿在一起聊天,我比较的感兴趣,于是就慢慢的凑过去想听一听他们在聊些什么,来到他们跟前,听了以后我根本就对他们聊的话题不懂,可是他两却哈哈大笑,所以,儿童与同伴交往更能促进其身心全方位发展。
同龄伙伴认知的同步性,就决定了同伴交往影响的有效性。孩子的心理、生理的现有水平与同伴更为接近,在同一事物认知过程、情感体验以及目的性、自控能力等方面极易产生共鸣。尤其是在社会化行为规范的形成上,具有同步进程。当孩子遇到矛盾时,我们成年人总习惯这样教育孩子:你是大哥哥,应该让着小弟弟。这是两种不同的暗示,可能对两个孩子形成不同的影响和结果。一方会觉得我是大哥哥,我只好吃亏了,时间久了会形成性格倾向;而另一方会觉得我是小弟弟,他应该让着我,久而久之,也会出现性格倾向。我觉得这种教育方式不利于儿童形成解决矛盾的能力,不具有交往影响的有效性。
读了这个同伴交往,我才明白,原来孩子与孩子在一起不仅仅是只有玩耍,在其中隐藏了许多能够让幼儿成长的地方,虽然有时你一言我一语,让老师听起来比较的吵闹,但是孩子们却乐在其中,这也提高了孩子的交往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做到不能够不经意的打断幼儿与幼儿之间的谈话!要做一位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够促使幼儿点滴进步的教师!
学前心理学心得体会篇三
开卷有益,此话不虚。 抽空静心地阅读《学前心理学》一书后,掩卷反思,感慨良多,从中受益匪浅。书是我们最好的朋友,而一本能引起你的共鸣的好书,则像一位你在茫茫人海中,好不容易遇到的珍贵的知己。我们可以携带它去任何地方,它可以随时给我们提供各种有益的启示,从而帮助我们学会更好的思考,变得更有洞察力。《学前心理学》就是这样的一位“知己”。 通过对学前儿童的注意、感知、想象、言语、思维、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现象的分别介绍和分析,详尽阐明了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同时,反映了当前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动态。
《学前心理学》它丰富的知识和“内涵”,既注重阐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又注重提示根据心理发展规律和特征得出教育教学方法和结论,让我们在阅读它的时候,感触和启示,屡读屡新。《学前心理学》中提到,“小班幼儿的认识活动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进行,思维是认识活动的核心”、“他们是先做再想而不会想好了再做”。而这些心理发展特征,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如,每日离园前,孩子们最爱玩的是塑料拼搭积木。刚接触这类玩具时,孩子们不大会玩,即使是个别能力较强的孩子,他们拼搭出的也是构造简单的造型。随着玩的次数的增多,他们的拼搭能力也在渐渐增强。
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性的拼搭出各种各样、造型各异且结构复杂的物体和造型。但是,在我对孩子们拼搭玩具的观察过程中,我发现,即使孩子们的拼搭能力在一日日地提高,但他们对自己所拼搭的物体和造型的认识和了解却很欠缺。几乎所有的孩子,在拼搭的过程中,无法说出他在拼搭的是什么,而只有个别能力强的孩子,在搭好造型的那一刻,才恍然大悟的高兴地说出:“哇,看,我搭的是桥。”可见,幼儿具有这样的发展现象,一方面在于幼儿生活经验较缺乏,所认识、知道的事物较少,另一方面在于他们具有“知觉行动思维,先做再想”的这样的心理发展特征。
在学习第八章中的《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想象头脑中已有的形象进行加工,重组合成为新形象的过程。记忆和想象过程都是运用表象的过程。记忆是头脑中已有形象的重新出现,即表象恢复活动的过程。想象是以记忆表象为基本材料,对已有表象加以改造的过程。想象活动与表征活动密切联系,儿童想象最初出现的年龄和表征的发生年龄相同。所以说,想象在幼儿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幼儿经常把实际生活变成想象活动。比如,吃着饼干,忽然想象它是小船,洗着手,想象“下雨了”。幼儿听故事时,想象随着故事的进程而开展。一幕幕的表象如同电影似的在头脑中活跃起来。正是想象活动,使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沉迷与故事情节。每一篇的故事不一定都要讲完,要留有一定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填充,丰富他们的想象力。也有一些故事本身就没有很明显写出结局的,如《狼和小羊》,故事中最后只写到狼向小羊扑去,根本就没有明显的把结果写出来,故意留下给孩子的想象空间,让他们合理地去想象狼扑向小羊,结果会怎样,这样充分地让幼儿去想象,自己去填充完故事的结果,这样能丰富他们的想象力。
还可以充分利用外界丰富的条件,加深想象。
1、让儿童边听故事边看书,或边听音乐,了解快乐和悲伤的心情。要知道,了解人的情感比获得知识更重要,这是非常重要的生活经验。因为儿童的脑细胞十分娇嫩,对感知的对象十分敏锐,只有当感知和思考对象是可以看得见、听得着或摸得着的形象时,才能正常工作。
2、当讲到的故事中的情景现实生活中有的,应该带小孩到你所讲的情景中去,让他自己感觉其实的感觉,加深想象力。
不过,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长时间不邂地努力.我们要敢于去尝试给幼儿留下想象的空间,帮助他们异想天开,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理的探索精神。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不要认为他们是在胡思乱想,或是想得太多了,而去阻止让幼儿继续想下去,这样只能阻碍幼儿想象力的培养。
从那么多看来,童话故事对幼儿想象力的培养也是很有影响的,有相关联的,不要再去认为不就是一个故事什么的。在你说这话的时候,要想到这是可以影响到幼儿想象力的培养的,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故事,这也是有注意事项的。一般来说,幼儿都十分喜爱童话故事。因为在听故事时,其中的人物、情景、情节均能很深深地吸引着孩子幼稚的心灵,唤起他们的好奇心,同情心,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激发智慧的火花。尤其是3-6岁的幼儿,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已经能根据故事中的角色,情节线索进行有意识地想象。在听故事活动中,幼儿的思维被激活了,想象被催发了,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让幼儿多看多听,使幼儿获得一些能进行想象加工的“原材料”。而听故事想象就是一种符合幼儿想象特点的、能有效促进幼儿想象发展的形式。选择适宜孩子想象的童话故事,运用多种方法,让孩子在优美的童话故事中体会生活的美好,多而大胆想象。要让孩子在听故事中张开想象的翅膀,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有时采取对故事结尾作进一步的推理想象,有时对故事情节变化做出新的编排,有时还可以对故事中的角色关系作不同的设想等,使孩子在故事提供的海洋中遨游,从而成为一个爱想象,富有创意的人。
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学习《学前心理学》很有必要。教师要注重幼儿的心理健康,充分了解孩子的需要,创造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合理安排一日活动,融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中,适时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正确了解孩子的差异,注意因材施教,家园携手形成合力。
由于专业的需要和兴趣使然,我在寻找阅读对象的时候都会特别关注与学前儿童有关的书籍。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我认为要想真正地了解学前儿童,走近学前儿童,就必须先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陈帼眉在所著的《学前心理学》一书中就详细地阐述了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广义的学前儿童是指0到6岁的学龄前儿童,狭义的学前儿童指的是3到6岁儿童,主要是幼儿园幼儿。那么,这本《学前心理学》中主要介绍了幼儿园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
该书提到从儿童心理发展来看1--3岁,幼儿高级的心理过程逐渐出现,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而3—6岁,则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在这三年里心理发展比较迅速,每年都有新的发展。在这里笔者重点介绍一下3—4岁幼儿的发展特点。
在3--4岁,学前初期,也就是幼儿园小班时期,这个时期幼儿的主要特点是:
一 生活范围扩大。(一)这个阶段幼儿的生理方面有所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身体比以前结实,不像先前那么容易生病了。身体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的功能都有所加强。2 幼儿的精力比以前充沛。神经系统的发展使幼儿可以连续活动5--6个小时,日间只需睡眠一次。(二)幼儿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使他们基本上能够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不需要成人过多的猜测他们的意愿。(三)该年龄段儿童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已经比较自如。能够在一定时间里掌握各种粗动作和一些精细动作。
以上几个方面的发展使幼儿已经具备了离开亲人去参加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可能性。因此,在这个阶段,多鼓励幼儿参加集体活动,多与别人交流,并且鼓励他们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能够使他们的认识能力,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有所发展。
二 在这个阶段的幼儿他们的认识依靠行动。
此阶段的幼儿的思维方式是直观行动性思维方式,因此他们的认识活动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进行。他们一般都是先做再想,比如,在班上给小孩子玩结构性玩具,他们往往会一拿到手就开始玩,不会提前思考要做什么,而这时若问及他想要做什么,他往往也是回答不了的,因为他自己也不知道,这时成人千万不要因此认为是孩子笨,或是不搭理你。其实只要你站在旁边耐心的等待一会儿,等他完成了手中的创作,他会很激动地跟你说:“你看,我做的飞机,我做的汽车……”
此阶段幼儿在听别人讲述或是自己讲述时,往往也离不开具体的动作。因此,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多运用自己丰富的肢体语言,将文字语言具体化。这样既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增强幼儿的兴趣,也能够让幼儿更容易记住所学的内容。
对于此阶段的幼儿来说,他们的注意力也和动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幼儿的注意力很容易转移,如在幼儿听课过程中,我发现如果他们的手里拿着别的东西,或是随便放,眼睛看着别处,注意力就很容易离开老师的讲述,这也就是为什么幼儿园老师在上课之前总是会让幼儿将手放在膝盖上,眼睛看老师的原因。
三 此阶段的幼儿情绪作用大。
他们往往会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而哭,如,我们班上有个小孩子因为自己里面衣服的袖子拉不下来而大哭,还有小孩子因为找不到自己的枕头而哭,还有小孩子因为别人跟他说你妈妈不来接你了而哭,而且越哭越激动,还会浑身颤抖。幼儿就是容易激动,这时如果对他们一般的讲道理,往往收效不大。这时就要用有趣的事情去吸引他的注意力,用行动使他安静下来,如,拿毛巾给他擦擦脸,用抚慰的语调说话,让他感觉到亲切,情绪上不再对立,等他完全冷静下来了才能说理。还有,幼儿在幼儿园里的情绪受老师的影响也很大。因为这么小的孩子,他往往只是通过表象去理解事物,他会通过他看到的,感受到的,来判断老师对他们的关怀程度。如,老师表扬他没表扬我,老师抱她没抱我等现象,来判断老师不喜欢他,这样也会影响到他来园的情绪,听课的兴趣。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上了很久的幼儿园,突然哭着不愿意来了的原因。这时,教师就应该自身检讨,想一想是不是对这个孩子关心不够多。在这里我觉得作为教师应该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孩子,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不同闪光点,及时地予以表扬,鼓励,这样你会发现一天下来,其实所有的孩子都得到了表扬,也许你已经忘了,但是他自己知道他受到了关注。除此以外,还可以抽时间跟那些在班上不是很活跃的孩子聊聊天,或是只是抱抱他们也好。这样每个孩子都会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怀。
四 此阶段的幼儿爱模仿。
此阶段的幼儿往往是看见别的小朋友在做什么,自己也要做,看见别的小朋友有什么自己也想要。如,在室外活动时,玩羊角球的小朋友看见别的小孩子的玩海洋球也会要玩,看见别人摆高楼自己也摆。因此在幼儿园小班,同样的玩具要有足够的数量。
模仿也是此年龄段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他们往往通过模仿掌握别人的经验。他们会模仿老师模仿父母,模仿他们所看到的,所听到的一切。他们没有很强的判断力,对于别人特别是他们所亲近的人的语言和行为都是没有批判性的,而且因为没有太多的经验,他们往往都是通过成人的表现来判断事情的严重程度的。如,老师在吃胡萝卜的时候皱眉头,他们就会觉得那是很不好的东西,就不吃了。因此,作为幼儿教师,特别是小班幼儿教师要尤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也许自己做了一个不经意的不好的举动,自己都不知道,却已经被孩子学会,并慢慢地养成习惯了。
当然,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孩子的这一特点,让他往好的方向发展。如,在上课时间,有幼儿没有注意听讲,这时我们可以通过表扬另外做的好的幼儿,来引起这一幼儿的注意和模仿,并及时予以鼓励。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应多向幼儿传递好的信息,如,跟幼儿说礼貌用语,老师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等。这样幼儿通过模仿,时间久了也会成为一种好的习惯。所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要通过正强化的方式,也就是引导和鼓励的方式,使每一位幼儿向着一个健康快乐的方向发展!
总之,我认为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除了日常努力工作外,还应该多给自己充充电,多看看相关书籍,使自己的教育方式更有科学性,适宜性,使自己更能走近幼儿,了解幼儿,理解幼儿,帮助幼儿,与幼儿一起成长!
共
2
页,当前第2
页1
2
学前心理学心得体会篇四
学前心理学是研究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发展及其相应的教育问题的一门学科。在学习学前心理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实践来将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增加实践能力与经验。本文将以我的学前心理学实训心得体会为主线,探讨实训的意义、内容、收获以及反思,并总结出提高实训效果的一些建议。
第一段:实训的意义
学前心理学实训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实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学前儿童的特点和需求,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以及他们的教育需求。同时,实践让我们站在实际的角度思考问题,并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实训是我们发展学前心理学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
第二段:实训的内容
在学前心理学实训中,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活动:观察学前儿童的教育环境和行为表现,分析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需求,设计并实施儿童教育培训活动,进行儿童智力与情绪评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解读。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我们的经验,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前儿童的内心世界。
第三段:实训的收获
通过学前心理学实训,我感受到了很多收获。首先,我深刻了解了学前儿童的特点和需求,例如他们对游戏和玩具的喜爱以及对关注和关怀的渴望。其次,通过实际操作,我掌握了一些教育培训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如何制定教育目标、如何组织活动、如何与儿童沟通等。最重要的是,实训还提高了我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让我学会根据儿童的行为推测其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情感。
第四段:反思与不足
在实训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我在一开始对教育培训活动的设计上存在一定的困惑和局限,没有充分考虑到儿童的特点和需求。其次,在实施活动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够灵活,不能根据儿童的反应进行及时调整。最后,我在智力与情绪评测方面缺乏经验,无法准确判断儿童的发展水平和心理健康状况。这些问题需要我进一步加强学习和实践,以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
第五段:提高实训效果的建议
为了提高学前心理学实训的效果,我有以下几点建议。首先,我们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其次,我们需要加强自身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多与学前儿童接触,从他们的行为和言语中寻找线索。最后,我们应该不断反思和总结,将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整理,以便在以后的实训中改进。
总之,学前心理学实训是我们学习这门学科的重要一环。通过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学前儿童的需求和特点,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经验。同时,实践也让我们发现了自身的不足,并给出了一些提高实训效果的建议。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会不断进步,成为一名优秀的学前心理学专业人才。
学前心理学心得体会篇五
学前期是人的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大的时期之一。幼儿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以游戏为主的各项活动中,心理发展异常迅速。作为幼儿教师学习心理学是自身发展提高的需要,是搞好幼儿教育工作的需要。
通过学习《幼儿心理学》,我深知:幼儿阶段是人生的奠基阶段,而幼儿教师是年青一代最初的启蒙老师,在幼儿成长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作为幼儿教师,首先是要做幼儿的朋友,在平等的关系中,教师是幼儿的伙伴,使幼儿在心理上得到安全、放松,让他们感觉生活在自由、尊重、平等、合作的气氛中,在这气氛中,让幼儿充分的活动,获得表达自己的欲望的能力和机会。
我们班每个孩子的个性都不相同,有的孩子活泼大方,他们能主动表现自己,见到客人能主动打招呼,听到音乐就能翩翩起舞,为大家表演,这样的是我们所倡导的。但是有些孩子,他们在幼儿园里比较活泼,一旦离开了他们熟悉的环境,或家里来了客人,或者幼儿园来了陌生人参观等等,他们便很胆怯,不敢说话。这种胆怯性格的形成,大多因为缺乏锻炼的机会,缺少表现自己的勇气的条件,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将严重影响幼儿一生的发展。胆怯的幼儿往往没有勇气在众人面前讲话,或说话声音很小,为改变这种胆怯的性格,我们努力为幼儿提供"说"的机会,让幼儿在每个人面前表达自己欲望和自己的感情。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怎样去教幼儿、怎样主动和幼儿沟通是很重要的。
第一、现在的教育观,要求教师与幼儿的地位是平等的。
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幼儿,作为朋友坐下来与幼儿谈心,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这些来容易的话,做起来却很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包括幼儿自己的权利,所以做什么都不要强制幼儿去做,可以去引导幼儿去做。教师以亲切的话语,关心他们喜欢,做什么,需要什么。这样既拉近了师生关系,又使我们目标得以实施。
第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让幼儿从中得到知识。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就尽量多设计一些与教育内容相一致的游戏。真正做到"在游戏中学习"。
第三、抓住幼儿的闪光点。
让幼儿充满自信做好每一件事,教师应多鼓励幼儿,包括一些很小的事,对他进行赞美,他们定会有所发展,有所进步。
我们班有一个小女孩,小脸胖乎乎,可说话声音比较小,别的小朋友干什么,她就跟着干,很少主动自己做什么。不过她很爱笑,每次她从我旁边经过,我就会摸摸她的小脸告诉她,你真可爱。每次这样的赞美,树立了她的自信心。有一次,她主动到我这里对我说:"老师,今天我吃饭很快,能让我带队吗?"我当时真是又高兴又惊讶,同时也感到老师一些无意的动作和赞美,对孩子来说却是很重要的,她会觉得老师是注意我的,老师是我的朋友,是值得信赖的。
因此,做为一名幼儿教师,既要当好老师,又要做幼儿的朋友,保证他们幸福的成长。同时要认真学习心理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积极开展幼儿教科研,为幼儿教育事业做出自的贡献。
学前心理学心得体会3
学前心理学心得体会篇六
几年前学过《学前心理学》这本书后就再也没有碰过,最近拿来仔细阅读,发现收获颇多,受益匪浅。这是一本将普通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幼儿园实际相结合的一本书,在阅读中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也介绍了在实践中的经验,有助于幼儿园新老师的指导和老教师的提高。
这本书共有十一章,分别从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注意、感觉和知觉、记忆、想象、语言和思维、情绪和情感、意志、社会性、个性和心理发展的几种主要学说做了详细的介绍。在本书的阅读中,我对于几个对我教学帮助较大的章节做了详细的阅读,并在阅读中结合实际生活,发现我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法。
首先,对于学前儿童的注意这个章节我做了详细阅读,在阅读中了解每个年龄阶段的幼儿都有自己的注意发展的特点,因为我现在带的班是小班幼儿,因此我特别注意了小班幼儿注意力发展的特点,发现小班幼儿的注意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只是初步形成。
因此在教学活动的准备中应该准备一些色彩鲜明和幼儿感兴趣的东西,这样才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同时要注意出示的物品不能太多,这样会扰乱幼儿的注意,可以有层次的出示,不断的刺激幼儿的视觉感受,增强幼儿的喜好程度,延长幼儿的注意时间;在关于幼儿记忆力这一章节中,我了解了幼儿的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根据这一特点设计我的教学活动,同时注意课后的延伸和复习,在复习的时候要注意不要死板的去背诵为了复习而复习,虽然幼儿的机械记忆多于意义记忆,但是机械记忆也可以有许多花样帮助幼儿记忆,让幼儿在玩中记忆是让幼儿保持记忆深刻的方法,也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方法;在学前儿童想象这一章节中,我了解了幼儿想象的发展,记得老师曾经给我们讲过,在公务员的考试中有一道题目,孩子的爸爸左思右想都没有想出答案,却让儿子一口说了出来,难道是爸爸的学识还没有儿子的高?显然不是,是因为幼儿的想象力没有被扼杀,而许多成人的想象力早在童年的时候就是被扼杀了,因此在考虑问题时往往过于死板,可见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还是非常重要的。
在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时应该注意丰富幼儿的表象,发展幼儿的语言表现力,为幼儿的想象发展创造条件,幼儿的任何想象只要是自己能说出缘由都是正确的,不要用一些否定的语言扼杀幼儿的想象力。
在这本书中对于培养幼儿的社会行为这一章我认为是很重要的一章,现在的幼儿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很强,做什么事都会以自我为中心,稍不如意就会用哭闹、打人、咬人等手段来解决,因此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父母想要让幼儿表现出亲社会性的行为,如:分享、安慰他人、合作等,那么父母必须率先垂范,为幼儿做出亲社会行为的榜样,为幼儿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幼儿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互助、尊重与友爱的关系。教师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也应该注意这方面的培养,除了以身作则外,我们还可以在讲故事、念儿歌中加强幼儿这方面的意识,在幼儿的角色游戏中表现出来,通过家园合作,共同培养幼儿优秀的品质。
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在日常工作中学以致用,也得到许多收获,我想一名优秀的幼儿园老师就是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产生的,为此我一定会更加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
在暑假期间我阅读了《学前心理学》它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是陈帼眉老师主编,全书供13章,其中三、五、六和十三章,有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程学超编写,第十一十二,有辽宁师范大学副教授邹晓燕编写,其余各章,有北京师范大学陈帼眉编写。我从这本学前心理学的学习上汲取了许多东西。在未接触心理学之前,我对她敬畏和景仰有加。虽然,现在的我也只是为了考试,但是,我它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收获,不管在教育我在教的孩子上,还是对教育幼儿方面让我学到了很多。
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学前儿童注意发展,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性和集中性,它是一种心理状态,特别是小班的小朋友我们平常也会说我们班某某幼儿的注意真是差,总是在抱怨怎么会这样那样的,我学了这章后我知道了3—6岁的幼儿儿童的注意发展的特征仍然主要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初步发展。有意注意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水平底,稳定性差而且依赖成人的组织与引导,注意的选择有赖于知识经验好认真水平。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我受益非浅,掌握了许多学前教育的理论知识,我一定在工作中不断实践,利用空余时间继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目前,我们的幼儿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我觉得就面临了缺少同伴间的交往,当然,幼儿在幼儿园时,都会有很多的同伴,在家里就缺少了玩伴,对此,我看了《学前心理学》中的同伴交往,让我明白了:同伴交往的意义和方式。
孩子在家都是与大人接触的多,这其实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儿童所有事情,都被大人安排的井井有条的,所以孩子思考的事也就好少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存能力被弱化,生活能力没有形成。还有可能身心早熟的隐患,可能会形成“小大人”的性格。由此看来,同伴交往对孩子非常重要。
在和同伴交往过程中,同龄伙伴具有同步性,能够促进身心全方位发展。这主要是由于同龄伙伴生理、心理和认知经验的相似性决定的。有人说,只有儿童最了解儿童。确实是这样的。有一次,我看到两个妈妈分别抱着自己不满岁的宝宝在一起聊天,此时发现两个孩子也在用无声的语言进行交流:一个宝宝笑了,另一个宝宝也笑了;一个宝宝发出声音,另一个宝宝也发出声音……这就说明同伴交往认知的同步性,使他们的沟通非常容易,包括我们幼儿园的孩子也是这样的,而大人就不明白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以,儿童也同伴交往更能促进其身心全方位发展。
同龄伙伴认知的同步性,就决定了同伴交往影响的有效性。孩子的心理、生理的现有水平与同伴更为接近,在同一事物认知过程、情感体验以及目的性、自控能力等方面极易产生共鸣。尤其是在社会化行为规范的形成上,具有同步进程。当孩子遇到矛盾时,我们成年人总习惯这样教育孩子:“你是大哥哥(大姐姐),应该让着小弟弟(小妹妹)”。这事两种不同的暗示,可能对两个孩子形成不同的影响和结果。一方会觉得我是大哥哥(大姐姐),我只好吃亏了,时间久了会形成性格倾向;而另一方会觉得我是小弟弟(小妹妹),他应该让着我,久而久之,也会出现性格倾向。我觉得这种教育方式不利于儿童形成解决矛盾的能力,不具有交往影响的有效性。
读了这个同伴交往,我才明白,原来我们身边的教育方式存在了很多的误区,我会继续了解如何正确教育孩子,提升我的教育能力吧!
开卷有益,此话不虚。抽空静心地阅读《学前心理学》一书后,掩卷反思,感慨良多,从中受益匪浅。书是我们最好的朋友,而一本能引起你的共鸣的好书,则像一位你在茫茫人海中,好不容易遇到的珍贵的知己。我们可以携带它去任何地方,它可以随时给我们提供各种有益的启示,从而帮助我们学会更好的思考,变得更有洞察力。《学前心理学》就是这样的一位“知己”。通过对学前儿童的注意、感知、想象、言语、思维、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现象的分别介绍和分析,详尽阐明了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同时,反映了当前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动态。
《学前心理学》它丰富的知识和“内涵”,既注重阐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又注重提示根据心理发展规律和特征得出教育教学方法和结论,让我们在阅读它的时候,感触和启示,屡读屡新。《学前心理学》中提到,“小班幼儿的认识活动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进行,思维是认识活动的核心”、“他们是先做再想而不会想好了再做”。而这些心理发展特征,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如,每日离园前,孩子们最爱玩的是塑料拼搭积木。刚接触这类玩具时,孩子们不大会玩,即使是个别能力较强的孩子,他们拼搭出的也是构造简单的造型。随着玩的次数的增多,他们的拼搭能力也在渐渐增强。
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性的拼搭出各种各样、造型各异且结构复杂的物体和造型。但是,在我对孩子们拼搭玩具的观察过程中,我发现,即使孩子们的拼搭能力在一日日地提高,但他们对自己所拼搭的物体和造型的认识和了解却很欠缺。几乎所有的孩子,在拼搭的过程中,无法说出他在拼搭的是什么,而只有个别能力强的孩子,在搭好造型的那一刻,才恍然大悟的高兴地说出:“哇,看,我搭的是桥。”可见,幼儿具有这样的发展现象,一方面在于幼儿生活经验较缺乏,所认识、知道的事物较少,另一方面在于他们具有“知觉行动思维,先做再想”的这样的心理发展特征。
在学习第八章中的《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想象头脑中已有的形象进行加工,重组合成为新形象的过程。记忆和想象过程都是运用表象的过程。记忆是头脑中已有形象的重新出现,即表象恢复活动的过程。想象是以记忆表象为基本材料,对已有表象加以改造的过程。想象活动与表征活动密切联系,儿童想象最初出现的年龄和表征的发生年龄相同。所以说,想象在幼儿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幼儿经常把实际生活变成想象活动。比如,吃着饼干,忽然想象它是小船,洗着手,想象“下雨了”。幼儿听故事时,想象随着故事的进程而开展。一幕幕的表象如同电影似的在头脑中活跃起来。正是想象活动,使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沉迷与故事情节。每一篇的故事不一定都要讲完,要留有一定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填充,丰富他们的想象力。也有一些故事本身就没有很明显写出结局的,如《狼和小羊》,故事中最后只写到狼向小羊扑去,根本就没有明显的把结果写出来,故意留下给孩子的想象空间,让他们合理地去想象狼扑向小羊,结果会怎样,这样充分地让幼儿去想象,自己去填充完故事的结果,这样能丰富他们的想象力。
还可以充分利用外界丰富的条件,加深想象。
1、让儿童边听故事边看书,或边听音乐,了解快乐和悲伤的心情。要知道,了解人的情感比获得知识更重要,这是非常重要的生活经验。因为儿童的脑细胞十分娇嫩,对感知的对象十分敏锐,只有当感知和思考对象是可以看得见、听得着或摸得着的形象时,才能正常工作。
2、当讲到的故事中的情景现实生活中有的,应该带小孩到你所讲的情景中去,让他自己感觉其实的感觉,加深想象力。
不过,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长时间不邂地努力.我们要敢于去尝试给幼儿留下想象的空间,帮助他们异想天开,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理的探索精神。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不要认为他们是在胡思乱想,或是想得太多了,而去阻止让幼儿继续想下去,这样只能阻碍幼儿想象力的培养。
从那么多看来,童话故事对幼儿想象力的培养也是很有影响的,有相关联的,不要再去认为不就是一个故事什么的。在你说这话的时候,要想到这是可以影响到幼儿想象力的培养的,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故事,这也是有注意事项的。一般来说,幼儿都十分喜爱童话故事。因为在听故事时,其中的人物、情景、情节均能很深深地吸引着孩子幼稚的心灵,唤起他们的好奇心,同情心,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激发智慧的火花。尤其是3-6岁的幼儿,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已经能根据故事中的角色,情节线索进行有意识地想象。在听故事活动中,幼儿的思维被激活了,想象被催发了,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让幼儿多看多听,使幼儿获得一些能进行想象加工的“原材料”。而听故事想象就是一种符合幼儿想象特点的、能有效促进幼儿想象发展的形式。选择适宜孩子想象的童话故事,运用多种方法,让孩子在优美的童话故事中体会生活的美好,多而大胆想象。要让孩子在听故事中张开想象的翅膀,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有时采取对故事结尾作进一步的推理想象,有时对故事情节变化做出新的编排,有时还可以对故事中的角色关系作不同的设想等,使孩子在故事提供的海洋中遨游,从而成为一个爱想象,富有创意的人。
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学习《学前心理学》很有必要。教师要注重幼儿的心理健康,充分了解孩子的需要,创造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合理安排一日活动,融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中,适时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正确了解孩子的差异,注意因材施教,家园携手形成合力。
由于专业的需要和兴趣使然,我在寻找阅读对象的时候都会特别关注与学前儿童有关的书籍。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我认为要想真正地了解学前儿童,走近学前儿童,就必须先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陈帼眉在所著的《学前心理学》一书中就详细地阐述了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广义的学前儿童是指0到6岁的学龄前儿童,狭义的学前儿童指的是3到6岁儿童,主要是幼儿园幼儿。那么,这本《学前心理学》中主要介绍了幼儿园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
该书提到从儿童心理发展来看1--3岁,幼儿高级的心理过程逐渐出现,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而3—6岁,则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在这三年里心理发展比较迅速,每年都有新的发展。在这里笔者重点介绍一下3—4岁幼儿的发展特点。
在3--4岁,学前初期,也就是幼儿园小班时期,这个时期幼儿的主要特点是:
(一)这个阶段幼儿的生理方面有所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身体比以前结实,不像先前那么容易生病了。身体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的功能都有所加强。
2、幼儿的精力比以前充沛。神经系统的发展使幼儿可以连续活动5--6个小时,日间只需睡眠一次。
(二)幼儿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使他们基本上能够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不需要成人过多的猜测他们的意愿。
(三)该年龄段儿童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已经比较自如。能够在一定时间里掌握各种粗动作和一些精细动作。
以上几个方面的发展使幼儿已经具备了离开亲人去参加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可能性。因此,在这个阶段,多鼓励幼儿参加集体活动,多与别人交流,并且鼓励他们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能够使他们的认识能力,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有所发展。
此阶段的幼儿的思维方式是直观行动性思维方式,因此他们的认识活动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进行。他们一般都是先做再想,比如,在班上给小孩子玩结构性玩具,他们往往会一拿到手就开始玩,不会提前思考要做什么,而这时若问及他想要做什么,他往往也是回答不了的,因为他自己也不知道,这时成人千万不要因此认为是孩子笨,或是不搭理你。其实只要你站在旁边耐心的等待一会儿,等他完成了手中的创作,他会很激动地跟你说:“你看,我做的飞机,我做的汽车……”
此阶段幼儿在听别人讲述或是自己讲述时,往往也离不开具体的动作。因此,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多运用自己丰富的肢体语言,将文字语言具体化。这样既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增强幼儿的兴趣,也能够让幼儿更容易记住所学的内容。
对于此阶段的幼儿来说,他们的注意力也和动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幼儿的注意力很容易转移,如在幼儿听课过程中,我发现如果他们的手里拿着别的东西,或是随便放,眼睛看着别处,注意力就很容易离开老师的讲述,这也就是为什么幼儿园老师在上课之前总是会让幼儿将手放在膝盖上,眼睛看老师的原因。
他们往往会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而哭,如,我们班上有个小孩子因为自己里面衣服的袖子拉不下来而大哭,还有小孩子因为找不到自己的枕头而哭,还有小孩子因为别人跟他说你妈妈不来接你了而哭,而且越哭越激动,还会浑身颤抖。幼儿就是容易激动,这时如果对他们一般的讲道理,往往收效不大。这时就要用有趣的事情去吸引他的注意力,用行动使他安静下来,如,拿毛巾给他擦擦脸,用抚慰的语调说话,让他感觉到亲切,情绪上不再对立,等他完全冷静下来了才能说理。还有,幼儿在幼儿园里的情绪受老师的影响也很大。因为这么小的孩子,他往往只是通过表象去理解事物,他会通过他看到的,感受到的,来判断老师对他们的关怀程度。如,老师表扬他没表扬我,老师抱她没抱我等现象,来判断老师不喜欢他,这样也会影响到他来园的情绪,听课的兴趣。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上了很久的幼儿园,突然哭着不愿意来了的原因。这时,教师就应该自身检讨,想一想是不是对这个孩子关心不够多。在这里我觉得作为教师应该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孩子,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不同闪光点,及时地予以表扬,鼓励,这样你会发现一天下来,其实所有的孩子都得到了表扬,也许你已经忘了,但是他自己知道他受到了关注。除此以外,还可以抽时间跟那些在班上不是很活跃的孩子聊聊天,或是只是抱抱他们也好。这样每个孩子都会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怀。
此阶段的幼儿往往是看见别的小朋友在做什么,自己也要做,看见别的小朋友有什么自己也想要。如,在室外活动时,玩羊角球的小朋友看见别的小孩子的玩海洋球也会要玩,看见别人摆高楼自己也摆。因此在幼儿园小班,同样的玩具要有足够的数量。
模仿也是此年龄段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他们往往通过模仿掌握别人的经验。他们会模仿老师模仿父母,模仿他们所看到的,所听到的一切。他们没有很强的判断力,对于别人特别是他们所亲近的人的语言和行为都是没有批判性的,而且因为没有太多的经验,他们往往都是通过成人的表现来判断事情的严重程度的。如,老师在吃胡萝卜的时候皱眉头,他们就会觉得那是很不好的东西,就不吃了。因此,作为幼儿教师,特别是小班幼儿教师要尤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也许自己做了一个不经意的不好的举动,自己都不知道,却已经被孩子学会,并慢慢地养成习惯了。
当然,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孩子的这一特点,让他往好的方向发展。如,在上课时间,有幼儿没有注意听讲,这时我们可以通过表扬另外做的好的幼儿,来引起这一幼儿的注意和模仿,并及时予以鼓励。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应多向幼儿传递好的信息,如,跟幼儿说礼貌用语,老师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等。这样幼儿通过模仿,时间久了也会成为一种好的习惯。所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要通过正强化的方式,也就是引导和鼓励的方式,使每一位幼儿向着一个健康快乐的方向发展!
总之,我认为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除了日常努力工作外,还应该多给自己充充电,多看看相关书籍,使自己的教育方式更有科学性,适宜性,使自己更能走近幼儿,了解幼儿,理解幼儿,帮助幼儿,与幼儿一起成长!
学前心理学心得体会篇七
学前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儿童发展和儿童心理特点的学科,它对我们的生活和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学习学前心理学,我深刻认识到儿童的心理发展对于他们的学习和成长至关重要。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总结并分享自己的学前心理学心得体会。
首先,学前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儿童的不同年龄阶段,他们对于外界事物的认知和感知能力有着明显的差异。在幼儿期,儿童的感知能力不断增强,他们通过触摸、收听、观察等方式来了解世界。幼儿时期还是发展语言能力的关键时期,这对于日后学习语言和沟通交流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了解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为他们提供适宜的教育和学习环境。
其次,学前心理学提醒我们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的重要性。儿童在情绪体验和情绪表达方面常常受限于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们往往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因此,作为教育者和父母,我们应该多关注儿童的情绪体验,并帮助他们学会适当地管理和表达情绪。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儿童的自主性和适应能力,同时也有助于促进他们与他人的良好关系。
再次,学前心理学让我明白到积极的教育和肯定式交流对于儿童的发展和学习至关重要。儿童往往容易受到他人的评价和看法的影响,尤其是来自他们亲近的成年人。正面的鼓励和积极的肯定对于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与儿童交流时,我们应该注重肯定他们的努力和进步,倡导尊重和信任的教育方式。只有让儿童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被认可和赞赏,他们才能更有动力去探索和学习新的事物。
此外,学前心理学还教会了我如何将游戏和学习相结合,创造有趣的教育环境。儿童天生就对游戏充满了兴趣,而游戏本身也能够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通过游戏的方式,我们可以提供给儿童丰富的学习经验和机会,让他们在游戏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在幼儿园教育中,教育者应该善于利用游戏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最后,学前心理学让我认识到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儿童最早接触和学习的地方,家庭氛围和家长的教育方式对于儿童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能够给予儿童安全感和自信心,有利于他们对外界的探索和学习。因此,家长在儿童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意识和方法,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
综上所述,学前心理学的学习让我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和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了解儿童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培养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营造积极的教育环境,充分利用游戏和家庭教育等方面,都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我相信通过学前心理学的指导和实践,我们能够更好地为儿童的成长和学习提供帮助,为他们打下健康和快乐的成长基石。
学前心理学心得体会篇八
幼儿心理学是研究3——6、7岁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有幸在远程研修中学习到了幼儿心理学知识,让我受益匪浅。
我认识到,对幼儿进行教育,如果不懂得幼儿的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必定不会成功,甚至适得其反。
让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幼儿学习的心理特点。幼儿学习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由兴趣驱使的学习积极性;语言指导下的直观形象性;学习的无意性和个别差异性。在我及我周围的同行中,很少人懂得以上这些,所以在进行教学活动过程中,常常不知不觉地把孩子的学习主动性扼杀了。
有时,当孩子向老师提出各种问题时,老师根本没有考虑到孩子好奇、好问、好探究、好模仿的学习心理,常常给孩子的就是随口乱答,甚至还表现出不耐烦。我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从幼儿的兴趣和适合幼儿的活动入手,给幼儿创设利于他们学习的环境来进行教学活动。另外,对幼儿提出的任何问题,首先都要给予肯定,然后认真回答,回答不出来的,可以请其他幼儿回答,如果都不知道,老师就直接告诉幼儿,老师将下班后在书中或网上找答案后再告诉你。同时,也请幼儿自己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找答案。像周香老师讲的案例里的老师一样,既保护了孩子的求知欲,又激发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还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
学习了幼儿心理学后,对“幼儿教育小学化”这一普遍现象,我也是体会深刻,感到茫然与无奈。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及规律,幼儿的认知力、理解力还未达到小学生的水平,机械的模仿、死记硬背,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在幼儿园学的小学知识最多能让幼儿一、二年级时一时领先,以后就不可能了,这样反而还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幼儿应该在活动与游戏中获得知识、开发智力、培养其各方面的能力。
可是,目前的学前教育状况又如何呢?我们有目共睹,深有体会。
我期待着让每个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科学的教育观早日驻入每个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心中。
学前心理学心得体会4
学前心理学心得体会篇九
学前心理学是指研究0-6岁儿童心理特点、发展规律及心理问题的学科,这门学科对于了解儿童心理发展,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经过一学期学习,我深深感受到学前心理学的广阔和深刻。在此,我将就学前心理学的学习经历总结心得体会,希望能给学弟学妹一些帮助。
学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是我们学习的第一部分,通过学习,我了解到学前心理学是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学科,研究的内容非常丰富。重点掌握了儿童认知、情感、社会性发展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并学习了相关的理论模型。比如,通过学习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我对儿童认知的阶段性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学习爱因斯坦的宝贝情绪发展理论,我知道了儿童情感发展是如何与生物因素、家庭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学习这些概念和理论,让我认识到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多样的过程,不能简单地套用成人的标准来评价儿童。
学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是我们学习的第二部分,通过学习,我了解到学前心理学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观察法、访谈法、测验法等。其中,观察是最常用、最直接的方法。通过参与儿童观察活动,我亲身体验到了观察的重要性。观察不仅能帮助我们了解儿童的言行举止,还能帮助我们获取儿童的情感状态,促进我们理解儿童的思维方式和发展规律。除观察法外,我还学习了访谈法和测验法等其他的研究方法。通过学习这些方法,我了解到科学研究要有严谨的设计、操作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学前心理学的干预方法是我们学习的第三部分,通过学习,我了解到学前心理学干预是指通过多种干预手段,来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干预方法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专业干预等。通过学习这些干预方法,我了解到家庭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非常重要。家庭环境、父母的教育方式等都会对儿童的心理产生深远的影响。比如,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可以促进儿童正向情绪的发展,培养其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学校教育也是重要的干预手段之一,学校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专业干预主要指的是对心理问题儿童的干预,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儿童游戏疗法等。通过学习这些干预方法,我认识到及早干预对预防和解决儿童心理问题的重要性。
学前心理学的应用与发展是我们学习的第四部分,通过学习,我了解到学前心理学在教育、医疗等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学前心理学研究的是儿童心理发展,而幼儿园正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场所。学前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儿童的发展需求和特点,为儿童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在医疗领域,儿童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心理治疗也成为儿童心理问题的重要干预手段之一。此外,学前心理学在儿童游戏、家庭教育、心理咨询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随着人们对儿童心理健康重视程度的提升,学前心理学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学前心理学的学习过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深切地感受到儿童是一个需要关注和培养的特殊群体。学前心理学不仅帮助我了解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而且让我更加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时刻提醒自己在教育和培养孩子时要注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和心理需求。同时,学习学前心理学也让我认识到成为一名优秀的幼教工作者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前心理学是一门宝贵的学科,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儿童、教育儿童,为儿童的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持与指导。
总之,学前心理学的学习使我从一个素不知所以的人变成对儿童心理有了一定了解的人,使我能够更好地与儿童相处、教育和引导他们。通过学习学前心理学,我认识到教育不能简单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儿童的心理力量,提高他们的自信和适应能力。我相信,只有注重儿童心理健康的培养,才能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学前心理学是一门富有挑战和魅力的学科,我希望通过持续的学习和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幼教工作者,在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学前心理学心得体会篇十
1、我们从外界所获得的信息或者学到的知识必须在生活中合理应用才能显示它们应有的力量。知识本身无法决定我们的幸福感,我们的成功和自尊水平等,可见光有知识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充分的理解它,能够合理的解读它,同时对知识应用所涉及的现实情况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知,两者相结合就为我们把知识应用于实践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2、我们应该学会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主动学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充分理解所学知识,至少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把所学内容的实质表达出来,也就是说出来或者写出来,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表明我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达到了一定程度。在学习的过程中把自己感兴趣的或者感觉可以应用的地方写下来,进行重点的挖掘和探索,让自己对这些内容的理解更深入和充分。第二阶段是制定知识的应用方案,安排练习时间,通过实践检验自己的构想,检验自己对于知识的解读是否合理,对解读的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思考纠正,重新修改应用方案进行验证,在这种实践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升华,只有完成了这两步才算达到了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
3、我们应该学会在学习或工作的过程中主动安排进行积极心理休息,积极心理休息和拖延的区别在于,积极心理休息是有规律的,受自我控制的,目的是为了通过一小段时间回顾总结经验,或者调解心情,缓解疲劳以便以更好的状态投入下一段工作或学习中。而拖延是顺从自己内心的分心冲动而失去控制,占用了本该用来学习或工作的时间。
4、安静的力量:
4.1我们通常都是在遭遇了挫折,感受到了自身的消极情绪的时候才被动的进行反省,在这种反省中,我们很可能进入一种叫做自我倾注的状态,也就是说我们把注意力投向了自己的内部,反复回忆分析引发消极情绪情境的一些细节,使这种消极情绪被加强而不是消弱,容易沉陷在这种消极感受和导致消极感受的想法中。因此我们应该学会主动的反省,在自己心情平静的时候进行反省,以便把注意力集中在客观现实上,针对面对问题进行反省,这时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就可以减少错误归因,得到比较合理的答案。
4.2当某种经历正在进行时,人生经验的获取是在你尝试分辨什么是重要的,什么应该舍弃什么应该保留的时候,也就是进行分析思考的时候,这些一般发生在经历之后,进行安静的自省的时候,有时候急着做事反而不如做完一件事后稍事休息,让心情平静下来认真的反思一下效果好,也就是说我们最好养成经历、享受安静和反省的行为模式。安静为我们进行内省提供了一个可靠的环境,让我们有机会反省我们的所见所闻所说所做的事情,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深层次的学习,因为这种反省重现可能形成一种学习记忆机制,包括学习、理解、记忆、保留。当我们进行思考时,我们在脑海中重放素材时,我们更容易保留和记住之前的经历,积累对人生有益的经验。
5、快乐是由我们的精神状态而定,也就是说是由我们对事物积极的思维方式和主观感受而定,而不是由社会地位、银行存款等外部条件所决定。幸福是一种终生的追求,是一个连续统一体,幸福没有客观标准,只是某种比较方式下的一种主观感受,是否幸福也取决于我们采取哪种比较方式,我们只能追求更幸福。
6、常识并非那么平常,特别是应用于实际,积极心理学的一个目的就是让常识更平常,学习的目的是用于自身的转变,没有转变就没有成长,那些快速见效的说法都是皇帝的新衣,是不存在的,是过高的承诺和过低的兑现,真正起作用的都是一些常识性的东西,如果我们能经常的记起这些常识,把它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中,解除那些阻碍我们对已熟知事物产生新的认识的认知束缚,解除我们从已熟知事物中获取益处的情绪束缚,纠正和改变那些束缚我们的行为习惯,促成我们自身的转变和成长,那么这些常识就会显得不平常。
学前心理学心得体会5
学前心理学心得体会篇十一
学前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心理学的学科,研究的是儿童在学前阶段的心理发展和心理问题。在学习学前心理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儿童心理的复杂性和重要性。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对学前心理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体会,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总结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认识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性
学前心理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儿童健康发展,而了解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我们做好教育工作至关重要。通过学习学前心理学,我逐渐认识到儿童心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学前阶段,儿童的生理、认知、情感和社会交往等方面都在迅速发展。我们需要了解儿童心理的这些特点,才能够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第三段:儿童心理问题的防治
在学前阶段,儿童可能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如焦虑、自卑、孤独等。通过学习学前心理学,我了解到了许多预防和治疗儿童心理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提供稳定的生活环境、关注儿童的情绪和需求、培养儿童的自我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来预防和解决儿童心理问题。通过了解和应用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更好地照顾和教育孩子。
第四段:发挥亲子教育的作用
学前心理学也强调了亲子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性。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在学习学前心理学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亲子关系的建立和维护需要家长的关注和付出。例如,家长可以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引导和激励他们积极参与各种活动。通过亲子教育,家长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质,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困难。
第五段:学前心理学的应用与展望
学前心理学不仅是理论研究的领域,也是应用实践的重要方向。通过学习学前心理学,我们可以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例如,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特点和需求,设计相应的教育活动和资源;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此外,学前心理学的研究也需要不断地加强和深化,以更好地服务于儿童和家庭。我相信,在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中,我们的认识和理解会不断深化,也将会有更多的成果和进展出现。
总结:
通过学习学前心理学,我对儿童心理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学到了许多预防和治疗儿童心理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同时,我也认识到了亲子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学前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学前心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儿童,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的方法和策略。我将会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不断运用学前心理学的知识,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前心理学心得体会篇十二
《学前心理学》对现代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为教师最好就是好好研究学前心理学这本书的内容。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准备的学前心理学
心得体会
,希望大家喜欢!几年前学过《学前心理学》这本书后就再也没有碰过,最近拿来仔细阅读,发现收获颇多,受益匪浅。这是一本将普通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幼儿园实际相结合的一本书,在阅读中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也介绍了在实践中的经验,有助于幼儿园新老师的指导和老教师的提高。
这本书共有十一章,分别从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注意、感觉和知觉、记忆、想象、语言和思维、情绪和情感、意志、社会性、个性和心理发展的几种主要学说做了详细的介绍。在本书的阅读中,我对于几个对我教学帮助较大的章节做了详细的阅读,并在阅读中结合实际生活,发现我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法。
首先,对于学前儿童的注意这个章节我做了详细阅读,在阅读中了解每个年龄阶段的幼儿都有自己的注意发展的特点,因为我现在带的班是小班幼儿,因此我特别注意了小班幼儿注意力发展的特点,发现小班幼儿的注意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只是初步形成。
因此在教学活动的准备中应该准备一些色彩鲜明和幼儿感兴趣的东西,这样才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同时要注意出示的物品不能太多,这样会扰乱幼儿的注意,可以有层次的出示,不断的刺激幼儿的视觉感受,增强幼儿的喜好程度,延长幼儿的注意时间;在关于幼儿记忆力这一章节中,我了解了幼儿的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根据这一特点设计我的教学活动,同时注意课后的延伸和复习,在复习的时候要注意不要死板的去背诵为了复习而复习,虽然幼儿的机械记忆多于意义记忆,但是机械记忆也可以有许多花样帮助幼儿记忆,让幼儿在玩中记忆是让幼儿保持记忆深刻的方法,也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方法;在学前儿童想象这一章节中,我了解了幼儿想象的发展,记得老师曾经给我们讲过,在公务员的考试中有一道题目,孩子的爸爸左思右想都没有想出答案,却让儿子一口说了出来,难道是爸爸的学识还没有儿子的高?显然不是,是因为幼儿的想象力没有被扼杀,而许多成人的想象力早在童年的时候就是被扼杀了,因此在考虑问题时往往过于死板,可见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还是非常重要的。
在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时应该注意丰富幼儿的表象,发展幼儿的语言表现力,为幼儿的想象发展创造条件,幼儿的任何想象只要是自己能说出缘由都是正确的,不要用一些否定的语言扼杀幼儿的想象力。
在这本书中对于培养幼儿的社会行为这一章我认为是很重要的一章,现在的幼儿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很强,做什么事都会以自我为中心,稍不如意就会用哭闹、打人、咬人等手段来解决,因此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父母想要让幼儿表现出亲社会性的行为,如:分享、安慰他人、合作等,那么父母必须率先垂范,为幼儿做出亲社会行为的榜样,为幼儿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幼儿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互助、尊重与友爱的关系。教师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也应该注意这方面的培养,除了以身作则外,我们还可以在讲故事、念儿歌中加强幼儿这方面的意识,在幼儿的角色游戏中表现出来,通过家园合作,共同培养幼儿优秀的品质。
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在日常工作中学以致用,也得到许多收获,我想一名优秀的幼儿园老师就是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产生的,为此我一定会更加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
在暑假期间我阅读了《学前心理学》它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是陈帼眉老师主编,全书供13章,其中三、五、六和十三章,有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程学超编写,第十一十二,有辽宁师范大学副教授邹晓燕编写,其余各章,有北京师范大学陈帼眉编写。我从这本学前心理学的学习上汲取了许多东西。在未接触心理学之前,我对她敬畏和景仰有加。虽然,现在的我也只是为了考试,但是,我它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收获,不管在教育我在教的孩子上,还是对教育幼儿方面让我学到了很多。
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学前儿童注意发展,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性和集中性,它是一种心理状态,特别是小班的小朋友我们平常也会说我们班某某幼儿的注意真是差,总是在抱怨怎么会这样那样的,我学了这章后我知道了3—6岁的幼儿儿童的注意发展的特征仍然主要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初步发展。有意注意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水平底,稳定性差而且依赖成人的组织与引导,注意的选择有赖于知识经验好认真水平。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我受益非浅,掌握了许多学前教育的理论知识,我一定在工作中不断实践,利用空余时间继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目前,我们的幼儿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我觉得就面临了缺少同伴间的交往,当然,幼儿在幼儿园时,都会有很多的同伴,在家里就缺少了玩伴,对此,我看了《学前心理学》中的同伴交往,让我明白了:同伴交往的意义和方式。
孩子在家都是与大人接触的多,这其实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儿童所有事情,都被大人安排的井井有条的,所以孩子思考的事也就好少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存能力被弱化,生活能力没有形成。还有可能身心早熟的隐患,可能会形成“小大人”的性格。由此看来,同伴交往对孩子非常重要。
在和同伴交往过程中,同龄伙伴具有同步性,能够促进身心全方位发展。这主要是由于同龄伙伴生理、心理和认知经验的相似性决定的。有人说,只有儿童最了解儿童。确实是这样的。有一次,我看到两个妈妈分别抱着自己不满岁的宝宝在一起聊天,此时发现两个孩子也在用无声的语言进行交流:一个宝宝笑了,另一个宝宝也笑了;一个宝宝发出声音,另一个宝宝也发出声音……这就说明同伴交往认知的同步性,使他们的沟通非常容易,包括我们幼儿园的孩子也是这样的,而大人就不明白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以,儿童也同伴交往更能促进其身心全方位发展。
同龄伙伴认知的同步性,就决定了同伴交往影响的有效性。孩子的心理、生理的现有水平与同伴更为接近,在同一事物认知过程、情感体验以及目的性、自控能力等方面极易产生共鸣。尤其是在社会化行为规范的形成上,具有同步进程。当孩子遇到矛盾时,我们成年人总习惯这样教育孩子:“你是大哥哥(大姐姐),应该让着小弟弟(小妹妹)”。这事两种不同的暗示,可能对两个孩子形成不同的影响和结果。一方会觉得我是大哥哥(大姐姐),我只好吃亏了,时间久了会形成性格倾向;而另一方会觉得我是小弟弟(小妹妹),他应该让着我,久而久之,也会出现性格倾向。我觉得这种教育方式不利于儿童形成解决矛盾的能力,不具有交往影响的有效性。
读了这个同伴交往,我才明白,原来我们身边的教育方式存在了很多的误区,我会继续了解如何正确教育孩子,提升我的教育能力吧!
共
2
页,当前第1
页1
2
学前心理学心得体会篇十三
学前心理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学科,对于教师和家长来说,了解学前心理学的知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儿童的心理发展。我最近研读了一本学前心理学教材,不禁有了许多新的感悟和体会。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于学前心理学教材的一些主要体会和思考。
首先,学前心理学教材强调儿童的发展特征。教材详细介绍了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例如认知、情感和社会等方面的发展。通过了解这些特点,我发现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持续而复杂的过程。他们的认知能力不断提高,情感和社交技能也在不断发展。当我在教学实践中面对一些看似问题的行为时,了解学前心理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从而与学生建立更好的联系和沟通。
其次,学前心理学教材强调儿童的游戏与学习。游戏对于儿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材中对于游戏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案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通过游戏,儿童可以锻炼身体、培养社交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意识到游戏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通过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此外,我也更加重视促进儿童自主学习的能力,鼓励他们通过自主、探索和实践来积累知识。
此外,学前心理学教材还强调了亲子关系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家庭是儿童发展的关键环境,亲子关系的稳定与和谐对儿童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通过教材的学习,我认识到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他们的行为、言语和领导方式会深刻地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发展。因此,在与家长交流时,我更加重视建立起互信和理解的关系,与家长共同关注儿童成长的重要方面,并提供相关的心理发展指导。
最后,学前心理学教材还提醒了我对于儿童的评价和鼓励的重要性。在幼儿园教学中,我意识到对于儿童的评价和鼓励对于他们的学习和成长至关重要。正面的评价和鼓励可以激发儿童的自信和学习动力,而过度的批评和否定则可能造成孩子的自卑和消极情绪。通过教材的学习,我开始关注自己的评价方式,尽量给予儿童积极的评价和支持,同时提供具体的建设性反馈,帮助他们不断提高。
总之,学前心理学教材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通过对于儿童发展特征、游戏与学习、亲子关系以及评价与鼓励等方面的学习,我对于教学和家长角色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会继续学习和应用学前心理学的知识,与学生和家长一起共同推动儿童的全面发展,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学前心理学心得体会篇十四
前段时间幼儿园布置每位教师要学习一本专著,我学习了幼儿心理学,通过学习,我深知:幼儿阶段是人生的奠基阶段,而幼儿教师是年轻一代最初的启蒙教师,在幼儿成长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幼儿园不同于中小学,幼儿教育形式是以为基本活动形式,寓教于之中,是幼儿共同的活动形式。
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是孩子的朋友,在平等的关系中,教师是幼儿的伙伴,使幼儿在心理上到安全,放松,让他益生活在自由、尊重、平等、合作的气氛中,在这气氛中,让幼儿充分的活动,获得表达自己欲望和能力的机会。
每个孩子的个性都不相同,有的孩子活泼大方,他们能主动表现自己,见到客人能主动打招呼,听到音乐就能翩翩起舞,为大家表演,这样的是我们所倡导的。但是有些孩子,他们在幼儿园里比较活泼,一旦离开了他们熟悉的环境,或家里来了客人,或者幼儿园来了陌生人参观等等,他们便很胆怯,不敢说话。这种胆怯性格的形成,大多因为缺乏锻炼的机会,缺少表现自己的勇气的条件,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将严重影响幼儿一生的发展。胆怯的幼儿往往没有勇气在众人面前讲话,或说话声音很小,为改变这种胆怯的性格,我们努力为幼儿提供“说”的机会,让幼儿在每个人面前表达自己欲望和自己的感情。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怎样去教幼儿、怎样主动和幼儿沟通是很重要的。
第一、现在的教育观,要求教师与幼儿的地位是平等的。
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幼儿,作为朋友坐下来与幼儿谈心,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这些来容易的话,做起来却很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包括幼儿自己的权利,所以做什么都不要强制幼儿去做,可以去引导幼儿去做。教师以亲切的话语,关心他们喜欢,做什么,需要什么。这样既拉近了师生关系,又使我们目标得以实施。
第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让幼儿从中得到知识。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就尽量多设计一些与教育内容相一致的游戏。真正做到“在游戏中学习”。
第三、抓住幼儿的闪光点。
让幼儿充满自信做好每一件事,教师应多鼓励幼儿,包括一些很小的事,对他进行赞美,他们定会有所发展,有所进步.在我的工作期间,在我带班的有一个小女孩,小脸胖乎乎,可说话声音比较小,别的小朋友干什么,她就跟着干,很少主动自己做什么。不过她很爱笑,每次她从我旁边经过,我就会摸摸她的小脸告诉她,你真可爱。每次这样的赞美,树立了她的自信心。有一次,她主动到我这里对我说:“老师,今天我吃饭很快,能让我带队吗?”
我当时真是又高兴又惊讶,同时也感到老师一些无意的动作和赞美,对孩子来说却是很重要的,她会觉得老师是注意我的,老师是我的朋友,是值得信赖的。
所以,做为一名幼儿教师,既要当好老师,又要做幼儿的朋友,保证他们幸福的成长。
我当时真是又高兴又惊讶,同时也感到老师一些无意的动作和赞美,对孩子来说却是很重要的,她会觉得老师是注意我的,老师是我的朋友,是值得信赖的。
学前心理学的心得体会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