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百年孤独读后感高中生篇一
拉丁美洲作家马尔克斯的名字是和魔幻现实主义联系在一起的。而《百年孤独》就是他展示其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代表作。读过他这部作品的人都忘不了他极善用绚丽而无羁的想象构造出一个仿佛神话中的世界。
马尔克斯幼年生活于哥伦比亚沿海小镇。外祖母在夜间经常为他讲叙民间传说和印第安人的神话。反映于创作之中,就是他那种“幻想而又不失真”的魔幻风格。
《百年孤独》还是马尔克斯采用外祖母那种“不动声色的讲着许多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的方式进行创作的第一例。为了这个漫长的“百年故事”,他想了十五年,而后因为目睹一个老头带着一个小男孩去见识冰块(那时候,马戏团把冰块当做稀罕宝贝来展览)的场景而开始动笔,《百年孤独》使他真正享受到写作的快乐。而他往往十分重视小说的第一句话,因为他认为这决定着全书的风格、结构,甚至篇幅,故而《百年孤独》开头的这第一句话也同样含有这种神秘的信息:“多年之后,面对枪决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人们为此发明了一个新时态名词“将来过去式”来为之命名。马尔克斯真正动笔写作《百年孤独》仅花了还不到两年的时间,然而这之后他就引起了世界文坛的一次“爆炸性”的事件,魔幻现实主义的“蘑菇云”让全世界的读者为之震撼不已,痴迷而吃惊。
《百年孤独》中讲叙的一切都具有令人不敢置信的奇妙效果,其中糅合着印第安人的传统信念和意识,比如认为人的死亡是因为河水或石头在召唤人的灵魂等等,以及阿拉伯的神话。在小说中,万物有灵,人鬼共世,时空上则迂回,迷离以表现人生的轮回,他还相信预感和预示的作用,以此为以后的故事发展埋下种种神秘的伏笔。
文档为doc格式。
百年孤独读后感高中生篇二
“孤独的力量是可怕的”。这是我在读完《百年孤独》后的感受。《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是哥伦比亚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品。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不断重复,布恩迪亚家族的人无论消极又或是积极都无法摆脱孤独。在这个可怕的循环中,能看到布恩迪亚家族所代表的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活状态。
在整个故事中,布恩迪亚经历了从纯朴的乡村生活到战争、革命,接着殖民入侵的西方思潮的冲击,最后,一切归结于平静的绝望,正是拉丁美洲历史的演变和社会现实的再现。在初看这本书的时候,你会产生人物已经死去,却又复活的错觉,这正是因为故事主人公常常采用相同的姓名,而作者正是通过不断重复的姓名与七代人的复杂关系来加深整篇小说的魔幻孤独色彩。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那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这是我读《百年孤独》中最为喜欢的一句话,生命中最重的事往往在死前才会想清楚,或许欣慰,又或许会很,但一切都无法重来。人活在世人总需要一种精神寄托,而布恩迪亚家族却始终找不到自己生存的意义,他们害怕自己陷入孤独中,而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反抗孤独,但他们生存却又离不开孤独。布恩迪亚家族的兴起需要一位合格进去的,而衰落也只需要一代人不如一代人而已。小说的结局在奥雷良诺·布恩迪亚译完羊皮纸手稿的最后瞬间,布恩迪亚家族连同小镇马贡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中。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的结尾写到“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着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心情是压抑的,这本书几乎全部是孤独和颓废,作者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个家族的孤独和颓废。在这个家族中亲人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突出了么而克斯所谓的“孤独的含义”——孤独就是不团结。
《百年孤独》对于现在仍然有警醒的作用,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份自己的孤独。
文档为doc格式。
百年孤独读后感高中生篇三
spanstyle="text-indent:2em;">没有“序”、“跋”,也没有“后记”,《百年孤独》就这样进入了我的眼帘。不查背景资料,就凭自我的直观来写。
观后感。
如果有一、二个亮点自我也满足了好在有两位网友看过此书能够作些交流。
摘录: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海滨小镇拉卡塔卡,童年与外祖母一齐生活,1936年随父母迁居苏克雷,1947年考入波哥大国立大学,1948年因内战辍学,进入报界,五十年代开始出版文学作品,六十年代初移居墨西哥,1967年出版《百年孤独》。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
上述是书上唯一的介绍。
遥远的时代,遥远的地方,一步巨篇,是那么的陌生,也是如此的繁杂。犹如自我一个小宇宙,谁能说得清、讲的透,唯一与我们有相似之处就是孤独都是伴随每个人的。
一个家族,一个140~150年的时间跨度,却仅有近十个姓名,作者高超的叙述,驾驭文字的本事让我敬佩。
从摘录上看,作者经历了内战,虽然对他的经历无从明白,但他的作品、他作品中的叙述、他作品中的思想都让我们感同身受。就如进入了一次心灵之旅,而这次旅程让我觉得很累,要整理出条理来很累。但收获还是有的,就是可能肤浅些。
买此书的原因就是想了解什么是孤独,而《百年孤独》应当是一生的事,所以说孤独会始终伴随着自我。书上的家族和自我的家族联系在一齐了,感慨多了许多。少年的孤独、青年的孤独、中年的孤独,直到老年的孤独,要想到达梦想状态却被现实压着,增添了许多许多孤独感出来。那什么叫孤独?怎样排遣孤独?怎样从孤独中感悟出什么?路上的人那么多,都是匆匆过客,唯有孤独是给自我的。
本书写的是一个家族从兴盛走向衰亡的过程,残酷的现实和科技发展带来的提高和变化,利用大自然,被大自然报复的一个过程,还有内战的整个过程,家族中几代人的命运就相应跟着起伏变化。
人物既有家族遗传或叫基因,也由其他血液的进入,代代相传,性格也就不是两种性的,而是多种性格的混合物,也许叫多种元素的结合吧。命运就难说了,是冥冥之中的吗?一本艰涩巨大的人类思想探索的书,看一次肯定是不够的。
无论如何孤独,我的观点是:人要乐观。应当明白自我只是一个凡人,有许许多多错误缺点,用思想去战胜困难、战胜孤独,而乐观就是好的方式之一,也是应对艰难困苦的好的精神支柱。
还有就是勤能补拙,把思想贯彻到勤劳中去,始终坚持清醒的头脑,还是回到古人所说的忧患意识中去了。
作者把许多哲理融入进书里去了,犹如嵌入的珍珠,闪着智慧的光芒,时不时的让我深思,异常是老年后的感悟是如此的精辟,而我在中年的感悟就受益匪浅了。
孤独不怕,用强大的精神能够享受这种孤独。
百年孤独读后感高中生篇四
读百年孤独的时候,像是站在滂沱历史上的一抹影。却回望,淡漠视循环往复的深妙处。
孤独不止于孤身以独立与世。无人懂,那是寂寞;心灵上的空虚与不得共鸣的悲伤。不知是谁说了那么一句:大抵是悲伤之人能写出确凿人心的话,藏在深处,一粒小石落水,滴答,翻起千层漪。世间的残酷刑判者是时间。以往觉得欢愉,还没听真切,早已释在岁月流沙里。
亘长的岁月,本身即是孤独。
——题记。
当内心虚无时,辅以外界之物到达安慰。
百年孤独中,印象最深刻的除了第一代祖母乌苏娜,还有奥雷连诺上校。活力与热血是年轻的资本,初代不甘当下,选择另寻出路,尝试新世界的开拓。那个时候,世俗、困惑、狭隘,思想和世界是同步的。有时候停下脚步,不是屈从与命运,而是使然。使然,是一种随性,一种选择之上的必然。这种使然贯穿整个故事,整个时代,整个一生。乌苏娜看到这种使然,阿玛兰塔也看到这种使然,可是却无能为力。她无法阻止自我的仇恨,无法阻止自我的爱和不爱,这种使然,让其害怕,以致之后的习惯。像是战争,像是作为情妇的佩特娜·科特。当奥雷连诺第二遇上情妇的时候,他就明白,他永远不会爱上他的妻子,但当他在死之前让人抬去妻子那里的时候,他也明白他不会属于情妇,却也离不开。
往往岁月在不知不觉中夺走你的资本,枉然若梦的瞬间,你便老了,失去了再行动的本事。
奥雷连诺上校小的时候,纯真却充满好奇。少言却专注小金鱼的制作。这是他的寄托。安静在一件事物的时候,不研究其他的那份纯粹,或许是他最珍贵的一切。戎马尊贵,为荣誉而耗费生命的时刻,我仿佛看到他的茫然。半生的耗费,结果还是回归本原。整个过程是孤独的本体。当失败来临的时候,未尝不是转折。福祸本相依,在此也无法称其为福祸。
当奥雷连诺上校尝试再次拾起年轻时候的活力与热血时,他的战友及好友,望着他,说:上校,我以为您已经很老了,可是,实际您已经比我想象的还要老了。
孤独在必须意义上的解读,除了不曾被理解和认同,更有应对一切使然的无能为力。那是一种,从期望到失望到绝望最终不得不理解的过程,甚至连这过程都感觉的孤单。
因为孤军奋战,所以感觉累乏。
乌苏娜一向不愿意相信,或者不愿意承认。有些事情是使然,有些杯具确实重复上演。整个历史,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在新与旧,罪与赦,善与恶的不断交替中。一切改变,变革,战争,伤痛,流血以至于分别,不断的重复。当重复的次数不断增多,开始与结局呈现看似相同的结果的时候,是否这种重复不再具有意义。当然,从吉普赛人的到来,或者更早,从第一代的开拓领地的时候开始,到之后的电力、工业的兴起,不得不承认,若没有用于改变的举措,并不能到达。人类在这样的进程中,处于重要的甚至更多的微小的位置和左右。而这种重要也可能是一种使然。
历史在演变中,迫使做出改变,迫使一切悲伤和孤独的事情发生。而人类的承受,必不可少的付诸实际,让一切的行动变得可笑和骄傲。
这也是庆幸所在。既然轮回的结局是让重复变得毫无意义,那么在迫使做出改变的那个瞬间,那件事,那个人都变得十分重要。既然使然的机会都是公平的,那么使然的结局变得同样重要。站在个人角度,这是一种荣幸,是一种唯一。从整个历史来说,这是一种使命,一种不得不为。其实,最感孤独的时候,不是最终的明白,也不是在消耗岁月时的不知所以,而是在整个抗争之后,藏于平静之下的无力感。
岁月,不知何时,已经带走徒增的一切,留下来的,渺小的事物,能够让其专注。是一切稳态,完美。
百年孤独读后感高中生篇五
这是一个孤独的年代,这是一个孤独的城镇,这是一个孤独的家族。兜兜转转过去了百年,从贫穷,然后发迹,最后衰落,一切便如此循环往复着。
年轻时候热血的布恩地亚因痛恨殖民的香蕉公司,带领土著居民奋起反抗,战斗大小32场。最终却向f妥协,回到家乡的小作坊,整日的铸造小金鱼,做满2条便融化了重做。这也许意味着马贡多乃至拉美一直以来的可笑而又可怖的循环。
还记得布恩地亚兄弟的后代霍·布恩蒂亚第二和奥雷良诺第二这对孪生兄弟么。继承了各自父亲的名字却又拥有对方父亲的性格,以至于乌苏拉老祖母一度怀疑童年时他们便交换了名字。最终他们又弄错了墓穴,一生的错误似乎这样才是结束。而命运的循环却远未停止。
从第一个吉普赛人进驻马贡多,循环便缓缓开始了。当那些还为自己“永生不死”而自豪的马贡多居民们,在外来科技、商业、军事、政治的冲击下,不可避免的沦陷了。
他们纸醉金迷于殖民者带来的盛世浮华,不可救药。然而过眼云烟终会散去,繁华如锦的小镇,连同枝繁叶茂的布恩地亚家族,消失在飓风中,被吹往虚无。这个蜃景似的城镇,将被飓风从地面一扫而光,将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抹掉。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循环到此似乎便是终点,又也许将成为新的起点。
小小的马贡多,便也是拉美近代历史的折射。
愿这个百年孤独的家族不再出现,这是作者马尔克斯的愿望,他更想要的,应当是那个落后愚昧的拉丁美洲永不出现。内战连连,外敌入侵,灾难与疾病的折磨,书中马贡多居民须承受的,也正是拉美人民所承受过的。而布恩地亚家族的迷信甚至,不也是落后与愚昧的产物么。
从欧洲人登上拉美大陆,可怖的循环也便开始了。欧洲人带来了先进的。
文化。
科技,带来了自己的政治信仰,堆砌出一时多少繁华。然而这一切终将被拉美人民毁灭,最终,循环再次来到终点。拉美将走向哪里,马尔克斯不知道,我们也是。
只愿那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
百年孤独读后感高中生篇六
也许,孤独会教会我们好多东西,指引人们阅读、思考、在不甚艰难的人生里独自坚持,教会人们适应时间的漫长亦或者是短暂,把握每个人的命运。
《百年孤独》中的孤独能够如此透彻心扉,在我看来,是因为它向我们娓娓道来了如何沉闷地活着。
但是,我并不觉得它是一个悲剧,我相信,虽然经历过这数不尽的无论是种种情爱的纠缠折磨,还是梦想追寻的茫然,又或者是繁杂错乱的现实,但是,布恩迪亚家族的每一个成员,都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东西,他们看透了这个世界,并且活下去,甚至死去。
他们远离了故乡,远离了熟悉的一切,远离了常规,选择了一条别具一格的属于自己的生存之路。他们在路途中探索生命,享受孤独,经历梦境一样玄妙的人生……我相信,他们没有一个人会后悔当初的选择。
他们的孤独,令我仰慕,令我钦佩。
百年孤独读后感高中生篇七
在喧闹中,人们时常寻觅宁静;在不安中,人们时常寻亲冷静。他们却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孤独的境界。
在模糊的记忆中,第一次触及到这本书,还是不求甚解地背着“守信是一种财富,不应该随意虚掷”在无数次凝神的瞬间,就会想起这本书,可以称得上与他神交已久。当我怀着虔诚的心灵翻开这本名著后“正入万山圈子里”的眩晕与迷茫感随着页数的增加而愈发萦绕在我心间——立刻就被书里面各种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人物名弄的思绪混乱。但唯—庆幸的是,整个布恩迪亚家族的性格正如题目所展示的一样——孤独。
孤独,成为了他们家族的名片。但又会有人疑惑了,难道作为家中顶梁柱的个、乌苏娜,也孤独吗?没有错,她眼睁睁地看着子孙后代一个个地陷入孤独的深渊,她努力地料理着家庭,装饰着房屋,难着这不是种逃避孤独的积极表现?但她最终也无法摆脱写在羊皮纸上的命运,遗憾而逝。家族的第一人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人被蚂蚁吃掉的结局也不出意外地接踵而至。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悲剧性的结局与时代的改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就像前言介绍的那样,这一本书映射的则是拉丁美洲的兴衰史。这本书巧妙地领着我们去见证了拉丁美洲的历史变迁:科技的发展,新道路的探索,现代化的推进,殖民者的入侵,原著居民的反抗以至最后对命运的安排举手投降。在起于孤独到归于孤独中,亦或有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与孤独斗争,亦或终其一生溺身于情欲,成了拉丁美洲兴衰史的真实写白。
这个兴盛近百年的家族以及整个马孔多在一夜之间消失在拉丁美洲的大地上,永永远远的与孤独为伴。说到孤独,孤独是每个人的宿命,爱与友谊不能根除它,只能安抚它。不要寄希望于消除孤独,这是天方夜谭。孤独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看看那些垂头丧气的,看看那些望洋兴叹的,心中不免有着孤独,连那些外表开朗的人,也会有承受孤独的那一时刻。显得忙碌的都市人,也不免孤独,这时他们就三两成群,沉迷于灯红酒绿,喧闹繁华之中,然而最后一切又是归于孤独。
孤独不是在山上而是在街上,不在一个人里面而在许多人中间。即使不是一个人,我们也会感到孤独。看着别人与同学分享暑期的趣事,听着一些游戏爱好者滔滔不绝地谈论着游戏。即使在眼前,在耳畔,也瞬间有着邻若天涯的孤独感,既然我们无法抵抗,为什么不去好好地享受孤独呢。《百年孤独》中的家族,努力地抵抗孤独,但心有余而力不足,无奈的被孤独埋葬。他们成了历史,从上古到现在流淌了近千年的历史被孤独所侵蚀。孤独不会随着时光的滔滔江水而汇入大海,也不会随着有佳人的陪伴成烛火焰影。不如以巨人的姿态站起来俯视它,去找寻孤独,去了解孤独,去适应孤独。
孤独,我们不妨将它看成是我们的朋友,一个能让我们看清自己的朋友,一个会陪着自己一路走下去的朋友,一个在万般喧闹中让你聆听自己心跳的朋友,直至化成一抔黄土之后,他也会一直陪伴着你。
百年孤独读后感高中生篇八
该怎么去看布恩蒂亚家族呢?家族的第一人被绑在树上,家族的最后一人被蚂蚁吃掉。
漫长的百年,几代人的智慧,有的聪明机智,有的求知若渴,勇敢坚强……他们虽孤僻,却有着自己坚毅的眼光,以独特的个人魅力吸引着美丽、个性的女性。其实谁也说不清这个命运多舛的家族到底有什么致命的弱点,但事实就是仅经过百余年,随着风雨袭来,这个家族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但你若是仔细品味,你又会发现好像没有什么可以值得叹息的地方。
但是又如同题目《百年孤独》一样,"孤独"成为了所有人物的一种基调。整个家族的人,都笼罩着一种孤独,他们都不会表达自己的情感,沉默寡言,却又可能为了一个目标疯狂的去努力,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渐渐的布恩蒂亚家族变的与世隔绝,疯狂至死。整个家族的第一位女性——乌苏娜为了改变家族孤独的局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可是最终,她失败了。每一个孩子都一步步重蹈覆辙,迈向了孤独的深渊。
深层次的说,布恩蒂亚家族百年来的兴衰荣辱,其实映照的是拉美历史的变迁。整个家族由于内战和外敌,命运急转直下对应的正是拉丁美洲的内战和殖民者的入侵。而家族内部的落后:成员之间的乱伦更是与拉美整体。
文化。
程度低下相关联。总是这个家族的孤独与苦难正是拉丁美洲人民的痛苦与血泪。科技的发展,城市文化的推进,殖民者的入侵,拉美人民从一开始的奋起反抗到最后的安于命运的安排,这既有着孤独的基调,又让人仿佛置身于情境之中。
如果孤独不能避免,那就尝试去享受它吧。不去像布恩蒂亚家族一样抵抗孤独,最终只会体力不支,被孤独吞噬。谁也不想这样,到不如换一种方式,以骄傲的姿态俯视它,独自承受一切,承担自己的责任,毕竟总有一个人的时候,若是学会了适应孤独就再也不会害怕了。
去体验人生,勇于面对一个人时候的挫败。孤独可以帮助我们认清自我,孤独是一场自我对话,可以听清自己的心。