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蓝色对心理的作用篇一
现在学生假期期间,好几个我的学生都想约我一起吃饭,但赵同学先决条件是必须要他们父母陪同,这一下子平添了至少一半难度,孩子们都呲呲牙,老实孩子会说:带他们干嘛?老师!聪明点的孩子回答圆滑:“行,等他们有空咱们就一起!”傻小子,你以为我这个心理咨询师是吃干饭的吗?如何看不出他们都是虚以委蛇?我不会在乎一顿饭,在乎的是自己的原则。
虽然当着他们父母的面我总是不吝赞美之词,但奇怪的是,没有什么人愿意让我和他们家长坐在一起,而这三方会谈却是我最想做的事情。孩子们对自己父母总是有点误解,比如说我制定了一个学习计划,对于忙得就像猴子般上窜下蹦的赵同学,几乎没有可能监督执行,最终计划执行的工作量百分之九十九以上都要落到他们父母身上,可标注的是我的方案,于是乎他们父子产生矛盾后,孩子总喜欢找我诉苦,我当然会很圆滑的和他站在一条战线上,这也是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之一!他们可怜的父母往往就成了背黑锅的人,孩子变好是我的方案上乘,孩子没变化就是他们辅导员做的不行,这都是不讲理的说法!在此向那些黑锅下的爸爸妈妈说声抱歉,我们目标一致,但你们不容易!孩子们对我所谓的敬仰,只是他们少年心性,将来会知道真正为他们付出最多的其实是父母。
当然有些家长会很谦恭的说,自己在为以前的教育方式买单,孩子的成长中忽视了对他们的教育,没有发掘出孩子应有的优势和潜力,现在遭受一点折磨反而很应该!我嘿嘿一笑,这种说法很有素质,但是被熊孩子气的七窍生烟的实例我是见过很多的,赵同学这么好的涵养都想用拳头解决问题,就不要说那些没受过专业训练的家长了。
由于前段时间的'金盆洗手,我现在带的学生已经只有三四个了,再增加可能就属于高价生范畴,不过我对所有孩子都是一视同仁,这也是我一直鼓吹的自己人品问题!赵同学不是那种心理医生,可是我做的工作绝对不比省立医院里的心理科大夫要轻松,尤其在定位上,我现在提出了第三方有责任情绪陪护的概念,就是在家长和孩子之间构筑一个桥梁。
很多家长自以为很了解孩子,他们夸夸其谈说孩子所有的隐私都和他们交心交底,就连孩子喜欢同班同学的事情都告诉父母,这难道不是最好的家庭关系吗?其实你们真的是大错特错了!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孩子真的了解自己吗?你们充其量只是从孩子的视角看待一个青涩的故事罢了,他们的智商优势父母根本就没发现,所以不要认为孩子只要出了一点问题就是不可救药,真正对孩子负责的父母往往需要从全局上入手,而不是关心他有没有女朋友,那没有丝毫意义,我可以负责任用一组统计数据告诉你们: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早恋,成功率不到百分之十四,所以你们觉得影响了孩子学习的那个女孩,有八成概率不是你们的儿媳妇儿!你们最应该关心孩子的是他学业的未来,而不是动不动就拿着早恋说事!
我现在对孩子一般都是数据说话,当然做过的测试多了也有相互矛盾的,但是数据测试法对于学习课程分析,以及和孩子教学模型的契合度都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并不是孩子说想学文科就让他选文科,对小伙子应该认真测试他的各类性情兴趣取向后才能下定论,我就有个学生自以为喜欢生物化学,后来做了n次测试才明白这两项对他只是好奇而不是热爱,选课程时也没选择这两门,目前他的成绩很理想。
总觉得自己有时候就是一根纽带,促成孩子和家长的更加和谐,但我最喜欢的就是那种密不可分的高情商家庭,也许我是多余的概念对我来说是一件幸事呢。
这几天累死了,昨天写了一个五千字的思想汇报,又做了一个初中生课程分解文案,只是至今没完成,因此一晚上睡的都不踏实。我忽然觉得自己也应该找个心理师来帮我疏导一下了!
蓝色对心理的作用篇二
声乐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的学习和演唱过程,是一个集声乐技术技巧、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修养以及人生体验为一体的综合发展的过程。歌唱艺术的表现手段是声音、感情和动作。人们大多认为,在歌唱三要素中,最重要的是声音的好坏。因此,在声乐学习者当中,许多人把技巧的学习放在首要地位,而往往忽略了其他因素的影响。技巧的学习固然重要,但却不是唯一的。在声乐的学习过程中,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直接影响着声乐表现和教学的效果,那就是心理因素的影响。在声乐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正确运用歌唱心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正确处理好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等,把歌唱心理的培养和调控正确的运用到声乐教学过程中,使其完美的结合起来,从而有机的改善和提高我们的行为效能。我们知道,歌唱虽然是由呼吸、发声、共鸣、咬字吐字、听觉等共同参与下的多边组合,但所有这些运动,都受人的高级神经系统来控制。声乐学习中,我们应该充分了解到:声乐艺术是通过音乐和语言艺术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因此,歌唱除了嗓音的好坏,还需要智力和心理的援助。对于声乐学习和教学来说,要特别注意对歌唱心理的培养和加强。下面本文将会介绍这方面的相关技巧,希望大家看后有所收获。
心理学是研究关于心理现象的科学,是自然现实的客观反映。正确的歌唱心理状态,在歌唱训练和艺术实践中起主导作用。由于心理因素受周围客观事物的影响,不同的人往往产生不同的心理状态。正确的歌唱心理状态是歌唱艺术的前提。古语有“乐声于心,人心残则声哀,人心舒则声和”。 从声乐角度去理解,这里的“乐”指的是声音,“心残”和“心舒”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状态下产生的不同的声音效果; 从心理学角度看,由于种种原因所造成的情绪紧张,致使原来已经练习形成的熟练动作和材料,往往不能重新回忆或完全再现。比如:上台演唱或考试,面对观众、考官及演出的气氛,有的人时常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结构影响了技巧的正常发挥,甚至会导致失败。这会使有的学生对今后的声乐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失去信心。从声乐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师与学生都希望获得最好的歌唱状态与歌声;在比赛、考试或演出时同样希望得到好的效果,但这些有时却很难做到。究其原因我们发现,这主要是平时训练时,没有注重将歌唱的心理反应与生理调整两方面科学、自然的协调起来 。因此,教师应十分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问题;学会从复杂的歌唱心理中去分析、解决歌唱中产生的不同问题,使之在培养技能技巧的同时,注重对健康歌唱心理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使之在演唱中具有强烈的歌唱欲望和兴致。
1,情绪对歌唱的影响
情绪是建于生理基础上的一种主观心理反映。人的喜、怒、哀、乐等情绪,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器官的正常活动。在实际的声乐学习中,当学生心理产生波动或异常时,一般都很难成功地完成一首歌曲。因此,声乐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受“情绪”这一特殊心理因素的影响或支配。
2, 性格对歌唱的影响
个性是表现在一个人身上的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性格是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表现。人的行为千变万化,心理特征也千差万别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性格一般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总体说来,多血质和胆汁质为外向型性格,而粘液质和抑郁质为内向型性格。外向型性格的人重视外在世界,性格开朗活泼,舞台上表演时轻松自如,能保持一个良好的、稳定的竞技状态。具有这种性格的人一般不容易“怯场”。而内向型的人则重视主观世界,在同外在世界接触中缺乏自信,性格一般比较孤僻和害羞;所以他们对于遭受到失败和挫折的反应比别人更为敏感。这种人在表演时失败的概率要相对高一些。
3,意识对歌唱的影响
我们在正常的歌唱中存在
着有意识控制和潜意识控制两个方面。具体的说,意识控制是指演唱者在歌唱时,有意识想着不同的地方该怎样处理;用什么样的速度、力度等等,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在演唱时一般也进行着有意识的调节。而后者是非故意的习惯自然。我们想要唱出理想的`音色、音高和想达到的效果,有时却不是在表演过程中能够准确调节的。这方面的能力,更多的是要依靠平时音乐训练中的不断积累,使有关器官形成一种记忆功能,久而久之形成一种习惯。这种机制后天是可以培养的,它一般是由潜意识来控制的。
我们知道,心理因素对歌唱有着直接、重要的影响。学生应在教师的启发和提示下,努力调动自己的发声器官,尽量做到用最少的力发出最圆润的声音。作为声乐教师,也要把科学的心理方法应用到声乐教学当中去。面对不同性格、个性、气质的学生,声乐教师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引导。
1、培养学生对声乐的兴趣和爱好
从古到今,不少科学家和艺术家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都有着强烈的爱好和情感,这种情感最初是从兴趣开始的,是兴趣的升华。而兴趣对于一个声乐学习者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作为声乐教师因该注重学生对声乐学习兴趣的培养,因为声乐艺术是通过情感的抒发来揭示事物含义,并在情感交流中获得精神上的快乐。
2、把培养和建立学生自信心放在教学的重要地位
老师在教学中应该多鼓励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的逐步形成。自信心对于声乐演唱者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学时应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努力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进步、才能的施展,与他们的自我意识的强烈程度是成正比的。自信的人在声乐演唱中,往往会采取相对积极主动的态度,使全身器官处于一致协调而兴奋的状态中,就算是发生了失误也能很快地调整过来。而信心不足的人,在学习中的态度也往往是消极被动的,一旦什么地方出了错,就会方寸大乱,近而导致其他方面也出现错误。可见我们在学习声乐过程中,应该注意建立和加强自我意识的培养,树立对自己的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在声乐学习中取得长足的进步。
蓝色对心理的作用篇三
:音乐治疗是一种新兴的边缘科学,所谓音乐治疗即是指利用各种音乐活动影响或调适个体的生理、心理、情绪来达到矫治的目的。文章从音乐与心理学之间的联系入手,详细阐述了音乐净化心灵、调节情绪、及治疗身心疾病等方面的功能,分析了音乐在心理学中的具体运用。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由原先的音乐教师角色要转变成一个心里咨询师的角色。其实最开始还是挺矛盾的,总觉得自己不能胜任,通过心理咨询师的培训课程,让我认识到心理咨询师的重要性,也发现了我原来的专业音乐教育与心理学之间的密切联系。下面就简单谈谈音乐在心理学运用中的作用。
音乐可以称作人类的万能语言,人类用这种语言能够向任何心灵说话,能够被一切人理解,因为这种语言是人类感情真实的流露。"音乐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决定了它对人类心理独特的功能。
音乐的产生离不开人的心理,音乐同人的成长与发展紧密相连,对人类心理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音乐是人的一种创造,是经过有意识地加工、取舍之后成为感觉、思维、信息感知的载体。音乐代表的是人的意识,反映的是人的认知活动,表现的是人的心灵,它比具体文字更具不确定性,能给人以更大的想象空间。音乐具有直接、迅速、深刻地影响人的内心世界的特点,它可以伸入心灵的最深处,令人震撼,具有深刻感人的效力。因为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最擅长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它能够以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达喜怒哀乐的情感,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使人由感动至感化,情感得以升华,心灵得以净化。
(一)音乐可以帮人释放和宣泄情绪
一些心理或思想问题往往是情绪累积的'结果,是压抑造成的。只有得到释放和发泄后,情绪才转入有意识的平静状态。音乐作为心灵的表现,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情绪宣泄的出口,能够帮助人们显示和唤起许多未表现的或潜在的东西。音乐强调的诉情,类似心理疏导中的"倾诉"。歌唱作为音乐的重要形式之一,在发声的过程中,随着气息和情感自然而有节奏地向外流动,可以使人淤积在心的不良情绪得以排解,而且比一般的倾诉易于实现,因为它在形式上无害于他人。因此,音乐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情绪宣泄方式。
(二)音乐可以使人缓解压力,消除焦虑情绪
节奏舒缓优美的旋律对大脑神经的刺激有如轻轻按摩一样,可以加强血液循环,增加内分泌,使肌肉松弛,心情放松,从而起到消除焦虑情绪、缓解紧张疲劳的作用。音乐可以改变人的情绪,进而影响人的行为。音乐治疗家认为,音乐能直接作用于情绪进而影响人的行为,音乐疏导在进入人的深层意识时,优于单纯的语言疏导。人的情绪活动会随着不同情调的音乐产生不同的情绪变化。
音乐治疗是通过合理运用人体共振学原理,来对人类身心疾病进行引导性恢复、维持身体机能并且激活身体自愈能力的一种医疗方法。音乐的治疗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音乐对心理问题的疏导作用,体现在音乐通过艺术感染力影响人的情绪和行为,调整情志,恢复心理平衡。人们可以通过接触不同的音乐信息,体会到愉快、满足、轻松、甜蜜或悲怆、愤怒、叹息、惊异等各种情绪体验,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从而调节自身的情绪,达到新的平衡状态,起到防治身心疾病的作用。另一方面音乐对人的有些生理疾病具有治疗作用。主要体现在镇静、兴奋、止痛、降压、怡情的作用。轻松欢快的音乐可通过神经中枢分泌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激素,维护正常生理和心理平衡。医学研究发现,音乐作为一种声波,会直接对人体内器官产生共振效果,当音乐频率、节奏、强度等与人体内部器官的振动频率、心理节奏相一致时,便会发生同步的和谐共振,调节血液流动和神经,起到镇静、止痛、降压等综合的医疗效果。
由此可见,发挥音乐的功效对人们的心理具有重大的意义,而我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教师,更应该运用音乐及心理学的知识,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品格及较高审美情趣的德才兼备的学生。
[1]张旻琰.音乐治疗的传入及在中国的发展[j].中国音乐,2004,(1).
[2]郭慧珍,王亚军.心理学视野下音乐能力的培养[j].现代交际,2010,(9).
蓝色对心理的作用篇四
1、精读教材,主次分明。
实验心理学比较难理解,大家一定要精读教材,理解心理学实验的逻辑。对于每部分的内容,大家要主次分明,掌握重点,兼顾非重点。
(1)实验心理学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心理学实验的变量与设计。这一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大家只有理解了这部分的内容,才能理解掌握实验设计的逻辑与方法,从而才能理解学习第五部分的内容。
(2)其次我们需要掌握绪论、反应时和心理物理学。这部分的内容除了信号检测论都不难,而信号检测论我们主要掌握四种反应的定义及计算,三种指标的定义及计算以及roc曲线的定义和特点就行。
(3)最后对于主要的心理学实验,这一部分介绍了心理学各个领域的经典实验,除了个别学校如湖南师范大学学硕会考较多的这部分的内容,其他学校对这部分的内容考察较少,大家重点掌握各种实验范式。
对于第五部分的大量实验,同学们比较头疼,建议大家在看这些实验时按照以下逻辑去理解:自变量、因变量、实验设计、实验流程、实验结果、实验结论(有些部分书上介绍的不清楚的可以跳过)。比如布罗德本特的双耳分听实验,我们可以这样总结理解:
蓝色对心理的作用篇五
众所周知,茶道在中华民族文化占了很重要的地位,茶道茶文化也有很多的作用,但是我们都没想到茶道还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作用。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茶道心理学的作用,一起来看看。
1,茶道本身有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的用处。
2,茶道一般讲求的是静字,在沏茶的时候讲的是专一,在泡茶的时候讲的是对时间的把握,如果情绪不稳定,相对的来说,沏出来的茶味道相应的会有所改变的,对抑郁的患者可以起到缓解自身的做用,对焦虑的患者可以起到调节自身紧张的效果。
3,茶道在品茶的时候,一般都会感觉到静的感觉,因为品茶,品的不只是茶本身的东西,品的还会有您的'人生,如果是一个好的茶艺师沏出来的好茶的话,会让人情不自禁的回忆自己的过往,品尝那份喜,怒,哀,乐。
4,茶道的赏茶可以让人感觉世上有美好的事物,因为茶叶的形状会变的很美,很好看!(如果经常喝茶的话,就会有那个爱好了,每个茶叶在被完全沏开以后,会变成另外的样子)
5,经常喝茶可以让自己提高精神效率,因为茶有提神的效果!
茶壶(紫砂壶),是泡茶的咯;随手泡,是煮水的;茶盘,是沏茶时用来放茶杯的。茶托,是客人面前用来放茶杯的;茶池,是放在茶盘下面用来放洗杯的废水;茶洗,是一个大碗,用来洗茶杯的;品茗杯,是用来喝茶用的;功道杯,是在斟茶前,要把茶水从茶壶倒入公道杯,之后才倒入品茗杯的。闻香杯,是用来暖手和闻茶香的;茶针,用来通壶嘴;茶勺,是用来装茶叶的;茶夹,就是用来夹住茶杯,进行洗茶杯等工作。
步骤:温壶,烫杯,装茶,高冲,盖沫,淋顶,洗茶,洗杯,分杯,低斟,奉茶、闻香、品茗。
首先点火煮水,将沸水倾入紫砂壶、公道杯、闻香杯、品茗杯中,洁具提温。
将茶叶放入茶壶中,多少以占其容积之七分为宜。——“乌龙入宫”
沸水冲入茶壶中,“高山流水”,即高处直接冲入,使开水有力地冲击茶叶,之后盖沫(将溢出壶顶的泡沫刮去)——“春风拂面”。
盖好壶盖,以沸水淋于壶上。即对茶壶进行淋顶。——“重洗仙颜”
第一壶茶为洗茶——“若琛出浴”,不喝,沸水倒入壶中,迅速倒出。
以初沏之茶浇冲杯子。称:洗杯。(有地方的喜欢三洗,三涮)
第二壶茶,就可以准备斟茶了。“玉液回壶”——将壶中茶倒入公道杯,为使每个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
用茶夹将闻香杯、品茗杯分组,放于茶盘。
将茶分别倒入闻香杯,茶斟七分满。茶水亦应合好斟完,剩下之余津还需一点一抬头地依次点入四杯之中。此过程称为“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四个杯中茶的量,色须均匀相同,方为上等功夫。
主人将斟毕的茶,双手依长幼次策奉于客前,先敬首席,然后左右佳宾,自己最末。
将茶倒入品茗杯(将品茗杯扣在闻香杯上,一指扣品茗杯,两指夹闻香杯,向内翻转。),轻嗅闻香杯中的余香。
最后,就可以品茗了,用三指取品茗杯(大指和二指捏杯两端,中指托杯底),分三口轻啜慢饮。——“三龙护鼎”。
蓝色对心理的作用篇六
通过学习心理学,你可以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做出某些行为,这些行为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心理活动,以及自己现在的个性、脾气等特征又是如何形成的等等。
2、有助于搞好教育工作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发展自身的良好的心理品质,矫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培养自己的高尚情操、发展自己的智力、增强自己的能力,以搞好教育工作并提高教育质量。
现在正值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期,更需要心理学知识,以后的素质教育,始终需要有心理学知识。
3、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我们的企业、事业单位、党政机关等,都需要有高效的工作效率,都离不开激励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而努力工作。
要达此目的,从心理学观点来说,就需要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办事,改进领导和管理方法,创设良好的生产或工作环境和一定的物质条件,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融洽的心理气氛,使大家在心理相容、心情愉快的情景下生产或工作,从而使工作效率不断提高。
4、有助于身心健康
俗话说:“笑一笑,少一少;愁一愁,白了头。”这是人们从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心理影响生理的经验之谈。
我们都需要健康,既要生理上的健康,又要心理上的健康。生理健康,要注重生理卫生;心理健康,要重视心理卫生。
只有人的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处在良好的状态,才算是真正的健康。健康是美好的,人人都需要,健康是幸福的,个个都向往。为了我们的身心健康,需要有心理学的知识。
蓝色对心理的作用篇七
心理契约是维系组织和成员关系的。理纽带,是维持和发展员工与组织关系的内在力量。充分发挥心理契约的作用,重视心理契约的构建,对于创建充满活力的企业组织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心理契约的内涵
心理契约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教授提出的名词。他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它虽然不是一种正式的契约,但它却发挥着正式契约不可替代的作用。
2 心理契约的特点
2.1 可预测性
(1)可预测性是心理契约得以建立的前提。在人际交往中,双方行为的可预测性,是建立在信任关系之上的。只有建立了信任关系,双方才能对彼此关系的走向进行预测,也才能真正建立心理契约。
(2)心理契约的建立使这种可预测性得到强化。心理契约的达成乃至实现是一个员工和企业之间不断互动的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双方可能达成较多的心理默契,这样双方的心理距离也越来越近,工作中也更容易达成默契。
(3)心理契约的危机是可预测的。在与企业关系上,员工往往要求企业制度规则保持一定的公平性和连续性;在与领导的关系上,员工往往期望领导是值得信赖的,如果员工认识到自己对企业和领导的期望是不现实的,往往容易出现心理契约的危机。企业可根据预测作好相应的调整和完善,以防止心理危机的出现或减少损失。
2.2 主观性
心理契约没有正式的文字记录,而是以心理期望的方式埋藏在契约双方的内心深处,期待着对方去理解、估测。由于这种心理期望是一种主观感觉,个体对于他与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有自己的体验与见解,这往往就会造成自己的期望与企业的理解不一致。
就员工来说,员工对企业的期望,不仅取决于企业的相关管理政策,而且也受到自身因素(如个人经历、心理特性等)的影响。很多员工在工资福利、培训、晋升等不同方面对企业寄不同的期望,这就意昧着心理契约有着很强的主观性。具体来说,这种主观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 个人认知上的差异性
在与企业的关系上,有些员工看到了企业行为中积极的一面,认为企业履行了契约;有些员工较多地看到了企业行为中的消极的一而,认为企业未能尽到自己的义务。南于存在这种认知上的差异,不同的人对企业的评价是不相同的。
2.2.2 不同员工的需求、期望可能不一样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揭示了人们需求的阶段性和多样性。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心理期望呈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如果忽视个人需求、期望,就容易导致员工与企业的相互期望未能很好的匹配。这种情况在企业管理中的存在是较为普遍的。
2.3 不确定性
正式契约的内容、职责、权利都是明确固定的,不能随契约一方的主观意愿的改变而发生改变。而心理契约的本质是一种心理期望,它会随着工作的社会环境以及个体心态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人们在一个企业中工作的时间越长,心理契约所涵盖的范围就越广,同时在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中,相互期望和责任的隐含内容也就越多。这也使心理契约的内容具有更大的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
心理契约不像正式契约那样通过谈判、协商的方式把彼此的要求、期望明朗化、公开化,也不可能用书面形式记录在案。心理契约往往只能以自己的“心”为“秤”,用“感觉”来“衡量”。
2.4 动态性
由于心理契约的主观性与不确定性,决定了心理契约具有动态发展的特点。这就要求心理契约双方根据环境变化和企业发展来确定心理契约的内涵,切忌一成不变。心理契约没有固定的模式与统一的标准,在一个企业适用的心理契约在另一个企业不一定适用。因此,应根据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和员工需求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2.5 双向性
心理契约是企业与企业成员之间建立的一种双向交互性的联系。一方面是指员工对自己在企业中的权利、发展等方面的期望,另一方面是指企业对于员工的忠诚、责任等方面的期望。应该说,企业与企业成员双方在心理契约中都处于完全平等的主体地位。在向对方提出期望与要求时,应注意双向沟通,尽量去领会并满足对方对自己的期望。通过双方的交流沟通,达成对企业与个人的发展的共识,从而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3 心理契约在员工管理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1 心理契约适应了现代管理方式的变化
从本质上讲,管理归纳为两类:一类是以工作为中心,强调规章制度的刚性管理,另一类是以人为中心,注重人的情感需要的柔性管理。
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单纯的刚性管理缺乏人情味,将人与机器设备相提并论。在这种管理方式下,我们可能发现命令越来越难以奏效,权威越来越难以维持。而柔性管理恰恰弥补了刚性管理的不足,通过柔性管理能够达到刚性管理达不到的目的。因而管理柔性化的心理契约,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管理柔性化的心理契约本质上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要求用“柔性”的方式去管理和开发人力资源。它是在尊重人格独立和尊严的前提下,在提高广大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与归属感的基础上所实行的管理。它不是依靠外力(如上级的发号施令),而是依靠权力平等、民-主管理,从内心深处来激发每个员工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能真正做到心情舒畅、不遗余力地为企业开拓优良业绩。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这将必然成为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法宝。
3.2 心理契约适应了人才流动的变化
心理契约虽然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但是却能真实地体味到彼此的感受和认知。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要想留住优秀人才的心,就必须要注重心理契约的管理。
3.3 心理契约适应了员工激励的需要
心理契约是现代企业中员工和企业间关系的最佳结合点。员工如果能够体验到组织对他的信任和满意,感到组织给予的精神鼓励与物质报酬和他的期望相符,那么他就会加倍努力,努力实现组织的期望。因此,心理契约是企业与员工之间双向的心理期望。
3.3.1 心理契约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1)心理契约的无形规约的存在,能促使员工不断以心理期望来审视自己与企业的关系,促使员工在动态环境变化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保持与企业的良好关系。同时将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从而提高对企业的忠诚度。
(2)心理契约可以使员工发挥主观主能动性,避免企业与员工个人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带来沟通障碍与工作效率低下。从而充分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能动性,提高工作效率。
(3)心理契约可使员工拥有努力的方向与目标,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如当员工认为将获得有较高的薪水和提升机会时,就会为企业发展贡献自己的技能与忠诚,作为对企业的回报。
3.3.2 依据个体需要和期望进行激励
每个人的需要和动机有很大的差异,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需求也不一样。有些人希望努力工作换取更高的薪酬和别人的尊重,有些人的满足感是来自挑战性的工作。但只有当满足了较高层次的需求后,才能使人感到最大的满足,这种满足在现代员工心理契约是最重要的成分。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的期望理论,激励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期望值和效价的乘积,在不考虑期望值时,效价越高,对员工的激励水平也就越高。换句话说,以员工期望的方式提供给员工想要的东西,能提高员工的被激励水平和满意度。当员工渴望职业发展和获得别人尊重时,他对金钱的评价是较低的,这时如果以金钱作为对其工作投入的回报,就不能满足他的期望。因此,在管理实践中,激励要从个体的实际需要和期望出发。
3.4 心理契约适应提高管理水平的需要
要认识到管理者和员工之间应该是合作关系,而非雇用与被雇用的关系,这有助于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因此,在管理实践中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员工的心理契约加以引导和管理。
3.4.1 良好的心理契约是规划员工职业生涯的重要方式
在企业中,员工追求的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利益,员工还将企业看作发展自我的舞台。一个优秀的员工如果得不到发展,他就会选择离开。因此,企业有义务最大限度发挥员工的能力,为每一个员工提供一个不断成长和建功立业的机会。良好的心理契约的维持,就在于企业对员工这种权利的尊重和支持。
在实践中,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善于沟通引导,让员工参与其发展计划的商讨制定,在企业中能够找到一条满意的职业发展道路,主动地把全部身心和情感融人到企业发展中。
3.4.2 良好的心理契约是建设企业文化的重要途径
企业文化是企业内共有的价值观、信仰和习惯体系,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对于企业成员就会产生角色规范和价值导向作用。这种对群体角色的认同,最终以心理契约的形式发挥作用,使企业、员工双方能够在共同的平台上相互作用、相互发展。从这一意义上讲,企业的心理契约是企业文化的内化。
4 构建以员工为中心的心理契约
4.1 心理契约的构建激励企业准员工
招聘过程中传递真实有效的信息是建立心理契约的基础。为了在聘用的初期获得满意的心理契约,企业应该把真实的工作情况告诉应聘者。即在招聘过程中应真实介绍企业的结构、劳务合同的主要内容、新员工的工作项目和职责以及工作的具体要求等,让员工对企业有相对真实的总体印象。
这样的招聘虽然有可能降低了应聘者的接受率,但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员工对工作的期望值,增进工作满意度及对企业的忠诚度。
4.2 心理契约的调适激励企业新员工
进入企业后,企业管理者应加强与其沟通,做到彼此了解和相互适应。
理解歧义是心理契约违背的重要原因,因为心理契约的内容有较大的主观成分,员工和企业双方对契约内容的理解难免会存在偏差,因此沟通显得非常重要。一方面,沟通便于上级与下级间相互了解,减少因为理解歧义而带来的消极情绪。另一方面,沟通提供了一种释放情绪的表达机制。员工可以通过沟通来表达自己的挫折感和满足感,。在这个过程中,建立和增进感情,培养了员工的信任度。
4.3 心理契约的修补激励企业老员工
由于聘用契约在签约期内相对稳定,而聘用双方的心理契约则随环境变化而变化。雇用契约签订后,伴随着员工职业生涯各阶段的发展,员工对企业的认识逐步加深,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会带来心理契约内容的改变。如果这些改变没有被及时认识和重视,就会产生误解。轻则会影响员工的工作情绪,忠诚度和满意度的下降。重则会造成心理契约的破裂,企业核心人才的流失。因此,必须重视双方心理契约的动态调整。
由于企业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和人们对心理契约的理解歧义,心理契约违背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当发生心理契约违背时,企业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对心理契约进行修补。
首先要做好解释,如企业确实因为各种困难无法兑现当初对员工的承诺时,管理人员不能推诿或遮掩回避,而应当及时地向员工做出解释和说明,以求得员工的理解和谅解。其次,尽可能采取补救或补偿措施,减轻心理契约违背的负面影响。
4.4 运用心理契约的维护激励企业全体员工
企业应该重视营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氛围来维护心理契约。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能在企业中创造出奋发、进取、和-谐、平等的企业氛围和企业精神,为全体员工塑造强大的精神支柱,形成坚不可摧的命运共同体。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认为,企业员工将自己的工作交给企业安排,是因为相信企业能实现其愿望,能提供与之工作绩效对称的发展。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实现人尽其能,人尽其用,高效开发员工的能力与潜力,无疑给维护心理契约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空间。
我国社会转型已进入重要阶段,主要体现为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社会分化程度加大,地区差距和利益格局差距加深。人们的精神生活乃至整个生活方式都在深刻转型,随之而来的就是员工心理疾病和精神疾患逐年上升。工会干部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帮助他们走出阴影,努力保障员工的身心健康,为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近年来,据媒体报道,我国部分员工心理压力过大,导致自杀事件时有发生,引发社会高度关注。为什么这些员工会如此轻视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企业肯定有问题,但这绝不仅仅是企业的问题。
一、社会变革引发职工心理焦虑群体性特征
目前,我国社会转型已进入重要阶段,主要体现为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社会分化程度加大,地区差距和利益格局差距加深。人们的精神生活乃至整个生活方式都在深刻转型,而我们整个社会对此警觉不够,这是悲剧连续发生的大背景。过去,人们为了生存而挣扎,可能宁可累死也不愿饿死,对精神心理层面的需要不太看重。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已不再仅仅是为了混口饭吃,他们开始觉醒,产生了很多精神上的需要和追求。如果他找不到生活的意义,找不到做人的价值,感受不到尊严与爱,可能就会绝望,也就可能会想到或选择结束生命。根据弗洛伊德的文明压抑理论,高度发达的文明离人类自然状态越来越远,个体必须远离本我状态去接受外界强加的规则和约束,从而导致深深的压抑。急剧的社会变革必然引发越来越多的社会心理问题,职工队伍中的心理焦虑群体性特征更加明显。首先是民生焦虑:住房、医疗、教育让许多人不堪重负;发展不平衡、机会不均等、收入分配不公现象更容易使人产生社会危机感;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让人缺乏社会安全感;还有基本生活品价格的普遍上涨。其次是信仰焦虑:社会上诚信缺失使人又少了一份社会信任感,一些官员的腐-败及为富不仁也使人缺乏社会依附感。再次是职业焦虑:就业形势严峻,工作节奏加快,以及随之而来的竞争加剧,使不少职工经常处于紧张、焦虑和不安的精神状态。这些心理焦虑不可避免的会引起不良反应,影响家庭、社会的和-谐稳定。世界卫生组织公布,全球约有10亿人正在经历心理、神经和精神疾病的影响,并针对心理疾病给人类造成的严重危害断言:“没有任何一项灾难比心理障碍带来的痛苦更深重。”有关专家也发出“心理疾病和精神疾患正在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及健康的第一号敌人”的警告。国际劳工组织也指出,心理疾病已成为继心脏病之后使员工“无法工作名单”的第二位因素。事实上,我国职工的心理疾病或精神疾患亦已经相当突出,这可从以下的数字得到证明。国家疾控中心2015年公布的数据,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在1亿人以上。卫生部公布有88%的外来民工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然而,目前大多数人还在忙于谋生,无暇顾及情绪的'起落。显然,如果我们要想按照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那就不能不正视这一问题。物质维权若不辅之以心理维权,人往往就会被扭曲的心理所吞噬,导致社会发展的动荡甚至停滞,大大增加社会发展的成本。
二、职工群体性心理焦虑的原因
员工心理疾病和精神疾患的群体性发生呈逐年上升趋势,是员工所受到的职场压力、社会压力与个体压力综合作用的结果。正是这些压力的持续交互作用,导致了员工心理与行为的扭曲、变形与改变,积之成疾,聚之成患。一是职场压力或职业压力。一方面急速推进的市场经济和飞速上升的待就业人数,使得越来越多的在职人员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内部过于严格的管理机制和来自同事的“白热化”竞争甚至排挤,也会造成相当大的压力。而这其中,来自企业方面的原因似乎更为直接。不少企业只是过分强调业绩的重要,而忽视了对于员工工作压力的疏导和紧张心理的缓解,使得员工每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仅身体处于极度疲惫的亚健康状态,还要经常承受繁重的工作压力和领导层的苛刻挑剔。这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据调查,我国有60%以上的员工感受到来自工作的压力。经营竞争、管理竞争、职务竞争、岗位竞争、就业竞争等等压力,几乎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员工像机器一样超负荷、超强度、超时间的工作只是职业压力的表现之一,因为“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就要努力找工作”,甚至“今天工作很努力,明天也得努力找工作”。还表现在工资报酬不合理给员工造成的压力,管理模式落后、不科学造成的束缚、压抑员工热情的压力,组织文化恶劣导致的与同事和上下级关系、部门关系冲突的人际关系压力,因工作过于繁忙导致无暇兼顾家庭而产生的压力,因结构和岗位调整而产生的职业发展前景压力,因各种现场安全事故和隐患形成的安全压力等等。这些职业压力如影随形地影响着人们在职场中的心理与行为。
二是社会压力。改革开放和转轨变型时代的中国企业或事业单位的员工,处于新旧变化、中外文化碰撞产生的社会文化压力中;处于新旧经济体制更替以及医改、房改、教改等产生的社会经济压力中;处于城乡二元经济发展失衡,分配不公、贫富分化产生的强弱地位失衡,以及等级特权、官员腐-败、司法腐-败等等形成的社会政治压力中;处于因社会群体中强势与弱势、贫困与富裕、劳工与资本的对立与冲突所演化成的社会压力中。这些压力的广泛存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心理与行为。数年前,韩国老板强迫数百名中国劳工集体下跪的事件,以及近年来各地时有发生的进城务工人员泣血讨要被长期拖欠的血汗工资而被拒、被打和被罚跪的事件,这些直接体现或折射社会冲突的现实压力,不仅对当事者的情感、心理人格造成严重伤害和扭曲,而且会对社会大众的心理与行为造成恶劣的影响甚至负面诱导。
三是个体压力,我们认为这种来自员工自身方面的原因也不容忽视。它可从两个方面说明。一方面是家庭压力。如夫妻冲突或离异、家庭成员关系失和、代际矛盾冲突、亲属的生老病死或意外事故、家庭贫困、本人生病或失恋、失学、失业等等产生的压力。另一方面是由于个人认知偏差或思维方式、价值观的片面性而产生的自我精神压力。如有些员工不愿主动与人交流,不太善于与人交往,包括与同事沟通,与老板交流,与客户交往。时间一长,老板、同事和客户也就慢慢疏远了他。另外,有的人贪欲无度,名利财色收集于一身,一样也放不下,直至被贪欲的重负压死趴下;有的过份苛求自己完美无瑕,以致在心中形成块垒;有的忧虑过度而常怀杞人之思;有的固执地要为不可为之事;形成一种放不下、看不破、解不开的“心锁”,造成精神自缚。
三、维护职工心理健康是工会工作新重点
面对职工日益上升的心理疾病和精神疾患趋势,如何帮助他们走出阴影,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在力倡和-谐社会的今天,就显得尤为重要。工会干部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努力保障员工的身心健康,为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工会在缓解员工心理压力方面应有所作为。作为员工的“贴心人”和“坚强后盾”,工会不仅要维护员工的物质权益,也要关心员工的精神权益。要把关心职工心理健康作为工会维权的一个新的重点。
第一,在全社会要营造一种关爱、尊重劳动者的氛围。王兆国主席在全总十四届十一次主席团扩大会上强调“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工人阶级作为领导阶级,理应得到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前面讲到由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等造成的社会压力,就要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等等改革去加以克服。改革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但首要的生产力是劳动者本身。如果深化改革能使劳动者从不公平、不公正、不公开的体制机制中解放出来,从人治、专制、特权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从司法腐-败、吏治腐-败和恃强凌弱、仗势欺人等社会状况下解放出来,获得自由、平等、民-主、全面的发展。那么,人们受到的不当的社会经济、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科技等等体制、机制的客观压力就会大大减轻,形成“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局面”。在这种心情舒畅的局面下,心理疾病就失去了大量滋生蔓延的大背景和大气候。
第二,工会要代表职工积极与用人单位沟通和协商,通过加强民-主管理来改善企业管理以调减职业压力。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让工作变得更安全、更健康、更愉快”;有专家也指出,“压力与情绪管理已成为21世纪企业管理最为迫切的课题之一。”改善企业管理的方向,就是改革在旧的发展观指导下形成的以物为本的企业管理观念、制度、行为与模式,建立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制度、行为和模式。大量研究表明,在职业生涯中,一个人受尊重的程度越高,他受到的压力就越小,或他承受压力的能力就越强。事实也证明,一个人在工作学习中的自主性越大,在竞争中感受到的公正性、公平性和透明度越大,在生活、工作、学习中得到的关爱和帮助越大,他感受到的职业压力就越小,或者说他承受职业压力的能力就越强。一句话,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职业压力就会保持在一个合理而适度的水平上,使员工保持在高效、健康、愉悦和昂扬向上的职业状态。
第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工会可以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热线和咨询中心,由训练有素的心理咨询员帮助员工,用干部职工心理上容易接受、愿意接受的方式开展心理辅导,努力帮助干部职工解决心理方面的疑难,自觉保持卫生、健康、平衡的心态。使工会组织成为职工的“心灵驿站”。对有关人员进行事前辅导、心理干预,帮助其释放压力,树立自信心可以专兼结合:一方面聘请心理卫生顾问,为干部职工提供专家型心理辅导;另一方面让心理素质较好和有一定心理卫生保健知识的干部职工,担任兼职心理卫生辅导员,实施零距离的日常心理辅导。尤其是在干部职工生病住院、家庭出现困难、工作出现差错、同志间有了分歧、有错误苗头以及岗位变动等关键时刻,能提前介入、及时谈心、倾听意见、进行心理评估和辅导。此外,工会还要针对职工的心理特点及知识要求,采用开设健康教育讲座,利用广播、电视、黑板报等宣传工具,让职工从多角度、多渠道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引导职工正确认识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鼓励职工遇到心理问题时积极寻求帮助,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第四,工会还应该引导职工本人积极调整心态,学会自我放松和自我平衡;学会换个角度和换一种心态去看待每天的工作与生活;学会发现工作中的情趣,享受工作中的乐趣。面对同样的压力,不同的个体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有的感到压力很大,有的会感到不过尔尔。因此,自我学习、提高素质以应对压力、降低压力引起的不良的心理、生理和行为反应,是员工保持自我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心理学研究表明,具有物质主义倾向的人更容易陷入忧郁和焦虑之中,更难感到幸福和快乐。所谓“有容乃大,无欲则刚”,这里的无欲是指无贪欲而非毫无欲望。适度的欲望是持续前进的动力,但膨胀的物欲、名欲和色欲等则可能导致毁灭。要学会自我担当也要学会自我放下。只有放得下才能拿得起。拿得起也放得下的人,是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是能够从容应对各种压力、活出人生精彩的人。所谓“看得破”,不是说对什么都抱无所谓的态度,而是说懂得顺其自然,顺应潮流,顺应规律,不存非分之想,不悖自然之理,不为不可为之事,不求不应得之财。如此,我们才会真正把压力转化为动力,享受劳动、享受学习、享受工作、享受人生。总而言之,缓解职工压力,疏导其负面情绪,营造一种和-谐的工作氛围,建立起成熟的职工心理预警和平衡机制,需要企业、员工、工会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不关心员工心理健康的老板不是好老板;不关心员工心理健康的企业不是负责任的企业;不关心员工心理健康的工会当然也算不上是称职的工会!
蓝色对心理的作用篇八
到了张博士那里,她建议我去看骨外科,我更加觉得没有救了……
昨天一早,就去医院挂号,排队!结果在骨外科医生那里,什么都没有做!没有开药(他说对胃不好)没有治疗方案(他说只要保暖,适当的`活动)
敢情这是没有什么可医的节奏啊!我还担心什么呢?
我的担心解除啦!立刻食欲大开——吃了一大碗面条!晚上继续跳广场舞——还别说,开始,胳膊有点儿沉,跳了15分钟之后,就轻松了许多!
俗话说:心里有鬼,怕适应神。看来,有时候真是心理作用啊!
这件事启示我,永远要做个豁达开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