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动,绝不仅是自然的震动,更是人心的震动,社会的震动。在5·12大地震后,值得我们反思的太多:应当赞美的,应当总结的,应当警钟长鸣的,应当大力鞭笞的……
《5·12地震反思之一:民族复兴的精神加冕》
没有中华民族复兴的荣耀,这常突如其来的大震难就只能是灾难,而缺少意义。
十七大再次号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什么是复兴?通俗的表层的意思就是重新兴旺起来。更深沉的准确理解当是:首先“复兴”关系到生养和治理。“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其次,“复兴”的基本要义乃是重生,重生就包含了悔改归正、出死入生、离乱得安、蓬勃发展等多层的欣欣向荣。而且“复兴”不是回到过去,反而是“回到未来”——back to the future,因着生命,因着民族文化特性中优秀美好部分的发扬光大,而使整个族群的恢复兴盛。 很多外国人还不敢相信的时候,一个有着全新的精神面貌的中国无可置疑地复兴起来了!是的,这就是灾难的意义所在!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说:“没有上帝,人的堕落就没有意义”,同样,没有民族复兴的荣耀,这常突如其来的大震难就只能是灾难,而缺少意义。而这意义的背后支撑是中国经济、物质的日趋强大,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如果说1949年新中国宣告成立,为复兴做了基础性的加冕;1978年后的改革开放为复兴做了经济上的加冕,那么灾难与荣耀并存的2008年就是为中华民族精神复兴的加冕!它们共同为我们民族活跃在世界大国的舞台谱写了壮丽的序章。
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在于深悟了生命之道;遵循生命之道的以人为本;因着以人为本的仁爱而勇敢,进取而达观。
“文化是社会的灵魂,政治是民族心灵的外观设计。我们活在其中的是无数生命汇聚、影响和传承的产物”。很多媒体在写评论时用了人道主义、公民意识、志愿者文化、社会主义精神等舶来的词语,虽然没有什么不妥,但是我们的祖先恐怕还是在天上投下一丝担心的目光:明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复兴,为什么要用舶来词而不正我们的名呢?我们的理想和价值之深刻博大是可以写向世界、写向未来的!我们的民族早在易经中就明确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以此天下大同,邦民共兴,那才是可以告慰先灵的啊!
为什么强调民族精神而不能单用一些西方价值体系而派生出的舶来词呢?因为不从我们民族精神的根源出发,是无法解释赈灾中为何我们的爱如此强大、我们民族的力量如此非凡地凝聚。难道是中国人从国外学了点平等、博爱的词语,有了公民意识就能一下子这样了?去问问赶往灾区救援的人,有几个知道什么叫志愿者、公民意识、人道主义之类的,几乎没有!而媒体拿着这些帽子不分东西南北地扣上去,其误之大,将日益显现。要知道民族精神是一种社会的群体意识,是一个民族区别与其他民族的精神特质,是民族绝大多数成员所认可和接受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总和。而且这个总和是这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与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的。它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哪里是一顶帽子就可以扣上去的!
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什么?其丰富的内涵一言难以蔽之,也有良莠杂糅的地方。但其精华的要点是早就渗入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并世代遗传的,那就是:深悟生命之道;遵循生命之道的以人为本;因着以人为本的仁爱而勇敢,进取而达观。
救灾中一再提到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什么是生命?生活的命定轨迹。从过程本身,与生活同义,从起始和发展,是一个高于生活的类的概念。老子和孔子等圣贤早就彻底否定了神秘的思维方法,而切切实实地从人本身的生命出发。故中华民族从来不缺独特而充分的生命觉悟,从来都是把个体生命的飞扬和民族大义紧密相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几乎是刻在每个人心版上的理想,无数仁人志士们思考并致力我们的民族如何活下去,民族的生命之光如何发起来,深深懂得如果没有一切生命的光芒万丈,也就没有个体的生命,更谈不上民族的兴盛。我们的胡书记、温总理是深明此道,而喊出“我要他们活下来”,“只要有百分之一的生还的希望,我们就要用百倍的努力”!
梁漱溟等思想家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社会中的早熟的文化,是比古希腊文化成熟的文化。对传统文化不理解的人会认为这话不过是中国学者的自我欣赏的大话,但只要明白生命之道,没有不首肯我们民族精神这卓越的闪光点的!当西方还在古希腊人童年式的探索时,中国就出现了智慧的老子,传说李耳一出生就八十岁了,所以取名叫老子。这传说印证了中国文化的早熟性,也正因为早熟,中国的发展出现了不少的曲折,但祖先为我们铺垫下了这无可替代的精神财富和民族复兴。在四书之一《大学》中,开篇就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什么是大学?古人很清楚地说明了,生命之道是大学,其它为生活而准备的技能技巧为小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谁能说我们的理想没有普世价值?
民族精神是基因一样可以遗传的,就像英语说得再流利,也改不了黄皮肤黑眼睛一样,生命的大道流淌在每个炎黄子孙的身体里。
明白我们传统文化中这一巨大的价值就知道,相较之下,这时用公民意识来概括是相对肤浅的,也不太符合中国的思维方式的。这个来自西方的概念其阐述为:公民,是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根据该国的法律规范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欧吉斐博士说:“在雅典民主认为,每一个人的权利都是由城市赋予其市民的。”朱学勤教授曾说,公民意识有两种含义,一是当民众直接面对政府权力运作时,它是民众对于这一权力公共性质的认可及监督;二是当民众侧身面对公共领域时,它是对公共利益的自觉维护与积极参与。在这场特大地震灾难中,我们中国人早就自觉维护和积极参与了!即便是曾经很让人担忧的80后、90后,表现也是那么出色;即便是连自己名字都写不来的一些群众都在为灾区献血捐钱。为什么?因为他们有了公民意识吗?其实没有别的,民族精神是基因一样可以遗传的,就像英语说得再流利,也改不了黄皮肤黑眼睛一样,生命的大道流淌在每个炎黄子孙的身体里。
生命的大道筑就神圣价值下的以人为本,绝不是很多人错误地理解为天地之下、个体为尊,这种理解是近几十年来的一个大谬误,感谢这灾难让谬误有了拨乱返正的契机。《尚书》中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齐国著名政治家管仲提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老子》主张“爱民治国”,“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孔子更详细地从心性和社会两个层面,对民本思想进行了深刻的阐述,提出了“仁者爱人”和“为政以德”。孟子更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核心为“民贵君轻”。
想想吧,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就一直涌动的这股“尊重生命,以人为本”,能不在如此大的灾难中表现出洪水般的大仁大爱吗?孔子思想的核心就是轻个体重群体的“仁”。“仁”为善,一个健康生命的全部目的就要合符“仁”。《论语》中“仁”字分六十处见,“仁者爱人”、“安人”、“泛爱众”、“博施济众”、“天下为仁”等,其“仁”与慈爱、温和、恻隐、以天下为已任等观念相通。它不像基督那样让人因信而求其宽恕,也不像佛陀那样让人的心灵自己去求证体悟而得解脱。它作为行动的最高准则,超越人世间的品质,是生活惟一的意义之所在,与老子的“道”殊途同归,道法自然,自然在仁。若这理想得以实现,人人得道尽尧舜,何其圆满而可贵!难道它不比西方提倡的慈善精神更深入更丰满吗?在地震发生后的全民捐款潮中,耄耋老人夫妇搭乘公共汽车到慈善总会捐款,不要留名,不要张扬。天真的儿童少年捐出自己好不容易存下来的零用钱,难道这不是仁人爱心吗,不是我们民族复兴伟大的推动力吗!
我们的勇敢不是粗莽尚勇,而是在以人为本、珍爱生命下的大智大勇,既进取又达观。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比文字记载更早,我们民族就有了关于灾难的传说。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的神话,寄托着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战胜各种灾害的信念和期望。《左传·昭公四年》早就说过:“邻国之难,不可虞也。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5·12地震带上,有我们民族英雄大禹的故乡。大禹治水,“徒居山野”、“过家门而不入”,在灾难中开启了华夏的文明秩序。受灾中的都江堰维系着“天府之国”两千余年的安宁富庶。李冰带领百姓“以火烧石”、“凿山穿水”,早成为中华民族智慧勇敢的象征。可以说我们的勇敢不是粗莽尚勇,而是在以人为本、珍爱生命下的大智大勇,既进取又达观。
“使我们胜过世界的,就是我们的信心。”其他民族相比,中华民族的生存的自然条件并不好,我们祖先吃了太多的苦,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