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爱的党组织:
我从转为预备党员到8月3日为期为一年,现在我向党组织申请转正。
当前,举国上下掀起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热潮。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变化的国际环境中推动我国发展的迫切需要,是落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迫切需要,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迫切需要。
在学习科学发展观报告和精神的过程中,让我心潮澎湃,一种强烈的使命感油然而生。作为一名在校研究生,努力学习,刻苦钻研,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努力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合格接班人和主力军,是我们的一种责任,我们有义务也有这份激情为祖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更有责任和义务担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在学习和工作中自觉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提高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增强模范意识。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毋庸置疑,科学发展观是当前社会上最热的流行语之一。但是,科学发展观不是振臂高呼的口号,也不是枯燥乏味的教义,更不是徒费口舌的俗语,而是博大精深的思想宝库。因此,学习时要把握三点:一要提纲挈领,吃透精髓。学习时不能简单地以读多少书来衡量,要突出“精”,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二要触类旁通,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坚持正确处理中心与全面、重点与非重点、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注重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实现发展的均衡与协调,所以要辩证看待,科学筹划,全面把握。三要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所以,综上所说无论从何种角度上分析,学习科学发展观对当代研究生都有着相当的必要和益处。下面我就把自己这些天来对高校践行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的相关精神学习后所得的浅见例述一下:
高校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核心,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校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毫无疑义,高校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最高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教育以人为本,学生是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教师是主体”,怎样才能做到以人为本?我们知道质量是高校立身之本,育人是高校的首要责任。社会对高校的评价,学生对高校的选择,市场对高校的竞争,归根到底取决于育人的质量。因此,高校要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展观,它要求高校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全面推进教育创新,使高等教育进步的过程成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高校要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对科学发展观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科学发展应明确这三个层次:一是什么才是发展,二是为谁发展,三是如何发展。第一层次是学校发展的方向问题,也就是价值标准问题;第二层次是学校承担的使命问题,也就是发展动力问题,第三层次是学校的发展规律问题。高校的三大任务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首要的任务是培养人才。因此,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落实学生的科学发展和全面发展。现在在一些体制和机制上,都是侧重于学生的规范发展,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从规范的角度对高校提出一整套的要求。当然,规范很重要,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但是仅停留于规范,满足于规范,是远不够的,必须从科学和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规划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问题。
其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就是要尊高校师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高确立教师和学生为高校发展的基本动力,确立教师和学生是高校发展的主体,就可以突破传统的教育理念,实现教育制度和教育管理创新。如教学改革,就能改变过去自上而下的做法,充分发挥师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根据具体情况和具体课程,从教学发展自身的需要出发,由下而上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改革效果。目前高校在如何调动老师的积极性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师的潜能没有得到有效的激发,对于老师的评价,缺乏激励性。对老师的考核,基本上停留于量上考核,更多的是以完成的教学工作量多少来衡量。使一些教师侧重于“教书”,而忽略了“育人”的责任,教师缺乏承担引导学生除学习外为人处事做人培养的责任。同时,大学强调的是培养创新性和实践性人才。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其中至关重要的是制定教学计划和调和设计要能够科学合理,能够有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要求,其中包括教材的选定等等,教师把课上好远比把课上完来得重要。
此致
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