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苏教版语文教案电子版二升三版篇一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用卡片检测生词。
2.用卡片检测生字。
3.朗读剧本(课文)前半部分的内容。
二、感情朗读,内化语言。
对话——
大象:真的吗?……装的?不会吧?
1.教师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2.注意提示语,理解、积累词语“龇牙咧嘴”“着急”“疑惑”。
对话——
大象:小猴,你被打……头歪向一边。
(1)重点指导大象与小猴的对话,读出人物的语气,并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与想法。一是体会大象的足智多谋,很巧妙地揭穿了小猴的谎言;二是体会小猴的单纯与谎言被揭穿后的窘相;(这是本课教学中又一个难点的地方,要有多种教学预设,从不同角度进行突破,使学生有丰富情感体验。)
(2)理解“不假思索”的意思。
(3)“众人哈哈大笑起来”,说明大家都明白了事情的真相。
(4)学生分角色表演。
三、讨论交流,适度拓展。
1.“小猴为什么脸红了”?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想法。
(做人要诚实,要实事求是)
2.我们帮帮小猴吧!通过大家的帮助小猴又会怎么说?怎么做?(练习对话)
四、练习背诵“台词”。
(课文的后半部分内容)
五、指导学生分角色来表演,体会学习的快乐。
六、指导学生书写六个字。
七、布置作业。(略)
八、总结。
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读通了剧本,学会了生字、理解了新词,还进行了惟妙惟肖的表演,你们都成为了老师心目中最出色的演员!真棒!如果你们有机会参加儿童话剧表演比赛,相信你们一定也能获得特等奖!
苏教版语文教案电子版二升三版篇二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途、篷、蛮、叛”四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讲述课文故事。
3、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木求生存的非凡经历,感悟要想生存,就得自己想办法创造条件的道理。
教学方法:自学法、讨论法
教材分析:
《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长篇小说,鲁滨孙是书中的主人公,本课是该书的缩写。鲁滨孙因乘船遭遇暴风失事,漂流到荒岛,一个人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战胜了种.种困难,生活了二十多年。课文安鲁滨孙历险的时间顺序记叙,写了鲁滨孙“遇险上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这些故事情节,处处紧扣“险”,塑造了一位不畏艰险、机制坚强、聪明能干的主人公。重点是鲁滨孙在岛上艰难、惊险的经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
二、自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1、读一读课文前“阅读提示”,给自己确定阅读目标。组织交流一下。(知道鲁滨孙漂流到荒岛以后,在严酷的生活面前,是怎样战胜重种.种困难生存下来的。)
2、自己认真读课文。读准带注音的字的字音;边读边记内容,练习讲课文里的故事。读一遍记不下来,再读一两遍。
3、3、小组讲故事。一人讲,其他同学补充。
三、重点研读
细读第2~8自然段,知道鲁滨孙战胜了那些困难。
1、自读自悟,思考:鲁滨孙战胜了那些困难?是怎样战胜的?画出有关句子。
2、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帮助从“食物、住所、安全、孤独”几方面进行归纳。
四、谈体会,感悟谋求生存的道理
从鲁滨孙战胜种.种困难的非凡经历中,你能悟出什么道理?学生交流,教师酌情点拨。(要有生存的勇气,积极想办法,改善生存环境。)
五、推荐原作,拓展阅读
英国作家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是世界的长篇小说,情节曲折,向来拥有众多可读者,有兴趣的话,可以找原作读一读,情节将比克文协的更具体、更有意思。
板书设计:
鲁滨孙漂流记
不畏艰险
险机智坚强
聪明能干
苏教版语文教案电子版二升三版篇三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了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的要求,并在教学建议中再一次重申了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的观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了使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落到实处,把语文学习必备的好习惯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编入了教材,并形成了一套自成体系的序列。笔者就此结合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习惯篇的教学说说个人想法。
何谓习惯呢?从字面上讲,所谓习惯就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见《现代汉语词典》第1348页)就个人而言,习惯乃是一个人长期养成的思想行为模式的固化。
哲学家认为:人的最基本的活动有两种,一是外显的实践活动,二是内隐的认知活动,这二者辩证统一。因此,习惯应包括可闻、可见的外在行为,以及指导和支配行为的相对不变的内在的思维模式。一个人在遇到问题时,自然要调用自己的已有的与问题具有相似性的知识和经验(即相似块),然后再通过具体有序的操作来解决。所以,好的习惯实质上是一个人在符合客观规律的思维模式的指导和支配下,经过反复历练而逐渐固定下来的操作技能的自动再现。这其中,符合客观规律思维模式以及定型的操作技能内外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所以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应当从这两个方面的建构入手。
先说符合客观规律思维模式的建构问题。列宁说过:规律就是联系,就是本质的关系或本质间的关系。如何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的联系呢?张光鉴先生认为:思维规律是每个人根据自己在社会中获得的直接实践经验与间接经验,在大脑中建构、储存起来的相似块,去对所要认识的事物或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推理、判断和问题求解的。人总是先从事物的形式相似入手,然后才去认识事物运动的相似、结构的相似、联系的相似,才能认识到事物千变万化中那些相对不变的本质,从而达到对事物规律的认识。《相似论》曾明确指出:一般说来,应从事物的两个主要关系去认识和掌握它的本质:一个是从静态到动态相似过程去认识它;一个是从宏观相似现象与微观结构相似关系来认识它。(以上请参阅张光鉴等著《相似论》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30页和第21页)总之,符合客观规律思维模式的建构要从研究存在与思维之间的相似性入手,要符合自然之道。
接下来说说操作技能的建构问题。脑科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已经证明:一个人有意识的行为通常是由外界信息刺激和神经冲动引发的,是一种通过大脑的高级神经控制和运动神经支配若干肌群协调收缩而进行的有目的、合乎内外要求、有正常次序的运动,是一种思维模式支配下的生理反应。张光鉴先生在提交给思维科学第111次北京香山会议的报告中指出:人对不熟悉和没有养成习惯的事物进行再认识的反应时间约为2~3秒,最快也不少于1秒,但只要经过几天的连续强化训练,养成了初步的习惯,反应的时间就能缩短到1000微秒左右,就能使反应速度提高100倍以上。由此可见,人们对事物愈是熟悉、习惯的程度越高,反应速度或解决问题就越快,动作就越准确。这也就是钢琴家、舞蹈家、运动员为什么要对弹奏的乐曲、舞蹈动作、运动项目中的各种动作要进行日复一日的相似练习,以求获得快速反应的能力的重要原因。关于此,科学家、文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也不会例外,他们都需要从小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阅读、检索文献资料的能力。没有熟怎能生巧呢?没有长期艰苦的锻炼,没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要培养非凡的直觉顿悟能力,要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那只能是纸上谈兵了。因此我们认为,语文学习习惯的形成同样是一个由外显转化为内隐的过程。在外显认知阶段,人们为了认识和解决新的问题,必然要从自己的记忆仓库中调用大量的相似块来跟问题的解决方向、目标、环节,进行相似激活、相似选择、相似匹配、相似创造。在最初阶段,由于需要调用的信息量比较大,处理的时间长,必然会导致反应的速度相对较慢。但经过了无数次的相似重复,大脑就会产生易化和募集效应,就会使外显认知操作转化为内隐认知,形成快速反应通道,使反应的过程定型化、自动化、快捷化。章太炎先生说:学患其不习,既习矣患其不博,既博矣患其不精。偶有所得不可以为智,犹要自视若愚,愚三次,智三次,学始有成。章太炎先生在这里所说的习和愚三次,智三次都是在强调习惯养成的过程,而学始有成则是说习惯养成后的结果。可以设想:当诸多好的快速反应通道集于一身的时候,此人也就学始有成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了。
明白了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原理之后,随之而来的便是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问题了。现代教育理论和长期的实践告诉我们,习惯具有非常鲜明的特征,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第一,要充分认识习惯培养的长期性,持之以恒。
笔者一直认为:习惯的养成最为重要的是坚持不懈。从知识到智慧,由技能到习惯,绝非一日之功。许多人之所以能够在说话时出口成章,滔滔不绝,并不是他们认真、仔细地考虑了如何组织主、谓、宾语的结果;演奏家之所以能够用乐器奏出优美的旋律,也未必想到了怎样运用指法的;驾驶员在处理道理上的偶发事件时,头脑里不一定想到了该怎样刹车他们所依靠的都是快速反应的直觉。这种高度自动化的习惯反应是长期实践、多次相似重复运动的必然。所以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反复抓,抓反复,一丝不苟,持之以恒。许多语文学习的操作并不是什么难事,但要养成习惯却绝非易事。稍有懈怠,便会走样,甚至是半途而废。
第二,要充分认识习惯形成的两重性,扬善弃恶。
任何事物都具有二重性,习惯也不例外,既有使人受益终身的好习惯,也有遗误终身的坏习惯。因此,我们要在积极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时,随时注意抵制不良习惯的滋生。好习惯如不能长期坚持,势必会由坏的习惯来取代。勤勉的习惯不能养成,必然归于懒散;工细的习惯不能形成,必将变得粗疏。其实,人人都有本能的嗜欲和惰性,而许多有害身心、遗患无穷的事恰恰能够满足人一时的嗜欲,迎合人的惰性。所以人们常会明知不对和无益,却硬是要身不由己地去做,久而久之,不良习惯就自然形成了。相反,许多可以受用终身,影响人的前途和命运的良好习惯,既不能满足人的一时嗜欲,更不能迎合人的惰性,不可能自然形成,往往需要下决心禁绝或限制某些本能的嗜欲,克服、战胜天生的惰性,自觉接受一定规矩的约束,愉快地投入某些带有强制性的训练,甚至要长期坚持与自己过不去。我们说,人既有个体的本性(个性),又有类的本性(社会性)。一般人都有从众的心理倾向。一种习惯如果已成为众多人的群体意识,那就会成为一种风气、习俗。家有家风,族有族风,班有班风,校有校风,风气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影响个人的成长。这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我们不能总是消极地去逃避不良环境,而应当一起努力,从我做起,扫歪风,树正气,营造一个有助于养成好习惯的外部环境。
第三,要充分认识习惯培养的微观性,固本培元。
习惯的培养是具体的、微观的,是一点一滴的积累。我们必须做个有心人,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我们所说的从大处着眼,就是要从习惯对人格塑造和终身发展的影响考虑。王尔德指出:起初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所谓从小处着手,就是从不起眼的小事抓起,以小见大。对此,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主编张庆先生发表了很好的见解。他说:
语文教学的出路何在?我看还是要眼睛向下,固本培元。起点不妨低些,但训练一定要扎实,要求一定要严格。要把着力点放在加强识字、写字、朗读、背诵、作文等训练上,放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素质上。要使过去被视为软的东西真正地硬起来。
这些看起来似乎是属于微观范畴的小事,殊不知宏观目标恰是通过这些属于微观范畴的小事来实现的,不去抓这些小事,素质教育只能是一句空话。(请参见张庆著《我的小学语文观》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2000年版第103页)
最后,我们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为例,具体说说如何操作的问题。
这一册教材一共安排了两项内容:第一是勤;第二是主动识字。前者侧重于操作能力的培养,而后者则侧重思想意识的强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对于侧重操作层面的内容,除了要注意具体方法的指导之外,也要重视符合客观规律思维模式的建构,而对侧重思想意识培养的内容,除了要充分重视符合客观规律思维模式的建构之外,同样要注意操作技能方面的指导和练习。
比如勤一项,我们首先要带领学生读懂字典,明确字典的编写者是如何按照符合客观规律思维模式编写的。你看,不论是什么样的字典,也不管是使用什么样的检字法,它首先是将数以万计的字(现象)按照一定的规格(或按照偏旁部首、或按照音序、或按笔画数量、或按照字形特征)进行分类;其次是从微观结构上对每一个字进行单元或层次(比如字形、注音、释义等)的分析;最后是以举例的方式,在分类分析之后,将其进行综合优化,以便于使用者迁移运用,解决问题。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读懂字典的过程是一个领悟编写者如何按照符合客观规律思维模式编写的过程。教学的第二步是要解决怎样查,即形成操作技能的问题。关于这一步的教学,特别需要我们关注以下几点:第一,要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教学中,我们不妨创设一个与实际的阅读高度相似的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字典这位不开口老师的功能和魅力,让学生从心里明白为什么要学会的道理。第二,要通过实际的翻检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了解查找、检索的步骤、方法。正如陆放翁所说的那样: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许多方法是在实践中掌握的,光说不练那是假把式。第三,要在日常的学习或生活之中,采取不同的方式,不断强化字典随身,只要是遇到了不认识或不理解(包括拿不准的)字,一定要动手翻一翻的意识。坚持这样做,久而久之,勤的习惯就一定能够养成。至于其他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大同而小异,我们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有的东西看起来并不起眼,但它却一辈子有用;有的东西一时有用,但它却一辈子无用。诸如勤、主动识字之类的习惯大概都属于前者。
苏教版语文教案电子版二升三版篇四
教材分析:
课文是一篇童话,主要写了小动物们往小河里倒垃圾,弄脏了小河;后来在小鸟的启发下,不再往小河里倒垃圾,结果小河又变清了。小河的变化和小动物们的行为紧紧相连,由此告诉人们保护自然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人人从自己做起,我们才会有整洁、美好的家园。文章以一些小动物前后行为的变化,导致小溪水的变化作为线索,前后形成强烈的对比。
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有关环境保护的文章,学生刚开学就接受了良好的行为规范教育,环保意识教强。文章通过小溪水与小动物们前后不同的表现,让学生再次接受了一次环保的教育。
教学目标:
1、学习“病、清、扔、丢、变、黑、自、己”等8个生字。学习笔画“横折折折钩”,认识“疒”,能描写“扔、病、自、己”四个汉字。
2、能正确地朗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唱读,不顿读”。读准带有轻声的词语“清清的、绿绿的、黑黑的、臭臭的”,并积累这些词语;认识笔画——“横折折折钩”。
3、知道不随便扔垃圾是一种好习惯,培养初步的环境保护意识。
重点难点:
识记10个生字并认识笔画“横折折折钩”,部首“疒”。能用规范、连贯的话说说小溪病好了会对小动物们说些什么。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生字:“生、病”,学习生字:“病”。
交流:小朋友你们生过病吗?怎么会生病的?
2、今天我们学习一个童话故事:小溪生病了(出示课题后,指名读、齐读)
二、感知课文,学习生字。
1、媒体出示配有小溪动画的课文录音。思考:你喜欢这条小溪吗?为什么?(清澈见底,清凌凌,清清的,绿绿的)
2、出示句子“小溪水,清清的、绿绿的。”指名开火车读,齐读。
学习生字“清”。
过渡:过了些日子,小溪变成什么样了呢?
3、出示句子:“过了些日子,小溪变了。溪水黑黑的,臭臭的。”
学习生字“变、黑”。
过渡:最后,小溪又变成什么样了?
4、出示句子:“又过了些日子,小溪病好了。小溪水清清的,绿绿的。它边跑边笑,笑出了串串酒窝窝……”指名读,分组读。
5、溪水怎么会发生变化的?读读课文第2、4、5节,边读边圈出课文中的生字。
(1)学习生字:“扔、丢”。
(2)认识新笔画“横折折折钩”,边读边书空。指导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小溪水怎么会发生变化的?
(4)“你们自己就是医生。”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后,读读这3节。
6、齐读全文。分角色读,描写小溪生病前后变化的句子。
三、启发想象,练习说话。
小溪的病好了,它会对小动物说些什么呢?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评一评:谁说得清楚、连贯。
四、游戏巩固,知道写字。
1、游戏巩固认读生字:听音取卡片。
2、读词语:“看病、清清的、扔下、自在、自己、变黑”。
3、写字。
在教师的知道下,描写“扔、病、自、己”。
苏教版语文教案电子版二升三版篇五
学习目标
1、能认识荷、珠等12个生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生活实际,运用多种方式初步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4、在朗读中,初步感受夏天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对美的向往,从而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教学流和(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课件:配乐出现一池在微风吹拂下轻轻摇曳的荷叶美景的动态画面。学生欣赏。
2、(画面定格在特写的荷叶上。)教师引导:这是怎样的荷叶?学生观察得出课题荷叶圆圆。
3、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从识生字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再把生字连成词,多读几遍。
2、检查学生认识生字的情况。
具体操作:指名让愿意当小老师的同学带领大家认读自己喜欢的、读得准的词语。(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词。)
3、及时表扬。(课件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词。)让学生观察,说出自己的发现。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个人按顺序读不带拼音的生字词。
4、师生做我指你说的识字游戏:教师随机指出屏幕上不注音的词语,学生齐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数一数,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再将课文完整自由地读一遍,读后将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准,课文读通顺。
3、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个别读。
4、学生评议。(评出读得好的和读得有进步的同学。)
5、齐读课文。
四、细读课文,感悟体会
1、播放动画课件:小水珠躺在荷叶上,滚来滚去;小蜻蜓展开翅膀立在荷叶上;小青蛙蹲在荷叶上放声歌唱;小鱼儿在荷叶下游来游去。
学生在音乐声中欣赏,自由说出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这四个小伙伴。
教师引导:他们在这一池荷叶中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课讲出示课文第2-5自然段内容。)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课文第2-5自然段。
(1)自由读2-5自然段,看看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读后自由汇报知道的内容。
(3)再自由读一读,想想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4)学生充分质疑。
(5)由4人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解疑。(教师参与讨论。)
(6)汇报交流。(教师适时利用课讲、体态语、动作、联系生活实际辅助解疑,加深理解。)
(7)指导朗读:形式可为指名读、挑战读、分角色读、戴头饰集体读、个人表演读,等等。
(8)小结表扬。
五、拓展课文,实践感知
1、(课件出示小鸟和小乌龟。)他俩会对荷叶说些什么?
2、学生自由说。
苏教版语文教案电子版二升三版篇六
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龙口这片英雄的土地上,有一位赫赫有名的抗日英雄——任常伦(屏显图片)。当日寇的铁蹄,给五千年的文明古国,烙上了灾难和耻辱的印痕,无数中华儿女奋起抗争!其中有任常伦这样拿起枪杆子的抗争,也有拿笔杆子的抗争。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一颗倔强抗争的灵魂,走近身陷日寇囹圄的戴望舒。看文弱的他,怎样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听诗人的他,怎样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一曲——游子吟。(屏显:听游子吟)
一、听游子吟
1、首先,请允许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朗读这首诗,也请同学们用心倾听诗人蕴含的情感。(在音乐声中范读。)
2、(谢谢同学们鼓励的掌声。)对老师的朗读,请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下面,请同学们激情地,大声朗读一遍这首诗。注意,自己读自己的。请珍视你的朗读体验。开始!
3、同学们读得很投入,很有激情。老师要补充一点戴望舒的资料:戴望舒,民国四大才子之一,被称为“抒情才子”。(屏显:戴望舒,民国四大才子之一,抒情才子,《民国四才子》张红萍著)
下面,我们就要品一品这位“抒情才子”在这首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也要学一学这位“抒情才子”怎样来抒情。
(屏显:品才子情)
二、品才子情
(一)我们从字面可以看出,诗人摸索到的内容有这些:
(板书:摸索屏显:摸索这一角那一角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那辽远的一角)
老师想知道:红色字体的内容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从北到南)
你能看出什么呢?(中国大部分国土沦陷。)
(二)老师还想知道:通过这些内容,透过诗的字里行间,你看出诗人还摸索到了什么呢?(板书:摸索)
让我们再次和这首诗的语言亲密接触,轻轻地读一读,细细地品一品。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分享,最后请每个小组将你们小组的一个最佳答案派一位代表写在黑板上“摸索”二字的周围。老师讲清楚了吗?开始!
(预计答案:悲伤、悲愤、耻辱、希望、信心。)
苏教版语文教案电子版二升三版篇七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者卞国湘
教材分析:
《雾凇》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全文共3个自然段,结构清晰。第一自然段讲在三九严寒之际,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出现了雾凇奇观。第二自然段交代了雾凇形成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人们观赏雾凇奇景,发出由衷赞叹。
本文科学性、知识性较强,抽象的知识较多。由于学生生活在南方,根本没有见过雾凇,学生无法找到可以建构的旧知,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欣赏,提供有关资料等手段,帮助学生更有效地了解、掌握雾凇的相关知识,使学生感受吉林雾凇的景色之奇和形成之奇。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学习课文内容,欣赏雾凇美景的图片,了解吉林雾凇的奇异景象和奇观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2、能力目标:借助课文及有关资料,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及运用整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积累文中的优美语段,拓展赏读与课文相关的写景散文片段,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培养爱美的情趣,从而提高学生发现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体会作者写作的方法。教学重点:
感受吉林雾凇的景色之奇和形成之奇。教学难点:
知道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形成过程。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积累词语、欣赏雾凇的景色之奇。
(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雾凇》这课的首尾两段,一起来看这些词语,你能读准吗? 出示词语:
松花江畔
十里长堤
洁白晶莹
雾气缭绕
寒风吹拂
琼枝玉树 银光闪烁
千姿百态
情不自禁 指名朗读、齐读
(二)读着这些词语,你的眼前有没有浮现出雾凇奇观呢?让我们一起欣赏一组雾凇奇观的图片,选用其中的词语说一段话,描绘雾凇的奇异景象。(同桌练习说话,交流)
(三)教师相机拓展雾凇奇观的资料:(配乐、配图朗诵)
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雾凇之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而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
“夜看雾”,是在雾凇形成的前夜观看江上出现的雾景。“晨看挂”是早起看树挂。十里江堤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银白,晶莹多姿。“待到近午赏落花”,是说树挂脱落时的情景。微风吹起脱落的银片在空中飞舞,明丽的阳光辉映到上面,空中形成五颜六色的雪帘。
形成之奇)
二.品词析句、感悟雾凇的形成之奇。
(二)小组合作学习,把学生自己思考的结论向小组同学汇报,形成一致意见后,2 小组讨论准备用怎样的方式向大家介绍?(学生选择方法,或用图示法,或用语言归纳法。教师在学生自主、协作学习的过程中,做好个别学生的辅导工作,并以一名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
(三)请不同学习方式的小组汇报。
随着学生的汇报,课件出示句子:
1、形成的条件:
(2)出示“从当年12月至„„阵阵雾气。”(这符合一个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3)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符合条件“遇冷”)
从这两句可以看出雾凇形成前后的温度变化很大、很快。
2、形成的过程:
(1)出示:“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读读这段话,思考:看看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段话中最吸引你的词句有哪些?它们为什么特别吸引你?(根据回答,在“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下加着重号。
(2)教师引导: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哪句话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这一点?(引读:最初_____,逐渐______,最后_______。)
(3)教师小结:作者观察多细致、多耐心啊!正是由于作者经过了长时间耐心细致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个奥秘,当他发现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时,他会怎样呢?那么,你能把这段话读好吗?指导朗读。(让学生边读边想,在脑海中浮现出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的一幅幅画面来)有感情地朗读。
(四)指导背诵,记忆积累
1、出示填空: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这雾气便(),(),笼罩着()。树木()。(),灯光,树影()。这蒸腾的雾气,(),(),()、()。最初像(),逐 3 渐变成(),最后()。
2、对照课文,先练习填写,再练习背诵。指名背,齐背。
(五)让我们再一起美美地读读这段话吧!(朗读感悟雾凇的美。)
三.拓展延伸、体会景美文更美。
(一)整合教材,欣赏祖国壮丽山河
这节课,我们领略了北国的雾凇奇观,回想一下,我们在以前学过的课文中,你对祖国的哪些地方哪些景色印象深刻?(回顾《北大荒的秋天》、《拉萨的天空》、《西湖》、《九寨沟》、《泉城》等写景文章)
(二)拓展资源,介绍其它自然奇观
教师介绍:吉林雾凇与云南石林、长江三峡、桂林山水被称为我国四大自然奇观,让我们一起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吧!(课件出示我国四大自然奇观图片,学生欣赏)
(三)对比阅读,感受写景状物散文的魅力。
作者深入细致地观察、抓住景物的动态变化过程、作者真情喜爱景物的流露等渗透写作层面的体会。
四.作业设计
完成书后练习三的小练笔,运用书中的词语写一段雪景或雾景。
五.板书设计
景色之奇
雾凇(奇观)
形成之奇
设计意图:板书简洁,抓住文眼,紧扣教学重点,直奔课文主题。]
2011年9月27日 [
苏教版语文教案电子版二升三版篇八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盛产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唐诗》走过了3000多年的曲折岁月。《唐诗》是我国诗歌的一座高峰,它像一座光芒四射灯塔,照耀着历代文人墨客。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诗人才子。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师:这位诗人是谁?
生:白居易
师:怎么知道?
生:名居易,字乐天;一篇《琵琶行》,一篇《长恨歌》。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师:白居易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琵琶行》?
生:被贬浔阳。
三、文题背景:
这首叙事诗,主要记叙白居易贬谪江州时,在一个萧瑟的秋夜,送客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从其苦难的身世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了天涯沦落的痛苦心境,悲怆之意油然而生,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倾述悲愤之情,写下了千古绝唱《琵琶行》。诗一问世,即广为传送,远扬塞外,直至今天,虽历时千载,仍传不衰。
师: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于是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现在我们学习这篇课文。
四、翻译并疏理课文思路。
序言部分:交待写作动机。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
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第五段:重问琵琶青衫湿。
五、讲析课文:
一分析琵琶女、白居易的共同命运。
1.在这_诗(叙事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
明确:两个:琵琶女、诗人
2.在这_诗当中,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提示:从乐_与诗人的人生历程中来寻找答案。
明确:乐_:早年的境况是“艺压京城、艳盖群芳”(色艺双绝);
现在的境况是“年老色衰、漂泊憔悴”(委身商人)。
诗人:早年的境况是“身居高位、名动京师”(_厚禄);
现在的境况是“谪居卧病、飘零天涯”(沦落凄凉)。
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是由“盛”(风光无限、春风得意)而“衰”(沦落天涯、境况凄凉)。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的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又尽情地倾述了自己的悲愤之情。是“音乐”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4.诗人被贬到此地后基本上做到了“恬然自安”,是什么导致了他的情感波动。
提示:(从小序中找)铮铮然有京都声。
5.为什么听到京都声后,能激起白居易如此强烈的愤懑,忧郁之情?
明确:诗人有着伟大抱负和理想,长安城是他施展抱负的地方,他被贬之后,表面上安于现状,可是不能施展抱负一直是他心头的一件憾事,而琵琶女表演的乐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都是非常激越雄壮的曲子,正好能释放自己隐藏在心头的深深的抑郁。也将白居易心头的不快之情一泄而出,表达了心头激烈的情感。
二、欣赏这千古绝唱的音乐描写。
1.音乐并不象高耸入云的山峰,奔腾不息的河流,翁郁苍翠的林木那样形象可感,它有声无形,缥缈难以捕捉,历代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很少,堪称精品的就更罕见。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对音乐的描写可以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可谓描写音乐的_,自唐以来历咏不衰,实乃千古绝唱,现在我们就来欣赏它。
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奏曲”: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这是诗人描写音乐的开始,音乐的魅力在其能抒发感情,琵琶女是一个演奏的高手,她通过自己的演奏诉说自己悲惨的遭遇和内心的哀愁: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而白居易则是一个听曲的高手,他通过听琵琶女的演奏,由琵琶女的遭遇联想到自己遭贬,心情十分低落,因而最后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所以这两句写出了漂泊流浪之恨,写得特别入神。
第二部分是“欢乐曲”: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春风得意的青年时代。那时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形象生动。“大珠小珠落玉盘”更使人觉得在这里落下的哪里是珠子,分明是她往日的盈盈笑语,和欢快时滚烫的泪水,让人过耳不忘。接着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写弦音像黄莺(在)花下唱着轻快婉转的歌曲,优美动听。这更进一步写出了琵琶女内心的欢快。
第三部分“沉思曲”:
“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渐渐地,弦声缓慢,仿佛眼前的小溪被寒冰阻塞着,发出冷涩的低泣,诉说着琵琶女心中难以言表的苦楚。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在间歇中琵琶女心中深深的愁和怨在压抑着,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此时此刻真是无声胜有声呀。
明确: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四弦一声如裂帛”,如裂帛,这是琵琶女的心的碎裂,也是诗人被贬九江之后,他的伟大抱负被撕裂,是愤激的哀号。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这一段,白居易和琵琶女,一个笔下写忧怨,一个弦上弹忧怨,他们都有一样的愁怨,诗人用湿漉漉的诗行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得湿漉漉的心。
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何作用?
它给我们(造成了)一种视觉和听觉的美感:琵琶女的演奏停息了,东船西舫悄然无声,这是美妙绝伦的琵琶声引人入胜,引发了每一个人内心的郁闷和苦痛的结果;在茫茫的江水上,江面微波荡漾,落花慢慢漂流,只看到倒映在水中的明月,它盛满忧愁,弥漫着凉意,将人们引入一个凄清和悲凉的意境。它渲染了当时凄清的气氛又衬托出琵琶女弹奏的高超技艺,给人造成余音绕梁的感觉。
3.读了这一段,你能想到当时是怎样的社会现实?
尘世太污浊、黑暗,诗人(包括如诗人一样的有志之士)报国无门,请缨无路,他只能在诗歌世界成为士大夫。凭他的才华,他本来应该是这个尘世王国中的一个宠儿,结果却成了尘世的遗弃儿。他满怀的愁怨,就算是甘醇的杜康酒也化解不了,诗人的命运是苦楚的,即使醉了也不能一醉方休而沉醉千年,醒来后又只能继续走他飘泊的人生路。
4.此段关于音乐的描写,是不是直接描写?
生:是。
师:白居易对琵琶曲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生:如听仙乐耳暂明(这是对琵琶女的高度赞扬)。这么美妙的音乐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
三总结本课描写无形的音乐所运用的方法:
第二就是用双声叠韵词(用字方面):“嘈嘈切切”,“幽咽”,能把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表现出来。
第三就是运用的对比(有声和无声)、动静结合的方法:在小学的作文中,曾经常写到“我们教室里非常的静,连一根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到它的声音”,那么,以这种手法来写,就能突出教室的静,这种写法,在以后的作文中也应借鉴一下。
第四就是运用心情来表现音乐:如“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表现了心情的压抑,就可以体会到弦声的低沉。
第五就是把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有了画面感:比如说“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诗人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的表达了出来,并能区别音调音色的变化,真是妙不可言。
四课堂小作文
本文在写作中不但注意了音乐美,而且也注意了画面美。比如像《琵琶行》里面的“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这里面的意境就非常美,请大家把它改写成现代文。
参考:春江花月夜,一弯江水,一轮明月,寻声凝目月下船,空舱之前一红颜,追前忆昔信手弹,月浸江水人心寒。
五联想积累
古今中外还有许多描写音乐的诗都给人们以不尽的美感,你能想出一些吗?
参考:如刘长卿写过一首诗:“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写出了风入松的感觉。
六、小结: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_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苏教版语文教案电子版二升三版篇九
教学目标:
1.把握传主独特的外貌特征。
2.理清文章思路,学习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3.揣摩精彩的语言,品味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4.理解作者在描写中穿插的议论和评价,走进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
1.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
2.揣摩、品味语言,赏析比喻、夸张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描写时穿插的议论和评价性语言,进而理解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
教学创意:因文识人,因人析文;紧扣文本,赏析借鉴;合作发现,自主建构。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生好奇之心
学生回答。明确:“托翁”——列夫·托尔斯泰
(二)对于托尔斯泰的生平及文学成就,同学们有多少了解?
学生交流课前预习所搜集的关于托尔斯泰的资料。
教师补充:托尔斯泰贵族出身,世袭伯爵;托尔斯泰受到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以自己的方式尝试改革俄国社会,尽可能维护农民利益;托尔斯泰对哲学、宗教、伦理道德问题进行过深入研究,最终促成了自己世界观的转变,富有平民思想;坚持从事体力劳动,力图按照农民方式生活;托尔斯泰晚年时期放弃所有财产,弃家出走,最终病逝于一个偏僻的火车站;托尔斯泰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这三部长篇小说上面,他是世界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之一,列宁称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三)设疑:托尔斯泰到底应该长成什么样子才和他的身份与地位相称?这可能是同学们都很感兴趣的问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节选自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所撰写的人物传记《托尔斯泰》的部分章节,去近距离观察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不做过多要求,主要由学生言其所知所想,为下面的学习作心理铺垫。)
二、自读课文,识传主之形
(一)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章是从那些方面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的?
(二)小组内交流。
(三)班级内交流。
明确:文章分别从须发、面部轮廓、面部表情、眼睛等方面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把握,归纳概况,抓住要点。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用做批注的方法对相应文段进行要点概括。)
(四)试着用“托尔斯泰是一个的人”句式概括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示例:须发浓密,面部粗鄙,表情蒙昧阴沉,目光犀利等。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是在上一环节基础上的深入,主要是为了抓住人物外貌特征,教师要指导学生用抓关键性形容词的方法准确把握。同时,教师要适时板书,为下一步学习做铺垫。)
三、对比分析,赏构思之奇
明确:前者属于贬义词系列,用语“刻薄”;后者属于褒义词系列,极尽赞美。
(二)引导学生再思考:先贬抑再赞美,从写作手法来看是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使全文形成一种巨大的反差,突出眼睛和目光的特点,带给读者强烈的震撼和深刻的印象。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学习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是本课的一个学习重点,但不能由教师生硬抛出,而要找到一个较好的切入点——词语的感情色彩。)
(三)除了先抑后扬,文章为了表现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还使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讨论明确:侧面描写(第5段),通过写来访者者的心理落差,侧面表现托尔斯泰面目丑陋。
第二课时
一、设疑导入
作为一篇重在写人物外貌的作品,它与同学们阅读过的作品有什么不同,带给同学们什么样的阅读体验?(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此处设疑主要在于引导学生从作品内容逐渐深入到语言赏析,从而突破另一个教学重点。)
二、浏览课文,自主发现
明确:多角度描写;大量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在描写时,作者加进了大量评价性语言。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引导学生从语言的角度发现和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学生可能有多种回答,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平时的阅读和作文经验,特别是在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议论性语言两方面进行对比,突出本文语言特点。)
三、再读课文,品语言之美
(一)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夸张句,赏析其表达效果。
示例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托尔斯泰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观察力以及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充沛。
示例2:“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得生动形象。
明确: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既表现出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又能够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语言之美。学生对那些一望而知的夸张、比喻句及其表达效果可能得心应手,但对于写眼睛部分的则可能存在表面化的肤浅理解,教师要重点引导。)
(二)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分析其作用。
示例:“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托尔斯泰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毕生全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给自己带来巨大痛苦。
明确:议论性的评价语对于揭示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点到为止,却又一语中的。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一环节和内容是本课的难点所在。走进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不能脱离文本空洞抽象地概括,而应抓住关键句,适当结合人物生平加以分析。)
四、总结梳理
学生梳理本课所学,总结归纳。
示例:第一,抓住人物特征进行描写。第二,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第三,巧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凸显人物外貌特点。第四,精当的议论,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一课一得,把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每一堂课、每一篇文章中去。)
苏教版语文教案电子版二升三版篇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这是课文学习的重点。
3、情感与态度目标:教学难点是使学生体会故事中所讲述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
教学难点:使学生体会故事中的寓意: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不要光图外表的美丽,更要讲实用和它的存在价值。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展示:在大森林里,有一美丽的小鹿。同学们,你们喜欢它吗?最喜欢它的什么?
2、这头鹿也认为自己的角很美,可是它经历了一件事,使它改变了一些看法,咱们先来听听它自己是怎么说的?(放音,出示句子)“唉,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个句子。
3、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那还得从《狮子和鹿》的故事说起,板书课题,生齐读题。好,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二、初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
1、你想想自己读一读课文吗?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吧!(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2、老师要看看同学们读书时认不认真,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些词语,你都认识它们吗?(课件出示词语)
a、同桌互相读。
b、开火车读。
c、生齐读。
3、你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根据提示说一说。
三、深读课文,体会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不同态度改变的原因。
1、师:故事到底怎么向我们展开呢?让我们一起慢慢走进课文,去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1-3段,想一想小鹿认为自己的角怎么样。(板书:鹿角)
2、小鹿认为自己的角怎么样?(美丽)板书:美丽
小鹿是怎样赞美自己的角的?
(1)学生朗读,师在屏幕上出示句子,齐读。
a、它把自己的角比作什么? (珊瑚)出示珊瑚图,感受读
b、小鹿,小鹿,你发现自己的角如此美丽,你心情如何?是怎么想的?(兴奋、惊讶)
c、同学们,现在你就是这只漂亮的鹿,谁快来夸夸自己?
(2)带着你的满足,带着兴奋再次来读一读这句话
找一找它怎么评价自己的腿?板书:鹿腿
a、它认为自己的腿怎么样?(难看)板书难看
b、小鹿为什么会认为腿是难看的?(太细、配不上自己的鹿角)
c、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它特别不满意自己的腿?(不禁撅起了嘴,皱起了眉头)
师:看起来它十分不满意自己的腿啊!小鹿,小鹿,撅起嘴,皱起眉头,把你的抱怨告诉大家吧!
课件出示句子: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能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个别读、齐读
4、师:就在小鹿抱怨的时候,危险也向它逼近了,看,你看见了什么?(狮子)小鹿,你心里怎么样?(害怕)
多么紧张,多么危险的时刻啊,带着你的害怕和紧张,谁来读一读第5段
(1)师:狮子正向小鹿逼近,多么危险啊,我们都很想知道,鹿能脱险吗?它又是靠什么脱险的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2)反馈,小鹿靠什么逃离狮子的追赶?(腿)这是怎样的腿?(有力的腿)从哪儿可以看出腿的有力?(读课文第六段的第一句)
(4)幸好有惊无险,鹿最终逃脱了狮子的追捕,这让我们长长的舒了一口气,小鹿也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唉,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四、师生共同总结,提示寓意,拓展延伸。
1、好了,学习到这里,我想你一定有很多收获,你懂得了什么?
2、师总结:很高兴同学们从这则寓言里悟出这么多道理来,在生活中,任何事物不可能完美无缺,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板书)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他的长处。不要光图美丽,更要讲实用和它的存在价值。
3、小鹿经历这样一件事,它也懂得了许多。现在,它又一次来到小溪边,看见了自己的角和腿,它会对自己说些什么呢?请你拿笔写下来。
苏教版语文教案电子版二升三版篇十一
教学目标:
1、认识本文的6个生字,会写8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参照“我的词语库”和课后习题自主积累好词好句。
2、通过识字、读书活动,引导学生采取多种方法识字;通过诵读课文,展开想象,感悟、积累语言;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美,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识字与写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写字;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
教学准备:
有关蝈蝈的知识;课外读物《金色的草地》。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播放蝈蝈发出的声音,猜一猜这是那种昆虫发出的声音?
2、介绍蝈蝈的有关知识,如果让你给蝈蝈的歌曲一个好听的名字,你会去什么样的名字?
3、板书课题《绿色的歌》,为什么歌是绿色的?
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二、初读感悟,自主识字:
1、初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和自然段的序号。
2、小组合作识字,学文。
3、检查识字情况。
4、巩固月字旁的字,找出“真挚”的近义词,“朴素”的反义词。
三、朗读评比:
1、学生分组朗读课文,做好竞赛的准备。
2、学生汇报朗读课文,全体参与评价。
3、老师评价朗读情况,重点指导第2自然段的朗读。
四、学写生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仔细观察。
2、自由发言: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为什么?
3、教师范写,学生认真观察。
4、独立练习,揣摩,老师巡视,指导。
5、书写评价。
五、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说说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设计:
1、把课文读给爸爸妈妈听。
2、想想你还听过哪些小动物的歌声?
3、积累形容词。
()的晚霞()的月亮
()的秋天()的心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导入:
1、认读生字卡。
2、出示本课学习任务。
二、精读课文:
1、要求学生齐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说说每一段写了什么?有哪些小动物唱歌?
3、哪一段写了蝈蝈的歌好听?画出各个时间蝈蝈的歌有什么不同?找出比喻句。
4、自由发言:小歌唱家在什么地方歌唱呢?
5、讨论:为什么说是“绿色的歌”呢?
飘着“金色的梦”又是怎么回事?
三、指导朗读:
1、激趣:谁愿意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2、重点指导朗读方法。
3、师生一起读感悟。
四、语文实践活动:
1、想想,你还听到过哪些昆虫的歌声?由此你会产生什么感受?
2、抄一抄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五、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是按总—分—总的顺序来写的,写得非常优美,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写作顺序来写作文。
六、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推荐学生阅读《金色的草地》
苏教版语文教案电子版二升三版篇十二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盲人如何知道货主欺骗自己的道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并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懂得盲人的手能分辨颜色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课文朗读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导入课题。
1、出示卡片,认颜色;继而询问:我们是怎样知道这些颜色呢?(眼睛看的)
2、眼睛被称为“心灵的窗户”。人们用眼睛看清周围的事物,分辨事物的颜色、好坏,如果说手也能像眼睛一样分辨物体的颜色,你们会相信吗?然而在巴格达,有一个盲人竟能用手分辨出罐子的黑白,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一同走入课文《能辨颜色的手》。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翻开书,翻到75页,自由阅读课文,圈画出不理解的词句,看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汇报自己的阅读体会。
3、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老师想先检查一下同学们的生字词认读情况。(课件出示:)
4、同学们读得真不错,那这个盲人怎么用手摸摸就能辨别出哪个是白罐子,哪个是黑罐子呢?我想请几个同学读读课文,其它同学联系课文想想原因。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指名分段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故事发生在哪?当时天气情况怎样呢?
生:第一自然段。
(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巴格达一条大街尽头有一个小货摊,摆着许多精致光滑的罐子,有白色的,有黑色的,温暖的阳光洒在上面。货主不停地吆喝着,招揽来往的行人。第一自然段。)
师: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
(在第一自然段下面出示:巴格达一条大街尽头有一个小货摊,摆着许多罐子,有白色的,有黑色的。货主吆喝着招揽来往的行人。)
师:比比看,这两段有何不同?
生:下面的少了“精致光滑的”、“温暖的阳光洒在上面”、“不停地”。
师:“精致光滑的罐子”和“罐子”,哪个比较好?为什么?
生:“精致光滑的罐子”把罐子描写得更加具体了,更加突出了罐子的好,更能吸引顾客。
师:“温暖的阳光洒在上面”这是作者埋下的一个伏笔,等学完课文,我们再来看看它的重要性。
师:“吆喝”是什么意思?
生:大声喊叫。
师:“不停地吆喝”和“吆喝”有何不同?
生:“不停地”写出了货主想把罐子快点卖掉,心情急切。
师:那谁来学货主不停地吆喝?(指名两位同学吆喝)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听到吆喝声,盲人走过来了,货主是如何向盲人推销他的罐子的?在文
中找一找。
生反馈(课件出示:货主忙做了一番介绍,然后说:“先生,这是巴格达的罐子,我不欺骗你——骗人要受到真主惩罚的!买一个吧,几十个罐子,卖得就剩这几个了。”)
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最”、“就”重读。)
生:不是。
师:你们从哪看出来的?
3、学习三、四、五自然段。
生反馈(课件出示:奸诈的货主收下钱,眼珠骨碌一转,把一只白罐子给了
盲人。)
师:如果去掉“奸诈”和“眼珠骨碌一转”,感觉有什么不同?
(课件出示:货主收下钱,把一只白罐子给了盲人。)
(男生读原句,女生读去掉后的。)
生:去掉后感觉货主没那么奸诈了。
师:“眼珠骨碌一转”是什么描写?
生:神态描写。
师:通过货主的这个神态,我们可以知道他正在打坏主意。他会想些什么呢?
(生自由想像回答)
师:这个货主居然欺骗盲人,他可真不讲诚信,真奸诈啊!那我们读这句话的时候,就应该读出货主的奸诈、狡猾,谁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师:盲人上当了吗?
生:没有。
师:你从哪看出来的?读出文中的原话。
生反馈(课件出示:盲人接过罐子,上下摸了个遍,又伸手摸其余的四个。
摸着摸着,盲人突然高声嚷道:“你这个狡猾的商人,竟欺骗一个双目失明的人!”)
生:盲人在进行比较。(自由回答)
师:从“高声嚷道”,我们可以看出此时此刻,盲人的心情如何?
生:生气。
师:谁来生气地读一读?(指名读,齐读。“竟”重读。)
师:这时货主是怎样想,怎样做的?从文中找出来。
生反馈(课件出示:他想,用手是摸不出颜色来的,便冷笑着说:“给的是黑罐子,你摸错了!”)
师:“冷笑”是什么意思?(指名答)不是发自于内心的假笑,往往是对别人观点表示不赞同和不屑时的表现。
师:货主明明说过他不欺骗盲人,他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欺骗盲人,他可真不讲诚信,真奸诈啊!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再次感受货主的奸诈。
4、学习五至十一自然段。
师:如果你在现场,你会怎么想?怎么说?
(生自由想象并反馈。)
师:围观的路人又会议论些什么呢?
(生自由想象并反馈。)
师:他们不光议论,还试探盲人呢,他们怎么试探的?(板书:试探)
生:有人怀疑他是否真是盲人,就握起拳头假装向他眼睛击去。
生:一个青年人灵机一动,故意对盲人说:“先生,你错怪货主了,他给你的是黑罐子,不是白罐子”
师:试探结果如何?
生:结果,盲人没有丝毫反应。他确确实实什么也看不见。
生:“不要用谎言去袒护骗钱坑人的行为!”盲人说,“你们也亲手摸一摸吧!”
师:路人通过亲手触摸明白原因,对伪善的货主充满了厌恶。(板书:厌恶)可他们并没有把原因写出来啊,老师还是不知道盲人是如何用手辨出罐子黑白的?你们知道吗?知道的举手告诉我,满足一下老师的好奇心吧!
生:盲人实际上是通过太阳照射下罐子的不同温度而辨出罐子的黑白颜色。
(课件出示:颜色不同的物体,吸热本领不同。颜色较深的物体吸收热量的本领强,颜色较浅的物体吸收热量的本领较弱。)
(课件出示:巴格达一条大街尽头有一个小货摊,摆着许多精致光滑的罐子,有白色的,有黑色的,温暖的阳光洒在上面。货主不停地吆喝着,招揽来往的行人。)
生:不能。
师:所以这个划线部分是万万不能去掉的。
师:学完这篇课文,你能分别用一个词来形容盲人和货主吗?
生:盲人聪明,货主奸诈。(板书:聪明奸诈)
三、小结。
师:货主再奸诈,也被盲人识破了骗局,这真是一个聪明的盲人,他用生活中的科学维护了自己的权益,可真了不起!
四、思维拓展
生活中处处都有科学,说说你发现的生活中的科学知识。
鸡蛋放醋里会变软;
箱子里的樟脑丸会消失;
背大书包会减轻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聪明的盲人,他善于把科学运用到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只要我们肯动脑,肯用心,在生活中善于运用科学知识,生活一定会更美好!
苏教版语文教案电子版二升三版篇十三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做一个善良、助人为乐的人。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讲述七色花这个故事。
3、学习课文一个片段,迁移写法。
4、仿写课文,完成《魔铃》的片段练习。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学习珍妮善良、纯真的美好心灵。理解珍妮用掉第七片花瓣最有意义,体会小姑娘的美好心灵。
教学难点:
学习写作方法,学会片段练习。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2、出示:七色花。
3、指导朗读描写七色花的句子。
4、掲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快速地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填空提示。
3、这朵七色花怎么用呢?指导朗读相关句子。
4、快速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写七色花神奇功能的句子。
5、用自己的话简要说出七色花的功能。
6、比较七色花七种用法的句子,寻找共同点。
三、聚焦片段,了解写法
1、同学们,在这七种用法中,你觉得那种用法最有意义?说说理由。
2、聚焦片段,了解写法。
3、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珍妮?指导朗读句子。
四、写法迁移,创作童话
1、传说这小狐仙有一个发着绿光的小魔铃,它能实现你的三个愿望。只要你轻轻地摇一摇魔铃,对它说:“小魔铃呀,小魔铃,我想——”它就能帮你实现愿望。现在,这个小狐仙把这个魔铃送给了你,你打算怎么用呢?拿出笔,学着课文中的写法,写一写你其中的一个愿望。
2、选取有个性的作文片段,进行展示活动。
3、进行及时评价,告诉学生,仿写也是习作的一条有效途径,加上合理的开头结尾就是一篇美丽的童话故事。
五、小结
只要我们心中有一份爱心,人人都有拥有神奇的七色花和魔铃。
苏教版语文教案电子版二升三版篇十四
1、认识16个生字,会写8个字,并端正整洁的书写,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逐步培养孩子养成爱护学习用具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会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指导学生把对课文的感悟转化为自己日常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联系学生生活,激发阅读愿望。
1、展示学生丢弃的文具,引发思考:这么好的文具,怎么被我们丢掉了?
文具们可伤心了,它们都要离开你们去找贝贝了,你们想不想留下它们呀?
2、快去找小贝贝商量商量吧。
二、板书课题:文具。随文识字:具
你有什么办法记住它?
三、自由读文,读准生字新词。
1、借助拼音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反复朗读。要把字音读正确。
2、同桌互读,互相帮助对方读准字音。
3、反馈指导:
(1)文具、丢、时候、仔细、已经
(2)学生评议,鼓励与纠正并用。
(3)用多种方法读准要认的生字。
四、反复阅读实践,读通课文内容。
1、自由读文,标出自然段。
2、同桌互助,帮助对方把课文读通。
3、读文,师生评议:能否做到正确流利。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认读生字。
五、整体阅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2、你有什么想和大家谈的问题吗?
六、联系实际质疑,引发深层探究。
1、你有过小贝贝这样的现象吗?你想过为什么吗?
2、怎样才能做到不丢文具呢?
3、鼓励学生互动,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想法。
七、选择性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八、总结学习收获,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养成爱护文具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会写生字。
2、感悟课文内容,养成好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画,训练想像,培养习惯。
1、出示插图,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个文具,你会想些什么?说什么?
2、先自己想,再做交流,鼓励学生与众不同的想法,引导学生自主表达。
二、联系实际,学习表达,自我教育。
1、看看自己的小书包,说说有哪些小伙伴?
2、试着用书上的语言说说,你是怎样疼爱它们的。
3、再用自己的语言练一练。
4、推选说得的学生作总结。
三、学习会写字,辨析字形,正确书写。
1、复习“文具”,并用文具说一句话。
2、拿出识字卡片,独立分析:能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
3、同桌检查汇报,再说说哪个字最难记。
4、针对学生的难点,教师指导。
5、生字找朋友。组词练习,巩固记忆。
6、描红抄写。
7、教师巡视。
四、巩固识记生字,积累词语,学以致用。
1、读读我的词语库,说说你还从文中积累了哪些词语。
2、说说你是怎样爱护文具的
苏教版语文教案电子版二升三版篇十五
活动目标:
1、能大胆地讲述自己的名字以及名字背后的小故事,学习用“我的名字在第几行、第几个,我叫的句式完整表述。
2、学习书写自己的名字,感受自己名字的独特性。
活动准备:
1、布置幼儿事先向爸爸妈 妈了解自己名字的写法、含义以及取名时的小故事;
2、每个幼儿的名字卡片、写字笔、书写卡、一本签名簿等。
活动过程:
1、寻找自己的名字
(1)教师将幼儿的名字卡片排成四行贴在黑板上,并用数字做好行的标记。
(2)教师:请你们猜猜这些写满字的小纸片上写的是什么?
(3)教师:你能找到自己的名字在那里吗?(引导幼儿数数自己的名字在第几行、第几个。)
(4)幼儿寻找:互相说说自己的名字在第几行、第几个,叫什么。
(5)集体交流:以开火车的形式引导幼儿用“我的名字在第几行、第几个,我叫“的句式来介绍自己的名字和位置。
2、说说“我的名字”
(1)教师:小朋友们说的都很好,那么,你还有其他的名字吗?你有小名吗?谁会叫你的小名?(引导幼儿互相说说关于自己小名的情况。)
(2)教师:大家叫你小名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引导幼儿说说自己的感受。如:别人叫我小名的时候我感觉很开心,很亲切;有点难为情,因为我长大了等等。
3、交流“我的名字”的故事
(1)教师讲述故事“钱钟书”,让幼儿了解伟大作家钱钟书有关名字的故事。
(2)教师提问:爸爸妈 妈为什么给钱中书取名叫“中书”呢?(因为他从小喜欢书。)
(3)教师:那你的名字有什么故事吗?引导幼儿互相说说自己的名字的故事。
(4)集体交流自己的名字的故事。
(5)教师总结: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名字,每个名字都有一定的含义,寄寓了爸爸妈 妈对我们的期望和美好的祝愿。
4、我会签我的名字
(1)教师:小朋友们会写自己的名字吗?请大家在自己的小纸片上写一写。
(2)让幼儿分别在纸片上练习写自己的名字。
(3)教师:老师准备了一本签名簿,你能在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吗?
(4)幼儿逐一在签名簿上签名,互相欣赏自己写的名字。
活动延伸:画名字,让幼儿发挥想象用漂亮的图案和颜色来装饰自己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