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是一种常见的书面形式,用于传达信息、分析问题和提出建议。它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学术研究、商业管理、政府机构等。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报告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篇一
20xx年整体来说全国的情况不是很好,也就大约 70%左右,相比之下,全国的211高校,985高校的就业情况要好点,可以达到80%以上!
据教育部的统计,20xx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xx年增加64万人。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还将继续增加, “20xx年毕业大学生实际就业率不到70%。”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说。
“20xx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简称人保部)召开的20xx年四季度新闻发布会上,人保部发言人尹成基表示。
多数学生对于“务实”有新的认识,就业期望趋向现实,主要表现在工作单位、工作区域等方面。
(1)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
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41。76%、28。57%、27。84%。调查显示,在面得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
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选项占27。84%,有过四分之一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等因素。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其利与弊何在?其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忧虑的是它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这种现象还可以从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评价中看出。22。92%的同学对就业前景持有“不容乐观”的评价,这里除了客观实在的因素影响外,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因素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必要的。
(2)就业取向: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发达地区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占66。54%。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再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密切相关。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且就业岗位多元化,这是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3)职业价值:结合专业特色,务实肯干
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上,更多的是趋向于“学校或科研机构”、“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
1、客观原因
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人认为根本性的原因在于现行就业制度、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结构、用人单位现状及用人单位的陈旧观念、以及大学生本身存在的问题等等。客观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正确分析大学生就业的障碍,寻求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是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办法。
(1) 政策方面的原因
第一,劳动、人事制度、户籍、档案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不到位、不完善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尽管我国己进入市场经济时期,但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使不少缺位以待的用人单位受到用人的限制。据调查,不少中小型私营(股份)企业急需大学水平的管理技术人员,却因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径,不能解决大学生的派遣、户口、编制、档案管理等问题,导致一些大学生担心丧失自己的“身份”而望职兴叹,企业也就招不到人。20xx年就业的部委属高校毕业生到教学科研等事业单位为31。6%,到国有企业为31。5%,到民营三资企业为26。2%,其他就业为10。7%。而从当前城镇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状况看,个体私营和股份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己经占60%,但是,由于很大一部分个体私营企业不能解决“三险一金”(三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一金:住房公积金)而被大学毕业生放弃。
第二,就业程序复杂、就业渠道不畅,阻碍了大学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整个社会缺乏顺利就业的软环境,影响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供需主体的体制性、机制性的障碍仍存在。很多地方对于录用大学生有户口、用人指标的限制,有的还有干部身份的要求;民营、外资企业不能根据需要招聘大学生,企业的用人自主权没有到位;有些高校毕业生还面临出地出系统等要交费的障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不成熟,供需见面会还很不完善,处于“粗放”的运作和初级的中介形式。缺少统一平台的互联网信息发布渠道,信息化管理手段得不到充分利用。
(2)高校方面的原因
第一,高校大规模扩招,造成就业市场“供大于求”。造成目前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许多人认为是因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太多了,用不完了,过剩了。其实,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5%左右,而发达国家的这个数字己经达到1/3。因此,我国的人才过剩是相对过剩。而且,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跟不上高校教育扩招的步伐,也为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制造了假象。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在大城市、大企业、大公司,人才济济,人满为患,是过剩了。而一些中小企业,事业单位,偏远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则是人才稀疏,人才缺乏。
第二,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层次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水平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在大学生就业己经市场化的情况下,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却显得十分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是教育的特点,但没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并主动调整,进一步放大了专业及课程设置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结构严重失衡。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竞争优势。
(3)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
首先,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进行的机构改革大大冲击了大学生就业。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曾经是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主力军。1998年以后,随着政府机关进行机构改革,精简人员。精简下来的人员多数要流向事业单位,而事业单位本身也在进行定编定员,另外,国有大中型企业多数存在冗员过多,超编运转,包袱过重的问题,继而实行分流下岗,减员增效。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许多企业由于经营不善也在面临着破产倒闭。面临着自身的生存危机,接纳大学毕业生的容量相当有限,很难给大学生就业提供畅通的就业之路。
其次,多数用人单位都走入了重“名牌”轻“一般”、“惟学历是瞻”的怪圈。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用人单位也逐渐提高了用人的标准。他们将目光锁定在少数的名牌大学毕业生身上,放在了研究生、博士生身上。相对于名牌、重点院校的大学生而言,不少一般本科院校、专科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存在一定的“品牌劣势”。从中国高等学校的发展现状分析,高等学校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均,办学质量差异较大,导致了用人单位对重“名牌”轻“一般”的怪现象找到理由和借口。
2、 主观原因
(1)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值
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值,是导致就业难的主观原因,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始终居高不下。非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大院所、大企业不去,希望能去的单位名声好、工作条件好、待遇好、甚至有出国机会等等。举个例子:《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对全国28所大学、3万多名大学生作过“您最想到下列哪个城市工作?”的调查。在列出的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八大城市中,想到上海发展的大学生最多,获选率为32。3%,紧随其后的是北京(27。7%),两个城市的获选率之和达到了60%,成为大学生心目中发展事业的最理想城市:另外,像深圳这样的特区城市也较受欢迎,获选率为12。1%:但是一些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和内陆开放程度较小的城市则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很小,只有0。94%和0。52%的大学生愿意到重庆和武汉去上作。而目前实际最需要毕业生的恰恰是那些边远地区的中小城市和基层一线的中小单位。毕业生想去的单位去不了,而能去的单位毕业生又不予选择。于是出现了“有人无业、有业无人”的现象。
(2)自身综合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存在较大差距,加大了毕业生就业难度。现在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毕业生诚实守信,勤奋敬业,而且还要求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也是用人单位看好的主要方面。用人单位重视人品和能力,对专业的要求反而有所淡化。不少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持“宁缺勿滥”的态度。因此,学生干和学生党员以及那些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强、敬业精神好以及“一专多能” 的毕业生越来越受欢迎。用人单位看重的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3) 大学生诚信缺失造成就业危机
诚信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基本要求。在就业情况日趋严峻的形势下,毕业生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为了能够在社会中寻求一席立足之地,有些学生不从筑高自身的实力出发,而是挖空心思如何包装自己。正常的包装无可厚非,但是失真的包装会演变成伪装。这样一来就业诚信缺失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使得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实际能力产生怀疑,结果只能是大学生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15]。
1、 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
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必须加大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力度。要加大用人机制、单位编制等制度的改革,扩大机关、事业、企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使用人单位真正做到有用的人进,无用的人能出;加强户籍制度的改革,为边远地区、小城镇、农村的大学毕业生开方便之门,使人才能合理流动;要建立起完善的与毕业生就业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对未就业的大学生提供服务。
2、 调整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
在当前飞速变化的时代,大学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就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当今世界正由工业化社会走向市场、信息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国间生产、流通、运输、资讯领域的相互依存关系日益紧密,整个世界将如同一个地球村,谁都无法完全正确的预料未来世界的变化。这就决定现代大学必须是面对未来开放式的,其课程也应从过去那种封闭状态走出来。
在课程布局上,应适当减少某些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的比重。一方面,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发挥他们的所长。另一方面,这也有利于向学生提供反映社会文化各个领域发展的最新成果。因为现代社会知识急剧增加和迅速老化,选修课的开设有助于弥补必修课无法及时反映这一动态的缺陷。
3 、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都是针对毕业生开设的,通过几次的座谈会、报告会、讲座等等就算完成就业指导上作了。
对于一年级的新生,应该着重进行心理指导,重点帮助大学生尽快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结合入学的专业思想教育,逐步引导他们根据自身的特点初步设计职业发展的方向。在这个阶段,要向他们介绍本专业就业的大致情况,让他们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及适应职业的特点和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引导他们尽早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养成独立思考、自觉学习、努力奋斗的良好习惯。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应着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这个阶段,要通过对社会各种职业的全面了解,帮助他们分析自我的能力、优势和存在的缺陷,引导大学生要根据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完善自己,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打好专业基础,建立合理知识和能力结构。要对其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激发成才意识和行为。
对于三年级的同学,要给予一定的实习和锻炼的机会,让他们直接地去体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帮助他们认清专业所适应的工作领域,并与自己的特点和能力相对照,继续培养和发展与其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优势,对其原定的职业目标做出适当的调整。对于大三的学生,还有一个重要指导内容就是要逐渐分析整个社会及大学生就业形势,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对毕业生的指导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点,这一阶段,指导的重点在于传达就业方针政策、分析预测就业形势、指导大学生作好如何获取就业信息、如何进行面试,如何克服心理障碍等就业准备,处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临时性问题。
1 胡志宇.当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初探[d].20xx。12
3 刘常云.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模式研究[j].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xx。8
5 田丽娟.试析人才市场中的结构性失业[j].唐都学刊.20xx。5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篇二
同学:
你好,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整个社会对高等学校毕业生的要求进一步扩大.近些年,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大学生就业市场出现了新的形势.为了更好的`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心态,以便为广大同学在求职时提供更好的参考意见.我们特别组织了这次调查,希望能够得到你们的支持与合作,本问卷不对外公开,情如实填写.
1.认为现在形势如何?()
a.形势严峻,就业难;b.形势正常;c.形势较好,就业容易;d.不了解
2.你对基本就业程序了解吗?()a.是;b.否;c.一般
3.你学习是么专业______你认为所学专业前景如何?()
a.很有前途b.较有前途c.无所谓d.较无前途e.很无前途
4.你认为自己的专业技能如何?()
a.很好;b.强;c.一般;d.较弱;e.很弱
5.你认为在就业时,什么最重要()
a.专业;b.学校;c.个人能力;d.其它_________
6你愿意放弃自己的专业,选择一个能够解决就业问题的工作吗?()
a.是;b.否;c.不知道
7.参加工作的第一份工作,你最想做什么职业___________
8.如果专业不对口,你会选择跳槽吗?()
a.会;b.不会;c.不知道
9.你有选择第二专业吗?你认为重要吗?()
a.有,非常重要;b.有,但不怎么重要;c.没有,重要;d.没有,不重要
10.你想过自主创业吗?()
a.是;b.否
11.如果是自主创业,你认为你最需要的是()
a.资金;b.政策支持;c.技术;d.其它_________
12.你愿意到中小城市或西部去发展吗?()
a.是;b.否
13.你有出国深造的打算吗?()
a.是;b.否
14.你认为你的工资是多少?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篇三
高中生的努力学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上一个好大学,有一个较高的的学历,继而获取一个好的职位。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中生应该有一个清醒的头脑,进行思考,高学历是否等于高就业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有了高学历是否就等于有了一个美好的未来,这关系到高中生的未来。因此,我们组进行了调查,对高学历与高就业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析。
研究方法
高三学生即将面临高考,而高考后对于大学及相关专业的选择更关系到他们的未来。那么,它他们对于高学历与就业的关系到底怎样,我们对100名学生10位老师.调查数据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和老师认为高学历与就业有关,只有少部
分学生认为高学历与就业无关,只有一位老师认为高学历与就业无关。由此可以得出,在未进入社会的在校高三学生眼中,高学历与与高就业有很大关系,在大多数老师眼中,高学历与高就业有关系。
对现大四学生的调查
现在的大四学生已经直接面临着就业问题,因此,我们对100名大四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数据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现大四大部分学生认为高学历与就业有直接关系,有小部分学生认为高学历与就业无关。因此,从整体上看大四学生认为高学历与就业有关。
3.相关资料观点及看法 很多人都认为有了高学历就能找到好工作,继而捧起金饭碗。然而在就业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劳动力过剩已不仅仅是困扰低学历者的问题,一大批拥有较多知识的高学历人才也正加入到失业大军中。现在揣着大学文凭在人才市场上屡屡碰壁者绝不稀罕。据北京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失业保险处的有关人士说,高学历失业的人群中毕业即失业的人要比就业以后再失业的多。
根据上海媒体的报道,上海市很多大学生因难以承受找工作屡战屡败的压力,自信心受到很大打击,还有的学生一边考研,一边找工作,心理承受不住了,纷纷走进心理中心咨询。一位学生已经悉数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所有招聘会,投出了上百份简历,参加过许多公司的面试,均以失败告终,现在变得心灰意懒,表示不打算继续找工作了。由此,可以看出现在社会上对高学历大学生和普通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都不容乐观。
现在大部分大学生都面临就业问题,即使是许多高学历的大学生也是如此,我们可以看出高学历与就业是有一定关系的,但并不是绝对的。学历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衡量的标准,它不是最重要的却是必需的。学历是一块敲门砖,同时也是一种标志,是一个人通常情况下经历历程的高度概括。没有高学历这个敲门砖,能够进入优秀企业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人力主管不会要一个没有较高文凭而又想谋求高职位的人。。在当今社会高学历容易就业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然而,工作经历同样重要。企业需要的是合格劳动力,并不希望要一个只会读书而缺乏必要的工作、实践能力的硕士毕业生。有过几年工作经验的人在对待相同类型的工作时,一定比“初来乍到”的硕士、博士做事成熟而周到,可是随着时间的延长,后者的“后劲”或许更足。唯有不断补充职业知识,方能快速提升自身的经验附加值,只是没有了高学历、高文凭,工作选择权的筹码却不知从何谈起。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篇四
20xx年整体来说全国的情况不是很好,也就大约 70%左右,相比之下,全国的211高校,985高校的就业情况要好点,可以达到80%以上!
据教育部的统计,20xx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xx年增加64万人。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还将继续增加, “20xx年毕业大学生实际就业率不到70%。”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说。
“20xx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简称人保部)召开的20xx年四季度新闻发布会上,人保部发言人尹成基表示。
多数学生对于“务实”有新的认识,就业期望趋向现实,主要表现在工作单位、工作区域等方面。
(1)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
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41。76%、28。57%、27。84%。调查显示,在面得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
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选项占27。84%,有过四分之一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等因素。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其利与弊何在?其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忧虑的是它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这种现象还可以从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评价中看出。22。92%的同学对就业前景持有“不容乐观”的评价,这里除了客观实在的因素影响外,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因素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必要的。
(2)就业取向: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发达地区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占66。54%。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再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密切相关。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且就业岗位多元化,这是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3)职业价值:结合专业特色,务实肯干
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上,更多的是趋向于“学校或科研机构”、“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
1、客观原因
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人认为根本性的原因在于现行就业制度、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结构、用人单位现状及用人单位的陈旧观念、以及大学生本身存在的问题等等。客观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正确分析大学生就业的障碍,寻求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是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办法。
(1) 政策方面的原因
第一,劳动、人事制度、户籍、档案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不到位、不完善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尽管我国己进入市场经济时期,但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使不少缺位以待的用人单位受到用人的限制。据调查,不少中小型私营(股份)企业急需大学水平的管理技术人员,却因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径,不能解决大学生的派遣、户口、编制、档案管理等问题,导致一些大学生担心丧失自己的“身份”而望职兴叹,企业也就招不到人。20xx年就业的部委属高校毕业生到教学科研等事业单位为31。6%,到国有企业为31。5%,到民营三资企业为26。2%,其他就业为10。7%。而从当前城镇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状况看,个体私营和股份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己经占60%,但是,由于很大一部分个体私营企业不能解决“三险一金”(三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一金:住房公积金)而被大学毕业生放弃。
第二,就业程序复杂、就业渠道不畅,阻碍了大学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整个社会缺乏顺利就业的软环境,影响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供需主体的体制性、机制性的障碍仍存在。很多地方对于录用大学生有户口、用人指标的限制,有的还有干部身份的要求;民营、外资企业不能根据需要招聘大学生,企业的用人自主权没有到位;有些高校毕业生还面临出地出系统等要交费的障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不成熟,供需见面会还很不完善,处于“粗放”的运作和初级的中介形式。缺少统一平台的互联网信息发布渠道,信息化管理手段得不到充分利用。
(2)高校方面的原因
第一,高校大规模扩招,造成就业市场“供大于求”。造成目前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许多人认为是因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太多了,用不完了,过剩了。其实,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5%左右,而发达国家的这个数字己经达到1/3。因此,我国的人才过剩是相对过剩。而且,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跟不上高校教育扩招的步伐,也为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制造了假象。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在大城市、大企业、大公司,人才济济,人满为患,是过剩了。而一些中小企业,事业单位,偏远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则是人才稀疏,人才缺乏。
第二,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层次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水平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在大学生就业己经市场化的情况下,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却显得十分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是教育的特点,但没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并主动调整,进一步放大了专业及课程设置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结构严重失衡。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竞争优势。
(3)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
首先,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进行的机构改革大大冲击了大学生就业。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曾经是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主力军。1998年以后,随着政府机关进行机构改革,精简人员。精简下来的人员多数要流向事业单位,而事业单位本身也在进行定编定员,另外,国有大中型企业多数存在冗员过多,超编运转,包袱过重的问题,继而实行分流下岗,减员增效。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许多企业由于经营不善也在面临着破产倒闭。面临着自身的生存危机,接纳大学毕业生的容量相当有限,很难给大学生就业提供畅通的就业之路。
其次,多数用人单位都走入了重“名牌”轻“一般”、“惟学历是瞻”的怪圈。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用人单位也逐渐提高了用人的标准。他们将目光锁定在少数的名牌大学毕业生身上,放在了研究生、博士生身上。相对于名牌、重点院校的大学生而言,不少一般本科院校、专科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存在一定的“品牌劣势”。从中国高等学校的发展现状分析,高等学校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均,办学质量差异较大,导致了用人单位对重“名牌”轻“一般”的怪现象找到理由和借口。
2、 主观原因
(1)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值
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值,是导致就业难的主观原因,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始终居高不下。非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大院所、大企业不去,希望能去的单位名声好、工作条件好、待遇好、甚至有出国机会等等。举个例子:《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对全国28所大学、3万多名大学生作过“您最想到下列哪个城市工作?”的调查。在列出的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八大城市中,想到上海发展的大学生最多,获选率为32。3%,紧随其后的是北京(27。7%),两个城市的获选率之和达到了60%,成为大学生心目中发展事业的最理想城市:另外,像深圳这样的特区城市也较受欢迎,获选率为12。1%:但是一些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和内陆开放程度较小的城市则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很小,只有0。94%和0。52%的大学生愿意到重庆和武汉去上作。而目前实际最需要毕业生的恰恰是那些边远地区的中小城市和基层一线的中小单位。毕业生想去的单位去不了,而能去的单位毕业生又不予选择。于是出现了“有人无业、有业无人”的现象。
(2)自身综合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存在较大差距,加大了毕业生就业难度。现在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毕业生诚实守信,勤奋敬业,而且还要求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也是用人单位看好的主要方面。用人单位重视人品和能力,对专业的要求反而有所淡化。不少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持“宁缺勿滥”的态度。因此,学生干和学生党员以及那些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强、敬业精神好以及“一专多能” 的毕业生越来越受欢迎。用人单位看重的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3) 大学生诚信缺失造成就业危机
诚信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基本要求。在就业情况日趋严峻的形势下,毕业生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为了能够在社会中寻求一席立足之地,有些学生不从筑高自身的实力出发,而是挖空心思如何包装自己。正常的包装无可厚非,但是失真的包装会演变成伪装。这样一来就业诚信缺失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使得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实际能力产生怀疑,结果只能是大学生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15]。
1、 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
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必须加大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力度。要加大用人机制、单位编制等制度的改革,扩大机关、事业、企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使用人单位真正做到有用的人进,无用的人能出;加强户籍制度的改革,为边远地区、小城镇、农村的大学毕业生开方便之门,使人才能合理流动;要建立起完善的与毕业生就业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对未就业的大学生提供服务。
2、 调整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
在当前飞速变化的时代,大学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就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当今世界正由工业化社会走向市场、信息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国间生产、流通、运输、资讯领域的相互依存关系日益紧密,整个世界将如同一个地球村,谁都无法完全正确的预料未来世界的变化。这就决定现代大学必须是面对未来开放式的,其课程也应从过去那种封闭状态走出来。
在课程布局上,应适当减少某些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的比重。一方面,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发挥他们的所长。另一方面,这也有利于向学生提供反映社会文化各个领域发展的最新成果。因为现代社会知识急剧增加和迅速老化,选修课的开设有助于弥补必修课无法及时反映这一动态的缺陷。
3 、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都是针对毕业生开设的,通过几次的座谈会、报告会、讲座等等就算完成就业指导上作了。
对于一年级的新生,应该着重进行心理指导,重点帮助大学生尽快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结合入学的专业思想教育,逐步引导他们根据自身的特点初步设计职业发展的方向。在这个阶段,要向他们介绍本专业就业的大致情况,让他们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及适应职业的特点和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引导他们尽早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养成独立思考、自觉学习、努力奋斗的良好习惯。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应着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这个阶段,要通过对社会各种职业的全面了解,帮助他们分析自我的能力、优势和存在的缺陷,引导大学生要根据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完善自己,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打好专业基础,建立合理知识和能力结构。要对其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激发成才意识和行为。
对于三年级的同学,要给予一定的实习和锻炼的机会,让他们直接地去体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帮助他们认清专业所适应的工作领域,并与自己的特点和能力相对照,继续培养和发展与其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优势,对其原定的职业目标做出适当的调整。对于大三的学生,还有一个重要指导内容就是要逐渐分析整个社会及大学生就业形势,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对毕业生的指导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点,这一阶段,指导的重点在于传达就业方针政策、分析预测就业形势、指导大学生作好如何获取就业信息、如何进行面试,如何克服心理障碍等就业准备,处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临时性问题。
1 胡志宇.当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初探[d].20xx。12
5 田丽娟.试析人才市场中的结构性失业[j].唐都学刊.20xx。5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篇五
20xx年整体来说全国的情况不是很好,也就大约 70%左右,相比之下,全国的211高校,985高校的就业情况要好点,可以达到80%以上!
据教育部的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xx年增加64万人。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还将继续增加, “2008年毕业大学生实际就业率不到70%。”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说。
“20xx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简称人保部)召开的20xx年四季度新闻发布会上,人保部发言人尹成基表示。
多数学生对于“务实”有新的认识,就业期望趋向现实,主要表现在工作单位、工作区域等方面。
(1)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
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41。76%、28。57%、27。84%。调查显示,在面得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
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选项占27。84%,有过四分之一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等因素。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其利与弊何在?其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忧虑的是它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这种现象还可以从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评价中看出。22。92%的同学对就业前景持有“不容乐观”的评价,这里除了客观实在的因素影响外,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因素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必要的。
(2)就业取向: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发达地区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占66。54%。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再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密切相关。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且就业岗位多元化,这是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3)职业价值:结合专业特色,务实肯干
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上,更多的是趋向于“学校或科研机构”、“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
1、客观原因
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人认为根本性的原因在于现行就业制度、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结构、用人单位现状及用人单位的陈旧观念、以及大学生本身存在的问题等等。客观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正确分析大学生就业的障碍,寻求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是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办法。
(1) 政策方面的原因
第一,劳动、人事制度、户籍、档案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不到位、不完善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尽管我国己进入市场经济时期,但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使不少缺位以待的用人单位受到用人的限制。据调查,不少中小型私营(股份)企业急需大学水平的管理技术人员,却因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径,不能解决大学生的派遣、户口、编制、档案管理等问题,导致一些大学生担心丧失自己的“身份”而望职兴叹,企业也就招不到人。2004年就业的部委属高校毕业生到教学科研等事业单位为31。6%,到国有企业为31。5%,到民营三资企业为26。2%,其他就业为10。7%。而从当前城镇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状况看,个体私营和股份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己经占60%,但是,由于很大一部分个体私营企业不能解决“三险一金”(三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一金:住房公积金)而被大学毕业生放弃。
第二,就业程序复杂、就业渠道不畅,阻碍了大学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整个社会缺乏顺利就业的软环境,影响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供需主体的体制性、机制性的障碍仍存在。很多地方对于录用大学生有户口、用人指标的限制,有的还有干部身份的要求;民营、外资企业不能根据需要招聘大学生,企业的用人自主权没有到位;有些高校毕业生还面临出地出系统等要交费的障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不成熟,供需见面会还很不完善,处于“粗放”的运作和初级的中介形式。缺少统一平台的互联网信息发布渠道,信息化管理手段得不到充分利用。
(2)高校方面的原因
第一,高校大规模扩招,造成就业市场“供大于求”。造成目前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许多人认为是因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太多了,用不完了,过剩了。其实,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5%左右,而发达国家的这个数字己经达到1/3。因此,我国的人才过剩是相对过剩。而且,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跟不上高校教育扩招的步伐,也为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制造了假象。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在大城市、大企业、大公司,人才济济,人满为患,是过剩了。而一些中小企业,事业单位,偏远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则是人才稀疏,人才缺乏。
第二,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层次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水平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在大学生就业己经市场化的情况下,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却显得十分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是教育的特点,但没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并主动调整,进一步放大了专业及课程设置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结构严重失衡。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竞争优势。
(3)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
首先,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进行的机构改革大大冲击了大学生就业。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曾经是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主力军。1998年以后,随着政府机关进行机构改革,精简人员。精简下来的人员多数要流向事业单位,而事业单位本身也在进行定编定员,另外,国有大中型企业多数存在冗员过多,超编运转,包袱过重的问题,继而实行分流下岗,减员增效。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许多企业由于经营不善也在面临着破产倒闭。面临着自身的生存危机,接纳大学毕业生的容量相当有限,很难给大学生就业提供畅通的就业之路。
其次,多数用人单位都走入了重“名牌”轻“一般”、“惟学历是瞻”的怪圈。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用人单位也逐渐提高了用人的标准。他们将目光锁定在少数的名牌大学毕业生身上,放在了研究生、博士生身上。相对于名牌、重点院校的大学生而言,不少一般本科院校、专科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存在一定的“品牌劣势”。从中国高等学校的发展现状分析,高等学校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均,办学质量差异较大,导致了用人单位对重“名牌”轻“一般”的怪现象找到理由和借口。
2、 主观原因
(1)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值
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值,是导致就业难的主观原因,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始终居高不下。非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大院所、大企业不去,希望能去的单位名声好、工作条件好、待遇好、甚至有出国机会等等。举个例子:《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对全国28所大学、3万多名大学生作过“您最想到下列哪个城市工作?”的调查。在列出的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八大城市中,想到上海发展的大学生最多,获选率为32。3%,紧随其后的是北京(27。7%),两个城市的获选率之和达到了60%,成为大学生心目中发展事业的最理想城市:另外,像深圳这样的特区城市也较受欢迎,获选率为12。1%:但是一些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和内陆开放程度较小的城市则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很小,只有0。94%和0。52%的大学生愿意到重庆和武汉去上作。而目前实际最需要毕业生的恰恰是那些边远地区的中小城市和基层一线的中小单位。毕业生想去的单位去不了,而能去的单位毕业生又不予选择。于是出现了“有人无业、有业无人”的现象。
(2)自身综合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存在较大差距,加大了毕业生就业难度。现在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毕业生诚实守信,勤奋敬业,而且还要求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也是用人单位看好的主要方面。用人单位重视人品和能力,对专业的要求反而有所淡化。不少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持“宁缺勿滥”的态度。因此,学生干和学生党员以及那些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强、敬业精神好以及“一专多能” 的毕业生越来越受欢迎。用人单位看重的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3) 大学生诚信缺失造成就业危机
诚信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基本要求。在就业情况日趋严峻的形势下,毕业生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为了能够在社会中寻求一席立足之地,有些学生不从筑高自身的实力出发,而是挖空心思如何包装自己。正常的包装无可厚非,但是失真的包装会演变成伪装。这样一来就业诚信缺失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使得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实际能力产生怀疑,结果只能是大学生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15]。
1、 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
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必须加大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力度。要加大用人机制、单位编制等制度的改革,扩大机关、事业、企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使用人单位真正做到有用的人进,无用的人能出;加强户籍制度的改革,为边远地区、小城镇、农村的大学毕业生开方便之门,使人才能合理流动;要建立起完善的与毕业生就业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对未就业的大学生提供服务。
2、 调整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
在当前飞速变化的时代,大学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就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当今世界正由工业化社会走向市场、信息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国间生产、流通、运输、资讯领域的相互依存关系日益紧密,整个世界将如同一个地球村,谁都无法完全正确的预料未来世界的变化。这就决定现代大学必须是面对未来开放式的,其课程也应从过去那种封闭状态走出来。
在课程布局上,应适当减少某些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的比重。一方面,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发挥他们的所长。另一方面,这也有利于向学生提供反映社会文化各个领域发展的最新成果。因为现代社会知识急剧增加和迅速老化,选修课的开设有助于弥补必修课无法及时反映这一动态的缺陷。
3 、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都是针对毕业生开设的,通过几次的座谈会、报告会、讲座等等就算完成就业指导上作了。
对于一年级的新生,应该着重进行心理指导,重点帮助大学生尽快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结合入学的专业思想教育,逐步引导他们根据自身的特点初步设计职业发展的方向。在这个阶段,要向他们介绍本专业就业的大致情况,让他们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及适应职业的特点和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引导他们尽早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养成独立思考、自觉学习、努力奋斗的良好习惯。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应着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这个阶段,要通过对社会各种职业的全面了解,帮助他们分析自我的能力、优势和存在的缺陷,引导大学生要根据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完善自己,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打好专业基础,建立合理知识和能力结构。要对其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激发成才意识和行为。
对于三年级的同学,要给予一定的实习和锻炼的机会,让他们直接地去体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帮助他们认清专业所适应的工作领域,并与自己的特点和能力相对照,继续培养和发展与其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优势,对其原定的职业目标做出适当的调整。对于大三的学生,还有一个重要指导内容就是要逐渐分析整个社会及大学生就业形势,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对毕业生的指导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点,这一阶段,指导的重点在于传达就业方针政策、分析预测就业形势、指导大学生作好如何获取就业信息、如何进行面试,如何克服心理障碍等就业准备,处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临时性问题。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篇六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就业难度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逐步增多,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为了解我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自身素质的评价,学校就业指导,对就业形势的看法,旨在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影响;经过对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调查,更好地调节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供需关系;为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作一个新的描述;帮忙大学生尽快认识自我,学校为学生供给就业引导,使学生能谋取梦想职业。为同学们在今后的求职就业过程中供给参考。
20xx年10月20日~20xx年11月25日
广州大学学生
大学生就业观调适对策
学生为主,一方面了解他们的就业观念,另一方面期望能经过对广州大学学生的调查,帮忙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心态,正确的择业观。
在被调查的对象中,100%的人认为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困难,可见此刻的大学生对自我未来的就业还是一片迷茫的,大学生对就业蒙上了一层迷雾,自我感觉就业困难重重。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但一些问题也由此而带来,教育大众化要求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
83%的同学选择在东南沿海工作,因为本学校在广州,所以广东以及东南地区的学生占很大比例,有一些外省或者本地同学处于一些研究对工作地点无要求,还有少部分同学要求在家乡工作,这样的选择结果,不禁让人担心,大学生的自我观念太强,没有太多服务社会的意念,我想这样的就业观念还是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努力,去改变大学生的想法,此刻一向都有说支援西部,如果大学生都没有榜样去支援,那还会有多少的人会去。这一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包括学校,政府,社会和大学生自我。
在问到自我此刻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当前的竞争状况时,36%的人对自我没有信心,41%的人觉得一般,23%的人选择不明白,由此可见大学生还是对自我所学的专业充满着疑问,没有很好地去了解自我所学的专业,对自我的实力存在着质疑。
在被调查的对象中,46%的人能够理解就业与专业不对口的工作,30%的人则是先就业,后找自我专业对口的工作,24%的人则是因为就业,而无奈理解。这一是个还不错的结果,可见此刻的大学生并没有执意要找自我的`专业对口工作,而是在就业中慢慢地来,先就业后找自我专业对口的工作,这是一个不错的开端。
在问到对自我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时,80%的人选择的事3001-5000元,17%的人选择20xx-3000元的范围。这一数据充分体现了,此刻的高职大学生的第一份工作的期望薪酬大多数是介于中层薪酬的,既不太高,也不太低,此刻的大学生的就业越来越理性了。
在择业的时候,更多的人注重的是企业所在城市,工资与福利待遇,还有就是工作环境与工作的稳定性。这样的选择是比较理性的,更多的是工作的安稳性和公司的待遇问题,但我们再择业的时候也应研究一下该公司的发展前景,这样才能有更多的发展自我的空间。
在问到学校对大学生最应当培养的本事时,大多数的人是全选的,可见高职大学生渴求的是全方面的发展,不断地提升自我,充实自我,这一选项也给了高职院校一些启示,在培养学生的时候,是否做到了全方面地去发展学生,培养学生。
经过这些的问题分析总结,最终得出了一个基本的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发挥个人特长,贴合个人兴趣,薪酬介于中层,企业待遇较好,就职地点是:经济较发达地区。
从20xx年毕业生人数突破600万以来,每年仍在增加,去年已达670万,20xx年估计近700万。中国超过700万人口的城市有几个,但我们一年的毕业生却有700万,再加上近三年未实现稳定就业的,何止1000万。大学生就业压力大是事实,这是社会问题,不是谁能够随便解决的,但对于我们每一个人,却是很现实的问题,我们必须解决。毕业了,意味着我们要工作,要独立生活,要赚钱养活自我。一个月没工作,这个月的生活费便是问题。所以——不能哭泣,生活不相信眼泪。我们必须进取应对,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1.充分了解自我所学专业
所谓充分了解自我所学的专业,就是了解自我所学专业是什么,学什么,有什么特色,在社会上的就业度是怎样的,自我专业的发展前景是怎样的,你自我的努力方向是什么等等,仅有在充分了解自我所学专业的基础上,我们才会有清晰地思路去学,去研究自我应当要怎样去应对自我的未来之路,未来的就业方面。以至于,我们在踏入社会的时候,不会是一片迷茫和无知,只是认识到就业的严峻,而不会有所准备。
2.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此刻的社会,能够说竞争力是十分强大的,多数学生只会一味埋怨,学生太多,就业压力大,却不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必须承认,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呈逐年下降趋势。就业压力大的大环境我们无法改变,我们能改变的仅有我们自我。不要做无用的埋怨,进取应对困难和挫折,采取措施,积极主动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篇七
作为一个来自农村的师范生,在毕业以后很大程度上要回生源地就业。然而,毕业就能就业吗?答案是否定的。纵观近几年家乡教育师资发展状况,就能发现现在的就业形势相当严峻。
我来自xx市xx区,现就将寒假期间通过走访调查得到的有关xx区优秀教师就业,从业状况总结如下:
一、优秀教师职业在xx区的受欢迎程度
xx区位于八百里秦川中段,自古风调雨顺,基本没有遭受过重大的自然灾害,人们都过惯了安静平稳的生活,这种思想观念也深深的影响着当代xx人的就业方向、医生和优秀教师是这里最受欢迎的两大职业,这两大职业,不怕风吹日晒,有稳定的收入,有充足的节假日休息时间,而这两个职业相比,很多人又会选择优秀教师,固为这个行业更容易入门,优秀教师比医生好当,更是随着现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各行业都在裁员减薪,而优秀教师这个职业基本是个终生职业,不怕下岗,而且这几年的工资有较大增长,所以,顺理成章的是家乡人最看好的职业。
二、xx区现在的优秀教师资源状况:
三、xx区的优秀教师来源
现在从教的优秀教师,大部分来自:凤翔师范和xx文理,这两所学校在xx地区影响较大,凤翔师范是上世纪xx最有名的中专师范院校,现在小学、中学和部分高中的优秀骨干优秀教师都是从这里毕业,不过现在它的作用明显被xx文理学院取代,现在xx区的年青优秀教师很大程度上来自xx文理。因为他们在xx学习,较在外地学习的同学更了解xx的教育现状,他们在当地学校进行毕业实习,和学校之间彼此知根知底,在竞聘过程中近水楼台先得月,这给在外地学习的同学返回就业带来了明显的压力。
四、如何顺利在xx区就业
首先,在校期间,应有较丰富的知识储备,进入中、小学教收,不一定他在大学期间学什么专业就会当什么优秀教师,有可能学数学的要去教物理,而学生物的要去教化学,甚至一个人负责两门不同的课程,所以在学校期间应该涉猎相当一部分与专业课有联系的知识,做到有备无患,关键时候成为自己的亮点。
其次,作为优秀教师应该掌握过硬的优秀教师职业技能,三笔字、普通话演讲、全能讲课等,都能精通,最好在其中有一项专长,使自己有别于千篇一律的应聘者。
最后,应该多和以前中学的优秀教师,班主任去交流沟通,及时了解xx区的优秀教师资源动态,向他们借鉴一些从教的经验,有条件的话和他们保持深入长期的联系,让他们在关键时候为你指点迷津,没条件的话,也要想办法去创造条件,这样一定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是我对xx区优秀教师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不够全面,还待平时深入了解分析。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篇八
我国大学扩招后,应届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也就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式近3年来连遭打击,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80份,实际547份,回收率为94.3%。调查文件采用单项选择、不定项选择和主观题三种方式往返答题目。题目涉及大学生就业期看、就业素质的自我评价、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择业与就业的影响因素等方面,旨在对大学生就业期看与实际就业的相关题目进行实证研究,为高校就业指导和人才培养提供资料与对策研究依据。
调查结果呈现出几个题目:
(1)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
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44.76%、28.57%、27.84%。调查显示,在面得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
在此题目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选项占27.84%,有过四分之一学生希看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进步;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咨询因素,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等因素。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其利与弊何在?其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进步,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忧虑的是它反映出大学生心理咨询素质方面的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看趋于“非风险化”。22.92%的同学对就业远景持有“不容乐观”的评价,这里除了客观实在的因素影响外,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咨询素质因素题目。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咨询辅导工作是必要的。
(2)就业取向: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发达地区
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占66.54%。这说明两个题目: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再学习进步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密切相关。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且就业岗位多元化,这是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1)多数学生对职业价值标准上,把“工资福利待遇”、“实现自我价值”作为重点考虑。两项占的比例分别为36.62%、26%,具体情况调查结果见图4。
这与学生实际就业时考虑的因素一致,即把薪金与个人价值和能力的体现作为重点考虑因素。调查显示,学生的就业除了受薪酬的影响外,人生价值观中个人因素也很突出。但是,学生在进行人生选择时较多考虑个人因素,较少考虑社会需要,即使在追求自我实现时也折射出主要夸大的是“自我”而非“社会”的需要。对于这现象的利弊值得我们研究与思考。
(2)在就业过程中,有44%的学生以为“经验及实践能力”为最重要的因素。而“学历”、“毕业院校或专业”、“应聘技巧”则各占10.48%、10.34%、12.69%。这可能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的要求有关。
(1)多数学生的上风为“理论基础”、“专业技能”。
(2)有半数以上的学生以为自己的“实践能力”、“竞争与风险意识”处于劣势状态,它们分别达到了33.07%和30.69%;在学生以为自己最缺乏的素质方面中,“创新能力”、“实践工作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被纳进了前三项选择。其总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知识更新迅速,知识越来越深,越来越广,职业素质越来越综合;另—方面学校教育滞后,教育的知识结构不尽公道,使大学毕业生就业时普遍有压力感和不适应感,对自己所学习和把握的知识与技能缺乏自信。再一方面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咨询素质还没形成;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说得多却做得少,培养的覆盖范围也相对狭小,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培养的环境。除了进步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外,如何进步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咨询素质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将成为高校就业指导的两大课题。
(1)有过半数的学生反映:“不太满足”学生就业的指导工作。
(2)学生“希看学校在大学生就业成才方面着重给予哪些指导和帮助”时,
学生们有48.96%选择“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而“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和“注重社交能力指导”也占据一定的分量。从国家政策和从现实需要上出发,学生需要从就业观念向创业观念转变。在调查中,学生以为“培养自主创业精神”是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关键(占34.21%);而“加强高校就业指导”与“其他因素”也占很大的份量。针对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基本上还是局限于信息发布、政策宣传、技巧培训、协议办理等服务性工作。调研建议,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覆盖大学教育全过程。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仍然主要面对毕业班,但此时他们大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就业指导工作亟待从毕业班向低年级学生辐射,贯串大学教育全过程。具体来说,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该涵盖专业知识技能导航,如学习方法指导、新思想新观念先容、个人完善知识结构帮助等;健康成才导航,通过实施结对服务、心理咨询指南、交流讨论,对大学生在就业求知和个人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咨询困扰排忧解惑;法律导航,普及法律知识,加强法治意识、引导诚信意识。
从调查所反映出的题目来看,进一步实现我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治理规范化,特别是如何把就业指导工作切实纳进学校教书育人的整体工作轨道,还有值得深进研究和改进的地方。
择业是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也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咨询素质的一次检验。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择业心态十分复杂,各种矛盾和冲突交织在一起,对此我们应当进行认真的分析并加以积极的引导、疏导。
一、大学生择业心态特点
1、成就动机水平高,但害怕面对现实。大学生有强烈的成就感。在择业中,大学生的追求和憧憬更为强烈,有着希看成功和报效社会的强烈倾向。他们愿意为祖国繁荣富强贡献气力,有较高的抱负水平。不过现实却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
2、择业心理咨询期看高,但缺乏信心和竞争力。现代大学生的心理咨询期看值从进校开始就很高。这种高期看值历经四年更加高涨,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咨询期看值高就是其中一个突出表现。
3、实现自身价值愿看强,但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咨询预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进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大学生择业十分重视自身价值,追求自我实现,愿意根据自己的专业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往,到他们以为能实现自己“价值”的单位往。可是,他们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咨询预备,现实中不愿到艰苦的地方、到边远山区、到基层往。大学生想走捷径,幻想成才的道路一帆风顺。他们固然也愿为国家繁荣富强作贡献,却过分夸大自我价值;有实现自身价值的雄心壮志,但对吃苦刻苦恐惧,没有充分做好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心理咨询预备,产生恐惧和彷徨,形成强烈的心理咨询矛盾。
4、全面素质重要性意识强,但自身欠缺且培养不够。大学生就业竞争是十分激烈的,主要是全面素质(综合素质)竞争。大学生对全面素质重要性的熟悉十分明确,但是有些人大学四年却未得到很好的培养。
二、大学生择业心态矛盾冲突原因
1、毕业生自身处于矛盾期。首先,大学生择业是在各种矛盾中的艰难选择。如自我与客我矛盾、理想与现实矛盾、奉献与索取矛盾、社会需求与自身实力矛盾等。其次,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心理咨询矛盾的突出时期。他们心理咨询发展不稳定、不平衡、不健全往往会产生种种矛盾。再次,大学毕业生有相当部分心理咨询还不成熟,所以形成的个性心理咨询特征有较大的差异,在择业中就表现出内在心理咨询特征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2、高等教育处于过渡期。当前,高校进行大幅度扩招,就业岗位跟不上毕业生数目的快速增长和无法完全满足毕业生的期看。如何适应这种新形势、新情况,进行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改革,进步师资水平,加强高校的配套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有效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转变观念和调整心态,保证他们择业活动的顺利开展,是高校甚至全社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题目,这个题目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应引起我们的关注。但是高校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这种新形势、新情况,它是一个长期性和渐进性的过程。这种状况是毕业生产生不同择业心态的直接原因。
三、调整大学生择业心态
我们应当正确熟悉大学生择业心态中的种种矛盾冲突,决不能笼统地以为都是消极心态。大学生择业的矛盾心态使其碰到困难、挫折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但积极方面是主流。这种矛盾心态是其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咨询现象和心理咨询发展趋向成熟的动力。除了大学生本身要努力寻求积极的解决办法外,高校与社会也要加强教育和引导,使他们保持稳定、积极、正确的择业心态进行公道择业。
1、大学生要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21世纪经济、科技的竞争回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主要是综合素质的竞争,大学生在大学四年应留意自己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提前做好择业预备。自觉培养自己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咨询素质等,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创新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和自信心,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2、毕业生要进行择业心态的自我调整。在择业中,不可避免地会碰到困难、挫折、矛盾和冲突,毕业生应学会全面了解社会,客观地分析、评价自我,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同一起来,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关系,根据社会需求正确解决自己就业定位题目,调整自己的择业心态。
3、学校应加强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工作。学校要适应新形势,采取相应改革措施。除了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能力外,还要进一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心理咨询咨询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增强他们的心理咨询素质和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高校还应大力加强就业技巧指导,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
4、社会和毕业生家长要给予积极的关注和引导。社会要努力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择业环境,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择业机会,完善就业市场和人事制度,建立真正的公正、公平的竞争机制。这是对大学生择业心态调适的最有力的措施。另外,家长和亲友要主动关心毕业生择业期间的心理咨询变化,积极配合学校,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缓解心理咨询压力,使他们有积极、健康的择业心态。
时下又是毕业生就业的高峰了,很多人已开始进进“准工作”状态。快速成长是每个毕业生的理想,但好高骛远的策略会让他们赔上老本。因此,必须从基本做起,累积实力,才能在稳健中不断增长才干,获得职位的升迁与报酬的增加。
应届生别图高职位,现在很多公司在招聘中都美其名曰招聘“销售经理”、“客户主任”来吸引应届生前往应聘。当学生信以为真地往了,才被告知是从事拉广告、直销、甚至是陪客户饮酒等工作。有些学生不愿意屈就,愤而离开;可也有些学生、特别是一些外地来的大学生,迫于工作难找就委曲留了下来。实在一般而言,大学毕业生就业也应该从基本做起。在一两年工作期间,表现出你的天分和潜力,被治理层认可,才会把你放上治理岗位。所以,现在开始,脚踏实地地努力。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于东兴讲:“从基本做起,即使高学历的人也要风雨无阻跑业务扎扎实实从基层做起,这就是青啤的用人风格。企业用人,专业不重要,看中的是人本身:有潜质,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让吃苦刻苦成就你的职业生涯。”
有些治理专业的学生往往会被这样的观念束缚:“我是学治理的,是治理人的,怎么甘心从基层做起呢?”这种想法往往限制了他们自身在企业里的发展。事实上,专业技术人才从事治理,往往更加到位。凡事要从基本做起,假如脱离了企业运行的过程,变得浮于表面,难以忍受平淡,那对个人的职业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脚踏实地——不要眼高手低。即使是学校最优秀的毕业生,能在短时间内转换为优秀员工的人也是很少见的。心态不正确,异想天开,甚至有严重的幼稚病,是毕业生的另一大通病。
一个刚刚毕业走进社会的年轻人,应该带着学习的态度往对待工作,专业再好,经验你总缺乏吧,眼高手低,看不起试用期是不对的。实在试用期不是你吃了亏,而是公司给你发工资培训。即使是经过比较系统的培训再上岗,也是以牺牲服务质量为代价的。很多毕业生往往一味追职位提升、工资增长,没有考虑到表现,以致于必须都会为此付出一笔他们自己没有意识到的代价。更有些毕业生随时都在改变策略性目标,并在上班时这山看着那山高,导致不能全心投进工作,影响了工作绩效与上级的评价。
一个初出茅庐的应届毕业生到驰骋职场的成功人士,必然经过艰难的成长历程。要知道公司聘用有工作经验的人时,可以依据他以往的工作业绩对其进行评估,而对新近毕业的学生,刚几乎无据可查。博思人才网高级猎头顾问滕超臣常将聘用大学生比作将酒存在地窖里赌未来,有些人可以发展成“浓香可口的美酒”,而另一些人则会让人失看。企业用人的目的是什么?是为自身创造价值。而你的薪水是不可能超过你为企业创造的价值的。这是人力资源治理的公理。在这个公理的条件下,我们来看看企业为什么而招人,企业发你薪水,是为了买他所需要的技能,买你现在的绩效,而不是为了给你的大学学费买单。
毕业生都是商品,我们的目标是在人才市场上把自己卖个好价钱,目的是要较高的收进和一个好的职业发展。所以我们现在所作的一切都应当满足企业的要求,符合企业的标准,而不是首先满足自己的愿看。现代职场中,很多企业的员工凡事都得过且过,做事不到位,在他们的工作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5%的人看不出来是在工作,而是在制造矛盾,无事必生非=破坏性地做;
——10%的人正在等待着什么=不想做;
——20%的人正在为增加库存而工作=“蛮做”、“盲做”、“胡做”;
——10%的人没有对公司做出贡献=在做,而是负效劳动;
——40%的人正在按照低效的标准或方法工作=想做,而不会正确有效地做;
——10%的人属于正常范围,但绩效仍然不高=做不好,做事不到位。
——5%的人属于高绩效人士,做事到位。
占有关人士对某7所高校的216名毕业生统计表明,有67%的人在进职6个月内有跳槽行为,其中22%的毕业生在第一家企业60天内选择了离职或被单位炒了鱿鱼。对此,职业顾问李金保先生以为:毕业生在就业后短时间内频繁跳槽是多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从学生本身来讲,由于大学生对社会需求了解不够、对自我估计过高和对工作想像过于单纯等原因,第一次择业正确性很小。从学校方面来讲,尽管高校都有就业指导服务,但由于教育体制等原因,校方对学生接触社会的引导不够,并没有很好地为学生就业搭建桥梁。
从用人单位方面看,“国”字号企业要人少,而民营、私企往往在待遇、规范度、稳定性等方面不能尽如人意,提供给毕业生的“好”机会相对较少。跳槽看做一个逐渐改善个人生存环境的过程,表明现在的年轻人规划自己职业发展的意识很强,主动将自己置于活动的市场化的竞争状态,这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可喜的现象。李金保先生还告戒广大毕业生朋友:“初涉职场,大学生一要明白‘频繁跳槽,出发点永远是零’的道理,二要公道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在未明白自己真正想做什么,能做什么之前,最好不要盲目跳槽。”
结论:追求成长是每一位毕业生的理想,如何达成目标却须经过层层考验。好的成长策略可以协助毕业生一步一脚印地累积成长实力,但好高骛远的成长策略终极可能会让毕业生赔上老本,两者之间的取舍不可不慎。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 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