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心得体会篇一
时隔12年后,中国女排再次登上奥运会最高领奖台,完成万众瞩目的壮举。一瞬间,中国沸腾了、世界华人被点燃了,在女排姑娘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这就是“女排精神”。
“即使面对强敌,也能从容应战的勇敢无畏。”
“即使几近失败,也要险处逢生的绝不放弃。”
“即使战到最后,也不忘默契配合,互相协作的团队精神。”
“即使伤痕累累,也坚定为国而战,无怨无悔的爱国信仰。”
为了那份从81年开始的那份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女排精神”,我们等待了12年。我们始终铭记,从1981到1986,中国女排一路过关斩将,成为世界排球史上第一支“五连冠”队伍,为世界女排史留下了中国女排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始终铭记,中国女排在03年战胜日本队,重夺阔别17年的世界冠军;我们始终铭记,20__年中国女排艰难逆转俄罗斯,重揽错别20年的奥运金牌,重创辉煌。
当然,人生有顺境也有逆境,中国女排再度迎来低谷,08年北京奥运的遗憾,10年日本世锦赛的谷底,12年伦敦奥运的意外……我们的成绩也许不那么理想,但女排精神却从未消失或离去。我们可以被打败,却不能被打倒,无论何时,都要凝聚在一起、团结如一家,女排精神一直在激励着我们。
回顾女排的里约赛程,可以说跌跌撞撞,起起伏伏。我们开局不利,小组赛连续失利,以小组第四名的成绩惊险晋级;淘汰赛越勇,一分一分顽强拼搏,战胜东道主巴西队,挺进四强,逆转荷兰晋级决赛,最终战胜塞尔维亚,一路突破最终夺冠,创造了逆袭的奇迹。顽强拼搏、永不放弃的中国女排向世界诠释了“女排精神”,用行动告诉了我们“女排精神”的实质。正如郎平指导所概述的:“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
女排精神一路指引着中国女排前行,给予她们无限的动力,也一直感染、激励着无数中国人,这就是中国女排的魅力所在,也是“女排精神”的伟大之处。无论是在赛场上还是生活中,面对困难和挫折不应该轻言放弃,要始终坚持信念,勇敢前行。让我们祝贺郎导和女排姑娘们,让我们感谢她们带给我们的感动,让我们铭记女排精神,把女排精神更好地传承下去!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心得体会篇二
“70年来,我们始终没有忘记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们。19万7千多名英雄儿女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和平献出了宝贵生命。烈士们的功绩彪炳千秋,烈士们的英名万古流芳!”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美援朝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在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共涌现出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他们与其他志愿军将士一起,发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历经两年零9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他们无愧于“最可爱的人”的光荣称号!
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的民族,新时代是成就英雄的时代。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发展史上,英雄如天上星辰,数不胜数。民族危难之际,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时,总有人挺身而出,舍生忘死,舍身取义,支撑着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却始终巍然屹立。特别是在中华民族受尽欺凌的近代,无数民族英雄奋起抵御外侮、救亡图存、保家卫国,谱写了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壮丽史诗。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正是他们,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勇前行。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锻造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战争年代需要英雄,和平时期同样需要英雄。抗美援朝战争胜利6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一代又一代共和国的英雄们,同全国人民一道,顽强拼搏、持续奋斗,使中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巨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今天,我们正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前景光明。越是接近民族复兴越不会一帆风顺,越充满风险挑战乃至惊涛骇浪。前进路上,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传承和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面对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面对各种阻力压力,面对各种困难和考验,要像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那样,英勇顽强、舍生忘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知难而进、坚韧向前,腿肚子不会抖,腰杆子不会弯。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杀出一条血路”,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心得体会篇三
她是一只听不到声音的“丑小鸭”,却依靠顽强的毅力变成一只令人称羡的“白天鹅”。她不能像常人一样交流,却相继完成了小学、初中、高中学业,还考上大学、研究生,并成为清华博士。我县唇语女孩江梦南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
今年29岁的江梦南,出生莽山瑶族乡永安村,父母都是莽山民族学校的老师。在她半岁时,就因耳毒性药物导致极重度神经性耳聋,听力完全丧失。从此,她就一直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在日常生活中都是靠看着口型读唇语和别人进行交流。
在十几年的学习成长过程中,她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艰辛和汗水,以615分的成绩考入吉林大学,顺利完成了本科和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全部课程。
一个交流不便的湖南女孩,为何要选择远在北方的吉林大学。江梦南说,一是自己的偶像张海迪也毕业于吉林大学,她说要跟随海迪阿姨的脚步。同时,江梦南一直有一个“英雄梦”:治病救人,祛除病痛。最终,她选择了吉林大学的药学专业。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谁都不会输在起跑线上,因为未来的路还很长。心有目标脚踏实地,不必患得患失,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2018年7月4日,郴州市宜章县政府会议室,“江梦南励志事迹报告会”在这里举行。而这一年的9月份,江梦南又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在学术研究的路上继续前行。
涅槃重生后的江梦南,如一只心怀大爱的凤凰,将爱的种子播撒到故乡。大学期间,江梦南回到家乡时,总会到特殊教育学校做义工,探望那些视力、听力、智力存在障碍的孩子,她以自己为例,鼓励这些孩子们积极进步,带动他们融入社会,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别人能做到的,我们同样可以做到,甚至可以做得更好。”孩子们举起小拳头大声宣誓,他们的身后,江梦南笑靥如花。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心得体会篇四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表彰先进、弘扬正气,激励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蓬勃的朝气和昂扬的锐气奋斗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党中央决定,追授黄文秀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百色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自己的家乡,面对如此情况,怎么还有理由不回来呢?”作为本地人,黄文秀当年得到了教育扶贫资助,就读于百色祈福高中。十年寒窗她走出了大山;名校毕业,她又回到大山,担任村第一书记,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成了群众奔好日子的主心骨和贴心人。正是在感恩初心的指引下,她走向了广袤秀美的八桂农村泥泞田间,跋涉在最艰苦、最偏远的乡村山野,把自己深深融入到养育她的土地里。她在扶贫日记中写道:“一个人要活得有意义,生存得有价值,就不能光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作出贡献。”黄文秀的初心,温暖、坚定。
感恩情怀是涌动内心的温暖,也是干事创业的能量源。《咱老百姓》中有句歌词:“是好人都忘不了百姓的养育恩。”作为报答,党员干部要弄清“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像黄文秀那样,把爱党之情、强国之志、为民之心与奋斗之行结合起来。将组织的培养转化为奋进的力量,将感恩之情转化为使命感和责任感,在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中做出一番“仰不愧天、俯不愧民”的业绩,“鞠躬尽瘁报答这未了情。”
“只有扎根泥土,才能懂得人民。”这是黄文秀同志在日记中写的一句话。朴实无华,却道出了共产党人一心为民的炙热初心。驻村满一年的那天,黄文秀的汽车仪表盘的里程数正好增加了两万五千公里。“我心中的长征,驻村一周年愉快。”“长征的战士死都不怕,这点困难怎么能限制我继续前行。”仅用一年时间,带领88户418名贫困群众脱贫,百坭村的贫困发生率降到2.71%,获得了年度“乡风文明”红旗村荣誉称号。她心中装着责任,脚下沾满泥土,全身心地在城乡、村屯间穿梭,用实打实的行动兑现着“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诺言,充分彰显出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没有时间考虑个人问题,没有时间照顾残疾母亲和重病父亲,黄文秀以高度负责的政治责任感和实干担当,与群众打成一片,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干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一切为脱贫攻坚事业让路。揆诸现实,有少数年轻干部沉湎于小家庭,满足于“小确幸”,热衷于“捞实惠”,拿着自己的得失利弊、进退留转反复权衡,被“自我”困住,陷入平庸,难堪重任。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青年干部要细照黄文秀这面镜子,找一找在思想觉悟、能力素质、道德修养、作风形象方面存在哪些差距,对标对表,见贤思齐,拿出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真抓实干、动真碰硬,坚定信仰、信念、信心,我们就一定能不负党、不愧民,人生就一定能永放其光、永灼其焰。
从广西到海南,从北京到山西,走过黄文秀奋斗过的地方,回到她度过青葱岁月的母校,自9月17日始,历时3个月,辗转数千里,12场报告会,楷模的青春之歌在黄文秀同事、家人、同学、媒体记者等5位报告团成员的倾诉中缓缓流淌……思念和景仰、掌声和泪水背后,是人们对黄文秀那颗感恩父老乡亲的初心的最崇高的致敬。
山洪吞噬了一个年轻、可爱、可敬的生命,但它却动摇不了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强大信念。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新时代青年应该怎样作为?用生命坚守初心和使命的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黄文秀,作出了精彩的回答:同人民一起梦想,青春才能无悔;为人民辛勤奉献,青春才能亮丽。对楷模最好的告慰是什么?是继续前行,以立足本职岗位,以更坚毅的信心、更执着的干劲,在奋进新时代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奋斗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心得体会篇五
奥运会,全称为奥林匹克运动会,发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因举办地在奥林匹亚而得名。各个国家在奥运会上,用运动交流各国文化,切磋体育技能,其目的是为了鼓励人们不断进行体育运动。
奥运会每四年一届,原应在20__年举办的东京奥运会,因为疫情而姗姗来迟,直到前晚才与我们相见。开幕式上,当中国代表团出场时,那鲜红的五星红旗,那高达四百多人的运动健将,都无不令人热血沸腾,为之自豪。
我国的“首金”是由杨倩夺得的。在我们的认识中,无论是考上大学,还是奥运得金,基本上可以武断的说他有了一个较为成功的人生。而杨倩,这两个都做到了。能够在全世界脱颖而出,获得奥运冠军已实属不易,同时又能兼顾起学业,在两个方面上都有所成就,说明其掌握了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也是我们要从中学习的。
第二枚金牌获得时,全家人坐在电视机前加油喝彩。这场比赛一反我们的刻板印象,侯志慧举起了二倍于自己的重量,超越所有选手,取得冠军。
截止目前,中国已获得五金、一银、三铜,位列奖牌榜榜首。对于我们来说,这可能仅仅是一串令人为之骄傲的数字,但对于运动员们来说,却是几年的伤痛、汗水换来的结果,来之不易。驰骋在赛场上的他们,以拼搏激励着我们:努力锻炼,超越自我。
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们有一万余人。毋庸置疑,一大部分运动员们将无缘奖牌。即使是这样,他们也是各个国家中凤毛麟角般的存在,同样付出了诸多的努力,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尊敬。
祝奥运健儿们在东京奥运会上勇创佳绩!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心得体会篇六
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人如其名,顾诵芬院士投入航空事业__年,在我国航天事业仍处于“一张白纸”的背景下,直接组织、领导和参与了低、中、高三代飞机中的多种飞机气动布局和全机的设计,为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__载风雨兼程,从青丝到白发,他将毕生献给了祖国的航天事业,用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日日行不怕千万里的不懈追求。广大青年干部应以榜样为标杆,学习榜样事迹,传承榜样精神,立志做“请党放心”的优秀共产党员。
信念坚定,传承一片丹心为祖国的爱国情怀,做青春追梦者。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幼年时,从小小的航模开始立下了“一定要搞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飞机!”的铮铮誓言,从青葱年少到意气风发再到如今年逾九旬,在一项项难题、一次次试验中,他一直践行着自己的誓言,无畏前行,如利剑出鞘般执着而无畏,丝毫不顾高速飞行对身体带来的影响和潜在的坠机风险,毅然亲自带着望远镜、照相机,在万米高空观察,拍摄飞机的动态,解决了一个个飞机技术难题,在科研一线上奋斗不止。他的眼里有星辰大海的辽阔蓝图,脚下更有不畏征途坎坷的勇气和毅力,践行心中不变的理念,保持着迎难而上、不怕艰辛的冲锋姿态,为航天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信念如磐,一脉相承。作为党员干部要以“荡胸生层云”的旷达,以“谓我不愧君,青鸟明丹心”的赤诚,凝练坚韧的信念支撑,多打打算盘、算大账,少打小算盘、算小账,做到既为一域争光,又为全局添彩,让信念照亮前行的路。
自力更生,传承不辱使命的担当精神,做奋进担当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党面临的是一穷二白的烂摊子,科技基础极为薄弱,他将一生献给祖国蓝天,从无到有,他主持建立我国飞机设计体系,推动我国航空工业体系建设,一代代航空人在他的影响下,不断传递着手中的接力棒,让一架架新型战机飞上蓝天,在航空报国的跑道上践行新的使命与担当。他带领的团队群星璀璨,诞生出一位科学院院士,三位工程院院士,两位型号总指挥。他主持编纂了__多册航空科技书籍,都产生了重要而广泛的影响。岁月因他的坚守变得厚重,因他的慷慨以赴而变得美好,因他的挺身向前而更加瑰丽。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作为党员干部,要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面对一个个“卡脖子”的问题,以“驰驱一世豪杰,相与济时艰”的担当精神,勇于迎难而上,攻坚克难,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劲头,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抓在自己手中,在不断进取中开拓崭新的进程。
勤学苦读,传承爱岗敬业的实干精神,做博学笃行者。__年间,从青丝到白发,熟记他人都知道,读书是他最大的爱好,虽然大学学习的是气动力专业与工作中的实际需求不相符,但他以一股韧劲,晚上到图书馆翻阅查找资料,在硫酸纸上反复描画计算,刻苦钻研,在夜以继日的不懈努力下,很快掌握了飞控、航电等其他专业的技术,出色完成了从歼教1飞机的气动布局设计到超音速飞机气动设计再到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型高空高速歼8飞机,做到了秒表实际测算数据与计算完全相符的不凡业绩。年过耄耋,他依然以了解航空业的进展为乐趣,虽然因病做过手术,依然坚持上班,坐在那一把老旧木椅上工作学习,他用丰厚学识与高尚的品德,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航空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作为党员干部,脑子里要常装一两个问题,肯花力气,肯下苦功,做勤学的有心人,在读书、看报、听广播中勤思勤想,在日积月累中储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勤勤勉勉、脚踏实地,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让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和美,成为让党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的中流砥柱,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心得体会篇七
说起中国女排,人们大多会联想到“女排精神”这个词。女排精神是中国女子排球队顽强奋斗、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等精神品格的总概括。中国女排从峥嵘岁月中走来,从1981年到1986年,创下世界排球史上第一个“五连冠”,成为一代中国人的集体回忆。也正是从那段时期开始,“女排精神”为人们口口相传,成为耳熟能详的体育价值符号。
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筚路蓝缕年代,竞技体育尤其是大球项目的崛起,无疑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人们带着贫困与饥饿的回忆,相信体育兴则国兴,体育强则国强,赛场上的荣誉就是国家荣誉的最好体现。女排精神的广为传颂,宣誓着中华民族崛起的能力与信心。女排姑娘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被视为艰苦奋斗的标杆和座右铭,激励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建功立业,践行“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使命。
然而,中国女排并不是赛场上永远的霸主,这支队伍同样经历过低谷,遭遇过惨痛的失败。随着郎平一代的名将相继退役,中国女排面临青黄不接。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只获得第七名。在那段屡战屡败的时期,中国女排备受质疑和冷落,人们怀疑那个曾经的女排精神能否重现光芒。
在赛场上,被记住的总是胜利者。然而,失败者从困顿中走出来的孤胆,更是一种震撼人心的倔强。陈忠和来了,这位被称为“最好的陪打、最好的副手”的主教练,大胆起用新人,带领中国女排走出低谷;郎平回来了,在中国三大球项目普遍低迷之际,女排姑娘打出了一场又一场翻身仗。如今,中国女排以崭新的姿态回归世界顶尖行列。在我国大球项目萎靡不振的当下,人们无不感慨:幸好,我们还有中国女排。
但是,我们不能将女排的崛起归结于一个人的功绩。正如郎平曾经说的,女排精神是一种团队精神,是遇到困难永不放弃。竞技体育的魅力就在于不可预测性,即便在中国女排整体实力的巅峰时期,谁也不能言之凿凿地说,这支队伍可以战胜所有对手。是全体队员互相弥补、团结一致、紧密协作的精气神,甚至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坚忍,拿下了一场又一场比赛的胜利。
时至今日,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中国社会不再需要一场比赛的胜利来证明自己。竞技体育也走上了职业化的发展道路,人们能够以更平常的心态看待竞技场上的得失。然而,人们并没有遗忘“女排精神”,没有遗忘女排队员在赛场的汗水与呐喊。伟大的精神总是历久弥新的,毫无疑问,女排精神正具有那种跨越时代的力量。
不管在哪个时代,爱岗敬业,认真履行职责,都是应当嘉许的品格。对于女排姑娘来说,打好球就是自己的工作,朝着胜利拼搏就是自己的初心。体育环境和体育潮流可以变,但运动员对待体育的人气和韧劲不能变。现实中,也有一些运动员面对诱惑,迷失了本心,在赛场上患得患失,丧失了对职业应有的尊重。女排精神屹立不倒,就在于教练员、运动员对职业的一份专注。
女排精神不是吹出来的,而是奋斗出来的。这一代的年轻人从小成长在物质宽裕的年代,也许体会不到前辈创业者的辛酸与苦楚。然而,行百里者半九十,如果在登山路上的“快活三里”处懈怠,就有可能失去攀至顶峰的冲劲儿。女排姑娘如此,所有在各自岗位上建功立业、追求卓越的年轻人也是如此。弘扬女排精神,就是鼓励踏实付出,把美好的愿景转化为激昂的奋斗。
当代青年思想价值多元,个性鲜明,这当然是时代进步的标志。可是,只有让个人奋斗与国家的发展与进步同频共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追求。有人说,面对来自生活的困难和打击,一个人应该像一支队伍,孤胆向前;其实,一支队伍更要像一个人,各个器官协调一致,才能步履坚定,笃定从容。女排精神,仿佛我们时代的注脚,引领人们在团结的征程上齐心协力。
女排精神在传承中闪耀。女排精神也在时代发展中迸发新的旋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女排精神历久弥新,是通过一场场硬仗打出来、拼出来的,是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磨砺出来的。感受女排精神带给我们的热血沸腾,表达对女排姑娘的敬意,离不开拼搏的原点,也离不开对时代共同价值的守护和践行。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心得体会篇八
再一次被“感动中国”2007年度人物所感动。“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及颁奖盛典,总有无数国人被一次次的感动。
2007年的感动中国的人物中,有不少的人做出了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事情:
陈晓兰,上海一家地段医院曾经的医生。既然身穿白衣,就要坚守医德;既然救死扶伤,良知远比医技重要。近十年时间里,她毅然揭露多达二十种假劣医疗器械及背后的种种伤天害理之举,历经磨难和打击而不悔。
谢延信,河南焦作一名普通矿工,他以三十三年的忠贞与孝心侍奉亡妻家人,铸就了一个大孝至爱、感天撼地的“上门女婿”。犹如一匹老马,他虽无缘驰骋千里,却一步步攀上了善良的峰顶。
胡鸿烈和钟期荣,一对均已八十九岁高龄的夫妇,聚财有道,本可锦衣玉食,有感于许多年轻人无钱上大学,遂兼济天下,散尽一生家财,创办香港树仁大学,培养人才数以万计。贤者伉俪胡鸿烈夫妇在投身教育事业的同时令自身成为教育界的楷模。
还有罗映珍、李剑英、李丽、孟祥斌……
感动我们,因而感动中国的,是他们或朴实无华,或艰难执著,或惊天动地,或自强自爱的生命历程;是他们对孝道、对爱情、对诚信的朴素诠释;是他们因人而异,却共同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他们身上所散发的无穷人格魅力。
在他们身上,国人又一次体会着什么叫精神力量,什么叫理想信念,什么叫道德操守,什么叫不惜牺牲,什么叫无私无畏,什么叫执著追求,什么叫甘为人梯,什么叫大爱无言。
“感动中国”的颁奖现场,观众一次次泪流满面;我们相信,收看电视转播的观众中,也一定有无数人热泪盈眶。愿“感动中国”人物评选能触动更多国人的情感,震撼更多国人的心灵,唤起更多国人做“感动”的参与者。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迫切需要修复和耕耘好自己的精神家园。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心得体会篇九
请记住这些,平凡却闪亮的名字。他们是故事的主人公张顺东、李国秀。夫妻二人加起来只有一只手,两条腿,但他们用残缺的身体,书写了世间最美家庭的模样。他们用辛勤的劳作,把儿女养大成人,他们用坚强的意志,甩掉了贫困帽子,创造了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张顺东1974年出生在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坪子村,他6岁放羊时被高压电击伤,失去了右手,双脚重伤。19岁那年,他认识了邻村的姑娘李国秀。
1993年,张顺东、李国秀喜结连理。
庄稼人,有耕种才能有饭吃。两个人只有一只手,他们有能力、有决心面对以后的生活吗?
张顺东:生活不是说等出来的,是靠干出来的,夫妻同心,黄土才能变成金。
女儿和儿子相继出生,健康的孩子是安慰,更是这个家庭的希望。李国秀说,别人的孩子用手抱大,而我们的孩子是用双脚抱大的。
一双儿女渐渐长大,原本仅够填饱肚子的生活,越来越捉襟见肘。
每天天不亮,村里人还在睡梦中,张顺东、李国秀夫妇就开始忙碌了。想让日子好一点,就要付出常人千百倍的努力。李国秀练出了绣花的本领贴补家用,他们养殖的鸡鸭猪仔也越来越多。
张顺东:勤劳奋斗去干活,是一个丈夫应该去做的,更是一个父亲应该去做的。
懂事的女儿没有辜负父母的厚望,考上了师范大学。但同时,张顺东原本受伤的两只脚因为过度劳累而溃烂,不得不先后截肢。命运再次给这个不幸的家庭以沉重打击。
截肢后的张顺东没有倒下,装上假肢继续耕作于田间地头。夫妻二人更加珍爱对方,你就是我的手,我就是你的脚。
坚强,自信,乐观的张顺东、李国秀,没有向命运屈服,在困苦中相互扶持,相亲相爱。
李国秀:我觉得人再苦再难,不能没有希望。
在乌龙镇,张顺东夫妇身残志坚的故事被传为佳话,只要有需要,村民们都会来搭把手,国家又给报销了两万多元医药费。2017年,在国家危房改造资金的扶持下,家里盖上了新房,年收入逐步提高,张顺东家成为村里最早一批脱贫户。
张顺东:汗水不是白流的,总有收获。
如今,他们的女儿大学毕业,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也有了自己的宝宝,四世同堂,尽享天伦。对张顺东、李国秀而言,因为加倍努力了,所以倍感幸福。
《感动中国》颁奖辞
山对山来崖对崖,
日子好比江中排,
毛竹天生筋骨硬,
顺风顺水出山来。
李家大姐人才好,
张家大哥看上她。
没脚走出致富路,
无手绣出幸福花。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心得体会篇十
感动中国20xx近日播出,获奖的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闪光点。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感动中国的优秀
观后感
,方便大家学习。太阳落在了西边的山头,染红了云彩;大屏上的节目《感动中国》,感染了我的心灵。
高龄的卢院士,躺在洁白的病床上,花白的头发和粗糙的手,看着让人心疼。据了解,这位老人与他的妻子平时生活拮据,许多家具都已经有着长久的历史了,一把椅子更是被绑了又绑,但卢院士却说:“物还没有尽其用。”可是,当他捐款时,却毫不吝惜,一下就是八百万。
消防员杨科樟,把生存的机会让给了小女孩。狭窄的电梯井,他本可以伸开双手撑住墙面,使自己不再往下掉,但为了保护怀中的小女孩,他并没有这么做,而是紧紧怀抱着手中的女孩。尽管杨科樟的生命在27岁那年定格了,但他却永远会活在大家的心里!夜晚的风轻轻吹着我的泪花,我情不自禁地为这位青年鼓起掌来。
除了卢院士和杨科樟,其实还有许许多多平凡而伟大的“英雄”……
此刻,窗外突然风雨大作。寒风使劲吹着,冷雨不停下着,这些感人的故事却犹如熊熊的火焰,温暖着大家。这些故事将会被永远流传下去,感动你我,感动中国,也会使更多的人像他们一样,做善事、行善举,让这份温暖永久地传递下去!
这几年美好生活这四个字就成了我们新的追求。好生活的前面加了一个美,这美是什么?古人在创造这个字的时候说“羊大为美。”但是当我们走过了漫漫长路后却有了一个最强烈的感受。大写的“人”才是美。
20xx年的一天,位于华北农业大学校内的银行来了那特殊的客户,他是87岁高龄的中科院院士卢永根,他用他虚弱的身体颤颤巍巍。地把整个牛皮纸包着的银行的存折拿出来。龙新望说“我们帮他看过两个人的定期,再加上银行卡,所有的加在一起,定期有十多笔,他一笔一笔的来输密码。”卢永根因身患癌症,极度虚弱。这一天特意从医院赶来,把夫妇两人一生的积蓄全部捐赠到华南农业大学基金会的账户上。办了一个多小时,最后核定一个数就是八百八十万零九千四百四十六元。”黄雪玉在受采访时说。这是华南农业大学建校一百零八年来接受的最大一笔个人捐款。按照卢院士的愿望华浓将这八百八十多万元设立教育基金,用于奖励优秀青年教师,贫困学生以及科研所需的经费。
“是为国家支援搞现代化,不把教育搞起来,强大起来,是不可能的,”卢永根说。
卢永根1930年出生于香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少年时沦为亡国奴的经历,让他坚定了爱国主义信念,他19岁在香港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根据党组织的安排,卢永根回到内地读书。迎接广州解放,1953年从华南农学院毕业后,开始了50多年的水稻遗传育种研究。1960年如用跟到美国探望病重的母亲,同时以访问学者身份在美国留学两年,在美期间,母亲,哥哥都竭力劝说卢永根留下,但他最终告别了海外的亲人,回到了中国。卢永根是水稻遗传学家,他的研究成果对我国亚种间杂交稻的培育做出了巨大贡献。
“种得桃李满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是春风,是春蚕,更化作爱花的春泥,热爱祖国,你要把自己燃烧,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你也有根,深扎在人们心里。”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卢永根的颁奖词。
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正带着伙伴们用钢钎和斧头凿开岩石挖出一道长长的水渠,让村里的老百姓终于喝上了甘甜的清水。看到这一画面,我被深深地感动了。这是《感动中国20xx》里面黄大发带领村民挖水渠中的场面。
20xx年度的《感动中国》给我们讲述了十多个感人的故事,有舍己救人的消防员,有一心报效祖国的科学家,还有做了一辈子好事不留名的医生…其中,令我刻骨铭心的莫过于黄大发的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村子里一直很穷,唯一的原因是缺水。虽然有一口老井,但水已经浑浊不清,黄大发发誓要让大家喝上干净的水。于是,黄大发就带着村民们去挖水渠。虽然后来挖了快一年的水渠废了,但他也没有放弃,继续带领大家另辟蹊径,挖到悬崖了,他第一个跳下去挖。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水到渠成。
我向黄大年致敬!向所有为社会默默坚持付出的人致敬!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心得体会篇十一
学习江苏“时代楷模”邱海波先进事迹活动开展以来,党委学工部和各学院积极响应学校号召,组织全体辅导员进行居家自学、接受思想洗礼。先进事迹在辅导员中引发热烈反响,激发奋进力量,他们结合自身学习、工作情况,围绕“坚定不移打好疫情防控战”“牢记育人初心和使命”“立足岗位做好学生工作”等方面畅谈学习体会。
自1月19日临危受命奔赴湖北武汉至今,这位“国字头”专家、著名重症医学家已在抗疫前线奋战近两月。这不是邱海波同志第一次在国家危难之时冲锋在前了,四川猪链球菌病疫情、汶川地震、甲型h1n1流感疫情、h7n9禽流感疫情……几乎每次疫情、灾情面前,他都站在战斗的最前线。从他的身上,我体会到什么是“医者仁心”、什么是“大医精诚”、什么是“最美的逆行者”。
作为高校一线辅导员,邱海波同志的先进事迹为我提供了精神指引和前进方向。在未来的工作中,我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创新线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为打好、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综合办主任 石城
“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邱海波同志不畏艰险,冲锋在前,以身作则,诠释了医者仁心。我们要向榜样学习,学习他无私无畏的为民情怀和忘我奉献的责任担当。
作为辅导员,疫情防控斗争中虽不能像医生一样上前线救死扶伤,但要为学生牢牢筑起安全防护墙,持续关心学生身心状况,确保数据及时准确;要做好学生学业指导,帮助学生克服线上学习困难,保证一个都不掉队;要时刻不忘“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初心和使命,加强学生思想引领,引导学生厚植爱国情、深耕爱国行。党领导人民抗击疫情的伟大实践就是一部鲜活生动、感人至深的爱党和爱国主义实践大课,要上好抗疫考场上的思政课,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让青春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经济管理学院辅导员 马晓轩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病毒肆虐之时,在国家危难之际,总有一群“愿拿白衣作战袍”的人不仅站在了最前线,也冲在了最前面。邱海波医生就是这群白衣战士中奋战抗疫一线与重症救治一线的重要指挥员与战斗员。
在观看并学习时代楷模邱海波同志先进事迹后,我深感专业精神与英雄力量之伟大。他用其专业的能力与精湛的医术在与死神抗争的过程中,托举生命,完成一个又一个逆转。身处危险紧要之地,一句“我是党员我先上”匡时济世解国忧;面临社会恐慌之时,用正谏不讳稳定军心,用担当和责任诠释“时代英雄”的真正内涵。
身为辅导员,在这场战“疫”中,虽不能奔赴前线,但依旧守土有责。在日后的工作中,我将汲取楷模人物的英雄精神、担当本色,并将之进行传递,做好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与日常思政教育工作,努力成为一名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辅导员!
——经济管理学院辅导员 李多慧
作为中央赴湖北指导专家组和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邱海波同志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始终冲在第一线。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敢于担当、主动作为、忠实履职,真诚为民服务精神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是我们全体共产党人学习的榜样,是新时代江苏医务工作者的杰出代表。
作为一名普通的高校辅导员,我不能冲到抗疫一线,但我可以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贡献力量,为学生筑牢安全防护墙。我深刻认识疫情防控背景下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切实加强思想引导、情感疏导、学习辅导、行为教导、就业指导,更好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制药与化学工程学院辅导员 韩述娟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逆流而上的东南大学重症医学专家邱海波同志奔波于各医院的重症病房,以专业眼光,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专家下沉、全国驰援、方舱医院”这些有效控制疫情发展的措施。关于邱海波同志,最令我动容的是他“鸡血王”称号的乐观热情和“深入一线”的务实精神。作为一名党员,一名青年教师,一名班主任,邱海波的事迹启迪着我。首先要让自己时刻保持对生活和工作的积极乐观心态,要坚持以饱满的热情去做自己所热爱的工作,做一个发光发热的“小太阳”,热心解答学生生活、学习和心灵成长疑惑,发现学生的共性与个性问题,积极寻求解决方法,与学生共同成长。
——制药与化学工程学院教师、班主任 李艳丽
“重症患者的生命是‘盯’出来的”,“icu不相信眼泪”,邱海波同志的两句名言,值得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深思。我们要带着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执着,用足够的耐心和爱心“盯着”校园里的“小树苗”茁壮成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学识和修养,做好学生的指路人。
让患者转危为安是医生的职责所在。同样,辅导员的职责也是帮助学生化“危机”于无形,始终做到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我要在平凡的岗位上脚踏实地,用自己的执着和拼搏,为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才贡献光和热。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院辅导员 杨鸿儒
通过学习邱海波同志先进个人事迹,我深刻体会到他身上的三种精神。
我感受到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精神。邱海波同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党需要到哪里,他就到哪里发光发热,发挥自身医学知识优势,为抗疫作出突出贡献。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也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做一名合格党员。
我感受到大爱无疆的奉献精神。国有难、招必回、战必胜。邱海波同志舍弃自己小家,义无反顾响应省委号召前往湖北抗疫,将爱心奉献给抗疫前线。辅导员岗位面对数百名学生,需要大爱之心,只有将学生工作当做事业、充满热情,才能与学生打成一片,才能与学生心连心。
我感受到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两个月来他一直战斗在救治患者最前沿,用高超医术挽救生命,尽最大责任救治病人,科学提出应对策略,为稳定抗疫形势、扭转被动局面作出突出贡献。辅导员工作不仅仅是职业,更需要敬业、奉献,只有尽自己责任,才能将辅导员工作做得更好。
——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辅导员 韩荣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邱海波同志又一次逆行出征,到达抗疫第一线。作为一名党员,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党员的责任与担当,对党忠诚,将祖国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作为一名医者,他仁心仁术,心系患者,潜心研究,为推动医疗事业发展尽职尽责;作为一名教师,他悉心为祖国培养医疗人才,传道授业解惑,不仅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导师,更是学生学习做人做事的人生导师。
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我要以邱海波同志为榜样,时刻以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实践能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好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辅导员 高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