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红色家书读后感篇一
“传统是非常重要的。从个人来说,从生到死有一定的时间段,人人如此。唯独传统和内在于传统的伟大精神、智慧与理念没有时间段,它超越了时间。”
——题记
“我的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说。古人云,“修其身、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对读书的热爱与痴迷,贯彻着习总书记的人生轨迹。从梁家河的窑洞到中南海的办公室,从基层工作到治国理政,一路走来,他始终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青年时代的习近平,对知识有着发自心底的热切向往。上山下乡的日子里,他随身带了满满一箱子书。为了借阅《浮士德》,他走了30里地。在梁家河村,习近平上山放羊也不忘读书。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正气。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4月23日确定为“世界读书日”,提出“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我紧紧追随总书记的脚步,细细阅读着如五星红旗般鲜艳的《红色家书》,手不释卷,抚今追昔,钩沉史海,感受着中国革命斗争中创造的红色文化的伟大自信,这股穿透人心的力量,令我的思想受到洗礼、精神获得升华、心灵得到触动。
绿水青山聚英灵,红色家书抒壮歌。江西是令人敬仰的革命老区、红土圣地,生长在江西的我,儿时便对井冈山八角楼等革命先辈旧址、英雄事迹耳濡目染;青年求学时,浏览名胜古迹,在图书馆博览群书;工作后不忘读书、求知若渴,先后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诸多著作,如今又积极响应省委书记、省长刘奇同志号召,与《红色家书》结下不解之缘。这本承载着最真实、最生动感人故事的《红色家书》,具体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家庭建设,既反映了他们对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追求,又反映了他们对亲属的深情、对子女的教诲。从中有人感受到人间大爱、革命大义的家国情怀;有人领悟到苟利社稷、舍家为国的高尚品格;有人传承了居之无倦、行之以忠的忠诚信仰;有人身体力行着夙兴夜寐、日夜兼程的工作干劲。而我,在对老一辈革命家强大信仰精神力量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同时,更加深刻体会到,这不仅仅是一种民族之魂,一种理想信仰,更是党在奋斗历史过程中积累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的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曾经说过:“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文化的本质和文化自信,便是建立在对中国文化载体中内在蕴藏的中国精神、中国智慧和中国理念的总体性理解基础上的。它体现在中国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中,贯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中。无论是文物、古迹还是典籍、家书,都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主体是人,而灵魂是载体中内在的精神。
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包括了对中国革命斗争中创造的红色文化的自信。红色文化和我们的实际生活紧密集合,对当代极度需要高水平精神滋养的青年一代非常具有现实教育意义。我认为,对于《红色家书》来说,文化自信,信的就是红色文化中的革命精神和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家书》正是红色文化的充分展现,老一辈革命家优良醇厚的家风,一直为人称颂,是新时代不可或缺的珍贵文化信仰。他们不仅严于律己,还严格要求亲人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一生坚守着共产党员的本色。许多家书都记录下了这种崇高的精神品格。《明志篇》中“争国权以救危亡,是青年男儿之有责”、“一息尚存,终当努力奋斗”等,充满了铮铮男儿精忠报国的铁血正能量,展现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正己篇》中“我的人生观,绝对不能为一身一家谋升官发财以愚懦子孙”、“起得早来眠得晚,能多做事即心安”、“不要抛弃工作已有根基的地方,在任何地方作事都一样”、“不论学工、学农,只要好好干都有出路”等,朴实生动的语言,为矗于人生十字路口的广大青年修真正己点亮了指引的灯塔,铺设了未来的坦途;《亲情篇》中“家母病重,赶回服伺,亲侍汤药,未尝废离”、“只要我俩的心情紧紧的靠拢在一起,一切就没问题了”、“与人民事业结合必能长展骥足”、“这个时代总是要求我们多向前看”等,既体现了儿女亲情的温暖,又将感情与党的工作、国家的事业提升到了完美契合的高度,实乃对当今青年人生抉择最佳指引;《教子篇》中“我们应该以劳动生活为荣”、“为人民服务,已成终身事业”、“要从艰苦的过程中,得出隽永的味道”、“在各方面都很刻苦的锻炼和严格的要求自己”、“要始终一贯的站得正、站得稳”等,句句箴言,老一代革命家教育后代的理念,宛如人生最朴实无华的真理,指引着当代青年怎样做人、做事。诸如种种,《红色家书》既是老一辈革命家高尚品格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处理家国关系时崇高境界的充分展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总书记掷地有声的誓言,代表着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决心,也代表了近百年来中中国历史上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而前赴后继、英勇牺牲的烈士的初心。读《红色家书》,字里行间、时时刻刻,我都深深体会着老一辈革命家追求共产主义,为国家和人民奉献一切,矢志不渝、视死如归的精神气节和初心信仰。国家危亡之时,无数满怀热血与理想的仁人志士,告别父母妻儿,义无反顾走向战场,救百姓于水火、救民族于危难之中。“为了中华民族就为不了家和个人”,一封封沉甸甸的红色家书,映照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群群宁死不屈的共产党人的身影。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是他们的伟大领袖,他们身后还有为共和国的建立而光荣牺牲的370多万共产党人。是他们的铮铮铁骨筑成了中华民族迈向复兴的坚实路基,这不仅是战火纷飞的岁月里的生命赞歌,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长城,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坚定基础。
社稷苍生念,拳拳赤子心。习近平总书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回首来时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舍身为国、公而忘私的家国情怀,正蕴含着每一位共产党员在前进道路上所不能忘记的初心和方向。让我们传承《红色家书》中的理想和信仰,汲取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中红色革命精神的营养和力量,在当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的关键节点,将学习阅读《红色家书》与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紧密结合,以一片赤子之心、满腔赤诚之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不忘初心使命,永远热爱党,永远跟党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自己青春的力量。
红色家书读后感篇二
《红色家书》,让我在书信中领略一段真实的故事与悲痛的历史,让我们通过书信,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时空,激励了内心的红色情怀、这股红色的清流,正是我们丰富精神力量的源泉。
都说"家书抵万金",从一封封语言质朴、热情洋溢的家书中,我们看到了革命者最讲亲情,最懂真爱。“献身革命不还家,卿奉双亲务桑麻。更嘱贤妻一件事,还当培育革命花。”即使他们天各一方,生死攸关,仍惦念着白发双亲,牵挂着妻子儿女。这些红色书信充分展现了革命先烈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对党绝对忠诚的赤子之心,展现了革命先烈舍生取义的崇高气节和报国为民的炽热情怀。捧读《红色家书》,我们可以触摸到革命先烈们无私报国的爱国情怀以及天下为己任的初心使命,从中获得的不仅是震撼、铭记,更有奋进前行的力量。
革命时期岁月峥嵘,承平年代追忆初心。正如__党代表、江西绿能农业董事长凌继河所说,这次南昌市《红色家书》线上诵读,创意特别好,将《红色家书》与新媒体完美结合,形式新颖,公司很多员工都自发地诵读,因为非常方便,也很有意义。这种方式激发了全民参与的热情,尤其是重温革命先烈报国为民的历史,激励着大家更加坚定地投身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热潮。
__曾说过: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它是一座灯塔,为你在迷路中指明方向;它也是一股力量,让你在混沌中仍不绝希望;它更是一剂良药,使你永远保持“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状态。回望《红色家书》,站在新时代,我们更要从《红色家书》中读懂革命先烈的愿望与期盼,不忘初心,务实担当,走好新时期长征路。红色家书读后感篇三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封家书不知承载着多少人的思念和悲喜,尤其是在时局动荡、战火纷飞的年代。而从《红色家书》中我除了能感受到他们的思念和喜悲外,还读出了一种力量、一种希望,那种力量和希望然使我深深震撼,久久不能平静。
书中的第一封家书是何书恒写给他两位哥哥的,当读到他那句“我不望我家活多人,只望活的人要真活,不要活着还不如死”我是不能理解的,生在和平年代的我可能是无法体会到乱世里挣扎求生的痛苦吧。不过我知道虽曾有一句话“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但我想何书恒一定会选择做一个乱世中激浊扬清、追寻光明的人!每一封家书都寄托着写信人的希冀,当我读到杨杰写给儿子的家书中谈到的“世道艰苦,奋斗才是出路。幼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好运气总是落在有本钱的人身上”时,我突然感觉很亲切,就如同我父母在我耳边叨叨,让我勤奋努力、脚踏实地一样。此刻,他在我心中再也不仅仅只是一个革命英雄,一个记载在书中的人物,也是一个殷切叨念儿子、期盼儿子能做一个有用之人的普通父亲。
在这些家书中还有很多都是革命先辈们临死前留下的遗书,在死前他们放不下自己的父母妻儿,他们也更放不下革命的事业和心中的信仰。如吉鸿昌所书的他们是“为时代而牺牲”,刘愿庵所书的“无产阶级的意识是不能抹杀的,这是中国一线曙光,我们的牺牲总算不是枉然的,因此我心中仍然是很快乐的”,熊亨翰所书的“余之死,非匪非盗,非淫非拐,非杀人放火,非贪赃枉法,实系为国家社会,为工农群众”。他们都是为心中的理想信念、为共产主义事业牺牲的,他们至死不悔!
“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读到这句时我不禁眼泪盈眶,刘伯坚他生时是不断追求中国新的出路,追寻他心中和平、幸福、温暖的中国,而死时他也是无悔、慷慨就义的,为了他心中的信仰,为了他心中期盼的新的中国!可能我没有像刘伯坚那样伟大的志向、那样无畏生死的精神,但我有一颗爱国心!在这一刻,我们的心是一样的,我们的感情是共鸣的!“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我默默地念着,我放声的吟着,此时此刻心中似有激情万丈,热血沸腾!
我突然觉得我很幸福,因为我生活在一个先辈们渴求的为之奋斗一生并献上宝贵生命而得来的和平、幸福和充满生命力的新中国。先辈们心中的希望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已经达到并且相信在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而他们的力量,那种为了自己心中的信仰和希望百折不挠、九死不悔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决不能渐渐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正是当我们当代人需要继承和发扬的!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中国正在蓬勃的发展,身为年青一代的我们正是要继承革命先辈们的精神,为时代的发展贡献。
红色家书读后感篇四
初心是什么,初心是人生起点的希冀与梦想,是生命征途中的承诺与信念,是迷途困挫中的责任与担当,是韶华流逝时的恪守与坚持。一封封满载岁月风尘的红色家书、一个个饱含精神养分的先进事迹,都是初心的最好诠释,其精神内涵穿透时空,历久弥坚,引人奋进。
以崇敬之情学习精神。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一位位革命先烈为国家人民抛头颅洒热血,一个个先锋模范为岗位职责燃尽生命,他们身上那种坚定的信念、浩然的正气、昂扬的锐气值得我们每一名共产党员去崇尚、去尊敬。我们应怀着无比崇敬之情去学习他们身上丰富的精神内涵,去领悟他们为国为民做出的无私贡献,充分感受到他们精神的伟大与崇高。
以赤诚之意汲取养分。对党忠诚源于信仰,一片赤诚是为坚定。充分传承红色基因,需要我们的忠心赤诚。我们应以一颗忠实、诚恳的心,一颗“久旱盼甘霖”的心,把革命先烈和先进典型身上的优秀品质和高尚人格传承到自己身上,锤实自己的理想信念,点燃自己的干事激情,激发自己的潜在能量,塑造自己的品德品行,进而记牢自己的入党初心,在工作中不断改进自己的作风。
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工始于至诚,行方能致远”。初心和使命,都需用我们实际行动去解答、去践行。我们应始终怀有一种坐不住的紧迫感、等不起的责任感,积极奋斗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把为国为民的理想信念,把“安专迷”的优秀组工理念,做实到工作中的每一个小任务中去,踏踏实实地履职尽责。
斯人已去,精神长存。在未来前行的道路上,我们应以烈士为榜样,以先进典型为标杆,把个人梦想融入国家的梦想,把个人理想融入共同理想,奋力书写一篇“纵死侠骨香、不惭(can)世上英”的人生华章。
红色家书读后感篇五
在这个平凡的暑假,我读了这本不平凡的书——《红色家书》。里面记录的是一位位为国牺牲的烈士们所为家里人写的家书。让我最深刻的,还得是冷少农烈士所写的家书——《我真是不忠不孝,忘恩负义吗》。
这封家书是冷少农写给母亲的。在信中提到,母亲曾指责过他不仅不忠不孝,忘恩负义,而且不是个东西。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因此冷少农在信中解释了这一“迷题”。他说:“我是把我的孝移去孝顺大多数痛苦的人类,忠实的去为他们努力。”是啊,他并非不关心家里人,他只是将自己对家里人的关心分出来来关心一些更可怜的人。冷少农也在信中多次提到那些可怜之人是多么痛苦,看着他们自己又是多么难过,多想他们都过上好日子呀!
人们常说,“家里的老人总是报喜不报忧”,何况漂泊在外的儿女啊!我曾经在一个电视节目上看到,冷少农的孙子在说起爷爷的故事时,提到了太奶奶一直以为冷少农之所以不回家,是因为在外面享受荣华富贵,穿金戴银,不肯让家里人一起享福。自从太奶奶看了冷少农寄回来的男女青年合照照片,她更肯定了这一猜想,并且认为冷少农在外面重新安了家。其实,冷少农并非在外面享受荣华富贵,而是为了革命而奋斗,为国家做贡献,寄回来的那张照片,只是为了让家里人安心,不再牵挂他。直到冷少农牺牲12年后,家里人才知道冷少农是在为国家而奋斗,日子过得并没有那么好。太奶奶知道这件事后,心里一直有愧于冷少农。他过得那么苦,那么关心家里人,自己十几年来还一直怀疑他。真的太对不起他了!
冷少农的这种坚守岗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让我十分敬佩。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多少爱国志士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我在此向所有为国家付出的英雄,敬礼!
红色家书读后感篇六
近日,省委书记、省长刘奇同志向全省党员干部推荐《红色家书——革命烈士书信选编》一书,这是省委书记、省长刘奇同志的"初心情怀",更展现了一种"使命"的担当。
捧读《红色家》,我感慨万千,体会颇深,都说"家书抵万金",从一封封语言质朴、热情洋溢的家书中,我们看到了革命者最讲亲情,最懂真爱,即使他们天各一方,生死攸关,仍惦念着白发双亲,牵挂着妻子儿女。这些红色书信充分展现了革命先烈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对党绝对忠诚的赤子之心,展现了革命先烈舍生取义的崇高气节和报国为民的炽热情怀,让人震撼,洗礼精神。
感悟《红色家书》,无数共产党人在烽火连天的革命峥嵘岁月,抛头颅、洒热血,以赤子之心、爱国之情,始终坚信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通过诵读红色家书,我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的坚定信仰、时代担当、无私奉献,更从中汲取到信仰的力量。
回望《红色家书》,我们可以触摸到革命先烈们无私报国的爱国情怀以及天下为己任的初心使命,我们从中获得的不仅是震撼、铭记,更有奋进前行的力量。作为一名基层党员领导干部,站在新时代,我更要从《红色家书》中读懂革命先烈的愿望与期盼,务实担当,带领分局广大党员干部职工走好新时期长征路。
红色家书读后感300字
红色家书读后感1000字左右
本文来源:
红色家书读后感篇七
认真拜读了《红色家书》。王孝锡、王器民、毛泽建等人的事迹和家书,深深地打动了我,使我思想上得到了洗礼、精神上得到了升华、党性上得到了锤炼。
一、感恩铭记,不忘初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先烈们为了共产主义事业,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把宝贵的生命献给了党和人民,把满腔热血洒遍中华大地。“自古英雄多患难,岂徒我今然”,这是王孝锡英勇就义前写给父母亲的遗书,时年25岁。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公而忘私、不怕牺牲的精神,永远光照千秋、垂范后世。作为一名乡镇党委书记,要深切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感恩他们的无私奉献、传承他们的先烈精神,用党的红色传统照耀三龙镇新时代征程。
二、坚定信念,激发动力。总书记反复强调,革命传统资源是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革命传统我们不能丢,革命资源我们不能弃,就是因为它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要将革命先辈热爱祖国、忠于党和人民、不怕牺牲的革命传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成艰苦奋斗、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激励我们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勇于担当、无私奉献,在不同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促进三龙镇各项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三、结合实际,砥砺前行。在社会主义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我们迎来了民族复兴的曙光。我们要秉承革命先辈意志,用他们的精神品质提振精气神,将三龙的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一是推进“双创双修”,实现生态文明、城乡风貌、城乡管理、城乡功能、城乡内涵的全面提升。二是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落实精准扶贫政策,增强建档立卡贫困户获得感、幸福感。三是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推动三龙“建陶小镇”道路改造提升工程,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休闲业,启动新建乐华农贸市场。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使命呼唤新作为。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弘扬革命传统、发扬先烈精神,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谱写新时代的光辉篇章。
红色家书读后感篇八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封家书不知承载着多少人的思念和悲喜,尤其是在时局动荡、战火纷飞的年代。而从《红色家书》中我除了能感受到他们的思念和喜悲外,还读出了一种力量、一种希望,那种力量和希望然使我深深震撼,久久不能平静。
书中的第一封家书是何书恒写给他两位哥哥的,当读到他那句“我不望我家活多人,只望活的人要真活,不要活着还不如死”我是不能理解的,生在和平年代的我可能是无法体会到乱世里挣扎求生的痛苦吧。不过我知道虽曾有一句话“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但我想何书恒一定会选择做一个乱世中激浊扬清、追寻光明的人!每一封家书都寄托着写信人的希冀,当我读到杨杰写给儿子的家书中谈到的“世道艰苦,奋斗才是出路。幼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好运气总是落在有本钱的人身上”时,我突然感觉很亲切,就如同我父母在我耳边叨叨,让我勤奋努力、脚踏实地一样。此刻,他在我心中再也不仅仅只是一个革命英雄,一个记载在书中的人物,也是一个殷切叨念儿子、期盼儿子能做一个有用之人的普通父亲。
在这些家书中还有很多都是革命先辈们临死前留下的遗书,在死前他们放不下自己的父母妻儿,他们也更放不下革命的事业和心中的信仰。如吉鸿昌所书的他们是“为时代而牺牲”,刘愿庵所书的“无产阶级的意识是不能抹杀的,这是中国一线曙光,我们的牺牲总算不是枉然的,因此我心中仍然是很快乐的”,熊亨翰所书的“余之死,非匪非盗,非淫非拐,非杀人放火,非贪赃枉法,实系为国家社会,为工农群众”。他们都是为心中的理想信念、为共产主义事业牺牲的,他们至死不悔!
“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读到这句时我不禁眼泪盈眶,刘伯坚他生时是不断追求中国新的出路,追寻他心中和平、幸福、温暖的中国,而死时他也是无悔、慷慨就义的,为了他心中的信仰,为了他心中期盼的新的中国!可能我没有像刘伯坚那样伟大的志向、那样无畏生死的精神,但我有一颗爱国心!在这一刻,我们的心是一样的,我们的感情是共鸣的!“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我默默地念着,我放声的吟着,此时此刻心中似有激情万丈,热血沸腾!
我突然觉得我很幸福,因为我生活在一个先辈们渴求的为之奋斗一生并献上宝贵生命而得来的和平、幸福和充满生命力的新中国。先辈们心中的希望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已经达到并且相信在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而他们的力量,那种为了自己心中的信仰和希望百折不挠、九死不悔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决不能渐渐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正是当我们当代人需要继承和发扬的!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洋洋。中国正在蓬勃的发展,身为年青一代的我们正是要继承革命先辈们的精神,为时代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红色家书,是一封封染着革命先辈们鲜血的家书!是一封封寄托着共产主义战士理想信念的家书!是一封封我们当代人无法遗忘时刻牢记学习的家书!
红色家书读后感篇九
诵读《红色家书》后,我热泪盈眶,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在硝烟弥漫、烽火连天的革命峥嵘岁月,革命先烈们为了独立和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抛头颅洒热血,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新中国的历史,是用鲜血写就的;新中国的未来,是用拼搏铸就的。我们要向革命先烈表示最崇高的敬意,永远怀念他们、牢记他们;要学习他们坚定信仰、对党忠诚,不屈不挠、舍生取义,攻坚克难、无私奉献,艰苦奋斗,清政廉洁的革命精神与高尚品质,要铭记他们的遗愿,永志不忘他们为之流血牺牲的伟大理想,传承伟大的红色基因,汲取无尽的前行力量。
三是是找准工作思路。严格按照上级要求,摸清陈家情况,因地制宜合理定位,找准工作思路,确定发展方向。三是要有所作为。以不屈不挠、攻坚克难的精神积极做好党建+精准扶贫、党建+发展集体经济等工作,不断推进陈家村党建和经济发展。四是树立良好形象。传承勤政廉洁,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建立威信,获得群众拥护。
红色家书读后感篇十
阅读了《红色家书》这本书,书中的很多内容都让我十分感动。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个个年轻的共产党员在敌人的威逼下宁死不屈,“为国牺牲”成为他们不约而同的选择。他们把自己想对家人说的每一句话、想表达的每一份感情,都用一字一句记录在信中。每一封家书背后,都是一段血泪交织的感人故事。
我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少先队员,出生在新中国蓬勃发展的美好时期,虽然没有遇到像以前那样残酷的战争,可国与国之间在和平时期综合国力的竞争却一直存在。现在国与国的竞争是经济的竞争、国防的竞争,更是知识的竞争、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我们也必须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只有学习更多的知识,长大才能报效祖国,成为国家的栋梁。时代不一样,报效祖国的方式也不一样,我们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从现在开始我要努力学习,不断超越自我,将来回报社会。
我时刻铭记:是革命先烈们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才换来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要加倍珍惜,努力守护他们的革命成果!
红色家书读后感篇十一
翻开红色家书,王孝锡、毛泽建、方志敏、邓恩铭、夏明翰、吉鸿昌……一个个坚强的名字映入眼帘,或熟悉、或不熟悉的、他们都给我们以感动。
一封封催人泪下的红色家书背后是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红色故事,其中更蕴藏着一颗颗为国为民的红色初心!红色家书,是先烈们给父母妻儿亲朋的临刑赠言,更是他们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顽强不屈的宣言;红色家书,是先烈们信念坚定的誓言,更是传递给我们后来者的一股红色力量!
习近平同志指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得“软骨病”,就会在风雨面前东摇西摆。”
先烈们在他们那个年代是怎么做的呢?
还记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夏明翰吗?在他牺牲时年仅28岁,他用生命践行了“我一生无憾,认定了共产主义这个为人类翻身解放造幸福的真理,就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誓言。“共产党人是最服从真理的,我除了服从真理之外,绝不会服从于其他”——共产党人刘愿庵同志在面对劝降者的“蜜糖灌口”是如此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这是共产党人刘愿庵的坚定信念,也是我们每一位共产党员必须坚定地理想信念——共产主义。先烈给予我们信仰的力量,我们要学习先烈们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在平凡的岗位中为共产主义事业添砖加瓦。
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指出,责任担当是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并强调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责任,先烈们在他那个时代用生命践行着他们的责任担当。身处一个前所未有的美好时代的我们同样有着自己的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先烈们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他们的责任担当精神给我们以力量,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挑起我们这一代的责任担当,积极投身于新时代的伟大征程当中去。
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一大优良传统。我们党为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的斗争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伟大的“共产主义殉道者”方志敏烈士一生清贫,在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中,无论多艰难困苦都义无反顾,秉志直行,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直至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这位我党的高级干部却在被捕时身上除了一块怀表和一支钢笔,再无他物。狱中环境何其艰苦,但他仍然保持着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精神,不忘革命斗争,写下了《清贫》等十多篇不朽的文稿。
艰苦奋斗的革命先烈是我们每一位共产党员学习的榜样,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艰难困苦,身在农村基层工作的我们肩负着脱贫攻坚、宅基地改革、秀美乡村建设、群众矛盾纠纷调解等各项紧急、繁重的任务,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但是我们常听到一句话: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只要我们继承先烈的艰苦奋斗的精神力量,胜利的号角终将吹响。
掩卷深思,一本红色家书,是一部共产党人的奋斗史,一部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史,一部给予我们每一位后来者的励志书。她传递给我们的是坚韧的红色力量,是一颗坚定的红色初心!让我们继承先烈们的遗志,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往开来,在中国新时代的征程中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艰苦奋斗,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