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今天我所讲的话题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关系。在这里我想先给大家介绍一种效应。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一个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社区。停在杂乱的社区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中产阶级社区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以这项实验为基础,心理学家就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地抛,丝毫不觉羞愧。
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行是知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只有将中学生的认识转化为行为,并且在连续反复的训练中,不断巩固成为习惯,才是品德形成的标志。心理学认为,反复练习、训练,有利于形成“动力定型”“习惯成自然”。文明的行为习惯方式在人的性格中固定和巩固下来,成为个人的稳定特征,才会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内化为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座的部分同学平时有 依赖性很强的行为习惯。那么在学习上也会表现出强烈的依赖性,平时懒得动手和脑筋,能够用耳朵听的,他们不会动手记下来;能够看到答案的,他们很少提前思考,平时在学习上遇到问题,也只是等待着老师的讲解,很少有主动思考或向老师请教的,没有形成互相讨论,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还有部分同学在处理和对待问题上,行为习惯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比如乱丢垃圾、语言不文明、对班级财产不注意保管,损坏较严重等。那么在学习上就会表现为不会合理地安排时间,主动性较差,需要老师和家长地督促,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严重不足。
由此可见一斑,行为习惯与学习习惯从来就是一对双胞胎,只有好的行为习惯才会有好的学习习惯,加强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能使学生在具备一个好的品行的基础上更快的提高学生成绩,更加有利于整个班级地管理,有利于学生的成人和成才。那么同学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让行为习惯与学习习惯齐头并进。
一、学会以小见大
很多学生在生活中常常丢三落四,不注意生活细节。于是在学习过程中也常常会因为粗心而失分。所以同学们要注意生活和学习上的小问题和小错误,经常提醒自己容易忽视的小问题,哪怕是一个小标点符号,都要引起重视,告诫自己对细节的漫不经心,其实是对自己能力的磨损,只有严于自省和自律的人才能真正养成严谨地学习习惯。
二、改变杂乱无章: 部分学生的房间物品摆放无估定位置,书桌上乱七八糟。那么在学校中他的课桌上书包、学习用具与其他东西混在一起。于是,写作业时找不到本子,上语文课抓出一本数学书,该交作业了才想起它还在家里,各种资料东杂乱无章。因而找东西的时间比学习的时间还长。所以平时要有意识对自己的物品有序管理,这样才有利于养成计划学习的习惯。
三 、抛弃虎头蛇尾
有些学生做事有头无尾,缺乏毅力。学习时拉开架式要读书,摊开一桌子书等学习用具,写了几页后想起了别的事,放下这一摊子就走;心血来潮要做数学,“刚做两题觉得太难,就此放弃。于是一大堆的书买来了却没有读,很多的机会放弃了,没有抓住,不少时间、精力浪费了却没有成果。所以说要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必须对自己严格要求,可以围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制定一些规范与制度,并要严格执行,必要时可要求老师、家长监督执行,持久就是不断强化,持久才能逐步适应,最终才能养成有目标的学习习惯。
所谓学习方法,不如说是一种学习习惯,是在一定时期内在学习中不断总结、修正、发展而来的习惯。要想找到开启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就一定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习惯,即养成最适合自己的行为习惯。今天的习惯主宰明天的命运。”
>>《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关系 第九周国旗下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