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的选材不能求全贪多、主次不分,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总结的目的,把那些既能显示本单位、本地区特点,又有一定普遍性的材料作为重点选用,写得详细、具体。怎样写总结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总结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术会议总结稿篇一
与台湾朝阳科技大学师生学术交流心得体会
20xx年6月末,一批来自台湾朝阳科技大学的老师和同学来我们学校访问,我有幸成为工商管理学院的志愿者,全程陪同他们在长沙的学习交流活动。通过七天里和这些台湾同学的交流,我学习到不少东西,也有很多体会。
台湾作为中国的一部分,近年来与祖国大陆的经贸和学术往来非常频繁。台湾朝阳科技大学尽管成立的时间比较短,但是学校的发展非常快,以开放的视野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学校积极建立关系,先后与华中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宁波大学等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朝阳科大作为全台湾地区私立科技类院校得第一名,在学生的职业培训方面做的非常出色,在今年全台就业最受欢迎的大学排名中,朝阳科大名列私立大学榜首。
在朝阳科大管理学院和工商管理学院的论文交流过程中,台湾学生的论文很有深度,研究的均是前言的问题,对热点的把握较好。台湾学生的论文均是以台湾地区为例,有些甚至以某个市为例,研究的视角比较窄,这样的论文很有理论和实践意义。我们湖南大学的论文研究的角度比较宽,理论深度不够,这是我们的不足,从台湾同学的论文里我可以知道,以后做论文一定要多从小处着手,从实践出发,这样写出来的论文才会有深度和高度。
在这次的学术交流中,明显感到我们这边老师的队伍不够强大,作为论文交流的东道主,在学术论文交流的现场,只派出一个老师做嘉宾,上下午还换了老师,而朝阳科大有四个老师,5个实战丰富的emba同学。我们的同学又不是非常的积极,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这边除了老师就没有人提问,让台湾的师生怀疑我们学生的水平。在这种关系着学校的声誉面前,我勇敢的站出来,尽管有些论文我也不是很熟悉,但是我积极研究思考,力求提出有深度得问题,这样才不会让对方小看。对每个台湾的同学的论文,我都和他们交流了我的思想。事实上也证明,我的努力没有白费,台湾的老师和同学都对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向我投来钦佩的目光。建议我们以后举办类似的活动要选拔那些政治素质过硬,思想觉悟较高,热情开朗的学生参加,尽量选那些专业对口的学生陪同。
台湾的.学生都非常的大方和豪爽,他们都闯开自己的心扉,诚恳的和我们交流学习、生活和情感等等,通过交流讨论活动使我对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有机会能够亲临台湾,切身感受台湾的环境。我们学校也要和台湾朝阳科技大学建立合作关系,但愿在不久的将来我能够到台湾朝阳科技大学进行学习交流。台湾的老师和同学也非常期待我能够到他们学校去交流,有几个emba的同学多次提到,如果两校的合作能够开展要我一定要去。想到自己这几天的付出得到大家的认可,我真的非常高兴。在这几天的陪同中,确实比较辛苦,每天起的很早,晚上陪他们逛街睡的也晚,学校老师还有其他的事情,真的很忙。但是通过这次活动,我也得到了不少锻炼,尤其在协调能力和交流能力两方面。
在学习交流的同时,我们也游览了长沙的名胜古迹,感受了长沙这个座千年古城的历史情怀。我们参观了马王堆汉墓和湘绣展览馆,台湾的老师们对湘绣特别感兴趣,纷纷加入了购买湘绣大军的队伍。外事处给我们安排了湖湘文化讲座,使我们对湖湘大地有了全面的认识,加深了对湖湘文化的认识,通过参观岳麓书院和岳麓山我们更加感受到湖南大学——千年学府浓郁的文化气息。参观台湾旺旺在湖南的总厂,总厂长亲自接待了我们,吃着刚出锅的旺旺雪饼,好爽哟!
通过这几天的活动,我们大陆的同学和台湾的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离别时我们都依依不舍,期盼着下次早日重逢。尽管我们都分开了,但是现在我们还经常用网络联系,交流的范围也更加广阔,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够在台湾见面。非常感谢湖南大学外事处给了我这次机会,使我认识了这么多台湾的朋友,也向外事处的老师道一声辛苦了!
学术会议总结稿篇二
3月26日至27日,第9次国际微笑列车唇腭裂学术会议——护理管理分会在四川成都顺利召开。美国微笑列车基金会总裁、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副院长石冰、中华口腔医学会代表朱洪平等出席了本次学术研讨会。
此外来自国内著名口腔医院的十几位护理专家、儿童心理专家、社会工作专家应邀参加学术分享。研讨会就中国唇腭裂序列治疗中的护理管理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并对项目合作医院的100多位护士长进行了专项系统培训,开辟了国内唇腭裂治疗专科护理培训的先河。
朱洪平在开幕式上充分肯定了微笑列车进入中国15年的慈善成就。他认为,相比较微笑列车在资助唇腭裂患者治疗的高数量下,学术培训在促进国内唇腭裂医疗水平的整体提升上更具公益价值。
美国微笑列车基金会总裁表示,护士在唇腭裂治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关于唇腭裂治疗中的专项护理并没有形成一个标准化的治疗内容。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专项学术培训,使中国项目合作医院的唇腭裂护理人员能够运用先进的系统知识经验,进行专业的唇腭裂手术护理,给中国的唇腭裂儿童提供安全专业的手术治疗。
本次会议内容丰富,涉及唇腭裂专科护理模式的建设与发展,以及护理艺术、护理安全管理、婴幼儿生长发育、心理干预、语音评估和治疗、社工引入和开展等多方面。
既展示了我国唇腭裂专科护理取得的成绩,又指明了护理专业在唇腭裂序列治疗中存在的巨大发展空间,提出了伤口专业护理、喂养护理、心理护理等专业护师的培养设想与方法。
学术会议总结稿篇三
2017年3月10日下午,北京大学博雅认知论坛第一届学术会议在北京大学博雅国际酒店大学堂2号厅成功举行。本次会议由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办,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痴呆诊治转化医学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协办。
此次会议邀请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晨教授、北大六院王华丽教授和李涛副主任医师作为特邀讲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王荫华教授、孙永安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肖卫忠教授,解放军301医院谢恒革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刘磊教授,北京海淀医院于逢春主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俊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安贞医院贺建华主任,北京安定医院毛佩贤主任及多位相关基础和临床知名专家共话老年认知障碍早期诊断。
论坛伊始,于欣教授首先致欢迎辞,介绍了本次论坛的主题“老年认知障碍早期诊断”,并提出希望通过北大博雅认知论坛这样的交流平台,促进各个学科的专家相互探讨合作并碰撞出学术的火花。
在上半场专题报告中,张晨教授介绍了阿尔茨海默病生物学标记物的研究进展,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这一疾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并指出老年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复杂,实质可能是突触病变所致。张晨教授还介绍了本实验室的相关研究,引发大家思考,给人启发。
王华丽教授介绍了轻度行为损害(mbi)的研究进展,指出额颞叶变性患者的早期可能就表现出轻度行为损害,需要在临床进一步得到识别和重视,从临床角度对这一疾病所带来的行为问题进行深刻剖析。在两个专题报告结束之后,来自基础研究和临床的一线专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病例报告阶段,李涛副主任医师带来的早发痴呆病例引发了在场嘉宾和参会学者的再次热烈讨论,现场气氛活跃,交流充分。
会议最后,于欣教授对本次会议作了总结,他提道,老年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复杂,需要基础和临床领域的各位专家同道一起协同合作才能促进早期识别、早期诊断。
北京大学博雅认知论坛旨在通过各领域专家交流和探讨老年期痴呆及相关认知障碍的前沿科学和临床问题,推动老年认知障碍的相关基础及临床科学研究,促进老龄认知健康。
学术会议总结稿篇四
20xx年3月10日下午,北京大学博雅认知论坛第一届学术会议在北京大学博雅国际酒店大学堂2号厅成功举行。本次会议由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办,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痴呆诊治转化医学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协办。
此次会议邀请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晨教授、北大六院王华丽教授和李涛副主任医师作为特邀讲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王荫华教授、孙永安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肖卫忠教授,解放军301医院谢恒革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刘磊教授,北京海淀医院于逢春主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俊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安贞医院贺建华主任,北京安定医院毛佩贤主任及多位相关基础和临床知名专家共话老年认知障碍早期诊断。
论坛伊始,于欣教授首先致欢迎辞,介绍了本次论坛的主题“老年认知障碍早期诊断”,并提出希望通过北大博雅认知论坛这样的交流平台,促进各个学科的专家相互探讨合作并碰撞出学术的火花。
在上半场专题报告中,张晨教授介绍了阿尔茨海默病生物学标记物的研究进展,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这一疾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并指出老年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复杂,实质可能是突触病变所致。张晨教授还介绍了本实验室的相关研究,引发大家思考,给人启发。
王华丽教授介绍了轻度行为损害(mbi)的研究进展,指出额颞叶变性患者的早期可能就表现出轻度行为损害,需要在临床进一步得到识别和重视,从临床角度对这一疾病所带来的行为问题进行深刻剖析。在两个专题报告结束之后,来自基础研究和临床的一线专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病例报告阶段,李涛副主任医师带来的早发痴呆病例引发了在场嘉宾和参会学者的再次热烈讨论,现场气氛活跃,交流充分。
会议最后,于欣教授对本次会议作了总结,他提道,老年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复杂,需要基础和临床领域的各位专家同道一起协同合作才能促进早期识别、早期诊断。
北京大学博雅认知论坛旨在通过各领域专家交流和探讨老年期痴呆及相关认知障碍的前沿科学和临床问题,推动老年认知障碍的相关基础及临床科学研究,促进老龄认知健康。
学术会议总结稿篇五
20xx年3月10日下午,北京大学博雅认知论坛第一届学术会议在北京大学博雅国际酒店大学堂2号厅成功举行。本次会议由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办,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痴呆诊治转化医学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协办。
此次会议邀请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晨教授、北大六院王华丽教授和李涛副主任医师作为特邀讲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王荫华教授、孙永安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肖卫忠教授,解放军301医院谢恒革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刘磊教授,北京海淀医院于逢春主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俊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安贞医院贺建华主任,北京安定医院毛佩贤主任及多位相关基础和临床知名专家共话老年认知障碍早期诊断。
论坛伊始,于欣教授首先致欢迎辞,介绍了本次论坛的主题“老年认知障碍早期诊断”,并提出希望通过北大博雅认知论坛这样的交流平台,促进各个学科的专家相互探讨合作并碰撞出学术的火花。
在上半场专题报告中,张晨教授介绍了阿尔茨海默病生物学标记物的研究进展,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这一疾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并指出老年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复杂,实质可能是突触病变所致。张晨教授还介绍了本实验室的相关研究,引发大家思考,给人启发。
王华丽教授介绍了轻度行为损害(mbi)的研究进展,指出额颞叶变性患者的早期可能就表现出轻度行为损害,需要在临床进一步得到识别和重视,从临床角度对这一疾病所带来的行为问题进行深刻剖析。在两个专题报告结束之后,来自基础研究和临床的一线专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病例报告阶段,李涛副主任医师带来的早发痴呆病例引发了在场嘉宾和参会学者的再次热烈讨论,现场气氛活跃,交流充分。
会议最后,于欣教授对本次会议作了总结,他提道,老年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复杂,需要基础和临床领域的各位专家同道一起协同合作才能促进早期识别、早期诊断。
北京大学博雅认知论坛旨在通过各领域专家交流和探讨老年期痴呆及相关认知障碍的前沿科学和临床问题,推动老年认知障碍的相关基础及临床科学研究,促进老龄认知健康。
近日,由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主办,南京市第一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江苏省肿瘤医院、南京市儿童医院共同承办的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20xx学术会议暨第十一届国际华人心血管麻醉论坛,在江苏省南京举行。大会以心胸血管麻醉及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热点问题进行了交流与研讨,通过不断的学术交流,使广大的麻醉医师们及时了解心胸血管麻醉管理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熟悉心胸血管麻醉研究的前沿动态和发展方向。
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会议合影
据悉,此次学术会议以“团结、融合、求真、创新”为宗旨,众多讲者为参会人员呈现了大量疑难、复杂的珍贵病例,既有成功之经验与喜悦,又有失败之教训与总结,为广大从业人员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类似不良事件的发生。会上,由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秘书长敖虎山教授和南京市心血管病医院麻醉科主任史宏伟教授共同主持大会开幕式,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副会长岳云致辞。
会上,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院士在“心血管外科进展”主题报告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和诊治水平进展迅速,但仍存在较多问题,比如:急救能力、远期疗效仍欠佳;偏重基础研究,临床研究质、量不高;心血管药物和器械原创性较低等,只有正视上述问题,才能积极开拓进取。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樊代明院士在“整合医学”专题讲座中,针对当前临床医学分科较细、重视局部与微观等情况,创新性提出“贵在整合、难在整合、赢在整合”的新理念;来自美国威斯康辛医学院的dr. bosnjak教授在“诱导多能干细胞在精准医学中的作用”中指出,采用诱导细胞重新编程技术可以获得多种功能各异的干细胞,有望成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多种疾患,如心脑血管疾病、阿尔茨海默氏症、帕金森氏症等慢性疾病的利器,但目前仍存在制备困难、致排异、致癌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徐州医科大学曾因明教授则在“优秀学术带头人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柱石”中,就目前我国麻醉学科发展现状、隐忧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做了演讲。
在学术课程的规划上,此次大会共开设了2个主会场、36个分论坛、240余场专题学术报告以及15场卫星会议。学术内容上新增围术期热点、心脑对话、疼痛诊疗、心血管超声、急救与复苏、tee workshop、围术期食管超声、围术期感染控制、围术期医学与检验、心血管精准医疗、心肺复苏、心血管药学、心血管护理等13个板块,尤其是在主会场以及3个新增的围术期热点论坛中,汇聚了大量的国内外医学领域的顶级专家,分别从整体医学与精准医学、麻醉学与围术期医学、临床与基础研究、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等四大方面展开了主题讲座,为麻醉学乃至医学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
据悉此次大会共有来自美国心脏麻醉医师协会、美国心脏超声委员会、国际华人麻醉学院、csa、caa、ssa等国内外著名麻醉学术组织的主席及著名学者412人,来自全国各地的注册医师2576人、志愿者98人参会。
学术会议总结稿篇六
由中国颗粒学会超微颗粒专业委员会主办,内蒙古科技大学承办的“第六届海峡两岸超微颗粒学术研讨会”于x年8月15~18日在内蒙古包头成功举办。参会的有来自大陆26个单位(18个大学院所等科研机构及8个企事业单位)的93名代表及部分学生和26名来自海峡对岸10个大专院校的中国台湾代表。这次研讨会的目的是进一步总结交流两年来海峡两岸本领域的科研、开发成果,促进我们国家以及海峡两岸在超微粉体方面的科学技术水平,进一步增进两岸科技工作者的友谊,鼓励海峡两岸从事超微粉体制备、表征及应用研究和开发的科技人员及企业家们交流心得,集思广益,献计献策,为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科技水平和繁荣做出贡献。通过会议的顺利进行,已完满达到了预期目标。
在8月15日上午举行了开幕式,内蒙古自治区台联秘书长、包头台办主任、内蒙古科技大学副校长出席了开幕式并讲了话,中国颗粒学会超微颗粒专业委员会主任xx教授、中国台湾大同大学xx教授分别代表专委会和中国台湾代表讲了话,开幕式由专委会秘书长xx教授主持。本次会议收到会议论文70余篇,除半天大会报告外,分2个分会场进行。大会报告的论文7篇,分会报告的会议论文共50余篇(其中部分为分会邀请报告)。张贴论文9篇。与会专家就各自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学术交流,并特意抽出两个小时专场让企业代表与学者们进行了交流。会议还组织大家参观了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稀土研究院等单位。
超微粉体的研究与开发作为纳米科技领域的一部分,其发展也经历了很多阶段。本次会议认为,超微粉体的研发必须立足于人类在能源、资源、环境、健康卫生等重要方面体现其应用,实现主导技术的价值。本次会议紧紧围绕这个议题,就超微粉体与相关材料的制备、技术、方法方面,体现了需求规划的先导作用,也出现了一些新方法、新技术、新产品。
从本次研讨会所发表的论文,我们高兴地看到,近年来,海峡两岸在超微颗粒制备和应用研究,特别是在与环保、新能源以及生物医药材料有关的应用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总体说来,会议上发表的论文,无论是口头报告的还是张贴的,绝大多数的水平都很高,且都涉及了当前纳米科技的前沿热点,并紧紧抓住与实际应用的结合。比如:中国台湾大学的刘如熹教授经过长期研究,现在可以有控制地制备多种形状的纳米金颗粒,包括棒状、球状、丝状、三角状等等,已开始探索在诊断和治疗肿瘤等方面的应用。中国台湾师范大学的胡淑芬教授的工作也非常吸引人,她将纳米si量子点结合于sinx中,制成了新一代的太阳能电池,不仅大大扩展了其对太阳光的吸收谱范围,而且通过其多重激发效应,更明显地提高了其光子能量的利用效率。中国台湾大同大学研发长林鸿明教授还概括介绍了这几年中国台湾纳米材料的应用研究及其开发情况,大会主席中科院固体所的张立德教授在报告中则扼要介绍了当前世界范围纳米材料和纳米科技的主要研究热点和进展情况,所有这些,都受到了与会者的普遍欢迎。
尤为难得的是,企业界的代表们结合其自身的感受,对超微粉体的研发提出了各自的要求和期望。
会上,大家还对中国台湾和大陆沿海因“莫拉克”受到的灾情表达了关切与慰问。通过会上会下的密切接触,两岸同行的友谊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会议期间,中国颗粒学会超微颗粒专委会也就今后的工作设想作了介绍,并征求了与会代表们的意见。
学术会议总结稿篇七
近日,由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主办,南京市第一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江苏省肿瘤医院、南京市儿童医院共同承办的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2017学术会议暨第十一届国际华人心血管麻醉论坛,在江苏省南京举行。大会以心胸血管麻醉及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热点问题进行了交流与研讨,通过不断的学术交流,使广大的麻醉医师们及时了解心胸血管麻醉管理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熟悉心胸血管麻醉研究的前沿动态和发展方向。
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会议合影
据悉,此次学术会议以“团结、融合、求真、创新”为宗旨,众多讲者为参会人员呈现了大量疑难、复杂的珍贵病例,既有成功之经验与喜悦,又有失败之教训与总结,为广大从业人员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类似不良事件的发生。会上,由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秘书长敖虎山教授和南京市心血管病医院麻醉科主任史宏伟教授共同主持大会开幕式,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副会长岳云致辞。
会上,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院士在“心血管外科进展”主题报告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和诊治水平进展迅速,但仍存在较多问题,比如:急救能力、远期疗效仍欠佳;偏重基础研究,临床研究质、量不高;心血管药物和器械原创性较低等,只有正视上述问题,才能积极开拓进取。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樊代明院士在“整合医学”专题讲座中,针对当前临床医学分科较细、重视局部与微观等情况,创新性提出“贵在整合、难在整合、赢在整合”的新理念;来自美国威斯康辛医学院的dr. bosnjak教授在“诱导多能干细胞在精准医学中的作用”中指出,采用诱导细胞重新编程技术可以获得多种功能各异的干细胞,有望成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多种疾患,如心脑血管疾病、阿尔茨海默氏症、帕金森氏症等慢性疾病的利器,但目前仍存在制备困难、致排异、致癌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徐州医科大学曾因明教授则在“优秀学术带头人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柱石”中,就目前我国麻醉学科发展现状、隐忧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做了演讲。
在学术课程的规划上,此次大会共开设了2个主会场、36个分论坛、240余场专题学术报告以及15场卫星会议。学术内容上新增围术期热点、心脑对话、疼痛诊疗、心血管超声、急救与复苏、tee workshop、围术期食管超声、围术期感染控制、围术期医学与检验、心血管精准医疗、心肺复苏、心血管药学、心血管护理等13个板块,尤其是在主会场以及3个新增的围术期热点论坛中,汇聚了大量的国内外医学领域的顶级专家,分别从整体医学与精准医学、麻醉学与围术期医学、临床与基础研究、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等四大方面展开了主题讲座,为麻醉学乃至医学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据悉此次大会共有来自美国心脏麻醉医师协会、美国心脏超声委员会、国际华人麻醉学院、csa、caa、ssa等国内外著名麻醉学术组织的主席及著名学者412人,来自全国各地的注册医师2576人、志愿者98人参会。
学术会议总结稿篇八
在短短三天的重庆会议中,聆听了放射医学界著名院士、专家、教授的精彩报告,自觉受益匪浅。同时,通过在会议上的交流,肯定了自己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发现了自己的不足,这对以后的工作会大有裨益。
首先,作为一个放射医学临床工作者,我们能够通过对急性放射病患者的临床观察,抓住重点,着重总结有代表性的指标,对其功能进行深入研究和了解。另外,我们在对急性放射病极期诊治到远期随访,注重连续性的观察,保持临床资料的连续性,为急性放射病宝贵资料的积累打下了良好基础。
其次,在和与会代表的交流中,也发现了许多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以往的临床工作中,对患者实验指标观察较局限,某些特殊指标在救治中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检查,失去了远期观察对比的机会,对急性放射病资料的积累也是一个损失。这在以后的工作中应给予高度重视,对病人的管理要细化,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多留基础指标,以便远期对比。化验指标要尽量深化,不能局限于常用的陈旧项目,可以考虑新指标,突出自己的特色。
二、 临床与基础的结合明显不足。临床工作中结合相关的基础研究,对相关疾病的发病机理及临床治疗都具有很好指导作用,临床医生不搞基础研究的观念要转变,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目前来说还很薄弱,以后有待加强。
三、 就我个人来讲,由于登台做报告的机会有限,这次报告中,明显暴露出演讲经验不足的缺点,报告过程中比较紧张,节奏掌握不好,不能很好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以至于有关教授提出表述性问题。另外,报告过程中读的成分明显多于讲的成分,主要是按照幻灯片宣读,比较死板,缺乏亲和力,这也是经验不足造成的,以后还要注意抓住每一次演讲机会,锻炼自己的能力,同时也希望所里尽量为我们创造锻炼的条件和机会。
学术会议总结稿篇九
会议总结是写自己参加完会议之后的所得所想,会议总结怎么写?请看下面小编带来的学术会议总结范文!
20xx年10月18日-20日我们应邀参加了在四川成都举办的中国作物学会50周年庆祝会暨20xx年学术年会,会议由中国作物学会主办、四川农业大学承办,大会以“生物育种产业与粮食安全”为主旨,吸引了来自全国20多个省份的专家学者500多人前来参会,会议中听取了及118名专家分别作了报告,受益颇丰。
大会首先听取了中国作物学会理事长翟虎渠教授作题为“作物科学50年”的报告,简要回顾了作物学会50年发展的光辉历程,作物科学50年来对人类发展的特殊贡献,随后来自中科院的5位院士的主题报告。
其中对陶西平先生、刘思山教授及七节高中教师展评课作具体报告。
陶西平先生就中国当前中学教育中的问题及中学教师职业道德作了一堂精彩的报告。他提出三个明确的观念:1、着力提高教育质量;2、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3、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并将美国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及对中国教育的部分效仿,提出“中国的中学教育是存在着一些弊端,便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我们认为绝大多数还是好的,指导思想也是正确的,只是有一些在执行过程中走了极端。同时,我们也正在积极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在这几年的改革中,我们也改良了一些机制,改善了一些弊端,我们仍旧在努力。”在中学教师职业道德等问题上,陶西平先生格外强调“情趣教育”,认为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枯燥的专业知识传授,更应注重知识传授的艺术性。他提出“情趣有助于培养自身的良好心态、高尚的志趣和专一的`精神,没有有情趣的老师,就难以培养出有情趣的学生,而没有有情趣的校长就难以带出有情趣的教师。”
刘思山教授就新课程的推进与生物课程标准(7-9年级)修订工作的进展作了详细报告,他指出:至2007年秋季,全国已有一个省份进入高中课程改革试验区,如果推进顺利,2010年我国大陆所有省份将全部进入高中新课程试验。并分析了2007年全国理综试卷,将已课改区和未课改区作了大量的数据分析,提出课改区的学生能力提高迅速,在高考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七节展评课均为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经过精心准备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中宁夏的王晓荣老师的激情迸发,江苏孔钢老师的严谨推理,北京乔文军老师的大胆课堂尝试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收获颇丰,特别是东北师范大学的教授和天津三中校长的点评更是精彩,他们提出老师在课堂把握上要做到:1、把握“课标”的尺度到位但不越位;2、基本功的厚度:科学性、表达能力、整合能力方面要合理;3、教学智慧的亮度:如教材的重新组织上,学生积极性调动上,教学媒体的运用上,教学机智的发挥上要得体。两位专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观点:探究式教学方法在课改中要运用,但要运用的恰如其分,不能在课堂不需探究的问题上瞎探究,简单的问题提了一遍又一遍,探究教学无规定模式,不是在任何情况下均需探究,均需媒体帮助,中学教师在这方面需加强基本功。
以上便是此行的最大收获,感觉这次学习和观摩让自己的眼界开阔了,教学理论充实了,教学思路拓宽了,责任更重了。感谢学校领导对我工作上的支持和帮助,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完善自己。
第一,加深了对1950—1980年代中国学术史的认识。1950—1980年代的三十年,是新中国建立、发展、经历波折、拨乱反正的三十年,新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事业也同样经过了新思想的改造、学术发展、“反右”“文革”等巨大波折的阶段。在新中国三十年学术发展中所形成的诸多政策、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至今还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许多方面产生着影响。
第二,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认识,增加了信心。作为参加这次会议的唯一的一名在读博士生,这也是也第一次出国参加这样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出国开会之前,我对自己的论文和学术水平充满忐忑之心,唯恐出现差错,更担心搞不好会为学校和导师丢脸。在参加会议和考察期间,通过接触各国的学者,论文发表后也得到了肯定,对于自己的外语水平和学术研究的能力有了信心。通过认真聆听各国学者的发言,了解了国际学术界民俗学及相关学科研究的最新动态,进一步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认识,从比较的角度对中国民俗学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
第三,他山之石,可以借鉴。会议安排对瑞士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进行考察,使我们亲身感受到西方发达国家对于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重视。反观我国的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与保护近年来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但是,相对于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我国历史玉现实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而言,我们对它的重视程度和政府、企业与民间各方面的投入还远远不够,我们民俗学工作者今后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任重道远。
学术会议总结稿篇十
xx年10月18日-20日我们应邀参加了在四川成都举办的中国作物学会50周年庆祝会暨20xx年学术年会,会议由中国作物学会主办、四川农业大学承办,大会以“生物育种产业与粮食安全”为主旨,吸引了来自全国20多个省份的专家学者500多人前来参会,会议中听取了及118名专家分别作了报告,受益颇丰。
大会首先听取了中国作物学会理事长翟虎渠教授作题为“作物科学50年”的报告,简要回顾了作物学会50年发展的光辉历程,作物科学50年来对人类发展的特殊贡献,随后来自中科院的5位院士的主题报告。
其中对陶西平先生、刘思山教授及七节高中教师展评课作具体报告。
一、陶西平先生报告感悟。
陶西平先生就中国当前中学教育中的问题及中学教师职业道德作了一堂精彩的报告。他提出三个明确的观念:
1、着力提高教育质量;
2、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
3、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
并将美国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及对中国教育的部分效仿,提出“中国的中学教育是存在着一些弊端,便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我们认为绝大多数还是好的,指导思想也是正确的,只是有一些在执行过程中走了极端。同时,我们也正在积极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在这几年的改革中,我们也改良了一些机制,改善了一些弊端,我们仍旧在努力。”在中学教师职业道德等问题上,陶西平先生格外强调“情趣教育”,认为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枯燥的专业知识传授,更应注重知识传授的艺术性。他提出“情趣有助于培养自身的良好心态、高尚的志趣和专一的精神,没有有情趣的老师,就难以培养出有情趣的学生,而没有有情趣的校长就难以带出有情趣的教师。”
二、刘思山教授报告领悟
刘思山教授就新课程的推进与生物课程标准(7-9年级)修订工作的进展作了详细报告,他指出:至20xx年秋季,全国已有一个省份进入高中课程改革试验区,如果推进顺利,20xx年我国大陆所有省份将全部进入高中新课程试验。并分析了20xx年全国理综试卷,将已课改区和未课改区作了大量的数据分析,提出课改区的学生能力提高迅速,在高考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通过七节展评课及专家点评对教学的“醒悟”
七节展评课均为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经过精心准备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中宁夏的王晓荣老师的激情迸发,江苏孔钢老师的严谨推理,北京乔文军老师的大胆课堂尝试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收获颇丰,特别是东北师范大学的教授和天津三中校长的点评更是精彩,他们提出老师在课堂把握上要做到:
1、把握“课标”的尺度到位但不越位;
2、基本功的厚度:科学性、表达能力、整合能力方面要合理;
3、教学智慧的亮度:如教材的重新组织上,学生积极性调动上,教学媒体的运用上,教学机智的发挥上要得体。两位专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观点:探究式教学方法在课改中要运用,但要运用的恰如其分,不能在课堂不需探究的问题上瞎探究,简单的问题提了一遍又一遍,探究教学无规定模式,不是在任何情况下均需探究,均需媒体帮助,中学教师在这方面需加强基本功。
以上便是此行的最大收获,感觉这次学习和观摩让自己的眼界开阔了,教学理论充实了,教学思路拓宽了,责任更重了。感谢学校领导对我工作上的支持和帮助,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完善自己。
通过参加这次研讨会和学术考察,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
第一,加深了对1950—1980年代中国学术史的认识。1950—1980年代的三十年,是新中国建立、发展、经历波折、拨乱反正的三十年,新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事业也同样经过了新思想的改造、学术发展、“反右”“文革”等巨大波折的阶段。在新中国三十年学术发展中所形成的诸多政策、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至今还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许多方面产生着影响。
第二,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认识,增加了信心。作为参加这次会议的唯一的一名在读博士生,这也是也第一次出国参加这样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出国开会之前,我对自己的论文和学术水平充满忐忑之心,唯恐出现差错,更担心搞不好会为学校和导师丢脸。在参加会议和考察期间,通过接触各国的学者,论文发表后也得到了肯定,对于自己的外语水平和学术研究的能力有了信心。通过认真聆听各国学者的发言,了解了国际学术界民俗学及相关学科研究的最新动态,进一步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认识,从比较的角度对中国民俗学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
第三,他山之石,可以借鉴。会议安排对瑞士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进行考察,使我们亲身感受到西方发达国家对于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重视。反观我国的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与保护近年来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但是,相对于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我国历史玉现实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而言,我们对它的重视程度和政府、企业与民间各方面的投入还远远不够,我们民俗学工作者今后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任重道远。
学术会议总结稿篇十一
在这个光谱会议的志愿者活动中,班里的每一位同学都能乐于奉献,全力协助老师做好志愿工作,同学们那种敢于为集体为国家的精神让我们每个人深感佩服。不计较个人得失把个人的利益上升为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空闲时间。全身心投入到光谱分析会议志愿者的身份当中去,这种精神令我大为的感动.在这次活动中同学们学到了很多,一同学们敢于为集体出力奉献,培养自己的责任感,每个同学都为会议作着贡献,都深深融入到了这个会议中,在会议中感受快乐,在会议中享受知识的沐浴。
志愿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敢于钻研探索,是不计较个人利益的精神,不仅是做一件或两件好事,而是了解其内涵,领会其精神实质后,真正的一种体现在行为行动中的精神。
这次的活动同学们都收获了很多,第一是加强了个人学习与成长,获取个人内在的满足感.第二结识朋友,获得他人的肯定。第三是回应了社会责任,并获得学院和社会的认可。
通过本次系列活动,志愿者精神却在同学们的心中扎下了根,并不断引导着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用实际行动去发扬志愿者高尚的风格,弘扬志愿者可贵的精神。同学们,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让志愿者精神永放光芒,让校园处处盛放志愿者之花!
学术会议总结稿篇十二
学术会议已成为学术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学术会议后的总结怎么写?我给大家整理了学术会议总结报告,欢迎大家参考。
20xx年10月18日-20日我们应邀参加了在四川成都举办的中国作物学会50周年庆祝会暨20xx年学术年会,会议由中国作物学会主办、四川农业大学承办,大会以“生物育种产业与粮食安全”为主旨,吸引了来自全国20多个省份的专家学者500多人前来参会,会议中听取了及118名专家分别作了报告,受益颇丰。
大会首先听取了中国作物学会理事长翟虎渠教授作题为“作物科学50年”的报告,简要回顾了作物学会50年发展的光辉历程,作物科学50年来对人类发展的特殊贡献,随后来自中科院的5位院士的主题报告。
其中对陶西平先生、刘思山教授及七节高中教师展评课作具体报告。
一、陶西平先生报告感悟。
陶西平先生就中国当前中学教育中的问题及中学教师职业道德作了一堂精彩的报告。
他提出三个明确的观念:1、着力提高教育质量;2、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3、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
并将美国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及对中国教育的部分效仿,提出“中国的中学教育是存在着一些弊端,便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我们认为绝大多数还是好的,指导思想也是正确的,只是有一些在执行过程中走了极端。
同时,我们也正在积极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在这几年的改革中,我们也改良了一些机制,改善了一些弊端,我们仍旧在努力。”
在中学教师职业道德等问题上,陶西平先生格外强调“情趣教育”,认为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枯燥的专业知识传授,更应注重知识传授的艺术性。
他提出“情趣有助于培养自身的良好心态、高尚的志趣和专一的精神,没有有情趣的老师,就难以培养出有情趣的学生,而没有有情趣的校长就难以带出有情趣的教师。”
二、刘思山教授报告领悟
刘思山教授就新课程的推进与生物课程标准(7-9年级)修订工作的进展作了详细报告,他指出:至20xx年秋季,全国已有一个省份进入高中课程改革试验区,如果推进顺利,20xx年我国大陆所有省份将全部进入高中新课程试验。
并分析了20xx年全国理综试卷,将已课改区和未课改区作了大量的数据分析,提出课改区的学生能力提高迅速,在高考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通过七节展评课及专家点评对教学的“醒悟”
七节展评课均为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经过精心准备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中宁夏的王晓荣老师的激情迸发,江苏孔钢老师的严谨推理,北京乔文军老师的大胆课堂尝试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收获颇丰,特别是东北师范大学的教授和天津三中校长的点评更是精彩,他们提出老师在课堂把握上要做到:1、把握“课标”的尺度到位但不越位;2、基本功的厚度:科学性、表达能力、整合能力方面要合理;3、教学智慧的亮度:如教材的重新组织上,学生积极性调动上,教学媒体的运用上,教学机智的发挥上要得体。
两位专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观点:探究式教学方法在课改中要运用,但要运用的恰如其分,不能在课堂不需探究的问题上瞎探究,简单的问题提了一遍又一遍,探究教学无规定模式,不是在任何情况下均需探究,均需媒体帮助,中学教师在这方面需加强基本功。
以上便是此行的最大收获,感觉这次学习和观摩让自己的眼界开阔了,教学理论充实了,教学思路拓宽了,责任更重了。
感谢学校领导对我工作上的支持和帮助,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完善自己。
通过参加这次研讨会和学术考察,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
第一,加深了对1950—1980年代中国学术史的认识。
1950—1980年代的三十年,是新中国建立、发展、经历波折、拨乱反正的三十年,新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事业也同样经过了新思想的改造、学术发展、“反右”“文革”等巨大波折的阶段。
在新中国三十年学术发展中所形成的诸多政策、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至今还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许多方面产生着影响。
第二,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认识,增加了信心。
作为参加这次会议的唯一的一名在读博士生,这也是也第一次出国参加这样高水平的学术会议。
出国开会之前,我对自己的论文和学术水平充满忐忑之心,唯恐出现差错,更担心搞不好会为学校和导师丢脸。
在参加会议和考察期间,通过接触各国的学者,论文发表后也得到了肯定,对于自己的外语水平和学术研究的能力有了信心。
通过认真聆听各国学者的发言,了解了国际学术界民俗学及相关学科研究的最新动态,进一步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认识,从比较的角度对中国民俗学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
第三,他山之石,可以借鉴。
会议安排对瑞士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进行考察,使我们亲身感受到西方发达国家对于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重视。
反观我国的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与保护近年来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但是,相对于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我国历史玉现实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而言,我们对它的重视程度和政府、企业与民间各方面的投入还远远不够,我们民俗学工作者今后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任重道远。
会议名称:第七届全国减震控制学术会议 会议时间:2011 年7 月28 日~30 日 会议地点:中国兰州 主办单位: 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结构减震控制专业委员会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防震减灾工程技术推广委员会 承办单位: 兰州理工大学 西部土木工程防灾减灾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第七届全国结构减震控制学术会议已于2011 年7 月28 日~30 日,在兰州 西北宾馆顺利召开,由来自全国近20 个省、市、自治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 设计院等共计25 个单位的'150 余名代表出席了本次学术会议,其中包括分别来 自美国、日本的结构减震控制知名专家以及多位全国知名专家。
本届会议由中 国建筑学会结构减震控制专业委员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防震减灾工程技术推 广委员会主办,兰州理工大学、西部土木工程防灾减灾教育部工程中心联合承 办。
本次会议收到论文投稿98 篇,经过审稿专家对稿件进行筛选,最终录用的 61 篇论文,其中推荐18 篇被《振动与冲击》杂志收录。
在会议期间,两位外 籍结构减震控制专家分别做了国际专题报告,14 位全国知名专家做了主题报告 以及60 多位专家学者做了分会报告,在报告过程中,与会专家针对某些学术问 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达到了此次学术会议最先预订的目标,在各方面的共同 努力下,大会取得了圆满成功。
在会前,主办单位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结构减震控制专业委员会、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防震减灾工程技术推广委员会以及承办单位兰州理工大学、 西部土木工程防灾减灾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针对会议的流程安排、与会专家的 食宿、会议前的报道注册、会场的安排、会后的工程参观、观光旅游以及各位 专家的返程车票的预定做了周密的安排和分工,对会议的流程中的各个环节配 有专人负责,为大会的顺利举办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7 月27 号的第一批与会专 家抵达兰州为大会的接待工作拉开了序幕。
为了保证与会专家能顺利到达会议地点,组委会分别在中川机场、火车站 设置了接待处,从在7 月28 日早上开始在西北宾馆一楼大厅设置了报到处,配 备了专门的引导人员,保证各位与会专家顺利抵达与会地点并对各位专家的食 宿进行了详细的安排。
7 月28 日晚,在兰州西北宾馆三楼会议厅召开了中国建筑学会结构减震控 制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会议由专委会主任委员周福霖院士主持,有11 位委员 出席了本次会议。
周福霖院士首先介绍了我国结构减震控制学术会议的发展历 史,指出从第一届全国减震控制学术会议的召开到现在已经有20 年的历史,在 这20 年的发展历程中,减震控制学术会议传达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引领 了该领域的发展方向,该学术会议序列达到了专委会成立时设立的预期目标, 也希望本次学术会议能延续前几届会议的优良传统,取得圆满成功。
学术会议总结稿篇十三
近日,由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主办,南京市第一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江苏省肿瘤医院、南京市儿童医院共同承办的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20xx学术会议暨第十一届国际华人心血管麻醉论坛,在江苏省南京举行。大会以心胸血管麻醉及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热点问题进行了交流与研讨,通过不断的学术交流,使广大的麻醉医师们及时了解心胸血管麻醉管理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熟悉心胸血管麻醉研究的前沿动态和发展方向。
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会议合影
据悉,此次学术会议以"团结、融合、求真、创新"为宗旨,众多讲者为参会人员呈现了大量疑难、复杂的珍贵病例,既有成功之经验与喜悦,又有失败之教训与总结,为广大从业人员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类似不良事件的发生。会上,由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秘书长敖虎山教授和南京市心血管病医院麻醉科主任史宏伟教授共同主持大会开幕式,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副会长岳云致辞。
会上,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院士在"心血管外科进展"主题报告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和诊治水平进展迅速,但仍存在较多问题,比如:急救能力、远期疗效仍欠佳;偏重基础研究,临床研究质、量不高;心血管药物和器械原创性较低等,只有正视上述问题,才能积极开拓进取。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樊代明院士在"整合医学"专题讲座中,针对当前临床医学分科较细、重视局部与微观等情况,创新性提出"贵在整合、难在整合、赢在整合"的新理念;来自美国威斯康辛医学院的dr. bosnjak教授在"诱导多能干细胞在精准医学中的作用"中指出,采用诱导细胞重新编程技术可以获得多种功能各异的干细胞,有望成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多种疾患,如心脑血管疾病、阿尔茨海默氏症、帕金森氏症等慢性疾病的利器,但目前仍存在制备困难、致排异、致癌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徐州医科大学曾因明教授则在"优秀学术带头人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柱石"中,就目前我国麻醉学科发展现状、隐忧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做了演讲。
在学术课程的规划上,此次大会共开设了2个主会场、36个分论坛、240余场专题学术报告以及15场卫星会议。学术内容上新增围术期热点、心脑对话、疼痛诊疗、心血管超声、急救与复苏、tee workshop、围术期食管超声、围术期感染控制、围术期医学与检验、心血管精准医疗、心肺复苏、心血管药学、心血管护理等13个板块,尤其是在主会场以及3个新增的围术期热点论坛中,汇聚了大量的国内外医学领域的顶级专家,分别从整体医学与精准医学、麻醉学与围术期医学、临床与基础研究、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等四大方面展开了主题讲座,为麻醉学乃至医学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据悉此次大会共有来自美国心脏麻醉医师协会、美国心脏超声委员会、国际华人麻醉学院、csa、caa、ssa等国内外著名麻醉学术组织的主席及著名学者412人,来自全国各地的注册医师2576人、志愿者98人参会。
学术会议总结稿篇十四
与台湾朝阳科技大学师生学术交流心得体会
20xx年6月末,一批来自台湾朝阳科技大学的老师和同学来我们学校访问,我有幸成为工商管理学院的志愿者,全程陪同他们在长沙的学习交流活动。通过七天里和这些台湾同学的交流,我学习到不少东西,也有很多体会。
台湾作为中国的一部分,近年来与祖国大陆的经贸和学术往来非常频繁。台湾朝阳科技大学尽管成立的时间比较短,但是学校的发展非常快,以开放的视野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学校积极建立关系,先后与华中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宁波大学等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朝阳科大作为全台湾地区私立科技类院校得第一名,在学生的职业培训方面做的非常出色,在今年全台就业最受欢迎的大学排名中,朝阳科大名列私立大学榜首。
在朝阳科大管理学院和工商管理学院的论文交流过程中,台湾学生的论文很有深度,研究的均是前言的问题,对热点的把握较好。台湾学生的论文均是以台湾地区为例,有些甚至以某个市为例,研究的视角比较窄,这样的论文很有理论和实践意义。我们湖南大学的论文研究的角度比较宽,理论深度不够,这是我们的不足,从台湾同学的论文里我可以知道,以后做论文一定要多从小处着手,从实践出发,这样写出来的论文才会有深度和高度。
在这次的学术交流中,明显感到我们这边老师的队伍不够强大,作为论文交流的东道主,在学术论文交流的现场,只派出一个老师做嘉宾,上下午还换了老师,而朝阳科大有四个老师,5个实战丰富的emba同学。我们的同学又不是非常的'积极,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这边除了老师就没有人提问,让台湾的师生怀疑我们学生的水平。在这种关系着学校的声誉面前,我勇敢的站出来,尽管有些论文我也不是很熟悉,但是我积极研究思考,力求提出有深度得问题,这样才不会让对方小看。对每个台湾的同学的论文,我都和他们交流了我的思想。事实上也证明,我的努力没有白费,台湾的老师和同学都对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向我投来钦佩的目光。建议我们以后举办类似的活动要选拔那些政治素质过硬,思想觉悟较高,热情开朗的学生参加,尽量选那些专业对口的学生陪同。
台湾的学生都非常的大方和豪爽,他们都闯开自己的心扉,诚恳的和我们交流学习、生活和情感等等,通过交流讨论活动使我对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有机会能够亲临台湾,切身感受台湾的环境。我们学校也要和台湾朝阳科技大学建立合作关系,但愿在不久的将来我能够到台湾朝阳科技大学进行学习交流。台湾的老师和同学也非常期待我能够到他们学校去交流,有几个emba的同学多次提到,如果两校的合作能够开展要我一定要去。想到自己这几天的付出得到大家的认可,我真的非常高兴。在这几天的陪同中,确实比较辛苦,每天起的很早,晚上陪他们逛街睡的也晚,学校老师还有其他的事情,真的很忙。但是通过这次活动,我也得到了不少锻炼,尤其在协调能力和交流能力两方面。
在学习交流的同时,我们也游览了长沙的名胜古迹,感受了长沙这个座千年古城的历史情怀。我们参观了马王堆汉墓和湘绣展览馆,台湾的老师们对湘绣特别感兴趣,纷纷加入了购买湘绣大军的队伍。外事处给我们安排了湖湘文化讲座,使我们对湖湘大地有了全面的认识,加深了对湖湘文化的认识,通过参观岳麓书院和岳麓山我们更加感受到湖南大学——千年学府浓郁的文化气息。参观台湾旺旺在湖南的总厂,总厂长亲自接待了我们,吃着刚出锅的旺旺雪饼,好爽哟!
通过这几天的活动,我们大陆的同学和台湾的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离别时我们都依依不舍,期盼着下次早日重逢。尽管我们都分开了,但是现在我们还经常用网络联系,交流的范围也更加广阔,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够在台湾见面。非常感谢湖南大学外事处给了我这次机会,使我认识了这么多台湾的朋友,也向外事处的老师道一声辛苦了!
学术会议总结稿篇十五
为了不断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对医学学科建设的新要求,促进我市医疗质量提升年活动深入开展,充分发挥医学会和中医药学会学术社团的工作优势,加强学科及会员间的学术交流,进一步激发中青年医护工作者开展医学学术研究的积极性,积极营造“崇尚科学、注重研究、乐于交流”的医学科研氛围。市医学会、市中医药学会于20xx年12月10日举办主题为“创新医学科学研究,提高医学学术水平”、“继承中医药传统,发扬中医药文化”的慈溪市第一届“英特杯”中青年医学和中医药学术大会。
本次学术大会的筹备工作由市医学会秘书处和市中医药学会秘书处共同完成。大会在筹备期间得到了市医学会、市中医药学会全体会员和各医疗卫生单位领导专家的大力支持。广大会员踊跃投稿,市医学会、中医药学会秘书处分别收到论文75篇、48篇。为方便开展学术交流,将所有参评论文结集刊发,编印成《慈溪市第一届“英特杯”中青年医学学术大会论文集》和《慈溪市第一届“英特杯”中青年中医药学术大会论文集》。经学会各专业委员会组织初评,分别选出12篇论文参加大会交流评比。
本次学术大会议程分三部分:上午论文交流评比,下午举行颁奖仪式和学术讲座。我市医学会全体理事、各医疗卫1生单位负责人、医务(科教)科长、投稿论文第一作者、交流论文第一作者参加了本次学术大会。
上午的论文交流评比分两会场进行医学和中医药论文交流。学会邀请了十位专家,分别组成医学、中医药学评审团,对医学会15位会员、中医药学会12位会员的论文讲演进行评选。这十位专家是:宁波市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主任医师徐薇,慈溪市人民医院院长、主任医师许信龙,慈溪市中医药学会会长、主任中医师林吉品,慈溪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主任医师胡于健,慈溪市妇幼保健院院长、副主任医师胡秀华,主任护师张秀华,主任中医师蔡水奇,副主任中医师黄鋆文,副主任中医师黄志盛,主管中药师康立。
参评论文第一作者结合ppt进行了主旨讲演。通过论文第一作者的精心讲演和专家评审团的认真评选,医学、中医药学分别评出一等奖各1名,二等奖各2名,三等奖各3名,优秀奖各6名。医学论文一等奖获得者为范飞能,二等奖获得者为童松林和李央,三等奖获得者为王春、邹坚定和鲍丽彦;中医药论文一等奖获得者为张谈,二等奖获得者为华全科和胡建岳,三等奖获得者为董静波、黄军民和周必发。
下午进行颁奖仪式和学术讲座,宁波市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徐薇女士、慈溪市科协副主席宓维郎先生、慈溪市卫生局局长陈彩莲女士、慈溪市卫生局副局长许信龙先生、慈溪市中医药学会会长林吉品先生、宁波英特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应小平先生等出席了颁奖仪式,陈彩莲局长、徐薇会长、2宓维郎主席及应小平总经理发表讲话。陈彩莲局长对我市卫生系统工作人员提出三点要求:当履行职责,大力推动学术交流;当促进学风和道德建设;当弘扬精神,倡导医学人文之关怀。主席台就座领导为获奖人员颁奖。
本届大会第三项议程——学术讲座由浙江大学医学院硕士生导师、浙江省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常务副校长、《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常务副主编郭永松教授主讲有关医学论文写作和科研课题申报。郭永松教授深入浅出地通过对医学研究方法论中如何确定选题、两种研究途径、科研设计要素原则、调查研究与方法、临床科研程序等方面及怎样写好研究项目申请书的讲解,让在场人员受益匪浅。
本届学术大会在市医学会、市中医药学会全体会员和各医疗卫生单位领导专家的大力支持下顺利圆满结束,整个过程学术氛围深厚,达到了预期效果。本届学术大会是一个起点,是一个尊重学术、专于学术乃至敬仰学术的起点,一个中西医完美结合、更好地履行救死扶伤的天职的起点,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必将为我市医学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