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二年级语文微课教案篇一
1、感知斑羚飞渡的过程,体悟飞渡场面的悲壮。
2、反思人类行为,学习斑羚在飞渡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精神。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爱生命,学会感恩。
情景教学法、有情朗读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联想拓展法。
培养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合作探究斑羚精神。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爱生命,学会感恩的情感。
一、联想想象,创设情景。
“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近沈石溪的《斑羚飞渡》,在这个神奇的世界里,一群生性温顺的斑羚,在面临种群灭绝的生死关头,为我们上演了一幕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壮举。那一群悲壮的生灵让我们震撼,那一个个陨落的身躯,让我们泪流满面,那一幕生死的抉择,将永驻你我心间。”
二、经典朗读,锁定飞渡。
温馨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第9段。
1、圈画动词,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斑羚飞渡的画面。
半大斑羚朝前(飞奔),同时,老年斑羚也快速(起跑),到悬崖边缘,半大斑羚纵身(一跃),朝山涧对面(跳)去,老年斑羚(紧跟)在后面,头一(钩),也从悬崖上(蹿跃出去),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一高一低.半大斑羚在老斑羚背上(猛蹬)一下,在空中再度(起跳),下坠的身体也再度(升高),轻巧地(落)在对面山峰上,而老斑羚则笔直(坠落)山崖.
2、圈画动词,发挥想象,画出飞渡的情景。(我参与,我展示)。
3、试着利用手势比划飞渡的情景。(结合文字,尝试动手,同伴交流,体验快乐)(我比划,我快乐)。
三、分析形象,突破重点(老斑羚的形象)。
我们现在根据文意,完成这样一个比喻:(我仿写,我接龙)。
老斑羚像跳板,助同伴跨越了死亡之崖;。
老斑羚像——---,---同伴----------------;。
老斑羚像——---,---同伴----------------;。
老斑羚像——---,---同伴----------------;。
老斑羚像——---,---同伴----------------;。
四、联想拓展,激活情感。
本文中的斑羚已经不再是自然意义上的斑羚,而是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的化身。我们生活中有哪些“斑羚”?请向同伴讲述你所知道的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我讲述,我聆听)。
五、回味畅想,盘点收获。
在甘萍的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中结束。
二年级语文微课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受。
2、摘录自己喜欢的词句。
3、学习北京老人关爱他人的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体会北京老人关爱他人的品质和作者的感受。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渎课文,认读字词
1、学生初渎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注意字词的读音。
2、学生认读字词(课件演示)
(徘徊惬意要旨无奈沉淀几多不为过客找不到北驮)
三、读课文,思考问题。
1、指名读课文。
2、思考:作者回忆了北京老人的哪几件事,他有什么感受?
3、学生小组读书、讨论、交流。
4、全班讨论、交流。
(作者回忆了两件小事:一位北京老人耐心为“我”指路并主动把“我”送到车站,一位北京老人主动为“我”让座。表达了作者对北京老人的感激之请。)
四、分析课文,理解难句
1、默渎课文,回答问题。
2、提问:这三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请你试着说一说。
(第一自然段:一位北京老人耐心为“我”指路,在知道“我”迷失方向后,主动把“我”送到车站。
第二自然段:写“我”在公共汽车上连续三次让座后,一位北京老人主动为“我”让座。使“我”感动。
第三自然段:概括写在北京经常能感受到北京老人的关心照顾,赞扬北京老人具有关爱他人的品质。写自己坚持从小事做起,像北京老人那样关爱他人。)
3、学生重点理解:“……犹如一头雾水般不得要旨……”
“……他终于灰心的说……”
那个美丽的秋日,冷风吹的感觉也是如此的惬意。
……被记忆中关于老人的火温暖着。
……那是被人理解的.喜悦和被认可的感动。
五、熟读课文,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北京老人关爱他人的品质和作者的感受。
六、摘录自己喜欢的语句。读一读。
七、 小结
1、同学们学完这篇课文,你了解了北京老人了吗?你还知道北京老人那些优良的品质,说给大家听一听。
2、欣赏图片(课件)
二年级语文微课教案篇三
1、继续学习默读课文,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2、体会有问号的句子的语气,并读一读。
3、开展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要全面的看待问题,不能只看外表。
继续学习默读课文,指导读出问号的句子的语气;。
开展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
一、课题导入。
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猫头鹰能当劳动模范吗什么是劳动模范?读完课题,你们发现了什么?课题就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现在我们再来读读,读出疑问句的语气(指名——范读——齐读)。
二、初读感知课文。
2、还记得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个鸟类朋友?
出示凤凰猫头鹰乌鸦麻雀谁愿意叫叫它们的名字?
出示推荐劳动模范调查这还有一些词语朋友?指名读。
用推荐、调查说一句话理解词义。
3、用上这几个词语说一说这个故事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品味。
师:小动物们认为猫头鹰能当劳动模范吗,为什么?(自己默读课文)。
师:小鸟认为猫头鹰能当劳动模范吗?从课文中找找读读。“许多小鸟推荐猫头鹰,说它是田园卫士,捕鼠能手,应该当劳动模范”
让学生点评:捕鼠能手,田园卫士,真能干。
师:谁和大家说说乌鸦是怎样调查的?
乌鸦。
师:谁来说说乌鸦是怎样汇报的?(生读原句。)。
想想:乌鸦同意猫头鹰当劳动模范吗?为什么不同意?
学生汇报:猫头鹰太懒了师追问: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课件出示句子:大王,我大白天查看时,猫头鹰还在睡懒觉。我又向周围邻居了解情况,大家都说猫头鹰一年四季总是白天睡大觉。
师: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乌鸦?(认真、负责)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猫头鹰太懒了,所以说?(课件出示句子)这样一个懒汉,怎么能当劳动模范呢?
师:大家看,这句话后边是什么号?(随着学生说问号变成红色)你们都来读读这句话,想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这句话什么意思?指名说,师注意评价(课件出示句子)。
这样一个懒汉,不能当劳动模范。
师:这是怎样的一个懒汉?
师:现在你们就是乌鸦,你们特别不同意猫头鹰当劳动模范,所以,你们就向凤凰大王汇报。
(创设情境:小动物们都说猫头鹰能当劳动模范,我派小麻雀、乌鸦去调查,也不知道怎么样了?哎,小乌鸦回来了,我得问问去,乌鸦你调查的结果怎么样?快向大王我汇报汇报。
麻雀。
师:也不知道麻雀调查的怎么样?哪只小麻雀向我汇报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大王,猫头鹰的相貌又凶又丑,叫声难听,非常吓人。如果让它当劳动模范,会损害我们鸟国的形象,让外国耻笑。
师:它相貌什么样?叫声怎么样?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猫头鹰的`图片)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师:乌鸦和麻雀都认为猫头鹰不能当劳动模范,凤凰听了他俩的汇报怎么说的?自己读一读第四自然段。
师:凤凰是怎么说的?你能试着填填吗?(出示填空)乌鸦,猫头鹰在()干什么,你()了吗?麻雀,你怎么能()呢?你们再去()。
师:小乌鸦你们只调查了夜晚,调查白天了吗?你们的调查怎么样?小麻雀你以貌取人。什么叫“以貌取人”?你能不能联系上文说一说。(指生说)这就叫以貌取人。
师:那怎么办?再去调查。
师:猫头鹰到底能不能当劳动模范呢?我们也和乌鸦、麻雀一起去调查调查。
师:猫头鹰也来了,你们赶快去和它打听打听情况吧?(师扮演猫头鹰)。
师:这只是猫头鹰自己的说法,光听它一个人说行吗?(向他的邻居打听打听)这次,它们是夜里去调查的。它们在树林里看到了黄莺、喜鹊,就和它们了解情况。
师:百闻不如一见,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教师补充资料:一个夏天里猫头鹰起码要捕食野鼠一千只,假使一只野鼠在一个夏天吃掉二斤粮食,一个夏天就为人们抢救下成吨的粮食。)不愧是“田园卫士捕鼠能手”
师:哦。猫头鹰能当劳动模范吗?学生说(教师板书:擦掉“吗”)。
师:谁来说说你怎么记这两个字?(卡片)。
师:怎么才能把这两个字写漂亮呢?我们来看一看这两个字的结构,你有什么发现?
生先描,体会(摆好写字姿势)。
师:板书(范)。
生展示,再写一个。
四、拓展延伸。
二年级语文微课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诗中的圃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
2.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大意。
3.培养学生的古诗自学能力。
过程与方法:
小组讨论,借助工具书自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中初秋的景色美丽。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秋天渐渐来了,说说初秋时节,你都见到过哪些景色?
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描写初秋的诗,板书课题及作者,请生谈谈对作者了解多少。
二、自学古诗。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指句朗读,正音。
3.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古诗的学习有哪些方法?
4.各小组自学古诗,老师辅导。
5.小组汇报结果:古诗大意:这是初秋的一天傍晚,诗人在园子里散步,这时,太阳西下,漫天五彩晚霞,要说这快落下的太阳,真是又是无情,又是有情,园里树上的蝉,正趁着太阳落下的短暂时间,拼命的高声歌唱,园子里一片蝉叫声。蝉的叫声好像就在身边,可是你却无法找到他们,因为,当你找到它跟前的时候,它好像知道你来了,鸣叫声立即停止了。
三、创设情境,自主朗读。
小组比赛读,读出诗的节奏和意境。
四、板书:
初秋行圃。
(宋)杨万里。
落日无情最有情,
偏催万树暮蝉鸣。
听来咫尺无寻处,
寻到旁边不作声。
二年级语文微课教案篇五
教师活动时间(约)6分钟。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本课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5)。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0)。
1.轻声读课文,画出你认为容易读错的字。
2.指名说,教师重点提示:
勉强恶劣挽救目不斜视小心翼翼蹑手蹑脚若隐若现。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再读课文,力争做到读正确、流利。
4.同桌互读检查。
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3)。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可以画下相关的语句。
2.学生自学,边读边批画。
小组交流。
四、集体汇报,感受理解。(22)。
备注。
第2课时。
学生活动时间(约)33分钟。
教师活动时间(约)7分钟。
教学要求。
细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知道比利是个有同情心、爱心的孩子。
教学过程。
一、课题质疑,导入课文。(2)。
爱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也正是因为有爱,我们才感到生活特别的幸福、美好,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充满爱的故事。(板书课题)由题目大家想到了什么?(爱的奇迹是指什么?为什么是爱的奇迹?)。
(设计意图: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一开始,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质疑,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5)。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浏览课文,想一想,一会儿说给大家听。
2.同学们说到在这件事中,妈妈也就是文中的“我”的思想感情一直发生着变化,有哪些变化呢?你能再次浏览课文,读一读描写“我”怎样想和怎样做的语句,用几个词来概括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吗?(好奇---担心---感动)。
三、细读课文,读文悟情。(25)。
师:妈妈为什么先好奇,接着担心、最后感动呢?
1.请你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把相关的语句画一画、批一批。
2.自学好的同学和同桌交流一下。
3.全班交流:
先把你从课文中找到的语句读给大家听听,再来谈谈你的感受。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以下比利的言行表现来体会:
“他走路的姿势不象平常那样轻松愉快,而是目不斜视,好像面对着一个严肃的目标。我从他背后看过去,他双手好像努力捧着什么重要的东西。”
“我看见他将双手捧在胸前,形成一个碗的形状,小心翼翼地出门了。”
备注。
他的小手上,炙热的阳光烘烤着他纤弱的背。”
师:是呀,从比利接水、捧水、喂水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他是如此的尽力,从而我们感受到了比利对小鹿的爱。
随机指导朗读。
4.妈妈为什么会对比利挽救小鹿如此的感动呢?甚至这样说:(出示:
我静静地站在树林边,看到了有生以来见过的最美的心灵——小比利正挽救小鹿的生命!)。
引导学生把第一自然段,也就是故事发生的背景与小比利的言行表现联系起来读一读,体会第一自然段的作用,感受小比利的同情心与爱心。
四、回顾课题,适当练笔。(5)。
爱的奇迹是指什么?为什么是爱的奇迹?试着用几句话写一写。
五、总结全文,升华主题。(2)。
是爱让小鹿获得了生命之水!这个爱的奇迹的故事不但感动着我们,也深深地打动了比利的妈妈,她看到了比利的善良,所以她决心好好培养他,将来回报社会。是啊,我们不但要学会感受爱,更要学会奉献爱,回报爱。
二年级语文微课教案篇六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简介东方明珠。
2、出示课题。指名读题,注意正音。
二、看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映出东方明珠的画面。
2、教师在配乐中叙述:小朋友们,现在我们来到了上海黄浦江边,一起来欣赏一下这美丽的东方明珠。
3、欣赏配乐朗读。
三、初读指导。
1、让学生借助拼音大声读课文,要求做到:
(1)读准字音。
(2)画出遇到的生字,多读几遍。
(3)把不理解的词圈出来。
(4)标出自然段序号。
2、出示生字新词。
3、指名三人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四、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点名读,说说知道了什么。
(2)指名答。
(3)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介绍一下上海广播电视塔的位置及名字?
(4)你喜欢这座塔吗?为什么?
(5)指导用喜爱的语气读第一自然段。
2、尝试背诵。
3、小结。
五、指导写字。
1、记忆字形,提醒注意。
2、照笔顺在书上描红。
3、指导在田字格中书写。
4、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临写。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学习第二自然段。
映示东方明珠。
(1)指导看图,学习第一句。用自己的话说说东方明珠的样子。指名说。看课文是怎么说的。
(2)出示:这座塔,头顶蓝天,脚踩大地,像一个巨人。指名读。说说怎样的人才是“巨人”?点名读,集体评价。
(3)看图联想,学习第二句。
出示句子:夜晚,塔上的灯都亮了,五光十色,非常好看。
点名读。想象美丽的夜景。直到朗读。
2、学习第三自然段。
(1)小游客们,看到这里,你会不由自主地发出什么感叹?
(2)出示句子:上海广播电视塔,真是一颗美丽的东方明珠。
(3)指导读出赞美的语气。
3、尝试背诵第二、三自然段。
三、巩固。
1、小导游介绍东方明珠。
2、想象一下,当那些外国游客看到这美丽的东方明珠,他们会怎么说?
四、指导写字。
1、认读。
2、指导书写。
3、学生在《习字册》上练习描红、仿影,临写。
二年级语文微课教案篇七
1、通过阅读全文抓住“父亲”这个人物的形象特征。
2、鉴赏本文清新质朴自然的语言,感悟文字中蕴涵的父子深情。
3、调动文学积累和生活感知,关注普通形象背后饱含的深情。达到情感共鸣,收获写作感悟。
二、
1、抓住“背影”这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2、领会朴实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从文字中体会出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复习生字生词,并听写。
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的第二部分,解决以下问题。
作者在课文第二部分提到几次流泪?
(2)作者在课文第二部分提到了几次背影?并予以概括。
(1)外貌: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2)动作:蹒跚地走、慢慢探身、两手攀、两脚缩、身子微倾。
(1)概括这堂课所学的所有内容。
(2)父亲的爱,是实实在在的,没有华丽的词语,没有亲昵的做作。父亲的爱,是沉沉甸甸的,不会直接表达,不会展现关心。但是,他的爱就像影子一样,无时无刻不存在。所以,无论遇到何种困难,我们都要记得父亲是我们永远的依靠,他永远爱着我们。
(1)朗诵课文的第二部分。
(2)写一篇关于父爱的作文,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800字。
第一次流泪家破人亡伤心。
第二次流泪浦口送别感动。
第三次流泪见信思念伤感。
二年级语文微课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烬、渣、滓”。.能区别音同或音近的字;能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2、阅读课文,了解灰尘的大小和来源,知道灰尘在人类的生活中弊大于利。
3、能查找资料或根据平时积累的知识,说说保护环境,预防沙尘暴的方法。
4、意识到保护环境是摆在我们人类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重点难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灰尘的大小和来源,知道灰尘在人类的生活中弊大于利。能查找资料或根据平时积累的知识,说说保护环境,预防沙尘暴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1、师:清晨,当一束阳光照到室内时,你就会看见光亮里有无数个小颗粒在东碰西撞,到处游荡。你知道这是什么吗?是呀,这就是空气中的灰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作者把空气中的灰尘比作是流浪汉,非常有趣。
2、板书课题:空气中的“流浪汉”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出示自学建议: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想想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有关灰尘的哪些内容?
2、交流,反馈,出示:
游荡灰烬渣滓呛人嘶哑摩擦烟囱捕捉漫天飞舞。
3、指名学生朗读,找出这里平舌音的字,再读一读。
4、接龙读课文,思考:想想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有关灰尘的哪些内容?
5、交流,板书:灰尘的大小。
灰尘的来源。
灰尘的用处。
灰尘的坏处。
管教灰尘。
三、细读课文,了解灰尘的大小和来源,知道灰尘在人类的生活中弊大于利。
1、轻声朗读课文,看看课文哪几节分别写了这些内容?
2、交流:第二节写了大小和来源,第三节写了用处,第四节写了坏处,第五、六节写了管教灰尘。
3、这么多有关灰尘的内容,你最想先来学习了解哪方面?
(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随机学习课文)。
4、学习第二节:指名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灰尘很小)。
5、作者是怎样把灰尘小写具体的?找出有关的句子。出示:灰尘很小,一千颗灰尘紧挨着排成队,也只有一厘米长。
6、指名读,想想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写具体的?(数据说明)。
7、练一练:照以上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天气很冷。
姚明个子很高。
8、你还了解了什么?(灰尘的来源)。
请学生来介绍一下。
齐读。
9、学习第三、四节,说说灰尘给人类带来的用处和害处。
10、指名读五、六节。
11、交流,板书:吸尘器。
植树造林。
12、师:是啊,保护环境是摆在我们人类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特别是近年来,沙尘暴困扰着我们的生活,该如何管教它呢?请你们四人小组来讨论、策划一下。
四、知识能力的迁移。
1、四人小组讨论策划防沙尘暴的计划,可结合课前查找到的资料。
2、交流。
五、课后完成练习1。
二年级语文微课教案篇九
1.认识“醒、雷”等8个生字,会写“说、话”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通过朗读去感知和感悟春天的美。
3.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眼光发现春天里事物的变化。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有感情朗读课文,感知和感悟春天的美。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新课。
1.春天不知不觉来了,用你喜欢的词语赞美春天。
2.春天来了,周围的事物都有哪些变化呢?板书“柳树醒了”。
二、初读,掌握字词。
1.师范读,学生欣赏老师配乐朗诵。初步了解春天到了柳树的变化。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生词。
3.哪些生字是你的新朋友呢?大声读给大家听。
4.你用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1)偏旁识字:枝,梳,梢。
形近字比较:耍一要(耍字比要字少一笔)。
多媒体课件辅助:雷,澡(打雷下雨,洗澡用水)。
熟字加偏旁:醒,软(酉+星=醒车+欠=软)。
(2)同桌互相读生字,比比谁读的准。教师强调“醒”是后鼻音,“澡”读平舌音,“枝,树,梢,耍”读翘舌音。
(3)小组比赛认读生字(枝、梳、梢、耍、醒、雷、软、澡)。
(4)读词卡(教师领读,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打雷雷雨树枝树梢。
软和梳洗玩耍苏醒。
三、细读,理解课文。
学第一节。
(1)自由读,你从什么地方知道柳树醒了?用笔画出来。
(2)同桌读,想象春雷会跟柳树说什么话呢?
(3)小组读,交流柳树醒了说明了什么?
(4)比赛读,感受词语描绘的景象。
学第二节。
(1)轻声读,说一说谁给柳树洗澡了?
(2)师范读,学生小声跟读,想一想柳枝为什么软了?
(3)看录像春景图,学生在活动情景中感受柳枝变得更美了。
(4)美美地读一读,在读中感受春天的美。
四、背诵,感悟文意。
(1)自由背(2)加动作背(3)配乐背(4)同桌互背。
五、拓展,巩固练习。
1.出示生字,让学生做找朋友的游戏。
2.说话训练。
用上“———”是柳树的好朋友。(词卡贴在黑板上)。
3.画一画,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
六、观察,正确书写。
1.学生观察“说、话”两个字的字形和在田字格的位置。
2.教师示范写,边写边提醒注意的笔画,这两个字要写得左窄右宽;言字旁的“点”要写的高一些,靠右一些,与横折提的“折”对齐。
3.学生描一个,写一个。
4.展示评价。
二年级语文微课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阅读课文,了解“死海”名称的来历,知道人能躺在死海上看书的原因,体会作者在死海里游泳的快乐。
知识与技能:
1.会读会写生字9个,认识3个。
2.理解词语五个在句中的意思,体会拟人手法在表达上的作用。
3.继续学习选用适当的方法,在所给答案中确定课文重点,并且说出理由。
4.朗读课文,详细复述“我躺在波浪上读书,拍照”的有关内容。
过程与方法:
阅读课文,课外书资料补充交流。
教学重点:
确定本课的重点内容是什么?
教学难点:
理解“为什么‘我’感到能在‘死海’里游泳,是一件难得的快事”。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死海的资料。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述:今天我们学习第九课,躺在波浪上看书。
2.学生质疑:人怎么能躺在波浪上看书呢?这是什么地方?
3.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其中的秘密。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学生课前预习。
1.自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
2.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从容、奇特、变幻、温润、平衡、絮语、强劲、浮力。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三、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我”游览死海有哪些收获?
2.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全班交流讨论: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死海”吸引游人的地方在哪里?
5.教师小结。
四、课堂小结,书写生字。
1.教师小结。
2.指导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二、品读感悟。
1.学生自由朗读5---9自然段,将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用笔画下来多读几遍。
2.交流汇报。
a“温润的水把我整个身体托浮起来,像托浮着一片树叶。”
b“细浪在我耳畔絮语,微风拂面而过,明晃晃的阳光从蓝得透明的晴空洒下来……我儿乎想在这温润的、摇晃的‘床’上睡一觉了!”
(1)体会a句时,抓住“托浮”说明浮力大,“像托浮着一片树叶”作者采用既比喻又拟人的写作手法。
(2)指学生朗读、齐读。
(3)体会b句时,采用老师引读,学生边想象边朗读。
(4)再次指名朗读、师生配合朗读。
(5)假若是你,躺在这温润的死海上,你会听到……感觉到……看到……。
(6)全班齐读第6自然段。
(7)指名学生朗读第8自然段。
(8)如果你在淡水里游泳时被水呛了,你会是什么感受?
(9)全班齐读第9自然段。
三、小结及拓展。
1.我有跟随作者游玩了死海,现在知道死海吸引游人的地方在哪里?
2.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1)小组讨论。
(2)点学生说。
板书设计:
躺在波浪上看书。
/轻轻涌动像彩虹。
(死海)奇乐。
含盐量高浮力大/。
二年级语文微课教案篇十一
2、能区分比喻句和拟人句。
3、能把一般的句子改写为拟人句。
一、了解什么是拟人句,拟人句有什么作用。
今天的微课,我们来进行“拟人句”的专项训练。
首先,我们来了解什么是拟人句,拟人句有什么作用。
二、区分比喻句和拟人句。
平时的作业中,我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很容易把出现人物的比喻句和拟人句混淆了,下面我们来将二者进行区分。
比喻句:一般分为本体、喻体、比喻词三部分,本体和喻体有相似特点,但本质不同。例如:这只猴子像一个小男孩那样顽皮。句中被描写的物体也就是本体是猴子,喻体是小男孩,本体猴子和喻体小男孩都具有顽皮的特点,但本质不同。很明显是把猴子比作顽皮的小男孩,所以是比喻句。
可见,判断拟人句关键是找拟人词,看句中是否把物当人写,其次是不能出现比喻词,不能出现拟体(表示人物的词语)。
弄清了以上区别,就不难区分比喻和拟人了,也不至于一见到有“人”的句子就断定为拟人了。
三、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句子写生动。
认识了拟人句,下面我们根据拟人句的特点来学以致用,小试牛刀,将下面硬邦邦的简短的陈述句子改为生动的拟人句。
课件出示要求改写的句子:
1、春天来了。
2、天空中的星星闪烁。
3、柳条儿随风飘荡。
4、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随机引导:
今天的微课就讲到这,希望同学们以后多做这样的练习,并在生活中有意识的运用拟人手法描述自己看到的事物。
二年级语文微课教案篇十二
教学目标:运用所学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12个生字及新词,认读7个字。结合课文能容理解词义。能用“成千上万、彬彬有礼”造句。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南极的神奇。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的识字方法学会生字词,了解南极。
教学难点:结合文意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学文兴趣。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学生练习读课文。
2、检查字词的读音:
1)词语:
登上企鹅大陆纪念(指名读,领读,齐读)。
彬彬有礼。
厚厚的()厘米形近字区分。
2)认读字:腹部颈部呕出来。
3)比较同音字:毛茸茸绒毛身躯驱逐出境。
4)巩固容易错的字音:
(出示)尽管南半球正是夏天,可是南极大陆上仍然覆盖着厚厚的白雪,只有在考察队建立的长城站附近才能看到一些露出的地面。
我看到长城站旁边有几只黑白相间的小动物。
他们彬彬有礼,站在远处向我们点头,像欢迎我们似的。
4、师:请你们再读一读课文,注意在读准字音的同时把句子读通顺。(自由读)。
指名读,评议、反馈交流。
三、细读一、二自然段,了解南极。
1、默读课文1、2自然段,提出要求:
指名反馈。
气候特点:尽管南半球正是夏天,可是南极大陆上仍然覆盖着厚厚的白雪,只有在考察队建立的长城站附近才能看到一些露出的地面。
读有关句子,说感受。
引导理解“尽管……可是”所表达的意思。
“覆盖”是什么意思?你有什么感受?
指导朗读。
出示有关图片或录象,感知南极冰天雪地的景象。
再读,评议。
企鹅数量多:
“考察队的刘伯伯告诉我,长城站对面有个企鹅岛,上面的企鹅成千上万,可壮观了。”
师:“成千上万”是什么意思?想象一下冰天雪地里成千上万的企鹅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你能用“成千上万”说一句话吗?口头造句。
这句话应该怎样读?练习读,指名读,评议。
四、总结全文。
这成千上万的企鹅是多么的壮观呀!“我”真想早一点儿到企鹅岛上去看看?你们呢?
五、作业。
1、课后完成生字的书写作业,用“成千上万”和“彬彬有礼”造句。
2、结合课文内容查找有关企鹅的资料或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