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滴水穿石的启示的教案篇一
———校研究课《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实录及反思
上课前请听课老师根据古诗目录,随便抽背班内学生古诗。
师:给大家一个机会,当着这么多老师的面推销一下自己,谈一谈自己的理想,谁来?(板书:理想)
生:我的理想是成为比尔。盖次那样的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留下浓重的一笔。
生: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医生,为所有的人根除疾病的痛苦。
生: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文学家,用我的笔去描绘世间最美好的事物。
师:同学的理想真伟大,出示图片,今天老师就送给大家一把能打开
理想之门的钥匙,好好看看,在哪里见过,你对它了解多少?
下面的教学作好了铺垫。)
生:这是一块特殊的石头。
生:这是书上的一幅图
生:这是安徽广德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
师:出示一句话:在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有一块状如卧兔的石头,石头正中有一个光滑圆润的小洞。
问,仔细地读,细细地品味,告诉同学们,这块石头有什么与众不同?
生:这块石头状如卧兔
生:这块石头中间有一个光光滑圆润的小洞。
生:这块石头不但状如卧兔,而且中间有一个光光滑圆润的小洞。
师:你将来一定能做一位出色的领导,因为你从小就学会在别人的基础上进行思考,你看你的回答多完整。(众笑)
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
师:哪位大力士将这块石头变成这个样子的呢?
学生齐答:小水滴
?
生:默读课文,(提醒不动笔墨不读书。)
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头滴穿。
,哪些词让你感受到水滴有力量,要通过你的朗读让老师坚信“大力士”就是小水滴。
生:各自练读课文。
师:指名读课文,余生评价。
学生1:刚才他读时强调了“终于”一词,体现了小水滴的精神。
学生2:我准备突出“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因为这两个词最能体现(读)
生:石头上的故事
生:小水滴
生:水滴的力量
生:滴水穿石
师;每个同学的视角不同,名子也各不相同,今天我们就先用:滴水穿石吧,(板书)
生:一齐和老师书空这四个字。
环节老师故意装傻,提出与书上相反的观点,让学生再读文本,用文本上知识来纠正老师的认识。学生在此环节是表现得很积极。)
师:出示,倾盆大雨,多猛烈,可是它连一片树叶也穿不了,这是为什么呢?课文中是怎么说得呢?读读课文吧!
生:读课文回答。
生:因为……,所以连一片树叶也滴不穿。
生:因为……,所以滴不穿石头。
生:因为……,所以一片树叶也滴不穿,更滴不穿石头了。
师:又一位领导人出现了,你又巧妙地对前两个同学进行了总结。
师:说了这么多大家准备怎么来读雨水这一节呢?
生:婉惜的语气
生:批评的语气
……
师:都可以,请同学们就按着自己的体会来读读这节课文。
生:(读的南腔北调。)
师:这就叫与众不同,读也要有个性。不过在体现个性的时候也要有一定的共性,听老师来读这一节。
生:再读。
进行感司的前提。)
一找课文给我们介绍人几位这样的人?轻轻地划上横线。
学生读书。
学生汇报:课文介绍了李时珍、齐白石、爱迪生三位成功的事例。
生:各自读课文,进行感悟。
生:我读的是……我从……感受到了小水滴的精神。
略
师:大家说的真是不错,不知读得怎么样呢,来,大家一起来试一试。
生齐读课文
师:除了书上的三个人,你还了解那些这样的人呢?
生:略
(文本是学习的载体,组合文本则是教者智慧的体现。以一个问题帮助学生进行文本的组合与再现是再合适不过的选择。)
才“滴穿”一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这样句子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了呢,同桌互相听一听。
学生读(提醒,要读出反问的语气)
师:思考“滴水穿石的精神指什么?滴穿可以理解为?顽石可以理解为?
生:滴水穿石的精神指的是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
生:顽石是指阻力,是要战胜的困难
略
师:我们理解了超大型个词语,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学生答略
可以构成反义词。
生:目标专一与三心二意
生:持之以恒与半途而废
生:不懈努力 日积月累 孜孜不倦
师;哪其它的词语呢?
生:是三心二意的朋友。
师;你们准备和谁做朋友呢?
师:是啊,这就是滴水穿石给我们的启示,让我们牢牢记住这句话吧,一齐读一读。
生读。
师: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老师为什么把这块石头当作打开理想之门的钥匙送给大家你,给同学们说说你的猜想:
生:我猜想老师是让我们学习水滴的精神对任何事情要不放弃,最终会像小水滴一样实现理想。
生:我猜测老师是要我们用这反钥匙去实现我们的理想,我一定不会让老师失望的。
生略
作者巧妙的表达方式。)
送给朋友,也可以送给家人。出示做好的几个作品。
生:动手制作。
展评(略)
(反思:一个小小的动手活动,让学生一下了对自己头脑中已存在的一些知识进行了整合,更加明白了从古至今人类社会成功人士的共性,积累了更多的与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相关的警言警句。)
滴水穿石的启示的教案篇二
所以最初的教学目标定好以后,我就在想时校长每次说的“一课一得”那么这节课除了让他们明白这个方法还不够,还要会用这个方法,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归于用的上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把孩子们学的知识转化为习得的技能,要往语用的层面上延伸。这样一想,不免就缩小了范围,好多原本“多思考”的东西就要舍弃掉,最后就留下了,学习说理文的例子写法,学会写说理文的事例。
由着上面的思考,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活动一——积累文中的四字成语(这里选取了6个,其实课后给我很多,在一开始的时候也想着要多多出示给孩子们积累,但是后来的词语被舍弃掉了,因为留下的6个词语是为了后面的写所作准备的)。
活动二—学习3个正面事例的写法,学会仿写说理文的事例。在这里我出示了一个主问题:你从第3小节的哪些词语中读出了他们具备“滴水穿石的”精神?其实后来在评课的时候,老师们说的很好,这样的问题设计有点太接近记叙文,有点侧重于人物形象的研究了,所以如果这个问题换成:你从哪些词语中读出他们的目标专一,持之以恒?(这个问题还可以这么理解,作者为什么举了他们3个例子?)最初的设计是想让他们明白在写说理文事例的时候要抓住关键词,语言要有概括性。接着开始走进这三个事例,爱迪生和齐白石的例子没有详细的讲解,意在先通过李时珍的事例得出:说理文的事例描写语言要有概括性,会抓关键词。后者是准备把爱迪生、李时珍、齐白石三个人的事例,放在一起作比较,得出在说理文中选取事例的时候要抓典型。(但是这一环节处理的太过于急促,没有放手让孩子们去发现,老师代替的活动有点多)
在自己糊糊涂涂的带领下,孩子们其实写出来的.例子还是不错的,但是课外的例子太少。这节课也要有以下的反思,在上课之前要明确这节课的文体是什么,第二,心中要明白这节课想教会孩子们什么的?第三,课堂一定要给学生,不要惧怕出错。比如在教会孩子们写事例的时候:在出示李时珍事例准备仿写的时候,是可以观察比较这三个事例后再仿写:事例都是2—3句话,第一句都是写他们出处,第二句都是写他们怎样坚持不懈的,第三句都是成就。(一开始其实有想过这样逐句分析,但是恐担心把他们限制太死,所以只是停留在让他们找出关键词了,以后在教学的时候,更要细致一些)
滴水穿石的启示的教案篇三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引导深入地来学习课文内容,来感悟滴水穿石。这一部分的教学主要围绕三个故事展开。我分成了几个层次来进行教学。第一个层次是请学生读这几个故事,像“滴水穿石”那样用四个字来概括故事的意思。第二个层次是请学生记一记这几个故事,同桌每人讲一个不同的故事给对方听。第三个层次则是找出这三个人物和水滴有什么相同之处。这一部分作为重点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教学。特别是第一个李时珍的故事,给学生学习下面两个故事一个很好的示范。在这一部分教学时我将“如果我们也像水滴那样……目标专一而补三心二意……”这段话反复穿插在每个故事中让学生来诵读,不断地更进一步地体会,我感觉这样的方式教学效果非常不错。之后也进行了一定的扩展,问学生还知道哪些人物做事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最终成就了大业。这个在课前学生已经做了收集,在课堂上的交流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做事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重要。最后,请学生用上课文中学到的好词来说说:“学了《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课文,我想……可以说是自我的一个提升吧。
滴水穿石的启示的教案篇四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典型的借物喻理的文章。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先是讲安徽广德太极洞内一块石头被水滴穿,接着讲滴水穿石的原因,接下来列举三位名人因着这种精神所以取得了成功,最后揭示作者从中受到的启示。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感悟滴水穿石给予的启示,学习这种持之以恒、“滴水穿石”的精神。针对这篇课文,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方法:
过渡:“那么‘滴水穿石’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呢?读课文,找一找。”
找出自己感动的事例。说说感动的原因。
生经过朗读,发现这是在举例。举了三位名人就是凭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取得成功的。也发现课文不仅从正面说明道理,也从“雨水不能滴穿石头”这个反面例子来说明“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达成目标。”
师:“你还知道哪些人,也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后取得成功的?”
生举例。有徐悲鸿,有越王勾践等。
师:“学了这篇课文,听了同学所讲的故事,你有何感受?”
学生说得非常精彩,都能说出自己的见解,还有的学生能够运用一些名言警句
反思:纵观这堂课,我感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很多学生乐于说,而且学生说得非常精彩,我大概数了一下,有30个学生都发了言。连那些经常不发言的学生也举起了手。这是我这学期来的课堂上很少见的,没想到课堂效果这么好。学生自然而然地懂得课文给予我们的启示。
滴水穿石的启示的教案篇五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典型的借物喻理的文章。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先是讲安徽广德太极洞内一块石头被水滴穿,接着讲滴水穿石的原因,接下来列举三位名人因为这种精神所以取得了成功,最后揭示作者从中受到的启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读为主线,在课堂教学时,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读、指名读、齐读、默读等形式,促使学生在读书中进行思考、领悟,在思考、领悟中读。我首先让学生通过自读感悟课文的内容,再通过同桌读,小组读等不同的形式,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初步了解课文中所要阐述的“水滴穿石”的道理。
因为明天作文课要写本课的读后感,所以今天教学了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在检查了学生的字词预习情况后,先学习了课文第一自然段。通过指导学生观察画面,结合课文的内容,理解滴水穿石的本意,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抓住重点词语“锲而不舍”、“日雕月琢”,并进行评价,体会这些词语所要表达的内涵。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滴水能够穿石的道理,并进一步体会第二自然段作者的表达方式。但发觉课中学生读书还不是很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不是很高。
滴水穿石的启示的教案篇六
《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课文从安徽广德太极洞“滴水穿石”的自然奇观引出做事必须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成功的道理,希望我们铭记“滴水穿石”的启示,从而实现美好的理想。
课始,我先出示课件:安徽广德太极洞“滴水穿石”奇石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让学生给这一奇观起个名字,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并对这一现象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这一奇观,你最想了解些什么?”学生提出:水滴微不足道,怎么会滴穿石头呢?这正是文章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让学生放声朗读第一、二自然段,思考这一问题。通过自读,学生找出了“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这一句。接着我让学生找出句中两个关键词: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再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一些体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词语,启发学生:这一奇观除了用滴水穿石形容,还可用哪四个字来形容?调动了学生的积累,学生回答出了“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等词语。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读出对水滴的敬佩之情,我则给予恰当的评价,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学习课文第3-5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放声朗读,思考:滴水穿石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学生很快找出了这一句:目标转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接着让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一个最敬佩的事例,抓住关键词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并想办法读好。在课堂交流时,我避免了形式单一,学生谈到齐白石时,我问:齐白石的精神,除了“坚持不懈”还可用什么词语形容?学生谈到李时珍时,我让学生结合有关李时珍的故事来谈体会并启发学生说:李时珍在完成《本草纲目》的过程中尝草药、访名医遇到了那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其中你有什么体会?你想对李时珍说些什么?学生谈到爱迪生时,我让学生用一句诗或一句名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的训练,由易到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古今中外,还有许多这样的人,你能举出一些例子来吗?”“他们成功的经验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你能帮他们总结一下吗?”至此,学生自然水到渠成地理解了古今中外名人成就的取得来自于他们不懈的努力。
另外,在课堂教学时,我也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默读、对读等形式,促使学生在读书中进行思考、领悟,在思考、领悟中读,这样对课文中心能有较好的把握。
本堂课的不足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不够(没能很好的把握好),学生对生活中同样的例子,阐述得较少。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读了课文后的感受较多的停留在一般水平上,认识有的还没有真正到位。
滴水穿石的启示的教案篇七
这个学期,我们高年级组在语文研讨会中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进行研讨。其中针对高年级学生的说话能力不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现在的学生有的连完整的话都不会说,有的表达不够清晰正确,有的根本不愿意开口。因此,我们提出一些说话能力的标准并开展了研讨课的活动。
我们认为说话能力的标准是:
1、能说完整的话。
2、发言声音响亮。
3、乐于说话,敢于说话。
4、表达流利、动听。
围绕这个训练重点,我上了《滴水穿石的启示》这一课。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3、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古今凡成就事业的人,都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古今凡成就事业的人,都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教学难点: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
我的教学思路是先观察奇观,初步感悟启示,接着通过品读名人事例,深悟启示,最后通过生生互动的讨论铭记启示。
我设计了以下环节来进行说话能力的训练。
1、在语句训练中培养说话能力。如安排学生概括段意,概括句子;进行反问句式的训练;朗读带有关联词的句子的训练。
2、在小组讨论中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分析等锻炼表达能力。
3、在感悟中培养说话能力。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去深刻感悟文本,从而培养说话能力。
4、利用“及时评定,激励竞争”的方式,通过加分来激励学生说话的积极性。
上完本课之后,我的体会也很深刻,深深感受到文本预设与生成的艰难。教学的设计要从学生的需要来考虑,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比如,我问学生最喜欢谁的感人事迹时,不应该按课本的顺序来讲授,而是应该遵循学生的兴趣意愿来灵机设计教学。其次,教学的设计要突出重点,不要面面俱到,否则削弱了知识点。最后,教学结束时要及时进行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一节研讨课的所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教学方式的改变,更多的是教学机智等方面的思考。
滴水穿石的启示的教案篇八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典型的借物喻理的文章。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先是讲安徽广德太极洞内一块石头被水滴穿,接着讲滴水穿石的原因,接下来列举三位名人因着这种精神所以取得了成功,再加一个反面例子,进一步证明只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够最终取得成功,最后揭示作者从中受到的启示。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感悟滴水穿石给予的启示,学习这种持之以恒、“滴水穿石”的精神。针对这篇课文,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方法:
过渡:“那么‘滴水穿石’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呢?读课文,找一找。”
找出自己感动的事例。说说感动的原因。
生经过朗读,发现这是在举例。举了三位名人就是凭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取得成功的。也发现课文不仅从正面说明道理,也从“雨水不能滴穿石头”这个反面例子来说明“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达成目标。”
师:“你还知道哪些人,也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后取得成功的?”
生举例。有徐悲鸿,有越王勾践等。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滴水穿石”的例子?让学生讨论交流。
滴水穿石的启示的教案篇九
要想上好一节课的确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这节课上下来我也是感触良深。
首先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课文,学生刚开始接触这样的文章,所以比较难理解,因此我决定用多媒体辅助本课的教学,比如在说滴水穿石的时候,我就穿插了水滴滴落倒石头上的声音,从而让学生感受到那微不足道的声音,加深了对“滴水穿石”的理解。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就在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对中间的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三位人物的诠释和点评还不到位。三位名人来自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领域,并且都有过不同的困难经历,但最终让他们名垂青史的是他们都有着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钻研精神,由于这三个人物离我们的生活都已经相对很远,所以应该引导学生在读中领悟,读中感受,让学生可以感受三位名人当时所处环境的恶劣,要完成成就的困难,在这个基础上更好地理解他们所具有的像水滴一样的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但是因为在刚开始引入这个自然段的时候就缺少了朗读,因此学生在感悟的时候明显感到有点力不从心。可见这方面的渗透还是很不够的,并且由于这方面的欠缺,直接对下面对观点的论证也产生了影响,这是做的很不到位的地方。
综合上述,虽然要完成的教学重点、难点我基本已经解决了,可整篇课文却显得有点散了,缺乏了一条主线,一条能够贯穿整篇文章教学的线索。而且也感到,对学生一些基本东西的训练还不到位,学生的学习只是浮在表面。我知道这是我自身基本功不扎实的缘故。短短的四十分钟,要让它不留遗憾,看来我需要学习的地方还很有待改进。
滴水穿石的启示的教案篇十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典型的借物喻理的文章。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先是讲安徽广德太极洞内一块石头被水滴穿,接着讲滴水穿石的原因,接下来列举三位名人因这种精神所以取得了成功,最后揭示作者从中受到的启示。学习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明白:要想做成一件事得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这样才能实现美好的理想。
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收获知识、收获快乐!
一、我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
展示形式多样:第一:小组能够采用导游的形式来给大家呈现太极洞内的奇观。第二:小组能够抓抓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并且能从课外收集图片、文字等资料,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滴水穿石的精神。第三:小组能够用表演的形式进行课文的理解。
学生点评到位,这节课学生的点评很精彩,特别是吴奇坤同学这段时间表现特别棒。
二、我认为有待提高的地方:
1、教师的作用未能发挥好,未能在关键的地方进行点拨、引导。
2、语文课应是书声琅琅。而我在这节课上只害怕教师说得多,因此未能及时的点拨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朗读来体会文字的内涵。
3、教师的点评不够及时,激励性评价少。
三、我困惑的地方:
听了这么多的课,我感觉教学中还有一些困惑不知如何解决。
1、小组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究竟应该在合作中交流什么,教师应该如何参与。
2、在小组自主、合作、展示、达标这几个环节,每个班级都进行了打分,然后再评出智慧小组。但是,这些分数总是由老师一人或者是某一个学生的打分就决定了小组的分数,究竟该如何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打分?值得探讨。
滴水穿石的启示的教案篇十一
有一首歌唱得好“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上好一堂课虽很辛苦,但课后的我感触却颇多:
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虽然这是我初次尝试,但是多媒体教学的确令人耳目一新。比如在教学“滴水穿石”的成因时,让学生听一听水滴的声音,使学生感受到水滴那微不足道的力量,再让学生耳闻目睹那大雨倾盆的景象,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大雨的猛烈,通过对比学生加深了对“滴水穿石”的理解。课件的辅助教学,优化了课堂教学,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教学不应有烦琐的文字分析,而要让学生自己通过朗读去感悟。我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让他们在朗读中感悟。如对“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目标专一”的理解,如通过朗读来加强体会对三个名人事例的理解,如对“滴水穿石”的启示的理解等。
但是,我个人认为这节课的可圈可点之处也是很多的,最明显的就是时间没有把握好。由于对三个名人事例的教学花了较多的时间,所以后面的几个环节都“滑”过去了。如对“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这句话的理解原来是想结合学生自己的实际来加深理解的,但由于时间的关系就一带而过了。再如设计的练习,让学生选用课文中的一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做成书签。个人认为是很不错的,因为这书签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帮助学生积累,但终因时间的关系,学生没有来得及交流,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精心设计教案,认真制作课件,要上好一堂精品课真的很不容易!这是我一堂课后最深的体会。
滴水穿石的启示的教案篇十二
基于学生视界,促进学生发展—《滴水穿石的启示》沉淀在我心中的思考。
前不久,我参加江苏省课题优质课比赛,执教的是《滴水穿石的启示》2次执教同一课,同样的教学目标,同样年龄的学生,但因调整了策略,前后的教学效果迥然不同。
生:因为爱迪生大家都熟悉。
生:因为他们都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后来几个学生的回答也是“吭吭哧哧”教室里一时出现冷场)
师(着急地):请同学们看看第3自然段的最后2句话,也许你会有新的发现?
生:因为这三个人是古今中外的代表
生:古今中外所有人的成功都是因为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所以其它人的事例就不用举了。
师:现在读滴水穿石的启示,心里应该厚实多了,对“滴水穿石”,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了更深的认识。
师:这三个人物你对谁最感兴趣?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他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生:我对李时珍最感兴趣,特别是“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令我感动。
生:“访名医,尝药草”也令我感动。
师:还有补充的吗?
生:“二十几年”说明时间之长,令我感动
(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个别读)
师:“二十几年”读得慢一些,这是坚持了多么长的时间,二十几年间他遇到了许多困难,仍然坚持下来。
(学生重新读,还是读得没有任何情感,又有几个同学读还是缺乏语感)
课,就这样“顽强”地坚持下来
课后,开始埋怨学生--文化底蕴浅薄,表达能力欠缺胆子太小,遇到有许多人听课,就吓得“呆若木鸡”。
(生默读课文)思考交流
师板书: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生:因为我们熟悉爱迪生
师:再默读写爱迪生的句子,说说看你们熟悉爱迪生的什么?
生:我知道爱迪生是发明家,他拥有1093项发明专利
生:爱迪生之所以有这样成就是因他毕生孜孜不倦
师:李时珍、齐白石与滴水穿石有什么关系?
生:都有滴水穿石的精神
生:这三个人成就事业,都是靠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成就的,
师:李时珍是什么朝代人?
生:明代
师:是古代的
师:爱迪生是哪个国家的?
生:美国的
师:是外国的,齐白石是哪个时代的?
生:现代
师:也就是今天的,谁现在明白了为什么选这三个人?
生:他们是古今中外的代表人物
师:写这三个人是因为他们
生齐说: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师:二是因为作者想告诉我们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的人都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师:这三个人物跟“滴水穿石”有没有关系?[
生: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师:现在读滴水穿石的启示,心里应该厚实多了,比刚才读景观内容,你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教师对“古今中外”这个关键词语的点化,使学生认识到“古今中外”的具体含义,知道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将人物与滴水穿石勾连,这不就是启示吗?)
(生:默读课文,圈画词语)
生:我最佩服李时珍,“翻山越岭”“走遍大半个中国”途中,会遇到许多危险还是坚持药学研究。
生:二十几年都不间断,这种持之以恒令我感动
师:我们班有同学参加比赛或演出的吗?
生:今天早上我班×××参加市运动会,获得短跑第一名
师:我能采访一下这位同学吗?
生:……
师:因为这一段时间,你的持之以恒,目标专一,你终于取得成功,祝贺你(和×××握手)
生:……
师:现在让我们怀着敬畏的心情再次读这段话,相信你们会读出自己的感受,会读得有滋有味。
(学生练习朗读,小明读得非常投入,声音凝重,不住地摇头和点头还伴有手势)
(该生读后,全班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如果读文章能像小明这样在脑子里过“电影”把文字还原成画面,那就不仅证明你读进去了,而且证明你读懂了。
两次教学同一课,必须达成的教学目标没变,必须完成的课堂训练没变,变化的只是为了达成这些基本目标,完成这些基本任务的途径方法、过程和手段,依学情而变,却变出有生命力的课堂,富有激情的课堂,教学效果如此大相径庭,原因何在?不得不引起我深深地思考:
上好一堂阅读课,课前,教师必须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年段要求和教材的具体要求,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预先设定既明确又适当的教学目标,预先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预先设计教学方案,“凡事预则立”但课堂上教师完全按预设进行,而忽略课堂上的动态生成的东西,就会使上课成了教师演示编制得十分精密的教案的单边活动。所以著名教育大师周一贯提出:课堂教学的设计要能够充分地按照课堂教学所具有的现场生成性的基本规律而作相应变化并为此留下最大的调适空间。
如果说那些必须达成的教学目标,必须实行的教学步骤,必须完成的课堂训练,无多大变化可言的话那么完成这些基本目标,完成这些基本任务的途径方法、过程、手段则应当根据具体的学情,灵活应变,现场处理,具有很强的伸缩性和可型性。所以教学设计应当以具有高度柔性的“软性设计”为主。本案例中两次执教的教学目标没变,片段一:用告诉启发方式达成教学目标;片段二:用唤醒、疏导策略达到教学目标。第一次的教学设计统得过死,上课时不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第二次的设计为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而调整教学的手段、方法、途径等。这样的软性设计也有不容易的地方,就是教师除了更高层次的把握文本备好教材外,还要预测学情,设想课堂学习现场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它要求教师必须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手中有法。
教师的预没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滴水不漏的,它有时同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产生一定的偏差,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资源。
本案例1中,教师一遍又一遍地“指导”学生诵读,可学生就是呆呆地,对再感人的精神也无动于衷。其实这种现象就是很好的反馈资源,在片断2中,我做个有心人,迅速而准确地判断出:明代的李时珍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必须调动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将文中人物的经历和学生的经历形成共鸣,正巧班中有一个学生在早上7:00多参加市运动会,100米比赛,获得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于是我就随机应变,抓住这个资源,“人物采访”“想象李时珍二十几年经历的考验”,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
总之,生成的课堂是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质疑、问难和独特体验中发现学生在知识、情感和心理上不断生成的需要,并对自己预设的教学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因为我们的课堂是为孩子的学习,为了孩子的需要而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